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第五章 语义与语用之四 (汉语的焦点及焦点结构)
![第五章 语义与语用之四 (汉语的焦点及焦点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bb73bacc76eeaeaad1f330a8.png)
(17)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 有两棵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 枣树。 鲁 迅《秋夜》 (18)这教师,他变着法给你找事 儿。 侯宝林《我是家长》
焦点的功能是在与其参照的背景中显 现的。以小句内部其它成分为背景时,焦 点的功能可以描述为“突出” (prominent),所谓“突出”,就是说 在与其他信息的比照中,焦点信息作为最 新信息首次引起话语中,其地位显著;以 小句外的内容(不管是话语成分还是认知 成分)为背景时,焦点的性质可以描述为 “对比”(contrastive),所谓“对 比”,是在与其他已提供的相对或相反的 信息比照中着意申辩、强调,含有“不是 A,而是B”的意味。“突出”和“对比” 是焦点的两大话” 是焦点的两大 话语功能,但并不是所有焦点都同时具有 这两种功能。根据焦点和背景的位置关系, 以[+突出 -突出]和[+对比 -对比] 这 两对功能特征为参项,我们可以区分出两 类焦点,这两类焦点的功能特征可表示为: 句尾焦点:[+突出] [-对比] 对比焦点:[+突出] [+对比]
(二)焦点的性质 焦点的性质是在与非焦点成 分的比较当中才能显现的。焦点 既然是说话人认定的最为重要的 信息,是一句话中信息的核心, 它的这种显赫的地位,决定了其 有别于其他非焦点成分的一系列 性质与特点。
2.1可删略性 一句话中,焦点成分承载了说话人表 述的核心信息,其他非焦点成分所起的作 用是为这个重要信息的表述搭建了一个轮 廓,起了烘云托月的陪衬作用。焦点的这 种地位,使得它在承载信息的重要性上地 位独特,具有了不可删略的性质。而非焦 点成分因其信息含量低,重要性差,在一 定的上下文或情景语境中,如果它们的缺 失不致影响到交际的正常进行,往往可以 省略,在会话时更是这样。例如,针对问 话人提出的问题,说话人可以选择的回答 有下边的四种,这些回答由繁到简,但都 包含了问话中的焦点,最简单的回答只能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语义和语用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语义和语用](https://img.taocdn.com/s3/m/f72066ee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d2.png)
男人:男性的成年人。 女人:女性的成年人。
(1)用来对比的应该是指称同一种类 对象的词语
(2)语义特征分析应该先从指称事物 最小类别成员的一组词语开始,如有需 要,再进一步扩大对比分析的范围。
最小语义场的确定可参考有关对象 的分类,在许多情况下,最小语义场与 某一对象的最小类别相应。例如:
1、词语搭配受语法规则的制约 2、词语搭配受语义条件限制 3、词语搭配受每个语言的词义系统限
制 4、词语搭配考虑社会的使用习惯 5、词语搭配涉及词义的各种附加色彩
和修辞效果
李老师看到了王老师,王老师也看到了 李老师。
李老师看到了一头猪,这头猪也看到李 老师。
李老师看到了一块石头。
她姐姐是一个单身汉。(×) 她:[第三人称][女性] 单身汉: [-女性]……
语调形式等来表达的意义。 1、词所指称的事物及其结成的关系
(1)词汇意义 (2)关系意义 语法关系意义
语义关系意义 (3)句式意义 2、说话人对这些事物及其关系的总态度。 (语气意义)
(二)语用意义
句义一方面取决于该句子的语言 意义,一方面又取决于语境等句子的外 部因素。
二、词语的搭配
正确的词语搭配是使句子有意义的基本 条件。
请把门关上!
