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里的德育原则
教育学德育原则
![教育学德育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e996da5c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10.png)
教育学德育原则教育学中的德育原则是指在教育实践中遵循的一种指导性原则,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
下面是一份1200字以上的德育原则的详细介绍。
德育原则是德育工作的指导和保证,是德育工作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教育者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德育原则:1.全面发展原则:全面发展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的道德、智力、体质、美感等各个方面。
德育工作不能仅仅针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而是要将其他方面的培养也纳入到德育的范畴中,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德育工作不能仅仅针对学生的行为,而是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独立判断、积极探索。
3.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要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德育工作不能简单地将学生作为对象进行教育,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能够得到个性化的教育。
4.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德育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
通过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悟,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5.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要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德育工作不能仅仅凭借一时冲动或主观意愿,而是要基于教育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要注重科学的实证研究,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
教育学之德育原则
![教育学之德育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0716f544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d5.png)
教育学之德育原则(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教育学之德育原则德育原则这一块的内容,在教师招聘考试中的主观题与客观题都属于,在主观题中以案例分析题为主要考法,而客观题则是给一段材料然后选出相符合的德育原则。
教育学第13章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
![教育学第13章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af584a8a26925c52dc5bf1a.png)
整理ppt
6
四、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对学 生进行教育,要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 主,同时辅之纪律约束,使二者结合起来。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坚持正面教育,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2.树立榜样表彰先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3.正面教育和纪律的约束相结合
德育的原则首先反映了教育目的和德育任务的要求 。
德育的原则是德育过程客观规律的反映。
德育原则是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
整理ppt
2
❖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即知行统一的原则,是指在德育中,既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 理论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又要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教 育,培养他们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把认识与实践,思想和 行动统一起来。
❖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 1.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 ❖ 2.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
方法 ❖ 3.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思想实际,因材施
教
整理ppt
11
❖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 1.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应是正确的、合理的、明确的,做到宽严 适度,即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得有理。
❖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中, 教师要培养和教育好学生集体,并通过集体力量 来教育学生,又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影响集 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地统一起来。
❖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 1.组织和培养坚强的学生集体
❖ 2.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
❖ 3.加强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 来
整理ppt
4
❖ 三、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是指学校、家庭和社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全文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563040aa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64.png)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一.德育概述
二.德育内容
三.德育模式
四.德育过程
五.德育原则
六.德育方法
七.德育途径
1.概念
2.任务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二)体谅模式
(三)价值澄清模式
(四)社会学习模式
(五)社会行动模式
(六)集体教育模式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德育过程的要素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二)知行统一
(三)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四)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六)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八)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一)说服教育
(二)情感陶冶
(三)实践锻炼
(四)榜样示范
(五)自我教育
(六)品德评价
(一)直接的道德教学
(二)间接的道德教育
直接的道德教学
德育课程
间接的道德教育
间接的道德教育途径
间接的道德教育方式。
教育学德育部分必背考点
![教育学德育部分必背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cb6f3bca312b3169a551a44b.png)
教育学德育部分必背考点
关键词: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德育规律;德育方法
1.德育——广义(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法制);狭义(道德教育)。
2.德育功能——个体:生存、发展、享用。
3.德育过程——两化(个体社会化,社会规范个体化)——≠品德形成过程——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基本矛盾:(教师要求与学生水平)。
4.德育规律——知情意行(多种开端);活动交往;矛盾转化;长期反复。
5.德育原则——双导三施四结合。
6.德育方法——说服、榜样、锻炼、陶冶、评价。
7.说服——语言;事实。
8.榜样——伟人、教育者、学生。
9.锻炼——练习、任务、活动。
10.陶冶——人格、环境、艺术。
11.德育途径——教学(基本途径)、课外、劳动、共青团(少先队)、班主任。
12. 认知模式——皮亚杰、科尔伯格——道德认知。
13.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道德情感。
14.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教育学里的德育原则
![教育学里的德育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6f8ac3b7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c1.png)
教育学里的德育原则
1.个别差异原则:德育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来进行,注重个别差异
的教育需求和潜能的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特点和需求,德育需要针
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化的引导和培养。
2.实践性原则:德育应当从实践中来,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培养学
生的道德品质。
德育活动应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使其能够
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道德的重要性。
3.自主性原则:德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使其能够
自觉地进行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
德育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和价值观,而
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来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
德行为。
4.整体性原则:德育应当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和全方位,与学科教育
相结合,与学校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
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德育课程中,
而是应当渗透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包括各种学科的教育和学校的管理。
5.活动性原则:德育应当通过各种具体的活动来进行,包括课堂教学
活动、学校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通过活动的方式,学生能够参与
其中,积极思考和实践,从而增强道德品质的培养效果。
6.以人为本原则:德育应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注重培
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感。
德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新编】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点:德育原则
