仪器分析 第十章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仪器分析-光谱分析法概论(第十章)
三个主要过程:(1)能源提供能量;(2)能量与被测物
质相互作用;(3)产生被检测信号。
第一节
电磁辐射及其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1. 波动性(干涉、衍射、反射和折射) 用波长(nm)、波数(cm-1)和频率(Hz)表示。 =c/ = 1 / = /c
波长是在波的传播路线上具有相同振动相位的相邻两点间的线性距
光学分析法光谱分析法非光谱分析法原子光谱分析法分子光谱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原子荧光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折射法圆二色性法x射线衍射法干涉法旋光法紫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分子荧光光谱法分子磷光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光谱分析法吸收光谱法发射光谱法原子光谱法分子光谱法原子发射原子吸收原子荧光x射线荧光原子吸收紫外可见红外可见核磁共振紫外可见红外可见分子荧光分子磷光核磁共振化学发光原子发射原子荧光分子荧光分子磷光x射线荧光化学发光第三节光谱分析仪器光学分析法三个基本过程
原 子 发 射
原 子 吸 收
原 子 荧 光
X 射 线 荧 光
紫 外 可 见
红 外 可 见
分 子 荧 光
分 子 磷 光
核 磁 共 振
化 学 发 光
原子光谱法 光谱分析法 吸收光谱法 原 子 吸 收 紫 外 可 见 红 外 可 见 核 磁 共 振
分子光谱法
发射光谱法
原 子 发 射
原 子 荧 光
分 子 荧 光
离;波数是每厘米长度中波的数目; 频率是每秒内的波动次数。
※ 频率与波长成反比, 即波长越长, 频率越低, 波数越小
2. 微粒性(光电效应、光的吸收和发射) 用每个光子具有的能量E作为表征。 E = h =h c / = h c h (普朗克常数) , h=6.6262×10-34J•s ※ 光量子的能量(E)与波长成反比, 而与频率(或波数) 成正比.
仪器分析-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 6 章红外吸收光谱法6.1 内容提要6.1.1 基本概念红外吸收光谱——当用红外光照射物质时,物质分子的偶极矩发生变化而吸收红外光光能,有振动能级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同时伴随着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的透射率随着波长而变化的曲线。
红外吸收光谱法——利用红外分光光度计测量物质对红外光的吸收及所产生的红外光谱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称为红外吸收光谱法。
振动跃迁——分子中原子的位置发生相对运动的现象叫做分子振动。
不对称分子振动会引起分子偶极矩的变化,形成量子化的振动能级。
分子吸收红外光从振动能级基态到激发态的变化叫做振动跃迁。
转动跃迁——不对称的极性分子围绕其质量中心转动时,引起周期性的偶极矩变化,形成量子化的转动能级。
分子吸收辐射能(远红外光)从转动能级基态到激发态的变化叫做转动跃迁。
伸缩振动——原子沿化学键的轴线方向的伸展和收缩的振动。
弯曲振动——原子沿化学键轴线的垂直方向的振动,又称变形振动,这是键长不变,键角发生变化的振动。
红外活性振动——凡能产生红外吸收的振动,称为红外活性振动,不能产生红外吸收的振动则称为红外非活性振动。
诱导效应——当基团旁边连有电负性不同的原子或基团时,通过静电诱导作用会引起分子中电子云密度变化,从而引起键的力常熟的变化,使基团频率产生位移的现象。
共轭效应——分子中形成大键使共轭体系中的电子云密度平均化,双键力常数减小,使基团的吸收频率向低波数方向移动的现象。
氢键效应——氢键使参与形成氢键的原化学键力常数降低,吸收频率将向低波数方向移动的现象。
溶剂效应——由于溶剂(极性)影响,使得吸收频率产生位移现象。
基团频率——通常将基团由振动基态跃迁到第一振动激发态所产生的红外吸收频率称为基团频率,光谱上出现的相应的吸收峰称为基频吸收峰,简称基频峰。
振动偶合一一两个相邻基团的振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振动偶合。
基团频率区一一红外吸收光谱中能反映和表征官能团(基团)存在的区域。
仪器分析习题习题解答-1
何谓元素的共振线、灵敏线、最后线、分析线,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4. 何谓元素的共振线、灵敏线、最后线、分析线,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所发射的谱线称为共振线 共振线(resonance line)。 解: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所发射的谱线称为共振线(resonance line)。共 振线具有最小的激发电位,因此最容易被激发,为该元素最强的谱线。 振线具有最小的激发电位,因此最容易被激发,为该元素最强的谱线。 灵敏线(sensitive 是元素激发电位低、 强度较大的谱线, 灵敏线 (sensitive line) 是元素激发电位低 、 强度较大的谱线 , 多是共 振线(resonance line)。 振线(resonance line)。 最后线(last 是指当样品中某元素的含量逐渐减少时, 最后线(last line) 是指当样品中某元素的含量逐渐减少时,最后仍能观 察到的几条谱线。它也是该元素的最灵敏线。 察到的几条谱线。它也是该元素的最灵敏线。 分析线(analytical line)。 进行分析时所使用的谱线称为 分析线(analytical line)。 由于共振线是最强的谱线,所以在没有其它谱线干扰的情况下, 由于共振线是最强的谱线,所以在没有其它谱线干扰的情况下,通常选择 共振线作为分析线。 共振线作为分析线。
π→π* 跃迁产生的 。 它的特点是 :跃迁所需要的能量较 R 吸收带大 , 跃迁产生的。它的特点是:跃迁所需要的能量较R吸收带大,
吸收带是共轭分子的特征吸收带, 摩尔吸收系数εmax>104。K吸收带是共轭分子的特征吸收带,因此用 于判断化合物的共轭结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应用最多的吸收带。 于判断化合物的共轭结构 。紫外 - 可见吸收光谱中应用最多的吸收带 。
第九章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仪器分析课件-第10章-红外光谱分析法
13:15:17
红外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三、 分子的振动形式
两类基本振动形式:变形振动和伸缩振动。以甲烷为例:变形振动
13:15:17
红外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五. 红外光谱峰的吸收强度 P297
这种方法适用于组分简单,样品厚度一定(一般在液体样品 池中进行),特征吸收谱带重叠较少,而浓度与吸光度不成线性 关系的样品。
13:15:17
红外光谱的应用
3 .吸收度比法 该发适用于厚度难以控制或不能准确测定其厚度的样品,例如厚度不均匀 的高分子膜,糊状法的样品等。这一方法要求各组分的特征吸收谱带相互 不重叠,且服从于郎伯 — 比尔定律。 如有二元组分 X 和 Y ,根据 朗伯 -比尔定律 ,应存在以下关系;
1.位置:由振动频率决定,化学键的力常数 K 越大,原子折合质量 m 越小, 键的振动频率越大,吸收峰将出现在高波数区(短波长区);反之,出现在低 波数区(高波长区); 2.峰数:分子的基本振动理论峰数,可由振动自由度来计算,对于由 n 个原子 组成的分子,其自由度为3 n
3n= 平动自由度+振动自由度+转动自由度 分子的平动自由度为3,转动自由度为:非线性分子3,线性分子2
13:15:17
红外光谱的应用
二、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大致可分为官能团定性和结构定性两个方面。 定性分析的一般过程: 1. 试样的分离和精制 2.了解与试样性质有关的其它方面的材料 3. 谱图的解析 4. 和标准谱图进行对照 5. 计算机红外光谱谱库及其检索系统 6. 确定分子的结构
13:15:17
