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第三章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2)五个环节来自英语,各自都包含着一个英文字母W,因而称 为5W模式:
谁(WHO)→ 说什么(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EL)→ 对谁(TO WHOM)→ 取得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 (3)拉斯韦尔同时把5W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 传者----控制分析,讯息----内容分析,媒介(渠道)----媒介分析, 受者----受者分析,效果----效果分析。
申农---韦弗模式
3、社会系统模式
传播模式的作用
"简洁地"体现和表述各种传播理论,使人们不致陷入纷繁的细部, 而能清晰地观察到 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本质部分
第三节 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
一、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
1、 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1) 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讯息、媒介、效果五大环节 传者 → 讯息 → 媒介 → 受者 → 效果
第三章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第一节 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第二节 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
第三节 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
第一节 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一、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重要意义。
1、 是开展传播学研究的第一步,是从宏观上把握传播现象的必 由之路。
2、 古代传播研究的缺陷之一,是拘泥于微观,“只见树木,不 见森林”,缺乏一般性。
3、 注意到了“噪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和作用。 噪音的含义:
噪音包括外部噪音、内部噪音,外部噪音如:报纸上的排印错误, 电视中的图像失真,人际谈话中的各种干扰,机器轰鸣,人声喧 哗等;内部噪音如:思想不集中,逆反心理等。要保证传播的顺 利进行,必须排除噪音的干扰。
4、 没有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通病,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 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3.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环境监测功能 社会协调功能:选择、解释、批评“新闻是监视, 社会协调功能:选择、解释、批评 新闻是监视, 新闻是监视 评论或解释性报道就是联系。 评论或解释性报道就是联系。”——德福勒 德福勒 传承社会文化的功能: 传承社会文化的功能:教育 娱乐功能(赖特) 娱乐功能(赖特)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大众传播的发展过程
便士报
电影广播
电视
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影响观 美国政治学家布莱士: 围绕报刊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探讨了大众 传播与政治民主进程的关系。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舆论 的发展和形成可以分为历史和现实两个过程。历史:舆论经 过了被动地忍受权威支配和统治的阶段,正在迎来舆论自身 成为统治力量的时代。从现实过程来说,围绕社会公共事件 的舆论的形成,大体要经历四个阶段:1)基于情绪和期待 的印象形成阶段;(2)单纯地交换或获取信息的消极传播 阶段;(3)通过讨论和争论而使舆论得到组织化的积极传 播阶段;(4)形成最终合意和付诸行动的阶段。
赖特的“四功能说” 赖特的“四功能说”
环境监视 解释与规定 社会化功能 提供娱乐 与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相对应。 与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相对应。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赋予社会地位; 赋予社会地位;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负面功能 宣传会使人们安于、顺从现状; 宣传会使人们安于、顺从现状; 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 原因; 原因; 媒介以低廉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空闲自由时间; 媒介以低廉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空闲自由时间; 麻醉功能
法国学者G.塔尔的《舆论与群集》,认为报刊对社会 的一个最主要的贡献,就是造就了现代舆论的主体-公 众。报刊出现以前,社会群体的活动形态“在本质上 是保持着肉体接触的集群”。物理空间,模仿、暗示 和感染机制的制约,具有情绪性和机动性,往往形成 非理智的群体行为。 报纸导致了公众的诞生,公众是“纯粹精神上 的集合体”。公众由“有理性、有教养、有知识”的 个人组成。惟有公众意见的舆论才具有政治上的正当 性和合理性,报刊则是将分散的公众联结成一个有机 整体的纽带;公众的规模将随着报刊的普及而无限扩 大。
传播学概论历年真题
第一章导论一、单项选择题1.传播定义强调传播是()。
A.讯息的共享B.信息的共享C.消息的独享D.讯息的影响2.和新闻学相比,传播学更加重视()。
A.历史探索B.业务探讨C.案例分析D.理论研究3.传播活动是一种( )。
A.客观现象B.主观现象C.心理现象D.社会现象4.传播学和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
A.区别很大B.完全相同C.各不相同D.有重合之处5.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
A.双向沟通B.多向传递C.单向流动D.循环往复6.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被称为( )。
A.人际传播B.自我传播C.群体传播D.网络传播7.面对面接触时产生的信息沟通和互动行为,属于( )。
A.大众传播B.人际传播C.组织传播D.社会传播8.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信息交流层次是( )。
A.网络传播B.跨文化传播C.群体传播D.大众传播9.人类传播活动最基本的层次(基础)是( )。
A.自我传播B.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大众传播10.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通常被称为()。