![【新编】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点:德育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ddf02e33a6c30c2258019e25.png)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点:德育原则德育原则(一)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学校德育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在系统总结社会主义德育实践经验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吸收、借鉴历史上德育原则的有益经验,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德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揭示出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从而制定出正确处理和解决德育过程中基本矛盾关系的实际工作要求。
(二)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导向性原则是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幼稚,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
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根本原则。
德育受制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学校的性质、任务决定了学校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学校德育必须目的明确,方向正确,引导学生把平时的学习、劳动和生活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联系起来。
第二,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德育工作只有植根于实际,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德育工作要依此制定目标,使学生具有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品德,并树立建设中国。
教育学第13章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
![教育学第13章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15781af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0e.png)
教育学第13章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德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它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塑造学生良好思想道德风貌的过程。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对于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德育的原则是德性、实践、因材施教原则。
德性原则指导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通过榜样力量和道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实践原则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品格,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因材施教原则指导教育者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德育教育。
其次,德育的途径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三个方面。
家庭是孩子最早、最主要的教育场所,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道德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学校是德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德育不仅要通过课堂教育、课外活动等方式进行德育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
社会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延伸和补充,社会德育通过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活动,提供学生与社会互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最后,德育的方法主要包括榜样教育、情感教育、道德分析教育和德育评价。
榜样教育是通过塑造正面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的品德发展。
教育者应该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模仿。
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情绪和意志品质,通过情感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道德分析教育是通过分析真实、复杂的社会道德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判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德育评价是对学生道德发展的跟踪和评价,通过德育评价可以指导教育者调整教育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
总之,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对于教育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指导。
只有通过正确的德育原则,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德德智体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新一代人。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之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之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fb434e4da38376baf1faef8.png)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之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二、常用的德育原则1. 导向性原则德育的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 疏导原则疏导原则包括疏通和引导,即进行德育时首先要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打通学生的思想,然后加强引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讲明道理,疏通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这一原则是教育者正确对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态度。
在德育工作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和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前提,正如前苏联教育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②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③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
4.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与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②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③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
国开教育学德育工作方法
![国开教育学德育工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8a70f6b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da.png)
国开教育学德育工作方法一、德育原则(一)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学校德育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在系统总结社会主义德育实践经验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吸收、借鉴历史上德育原则的有益经验,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德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揭示出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从而制订出正确处理和解决德育过程中基本矛盾关系的实际工作要求。
(二)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德育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导向性原则是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
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严宽适度;③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教育学 德育原则
![教育学 德育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90f4b71e2b160b4e767fcffb.png)
第十章 德育
壹▪德育概述 贰▪品德发展规律 叁▪德育过程 肆▪德育原则 伍▪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20/10/2017
本 章 教 学 内 容 及 要 求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 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 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 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 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 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 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有赖于 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 集体,通过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 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贯彻在集体中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 集体而努力 ②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 变影响集体 ③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 起来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尊重和信赖学生(尊重、呵护与信赖学生 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品德,也是 教好孩子、获得良好德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条 件)
②严格要求学生(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对 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尤其是对那些“好学生” 的缺点和错误,不能视而不见、姑且纵容, 或因其年轻事小而原谅不究,要注重防微杜 渐)