红外光谱的应用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80(最新整理)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概况课程名称:仪器分析课程英文名称:Instrumental Analysis课程编号:课程总学时:80 (讲课:40,实验40)课程学分:开设学期:适用专业:分析质检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
后续课程:材料性能测试、功能材料、光谱分析、食品分析等。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仪器分析是培养应用化学和化学学科专业人才以及分析质检、加工、生物科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测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含量、状态、结构和进行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和仪器结构,了解各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及局限性,授课以“精而新”为原则,启发提倡学生自学,培养全面、科学的思维方法。
针对本课程内容广泛、种类繁多的特点,注意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国际发展趋势,兼顾成分分析和结构分析,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在加强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仪器结构及其应用技能教育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主要内容、重点及深度第一章绪论重点:仪器分析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第二章色谱分析法原理基本教学要求:1、熟悉色谱图及色谱法有关术语2、掌握塔板理论相关内容,了解速率理论3、掌握定量校正因子相关概念及计算4、熟悉色谱定量分析方法教学重点:1.色谱法有关术语2.色谱法的塔板理论3.色谱定量分析方法教学难点:1.色谱法的速率理论2.定量校正因子2—1色谱分析法及其分类2—2色谱图及有关术语2—3色谱法的基本原理2—4柱效率与选择性、分离度的关系2—5定性定量分析第三章气相色谱法教学基本要求:1、熟悉气相色谱仪的构造2、掌握固定液的选择原则3、熟悉担体的结构及特点教学重点:1.气相色谱仪的构造2.固定液的选择原则3.气相色谱最佳条件的选择原则教学难点:1.各种检测器的检测原理2.担体的结构及特点3—1气相色谱仪3—2气相色谱的固定相及其选择3—3气相色谱操作条件的选择3—4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应用第四章高相液相色谱法教学基本要求:1、熟悉液相色谱仪的构造2、掌握键合相色谱法、流动相的选择原则3、掌握液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教学重点:1.液相色谱仪的构造2.键合相色谱法、流动相的选择原则3.液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教学难点:1.检测器的检测原理2.流动相的选择原则3.液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4—1概述4—2高效液相色谱仪4—3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类型及其应用第五章电位分析法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能斯特方程,熟悉相关计算2、熟悉玻璃电极的构造及测定原理3、熟悉电位法测定溶液的pH值方法教学重点:1.奈恩斯特方程式2.玻璃电极的构造及测定原理3.电位法测定溶液的pH值方法教学难点:1. 各类电极的测定原理2. 玻璃电极的测定原理3.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测定原理5—1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5—2电位法测定溶液的pH值5—3离子选择性电极5—4电位滴定法第六章原子发射光谱法教学基本要求:1、熟悉分子的运动形式及分子能量、光谱分析法分类2、掌握原子发射光谱法有关术语3、熟悉原子发射光谱法定性分析方法教学重点:1.分子的运动形式及分子能量、光谱分析法分类2.原子发射光谱法有关术语及定性分析方法教学难点:1.原子发射光谱定性分析方法2.分子的运动形式及分子能量6—1光谱分析法引论6—2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第七章原子吸收光谱法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原理2、熟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构造3、熟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定量分析方法4、了解吸光度值与溶液浓度之间关系的推导过程教学重点:1.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原理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构造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定量分析方法教学难点:1.吸光度值与溶液浓度之间关系的推导过程2.空心阴极灯的发光原理3.光谱干扰引起的原因及消除方法7—1基本原理7—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7—3干扰及消除方法7—4分析方法7—5原子吸收分析法的应用第八章分子发光分析法教学基本要求:1、熟悉荧光光谱的产生过程及荧光光谱的特点2、掌握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3、了解荧光分析方法及其应用4、了解化学发光与生物发光分析教学重点:1.荧光光谱的产生过程、荧光光谱的特点2.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1.荧光光谱曲线的特点2.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推导过程8—1概述8—2分子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8—3荧光分析仪器8—4荧光分析方法及其应用8—5化学发光与生物发光分析第九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紫外可见吸收与电子跃迁之间的关系2、熟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带类型及其特点3、熟悉紫外可见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构造4、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定量分析方法教学重点:1.紫外可见吸收与电子跃迁之间的关系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带类型及其特点3.紫外可见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构造4.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定量分析方法教学难点:1.紫外可见吸收带与电子跃迁之间的关系2.示差分光光度法9—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9—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9—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仪器9—4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应用第十章红外吸收光谱法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原子分子振动方程式,熟悉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形式2、熟悉红外吸收光谱仪的构造3、熟悉红外光谱基团的特征吸收峰4、掌握结构鉴定的方法教学重点:1.