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在神经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仪器一: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系统
仪器一: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系统(一)具体参数要求1、系统性能*具备高灵敏度的生物发光二维成像功能:*具备高性能的荧光二维成像功能:*具备荧光分子断层成像技术,能够实现真实三维断层扫描,获取貞•实三维信息;具备基于切伦科夫辐射原理的放射性同位素成像功能:*具备高品质滤光片及光谱分禽算法,可实现自发荧光扣除及多探针成像:实验中能够实现生物发光及荧光成像模式的联合使用,并能将影像融合叠加:具备国际公认的光学信号定量方法:2、应用领域广泛应用于癌症、干细胞、感染、炎症、免疫疾病、神经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基因治疗等多种疾病分子机理及相关药物研发的临床前研究。
3、主要技术参数3.1仪器硬件部分3.1.1二维成像部分*采用背照射、背部薄化科学一级CCD:*CCD采用电制冷方式,工作温度达到绝对-90°C,温度可视化;♦CCD 量子效率大于85% (500-700nm);*最小检测光子数可达100光子/秒/弧度/平方厘米:采用泄焦镜头,最大光圈可达fA95,可自动聚焦;成像视野范国可调,最大视野能够满足至少3只小鼠同时成像:动物载物台温度可控(20-40°C),且即时温度可通过软件显示;*生物发光灵敏度达到可检测小鼠皮下少于100个生物发光细胞(需提供证明文献):荧光光源采用高效金属卤素灯,功率不低于150瓦;*激发光滤片标配数量不少于19个,发射光滤片标配数量不少于7个:*所有滤片均为高品质滤光片,透光率可达95%,滤片表而采用多层硬性涂料防护,防止因长期照射导致的滤片退化或损伤,使用寿命长:具备高品质成像暗箱,避免仪器背景信号的过多产生:仪器出厂前经过国际标准的NIST光学校准:仪器具备左时自检功能,可自动去除仪器本身产生的背景信号。
3.1.2三维成像部分具备反射照明方式,以获取小动物体表轮娜结构;*具备透射照明方式,并通过底部多点透射扫描,获取三维重建所需的断层信息:*具备荧光分子断层成像技术,能够实现小动物体内任意深度的信号探测:*透射激发光源为长寿命固态激光器,能满足体内有效激发深度>2cm;*具备超声传感器,用以获取三维重建所需的深度信息:具备高精度XY激光扫描电动平台,扫描范用达65 mm X 50 mm。
PE小动物活体成像在神经性疾病的应用
PE⼩动物活体成像在神经性疾病的应⽤⼩动物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在神经疾病研究中的应⽤PerkinElmer⼩动物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已在⽣命科学基础研究、临床前医学研究及药物研发等领域得到⼴泛应⽤。
在众多应⽤领域中,神经疾病研究是活体光学成像技术的应⽤热点之⼀。
在应⽤活体光学成像技术进⾏神经相关疾病研究中,常⽤的标记⽅法及应⽤领域包括:1、利⽤萤⽕⾍荧光素酶(Firefly Luciferase)或荧光蛋⽩作为报告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体外转染神经肿瘤细胞、神经⼲细胞等细胞,进⾏神经肿瘤、神经发育及细胞治疗的相关研究;2、利⽤荧光素酶作为报告基因标记神经疾病相关基因构建转基因动物,进⾏神经疾病机理研究;3、利⽤功能性荧光探针监测神经疾病的发⽣发展。
下⾯结合⼀些具体实例进⾏阐述:⼀.神经肿瘤研究与其它类型肿瘤研究类似,利⽤⼩动物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可以长期监测神经肿瘤的发⽣发展及治疗效果。
例如,利⽤荧光素酶基因标记肿瘤细胞,通过肿瘤发光情况的变化,观测肿瘤的⽣长及药物对于肿瘤的治疗效果,如下:上图:应⽤IVIS系统长期观测原位接种的经⽣物发光标记的U87-MG-luc2神经胶质瘤的⽣长。
上图:应⽤IVIS系统观测⾎管⽣成抑制剂对U87-MG-luc2⽣长的移植。
A.对照组;B.给药组除了利⽤⽣物发光成像技术进⾏神经肿瘤研究,还可应⽤功能性荧光探针监测肿瘤,例如,通过应⽤荧光染料标记的DHE探测神经胶质瘤中的活性氧⾃由基,从⽽监测肿瘤的发展情况。
基于IVIS系统的多模式成像功能,可以同时应⽤⽣物发光及荧光成像功能共同监测肿瘤,如下:上图:左.应⽤荧光成像技术观测尾静脉注射DHE后观测DHE对肿瘤的靶向;中.应⽤⽣物发光成像技术观测经荧光素酶基因标记的肿瘤;右.荧光与⽣物发光成像结果融合。
⼆.神经退⾏性疾病的研究神经退⾏性疾病是由神经元或其髓鞘的丧失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恶化,以导致功能障碍。
常见的神经退⾏性疾病包括阿兹海默症、帕⾦森⽒病、多发性硬化症、脊髓性肌萎缩症等。
神经科学研究中的活体成像技术
神经科学研究中的活体成像技术神经科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神经系统与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活体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活体成像技术是指在活体动物体内观察和记录器官、细胞和分子的动态过程的技术手段。
在神经科学研究中,活体成像技术能够提供详细的关于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信息,帮助科学家深入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活体成像技术。
首先是光学成像技术,如荧光成像和双光子显微镜。
荧光成像技术利用标记的荧光物质来观察和记录细胞和分子的活动。
这种技术可以实时观察神经元的突触活动、脑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以及信号传递的过程,揭示神经系统的动态运作。
双光子显微镜则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更大的透射深度,能够观察更深层次的神经元和突触活动。
其次是磁共振成像(MRI)技术。
MRI利用强大的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获取人体组织的详细图像。
在神经科学研究中,MRI可以用来观察大脑活动的时空特征、脑结构的变化以及神经系统中不同区域的连接方式。
通过MRI技术,科学家可以探索脑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
另一种常见的活体成像技术是电生理记录。
这种技术通过记录神经元的电活动来观察和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
单细胞记录可以记录单个神经元的活动,如静息状态、动作电位和突触传递等。
此外,电生理记录还可以用于观察神经回路的活动,揭示神经系统各个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同步性。
此外,现代的基因工程技术也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活体成像的工具。
