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细胞形态观察

合集下载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标准操作程序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标准操作程序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标准操作程序1 检验目的规范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各仪器达到复检规则的样本进行复片检查,给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观察疾病的变化及治疗效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 用于检验程序的原理把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用瑞氏-姬姆萨染料染色,观察各种细胞数量、形态和质量的变化。

3 性能参数不适用。

4 原始样品系统血液标本详见《血常规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程序》。

5 容器和添加剂类型血液标本采集的容器是一次性含 EDTA-K2 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添加剂是EDTA-K2 抗凝剂。

采集方法:准确采集静脉血 2.0ml 于上述容器中,轻轻颠倒混匀或直接取手指血 20μl。

要求量准,采血顺利,不能出现凝块。

取手指血或抗凝血于洁净的玻片上制片。

6 所需设备和试剂6.1 仪器、器材:显微镜或 DM96 自动阅片机、玻片6.2 试剂6.2.1 瑞氏-姬姆萨染色液6.2.2 磷酸盐缓冲液(自配):称取 10 克 KH2PO4,用 1000ml 蒸馏水溶解为 1%浓度的 KH2PO4 溶液,称取 7 克 NaHPO4,用 700ml 蒸馏水溶解为 1%浓度的2Na2HPO4 溶液,取 900 毫升 1%浓度的 KH2PO4溶液和 600 毫升 1%浓度的Na2HPO4 溶液混匀,再用蒸馏水加至 3000 毫升,充分混匀。

配制的缓冲液的 pH 值范围应该在 6.4-6.8。

7 程序步骤仪器器材/试剂准备→样本编号→制片→染色→镜检→分析测定结果→结果审核签发。

应在取血后4小时内完成血涂片制作。

7.1 样本编号按顺序将样本编号,认真核对检验目的、病人姓名、性别、科室、床号、血液质量,如有疑问应及时与临床联系。

如采血量不够、有凝块或有溶血现象等,须申请重留标本。

7.2 制片采用 SP1000I 自动推片机或手工制片。

将样本混匀后取 5~10ul 滴于玻片上,并在玻片上注明患者姓名、样本编号,推制厚薄适宜的血膜片。

外周血细胞形态改变及意义

外周血细胞形态改变及意义

(4)棘形红细胞
细胞外周为不规则棘刺状,棘刺长度 和形状不一。见于β-脂蛋白缺乏症, 也见于酒精性肝病、脂质代谢紊乱及 脾切除术后。
(5)齿状红细胞
为等间距而规则的短刺状突起,常有 盘形锯齿状、球形锯齿状及刺状几乎 完全消失三种状态。
见于尿毒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红 细胞内低钾、胃癌与消化性溃疡出血 等。
特殊的卡玻氏环形态有下列几种。
(2) Cabot环
双卡玻氏环:多为大环套小环,也可 有双8字形环。
三环:环状体绕成3个环。 异形环:为多种形状不一的环状体。 多层环:有的为多层次的环中套环,
也有为多层次的环状体伴有H-J小体。
(2) Cabot环
常见形态的卡玻氏环主要见于巨幼红 细胞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男女两 性均可患病,但以男性多见。
3、Alder-Reilly颗粒畸形
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含粗大紫褐色颗粒, 颗粒多,大小不等,形态不一,且比 中毒性颗粒粗,常掩盖细胞核。
嗜酸性粒细胞为暗紫色大颗粒。 淋巴细胞可见深紫色颗粒。 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也可见异常
颗粒。
是一种先天性溶酶体异常症,属常染 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CHS形态学特征
大部分中性粒细胞含有异常颗粒,颗 粒大小不一,直径2~5µm ,圆形,椭 圆形或不规则形,灰褐色或灰紫色, 每个中性粒细胞有异常颗粒为1~15个 不等。
CHS形态学特征
淋巴细胞绝大多数含1个巨大嗜天青颗 粒,直径1 ~ 3µm,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呈紫红色,偶见2个巨大颗粒者。
特殊形态的卡玻氏环多见于恶性血液 病,如红血病和红白血病。
(3) 点彩红细胞:
红细胞内有多数蓝黑色颗粒。 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及铅中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自动化血液分析仪法是一种快速、自动化的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方法,通过仪器 自动识别和分类血细胞。
详细描述
自动化血液分析仪法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能够提供大量数据,如白细胞计数 、分类比等。但该方法对异常细胞的识别能力有限,可能漏检或误诊。
流式细胞术
总结词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外周血 细胞形态检验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 对细胞表面标记物进行检测。
疾病筛查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可辅 助筛查某些潜在疾病,如 肿瘤、感染等。
免疫系统评估
观察外周血细胞形态变化, 有助于评估免疫系统的功 能状态,判断个体对疾病 的抵抗力。
04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注 意事项
样本采集和处理
采集时间
样本处理
选择清晨空腹时采集样本,以避免饮 食和日常活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详细描述
流式细胞术能够快速检测大量细胞, 并对细胞表面标记物进行分析,有助 于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但该方法 对仪器和试剂的要求较高,且数据分 析需要专业人员。
03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应 用