原子分子振动方程式及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形式2.红外吸收光谱仪的构造、基团的特征吸收峰3.红外吸收光谱法定性分析和结构鉴定的方法教学难点:1.原子分子振动方程式2.基团的特征吸收峰3.结构鉴定的方法10—1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10—2红外吸收光谱仪10—3红外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10—4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应用第十一章核磁共振波谱法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核磁共振波谱法基本原理2、熟悉图谱解析方法3、熟悉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4、了解核磁共振波谱的应用教学重点:1.核磁共振波谱法基本原理2. 图谱解析教学难点:图谱解析11—1产生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11—2核磁共振波谱仪11—3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11—4核磁共振波谱的应用第十二章 质谱法教学基本要求:掌握质谱定性分析及图谱解析方法教学重点:质谱定性分析及图谱解析教学难点:质谱定性分析及图谱解析12—1基本原理12—2质谱仪12—3质谱及其离子峰的类型12—4质谱法的应用实验项目1、液相色谱法定性分析2、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非蛋白氮类物质含量3、气相色谱法定性分析4、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苯含量5、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钙含量6、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植物叶片中锌、锰含量7、紫外光谱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8、光谱法测定磷含量 四、学时分配表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章序内容讲授实验讨论习题课外其它小计作业题量备注1引言22色谱原理623气相色谱4104液相色谱4105电位分析法46原子发射光谱47原子吸收光谱41028荧光光谱0自学9紫外吸收光谱4510红外吸收光谱4511核磁共振波谱0自学12质谱分析0自学合计五、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环节1、单独设立习题课,其课时总量占该门课程理论总学时的十分之一,即4学时。
朱明华版仪器分析红外吸收光谱法习题集及答案
第十章.红外吸收光谱法一、选择题( 共61题)1. 2 分(1009)在红外光谱分析中,用KBr制作为试样池,这是因为:( )(1) KBr 晶体在4000~400cm-1范围内不会散射红外光(2) KBr 在4000~400 cm-1范围内有良好的红外光吸收特性(3) KBr 在4000~400 cm-1范围内无红外光吸收(4) 在4000~400 cm-1范围内,KBr 对红外无反射2. 2 分(1022)下面给出的是某物质的红外光谱(如图),已知可能为结构Ⅰ、Ⅱ或Ⅲ,试问哪一结构与光谱是一致的?为什么?( )3. 2 分(1023)下面给出某物质的部分红外光谱(如图),已知结构Ⅰ、Ⅱ或Ⅲ,试问哪一结构与光谱是一致的,为什么?4. 2 分(1068)一化合物出现下面的红外吸收谱图,可能具有结构Ⅰ、Ⅱ、Ⅲ或Ⅳ,哪一结构与光谱最近于一致?5. 2 分(1072)1072羰基化合物R COO R(I),R CORÇ (¢ò),R CONHR(I I I), A rSCOS R(I V)中,C = O 伸缩振动频率出现最低者为( )(1) I (2) II (3) III (4) IV6. 2 分(1075)一种能作为色散型红外光谱仪色散元件的材料为( )(1) 玻璃(2) 石英(3) 卤化物晶体(4) 有机玻璃7. 2 分(1088)并不是所有的分子振动形式其相应的红外谱带都能被观察到,这是因为( )(1) 分子既有振动运动,又有转动运动,太复杂(2) 分子中有些振动能量是简并的(3) 因为分子中有C、H、O 以外的原子存在(4) 分子某些振动能量相互抵消了8. 2 分(1097)下列四组数据中,哪一组数据所涉及的红外光谱区能够包括CH3- CH2-CH = O的吸收带( )9. 2 分(1104)请回答下列化合物中哪个吸收峰的频率最高?( )(1) R OR(2)COR(3)CO(4) F C R10. 2 分(1114)在下列不同溶剂中,测定羧酸的红外光谱时,C=O 伸缩振动频率出现最高者为( )(1) 气体(2) 正构烷烃(3) 乙醚(4) 乙醇11. 2 分(1179)水分子有几个红外谱带,波数最高的谱带对应于何种振动? ( )(1) 2 个,不对称伸缩(2) 4 个,弯曲(3) 3 个,不对称伸缩(4) 2 个,对称伸缩12. 2 分(1180)CO2的如下振动中,何种属于非红外活性振动? ( )(1) ←→(2) →←→(3)↑↑(4 )O=C=O O =C =O O =C =O O =C =O↓13. 2 分(1181)苯分子的振动自由度为( )(1) 18 (2) 12 (3) 30 (4) 3114. 2 分(1182)双原子分子在如下转动情况下(如图),转动不形成转动自由度的是( )15. 2 分(1183)任何两个振动能级间的能量差为( )(1) 1/2 hν(2) 3/2 hν(3) hν(4) 2/3 hν16. 2 分(1184)在以下三种分子式中C=C 双键的红外吸收哪一种最强? ( )(a) CH3- CH = CH2(b) CH3- CH = CH - CH3(顺式)(c) CH3- CH = CH - CH3(反式)(1) a 最强(2) b 最强(3) c 最强(4) 强度相同17. 2 分(1206)在含羰基的分子中,增加羰基的极性会使分子中该键的红外吸收带( )(1) 向高波数方向移动(2) 向低波数方向移动(3) 不移动(4) 稍有振动18. 2 分(1234)以下四种气体不吸收红外光的是( )(1)H2O (2)CO2(3)HCl (4)N219. 2 分(1678)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M r=72,红外光谱指出,该化合物含羰基,则该化合物可能的分子式为( )(1) C4H8O (2) C3H4O2(3) C3H6NO (4) (1)或(2)20. 2 分(1679)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是由于( )(1) 分子外层电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2) 原子外层电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3) 分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4) 分子外层电子的能级跃迁21. 1 分(1680)乙炔分子振动自由度是( )(1) 5 (2) 6 (3) 7 (4) 822. 1 分(1681)甲烷分子振动自由度是( )(1) 5 (2) 6 (3) 9 (4) 1023. 1 分(1682)Cl2分子基本振动数目为( )(1) 0 (2) 1 (3) 2 (4) 324. 2 分(1683)Cl2分子在红外光谱图上基频吸收峰的数目为( )(1) 0 (2) 1 (3) 2 (4) 325. 2 分(1684)红外光谱法试样可以是( )(1) 水溶液(2) 含游离水(3) 含结晶水(4) 不含水26. 2 分(1685)能与气相色谱仪联用的红外光谱仪为( )(1) 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计(2) 双光束红外分光光度计(3) 傅里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4) 快扫描红外分光光度计27. 2 分(1686)下列化合物在红外光谱图上1675~1500cm-1处有吸收峰的是( )(1)HOCH3(2)CH3CH2CN(3) CH3COO C CCH3(4)OH28. 2 分(1687)某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在3500~3100cm-1处有吸收谱带, 该化合物可能是( )(1) CH3CH2CN(2) CH3OCH2C CH(3)CH2NH2(4) CH3CO-N(CH3)229. 