例如,发光蛋白(如GFP)的基因工程技术可将其植入到特定的神经元或细胞中,使其在特定条件下发出荧光信号。
这种技术可以实时观察和记录特定细胞类型的活动,并帮助科学家研究神经元的连接和功能。
活体成像技术的发展使神经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通过这些技术,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神经系统在正常和病态条件下的运作方式。
这对于理解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领域也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和方法,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医学影像学。
而在医学影像学中,有一种被称为“活体光学成像技术”的新技术,正逐渐成为诊断疾病的新的手段。
一、什么是活体光学成像技术?活体光学成像技术(also known as in vivo optical imaging technology)是一种基于光学原理的,在体内进行实时检测和测量的技术。
这种技术利用光学探测器(例如,摄像头,光学纤维)和生物发光物质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活体器官、组织及其内部病变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并能够实时或准实时地检测生物标志物、生理状态和分子水平信息。
它主要包含了荧光成像、生物发光成像、双光子成像、磁共振光学成像等多种技术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荧光成像技术。
二、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 肿瘤诊断在肿瘤诊断中,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可以通过标记生物分子来实现肿瘤细胞成像。
例如,一些特定的肿瘤细胞会在肿瘤周围表达LCA(Leukocytes Common Antigen)和VCAM-1(细胞黏附分子1),而这些分子可以被荧光素磷酸酯(substrate)标记。
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可以检测到肿瘤标记物,从而实现肿瘤细胞的成像。
2. 炎症诊断由于炎症和肿瘤都是由于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变化所引起的,因此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在炎症诊断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动物实验表明,将磁性纳米颗粒与荧光素磷酸酯标记结合,可以用来检测和监测肝炎病毒感染的炎症。
此外,活体光学成像技术还可以通过探测各种细胞因子来监测炎症的严重程度。
3. 心血管疾病诊断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多发疾病之一,而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可以通过融合荧光素磷酸酯和纳米颗粒来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实现心血管组织的检测。
不仅如此,该技术还可以对心脏肌肉的血供情况进行监测,对心脏肥大及结构性变化进行诊断。
三、活体光学成像技术的优势1. 无创活体光学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的诊断方式,可以避免传统的切开手术所带来的风险和副作用。
仪器一: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系统
仪器一: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系统(一)具体参数要求1、系统性能*具备高灵敏度的生物发光二维成像功能;*具备高性能的荧光二维成像功能;*具备荧光分子断层成像技术,能够实现真实三维断层扫描,获取真实三维信息;具备基于切伦科夫辐射原理的放射性同位素成像功能;*具备高品质滤光片及光谱分离算法,可实现自发荧光扣除及多探针成像;实验中能够实现生物发光及荧光成像模式的联合使用,并能将影像融合叠加;具备国际公认的光学信号定量方法;2、应用领域广泛应用于癌症、干细胞、感染、炎症、免疫疾病、神经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基因治疗等多种疾病分子机理及相关药物研发的临床前研究。
3、主要技术参数3.1仪器硬件部分3.1.1二维成像部分*采用背照射、背部薄化科学一级CCD;*CCD采用电制冷方式,工作温度达到绝对-90℃,温度可视化;*CCD 量子效率大于85%(500-700nm);*最小检测光子数可达100光子/秒/弧度/平方厘米;采用定焦镜头,最大光圈可达f/0.95,可自动聚焦;成像视野范围可调,最大视野能够满足至少3只小鼠同时成像;动物载物台温度可控(20-40℃),且即时温度可通过软件显示;*生物发光灵敏度达到可检测小鼠皮下少于100个生物发光细胞(需提供证明文献);荧光光源采用高效金属卤素灯,功率不低于150瓦;*激发光滤片标配数量不少于19个,发射光滤片标配数量不少于7个;*所有滤片均为高品质滤光片,透光率可达95%,滤片表面采用多层硬性涂料防护,防止因长期照射导致的滤片退化或损伤,使用寿命长;具备高品质成像暗箱,避免仪器背景信号的过多产生;仪器出厂前经过国际标准的NIST光学校准;仪器具备定时自检功能,可自动去除仪器本身产生的背景信号。
3.1.2三维成像部分具备反射照明方式,以获取小动物体表轮廓结构;*具备透射照明方式,并通过底部多点透射扫描,获取三维重建所需的断层信息;*具备荧光分子断层成像技术,能够实现小动物体内任意深度的信号探测;*透射激发光源为长寿命固态激光器,能满足体内有效激发深度>2cm;*具备超声传感器,用以获取三维重建所需的深度信息;具备高精度XY激光扫描电动平台,扫描范围达65 mm ×50 mm。
小动物活体可见光成像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P a i n C l i n J , Ap r i l 2 0 1 3 , Vo 1 . 9 , No . 2
.
继 续 教 育
.
小 动 物 活体 可 见 光 成像 技 术 在 医学 研 究 中的应用
任 曙光 吴建华 巨英超 霍桐树 张 国生
【 摘 要 】 小 动 物 活 体 光 学 成 像 技 术 是 生 物 及 医 学 研 究 领 域 的 一 项 新 兴 技 术 。随 着 该 技 术 的 发 展, 小 动 物 活 体 成 像 在 临 床 前 研 究 中 发 挥 着 越 来 越 重 要 的 作 用 。本 文 简 要 综 述 了 活 体 动 物 体 内 可
见光 成 像 技 术 的原 理 、 应用领域及其特点。
【 关 键 词 】 动 物 ; 活 体 ; 成 像 技 术
Ap pl i c at i o n of s ma l l l i v i ng a ni ma l i es r I g i ng t e c hn o l o g y i n me di c a l r e s e a r c h
t e c hni q ue s .