诊断血液系统疾病
贫血
通过观察红细胞大小、形态和染色情 况,判断贫血的类型和原因,如缺铁 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01
能够自动完成血样的稀释、染色、计数和分类等步骤,提高检
验效率。
智能化识别系统
02
通过图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血细胞形态的自动识别
和分类,减少人为误差。
自动化样本处理
03
利用机器人技术实现样本的自动取样、稀释、染色和检测等操
作,提高检验过程的自动化水平。
临床应用前景
精准医疗
利用计算机算法对显微镜下的血 细胞图像进行自动识别和分析,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临床分析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临床分析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临床分析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是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外周血涂片,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其中,红细胞形态检查主要观察红细胞的大小、形状、染色性和有无形态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则主要观察白细胞的类型、数量和形态异常;血小板形态检查则主要观察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异常。

通过观察这些形态特征,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相关的疾病。

在临床上,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在很多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以红细胞形态检查为例,当发现红细胞大小、形状和染色性有异常时,可以初步推测存在红细胞的遗传性贫血病、获得性贫血病以及一些器质性疾病如肾性贫血等。

对于白细胞形态的检查,可以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白细胞数量的变化以及它们的形态特征,来推测出不同的疾病情况,如感染、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此外,对血小板的形态检查,也可以帮助检查血小板减少或增多的原因,如血液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然而,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结果并不能确定具体的疾病,只能作为初步的参考,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因此,在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时,医生还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以进行综合性的临床分析。

除了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外,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还可以通过一些特殊染色方法,对一些细胞结构和功能进行进一步检查。

例如,在进行血小板形态检查时,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并通过其他染色方法检查血小板内的颗粒、免疫球蛋白等成分的存在情况。

这些进一步检查可以为解释外周血细胞形态异常的原因提供更多的线索。

总之,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征,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血液相关的疾病,并为进一步诊断、治疗和随访提供参考依据。

然而,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结果需要结合临床病史、症状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最新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

最新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卫生部北京医院血液科郑天林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彭明婷谷小林陆红五.血细胞形态学采样、制片染色与检查要求:( 一 ) 采样、制片及染色,三道工序至关重要,是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成败关键。

要得到合格的涂片标本,做好上述工序,应注意以下要求:1. 采样、制片:(1) 玻片要求:国内 1.0mm × 26mm × 76mm ± 0.5 ,美国 NCCLS 规定 1.0mm × 25mm × 75mm ±0.5 ,要严格清洁,接近中性 .(2) 推片:选择优质推片,推片两端边缘整齐、平滑。

也可选用有机玻璃,其大小、厚度与坡片相同,两端之边缘应加工光滑,以利推片用。

(3) 采外周血(样),擦去第一滴血,迅速采血,量适中,如绿豆粒大小,具有一定推片技术,推片倾斜 45 °±,推成血膜长度 25mm ~ 35mm ,宽度 18 ~ 20mm ,血膜四周留有空隙区,血膜终尾离玻片终端至少 10mm ,血膜均匀,薄如蝉翼,尾端形如弧状,迅速扇(摇)干,血膜具有头、体、尾不同厚薄区域。

此外,涂片时,还要考虑患者的血液状态,如贫血程度、血液粘稠度、 WBC 或有核细胞多少等因素,调整推片技巧。

(4) 如若采用静脉血推片,用 K 3 -EDTA 或肝素抗凝,推制血片应尽早进行(最迟在 1 ~ 2 小时内)。

(二)染色:是识别细胞形态的重要标记工序:常规瑞氏 - 姬姆萨染色要点:1 .要得到满意、漂亮的血细胞染色标本,新鲜涂片迅速染色是很重要的。

2 .染色液配制要合格;3 .涂片切勿用甲醛固定,否则不着色;4 .染色的好坏与染色液、缓冲液的质量及比例、加液间隔时间、保持玻片染色液面的张力等染色技巧均有重大关系。