2 分(1688)试比较同一周期内下列情况的伸缩振动(不考虑费米共振与生成氢键)产生的红外吸收峰, 频率最小的是( )(1) C-H (2) N-H (3) O-H (4) F-H30. 2 分(1689)已知下列单键伸缩振动中C-C C-N C-O键力常数k/(N·cm-1) 4.5 5.8 5.0吸收峰波长 λ/μm 6 6.46 6.85问C-C, C-N, C-O键振动能级之差⊿E顺序为( )(1) C-C > C-N > C-O (2) C-N > C-O > C-C(3) C-C > C-O > C-N (4) C-O > C-N > C-C31. 2 分(1690)下列化合物中, C=O伸缩振动频率最高者为( )COCH 3(1)(2)COCH 3CH 3CH 3CH 3(3)COCH 3CH 3(4)COCH 3CH332. 2 分 (1691)下列化合物中, 在稀溶液里, C=O 伸缩振动频率最低者为 ( )(1)OOH(2)OOHOHOOH(3)OHOHOOH (4)33. 2 分 (1692)羰基化合物中, C=O 伸缩振动频率最高者为 ( )(1) R ORC O(2) R FC O(3) R C lC O (4) R Br34. 2 分 (1693)1693下列的几种醛中, C=O 伸缩振动频率哪一个最低? ( ) (1) RCHO(2) R-CH=CH-CHO(3) R-CH=CH-CH=CH-CHO(4)CHO35. 2 分 (1694)丁二烯分子中C=C 键伸缩振动如下: A. ← → ← → CH 2=CH-CH=CH 2 B. ← → → ← CH 2=CH-CH=CH 2有红外活性的振动为 ( ) (1) A (2) B (3) A, B 都有 (4) A, B 都没有 36. 2 分 (1695)下列有环外双键的烯烃中, C=C 伸缩振动频率最高的是哪个? ( )(1)(3)(2)(4)CH 2CH 2CH 2CH 237. 2 分 (1696)一个含氧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在3600~3200cm -1有吸收峰, 下列化合物最可能 的是 ( ) (1) CH 3-CHO (2) CH 3-CO-CH 3 (3) CH 3-CHOH-CH 3 (4) CH 3-O-CH 2-CH 3 38. 2 分 (1697)某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在3040-3010cm -1和1670-1620cm -1处有吸收带, 该化合物 可能是 ( )(1)(2)(3)(4)CH 3CH 2OOH39. 2 分 (1698)红外光谱法, 试样状态可以是 ( ) (1) 气体状态 (2) 固体状态(3) 固体, 液体状态 (4) 气体, 液体, 固体状态都可以 40. 2 分 (1699)用红外吸收光谱法测定有机物结构时, 试样应该是 ( ) (1) 单质 (2) 纯物质 (3) 混合物 (4) 任何试样41. 2 分 (1700)试比较同一周期内下列情况的伸缩振动(不考虑费米共振与生成氢键)产生的红外吸收 峰强度最大的是 ( ) (1) C-H (2) N-H (3) O-H (4) F-H 42. 2 分 (1701)一个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上在3000cm -1附近只有2930cm -1和2702cm -1处 各有一个吸收峰, 可能的有机化合物是 ( )CHO(1)(2) CH 3─CHO(3) C H CCH 2CH 2CH 3(4) CH 2= CH-CHO 43. 2 分 (1702)羰基化合物中, C=O 伸缩振动频率最低者是 ( ) (1) CH 3COCH 3COCH 3COCO (2)CH CHR(3)(4)44. 2 分 (1703)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器多用 ( ) (1) 电子倍增器 (2) 光电倍增管 (3) 高真空热电偶 (4) 无线电线圈 45. 2 分 (1704)红外光谱仪光源使用 ( ) (1) 空心阴级灯 (2) 能斯特灯 (3) 氘灯 (4) 碘钨灯 46. 2 分 (1705)某物质能吸收红外光波, 产生红外吸收谱图, 其分子结构必然是 ( ) (1) 具有不饱和键 (2) 具有共轭体系 (3) 发生偶极矩的净变化 (4) 具有对称性 47. 3 分 (1714)下列化合物的红外谱中σ(C=O)从低波数到高波数的顺序应为 ( )C H 3 C H C H 3 C C l C H 2 C l C C l C H 3 CN H 2 (a ) (b) (c )(d ) O OOO(1) a b c d (2) d a b c (3) a d b c (4) c b a d48. 1 分 (1715)对于含n 个原子的非线性分子, 其红外谱 ( ) (1) 有3n -6个基频峰 (2) 有3n -6个吸收峰(3) 有少于或等于3n-6个基频峰(4) 有少于或等于3n-6个吸收峰49. 2 分(1725)下列关于分子振动的红外活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1)凡极性分子的各种振动都是红外活性的, 非极性分子的各种振动都不是红外活性的(2) 极性键的伸缩和变形振动都是红外活性的(3) 分子的偶极矩在振动时周期地变化, 即为红外活性振动(4) 分子的偶极矩的大小在振动时周期地变化, 必为红外活性振动, 反之则不是50. 2 分(1790)某一化合物以水或乙醇作溶剂, 在UV光区204nm处有一弱吸收带, 在红外光谱的官能团区有如下吸收峰: 3300~2500cm-1(宽而强); 1710cm-1, 则该化合物可能是( )(1) 醛(2) 酮(3) 羧酸(4) 酯51. 3 分(1791)某一化合物以水作溶剂, 在UV光区214nm处有一弱吸收带, 在红外光谱的官能团区有如下吸收峰: 3540~3480cm-1和3420~3380cm-1双峰;1690cm-1强吸收。
仪器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分子中其它部分对一定基团的振动频率略有影响,即同种 基团在不同物质中所处环境不同,能反映出结构上的特点。
stop
为了便于辨认各特征吸收频率所代表的基团,将红外光谱
图按(或波数)大小分为基频区和指纹区。
%
(cm )
图9.1 聚乙烯薄膜的红外光谱图
9.1 红外光谱法原理 9.2 红外分光光度计 9.3 红外光谱图的表示方法 9.4 红外光谱的特征吸收频
率及其分子结构的关系 9.5 红外光谱定性分析 9.6 红外光谱法应用
stop
9.1 红外光谱法原理
1. 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当红外辐射照射物质时,由于辐射能量的大小与分子中
(cm1) 1 10 4 (cm) (m)
vC
红外光谱是物质受到红外辐射后,分子吸收部分红外辐射, 使分子中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分子吸收光谱。 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后发生偶极矩变化,可产生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与物质结构有关,不同结构的分子吸收红外光的 波长不同,故可用红外吸收光谱鉴定分子结构。
(1)基频区(波数4000~1350cm-1) 即基团的特征频率区,该区域的吸收光谱是由分子中的基 团引起的,主要反映分子中特征基团的振动。鉴定基团主要在 该区进行。基频区又可分为以下几个区域: 4000~2500 cm-1 :单键(X-H)伸缩振动区(X代表 C、O、N、
S等原子),该区主要包括N-H、O-H、C-H等的伸缩振动。即含
随着转动能级的跃迁,因此所得的红外光谱不是简单的吸收
线,而是吸收谱带。
产生红外光谱的条件:
(1)红外光能量应恰好满足分子中原子振动能级跃迁时所ຫໍສະໝຸດ 需的能量;stop
《仪器分析》第十章光学分析法导论
λ1 λ2 λ3
θ1
b
等边型棱镜的色散
θ2
λ1
λ2
λ3
棱镜对相邻波长的光的色散能力可以用棱镜的角色散率 来衡量,即以折射角θ作为波长的函数而改变的速率:dθ/dλ
d d dn d dn d
dθ/dn是指θ棱镜材料折射率n的变化,dn/dλ代表折射率随着 波长的变化。前者取决于棱镜的几何形状,后者就是棱镜材 料的色散率。
子 子子 射
发
吸荧
线 荧
射 收光 光
原子光谱法
吸收光谱法
原紫红核 子外外磁 吸可可共 收见见振
光谱分析法
紫红分分核化 外外子子磁学 可可荧磷共发 见见光光振光
分子光谱法
发射光谱法
原原分分 X 化
子子子子 射 学
发
荧
荧
磷
线 荧
发
射光光光 光 光
电磁波谱区及常用光学分析方法
光谱区域 γ射线 X射线 光学区