[ Ke y wo r d s ] An i ma l ; Li v i n g ; I ma g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小动 物 活 体 可 见 成 像 技 术 主 要 采 用 生 物发 光
( b i o l u mi n e s c e n e e )与 荧 光 ( f l u o r e s c e n c e )两 种 技
5 O KD ) 即荧光 素酶基 因整 合到 预期 观察 的细 胞染 色体 DNA上 以表 达荧光 素 酶 ,培 养 出能稳 定 表达 荧光 素酶 的 细胞 株 ,当细 胞分 裂 、转 移 、分 化 时 , 荧光 素酶 也会得 到持 续稳定 的表达 。基 因 、细 胞和
活体成像技术在老鼠中枢神经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活体成像技术在老鼠中枢神经系统研究中的应用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而老鼠被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研究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活体成像技术在老鼠中枢神经系统研究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活体成像技术的种类以及在老鼠中枢神经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一、活体成像技术的种类活体成像技术是指以非侵入性的方式获取生物体内部或外部的图像、结构和功能信息的技术。
在老鼠中枢神经系统研究中,常用的活体成像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 电生理技术:电生理技术是一种直接记录神经元电活动的技术。
通过电极插入老鼠大脑中特定的脑区,可以记录下该区域神经元的电活动信息。
电生理技术的优点是时间分辨率高,可以精确记录单个神经元的电信号,但缺点是空间分辨率差,只能记录一个局部区域的电信号。
2. 荧光成像技术:荧光成像技术是通过检测特定荧光蛋白的发光情况来反映生物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技术。
在老鼠中枢神经系统研究中,常用的荧光蛋白有GCaMP、ChR2等。
该技术可以对整个神经元群落进行成像,时间分辨率较高,但空间分辨率相对较差。
3. 磁共振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获取器官和组织的图像的技术。
在老鼠中枢神经系统研究中,常用的磁共振成像技术有fMRI和MRI。
该技术可以对整个脑区进行成像,不侵入性强,但时间分辨率相对较低。
4. 二光子显微镜技术:二光子显微镜技术是一种用红外激光激发荧光信号的散射光谱成像技术。
在老鼠中枢神经系统研究中,该技术可以用于脑区切片的实时成像。
该技术不侵入性强,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都较高,但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昂贵的激光。
二、1. 观察神经元活动荧光成像技术和二光子显微镜技术可以用来观察神经元的活动。
GCaMP是一种钙离子指示剂,可以反映神经元内钙离子水平的变化。
通过对老鼠脑区注射GCaMP基因,可以实时观察神经元内部钙离子水平的变化情况。
而二光子显微镜技术可以用于对脑区切片进行成像,观察神经元的活动情况。
PerkinElmer IVIS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系统的特点和优势
IVIS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系统的特点和优势1、公共平台性成像系统随着IVIS成像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研究者已通过生物发光或荧光标记技术对多种研究对象进行标记,如肿瘤细胞、免疫细胞、干细胞、基因、细菌、病毒、多肽、抗体、纳米材料、药物等等。
因此,应用IVIS成像系统进行的研究已涉及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癌症、干细胞、细菌及病毒、炎症、免疫疾病、神经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基因治疗、新药研发等等。
总而言之,IVIS成像系统可作为公共平台性设备,满足不同领域不同课题组的研究需求,实现从宏观(如在活体水平对疾病整体发展过程的观测)到微观(如在活体水平对细胞动态变化及基因表达的实时观测)的系统性研究。
2、集多种成像模式于一体随着活体成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将多种成像模式联合使用,以期达到更全面深入地研究生物学现象的目的。
IVIS系列成像系统包含IVIS Lumina系列、IVIS Spectrum、IVIS Quantum FX μCT及IVIS Spectrum CT。
IVIS Lumina系列成像系统同时具备白光、极高灵敏度的生物发光、强大的荧光及切伦科夫辐射成像等多模式二维成像功能,其中Lumina XR系统在具备上述功能的基础上,还增加了X光成像功能,使研究人员在获取二维光学信号的同时,能够进行二维结构学的辅助定位。
IVIS Spectrum除了具备上述的二维成像功能外(X 光除外),还具备独一无二的三维生物发光及荧光成像功能,使研究者能够洞悉体内的真实三维信号,另外,Spectrum还能与IVIS Quantum FX μCT联合使用,从而将3D功能学信息与CT结构学信息进行融合。
IVIS Spectrum CT是对Spectrum的完美升级,是在Spectrum的功能基础上整合了高性能的CT成像功能,实现了将功能学成像与结构学成像在同一个仪器上的完美整合。
基于IVIS系统的上述成像功能,研究人员既可单独使用某种功能进行成像,又可同时利用多种功能进行复合成像。
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实验技术原理
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实验技术原理小动物荧光活体成像主要利用外源性荧光探针或荧光报告基团(GFP、RFP,Cyt及dyes等)进行标记。
利用一套非常灵敏的光学检测仪器,让研究人员能够直接监控研究对象在活体生物体内的细胞活动或基因行为。
通过这个系统,可以观测活体动物体内肿瘤的生长及转移、感染性疾病发展过程、探针靶向,药物代谢及特定基因的表达等生物学过程。
传统的动物实验方法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点宰杀实验动物以获得数据,得到多个时间点的实验结果。
相比之下,可见光体内成像通过对同一组实验对象在不同时间点进行记录,跟踪同一观察目标(荧光探针、标记细胞及基因)的移动及变化,所得的数据更加真实可信。
另外,这一技术对肿瘤微小转移灶的检测灵敏度极高,不涉及放射性物质和方法, 非常安全。
因其操作极其简单、所得结果直观、灵敏度高等特点, 在刚刚发展起来的几年时间内,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医学研究及药物开发等方面。
应用范围1、肿瘤研究中的应用1.1 检测肿瘤的生长及转移1.2 抗肿瘤药物研发1.2.1 药效评价1.2.2 药物的靶向分布及代谢1.3 荧光探针研究1.4 药物载体的研究1.5 癌症分子机理研究1.5.1 荧光成像技术在癌症相关基因的作用1.5.2 肿瘤内部特异性分子研究2、基因和细胞治疗中的应用2.1 基因载体及治疗2.1.1 基因载体的研究2.2.2 DNA治疗的研究2.2.3 RNA治疗的研究2.2 细胞治疗3、药物研发中的应用3.1 抗肿瘤癌症药物的研发3.2 关节炎治疗药物的研发3.3 感染性疾病的药物的研发3.4 抗炎症药物的研发3.5 心血管疾病药物的研发3.6 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3.7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4、干细胞研究中的应用4.1 干细胞的移植、存活和增殖4.2 干细胞在体内的分布和迁移4.3 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4.4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5、免疫学中的研究5.1 检测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效果5.2 检测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6、活体成像在代谢类疾病中应用6.1 胰岛素相关研究应用6.2 糖尿病的细胞治疗研究6.3 脂肪代谢研究7、活体成像在神经疾病中的研究7.1 神经肿瘤研究7.2 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7.3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7.4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7.5 神经性疾病相关基因的研究。
活体荧光成像技术在小鼠研究中的应用探讨
活体荧光成像技术在小鼠研究中的应用探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人们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和认知也越来越深入。