三、长善救失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 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 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 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贯彻长善救失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正确了解和评 价学生是指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 ②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引导学生 自觉地巩固发扬自身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身 的缺点)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勇于自我教育
教育学德育原则ppt课件
![教育学德育原则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baf7cef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50.png)
组织多样化的班级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德 育。
注重活动的教育性
确保每项活动都能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小组合作、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班级纪律管理中的德育原则
1 2
制定科学合理的班级纪律
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纪律,确保 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05
德育原则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德育原则
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倡导正面价值观,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良好品德。
创设丰富多彩的班级环境
通过班级布置、墙报设计等方式,展示德育成果,营造浓厚德育氛 围。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引导学生珍视集体荣誉,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
班级活动中的德育原则
THANKS
感谢观看
02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 生个性差异和成长需求 。
03
融合多元文化,培养学 生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 力。
04
注重实践体验,让学生 在活动中感受和领悟德 育内涵。
德育课程目标与内容设置
01
02
03
04
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
认知和判断能力。
内容: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 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
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通过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的道德自觉性和职业责任 感。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参加培训、研修、学术交流等活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 高教育教学水平。
加强自我修养与反思
鼓励教师自觉进行教育教学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个人 素养。
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38541e37e21af45b207a84b.png)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我国小学德育的重要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一)导向性原则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第三,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札,欲罢不能。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第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第三,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第二,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第三,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
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第二,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第三,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五)因材施教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第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二、德育的途径基本途径是恩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二)课外活动与枝外活动(三)劳动(四)少先队活动(五)班主任工作三、德育的方法我国小学德育方法主要有:(一)说服法运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第一,明确目的性。
教育学德育原则范文
![教育学德育原则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8dca875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10.png)
教育学德育原则范文首先,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是教育学德育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教师应当将道德观念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评价道德问题,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批判意识和判断能力。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了解道德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其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教育学德育的重要原则之二、综合素质是一个人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也是人的品德体现。
教育学德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塑造学生良好品德是教育学德育的重要原则之三、学生的品德品质关系到其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应当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学生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勤奋努力的品德。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和分析一些道德典范的故事和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和模仿他们的优秀品德。
此外,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德育活动、德育讲座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品德修养。
总结起来,教育学德育的原则包括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塑造学生良好品德。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意识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并通过身教、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
这些原则的贯彻落实,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教育学课件第十三章
![教育学课件第十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ef805c7c9e3143323868937e.png)
从课程角度划分: 有认识性课程 活动性课程 潜隐性课程;
从作用学生思想品德的方式上划分: 直接性德育途径 间接性德育途径。
一、认识性德育课程
(一)认识性德育课程概述
认识性德育课程,是学校于正式课程之中规定的思 想品德教育课程,是系统传授和学习有关道德、法规、思 想、政治的知识、观念、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 认识、观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 与发展的课程。这类课程应是培育德性的课程,其内容规 定在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里。
首先,要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指每 一个学生生活于其中的学校内特定的风气和氛围,也是最 富渗透性的一种教育影响因素
其次,要优化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学校的物质文化 是学校精神文化必要的物质载体。
第三,建立和健全育人的制度文化。 第四,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的吸 引力和凝聚力。
生活指导法应注意的要求是:
1.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要加强与学生的多方位沟通 3.要注意知行统一
六、心理咨询法
心理咨询法即运用语言、文字等媒介,通过询问、会谈、 商讨、劝告等方式,在心理方面给学生以辅导、帮助和教育, 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诸方面的心理问题,保持 其身心健康,从而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诸方面获得全 面发展。心理咨询的方式有个别咨询、团体咨询、门诊咨询、 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宣传咨询、网上咨询等。
三、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是指学校要协调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形成德育合力以提高德育的整体效果。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 统一各方面的教育要求 2.学校 教育要具有统一性和系统性 3.学校要协调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
教育学 德育原则知识讲解
![教育学 德育原则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83739a15680203d8cf2f2435.png)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进行德育有赖于 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 集体,通过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 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贯彻在集体中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 集体而努力 ②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 变影响集体 ③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 起来