ni=c/vi 因为光传播的速度与频率有关,而c是常数,因此折射率是随 着频率改变而改变的,即波长不同的光的折射率不同。
当光束从一种介质到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两个介质的 密度不同使得光束在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并且方向 也发生改变的现象成为折射。折射由斯涅耳(Snell)定律 表示:
入射
反射
i1 r1 1
5、光学方析法的应用
光学分析法是仪器分析中种类最多的一大类分析方法, 目前已达几十种之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工农业生产、 国防、医药卫生、生物、地质矿产、环境保护等各领域, 几乎所有需要分析测试的领域,都有可能用到光学分析方
6、光学分析仪器的组成
(1)光源 (2)波长选择器 (3)样品池 (4)检测器 (5)信号处理器及读出装置
《仪器分析》第十章光学分析法导论
广泛用于分析有机物、 生化物、药物等的浓 度和反应程度。
可以通过吸收峰的位 置和强度来推断样品 的成分。
应用实例
啤酒酿造中的应用
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麦芽糖 和苦味酸的含量,以控制啤 酒的口感。
环境水质检测
通过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 吸收光谱法检测水中的有机 污染物和重金属。
药物分析
利用比色法测定药物成分的 含量,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 全性。
特点
操作简单快捷,结果直观 可靠。
荧光光谱法
1
原理
激发样品后,测量样品发出的荧光信号,通过荧光强度来判断样品的成分和性质。
2
应用
常用于分析有机物、药物、环境污染物等的存在与浓度。
3
特点
灵敏度高,测量速度快,样品准备简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来自1 原理2 应用
3 特点
测量物质对紫外或可 见光的吸收程度,推 断样品的成分和浓度。
《仪器分析》第十章光学 分析法导论
《仪器分析》第十章光学分析法导论
仪器分析第十章概述
本章介绍了仪器分析中的光学分析法,它是一种基于光学原理的分析技术。 通过利用光的特性,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物质的成分和性质。
光学分析法定义
光学分析法是一种利用光的特性进行分析的技术。它基于光的吸收、散射、发射等现象,通过测 量样品与光的相互作用来推断样品的组成和特性。
光学仪器分类
分光光度法
使用不同波长的光来测量样品的吸光度, 从而得到样品的浓度或反应程度。
荧光光谱法
利用物质在受到激发后发出的荧光信号, 来判断物质的存在与浓度。
比色法
通过比较样品和标准溶液的颜色差异,来 测量样品中某种物质的含量。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仪器分析_红外光谱法
C
C
C
C
C
C
2220 cm-1
1667 cm-1
1430 cm-1
2 原子的折合质量 反映了基团质量特性,折合
质量越小,则基频峰波数越大。
39
C
C
C
N
C
O
1430 cm-1
1330 cm-1
1280 cm-1
利用实验得到的化学键力常数和计算式,可以 估算各种类型基团的基频吸收峰的波数。
由于各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不同。它 们的原子质量和化学健力常数各不相同, 红外吸收频率也不相同,因此,不同有 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具有高度特征性。
(转动自由度)
29
2、振动自由度
设分子原子数目为 N 个,在空间确定一个原子的 位置,需要3个坐标( x, y, z ),所以,N 个原子需要 3N个坐标或自由度,分子中N 个原子自由度总数:
3 N = 平动自由度 + 振动自由度 + 转动自由度
振动自由度数目: 振动自由度 = 3 N — 平动自由度— 转动自由度 显然,分子整体可以分别沿 x, y, z 三个方向移动, 所以,分子平动自由度为 3;
27
二、分子的振动自由度与红外吸收的理论峰数
理论上讲,分子的每一种振动形式都会产生一 个基频吸收峰,即对于一个多原子分子:
基频吸收峰的数目 = 分子所有的振动形式的数目
(振动自由度)
28
1、分子的运动形式
A 分子中各原子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振动自由度)
B 分子作整体的平动 (平动自由度)
C 分子围绕 x, y, z 轴的转动
第十章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红外吸收光谱法)
Infrared Spectrometry (IR)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红外(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2. 学会利用红外光谱分析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3. 熟悉红外光谱图的基本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红外光谱分析是利用物质分子中的化学键和官能团在红外光区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光,产生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从而获得物质的红外光谱图。
红外光谱图中的吸收峰可以提供有关物质结构的信息,如官能团、化学键、分子构型等。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红外光谱仪、样品池、电子天平、移液器、烘箱等。
2. 试剂:待测样品、溶剂、干燥剂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将待测样品用电子天平称量,移入样品池中,并加入适量溶剂,使样品充分溶解。
将样品池放入烘箱中,在规定温度下烘干,直至样品池中的溶剂完全挥发。
2. 样品池清洗:将烘干的样品池用去离子水冲洗,并用干燥剂干燥。
3. 红外光谱扫描:将干燥后的样品池放入红外光谱仪中,进行红外光谱扫描。
设置合适的扫描范围、分辨率和扫描次数。
4. 数据处理:将扫描得到的红外光谱图导入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基线校正、平滑处理、峰位和峰强分析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外光谱图:在红外光谱图中,可以看到多个吸收峰。
根据峰位和峰强,可以初步判断待测样品的官能团和化学键。
2. 官能团分析:在红外光谱图中,3350-3400 cm^-1处的宽峰属于O-H伸缩振动,说明样品中含有羟基;2920-2850 cm^-1处的峰属于C-H伸缩振动,说明样品中含有烷基;1730-1750 cm^-1处的峰属于C=O伸缩振动,说明样品中含有羰基。
3. 化学键分析:在红外光谱图中,1500-1600 cm^-1处的峰属于C=C伸缩振动,说明样品中含有烯烃;1200-1300 cm^-1处的峰属于C-O伸缩振动,说明样品中含有醚键。
4. 分子构型分析:根据红外光谱图中的峰位和峰强,可以初步判断待测样品的分子构型。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样品池的清洗和烘干,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仪器分析[第十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1.共振线与元素的特征谱线基态→第一激发态,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能量,产生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吸收光谱。
激发态→基态,发射出一定频率的辐射,产生共振吸收线(也简称共振线);发射光谱。
元素的特征谱线:(1)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基态→第一激发态:跃迁吸收能量不同——具有特征性。
(2)各种元素的基态→第一激发态,最易发生,吸收最强,最灵敏线。
特征谱线。
(3)利用特征谱线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2.吸收峰形状原子结构较分子结构简单,理论上应产生线状光谱吸收线。