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先锋技术之一,活体荧光成像技术不仅能够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数据,还能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思路。
本文将深入探讨活体荧光成像技术在小鼠研究中的应用,包括技术原理、研究常用方法和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活体荧光成像技术原理活体荧光成像技术(In vivo fluorescence imaging)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实时成像技术,通过荧光素、荧光蛋白等物质发出的光信号对生命体进行成像。
该技术具有直观、快速、精准、安全等优点,可以实时反映生命体系统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的生物学过程。
在小鼠研究中,活体荧光成像技术常常用于神经元、遗传疾病及肿瘤等相关研究。
二、研究常用方法1、细胞水平观察通过转基因技术将荧光蛋白基因导入小鼠体内,可以在体内实现特定细胞类型的标记和观察。
比如,蓝色荧光蛋白可以标记胰岛素分泌细胞,红色荧光蛋白可以标记心脏细胞。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活体荧光成像技术观察这些荧光物质的分布和变化,从而探索这些细胞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变化规律。
2、动态生物过程观察在小鼠体内注射荧光染料或荧光标记的抗体等物质,可以实现对脑神经元、肿瘤、免疫细胞等动态生物过程的实时追踪。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还可以利用分子成像技术,通过固定荧光探针和小鼠体内特定细胞或分子的结合,对分子水平的生物学过程进行实时观察。
三、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1、分辨率和深度问题目前活体荧光成像技术对于小鼠其他器官和组织的成像深度和分辨率还存在比较大的限制,尤其是在大幅面、三维成像和动态变化的研究中,需要更高性能和复杂的成像设备和技术手段。
2、验证可靠性问题研究人员需要对成像结果进行验证和比对,以确保成像质量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同时还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数据共享和存储平台,以方便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更加广泛的合作交流。
小鼠神经纤维活体成像原理 -回复
小鼠神经纤维活体成像原理-回复什么是小鼠神经纤维活体成像原理?小鼠神经纤维活体成像原理是指利用显微镜技术和特殊的荧光标记物,结合小鼠神经系统的特点,进行实时观察和记录小鼠神经纤维的生理活动和形态变化的原理。
为什么要进行小鼠神经纤维活体成像?小鼠作为实验动物的重要模型有着广泛的研究应用,而神经纤维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通过观察和记录小鼠神经纤维的活动变化,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
而传统的组织切片技术只能提供静态的信息,无法实时观察神经纤维的动态变化。
因此,小鼠神经纤维活体成像技术的出现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手段。
小鼠神经纤维活体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实现小鼠神经纤维活体成像需要借助两种核心技术:显微镜观察和荧光标记。
首先,研究人员需要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通常使用双光子显微镜。
双光子显微镜能够通过激光束聚焦在样品的特定深度处,避免了组织的散射和吸收,从而获取高分辨率的三维活体影像。
其次,研究人员需要对小鼠神经纤维进行荧光标记。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荧光蛋白如绿色荧光蛋白(GFP)对神经纤维进行标记。
这样,通过显微镜观察,就能够实时记录神经纤维的形态和运动变化。
具体的实验步骤是什么?1. 将小鼠进行基因工程,将特定的荧光蛋白基因导入到小鼠的神经细胞中,使其产生荧光标记。
2. 在实验过程中,将小鼠固定在显微镜的台架上,确保其头部固定不动,以便于观察。
3. 通过显微镜的镜头,将激光束聚焦在感兴趣的区域(如神经纤维)上,并调整焦距和放大倍数,以获取清晰的观察图像。
4. 启动激光器,产生足够的光量来激发荧光蛋白的发光。
荧光蛋白会发出特定波长的荧光信号,并通过显微镜的镜头收集。
5. 利用荧光显微镜等设备,观察和记录小鼠神经纤维的形态变化和活动。
6. 通过观察记录的数据,可以分析和模拟小鼠神经纤维的活动规律和功能。
小鼠神经纤维活体成像技术有哪些应用?小鼠神经纤维活体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活体成像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活体成像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活体成像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无论是临床医学还是基础科研,活体成像技术都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
它可以非侵入性地观察生理和病理现象,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精确的数据和信息。
一、活体成像技术的概念及分类活体成像技术是指通过不同的成像方法,对生物体内的生理、生化、代谢、分子等过程进行实时或动态的成像和可视化。
根据成像的原理和方式,活体成像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光学成像技术:如荧光成像技术、近红外成像技术等,主要应用于动物和人体的表面成像。
2. 放射性成像技术:如正电子断层扫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等,主要应用于体内器官、组织和病理变化的成像。
3. 磁共振成像技术:如核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等,主要应用于体内器官和组织的成像。
4. 超声成像技术:如超声显像、Doppler超声成像、三维超声成像等,主要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领域。
二、活体成像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 肿瘤诊断肿瘤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活体成像技术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PET技术可以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对肿瘤进行分子成像;MRI技术可以通过扫描磁共振信号,对肿瘤进行定量测量;超声成像可以对肿瘤进行实时观察和监测等。
2.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神经系统疾病指的是与神经系统有关的各种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脑卒中等。
MRI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尤为广泛,可以通过扫描脑部结构和功能,对病变进行准确的诊断。
此外,超声成像技术也可以通过检测颈部动脉硬化等指标,预测脑卒中的风险。
3. 心血管疾病诊断心血管疾病是造成死亡和失能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如高血压、心肌梗死等。
超声成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对心脏和血管进行实时和非侵入性的成像。
PET技术和MRI技术也可以通过分子成像和血运量成像等技术,对心血管疾病的病变进行全面的评估。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的应用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的应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Small Animal In Vivo Imaging)是一种现代的影像学方法,用于在活体动物中观察和研究生物过程的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变化。
它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使用各种成像技术来实时监测和量化动物体内的生物学活动,为疾病的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信息。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的发展,得益于影像学领域的不断创新与进步。