预设:门是开着的。
说话者具有支使听话者的条件。
说话者知道听话者有能力做这件
事。
(2)预设的语用特征 1. 预设的合适性 预设的真实性是包含该预设的语
句合适(真实有效)的前提条件。 2.其次,预设具有已知性,是已知
信息。 3.预设具有可取消性。
我绝不会让我的妻子伤心。 预设:我有妻子。 如果我有妻子,我绝不会让我的妻子伤心。
[上圆下平、用发酵的面粉蒸成、无馅] [上圆下平、用发酵的面粉蒸成、有馅]
《语言学概要》(叶蜚声)版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思维导图)
![《语言学概要》(叶蜚声)版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4a73f548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e.png)
两个意义基本相同,但还有差 别的同义词的差别体现在:
理性意义方面:两个同义词强调的重点和方面可以 有所不同,如:交换—礼物、意见;交流—思想、 文化,little修饰不可数名词,few修饰可数名词,
附加色彩方面:
感情色彩不同,如:鼓励——怂恿 风格色彩不同,如口语—书面语:生日—诞辰
反义词:意义相反的词,是现实现象中矛盾的或对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如:大—小、多—少。
三、反义关系
反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都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的方面。
在同一个范围中的反义,如:黑、白属于颜色范围的反义,多、少属于数量范围的反义。这种 反义关系里往往可以加入别的成员,如:大、小中可以有“中”,热、冷中有“温、凉”。
非此即彼的反义,如男—女,正—反、整体—局部。这种反义关系里不能加入别的成员。
同义和反义中的“同”和“反”是对立的统一。p.135
反义词必须以共同的意义领域为前提,没有“同”就无所谓“反”,“反”是“同”中的对立关系。
同义词中往往包含着反义的因素,因为同义词要在基本意义相同的条件下显示出意义、色彩、用法上的细 微差别,在“大同”中显出“小异”来,而这“小异”往往反映着同一现实现象中的对立双方的细分。
四、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言内意外
言内意外:在日常生活中,像婉转的告诫,含蓄的言辞,辛辣的讽喻等,都很注 意留下意思上的空白让听话人自己去领会、补充,这种现象可以用“言内意 外”来概括。
“言不尽意”与“言内意外”的关系:言内意外包括言不尽意,言内意外既是消 极的言不尽意的结果,(言不尽意的消极结果就是使人们不得不言内意外),也 是积极的言不尽意的一种表现,有了言不尽意,人们往往利用言内意外进行积极 的语言表达,产生特殊的语用效果。
语义和语用
![语义和语用](https://img.taocdn.com/s3/m/23ce9880dd88d0d233d46a3f.png)
言外行为:说话人的话语要达到的目的和意图。
言后行为:说话人的话语所达到的结果。
主事:性质、状态或发生非自主变化的主体,如(2)中的“花”“眼睛”和“冰”。
致事:事件或变化的引发者,如(3)中的惨案。
作为人类经验映像的句子,还可以有一些外围的语义角色,这些角色是句子可选但并非必须的成分,包括:工具、方所、时间。
工具: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器具或材料,如“小王用钥匙开门、小李用萝卜刻个飞鸟”中的“钥匙”“萝卜”
四、句子的真值和句义的蕴涵、预设关系
(一)蕴涵
句子真值的蕴涵关系,就是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反向推导却不成立。即设有A,B两人个句子,如果:(1)句子A为真,句子B一定为真。(2)句子B为假,句子A一定为假。(3)句子A为假,句子B可真可假,那么A句义蕴涵B句义。如:
A B
(上位)李明买了猕猴桃。李明买了水果。(下位)
A B
他哥哥昨天回来了。→他有哥哥。
我的英语书借给他了。→我有英语书。
他不是好学生。→他是学生。
绝对预设:既做为句子内容的一部分,同时又作为句子的预设,这种“一身二任”的预设,叫做绝对预设。纯粹作为其他被表述的事态的前提条件的那些预设,称为相对预设。
【注意:有的只有绝对预设,而没有相对预设。如“他不是个好学生。”的预设“他是个学生”,是绝对预设,这句话无相对预设。】
第四节语用
一、语境与语境义
1、语境及语言环境,内容可三分:
物理语境——说话者、受话者、说话时的时空及其这一时空中的所有存在。
话语语境——一个连续的言语事件中前面或后面的话语。(如交谈双方前面说过的话,小说中的上下文。)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改)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改)](https://img.taocdn.com/s3/m/eb808efd5022aaea998f0f54.png)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语言的意义分为两个层次:一、涉及语言形式如何与它所指代的现实世界发生联系,即语言符号以及符号的组合与现实世界、人类经验的关系。