实际上用特征吸收频率左右围的辐射光照射时,获得一峰形吸收(具有一定宽度)。
由 It =Ie-Kvb透射光强度It 和吸收系数及辐射频率有关。
以Kv与v作图得图10一1所示的具有一定宽度的吸收峰。
3.表征吸收线轮廓(峰)的参数(峰值频率):最大吸收系数对应的频率或波长;中心频率v中心波长:最大吸收系数对应的频率或波长λ(单位为nm);半宽度:△v0B4.吸收峰变宽原因(1)自然宽度在没有外界影响下,谱线仍具有一定的宽度称为自然宽度。
它与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有关,平均寿命越长,谱线宽度越窄。
不同谱线有不同的自然宽度,多数情况下约为10-5nm数量级。
多普勒效应:一个运动着的原子发出的光, (2)多普勒变宽(温度变宽)△v如果运动方向离开观察者(接受器),则在观察者看来,其频率较静止原子所发的频率低,反之,高。
(3)劳伦兹变宽,赫鲁兹马克变宽(碰撞变宽)△v由于原子相互碰撞使能L量发生稍微变化。
劳伦兹变宽:待测原子和其他原子碰撞。
赫鲁兹马克变宽:同种原子碰撞。
(4)自吸变宽空心阴极灯光源发射的共振线被灯同种基态原子所吸收产生自吸现象,灯电流越大,自吸现象越严重,造成谱线变宽。
(5)场致变宽场致变宽是指外界电场、带电粒子、离子形成的电场及磁场的作用使谱线变宽的现象,但一般影响较小。
为主。
在一般分析条件下△V5.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光谱通带0.2 nm,而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10-3nm,如图10—2所示。
仪器分析 第四版(9-10章) (朱明华 胡坪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后答案
第九章 习题解答1.试简述产生吸收光谱的原因.解:分子具有不同的特征能级,当分子从外界吸收能量后,就会发生相应的能级跃迁.同原子一样,分子吸收能量具有量子化特征.记录分子对电磁辐射的吸收程度与波长的关系就可以得到吸收光谱.2.电子跃迁有哪几种类型?这些类型的跃迁各处于什么补偿范围?解:从化学键的性质考虑,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关的电子为:形成单键的σ电子,形成双键的π电子以及未共享的或称为非键的ν电子.电子跃迁发生在电子基态分子轨道和反键轨道之间或基态原子的非键轨道和反键轨道之间.处于基态的电子吸收了一定的能量的光子之后,可分别发生σ→σ∗,σ→π∗,π → σ∗,n→σ∗,π →π∗,n→π∗等跃迁类型.π →π∗,n→π∗所需能量较小,吸收波长大多落在紫外和可见光区,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主要跃迁类型.四种主要跃迁类型所需能量∆E大小顺序为:n→π∗<π →π∗≤n→σ∗<σ →σ∗.一般σ →σ∗跃迁波长处于远紫外区,<200nm,π →π∗,n →s*跃迁位于远紫外到近紫外区,波长大致在150-250nm之间,n →π*跃迁波长近紫外区及可见光区,波长位于250nm-800nm之间.3. 何谓助色团及生色团?试举例说明.解:能够使化合物分子的吸收峰波长向长波长方向移动的杂原子基团称为助色团,例如CH4的吸收峰波长位于远紫外区,小于150nm但是当分子中引入-OH 后,甲醇的正己烷溶液吸收波长位移至177nm,-OH起到助色团的作用.当在饱和碳氢化合物中引入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时,会使这些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位移至紫外及可见光区,这种不饱和基团成为生色团.例如,CH2CH2的最大吸收波长位于171nm处,而乙烷则位于远紫外区.4.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中有哪几种类型的吸收带?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解:首先有机化合物吸收光谱中,如果存在饱和基团,则有s →s*跃迁吸收带,这是由于饱和基团存在基态和激发态的 s电子,这类跃迁的吸收带位于远紫外区.如果还存在杂原子基团,则有n →s*跃迁,这是由于电子由非键的n轨道向反键s轨道跃迁的结果,这类跃迁位于远紫外到近紫外区,而且跃迁峰强度比较低.如果存在不饱和C=C双键,则有p →p*,n →p*跃迁,这类跃迁位于近紫外区,而且强度较高.如果分子中存在两个以上的双键共轭体系,则会有强的K吸收带存在,吸收峰位置位于近紫外到可见光区.对于芳香族化合物,一般在185nm,204nm左右有两个强吸收带,分别成为E1, E2吸收带,如果存在生色团取代基与苯环共轭,则E2吸收带与生色团的K带合并,并且发生红移,而且会在230-270nm处出现较弱的精细吸收带(B带).这些都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5. 在有机化合物的鉴定及结构推测上,紫外吸收光谱所提供的信息具有什么特点?解:紫外吸收光谱提供的信息基本上是关于分子中生色团和助色团的信息,而不能提供整个分子的信息,即紫外光谱可以提供一些官能团的重要信息,所以只凭紫外光谱数据尚不能完全确定物质的分子结构,还必须与其它方法配合起来.6. 距离说明紫外吸收光谱在分析上有哪些应用.解:(1)紫外光谱可以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分析,通过测定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和吸光系数,或者将未知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与标准谱图对照,可以确定化合物的存在.10. 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计与可见分光光度计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解:首先光源不同,紫外用氢灯或氘灯,而可见用钨灯,因为二者发出的光的波长范围不同.从单色器来说,如果用棱镜做单色器,则紫外必须使用石英棱镜,可见则石英棱镜或玻璃棱镜均可使用,而光栅则二者均可使用,这主要是由于玻璃能吸收紫外光的缘故.从吸收池来看,紫外只能使用石英吸收池,而可见则玻璃、石英均可使用,原因同上。
仪器分析(刘志广版)总结内容
第六章自吸:位于中心的激发态原子发出的辐射被边缘的同种基态原子吸收,导致谱线中心强度降低的现象称为自吸。
自蚀:元素浓度降低时,一般不出现自吸,随着浓度增加,自吸越严重,当达到一定值时,谱线中心可被完全吸收,如同出现两条线,这种现象称为自蚀。
为什么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源中可有效消除自吸现象?答:因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温度高,惰性气氛,原子化条件,有利于难溶于化合物的分解和元素激发;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具有“趋肤效应”,即涡电流在外表面处密度大,使表面温度高,轴心温度低,中心通道进样对等离子体的稳定性影响小,也有效的消除了自吸现象。
分析线:复杂元素的谱线可能多达数千条,检测时只能选择其中的几条特征谱线,称为分析线。
最后线:当试样的浓度逐渐减小时,谱线强度减小直至消失,最后消失的谱线称为最后线。
灵敏线:每种元素都有一条或者几条最强的谱线,也即产生最强谱线的能级间的跃迁最易发生,这样的谱线称为灵敏线。
共振线:指由第一激发态跃迁回到基态所产生的谱线。
最后线也是最灵敏线;共振线也是最后线,最灵敏线。
红移:由取代基或溶剂效应引起的使吸收向长波长方向移动。
蓝移:由取代基或溶剂效应引起的使吸收向短波长方向移动。
检出限:定义为在适当置信度下,能检测出的待测元素的最小质量浓度或最小质量。
什么是锐线光源?答:所谓锐线光源是指给出的发射线宽度要比吸收线宽带窄,即发射线的小于吸收线的,同时发射线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一致。
哪些光源是锐线光源?空心阴极灯,高频无极放电灯,蒸汽放电灯。
干扰因素有哪些?如何抑制干扰?答:(1)谱线干扰;用纯度较高的单元素空心阴极灯来减小干扰。
(2)背景干扰;空白溶液校正背景的方法。
(3)化学干扰;可通过在标准溶液和式样溶液中加入某种光谱化学缓冲剂,来抑制或减少化学干扰。
(4)物理干扰;可通过控制试液与标准溶液的组成尽量一致的方法来抑制。
第十章红外试分析产生红外光谱的条件,为什么分子中有的振动形式不会产生红外光谱?答:条件:在红外光谱分析中,只有照射光的能量E=hv等于两个振动能级间的能量差⊿E时,分子才能由低级动能级E1跃迁到高振动能级E2,即⊿E=E1-E2,产生红外吸收。
