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对汉代经学的传承与超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JO U RN A L O F R EN M IN U N IV ERSIT Y OF CH IN A
No.1 2006
[收稿日期] 2005-06-22
[作者简介] 刘松来(1956-),江西铅山人,江西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经学与中国古代文学。
司马迁对汉代经学的传承与超越
刘松来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7)
[摘 要] 司马迁与汉代经学之间有着复杂关系。汉代经学对司马迁创作5史记6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天人政治观、经学历史观、经学伦理观等层面。/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0的5史记6著述动机,集中反映出司马迁对汉代经学的整体性超越。
[关键词] 司马迁;经学;历史观;天道观;话语垄断
[中图分类号] K20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420(2006)01-0144-06
5史记6的问世堪称汉代文化学术史上的一大奇迹。这一奇迹的产生自然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缘,诸如前代文化学术的长期积淀,汉初较为宽松的文化氛围,司马迁本人的禀赋和独特的人生经历,等等。对此,古今学者论之甚详,无须赘述。本文主要尝试从学术史的角度对5史记6与经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一番系统梳理。笔者认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司马迁既受到经学多方面的影响,又表现出了超越经学禁锢的文化创造精神。
一、经学对司马迁创作5史记6的影响
司马迁与汉代经学的关系十分微妙。班固曾在5汉书#司马迁传6中严厉批评太史公:/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5六经6;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0东汉的范升也认为司马迁/违戾5五经6,谬孔子言0(5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6)。由于班固和范升均为汉代著名经学家,所以他们的上述言论很容易使人们误认为司马迁与经学势不两立。其实,就司马迁的思想和他创作5史记6的情况而
言,经学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司马迁崇拜孔子,服膺董仲舒,表现出了与汉代经学之士十分接近的文化价值取向。
班固指责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5六经60,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5史记#太史公自序6中照录了司马迁之父司马谈的5论六家之要指6,由此班固便得出了司马迁偏重黄老的结论。这种推论是失之偏颇的。尽管司马迁的思想的确受到了黄老之学的影响,但儒学
在司马迁的思想和5史记6全书中却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倘若司马迁果真是/先黄老而后5六经60,那么他在5史记6中就不可能把身为布衣的孔子列入5世家6,而把同样身份的老子归入5列传6。事实上,司马迁对孔子是十分崇拜的,他不但在5孔子世家6的/论赞0中提出孔子的思想文化事业将永世长存,称其为/至圣0,而且在5太史公自序6中还借壶遂之口提出孔子/作5春秋6,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0。这种见解与汉代经学之士的看法可谓如出一辙。试举数例如下:
孔子作5春秋6,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
)
144)
焉。(5汉书#董仲舒传6)
孔子览史记,就是非之说,立素王之法。(贾逵: 5春秋序6)
两汉经学,无论是今文经学还是古文经学,对孔子都是非常推崇的。今古文经学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尊孔子为/受命0的/素王0,后者尊孔子为/先师0。可见孔子是汉代经学家公认的开山鼻祖。既然司马迁像经学家一样承认孔子为/至圣0、/素王0,那就足以说明他与汉代经学家们有着大致相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文化价值取向的大致相同不但决定了司马迁与汉代经学家共同尊奉孔子为代天立道的精神权威,而且促成了他与经学大师董仲舒的一段师生因缘。关于司马迁师承董仲舒之说,虽然在汉代史书中没有明文记载,但古今学者论之甚详,兹引数例如下:
仲舒此论(指董仲舒论孔子作5春秋6)见于5太史公自序6,其学粹矣。太史公曰:/余闻之董生。0则
迁与仲舒盖尝游,从而讲论也。(真德秀:5文章正
宗6卷一六)
司马迁实当时5春秋6家大师董仲舒之受业弟子,其作5史记6,盖窃比5春秋6。[1]
当代已故著名学者吴汝煜先生综合前人观点,在5史记论稿6中系统列举了司马迁师承董仲舒的三条理由: (1)从时间、地点上说,司马迁完全有机会从董仲舒受学。董仲舒晚年举家迁居茂陵,正好与司马谈同居一地,其时司马迁十六七岁,正是受学的理想年龄。(2)司马迁于当时公羊学者中,最推崇董仲舒。5史记6不提当时治5公羊春秋6的公孙弘和胡毋生,而在5十二诸侯年表6序言中称:/上大夫董仲舒推5春秋6义,颇著文焉。0(3)董仲舒对孔子作5春秋6动机的解释,直接启发了司马迁,成为他著5史记6的指导思想之一。通过上述学者的考证,司马迁与董仲舒之间的关系已大致明了。即便不能百分之百地认定司马迁就是董仲舒的受业弟子,至少可以肯定司马迁服膺董仲舒。鉴于董仲舒在汉代经学中所处的领袖地位,司马迁服膺董仲舒,也就意味着汉代经学不可能不对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司马迁推崇5六经6,特别是5春秋6,有着与汉代经学家大致相同的文化学术渊源。
在汉代经学家眼中,相传经过孔子删订的5诗6、5书6、5礼6、5乐6、5易6、5春秋6,几乎构成了一个有关政治、道德、历史等人类社会生活法典的完备体系。因此,推崇5六经6完全可以视为汉代今古文经学家们的共同特征。匡衡在上疏中宣称:/臣闻5六经6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5六艺6之指,则天人之理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0(5汉书#匡张孔马传6)班固也认为:/5六艺6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0(5汉书#儒林传6)与此相类似,司马迁对5六经6同样十分推崇,他说:/5易6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5礼6经纪人伦,故长于行; 5书6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5诗6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5乐6乐所以立,故长于和;5春秋6辩是非,故长于治人。0(5史记#太史公自序6)可见,在推崇5六经6这一点上,司马迁与汉代今古文经学家的见解可谓毫无二致。
笔者认为,在汉代今文经学的思想体系中,5六经6中的5春秋6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例如,被班固誉为/儒者宗0的经学大师董仲舒,就将大量的阴阳五行学说、天人感应学说融入5春秋公羊传6,从而建构起了以天人感应为基调的今文经学理论体系。他的主要著作如5春秋决事比6、5春秋决疑6、5春秋繁露6、5举贤良对策6等,无不以5春秋6为理论依据。无独有偶,在5六经6中,司马迁最为推崇的也是5春秋6。他曾在5史记#太史公自序6中全面阐述5春秋6明道正义的作用:/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5春秋6,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5春秋6,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5春秋6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5春秋6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故5春秋6者,礼义之大宗也。0毫无疑问,无论是董仲舒或司马迁,他们推崇5春秋6的主要原因都在于把这一典籍视为一种具有极强的现实政治功效的治世药方。对此,司马迁在5史记#太史公自序6中说得十分明白: /夫5春秋6,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0
正因为5春秋6在王道政治中具有其他儒家经典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即所谓/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5春秋60 (5史记#太史公自序6),所以在董仲舒和司马迁眼中, 5春秋6并不只是一种具有现实政治意味的历史著作,还是孔子直接干预政治的一种文化举措。如果说董仲舒看重5春秋6是着眼于借助这一文化载体重建一种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伦常关系和政治制度,那么司马迁则主要是以5春秋6为准则,努力从历史的兴衰隆替中阐述兴亡成败之理。前者重在政治实用性和正统性,后者则重在为政者的人格责任和民本性。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
)
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