——语义学(词义、句义)二、涉及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说话人具体运用语言时所要表达的交际目的,即涉及语言形式与语境,特别是与语境中说话者的关系。
——语用学第一节词汇一、词汇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短语的总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2、特点:结构的凝固性(不能随意增删改动或改变词序)和意义的整体性。
3、分类:可以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二、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04)(08)1、基本词汇是语言中词汇的核心部分,它和语言中的语法一起构成语言的基础。
基本词汇是指语言中产生较早而又比较稳定的、使用频率高的词,为全民所理解。
基本词汇所标记的概念,大多是与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现象和行为,其特点是:稳固性、能产性、全民常用性。
2、一般词汇是词汇中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
其特点是:开放性、非稳固性、非普遍性、非能产性。
一般词汇所包含的词数量大、成分杂、变化快。
一般说来,新词、古语词、外来词、方言词、行业用语、科技术语、方言俚语等都属于一般词汇。
社会的变化发展首先会在一般词汇中得到反映。
3、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关系:(1)派生关系:一般词汇中的词多是由基本词汇中的词派生的。
(2)转化关系:一方面,一般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所表示的事物或概念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与人类社会日益密切变成基本词汇;另一方面,基本词汇也会随着社会发展其所指示的现象或概念与人类社会的联系不再密切从而退出一般基本词汇,变成一般词汇。
4、区分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意义:(1)研究语言的历史:基本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的基础,具有较强的稳固性,基本词汇是判定亲属语言的重要依据,区分二者,有利于探索词汇及语言的发展。
(2)有利于进行语文教学:基本词汇是语言词汇的核心,构词能力强,一般词汇中大量的词语都是以基本词汇为材料构成的,学习一种语言,应首先学习它的基本词汇,牢固掌握基本词汇就等于掌握了整个词汇的主干。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524ce80e6f1aff00bfd51e36.png)
树—松树、柳树、杨树、槐树 2.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是可以有层次的 植物—树—杨树—白杨树 3.语言中词义的上下位关系大致等同于逻辑上的种属关系,上位义相
当于逻辑上的种概念,下位义相当于逻辑上的属概念。但又不完全 等同于逻辑的种属关系,因为不同语言中有哪些上下位词是不同的
1.单义词与多义词 “猫”、“羊”、“椅子” “月”:“月亮”、“像月亮形状的”、“时间单位”等
2.本义、派生义、中心义 手:人体上肢手腕以上的部分 本义与中心义相同
脚:本义是“小腿”,中心义是“人体下肢踝骨以下的部分” 3.词义派生的条件
окно 4.词义派生的途径 5.多义词与同音词的区别
整理ppt 7
有的对立,中间留下空白,可以插进别的成员 大—中—小 有的对立属于非此即彼的性质
正—反 一个词往往同时有好几个反义词
失败(胜利、成功)
整理ppt 9
二、词义的各种关系
❖ 词义的上下位关系
词义的上下位关Leabharlann :词义反映的现象之间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1.上位义更具有概括性,所反映的现实现象比下位义更多;下位义比
[ADULT] [ADULT] [NON-ADULT] [NON-ADULT]
[HUMAN] [HUMAN] [HUMAN] [HUMAN]
woman man boy girl
哥哥 弟弟 姐姐 妹妹
brother sister
[+FEMALE] [-FEMALE] [-FEMALE] [+FEMALE]
对于句子语义结构的研究,一般要涉及以下三方面: 1)位于“谓词-体词”语义关系中的名词性成分称之为“语义角色” 2)不同的语义角色可能需要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的名词来担任,比如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https://img.taocdn.com/s3/m/2b12e1011eb91a37f1115cbb.png)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一、词汇和词义(一)基本词和一般词基本词:一种词汇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部分。
特点:1. 全民常用;2. 稳固性;3. 构词能力强。
