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精品获奖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秀教案

17屈原(节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2.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相信大家都知道端午节吧?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等,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端午节就变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屈原》,来了解一下这个著名爱国诗人的故事。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1921年,第一本新诗集)、历史剧《屈原》《虎符》《南冠草》《王昭君》等。
2.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动“皖南事变”。
作者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展示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这部剧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知识链接戏剧文学:概念:“戏剧文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戏剧文学专指话剧剧本;广义的戏剧文学指话剧剧本、歌剧剧本、戏曲剧本。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9《屈原列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9《屈原列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将屈原的个人身世放在楚国兴衰历史中的叙事艺术;体会在叙事中融入抒情、议论的特点。
3.理解司马迁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用叙议结合的方法;教学难点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屈原的人生经历作出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回顾相关文化常识1、《史记》《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12本纪(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30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70列传(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10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8书(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方面内容),共130篇。
2、史书的类别纪传体: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代表作有《史记》、《汉书》。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史书体裁。
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断代史: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
任务二:文意疏通分小组梳理文段,要求如下:1、能够读准字音,并在全班示范。
2、小组成员每人负责讲解一小部分,主要解释文段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屈原列传》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列传》的作者、内容、时代背景等基本信息,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研究能力;2. 通过学习《屈原列传》,学生能够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与境遇,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3.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屈原列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理解其中的核心思想;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提高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解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列传》中的隐喻手法和意象,把握文学作品的意义;2. 分析和评价《屈原列传》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价值。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1. 前导活动:通过展示《屈原列传》的封面和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屈原列传》的作者屈原,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主体教学:第一课时:学习《屈原列传》的前言和第一章。
讲解文本的背景和基本情节,帮助学生理解《屈原列传》的创作意图,并进行文本分析,提取文本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第二课时:学习《屈原列传》的第二章至第五章。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比喻手法和修辞技巧,分析并讨论其作用和意义。
第三课时:学习《屈原列传》的第六章至第九章。
重点解读文本中的意象,分析其象征意义和艺术效果。
第四课时:学习《屈原列传》的第十章至结尾。
总结全文的主题和核心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3. 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屈原列传》的影响和地位,以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屈原列传》的个人感悟和理解,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4.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读后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屈原列传》进行评价。
五、教学方法:1. 导入式教学:通过展示和介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群体讨论: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提高思维敏锐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共同理解;4. 演讲展示: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演讲和展示,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和学习成果。
屈原教案一等奖

屈原教案一等奖《屈原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屈原教案一等奖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屈原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
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媒体辅助〗【通假字】离通罹遭受;反通返返回;见通现显现;指通旨主旨;濯通浊浊水;绌通黜罢黜;质通贽见面礼;内通纳接纳;被同披披散;【古今异义】明于信而见疑其文约,其辞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齐与楚从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兴师伐秦而齐竟怒不救楚与王图议国事王甚任之屈平属草稿未定争一宠一而心害其能平伐其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秦伏兵断其后冀幸君之一悟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上官大夫短屈原新沐者必振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同形异义】治乱悉发国中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因厚币用事者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形容枯槁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三、朗读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与屈原的精神〖学生朗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四、练习与实践1、巩固梳理字词知识2、诵读全文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课时学习的字词二、学生找出疑难语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三、重点语句翻译训练【多媒体辅助】〖口述与书面练习结合〗其称文极小而其指极大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委质事秦。
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15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效果。
3.学习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情境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那是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屈原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呼唤风、雷、电,那他期盼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戏剧《屈原》。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理思路(一)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写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形象。
(二)读“雷电颂”部分,回答问题。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谈谈自己的诵读感受。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补充:(1)从文章形式看——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2)从语言特点看——是一首激情澎湃、气势雄伟的散文诗。