A.自我传播B.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组织传播11.传播学有许多分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A.自我传播学B.人际传播学C.组织传播学D.大众传播学12.按照传播学的观点,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属于( )。
A.自我传播B.狭义的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广义的人际传播13.人际传播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际传播仅指( )。
A.自我传播B.亲身传播C.群体传播D.组织传播14.第一个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科学”这一概念的学者是( ) 。
A.李普曼B.拉斯韦尔C.卢因D.施拉姆二、多项选择题1.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其研究层次可分为()。
A.纵向研究B.横向研究C.理论D.模式E.研究方法2.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
A.为我所用B.中西结合C.尽量吸纳D.批评为主E.批判吸收3.传播学研究的特点是( )。
A.重视理论探索B.重视业务探讨C.关注广播电视研究D.采用定性分析方法E.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三、填空题1.传播学研究大体可分为两个学派,一是以美国为中心的(),一是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
传播过程理论与传播模式(PPT 56页)
Page 24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结构与模式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 媒介,反馈。
信息交流的参与者:“发送者/接受者”和 “接受者/发送者”
威尔伯·施拉姆把传播行为相应地划分为“A型 传播行为”和“B型传播行为”。
等级;体现文化修养,个人品性;反映民 俗风习,风俗变迁;标识职业身份。 器物使用如古代,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身体 器官的运动变化表达信息的符号。也叫体 态语。 法国一个作家用眨眼让别人代写了一本 书。 体态动作可分为象征性,说服性,调节性,表现性,
Page 6
6.影响或效果(宏观的和微观的) 传播活动的结果或效果。人们在进行传播的时
候,总会在某种程度上因为这个互动的过程而改 变。即传播是具有某种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可 以被看作各种影响的交换。总之,传播总是对你 以及与你互动的人或人群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 可以是认知上的、感情上的、态度上的、行为上 的,或者以上四种的任何组合。但是影响有时是 直接的,明显的,有时影响并不被人发现或观察 到,所以影响也不只是简单的对视觉或听觉的满 足,而是要复杂得多。
2、从反馈的发生和响应时间考虑,存在着两种不同 的反馈方式:并时反馈与延时反馈。 并时反馈,是一种与信息传递行为同时发生并为 传播者同时接收的反馈; 延时反馈,亦称滞后反馈,是一种滞后于交流行为, 或为传播者延时接收的反馈。
Page 30
四、传播过程结构要素及其特征:
隐含要素,指隐藏于或包含于传播行为中的各种要素, 包括
Page 28
三、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反馈
反馈是指受传者接受讯息后,运用符码将自 己的感受、评价以及愿望和态度向传播者所 作出的反应。
传播学概论06_jy0301第 三 章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第三章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学习指导本章非常重要,是全教材的重点章。
理论色彩很浓,知识点较多,论述的脉络也不是十分清晰,比较杂乱。
这些都加重了学习的难度。
我们十分注意把杂乱的知识进行梳理,进行归类,这样这一章较难的知识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所以,同学们在学习这一章时,要特别注意我们讲授的思路。
思路清晰了,内容就不难了。
第一节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一、对传播过程应如何理解和分解?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传播学的主要任务,如施拉姆所说,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二、伯洛对传播过程的理论及其意义。
1.其理论:(1)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2)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
(3)传播的本质是变动的,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还提出略称为“S-M-C-R”(即“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以修正以往的众多过程模式。
2.其意义是: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加强了“过程研究”的科学性,纠正了以往认识中把传播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简单的、封闭的过程的谬论。
三、“传播过程研究”的结论结论:①将“传播”作为“过程”看待、探索的工作,早就开始了;②但是,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深入到深入,有一个渐进的过程;③作为传播学宏观理论的“过程研究”,至今尚未完结,仍有其重要意义。
第二节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一、理论与模式的区别理论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模式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理论”即对客观规律的表述,而“模式”则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
二、模式的类型1.文字模式2.图像模式3.数学模式最常用的是图像模式。
三、理论“模式化”盛行的理由其一,研究者们发现,这种方法很适用于传播学领域。
因为,传播的各种规律,深藏于各种关系中,无法看见却可用“模式”表现。
其二,研究者们生逢其时——因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整体化”的结果,使社会科学者深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和启示,这才有可能将“模式”这类原属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顺利地“搬”到社会科学领域中来。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笔记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一、传播现象由来已久传播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包括传播行为、传播活动在内的传播现象,早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