染液要覆盖涂膜面,再加缓冲液( 1:2 ),其量要充足、混均,染色时间要 30 分钟以上。

外周血细胞形态的相关知识

外周血细胞形态的相关知识
2、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巨幼贫、应用抗代谢药 物后
3、棒状小体(Auer) :常出现在髓细胞性白血 病人的外周血中,有Auer 小体者对白血病的诊断 及分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5
粒细胞中毒性颗粒,中性杆状核细胞内充满粗大染色深的颗 粒,提示感染。
中性粒细胞巨幼变,细胞分叶过多,见8叶。
棒状小体(Auer )
(Ⅲ)红细胞内的异常结构:
1、碱性点彩红细胞:见于铅中毒 2、染色质小体:巨幼贫、溶贫及脾切除后 3、卡波氏环:溶贫、巨幼贫、铅中毒等 4、有核红细胞:溶贫及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20
染色质小体(红)卡波氏环(黑)、嗜碱点彩红细胞(绿)
21
有内含物的红细胞:红细胞内有两个染色质小体。
有内含物的红细胞:嗜碱点彩红细胞,细胞大,染色偏蓝, 胞浆内有大量细小淡紫红色颗粒,分布均匀。
图1
图2
M3病人血片中见早幼粒细胞,图1 细胞的胞浆中见两个棒状 小体。图2细胞的胞浆及细胞核上多见柴捆样棒状小体。
慢粒血象
慢粒病人的WBC常>100*109/L,多见杆状以上细胞,嗜酸、嗜碱细胞偏高。
有核红
中幼粒 早幼粒
晚幼粒 有核红
明确病因 临床表现 WBC计数及分类
BASO、EOS 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RBC、PLT 骨髓象 中性粒碱性磷酸酶 Ph`染色体
Ⅲ型(幼稚型):细胞大,核圆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均匀,可见1-2个 核仁,胞浆蓝色,一般无颗粒,偶有空泡。
异淋Ⅰ型(泡沫型或浆细胞型)
异淋Ⅰ型
异淋Ⅰ型(泡沫型或浆细胞型)
异淋Ⅱ型(不规则型或单核 细胞型)
异淋Ⅱ型(不规则型或单核细胞型)
异淋Ⅱ型
异淋Ⅲ型(幼稚型):细胞大,椭圆形,胞浆多,蓝色,染 色不均匀,无颗粒,可见2个核仁。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2篇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2篇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2篇文章一: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测方法,可以通过观察外周血液中各种细胞在形态、数量、比例等方面的变化,辅助诊断多种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肿瘤、贫血等。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的相关内容。

一、外周血细胞形态分类外周血细胞形态分类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类型,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

1、红细胞:正常人的红细胞呈圆盘状,直径为7.2-7.5微米,厚度为2.2-2.5微米,中央凹陷,内有胞质色素。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对诊断贫血有很大的帮助。

2、白细胞:正常人的白细胞数量为4000-11000个/μl,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都有所差异,可以根据它们的比例和数量来判断人体对感染的反应以及肿瘤等疾病的情况。

3、血小板:正常人的血小板数量为150-400×10^3个/μl,它们是无肌肉、无核的小片状细胞,主要功能是在血管损伤处形成血栓,以保护身体。

二、外周血细胞形态变化的意义1、白细胞增多:当人体感染入侵病原体或出现炎症等状况时,白细胞会增加。

增多的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而淋巴细胞数量也会增加,但比例不如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增多也可以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等造成的。

2、白细胞减少: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病情时,白细胞会减少。

减少的白细胞包括多种类型,以淋巴细胞减少为主。

3、中性粒细胞增多:当人体感染或出现炎症时,中性粒细胞会增多。

增多的中性粒细胞可以估计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感染细菌的种类。

这种情况发生在肺炎、腹腔炎、化脓性脑膜炎等疾病中。

4、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在感染性疾病、药物治疗后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情中常常发生。

5、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多通常发生在病毒感染、慢性炎症和淋巴组织肿瘤疾病等情况中。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通过对患者的外周血液样本进行显微镜检查,观察和描述各类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以了解患者的血液情况。