(3)从创作风格看——文中的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雄伟的自然力量融合,想象奇特,气势宏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2.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分析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教师讲述创作背景:《屈原》创作于1942年。
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小组交流,教师提问、明确:这段独白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祇的两方面的思想内容:第一部分(从“风!你咆哮吧!”至“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量,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屈原列传》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屈原列传》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教学素养】1.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疏通文意,了解屈原生平。
2.把握课文将屈原的遭遇与国家生死存亡相联系,表现其人格风采的独特方法。
3.正确评价屈原的人生选择,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难点】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和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两千多年前的夏历五月,屈原抱石投江以身殉国。
西汉时,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屈原的才华与品行“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今天的我们,又如何来评价屈原呢?二、课前预习1.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开始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为写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99年,李陵率军出击匈奴,遭大军伏击,寡不敌众,兵败投降,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
后遇赦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2、题目解说《屈原列传》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历史人物评传,相当于现在的“人物述评”。
“传”与“评”相结合,“传”中寓“评”是本文的特色。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年轻时受到楚怀王信任,后因楚怀王听信谗言被疏远流放,最终悲愤交加,自投汨罗江而死。
3、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
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024年度-《屈原列传》公开课一等奖精美课件

03
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道家、
墨家、法家等学派纷纷涌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1
楚国在战国时期的地位和影响
地大物博,兵强马壮
对外扩张,争霸中原
楚国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拥有广袤的 领土和丰富的资源。在战国时期,楚 国国力强盛,兵力雄厚,是当时的强 国之一。
对现实社会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屈原的忠君爱国思想仍 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 要时刻保持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关 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为国家的繁荣 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屈原的 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追求也对现代社 会人们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 用。
17
05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分析
18
浪漫主义风格在《屈原列传》中的体现
5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6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以屈原生平为主线,通过叙述、 描写、议论等手法,展现了屈原 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采用列传体裁,既保持了历史的 真实性,又融入了文学的色彩, 使得文章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
有文学的感染力。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后 呼应,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造
诣。
7
所谓“战国”,即指这一时期各国之间战争不断,所谓“七雄”指的是
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强国。各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
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02
社会变革,制度转型
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显
著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各国纷纷进行变
法,以加强中央集权。
于了解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
2024版《屈原列传》公开课一等奖精美课件

3
拟人 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将祖先 和神灵拟人化,增强了诗歌的神秘感和神圣感。
2024/1/29
20
审美体验:感受诗歌韵律美、意境美
2024/1/29
韵律美
01
屈原的诗歌注重音韵和谐,通过押韵、对仗等手法,使诗歌具
有优美的韵律感。
意境美
02
屈原的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神话传说,营造出瑰丽奇特的
他们的共同点是
都以善于养士而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四人中以信陵君为楷模,礼贤下士, 急人之困,两肋插刀。
2024/1/29
与屈原的关系
四公子都是屈原同时代的风云人物,对屈原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了解四公 子的生平和事迹,可以更好地理解屈原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23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离骚》等
《离骚》
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瑰丽的辞藻、奇特 的想象和深邃的思想描绘了屈原内心的苦闷和追求,表达了作者对楚国政治黑 暗的愤慨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推荐理由
《离骚》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成就,而且对于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思想具有 重要意义。通过阅读《离骚》,可以深入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人格魅力,进 一步理解屈原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屈原的诗歌语言优美、凝 练,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形成了独特的“楚辞”风 格。
19
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运用举例
1 2
比喻 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将 小人嫉妒贤才比喻为众女嫉妒美人的蛾眉,形象 生动。
象征
如“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以鸷鸟不 群象征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楚国实行分封制,但随着社会 的发展,分封制逐渐暴露出弊 端。楚悼王时期任用吴起进行 变法改革,加强中央集权,但 改革最终失败。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9《屈原列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9《屈原列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屈原列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司马迁对屈原倾注了无限的感情,他们的遭遇相似,所以,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包含着自己的思想与感情,他要借他人之杯浇胸中块垒。
而他们的结局也是相似的,屈原以其不朽的《离骚》留给后人,而司马迁以《史记》而名垂青史,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屈原以投江自尽劝诫后人,而司马迁以自己的忍辱负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二、教学目标(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了解《史记》的相关知识和屈原的生平事迹。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凸显人物品格的手法。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为屈原立传的目的。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教学难点: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为屈原立传的目的。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单元导语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曾经的历程就像落了山的太阳,虽已不复光辉,但它把星星留给了苍穹。
如今,让我们借着这璀璨的星光重新审视历史,审视历史留给我们的责任……学习本单元要联系历史背景,回到特定的历史文化现场,结合时代因素、作者的思想经历,客观、辩证地认识作品中地任务,理解史家观念、史评立场。
今天开始我们借助本单元来一场以“回到历史现场,管窥历史精神"为主题的研学之旅,从这四篇文章中窥见古代史家的历史观念、开创精神,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指导社会实践。