(有些基本词没有构词能力,如: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的、地、得、吗、啊等。
表示指称的代词,如:你、我、他。
基本词汇三个特点之间的关系: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一般词:词汇系统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所有词汇。
(二)词的词汇意义(词义)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
词义是语言得以存在的基础。
词义的特征:一方面是以现实为基础,对现实现象作概括的反映;另一方面,词义往往带有人的主观态度、主观评价色彩。
词义包括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
理性意义:词义的核心部分,是所有词都具有的,是整个词义的基础。
附加色彩:除理性意义之外表示人们的主观态度和评价的意义。
理性意义比较稳固,附加色彩容易变化。
“天堂、地狱、神、鬼”之类的词虽然是主观臆造的,但其形成仍然具有现实基础。
(三)词义的概括性词义对客观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一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
任何词都是在概括。
词义的概括性把纷繁的客观现象化简了,获得了以简驭繁的功效。
词义概括性的特征: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
一般性:词义是从特殊的具体的对象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舍弃了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点,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一般性特点。
模糊性:指人们认识中产生的关于客观事物的边界、状态的不确定性。
词义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细致反映,而是大致的反映。
产生模糊性的原因:一方面,客观事物是连续不断运动的,难以切割,人们要认识它、把握它,就只能省略一些环节,使之变得相对清晰明确。
另一方面,因为人的个性上的差异,人们的认知水平、心理、态度、爱好及所处的环境都有所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并不都一致,很难有一致的标准。
“我们能分清好坏,但是我们分不清好和坏的界线。
”模糊性主要表现在概念的边沿区域,在中心区域概念的区别还是清楚的。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https://img.taocdn.com/s3/m/c23a30a1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57.png)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語義和語用第五章語義和語用语义是以语音形式表达的各级语言单位所包含的意义,以及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意义。
语言意义:语言系统中固有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相对稳定的,不受语境和语境的影响。
语用意义:指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的、暂时的、隐含的意义。
第一节词汇和词义一词和词汇词是语言中可以自由使用的最小符号,是语法结构中最重要的语法单位。
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具有全民常用性、稳固性、能产性。
一般词汇语言词汇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词,包括新词、古词、外来词、行业用语、科技术语、方言俚语等,其特点为:数量大,成分杂,变化快。
二词的词汇意义1概念意义也称词的“理性意义”,它是词义的核心,指说一种语言的人在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中形成的共同的主观映像,是认知的成果。
它这包含三个方面:1它是对现实世界中各种现象的分类和概括反映;2它对于说一种语言的所有人来说是共同的;3它必须与某种语言的特定声音相结合。
2色彩意义也称词的“修辞意义”,是指以理性意义为基础附加上人们的主观态度的意义,包括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语体色彩、联想色彩。
a感情色彩:是指说话者对所谈对象的主观感情评价和态度。
有褒、贬、中性之分。
b形象意义:词在获得理性意义的同时,还往往因对对象的描绘而具有某种形象感。
①内部形式比较生动的复合词;②拟声、绘色、摹状的词;③具有比喻义的词。
c语体意义:词用于不同的语体时所产生的一种附加意义。
d联想意义:通过理性意义或语音中介的联想而产生的,大多具有民族特点。
3搭配意义一个词经常与一些词组合而不与另一些词搭配,这种由于组合关系而产生的意义叫搭配意义。
三词义的概括性1一般。