这种检验通常由临床实验室的医学实验室专业人员进行。

具体步骤包括:
一、采集外周血样本:通过采血针抽取一小量患者外周血。

二、制备血涂片:将采集的外周血涂抹在载玻片上,通过专用的技术制备出薄而均匀的血涂片。

三、染色:对血涂片进行染色,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Wright染色或Giemsa染色。

这些染色方法能够突出血细胞的核和胞浆结构,使其在显微镜下更容易观察。

四、显微镜观察:将染好色的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室技术人员会仔细检查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形状、大小、颜色、核形态等方面的特征。

五、形态学描述:根据观察结果,进行详细的形态学描述。

这可能包括有关红细胞形态(比如贫血、红细胞异常)、白细胞形态(比如感染、白血病)和血小板形态(比如凝血功能异常)的信息。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临床分析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临床分析

04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局限性 及发展前景
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主观性
形态学检验依赖于检验人员的经验,存在主观性,不 同人员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
检验速度
传统显微镜检查速度较慢,不能满足快速诊断的需求 。
敏感性
对于某些异常细胞形态的识别,可能存在漏检的情况 。
检验人员的专业要求
1 2
经验积累
检验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能够准确识别各 种异常细胞形态。
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总结词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可以辅助恶性肿瘤的诊断,通过对血液中肿瘤细胞的观察,有助于发现早期肿瘤 迹象。
详细描述
部分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会出现肿瘤细胞,通过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可以检测到这些细胞,为恶性肿 瘤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但需要注意的是,血液中肿瘤细胞的检出率较低,因此该方法主要用于辅助 诊断。
本研究将对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临 床应用进行深入探讨,为临床医生提 供实用的参考信息,提高诊断的准确 性和治疗效果。
通过对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和分析 ,可以了解细胞的形态变化,对于判 断疾病的进展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
02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基本知 识
外周血细胞的组成
01
02
03
红细胞
负责输送氧气和养分到全 身各组织。
白血病的诊断与分型
总结词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是白血病诊断与分型的重要手段,通过 对白细胞形态、数量的观察,有助于确定白血病的类型和分 期。
详细描述
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形态和数量会出现异常,如白细胞数量 增多或减少、幼稚细胞增多等。通过对这些特征的观察和分 析,医生可以对白血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分型。
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48/87
空泡
可在细胞质或核中出现, 常为多个,被认为是 细胞脂肪变性后未能 着色所致。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49/87
杜勒小体
细胞质内出现嗜碱性 多呈斑块、梨形或云 雾状,可能为核浆发 育不平衡所致,为细 胞严重毒性变表现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50/87
核棘突
胞核有各种形态芽状突出, 临床意义尚不明确,可能 与中毒、癌转移、严重放 射损伤等相关。
外周粒血细细胞胞形异态检常验:中性粒细胞巨幼变,细胞分叶过多,呈7叶状58。/87
粒细胞异常:佩尔格尔休特(Pelger-Huet)异常,细胞分叶
外周血到细2胞叶形为态止检验,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显著浓缩。
59/87
粒细胞异常:佩尔格尔休特(Pelger-huet)异常,细胞分两
外周叶血,细胞核形染态色检验质显著浓缩,如眼镜状。
拖外周鞋血形细胞红形细态胞检验,环形红细胞,泪滴形红细胞。
41/87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42/87
白细胞 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核分叶情况 1叶<5-8% 2叶20-35% 3叶40-50% 4叶15-20% 5叶<0.5% 6叶 0%
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细胞增多或出现晚 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现 象。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9/87
血涂片染色
● 原理 瑞氏(Wright)染色法(经典染色法) 瑞氏染色法使细胞着色现有化学亲和反应,又有物理吸附作用。 瑞氏染液含美蓝和伊红两种成份:美蓝偏碱性,与细胞内酸性物质有亲和
力(胞 浆),染成兰色; 伊红偏酸性,与细胞内碱性物质有亲和力(胞核), 染成紫红色。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临床分析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临床分析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临床价值
01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可观察到细胞形态变化和细菌、寄生虫等微生物感染情况,有助于诊断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等。
02
血液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可观察到细胞数量和形态学改变,辅助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白血病等。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局限性
要点三
白细胞分类计数
观察白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包括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部位的检查
白细胞形态学检查
白细胞分类计数和形态学检查
03
临床应用
诊断病毒感染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可观察到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形态改变,如白细胞数量异常、淋巴细胞比例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等,有助于判断病毒感染的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
诊断细菌感染
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将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与其他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和应用,探讨其在临床上的综合应用价值,并提出了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的方法,提高了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02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基础知识
红细胞形态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大小一致,无异常结构。
红细胞计数
男性正常值为5.0-6.0×10^12/L,女性正常值为4.0-5.0×10^12/L
图像分析系统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基因芯片等技术,检测与细胞形态相关的基因突变,预测细胞恶性转化的风险。
基因检测技术
实验室环境
保持实验室整洁、安静、安全,定期对环境进行消毒和清洁。
选用性能稳定的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选用符合要求的实验材料,包括抗凝剂、染料、清洗剂等,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1:10 1:20 1:50
增生极度减低 1:200
50-100 20-50 5-10
<5
白血病,增 生性贫血 健康人,贫
血 造血功能低 下,部分稀
释 再障,完全
稀释
3.巨核细胞计数并分类
巨核细胞体积大,全片数量少(尾部等边缘 部位较多),故巨核细胞计数一般在低倍镜 下进行。
4.观察全片有无成堆分布异常细胞
2.计数与分类
计数分类一定数量的有核细胞(至少100 个),同时注意观察各细胞形态,并要全片观 察血涂片的其他部位(尤其尾部等血膜边缘 处)。
粒细胞系统
观察各阶段粒细胞的数量(50%-70%) 及形态,注意有无原始细胞、幼稚粒细胞、 棒状小体、粒细胞毒性改变、粒细胞分叶过 多或过少等。
淋巴细胞系统
当发生干抽时,在针头中有时可以有少量 骨髓组织,如用针心将其推出,可以制作 一张涂片,仍可供检查。一般可更换部位 再行穿刺,部份病例(如骨髓纤维化)须 作骨髓活检
骨髓涂片的制备
与血片制备基本相同
每次制备4-6张,选取制备良好的 染色
低倍镜观察
1.观察涂片质量
观察涂片厚薄、骨髓小粒多少、油滴、染色 等,然后选择满意的区域进行有核分类、计数。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传染病,主要 发生于儿童,少数散发于成人。1941年由 Smith将其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区别开来。 本病的特征为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增多,其 中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持续时间较长,症 状较轻且为非特异性,部分无症状或体征而 仅在血常规检查时发现。
3.骨髓象变化不显著而血象变化显著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骨髓细胞可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检查,其中 最简单、最实用的是普通显微镜检查,是诊 断许多疾病,尤其是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手 段之一。