(二)导入:请看下面三副对联,看看说的是谁?1.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2.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
3.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长沙屈原祠的对联。
(上联中的“三户地”指楚国,《史记.项羽本纪》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9《屈原列传》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9《屈原列传》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相关知识,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2.通过梳理文意,能够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3.借助文本的深入分析,能够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
4.鉴赏并能够掌握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文言知识,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过程】任务一:文学常识1.了解作者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2.了解《史记》《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节选)》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节选)》一等奖创新教案《屈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及相关知识。
2.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文主要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屈原形象特点。
4.探究文章写法,结合背景理解主旨。
【教学重点】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屈原形象特点。
2.结合背景,理解主旨。
【教学难点】探究文章写法,结合背景,理解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被称为四大文学样式,七八年级我们已经分别学习写人记事类散文、写景抒情类散文、托物言志类散文以及哲理性散文,我们在九年级学习了《沁园春.雪》《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4首诗歌,《故乡》《孔乙己》等小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文学样式:戏剧。
二、课前导读PPT出示戏剧基本常识1.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
内容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二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
3.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戏剧的基本特点:(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剧本篇幅不长,人物不多,场景变换不多,戏剧情节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
(2)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
这中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17《屈原》(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7《屈原》(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五单元单元导学1.语言运用:学生通过反复品味语言,品味戏剧台词,理清舞台说明的分类及作用,能把握剧本中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2.思维发展:学生通过演绎剧本,借助肢体、语言、表情等表现戏剧人物的内心,提升动作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学生通过品味戏剧台词,分析人物形象,提升分析和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学会阅读戏剧的方法和策略,领略戏剧的艺术魅力,丰富人生体验。
设置演出情境,围读剧本,结合剧情时代背景,品味戏剧语言,理解人物形象与戏剧矛盾冲突,培养阅读鉴赏戏剧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排练戏剧,演出戏剧,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心得,并能从语言、剧情、演员、导演、布景等角度评价戏剧,提高写作能力,获得人生的感悟和启示。
欣赏指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视听讲结合法等。
本单元所选话剧作品人物形象鲜明,戏剧冲突尖锐集中,语言各具特色。
阅读这些作品,要在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品味戏剧台词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戏剧的方法和策略,领略戏剧的艺术魅力,丰富人生体验。
《屈原》(节选)是一部多幕剧(五幕历史剧),节选部分运用了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展现了屈原与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国朝廷奸佞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
作者借古讽今,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以及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选文戏剧冲突集中,屈原的内心独白部分主旨鲜明,情感强烈,想象瑰丽,可反复朗诵、体会。
阅读本文要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天下第一楼》(节选)是一部多幕剧(三幕戏剧),剧本立足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通过“福聚德"这个典型环境,以福聚德的兴衰为背景,刻画了各色的人物形象,生动展现了人物间的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族文化、社会风俗的反思和批判。
人物台词多用方言、俗语,突出人物性格,展现出浓郁的北方风味和行业特点,呈现出一幅浓郁的旧北京风俗画卷。
大班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屈原的故事

大班教案:屈原的故事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楚辞》中的代表作家屈原,并能描述他的故事。
2.通过屈原的故事,培养学生对于忠诚、友情和自尊的价值观。
3.通过阅读屈原的诗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介绍。
2.屈原与大夫子友谊的故事。
3.屈原被贬谪的原因与后续发展。
三、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老师与学生互动,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兴趣。
2.学习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1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让学生了解屈原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3.欣赏屈原的诗歌(20分钟)教师选取屈原的代表作品,包括《离骚》、《天问》等,进行适度的解读,并让学生欣赏、品味其中的美好诗句。
4.讲述屈原与大夫子友谊的故事(15分钟)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屈原与大夫子的深厚友谊,并引导学生思考友情的真谛和重要性。
5.分组小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分别扮演屈原和他的朋友,表演屈原被贬谪前后的情节。
每个小组表演完后,进行集体讨论,分析屈原遭遇困境的原因以及他面对逆境中的态度。
6.总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故事对他们的启示和意义。
可以提醒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勇敢面对挑战。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适当简洁地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作品,让学生了解基本情况。
2.品味法:通过欣赏屈原的诗歌,培养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3.互动法:分组讨论和小组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感和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活动的方式进行实时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六、教学反思屈原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他不仅创作了优秀的诗歌作品,还为历史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屈原的一生和他的作品,学生学习到了忠诚、友情和自尊的重要性,也提升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口语表达能力。
2024年度《屈原》创优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课件

2024/2/2
24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体会
学生1
阅读《屈原》后,我深刻 感受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 和坚定信念,他的精神值 得我们学习。
2024/2/2
学生2
我觉得《屈原》中的人物 形象鲜明,情节扣人心弦 ,让我对古代文学有了更 深入的了解。
学生3
通过阅读《屈原》,我认 识到了文学作品的魅力, 它不仅可以传递知识,更 能陶冶人的情操。
预备工作
提醒学生提前预习相关材料,做好课堂笔记,积极思考和提问。
2024/2/2
学习建议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相应的学习建议和方法,帮助学生更 好地掌握知识点和提高文学素养。
30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2/2
31
13
其他代表作品欣赏
《天问》
以反问的形式对天文、地理、历史、 哲学等领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和探索,体现了诗人渊博的知识和卓 越的才华。
《九章》
包括九篇作品,各篇内容相对独立, 但总体上都反映了屈原的政治理想和 爱国情感,以其深沉、悲怆的情感基 调打动了无数读者。
《远游》
描述了诗人远游四方的奇幻经历,展 现了其对自由境界的向往和对现实世 界的超越,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25
提出疑问并互相解答
疑问1
屈原为何要选择投江自 尽?这是否是他唯一的
出路?