(1)原始社会,传递信息的必要性:(2)语言产生前后,传播行为是通过声音、结绳、烟火、图画等方式进行的。
结论: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它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由来已的。
烽火戏诸侯。
(3)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美国)开始科学分析传播现象,探索传播理论。
40年代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4)1946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
(5)1947年,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第二年主编了第一本大众传播学论文集,出版了第一本传播学教材,至此传播学也就应运而生。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二、什么是传播(一)传播1)来源: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源自拉丁语communis 基本意思: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2)概念复杂性:1976年,美国学者丹斯和拉森列举的定义达126种(二)传播定义的四种类型:香农“信息”概念的引入1)传播是信息的共享:(美)施拉姆2)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美)心理学家霍夫兰3)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传播学者贝雷尔森4)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中)郭庆光教授(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者与传播对象(受者、受众)4)传受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系统:(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理论:物质决定精神交往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它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传播学概论总结归纳
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1946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二、问答: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答: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1.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2.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第三章传播模式
布雷多克7W模式Braddock’s Model
美国学者Richard Braddock在1958年发表的 《拓展拉斯韦尔模式》中,在5W模式的基础上 增加了“情境”(Where)和“动机”(Why)两 个环节。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 媒介、效果、情境和动机七个要素。
2、 Shannon and Weaver信息论模式
美国学者多伊奇(1952年)认为模式在社 会科学中运用有以下一些功能: 1、组织功能 2、解释功能 3、启发功能 4、预测功能
模式的分类
按所用符号分类: 按其作用分类:
1、文字模式
2、图表模式
1、结构性模式
2、功能性模式
(传播模式多属此类)
3、数学模式
英国社会学家丹尼斯〃麦奎尔 传播模式分类
1、基本模式:
实际上,28个传播模式可以归为两大 类,即表征传播过程及结构的模式 (如基本模式)和表征传播要素关系的 模式(如影响、效果、受众、媒介模 式)。
第二节 线性传播过程
线性传播认为
传播过程是单 向流动。主要 集中在早期传 播学研究中。
一、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1、拉斯韦尔5W模式(Lasswell 1948)
评价: 赖利夫妇从社会学角度把大众传播看成 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传播参与者, 他们周围的群体以及更大的结构都处于社会 总系统中。大众传播可以影响周围的社会, 也受周围社会的影响。因此赖利夫妇被门德 尔松称为“大众传播新面貌”的两位创始人, 认为他们“重视其他心理因素在左右大众媒 介能够对个人与群体产生的影响中所起的中 介作用”。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对认识大众传播过 程的意义: 一、把关人 二、反馈
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A.归纳理论 B.机能理论
C.模型
D.演义理论
14.按照赖利夫妇的观点,民族、国家乃
至世界属于 C
A.基本群体
B.次属群体
C.隶属群体
D.高级群体
15.传播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传播的 A
A.过程的效果 B.主体和客体
C.规律和趋势 D.媒介
16.赖利夫妇模式中的次属群体指 B
C.5W模式 D.传播单位模式
5.被后人称为典型的、传统的线性模式是
A.申农-韦弗模式 B.传播单位模式 C
C.拉斯维尔模式 D.德福勒模式
6.信息论的创始人是
A
A.申农 B.卢因 C.布雷多克 D.施拉姆
7.反映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 B
A.社会系统模式 B.控制论模式
C.传播单位模式 D.线性模式
(或者说环节)和各个要素(环节)之 间的关系。
过程论---戴维.伯洛
主要论点: (1)传播是个动态的过程 (2)传播过程是个复杂结构 (3)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
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
第二节 传播理论与模式、方式的关系
理论指经过概况、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 系的命题和结论。
A.基本群体
B.社会结构
C.初级群体
D.社会总系统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传播过程的含义, 掌握伯洛对传播过程的见解和S-M-C-R 模式;
了解最典型的线性模式:拉斯维尔模式 和申农—韦弗模式的着眼点和特点;
掌握控制论模式的最典型形式,了解德 福勒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丹斯 模式
第一节 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一、传播过程 传播现象(内部和外部)的结构、要素
8.传播单位这个概念出现于 C
3.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1.