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

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

白细胞形态异常
要点一
总结词
白细胞形态异常是指白细胞大小、形态、染色深浅、核形 等方面的异常改变,可能与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有关。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白细胞形态异常包括大小异常、形态异常、染色异常和核 形异常等。大小异常表现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增大或 缩小;形态异常表现为细胞形状不规则、胞质内颗粒增多 或减少等;染色异常表现为染色过深或过浅;核形异常表 现为核沟、核泡等改变。这些异常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 、肿瘤等原因所致,需要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 断。
血小板形态异常
总结词
血小板形态异常是指血小板大小、形状、染色深浅等方面的异常改变,可能与血栓形成、 出血性疾病等有关。
详细描述
血小板形态异常包括大小异常、形状异常和染色异常等。大小异常表现为巨大血小板或 血小板减少;形状异常表现为血小板呈圆盘状、球状等;染色异常表现为染色过深或过 浅。这些异常可能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原因所致,需要结
05
外周血细胞形态观察的 注意事项与未来发展
观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保持血样新鲜
外周血细胞形态观察需要使用 新鲜血液样本,因此采集后应
尽快进行观察。
避免污染
观察前应确保血样未受到污染 ,以免影响观察结果。
标准化操作
观察时应遵循标准操作流程, 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异常细胞的识别
红细胞体积增大,核分叶过多等。
白血病的诊断与分型
总结词
外周血细胞形态观察在白血病的诊断和分型中具有重要 意义,通过对白细胞数量和形态的观察,可以对白血病 进行初步诊断和分型。
详细描述
白血病时,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和形态常出现异常。通 过观察白细胞的数量、形态、核分裂象以及细胞群的分 布特征,可以对白血病进行初步诊断和分型。例如,急 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白细胞数量增多,以小淋巴细胞 为主,核分裂象活跃;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细胞 数量明显增多,以粒细胞为主,核分裂象减少等。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报告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报告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卫生部北京医院血液科郑天林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彭明婷谷小林陆红一.血液学及血细胞形态学临床应用:●是临床血液病诊断与治疗及临床医学检验学的基础工作。