目前,常用的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主要包括可见光成像(Optical Imaging),核素成像(PET/SPECT),核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超声成像(Ultrasound)等多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可见光成像是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方法。
它包括生物发光和荧光成像两种技术。
生物发光是利用转基因技术,在实验动物体内植入荧光素酶基因,该基因与底物荧光素发生生化反应产生光信号,通过相应的成像仪器可以观察到发光信号。
荧光成像则是利用荧光探针或标记物,如荧光蛋白报告基因(如GFP、RFP)、荧光染料(如FITC、Cy5)或量子点(Quantum Dots),通过激发光和发射光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成像。
生物体内的荧光信号可以被捕获和记录下来,并通过专业的成像软件进行分析和定量。
生物发光和荧光成像的步骤大致相似:在实验动物体内标记目标细胞或组织,可以通过注射荧光素酶基因、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等方法实现。
然后,对标记物进行筛选和鉴定,确保选择到有效的标记细胞或组织。
接下来,在适当的时间点注射相应的底物或荧光探针,观察并记录荧光信号的变化。
然后,使用相应的成像仪器进行成像,并通过图像分析软件对获得的图像进行处理和解读。
在小动物成像仪可见光成像分析中,除了生物发光和荧光成像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应用是反射式成像。
这种成像方法可以在实验动物皮肤表面捕获反射的光信号,并通过光学技术进行分析,提供组织深度、血液灌注、氧饱和度等信息。
活体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活体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第一章:前言神经科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到多种技术和方法。
其中,活体成像技术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它能够帮助研究人员观察神经元活动的实时过程,为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本篇文章将着重介绍活体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从神经元活动的观察到大脑行为的分析,为读者详细解析这一技术在神经科学中的价值和重要性。
第二章:活体成像技术的概念与分类活体成像技术是一种在活体动物体内直接观察、记录生物结构、活动变化并加以定量分析的技术,涵盖了成像技术的大部分内容。
在神经科学中,活体成像技术主要分为两类:1.光学成像技术光学成像技术主要是通过激光、 LED 等特定的光源来激发标记在细胞内的荧光蛋白,利用显微镜和相应的处理软件对神经元的动态结构和活动进行成像研究。
常用的光学成像技术包括荧光成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双光子显微镜、荧光剩余能量成像等技术。
2.电成像技术电成像技术主要是通过记录神经元毗邻的离子浓度的变化,来推断细胞内电位变化的情况,从而实现不同时间点下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状态的定量分析。
常用的电成像技术包括电极阵列技术、电压敏感荧光蛋白技术等。
第三章:活体成像技术的应用1.神经元电位活动的记录神经元通过电信号来进行信息传递。
通过电成像技术,可以确定神经元的活动电位。
神经元的运动和兴奋抑制状态对应不同的电位变化模式,因此利用电成像技术可以推断神经元活动的状态和兴奋抑制模式。
2.神经元的结构与信号通路的研究使用光学成像技术,可以利用不同的荧光探针,标记神经元的不同结构和通路,进而观察不同细胞结构和神经回路之间的联系。
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对神经元的生长、分化、信号通路和活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3.大脑活动模式的研究神经元活动的时空规律对大脑的功能影响非常大。
通过将不同脑区域的神经元进行定位,并利用光学或电成像技术来追踪神经元活动状态,可以揭示不同脑区之间的协同作用和路径方式,找到大脑不同任务处理的相关区域并进行研究。
光学显微镜技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光学显微镜技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引言: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由神经细胞损伤和死亡引起的慢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亨廷顿舞蹈病等。
这些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光学显微镜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工具,已经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光学显微镜技术在疾病模型构建、细胞观察、活体成像以及新药筛选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疾病模型构建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构建合适的动物模型对于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寻找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光学显微镜技术可以对小鼠等动物进行高分辨率的活体成像,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观察和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
通过观察模型动物的神经系统结构的变化,可以模拟疾病发生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例如,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脑组织中可观察到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蛋白纤维缠结,这些特征与人类病理学相一致,为疾病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细胞观察光学显微镜技术在细胞水平上的应用,使得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到神经细胞及其结构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机制。
例如,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可以观察到在帕金森病等疾病中,多巴胺神经元的凋亡和细胞核的变化。
此外,通过利用显微镜技术观察神经细胞的各种结构,如轴突、树突和突触等,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细胞的发展和功能。
三、活体成像光学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使得活体成像成为神经科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通过活体成像,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到神经退行性疾病发展过程中神经系统的实时变化。
例如,通过使用双光子显微镜技术,可以观察到神经元的突触活动、脑电活动以及神经网络的连接情况。
此外,结合适当的标记剂,还可以观察到神经系统中其他细胞类型的变化,如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等。
这些活体成像的结果有助于揭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四、新药筛选光学显微镜技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药研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利用荧光显微镜技术,可以观察到药物对神经细胞的影响,从而筛选出具有治疗潜力的药物。
生物光学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前景
生物光学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前景随着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我们对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在这个过程中,生物光学成像技术成为了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