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 行德育要把学生的思想品行的严格要求与对 他们个人的尊重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 严格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主动的道德自律。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并明确阐述了 这个原则:“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 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我们对个人所提 出的要求,就表示出对个人的力量和能力的 尊重;而在我们的尊重里,同时也表示出我 们对个人的要求。”
三、长善救失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 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 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 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贯彻长善救失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正确了解和评 价学生是指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 ②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引导学生 自觉地巩固发扬自身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身 的缺点)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勇于自我教育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对组织与开展德育、提高德育实效具有指导意义; 德育原则来自于德育实践,它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学校 德育实践的丰富和人们对德育规律的认识深化而发展和充 实。
现阶段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主要有:理论与生活相结 合原则,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 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教 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等。
德育名词解释教育学
![德育名词解释教育学](https://img.taocdn.com/s3/m/da0137a0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f0.png)
德育名词解释教育学德育( moral education)德育,又称德性教育或德性修养,是指对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法纪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和训练。
它通过一定的手段、途径,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渠道和途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他们的思想觉悟、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得到提高与完善。
1、内容:以德育为核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品德教育、美感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等。
2、特点:实践性、自觉性、长期性、潜移默化性3、功能:陶冶情操,锻炼意志,促进个体社会化,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4、原则:一致性与连贯性统一原则、个别差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5、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6、方式: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班级活动7、载体:校风、学风、班风、党团活动、少先队活动、节日庆祝活动8、模式:全员参与型、分层推进型、典型引导型9、德育过程:一般要经历明确目标、接受教育、内化认识、实践锻炼四个基本环节。
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内容是集体主义,包含公私兼顾、先公后私、先人后己、专公无私、专己无私等道德规范。
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同“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原则并不相矛盾,两者统一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崇高理想之中。
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道德准则,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保证。
1、思想品德课程,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开设的各门课程。
它包括德育课、思想政治课和其他相关学科中的德育内容,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德育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和良好的思想意识教育的课程,属于思想政治课的范畴。
其他相关学科中的德育内容,是指德育课以外的其他各门学科中具有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思想品德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以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为核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根据国家的现行教育方针、政策、总的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
八大德育原则记忆口诀教育学
![八大德育原则记忆口诀教育学](https://img.taocdn.com/s3/m/ddd3c9bb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7d.png)
八大德育原则记忆口诀教育学引言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大德育原则是指导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要原则。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这些原则,本文将介绍一套记忆口诀教育学。
1.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增强国家意识的重要原则。
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2.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的重要原则。
学生要珍惜集体荣誉,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并与集体成员互相帮助、互相支持。
3.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是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积极向上的重要原则。
学生要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努力学习,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4.勤俭节约勤俭节约是培养学生勤奋努力、节俭生活的重要原则。
学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和工作,节约资源,不浪费食物和物品。
5.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重要原则。
学生要说实话,做实事,遵守承诺,以正直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
6.尊师重教尊师重教是培养学生尊重教师、珍惜学习机会的重要原则。
学生要尊敬教师,遵守校规校纪,努力学习,珍惜接受的教育资源。
7.民主自治民主自治是培养学生民主意识、参与决策的重要原则。
学生要尊重他人的意见,积极参与集体决策,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建设和管理集体。
8.和谐友善和谐友善是培养学生友善待人、维护和谐关系的重要原则。
学生要尊重他人,善于交流,积极解决矛盾,创造和谐、友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结语本文通过给八大德育原则设计记忆口诀,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这些重要原则。
这些原则是学生品德培养的指导,帮助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做出贡献。
文库文档编辑完毕,满足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义:指进行德育时应当有目的、有计划 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 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 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 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要求: 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注意教育影响 互相衔接,有计划、有系统、分层次地 进行。 学校内部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要一 致、连贯。 努力争取社会、家庭的配合,使其与学 校的影响连贯一致。
要求: 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 的教育力量。 重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 正确处理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的关系, 使二者相互促进。
含义:指在德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 的灌输,而且要重视引导学生从事社会实 践的锻炼,把提高认识和培养行为习惯结 合起来。
要求: 理论教育要联系我国的实际,切中中学 生思想上的热点。 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特点。 要强调言行一致 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内容要点:
德育原则的概念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 的基本规律,在总结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 上提出来的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基 本要求。
(一)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含义: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坚持正确 的政治方向,又要从当前的现实出发,按 现行的方针政策要求学生,把德育的方向 性和现实的可能性结合起来。
要求:
含义:指把对学生的严格、坚持不懈的要 求与尊重、信任、爱护结合起来,使教师 提出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要求: 提出的要求应该是正确的、适当的、明 确的和有计划的 要求提出后,要贯彻落实 要尊重、信任和热爱学生 不成见看人 不侮辱学生 不体罚学生
含义: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育 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又 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联系起来。
明确中学德育的基本任务 把学校德育置于社会大背景之中 认真研究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的特点和内 在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含义:坚持说服教育为主,用耐心疏导的 办法,从正面向学生讲道理,使学生知道 如何做,从思想认识上解决问题,而非采 取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办法对付学生。
要求: 积极疏导 耐心说服,以理服人 要引导转化 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建章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