在复合词的词义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在词义的泛化中,把特殊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简单的东西。
2模糊性。
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它还必须包含能区别于其他现象的特征,但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
3全民性。
第五章 语义分析
![第五章 语义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3a36d95fbfc77da269b1f6.png)
义素分析实例
例一: 美国语言学家奈达(E.A. Nida)在分析英 语中的run(跑)、walk(走)等七个表示人 的肢体活动的词的语义时,列出了如下的义素 矩阵:
例二: 炒:[-用水][-油量大][+不断翻动][-加淀粉汁] 熘:[-用水][-油量大][+不断翻动][+加淀粉汁] 炸:[-用水][+油量大][-不断翻动] 煎:[-用水][-油量大][-不断翻动] 熘:烹饪方法,炸或焯后,作料中加淀粉汁。
(2)语义指向:句子中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 哪儿,或者说同哪个或哪些成分发生语义联 系就是这个成分的语义指向。如:
他浓浓地泡了一杯茶 小王扭伤了腰 老李死了一头猪 那种点心他们都吃了 他在黑板上写字
▲语气意义:说话人对这些事物及其关系的总 的态度。 在语言中,语气意义一般都是通过语调 形式来表达的,在有些语言中,一些虚词和 语气副词也有表达语气意义的作用。
与动词相配,名词则有如下几类: a.施事,指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b.受事,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c.与事,指动作行为的间接对象。如“小 李”。 d.主事,性质、状态或发生非自主变化的 主体。如“花”、“眼睛”。 e.致使,事件发生变化的引发者。如“惨 案”。 f.工具,指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材料 或手段。例如“他用勺子吃饭。”中的“勺 子”。 g.处所,指动作行为发生或所及的处所。 例如“他回上海了。”中的“上海”。 h.时间,动作行为等开始或结束的时间, 延续的时段等。
他哥哥在北京上大学 他哥哥在北京上学(蕴含) 他哥哥在北京上大学 他有哥哥(预设)
预设的例子:
老王又来了 老王以前来过 我早就不是校长了 他当过校长 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美好的 他什么时候去的王府井 他去过王府井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ppt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71a988a524de518974b7d2c.png)
十一、句子的语义结构
1.述谓结构:由-个谓词和若干个变元组成,谓词 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部分。一个述谓结构可以 有多少变元以及有何种性质的变元,都是由谓词 的语义规定的。
2.变元:又称题元、项等,是与谓词有直接语义 关系并受谓词支配的语义成分,一般都是名词性 的词语,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或宾语。 如:他给我一支笔。
义素分析法: 死 [+ 心脏不跳动、 +瞳孔散大 ]
六、单义和多义
1、词由单义发展为多义是有各方面根据的。首先, 客观对象间的各种联系是词语多义化的现实基础。 其次,词语的多义化是语言经济原则的必然产物。
2、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
其他意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本义衍生出采的派 生义,也叫引申义。
申一般都是沿着客观对象间的相关性联系或相似 性联系这两个方向进行的,前者的引申方式是借 代,后者的引申方式是比喻。
本义
借代 比喻
派生义 引申义
旅客:小姐,把我的行李放上去! 乘务员:先生,对不起,我自己一个人抬 不动,
一起好吗? 旅客: 你不是天使吗?天使还放不上去?! 乘务员:先生你是上帝都放不上去,我天使
2、关系意义:句子通常都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 词语在组合时总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这些 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我们所说的关系意义。 词语之间的关系意义可分为语法关系意义和语义 关系意义。
语法关系意义:词语在一定的语法结构中形成的 相互关系就是语法结构关系,由这种结构关系所 赋予的意义就是语法关系意义。
不能跨越语言或方言来讨论同义词。
3.同义词可以分为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类。
八、反义词