2. 3. 4.
模式的四大功能: 组织功能:能对资料进行排序和联系,以显 示事先没有看出来的资料之间的相似性和联 系; 预测功能 启发功能 测量功能 ——多伊奇
第三节 传播过程的几大模式
传统的线性模式
1.
拉斯维尔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 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五W”模式。
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 果)。
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自我印象 来自接受者的自发反馈 自我印象
人格结构 内容的选择和加工 人员群体 社会环境 组织 C M 来自讯息的制约
对媒介内容的选择 媒
介
媒介压力 与制约 内容效果
人格结构
R 人员群体
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
对媒介的印象
公众压力
传播者对受众的印象 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
(传播者)
能量交往
拉斯维尔模式的欠缺之处:
1. 2.
直线性: 孤立性
R.布雷多克的“7W”公式: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媒介
给谁 在什么情况下? 为了什么目的? 取得什么效果?
美国数学家香农-韦弗的线性模式: 贡献:导入了“噪音”的概念。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
这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对一些设备和技术的分 析,提高了信息科技在传播研究中的地位。
赖利夫妇传播系统模式解析:
1.
2.
3. 4. 5.
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 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 点; 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 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 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 际传播; 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 传播 群体系统的运行又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 社会系统中。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施拉姆双向对称模型由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提出,该模型将传播过程分为四个环节:信息编码、解码、反馈和 噪声。它强调了传受双方在传播过程中的互动关系,以及传播效果的双向性。这个模型对于理解人类传播行为具 有重要的意义。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型
总结词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型是一个描述大众传播过程的模型,它强调传播过程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传播内 容在传播过程中会不断被修改和调整。
调查研究法的实施步骤包括确定研究 问题、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工具 、选择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和统计分 析等。
调查研究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对大量样 本进行调查,并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 分析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和特征, 缺点在于调查结果可能受到调查对象 选择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误差。
感谢观看
THANKS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 和传播模式
• 传播过程的理论 • 传播模式 • 传播效果理论 • 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 传播学研究方法Biblioteka 目录01传播过程的理论
线性模式
线性模式
该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直线过程,由 信源发出信息,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众 ,受众接受信息并作出反应。
线性模式的局限性
线性模式过于简单化,忽略了受众的 主动性和反馈,以及传播过程中各种 因素的相互作用。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使得信息传递更加快速和广泛, 也使得人们更加容易获取和分享信息。
新媒体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暴力和隐私泄露 等问题,需要采取措施进行规范和管理。
05
传播学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传播内容的分析,可以 揭示传播内容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第三章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第三节 传播过程基本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的贡献
1.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 过程 2.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 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 确立成为可能。
拉斯韦尔模式的缺陷
直线性 孤立性
申农-韦弗模式
德福勒模式
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
丹斯螺旋模式ຫໍສະໝຸດ 13.传播学研究中常用的、行之有效的理 C 论建构方式是 A.归纳理论 B.机能理论 C.模型 D.演义理论 14.按照赖利夫妇的观点,民族、国家乃 至世界属于 C A.基本群体 B.次属群体 C.隶属群体 D.高级群体
15.传播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传播的 A.过程的效果 B.主体和客体 C.规律和趋势 D.媒介 16.赖利夫妇模式中的次属群体指 A.基本群体 B.社会结构 C.初级群体 D.社会总系统
A
B
A
B 3.提出7W模式的是 A.布雷多克 B.德福勒 C.申农-韦弗 D.伯洛 4.在传播学历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地、 科学地了解了传播过程的是 C A.7W模式 B.德福勒模式 C.5W模式 D.传播单位模式