2024/2/2
疑问2
《屈原》中的象征手法 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
了什么意义?
疑问3
如何理解《屈原》中的 浪漫主义色彩?它对后 世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
26
互相解答
鼓励学生互相提问、互 相解答,形成良好的课
堂氛围。
九下语文第17课《屈原(节选)》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下语文第17课《屈原(节选)》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屈原(节选)》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中国有两个传统节日是纪念历史名人的,一个是禁动烟火,只吃冷食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那位忠君赴义,不肯受禄的名士介子推的;一个是吃粽子,划龙舟,挂艾叶,饮雄黄酒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
在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剧《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剧本的文体知识。
2、浏览课文,把握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深刻的思想。
3、品味戏剧语言,掌握文中的修辞和象征手法。
4、学习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
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
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人物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lǘ)大夫。
楚怀王时,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遭靳(jìn)尚等人谗害,被放逐于汉北,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楚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屈原是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写作背景】历史剧《屈原》创作于1942年,此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
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
《屈原列传》优质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屈原列传》优质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积累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史记》的人物传记时,能将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与人物事迹的介绍结合起来理解;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感受其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绝不妥协的精神,学习其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屈原的人生经历作出评价;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目的,努力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格。
研读文中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对《离骚》的评价,屈原与渔父的对话等三段文字,理解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联系作者司马迁的生平,理解作者为屈原立传的目的,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品读赏析、合作探究、讨论点拨。
一、知人论世,识记常识1.导入新课朗读《太史公自序》中的相关段落: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
2.我话屈原(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2)屈原: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统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节选) 课件

郭沫若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 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属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 当时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历史剧(屈原)》)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作 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等崇高品 质的塑造,撼动了进步人民的灵魂。全剧分为五幕: “橘颂” 、“受 诬”、“招魂”、“被囚”、 “雷电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 场,是全剧的高潮。
《屈原》内容介绍
前四幕的剧情主要是: 在七国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屈原看透了秦国侵吞六国的野心,力
劝楚怀王联齐抗秦,系念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孰料却遭到张仪、南后 之流卑地陷害,横加以“淫乱宫廷”的罪名。在含冤莫白的情形下,他仍 然拳拳关注祖国和民,把它们看得高于自身的利害得失。他“沉痛地”劝 诫楚怀王,愤怒地斥责南后,恨危害了祖国。但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 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毁楚齐盟约,转而依秦国,走上妥协投降的道路 ,屈原也遭到囚禁。
郭沫若其人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 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 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 研究院院士。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 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 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编 组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 卷。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屈原》内容介绍
剧作的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国朝廷奸佞们之间尖 锐的矛盾冲可分为两场。
屈原(精品获奖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下册第五单元舞台人生仃屈原(节选)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散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
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
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
【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屈原》教案省级教学设计一等奖

【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 一 ) 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 二 ) 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 三 )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 四 ) 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 五 ) 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 六 ) 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
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 七 ) 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 一 ) 必知点:1 . 郭沫若简介:郭沫若 ( 1892—1978 ) ,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四介乐山人。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女神》。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虎符》、【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棠棣之花》等历史剧。
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 . 屈原简介:屈原 ( 约前340—约前278 )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楚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册第五单元舞台人生仃屈原(节选)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散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
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
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