●血细胞形态学适用于临床血液病诊断快速简捷的要求。

●近年来由于血细胞学及超微结构、免疫学、细胞遗传学、融合基因、造血干细胞及其细胞因子、骨髓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系细胞发生及其疾病表现,细胞增殖动力学与细胞凋亡以及骨髓组织病理学应用,推动了血液的临床与实验室的新知识迅猛发展。

●当前血液病不能单凭临床与形态学作出诊断,必须以临床和血细胞形态学为基础,将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血液学中,构成现代临床血液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弥补形态学的经验性与主观性带来负面缺陷,才能提高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进入90 年代以来,国内外采用多学科联合技术综合诊断技术与方案:○FAB-AL (1976 )、NCL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FAB-AL 分型的补充(1995 )、AL-MIC 分(类)型,MIC 及MICM 分型(1985-1990 );○FAB-CL 分型(1989 )、中国CL 分型(1997 );○FAB-MDS 分型(1982 )、MIC 协作组对FAB-MDS 分型提出补充建议(1987 );○WHO 对造血系统及髓系恶性疾病和淋巴系恶性肿瘤WHO 分类(2000 );●血细胞形态学诊断技术正在进入显微图象软件时期:○创造出许多多功能软件,如血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血液病诊断与鉴别诊断、CL 诊断与治疗及教学系统多媒体软件等。

○将显微镜与微机相连,应用储存、分类、检索软件,编辑、打印诊断报告,并可附多幅细胞图象。

二.血细胞形态学基本概念血细胞形态学作为临床血液病基础诊断:●观察血细胞形态和数量及其比例的变化来研究造血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是血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诊断造血系统疾病最基本、最简便实用的检查方法,被临床普遍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红细胞缗钱状:红细胞重叠,如缗钱状。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 白血症。涂片过厚。
• 红细胞自凝:红细胞出现聚集、凝集成堆或成团现象。见于冷凝集 素综合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4.血红蛋白含量异常:
正色素性:有中央淡染区。 低色素性:中央淡染区扩大。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 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 高色素性:中央淡染区消失,整个红细胞着色较深。见于巨幼细胞 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小红细胞 直径<6微米 大红细胞 直径>10微米 巨红细胞 直径>15微米 红细胞大小不等: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
红细胞大小不等,见大红细胞及小红细胞。
巨红细胞:红细胞大,染色偏蓝,中间淡染区消失。
2. 红细胞形态异常: 球形红细胞:细胞小,染色深,球形,均厚度增大,直
径缩小,中心淡染区消失。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 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
• 粒细胞中毒性颗粒:细胞浆内有粗大,着色 深染的颗粒。见于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
• 粒细胞空泡变性: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的1个 或多个空泡,也可出现在细胞核上。
2.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 杜勒小体(Dohle小体):细胞胞浆内呈蓝色云雾状,梨形或圆形,单个
或多个,常位于细胞边缘。 • 退行性变: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肿胀溶解
血红蛋白含量异常:嗜多色性,细胞较大,中央淡染区减少, 染色偏蓝。
血红蛋白含量异常:嗜多色性,细胞较大,中央淡染区减 少,染色偏蓝。
血红蛋白含量异常:双相性,正常红细胞和低色素红细胞 群混合存在。
红细胞异常结构:
有核红细胞:红细胞内见核。 豪-焦小体:红细胞内有一个或多个紫红色的碎
片。 卡波氏环:红细胞内有淡紫色红色环状物。 嗜碱点彩:红细胞内有大量淡紫色细小颗粒,分
布均匀。
有内含物的红细胞:红细胞内有三个豪周氏小体。
有内含物的红细胞:嗜碱点彩红细胞,细胞大,染色偏蓝, 胞浆内有大量细小淡紫红色颗粒,分布均匀。
有内含物的红细胞:嗜碱点彩红细胞,细胞大,染色偏蓝, 胞浆有较多淡紫蓝细小颗粒,分布均匀。
白细胞
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以分叶核 为主,胞核常分为2-5叶。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比值为1:13 。
异型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型):细胞较大,胞浆多,蓝 色无空泡,靠胞膜边缘处较深染且不整齐,核不规则, 染色质粗且疏松。
Ⅲ型(幼稚型):细胞大,核圆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致 均匀,可见1-2个核仁,胞浆蓝色,一般无颗粒,偶有空 泡。
异型淋巴细胞(幼稚型):细胞大,椭圆形,胞浆多,蓝色, 染色不均匀,无颗粒,可见2个核仁。
Ⅱ型(不规则型或单核型):细胞较大,形态不规则,核圆或不规则形,染 色质较Ⅰ型细密,疏松,胞浆量多,淡蓝或灰蓝色,着色不均匀,靠胞膜边 缘处较深染且不整齐,呈裙边样,无空泡,可有少量嗜天青颗粒。
异型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型):细胞较大,胞浆多,蓝色无 空泡,细胞边缘染色深,核不规则,染色质粗。
异型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型):细胞较大,胞浆多,蓝色无 空泡,,核不规则,染色质粗且疏松。
等现象。见于衰老和病变细胞。