5.被后人称为典型的、传统的线性模式是 A.申农-韦弗模式 B.传播单位模式 C C.拉斯维尔模式 D.德福勒模式 6.信息论的创始人是 A A.申农 B.卢因 C.布雷多克 D.施拉姆 7.反映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 B A.社会系统模式 B.控制论模式 C.传播单位模式 D.线性模式
过程论---戴维.伯洛
主要论点: (1)传播是个动态的过程 (2)传播过程是个复杂结构 (3)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
传播的过程与模式分析课件
网络传播模式
总结词
去中心化、节点、链接
详细描述
网络传播模式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模型,它强调了信息在网络中的流动和传播。在这种模 式下,每个节点(个体或组织)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并通过链接形成复 杂的信息网络。这种模式突出了信息的共享和协同工作,使传播成为一个更加开放和包
容的过程。
03
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的概念与分类
传播效果的概念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受众的思想、行为、认知等方面所 产生的影响。
传播效果的分类
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预期效果和非 预期效果。
传播效果的评估方法
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 方式了解受众对传播活 动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变化。
05
案例分析与实践
成功传播案例分析
案例一
可口可乐的"Happy Holiday"广告活动
案例二
星巴克的"Upstanders"倡议
总结词
成功传播案例通常具有明确的目标受众,创意特殊且与品牌形象高 度一致,同时重视与受众的互动和情感连接。
失败传播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品牌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争议性广 告
传播的方式
传播的方式包括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情势,不同的传播方式适用于 不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场景。
02
传播模式分析
线性传播模式
总结词
单向、直线性、无反馈
详细描述
线性传播模式是最早的传播模式之一,它描述了信息从发送者直接传递给受众, 没有反馈或互动的过程。这种模式忽略了受众的反馈和参与,认为传播是单向的 直线性过程。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该模式比线性模式进了一步,它特别适用于人际传播;缺陷在于, 它认为传播是完全对应的、平等的,这与实际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往往 不对应、不平等相出入。后来施拉姆又提出了适用于大众传播的模式。 编码、译码、释码 (1)编码:将意义或信息转化为符号的过程,这是传播过程中极其重 要的环节。作为传播者,其编码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传播效果的好 坏。编码一方面受编码者世界观、价值观、知识范围和经验的制约,另 一方面,也受到编码者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 (2)译码: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过程,与编码的过程相对 应。译码活动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 多样性。受众的译码主要有同向性、对抗性和妥协性三种形态。 评价 (1)比线形模式更进一步,增加了反馈,强调了传播的互动性。它特 别适用于人际传播。 (2)认为传播是完全对应的、平等的,现实并非如此,不适应于大众 传播。
。
更大的 社会结
构
C
基本群 体
基本群 体
更大的 社会结
构
R
基本群 体
基本群 体
讯息
讯息
社会总系统
于1959年从社会学角度提出这个模式,这是最早提出的在社会系统 构架中的传播系统模式,该模式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各种社会系统中的 一个子系统,大众传播的运行受到社会系统的影响。任何一种传播过程 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看成一个个系统,这些 个体系统都在从事自己的活动,即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运行 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 关系。 2.马莱茨克模式
第3章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媒介分析
受众分析
效果分析
对该模式的评价
意义: 该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 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 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这个 模式形成的。 缺点: (1)它是一个单向直线模式,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 和作用固定化。而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常常是双向的; (2)缺乏反馈的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活动的互动性质 。
不足之处:
(1)它认为传播过程是双向回路之后,就成了循环、 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而现实中的传播过程,尤其 是大众传播过程较少有平衡; (2)它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本体运动过程,即 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于社会的自我运行的系统过程, 忽视了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
X 是社会生活中可以被感知、能够为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事物; A 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传播者。它既可以由个人,也可以由 组织来承担; C 是传播的中介和渠道,由媒介组织及其成员承担。他们既 可以在数量众多的A中依据自己所设想的受众需要和兴趣选择 信息,也可以直接在X中进行这种选择。C为B充当信息选择 代理人的角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A; B 表示受众。他们因生活的需要而必须获取和应用来自C的 信息; F 表示反馈。其中FBA是受众B向传播者A发出的反馈,F BC是受众B向媒介组织C表达的反馈。C作为守门人在选择信 息时要受到来自B的反馈的影响。FCA是媒介对信息来源A发 出的反馈。这种反馈可能会鼓励、改变乃至抵制A的意图。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模式