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目标导学三:把握本文写作特色1 •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造主旨。
明确: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这是象征手法。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品读下面的句子,指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2)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
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3)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明确:(1)这几句运用了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现了屈原对风的热切期盼和对黑暗势力的痛恨。
⑵运用呼告、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热切地赞美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决心。
(3)运用了呼告、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伟大的自然力来毁灭这黑暗的社会,表达了必须彻底毁灭黑暗社会的决心,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3•屈原的独白激情澎湃,气象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明确:要点:(1)内心独白想象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表现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2)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3)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
⑷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现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目标导学四:形象分析,把握文章思想感情作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屈原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明确: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
作者以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歌颂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歌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
三、板书设计呼唤与歌颂——风、雷、电怒斥与愤懑一一土偶木梗10 唐雎不辱使命1 •理解文义,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准确理解隐藏着的“潜台词”。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散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荆轲在易水河畔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他不畏强暴,视死如归,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1•了解作者及作品。
《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
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2 •写作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句。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目标导学三:分类积累,读懂文义1.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2.教师点拨本文重点词语。
【通假字】①故不错意也(“错”同“措”)②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古今异义】①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②否,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③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词类活用】①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②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小看)③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一词多义】①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解释为“派”,后一个解释为“出使”)②徒:A.免冠徒跣(裸露)B .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③惠:A.大王加惠(恩惠)B .汝之不惠.(同“慧”,聪明)目标导学四:把握情节,理清脉络理清文章的思路,即把握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1):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2 - 3):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4):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简要概括如下:开端:出使的缘由。
发展:面对盛气凌人的秦王,唐雎从容不迫地解释。
高潮:面对面地斗争。
结局:秦王屈服了。
目标导学五:分析语言,感知人物性格1.分析下列句子,说说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明确:①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表现秦王盛气凌人,狡诈)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表现秦王咄咄逼人)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表现秦王无理责问)④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表现唐雎不卑不亢,据理力争)⑤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表现秦王骄横狂妄,不可一世)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表现唐雎毫不示弱,据理反击)⑦与臣而将四矣。
(表现唐雎的凛然正气,不畏强暴)⑧徒以有先生也。
(表现秦王的恐惧,前倨后恭)2.此次出使秦国,唐雎作为一个使臣可谓是不辱使命。
外交使节的才能和个性往往体现在他们出色的外交辞令中,文中唐雎的哪一处辞令最让你折服,为什么?【教学提示】此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字斟句酌、结合人物心理与性格赏析人物语言。
学生可以关注几处的人物语言。
示例:(1)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此处唐雎的回答,作为使臣对大国君主讲究了必要的谦恭和礼貌,委婉地回应秦王的强加之辞。
用“受地于先王”作为正当充分的理由加以解释和辩驳,可谓言之有理。
而最后一句的反问虽与安陵君的态度一致,语气却更加强硬,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态度表达得鲜明有力,同时也用“千里”和“五百里”暗讽了秦王的虚伪和狡诈,充分体现了唐雎作为使臣的外交才能和忠诚态度。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此处唐雎的大段独白将故事推至高潮,“庸夫之怒”和“士之怒”的比较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追求,使秦王不敢低估他的力量和决心。
为了增强语言的力度,他罗列士人刺杀君主的历史事件,并渲染刺杀时上天的征兆,用正义和坚决瓦解秦王的强势心理。
针对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恐吓辅之短小紧凑的“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果断言辞,意图用生命捍卫国家领土,瞬间击垮了色厉内荏的秦王,使其胆怯畏惧,可谓言之有据且言之有力。
3.假如你是使臣唐雎,说说双方谈判交锋时秦王嬴政留给你的印象。
假如你是秦王嬴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雎?【教学提示】直接对人物形象发问可能会使学生丧失发现的乐趣,也容易让回答缺少丰富人物个性的认识,进入角色,换位评价,角色感和情境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示例:唐雎:秦王是强国之君,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这次他试图不费一兵一卒巧取安陵的阴谋诡计不难识破。
他在谈判中表现得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甚至一度以开战恐吓,两国之间公平合理的谈判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
不过想要做天下君主的人必然有畏死的心理,我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击败了他,使安陵暂避了这一劫。
秦王:原本以为安陵国的使节会乖乖就范,没想到唐雎此人不可低估, 他不但在言辞上 毫不妥协,与我针锋相对,而且在关 鍵时刻敢于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 这种胆识令人佩服, 安陵国拥有唐雎这样的士人令人羡慕。
目标导学六:赏析文章写作艺术手法本文除了用对话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外,还体现出哪些艺术特色?明确:(1)鲜明的对比手法:① 秦王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 使人易地一一不悦一一怫然怒一一色挠一一长跪而谢之。
② 唐雎的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临危受命 一一沉着应对一一针锋相对一一挺剑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