3.棒状小体(Auer Body) :白细胞胞浆中出现的红色杆状物,1个或数个。用 于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主要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 病,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无。
棒状小体(Auer Body):原始细胞中可见数个棒状小体, 排列紊乱。
4.中性粒细胞核形态异常: 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细胞大小10-12微米,着色不清,胞核可分34叶或分叶不明显,常融合呈堆集状,胞浆有大 小不一,分布不均的嗜碱颗粒,紫黑色,排列紊 乱,常掩盖在细胞核上为其特征,以至核的形态 不清,有时很难确定为哪一个阶段细胞。外周血 嗜碱粒细胞正常范围约占0-1%。
嗜碱粒细胞增高多见于慢粒。


嗜碱性粒细胞:胞浆有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紫黑色颗粒,
异型淋巴细胞(幼稚型):细胞大,椭圆形,胞浆多,蓝色, 染色不均匀,无颗粒,可见2个核仁。
原始幼稚淋巴细胞:细胞较小,圆形,胞浆少,天蓝。
单核细胞
在白细胞中最大,直径约12-20微米,圆形或 不规则形,胞浆丰富,灰蓝色,可见伪足,有分 布均匀细小紫红色颗粒,分布不均匀时倾向集中 在核的凹陷部分,常有空泡,胞核不规则,呈肾 形、马蹄形、S形、分叶形、笔架形,并有明显扭 曲折叠,核染色质较纤细,疏松,网状或条索状。 外周血单核细胞正常占3-8%,单核细胞是血中吞 噬细胞,参与免疫作用,进入组织后可能成为巨 噬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胞浆有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紫黑色颗粒, 掩盖在核上,核分2叶。
嗜碱性粒细胞:胞浆有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紫黑色颗粒, 掩盖在核上,以至于核分叶形态不清晰。
嗜碱性粒细胞:胞浆有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紫黑色颗粒, 掩盖在核上,核分叶形态不清晰,难以确定是哪个阶段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胞浆有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紫黑色颗粒, 掩盖在核上,核分叶形态不清晰,难确定是哪个阶段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型):细胞较大,胞浆多,蓝色无 空泡,细胞边缘染色深,核圆形,染色质粗。
异型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型):细胞较大,胞浆多,蓝色 无空泡,核凹陷,染色质粗。
异型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型):细胞较大,胞浆多,蓝色 无空泡,细胞边缘染色深,核不规则,染色质粗且疏松。
异型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型):细胞较大,胞浆多,蓝色 无空泡,靠胞膜边缘处较深染且不整齐,核不规则,染色 质粗。
5.与遗传因素相关的中性粒细胞畸形
佩尔格尔休特(Pelger-Huet)异常:成熟 中性粒细胞分叶能力减退,核成圆形或卵 圆形、肾形、哑铃状。为常染色体显性遗 传病。
梅-黑格林(May-Hegglin)异常:粒细胞 胞浆内含有染成淡蓝色的无定形包涵体。 常染色体阴性遗传病。
Alder-Reiilly异常:中性粒细胞胞浆中有 许多粗大暗红紫色颗粒,还可见于嗜酸粒 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中。
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
检验科
血涂片的观察方法:
• 肉眼观察:血膜外观为淡紫红色 • 低倍镜下观察:细胞分布均匀 • 油镜下观察:红细胞呈粉红色,少见染色颗粒,血细胞无人为形态
如空泡。白细胞能显示各类细胞的特有色彩,白细胞核染成紫红色。
A:染色偏酸,细胞核、颗粒结构不清楚,红细胞染色偏红。 B:染色较好,细胞结构、颗粒、胞浆清晰,红细胞染粉红色。 C:染色偏碱,细胞核、胞浆染色太深,细胞不易辨认,红细胞