仪器分析(考点总结)
常用方法色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光学分析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分析法 (多)2 .气相载气: N2,H2 和 He (多)3.基线:当色谱柱没有组分进入检测器时,反应检测器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线。
(名,判)4.基线漂移:基线随时间定向的缓慢变化。
(名)5.基线噪声:由各种因素所引起的基线起伏。
(名,判)6.保留时间:指被测组分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最大值所需的时间。
(名,判)指扣除死时间后的保留时间。
(名,判)7.调整保留时间:峰高为一半处的宽度。
(名,判,单)8.半峰宽度9.分配系数 K: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
(名,判,单)10.气相色谱分析色谱柱:分配系数大的组分需要流出色谱柱的时间较迟。
(填,判 )11.气相色谱分析原理:不同物质在两相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
(判)12.分配比 k :容量因子或容量比,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在两相间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两相中的质量比。
(名,判,单):包括气相传质阻力系数 C g 和液相传质阻力系数 C1 。
(单)13.传质项14.分离度若两组峰高相近,峰形对称且满足正态分布,当 R=1 时,分离程度可达98%:当 R=1.5 时,相邻两峰已完全分开的标志,分离程度可达 99.7%。
(单)15.柱温对于沸点范围较宽的试样,宜采用程序升温。
(填,判,单)16.气相分离非极性物质,一般选用非极性固定液。
(单)17.气相检测器原理分类:浓度型检测器和质量型检测器。
(填,多,单)18.气相检测器分类:热导检测器 ( TCD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 FID ) ,电子俘获检测器( ECD ) ,火焰光度检测器( FPD ,单)。
(多)19.气相检测器性能指标:灵敏度 S ,检出限 D,最小检出量 Q0 ,响应时间,线性范围。
(多)20.气相色谱定性根据色谱保留值进行的。
(判)21. 气相色谱分析的特点:高效能,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应用广泛的分析、分离方法。
红外光谱分析法-仪器分析实验
CHO
红外光谱的应用
(2)未知物的鉴定 是红外光谱法定性分析的一个重 要用途, 涉及到图谱的解析。
首先应了解样品的来源、用途、制备方法、分离方法、 理化性质、元素组成及其它光谱分析数据如UV、NMR、 MS等有助于对样品结构信息的归属和辨认。
红外光谱的应用
2. 定量分析
定量依据是Lambert-Beer 定律,定量时吸光度的测定常 用基线法。如图所示,图中I与 I0之比就是透射比。
1000
500
样品加少了
样品加多了
样品制备技术(固体样品)
样品制备技术(液体样品)
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仪)
Small cover Detector Beamsplitter
Large cover
(Rear)
Source
红外光谱仪基本原理
红外光源
软件使用界面
OPUS NT Software 使用界面 clicking
样品制备技术
(3)特殊样品的制备—薄膜法: a. 熔融法: 对熔点低,在熔融时不发生分解、升华和其它化学变
化的物质,用熔融法制备。可将样品直接用红外灯或电吹风加热熔融后涂制 成膜。
b. 热压成膜法: 对于某些聚合物可把它们放在两块具有抛光面的
金属块间加热,样品熔融后立即用油压机加压,冷却后揭下薄膜夹在夹具中 直接测试。
Window List
Display
红外光谱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步骤 a.样品制备 (视频) b.仪器操作 c. 谱图解析 四、实验报告
设计实验(电子版) e-mail:hwq@
祝大家学习进步,心想事成!
基线的画法
红外光谱的应用
红外光谱法(仪器分析课件)
z
目录
Contents
1 红外光谱法基本原理 2 红外光谱仪 3 红外光谱实验技术 4 红外光谱仪虚拟仿真训练 5 红外光谱法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红外光谱法
能力目标
• 能够熟练的操作傅立叶红外光谱仪; • 能够根据样品的状态、性质选择合适
的样品处理方法; • 能够根据谱图确定常见有机化合物的
—NH2,—NH(游离) —NH2,—NH(缔合)
—SH
C—H伸缩振动
一
不饱和C—H
≡C—H(叁键) ═C—H(双键) 苯环中C—H
区
饱和C—H
域
—CH3 —CH3
—CH2
—CH2
吸收频率 (cm-1)
3650—3580 3400—3200 3500—3300 3400—3100 2600—2500
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区域。
概述
红外谱图的表示法
样品的红外吸收曲线称为红外吸收光谱,多用百分透射比与波数或百分透
射比与波长曲线来描述。
纵坐标为吸收强度,横坐标为波长λ (μm)和波数1/λ,单位:cm-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解析;定性(基团的特征吸收频率);定量(特征峰的强度)
红外光谱法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
C=O、C=C、C=N、NO2、苯环等的伸缩振动
1500~400cm-1
C-C、C-O、C-N、C-X等的伸缩振动及含氢基团的弯曲振动
• 基团特征频率区的特点和用途
• 吸收峰数目较少,但特征性强。不同化合物中的同种基团振动吸收 总是出现在一个比较窄的波数范围内。
• 主要用于确定官能团。
• 指纹区的特点和用途
振动形式
伸缩 伸缩 伸缩 伸缩 伸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2.3 红外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关系
1、基团频率区
红外光谱区可分成4 000~1 300cm-1和1 300~400 cm-1两个区域。基团频率区在4 000~1 300cm-1之间, 这一区域称为基团频率区、官能团区或特征频率区。 区内的峰是由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带,常用于鉴定 官能团。
基团频率区又可分为三个区域: (i)4 000~2 500cm-1为O—H、N—H、C—H的 伸缩振动区。 (ii)2 500~1 900cm-1为叁键和累计双键区 (iii)1 900~1 200cm-1为双键伸缩振动区。
任何分子的原子总是在围绕它们的平衡位置附 近作微小的振动,这些振动的振幅很小,而振动的 频率却很高(v = 1013~1014Hz),正好和红外光的 振动频率在同一数量级。分子发生振动能级跃迁时 需要吸收一定的能量,这种能量通常可由照射体系 的红外线供给。由于振动能级是量子化的,因此分 子振动将只能吸收一定的能量,吸收能量后,从而 使振动的振幅加大。这种吸收的能量将取决于键力 常数(k)与两端连接的原子的质量,即取决于分子 内部的特征。这就是红外光谱可以测定化合物结构 的理论依据。
10.1.2 电磁波谱
将电磁辐射按波长或频率的大小顺序排列起 来称为电磁波谱。
波长短者,能量大;γ射线区的波长最短,能 量最大,接着依次是X射线区、紫外光区、可见 光区、红外光区。无线电波区波长最长,其能量 最小。
物质粒子吸收或发射光子的过程称为能级跃 迁;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是物质吸收光子的 过程,称为激发。由下式可计算出在各电磁波区 产生各种跃迁所需要的能量(E);同样根据激 发能也能求出相应的辐射波长。
角不变的振动称为伸缩振动。用符号v表示。它又分为
对称(vs)和不对称(vas)伸缩振动。对同一基团来说,
不对称伸缩振动的频率要稍高于对称伸缩振动。见图
2.8
图2.8 亚甲基的伸缩振动
弯曲振动(或变形振动):基团键角发生周期变 化而键长不变的振动称为变形振动,用符号δ表示。弯 曲振动又分为面内和面外弯曲振动(变形振动)。
自由度=3×3-6=3.