生物光学成像技术包括多种技术手段,主要基于显微镜的成像技术,可以实时观察大脑和其它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是研究神经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围绕着生物光学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前景,进行深入探讨。
一、生物光学成像技术概述生物光学成像技术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技术,主要基于传统的显微镜成像技术,通过利用光的物理性质来获取生物样本的结构与功能图像。
生物光学成像技术包括荧光成像、多光子显微镜成像、光声成像等多种技术手段,均在神经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荧光成像技术主要依托于荧光染料的特异性结合,成像灵敏度高、直观,可以实现对单个细胞以及其亚细胞结构的研究。
多光子显微镜成像技术则可以通过特殊的激光光源,有效地提高成像深度,并可实现大规模三维成像。
而光声成像技术则是通过生物组织对激光的吸收,产生热膨胀效应,并生成声波信号,通过声波的传输和接收,可实现非侵入性神经成像。
二、生物光学成像技术应用前景2.1 神经元成像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最基本单元,是研究神经科学的关键对象之一。
随着生物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神经元成像也逐渐发展成为一项热门研究领域。
通过荧光成像技术可以实现钙离子成像,提供了在神经元内部细胞活动的准确测量方法。
通过多光子显微镜成像技术则可以实现大规模三维成像,获得单个神经元在脑内的清晰图像。
这些技术的应用,为研究神经元的输入输出关系、神经信号传递的机制和神经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了便利条件。
2.2 神经网络成像神经网络是由神经元构成的复杂系统,是人体信息处理和传递的关键环节。
生物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为神经网络成像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通过荧光成像技术可以实现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可以揭示突触传递这一神经网络的核心机制。
此外,多光子显微镜成像技术也可以实现全脑立体结构成像,获得具体行为状态下神经网络的活动谱。
光学振动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光学振动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在神经科学研究领域中,我们经常需要对神经活动进行实时、定量的测量与跟踪。
近年来,一种新兴的神经成像技术——光学振动成像技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的关注。
这种技术能够利用激光光束对神经细胞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获取神经活动的信息,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小鼠、果蝇、海兔、蛙等动物的神经成像研究中。
一、光学振动成像技术的原理光学振动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激光束透过光学透镜聚焦到样品表面,使其在激光束作用下发生振动。
然后利用高速摄像机对振动进行快速成像,随后对图像进行处理,确定样品表面振动的幅度、频率、相位等信息。
基于这些信息,可以推断出样品所受的外部刺激,甚至推断出神经细胞的活动状态。
二、光学振动成像技术的优势与传统的神经成像方法相比,光学振动成像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非侵入性。
激光束能够在不破坏神经细胞结构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成像,不会对样品造成伤害。
2. 高时间分辨率。
光学振动成像技术能够对神经活动进行非常精准的时间分辨率测量,其时间分辨率达到了毫秒级别。
3. 高空间分辨率。
光学振动成像技术能够对样品进行微米级别的空间分辨率成像,在神经成像研究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4. 可同时成像多个区域。
激光束的成像范围可以较大,可以同时观察多个神经细胞区域的活动情况,提高了研究效率。
三、 1. 神经元的活动成像利用光学振动成像技术,可以对神经元进行活动成像,判断神经元的兴奋状态。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观察一个波动的水面,可以通过对波形的分析,推断出水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同样地,在神经成像中,可以通过对振动波形的分析,推断出神经元的兴奋状态、传递速度等信息,深入了解神经信号的传递机制。
2. 脑功能研究光学振动成像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脑功能研究。
我们可以将激光光束对准脑部区域,观察神经细胞的活动情况,推断出智力、感知和行为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在研究脑功能和疾病、开发治疗手段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活体成像技术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
活体成像技术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活体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不断被人们所重视。
其中,它在神经疾病方面的应用尤为广泛。
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对活体成像技术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活体成像技术?活体成像技术是指通过使用非侵入性的成像工具获取活体组织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信息的一种技术。
其中,常见的活体成像技术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等多种技术。
这些成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活体组织的变化,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提供帮助。
二、活体成像技术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2.1 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等。
它们的主要特点是神经元的死亡和病理性蛋白质的堆积。
因此,活体成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变部位、病变程度以及病变对脑功能的影响。
例如,fMRI可以帮助医生了解阿尔茨海默症病人的认知和行为表现与脑内神经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而确认病变部位,并为开发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2.2 神经系统肿瘤神经系统肿瘤是指位于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的肿瘤。
这些肿瘤通常难以直接通过手术切除,因此活体成像技术在神经系统肿瘤的治疗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fMRI等技术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对周围神经结构的影响程度,从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2.3 神经电生理学方面神经电生理学指的是将电生理信号与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的学科。
活体成像技术在神经电生理学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脑电图(EEG)及其同步网络(EN)成像技术方面。
EEG可用于诊断癫痫、认知障碍等疾病,而EN成像技术则可用于诊断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疾病。
它们都能够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神经机制,以制定最适用的治疗方案。
三、活体成像技术的局限性虽然活体成像技术在神经疾病方面的应用范围广泛,但是它也有一些局限性。
生物活体成像在神经科学领域应用前景
生物活体成像在神经科学领域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生物活体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变得越来越广阔。
生物活体成像技术可以实时、非侵入地观察和记录神经系统的活动,为研究神经活动的机制提供了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生物活体成像在神经科学领域应用的前景。