全部为单核细胞:细胞椭圆形,大,胞浆丰富,灰蓝色, 有分布均匀细小紫红色颗粒,核不规则形,并有明显扭曲
嗜酸粒细胞
胞体大小11-16微米,胞核多分为2叶, 胞浆内充满粗大橘红色颗粒,整齐排列,呈桑椹 子样。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正常范围约0.5-5%。人 体内每天规律性变化,早晨较低,夜间较高,上 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波动可达40%左右,但 夜间工作者和哮喘者相反。
单核细胞:细胞大,胞浆丰富,灰蓝色,有细小颗粒,核 不规则,扭曲折叠明显,染色质疏松网状。
单核细胞:细胞大,圆形,胞浆丰富,灰蓝色,有细小颗 粒,核有凹陷折叠,染色质疏松。
单核细胞:细胞长条形,大,胞浆丰富,灰蓝色有细小颗 粒,核呈长条形,明显扭曲折叠,染色质疏松条索状。
单核细胞:细胞大,圆形,胞浆丰富,灰蓝色,有分布均 匀细小紫红色颗粒,核呈笔架形,核染色质较纤细,疏松。
病态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大,细胞内颗粒粗大, 边缘不整,有脱粒和空泡 现象。
嗜酸性粒细胞:细胞略大,胞浆内充满粗大橘红色嗜酸颗粒, 呈桑椹子样,胞核分为2叶。
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可见细胞内有脱粒现象和空泡现象。
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可见细胞内有脱粒现象和空泡象。
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可见细胞内有脱粒现象和空泡现象
单核细胞:细胞大,圆形,胞浆丰富,灰蓝色,有分布均匀 细小紫红色颗粒,核呈笔架形凹凸不规则,核染色质较纤细, 疏松。
单核细胞:细胞大,圆形,胞浆丰富,灰蓝色,有分布均 匀细小紫红色颗粒,核呈凹凸不规则,核染色质较纤细,
单核细胞:细胞椭圆形,大,胞浆丰富,灰蓝色,有分布均 匀细小紫红色颗粒,核不规则形,并有明显扭曲折叠,核染
红细胞形态异常: 椭圆形红细胞:椭圆形或卵圆形,细胞短径/长径 <0.78。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各种溶 血性贫血
椭圆形红细胞
红细胞形态异常:
口形红细胞:中央苍白区呈扁平状,形似张开的嘴巴或鱼口。见 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肝病。
棘红细胞:细胞周边呈钝锯齿形,突起排列均匀、大小一致,外 端较尖。见于制片不当,高渗等,尿毒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
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细胞增多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 幼粒细胞的现象。 核右移: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以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 >3%的现象。
中性粒细胞:晚幼粒、杆状及分叶核细胞。
中性粒细胞:中幼粒、分叶核细胞。
早幼粒细胞及中性杆状细胞。
2.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 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的体积大小相差 悬殊,不均一性增大。
染成蓝色。
细胞形态的观察 红细胞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嗜酸细胞 嗜碱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正常红细胞形态:平均直径7.2微米(6.77.7微米),呈双凹圆盘状。瑞氏染色后为淡粉红 色,血红蛋白充盈良好,呈正常色素性,向心性 淡染,中心淡染区大约为直径的三分之一。
1. 红细胞的大小异常:
异型淋巴细胞(浆细胞型):细胞圆形,胞浆丰富,蓝色, 有泡沫状空泡,核圆,偏于一侧,染色质粗糙。
异型淋巴细胞(浆细胞型):细胞不规则形,胞浆丰富,蓝 色,有泡沫状空泡,核椭圆,染色质粗糙。
异型淋巴细胞(浆细胞型):细胞圆形,胞浆丰富,蓝色, 有泡沫状空泡,核圆,染色质粗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