1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2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1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The Osgood-Schramm Circular Model ) 奥斯古德首创,施拉姆提出,是一个高度循环的 模式。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一文中,提出的过程模式,又称为循环模式。
传播学概论郭庆光重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郭庆光重点笔记1. 传播学的定义和范畴:传播学研究的是信息流动的过程和效果,包括信息的创造、传送、接收和解释。
它关注的范畴包括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社会传播等。
2. 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传播媒介理论、社会影响理论、准媒体和新媒体理论等。
传播媒介理论探讨媒介对信息传播的作用;社会影响理论关注传播对人们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准媒体和新媒体理论则讨论数字化时代信息的传播。
3. 传播过程模型:传播过程模型主要包括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型、激励-反馈-媒介-效果模型等。
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型包括媒介、信息源、信息接收者和效果等要素;激励-反馈-媒介-效果模型则强调信息传播中的反馈效应。
4. 传播效果研究:在传播效果研究中,人们关注信息的接收、接纳和接受程度,并分析这些因素是否能产生观点和态度的变化。
以及事件导致的社会影响也是传播效果研究的一部分。
5. 大众传媒的特点:大众传媒具有广泛传播、短期影响、一致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它们能够通过大量广播、电视、新闻纸等媒介迅速传播信息,产生短期的影响,并对公众观点和态度起到一定的塑造作用。
6. 个人与群体传播:个人传播主要通过人际交流进行,而群体传播则通过组织或社会实体进行。
个人传播更具有亲密性和交互性,而群体传播更具有广泛传播和影响力大的特点。
7. 媒介社会化和媒介效应:媒介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接触媒介过程中逐渐适应和习惯于媒介环境的过程;而媒介效应则是指媒介对接收者态度、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8. 新媒体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深刻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格局。
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技术使信息传播更加快速、便捷和个性化,对传统传媒的影响越来越大。
9.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主要关注传播活动中的道德和责任。
传播者应该遵循正确的道德标准,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隐私,并确保传播的信息真实、准确和公正。
以上是对传播学概论的一些重点内容的概述。
通过对传播学的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过程和影响,为传播策略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
传播学第2-3讲传播过程模式
第2-3讲传播过程模式☐传播的基本过程(事物运动的程序与状态)➢1960年美国传播学家D.伯洛提出将传播作为过程来研究➢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传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体,我们研究的基本单元就说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的多元关系➢传播过程的本质是运动,即过程中各要素及其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传播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模式是指对客观事物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是理论的简化形式。
☐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的一种方法。
是对现实事物在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
☐组织功能能将个系统排序并连接起来,获得整体形象,提供适用于各种不同特殊状态的一个普遍图景。
☐解释功能用简洁的方式来提供如果改用其他方法则可能相当复杂或含糊的信息。
引导关注过程或系统的核心环节☐预测功能对事件的结局或进程进行预测。
为估算各种不同结局发生的概率提供基本依据,可据此建立研究假设☐模式的评价标准✓模式的普遍性如何?它组织的材料有多少?组织的有效性有多高?✓模式的成效性或启发性如何?对发现新的联系、新的事实或新的方法有多大的帮助?✓可由它得出的预测对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如何?在某个领域发展的某个阶段,这些预测是否关键?✓由模式发展出的测量的准确性?模式原创性如何?或它的不真实性如何?它提供的新见识有多少?✓模式的简化程度、手段的经济性、简约性如何?✓模式的真实性如何?我们可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它表明某种实际情况?☐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1948)☐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
☐用于组织和构建关于传播的研讨(洛克菲勒传播研讨班1939.9-1940.6《必要的传播研究》)☐成为限定美国传播研究的范围和问题的占有统治地位的范式。
☐或多或少想当然地认为传播者具有某种影响接收者的意图,因此应该把传播看作主要是一种劝服性的过程。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综述课件
传播过程的模式
单向直线模式
传播者将信息直接传递给受众 ,缺乏反馈和互动。
双向对称模式
强调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 和反馈,强调信息的共享和理 解。
社会系统模式
将传播过程置于更广泛的社会 背景中,考察传播与社会系统 的互动关系。
信息传播的数字模式
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传播模式 ,强调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
、互动性和个性化。
互动传播模式
定义