在红外光谱区均产生一个吸收峰,但是实际 上峰数往往少于基本振动数目。其原因:
i 当振动过程中分子不发生瞬间偶极矩变化 时,不引起红外吸收;
ii 频率完全相同的振动彼此发生简并; iii 强宽峰往往要覆盖与它频率相近的弱而窄 的吸收峰; iv 吸收峰有时落在中红外区域(4 000~250 cm-1)以外; v 吸收强度太弱,以致无法测定。
1、 红外光谱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红外光谱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大体上可分为两 个方面:
一是用于分子结构的基础研究,应用红外光谱 可以测定分子的键长、键角,以此推断出分子的立 体构型;根据所得的力常数可以知道化学键的强弱; 由简正频率来计算热力学函数。
二是用于化学组成的分析,红外光谱最广泛的 应用在于对物质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用红外光谱 法可以根据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来推断未知 物结构,依照特征吸收峰的强度来测定混合物中各 组分的含量,它已成为现代结构化学、分析化学最 常用和不可缺少的工具。
10.2.5 红外分光光度计及样品制备技术 10.2.6 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10.2.7 红外光谱技术的进展
10.2.1 概 述
红外吸收光谱(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IR)又称为分子振动—转动光谱。
当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 分子吸收了某些频率的辐射,并由其振动或转动 运动引起偶极矩的净变化,产生分子振动和转动 能级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使相应于这些吸收 区域的透射光强度减弱。记录红外光的百分透射 比与波数或波长关系的曲线,就得到红外光谱。
2、红外光区的划分
习惯上按红外线波长,将红外光谱分成三个区域:
(1)近红外区:0.78~2.5μm(12 820~4 000cm-1), 主要用于研究分子中的O—H、N—H、C—H键的振动倍频 与组频。
(2)中红外区:2.5~25μm(4 000~400cm-1),主要 用于研究大部分有机化合物的振动基频。
E (υ 1/ 2) h k
2π
(2.13)
根据选择定则:可得任一相邻能级间能量差为:
E h k
2
(2.14)
当照射的电磁辐射能正好能使振动能级跃迁 时:
E振
hv光
h
2
k
hv振
hv光
h
2
k
v振
v光
1
2
k
~
v
1
2c
k
(2.15)
由(2.15)式看出:分子固有振动频率也就是它所 能吸收的辐射光的频率。
10.1.1 光的性质
1、波长(λ)
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直线距离,单位为米(m)、厘米 (cm)、微米(μm)、纳米(nm)。这些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1m=102cm=106μm=109nm。
2、频率(v)
单位时间内通过传播方向某一点的波峰或波谷的数目,即单位时 间内电磁场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单位为赫兹(Hz,即s-1),频率和 波长的关系为
第十章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内容目录
10.1 光谱分析导论 10.2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IR)
10.2.1 概述 10.2.2 红外吸收光谱基本原理 10.2.3 红外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关系 10.2.4 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 10.2.5 红外分光光度计及样品制备技术 10.2.6 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10.2.7 红外光谱技术的进展
图 2.9 亚甲 基的 弯曲 振动
c、基本振动的理论数
简正振动的数目称为振动自由度,每个振动自 由度相应于红外光谱图上一个基频吸收峰。每个原 子在空间都有三个自由度,如果分子由n 个原子组 成,其运动自由度就有3n 个,这3n个运动自由度中, 包括3个分子整体平动自由度,3个分子整体转动自 由度,剩下的是分子的振动自由度。对于非线性分 子振动自由度为3n-6, 但对于线性分子,其振动 自由度是3n-5。例如水分子是非线性分子,其振动
3、吸收谱带的强度
红外光谱的吸收带强度即可用于定量分析,也 是化合物定性分析的重要依据。
基态分子中的很小一部分,吸收某种频率的红 外光,产生振动的能级跃迁而处于激发态。激发态 分子通过与周围基态分子的碰撞等原因,损失能量 而回到基态,它们之间形成动态平衡。跃迁过程中 激发态分子占总分子的百分数,称为跃迁几率,谱 带的强度即跃迁几率的量度。跃迁几率与振动过程 中偶极矩的变化(△μ)有关,△μ越大,跃迁几率 越大,谱带强度越强。
(3)远红外区:25~300μm(400~33cm-1),主要用 于研究分子的转动光谱及重原子成键的振动。
其中,中红外区(2.5~25μm即4 000~400cm-1)是研 究和应用最多的区域,通常说的红外光谱就是指中红外区的 红外吸收光谱。红外光谱除用波长λ表征横坐标外,更常用 波数(wave number)表征。纵坐标为百分透射比T %。
10. 1 光谱分析导论
光谱分析法是基于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 发射等现象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光学分析法。
光谱是光的不同波长成分及其强度分布按波长 或波数次序排列的记录,它描述了物质吸收或发射 光的特征,可以给出物质的组成、含量以及有关分 子、原子的结构信息。
由原子的吸收或发射所形成的光谱称为原子光 谱(atomic spectrum),原子光谱是线光谱。由 分子的吸收或发光所形成的光谱称为分子光谱 (molecular spectrum),分子光谱是带状光谱。
k
a
N(
xa xb d2
)
b
(2.8)
(式中a,b—常数 xa,xb—原子电负性 N—价键数 d—平衡核间距); μ是两个小球(即两个原子)的折 合质量(单位为g)
μ m1 m2
(2.9)
m1 m2
根据小球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关系,式(2.7) 可写作:
~
v
N 1/ 2 A
k
2c M 2.10
(3) 非谐振子的振动
图2.7 双原子分子的势能曲线 虚线:谐振子;实线:非谐振子
(4)多原子分子的振动
多原子分子由于组成原子数目增多,组成分 子的键或基团和空间结构的不同,其振动光谱比 双原子分子要复杂的多。但是可以把它们的振动 分解成许多简单的基本振动,即简正振动。
a、简正振动 简正振动的状态是,分子的质心保持不变,
1、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
红外光谱是由于分子振动能级(同时伴随转 动能级)跃迁而产生的,物质吸收红外辐射应满 足两个条件:
(1)辐射光具有的能量与发生振动跃迁时所 需的能量相等;
(2)辐射与物质之间有偶合作用。
2、分子振动简介
(1)双原子分子振动
图2.6(2.7)
式中:k是弹簧力常数,也即连接原子的化学键的力常 数(两原子由平衡位置伸长1A0的恢复力,单位为 N·cm-1)
整体不转动,每个原子都在其平衡位置附近做简 谐振动,其振动频率和位相都相同,即每个原子 都在同一瞬间通过其平衡位置,而且同时达到其 最大位移值。分子中任何一个复杂振动都可以看 成这些简正振动的线性组合。
b、振动的基本形式
分子振动一般分为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两大类。
伸缩振动:原子沿键轴方向伸缩,键长发生变化而键
其中NA 为阿伏加德罗(Avogadro)常数 (6.022×1023),M是折合相对原子质量,
M M1 M2
M1 M2
2.11
式(2.10)为分子的振动方程式。由此式可见, 影响基本振动频率的直接因素是相对原子质量和化 学键的力常数。谐振子的振动频率和原子的质量有 关,而与外界能量无关,外界能量只能使振动振幅 加大(频率不变)。
对于多原子分子中的每个化学键也可以看成一 个谐振子。
(2)振动的量子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