首先,生物活体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使用各种成像技术,如光学成像、电子显微镜和磁共振成像等,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到活体动物的神经系统,并观察和测量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使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神经网络的构建和信号传递的机制。
其次,生物活体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对于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常常由于神经元的异常活动引起。
通过使用生物活体成像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和记录神经系统疾病的发展过程,并寻找治疗方法。
生物活体成像技术也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评估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并提供新的治疗方向。
此外,生物活体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学习和记忆是神经系统中的重要功能,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生物活体成像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观察和记录神经系统中与学习和记忆有关的神经元活动,并研究其信号传递过程。
这些研究有助于揭示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对于新的学习和记忆障碍的治疗方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生物活体成像技术在药物研发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药物研发是神经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但目前的药物筛选方法往往耗时、费力且效果不佳。
生物活体成像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观察和评估药物的药效和副作用。
通过使用生物活体成像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在活体动物中直接观察到药物与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生物活体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它为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疾病机制、学习和记忆等提供了重要工具。
光学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光学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光学成像技术是一种通过聚焦光线在生物样本中捕捉物体位置、形态和信号的方法。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光学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
神经科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科,旨在探究人类和动物大脑的组织结构、信号传递、行为和认知等各种现象。
而光学成像技术的出现,为神经科学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发展。
在神经科学中,光学成像技术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成像神经活动和成像神经结构。
成像神经活动神经活动是指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过程。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单元,它们通过突触与其他神经元相连,形成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
利用光学成像技术,我们可以实时、非侵入式地监测神经元的活动。
其中,蛋白质荧光探针技术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这种技术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荧光探针基因导入到神经元中,让神经元自身合成荧光探针。
当神经元发生活动时,它会释放出荧光物质,亮度变化就可以反映出神经元的活动。
常用的荧光探针包括GCaMP、jRCaMP等。
这些荧光探针的优点是高灵敏度、低毒性、无需加入外部化学物质等,因此成为了最主要的神经活动成像技术。
除了荧光探针技术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神经活动成像技术,例如电压敏感染料成像术、钙离子敏感染料成像术等。
这些技术的原理各不相同,但它们都能够实现对神经元活动的监测。
成像神经结构除了观察神经元的活动,光学成像技术还可以用于成像神经结构。
神经结构是指神经元的形态和分布情况,它对神经网络的构建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利用光学成像技术,我们可以细致地观察神经元的形态和空间分布情况,进而揭示其功能和组织结构。
其中,重建神经元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神经结构成像技术。
这种技术利用激光扫描显微镜对神经元进行高分辨率成像,然后利用计算机等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重建出神经元的三维结构。
这种技术的优点是成像快速、精度高,并且可以轻松地进行神经元的分析和比较。
另外,利用单光子荧光显微镜技术也可以实现神经元的高分辨率成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在神经疾病研究中的应用PerkinElmer 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已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临床前医学研究及药物研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众多应用领域中,神经疾病研究是活体光学成像技术的应用热点之一。
在应用活体光学成像技术进行神经相关疾病研究中,常用的标记方法及应用领域包括:1、利用萤火虫荧光素酶(Firefly Luciferase)或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体外转染神经肿瘤细胞、神经干细胞等细胞,进行神经肿瘤、神经发育及细胞治疗的相关研究;2、利用荧光素酶作为报告基因标记神经疾病相关基因构建转基因动物,进行神经疾病机理研究;3、利用功能性荧光探针监测神经疾病的发生发展。
下面结合一些具体实例进行阐述:一.神经肿瘤研究与其它类型肿瘤研究类似,利用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可以长期监测神经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效果。
例如,利用荧光素酶基因标记肿瘤细胞,通过肿瘤发光情况的变化,观测肿瘤的生长及药物对于肿瘤的治疗效果,如下:上图:应用 IVIS 系统长期观测原位接种的经生物发光标记的 U87-MG-luc2 神经胶质瘤的生长。
上图:应用 IVIS 系统观测血管生成抑制剂对 U87-MG-luc2 生长的移植。
A.对照组;B.给药组除了利用生物发光成像技术进行神经肿瘤研究,还可应用功能性荧光探针监测肿瘤,例如,通过应用荧光染料标记的DHE 探测神经胶质瘤中的活性氧自由基,从而监测肿瘤的发展情况。
基于IVIS 系统的多模式成像功能,可以同时应用生物发光及荧光成像功能共同监测肿瘤,如下:上图:左.应用荧光成像技术观测尾静脉注射 DHE 后观测D HE 对肿瘤的靶向;中.应用生物发光成像技术观测经荧光素酶基因标记的肿瘤;右.荧光与生物发光成像结果融合。
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由神经元或其髓鞘的丧失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以导致功能障碍。
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兹海默症、帕金森氏病、多发性硬化症、脊髓性肌萎缩症等。
应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进行上述疾病相关研究的主要方式为:1、通过构建生物发光标记的疾病动物模型,观测疾病特异性基因的表达,进而反映疾病的发生发展;2、应用功能性荧光探针观测疾病特异性标识物,进而反映疾病的发生发展。
下面以阿兹海默症的研究为例进行阐述:阿兹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