互动传播模式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传播方式 ,信息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进行多向流动,受众 可以主动地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并与其他受众进 行互动交流。
优点
能够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信息传递的针 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能够促进信息的即时反馈和 交流。
特点
互动传播模式强调信息的即时性、交互性和个性 化,适用于社交媒体、在线游戏等需要即时互动 的场合。
双向对称模式
定义 双向对称模式是一种交互式的传 播方式,信息在传播者和受众之 间双向流动,受众可以主动地参 与到传播过程中。
缺点 信息传递效率较低,受众覆盖面 较窄。
特点 双向对称模式强调传播的互动性 和反馈机制,适用于需要与受众 进行互动交流的场合。
优点 能够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 高信息传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综述课件
• 传播过程 • 传播模式 • 传播媒介 • 传播效果 • 传播理论
目录
01
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的定义
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的特性
指信息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传递、扩 散、互动的过程,包括信息的产生、 编码、传递、解码和反馈等环节。
动态性、互动性、系统性、目的性。
传播过程的本质
信息交流与共享,通过特定的媒介和 渠道,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意义的共享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媒介组织 大量的受众
大量同一的 讯息
每个接收者都扮演着 译码、释码和编码的 角色
可能的反馈 来自各种信源的信息输入
个人从属于群体、在 群体内,讯息得到再 解释或加工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第三节 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
一、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
1、 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1) 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讯息、媒介、效果五大环节 传者 → 讯息 → 媒介 → 受者 → 效果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2)五个环节来自英语,各自都包含着一个英文字母W,因而称 为5W模式: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2、 控制论模式
(1) 优点: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 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2) 缺点: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 地位、机会完全平等。循环性的表述,也会引起误解,认为"传播 经过一个完全的循环,不折不扣地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这种循 环类比显然是错误的"。另外,这种模式仍未能清楚地显示传播与 社会的紧密联系。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3、控制论模式 德福勒对香农-韦弗模式的发展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德福勒模式
(1) 加入并突出了“反馈”的机能。
(2) 提示了大众传媒对传播过程的介入。
(3) 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均被表现出来。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3、社会系统模式
特点: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把它置身于总社 会过程之中加以考察,克服了直线性、孤立性的片面思考,代之 以比较全面、完整、立体的思考。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1、 理论是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模式 则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 的手段。
2、 传播学由两个部分即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组成,其中理论为 主,方法为辅(理论指导方法,方法为理论服务)。
3、 但在传播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方法(包括"模式"在内)的 作用尤为突出,有很多传播理论是以特定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后 得出的产物,即方法构成了理论的先导。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拉斯韦尔模式的主要贡献
1、 在传播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2、 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框架,从 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第三章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第一节 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第二节 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
第三节 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第一节 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一、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的重要意义。
1、 是开展传播学研究的第一步,是从宏观上把握传播现象的必 由之路。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的特点 1、 克服了控制论模式给人带来的错觉,即各“传播单位”之间 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 承认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 择和使用能力。