AD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特征性病理改变为β 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细胞外老年斑和 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神经元丢失伴随胶质细胞增生等。
基于特殊的病理特征,研究者可以通过不同思路应用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对阿兹海默症进行观测。
如 Wattnoek 等人基于阿兹海默症的发生伴随胶质细胞增生的病理特征推测,伴随阿兹海默症的发生发展,胶质细胞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的表达量也会增多。
利用W estern Blot 及免疫组化等技术手段进行体外实验显示,随着β 淀粉样蛋白表达的增多,GFAP 的表达量也同时增多,两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成正相关,说明 GFAP 可以作为阿兹海默症的特征性蛋白而反映阿兹海默症的发生发展。
接着,研究者将 Tg(GFAP-luc)生物发光转基因小鼠与阿兹海默疾病模型小鼠 Tg(APP23) 及 Tg(CRND8)进行杂交,构建出 Tg(APP23:Gfap-luc) 和 Tg(CRND8:Gfap-luc)双转基因生物发光-阿兹海默疾病模型小鼠,并应用 IVIS 系统在活体水平观测阿兹海默症的发生发展。
结果显示,在两种双转基因疾病模型小鼠中,GFAP 的表达量均随阿兹海默症病情的恶化而升高,说明GFAP 可以表征阿兹海默症的发生发展;另外,将病情严重的老年疾病小鼠脑匀浆注射入年轻疾病小鼠脑内,会使年轻疾病小鼠中GFAP 表达量的增多明显提前,说明老年疾病小鼠脑匀浆物质能够加速年轻疾病小鼠阿兹海默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通过利用荧光素酶标记疾病相关基因而构建的转基因小鼠,并结合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可以在活体水平观测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并开展相关治疗的研究。
上图:体外分析 GFAP 的表达与阿兹海默症的关系。
A.应用 Western blot 技术分析 GFAP 及Aβ在不同年龄的两种阿兹海默疾病模型小鼠中的表达情况;B.定量分析显示 GFAP 与Aβ的表达成正相关;C.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G FAP 与Aβ在阿兹海默疾病模型小鼠中的表达情况。
上图:Tg(GFAP-luc)生物发光转基因小鼠构建示意图及活体成像结果。
上图:应用 GFAPTg(APP23:Gfap-luc) 和T g(CRND8:Gfap-luc)双转基因生物发光-阿兹海默疾病模型小鼠,结合生物发光活体成像技术,观测阿兹海默症的发生发展。
随着荧光功能性探针的发展,研究者除了可以应用生物发光活体成像技术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还可应用活体荧光成像技术开展该方面研究。
目前科研人员已开发出一些有效的荧光功能性探针,它们通过尾静脉注射后能够顺利通过血脑屏障,并特异性靶向结合β 淀粉样蛋白,通过荧光信号监测脑中β 淀粉样蛋白的含量,进而反映阿兹海默症的发生发展。
Okamura 等人报道,他们利用自己研发的荧光探针THK-265,在活体水平成功观测到阿兹海默疾病模型小鼠脑部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
如下图所示,将 THK-265 尾静脉注射入19 个月及32 个月的阿兹海默疾病模型小鼠Tg(APP23)体内,利用 IVIS 系统观测不同时间点THK-265 在脑部的信号,结果显示,与未发生阿兹海默症的正常小鼠相比,疾病模型小鼠脑部的荧光信号均较高,表明THK-265 能够有效探测疾病模型小鼠脑部更多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而与 19 个月的疾病小鼠相比,32 个月的疾病小鼠脑部的荧光信号更高,表明32 个月的疾病小鼠患病程度更严重。
上图:A.利用 IVIS 系统观测不同时间点 THK-265 在脑部的荧光信号;B/C.定量分析结果。
Ran 等报道了利用他们自行研发的基于姜黄素的荧光探针C RANAD-3,进行β淀粉样蛋白的活体观测。
CRANAD-3 探针本身具有荧光性,有趣的是,当探针未与Aβ 结合时,其最大吸收峰为700nm,而一旦与Aβ 结合,其最大吸收峰将会蓝移至640nm。
利用探针的这一特性,研究者不但可以观测到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小鼠脑中更多的Aβ沉积,而且可以利用I VIS 系统的光谱分离技术,区分与Aβ 特异性结合的探针及未与Aβ 结合的游离探针,进而获得更准确的成像及定量分析结果。
上图:利用 IVIS 系统的光谱分离技术观测 CRANAD-3 探针在阿兹海默疾病模型小鼠 Tg(APP23)脑中的荧光信号。
a.活体成像光谱分离结果;b.将整个脑部取出后的,体外脑部成像光谱分离结果。
(#1)自发荧光信号,(#2)与Aβ 特异性结合的探针信号,(#3)游离的非特异性探针信号,(#4)上述三种信号的融合影像。
三.神经干细胞研究与其它类型干细胞研究类似,应用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可以在活体水平监测神经干细胞的移植、存活和增殖,以及示踪干细胞在体内的分布和迁移。
由于神经疾病发生的部位主要集中于颅内及脊髓等相对较深的区域,而生物发光成像技术的极高灵敏度使得神经干细胞在上述区域的观测成为可能。
下图所示为利用生物发光成像技术,对神经干细胞在颅内或脊髓移植后的存活及增殖进行长期观测。
上图:利用I VIS 系统长期观测神经干细胞体内移植后的存活及增殖。
A.颅内移植;B.脊髓移植。
干细胞移植后,活体示踪干细胞的分布和迁徙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示踪,不仅可以直观地了解其在体内的分布,而且可以追踪到其体内的分化转归及调控机制。
神经干细胞增殖及迁移的缺陷是造成帕金森氏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神经干细胞起源于侧脑室外侧壁的室管膜下层区域(subventricular zone,SVZ)与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之后通过嘴侧迁移流(rostral migratory stream,RMS)到达嗅球(olfactory bulb,OB),进一步分化为中枢神经细胞并融入现有的神经通路。
2008 年发表于 Stem Cell 上的一篇文献报道了利用生物发光成像技术观测神经干细胞的上述迁移情况。
如下图所示:上图左:神经干细胞迁移示意图;上图右:将经生物发光标记的神经干细胞直接注入小鼠颅内 SVZ 区域,利用 IVIS 系统观测神经干细胞在颅内的迁移。
四.研究神经疾病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对于神经疾病中相关特异性基因的研究,可以揭示神经疾病的分子机理,更好的了解神经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相关治疗。
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此类研究。
研究者通过构建各种生物发光转基因动物,结合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在活体动物水平观测神经疾病发展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
Cordeau 等利用 Tg(GFAP-luc)转基因小鼠,监测 GFAP 在肺炎链球菌感染而引发的脑膜炎中的表达。
研究者用细菌荧光素酶(bacterial luciferase)基因标记肺炎链球菌,以监测细菌在活体动物体内的感染情况,同时以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标记的 Tg(GFAP-luc)转基因小鼠为实验动物,观测 GFAP 在肺炎链球菌感染而引发的脑膜炎中的表达,以及经抗生素治疗后细菌的感染情况和G FAP 的表达情况。
结果显示,随着细菌感染程度及范围的升高和扩大,GFAP 的表达量也相应升高;而经抗生素治疗后,细菌的感染情况明显被抑制,GFAP 的表达量也随之降低。
对小鼠感染脑部的体外成像结果显示,细菌对于脑部局部区域的感染,能引发整个脑部G FAP 的大量表达。
上图:应用I VIS 系统观测肺炎链球菌在T g(GFAP-luc)转基因小鼠中的感染情况及G FAP 的表达情况。
A.活体成像结果,untreated:未经抗生素治疗,treated:经抗生素治疗;B.脑部体外成像结果。
Luo 等利用 Tg(GFAP-luc)及 Tg(SBE-luc) 转基因小鼠,结合活体光学成像技术,观测了在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中与GFAP 表达相关的星形胶质细胞的聚集及与TGF-β 信号通路相关的炎症的发生。
研究者用髓磷脂少突细胞糖蛋白(MOG)免疫小鼠,引发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随后,利用IVIS 系统观测患病 Tg(GFAP-luc)及Tg(SBE-luc)转基因小鼠中GFAP 及TGF-β 的表达情况。
结果显示,小鼠免疫后的第 7 天,即可观测到GFAP 及 TGF-β 表达量显著升高,说明在脑脊髓炎的发病初期,即伴随有星形胶质细胞的聚集以及炎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