2、 重视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其中包含了"两级 传播"等思路。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传播者的 自我印象
来自接收者的自发反馈
接收者的 自我印象
传播者的 人格结构
传播者的 人员群体 传播者的 社会环境 传播者的 组织
对媒介内容的选择 内容的选择与加工 内容的效果 或体验 来自媒介的 压力或制约 对媒介的印象
接收者的 人格结构
媒
C
来自讯息的制约
M
体
R
接收者所处 的受众群体
3、 注意到了“噪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和作用。 噪音的含义:
噪音包括外部噪音、内部噪音,外部噪音如:报纸上的排印错误, 电视中的图像失真,人际谈话中的各种干扰,机器轰鸣,人声喧 哗等;内部噪音如:思想不集中,逆反心理等。要保证传播的顺 利进行,必须排除噪音的干扰。
4、 没有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通病,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 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丹斯模式
传播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包含 了不断变化着的要素、关系和环境
丹斯的螺旋形模式的特点 模式表明,在传播过程中,传受双 方的"认知场"、"信息场"总是不断 累积、扩大的。不 然就意味着一 切传播都是无效劳动。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3、社会系统模式
5、 模式还向我们展示了这样几个环节:传者、媒介、受者的彼 此印象(心目中的形象)、受者的反馈等。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三大类模式的特点与不足
1、 线性模式
(1) 优点: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为传播学搭建了一 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
(2) 缺点:直线性、孤立性,忽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 的制约。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传播模式的类型
1、线性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 2、控制论模式
申农---韦弗模式
3、社会系统模式
传播模式的作用
"简洁地"体现和表述各种传播理论,使人们不致陷入纷繁的细部, 而能清晰地观察到 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本质部分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Osgood-Schramm model)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传播单位的含义 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作是"传播单位", 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传递信息)、受信 (接受信息)、编码(也叫符号化)、译码(也叫符号读解)这 四种功能。
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
传播者对受众的印象 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 M=讯息 R=接收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接收者的 社会环境
来自公众的压力或制约
C=传播者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马莱茨克模式的主要特点
1、 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 出来了。
2、 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各个环节,原先只是粗略地提到,现 在都进一步展开了。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第二节 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
传播模式的含义
传播模式,指再现传播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通俗 的说,就是一种简洁地 表现传播理论的手段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三者之间的关系
2、 申农---韦弗模式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申农---韦弗模式的特点
1、 媒介被细分为三种:发射器、信道、接受器。
2、 讯息分为两种:发出的和收到的,且增加了一个要素:信号 (符号)。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3、 模式强调,传者既主动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又要受到"讯息的压力"(即 根据内容决定形式: 新闻、评论、照片、漫画等)、媒介的压力(必须注 意各种媒介如报纸、电视、广播等的特点)以及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 个人层面(自我形象、个性结构)、组织层面(工作伙伴、媒介组织)、 社会层面(社会环境、媒介内容公开性产生的压力)。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赖利夫妇模式
1、传播现象直线性、孤立性的片面思考大致被克服了,代之以比 较全面、完整、立体的思考。
2、模式里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基本群体、更大的社会结构、 社会总系统。
3、模式不细致,过于简略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4、 模式认为,受者也主动进行“内容选择”,但反过来,受者 同样会收到“媒介的压力”(如 报纸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水准、电 视要求有相应的接收条件等)。与传者一样,受者夜游复杂的北 京:个人层面(自我形象、个性结构)、组织层面(群体中的受 者)、社会层面(社会环境)。
谁(WHO)→ 说什么(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EL)→ 对谁(TO WHOM)→ 取得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 (3)拉斯韦尔同时把5W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 传者----控制分析,讯息----内容分析,媒介(渠道)----媒介分析, 受者----受者分析,效果----效果分析。
2、 古代传播研究的缺陷之一,是拘泥于微观,“只见树木,不 见森林”,缺乏一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