1.反义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的两个词。
6语言学概论第五章语义和语用提纲
![6语言学概论第五章语义和语用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eb0905fc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79.png)
6语⾔学概论第五章语义和语⽤提纲第五章语义和语⽤【内容简介及重点】主要要掌握词义的聚合和组合的种种情况,要能通过具体的材料认识并正确运⽤词汇的⼀般特点。
第⼀节词汇和词义⼀词和词汇1.1 词汇1.1.1 概念(1)词汇是⼀种语⾔中词的总汇,是语⾔的建筑材料。
不同语⾔的词汇系统各⾃独⽴,有⾃⼰的特点。
因为:a.什么样对意义与什么样地语⾳结构在⼀起构成⼀个词,在不⽤语⾔的词汇中是不同的。
b.⼀个词可以只有⼀个意义,但也可以有⼏个意义。
c.甲语⾔中⽤⼀个词来标志的⼀定范围的事物,在⼄语⾔中却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来分别标志;反过来,⼄语⾔的⼀个词所标志的事去在甲语⾔中却要⽤词的组合来标志。
(2)词是⼀种语⾔建筑材料的单位,也就是造句时能⾃由运⽤的最⼩单位。
词是构成语⾔词汇的单位。
(3)语⾔的词汇可以分成基本词汇和⼀般词汇两⼤部分,⽽“语⾔的词汇中的主要东西就是基本词汇”。
从表达概念意义的⾓度看,⼀种语⾔词汇的范围要⼤于词的范围。
1.1.2 基本词汇(1)语⾔中有这样⼀些词,它们标志着与⼈们世世代代的⽇常⽣活关系密切的事物,如⽇常接触的⾃然现象、⼈的器官和肢体、亲属、⽅位和时令、数⽬、某些劳动⼯具以及与⽇常⾔⾏有关的现象等等。
(2)基本词的特点全民常⽤,稳固,有构词能⼒是基本词汇的主要特点。
(3)斯⽡迪⼠核⼼词斯⽡迪⼠核⼼词列表(Swadesh list),是由美国语⾔学家莫⾥斯·斯⽡迪⼠在1940年代到1950年代提出的⼀个列表。
他从统计学的⾓度⽤分析不同的语⾔(以印欧语系语⾔为主),从⽽得出⼀个约莫有200字的核⼼词列表。
他认为,基本上所有语⾔的词汇都应该包含这⼆百多个词语;⽽另⼀⽅⾯,只要认识这⼆百多个词语,亦可以利⽤该种语⾔作最基本的沟通。
1.1.3 ⼀般词汇语⾔词汇中的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语⾔对⼀般词汇。
(1)特点与基本词汇相⽐,⼀般词汇的特点是:它不是全民性常⽤的,或者虽然在短时期内为全民所常⽤,但不稳固,它所包括的词⼀般没有构词能⼒或构词能⼒⽐较弱。
叶蜚声《语言学纲要》(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语义和语用)【圣才出品】
![叶蜚声《语言学纲要》(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语义和语用)【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fc2d1edfd0a79563c1e7252.png)
第5章语义和语用5.1 复习笔记一、词汇和词义(一)词和词汇研究语言符号的意义一般都以词作为基本单位。
词汇和词义的研究在传统语言研究中是语义研究的主体。
1.含义词汇是指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
2.词汇的分类(1)基本词汇①定义基本词汇里面的词是语言词汇的核心。
它们所表达的都是与人们世世代代的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事物或现象。
基本词汇和语法一起构成语言的基础。
基本词汇是基本词的总和,包含的词比一般词汇中的词少,却很重要,且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为全民所共同理解。
②主要特点a.全民常用性;b.稳固性;c.构词能力强;d.使用频率高。
(2)一般词汇语言词汇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语言的一般词汇。
一般词汇的主要特点为:不是全民常用的,或者虽然在短时期内为全民所常用,但不稳固,构词能力比较弱。
【名师点拨】基本词汇的概念和特点是本章的重要概念,经常出现在各校的考研真题中,且考查方式十分灵活,因此需要考生灵活掌握。
同时,需重视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的关系。
(二)词的词汇意义词汇意义的主体部分是词的“概念意义”,也称词的“理性意义”;此外,词汇意义还包含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象征功能等其他与概念意义相关的意义。
1.概念意义词的概念意义是指说一种语言的人在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中形成的共同的主观映像,是认知的成果。
这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它是对现实世界中各种现象的分类和概括反映;(2)它对于说一种语言的所有人来说是共同的;(3)它必须与某种语言的特定声音相结合。
词具有指称某类现实现象的功能,就在于它是作为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体,具有说这种语言的人共同认可的概念义(人们心理中的现实映像)和特定的语音形式。
2.其他意义词的感情色彩等其他意义是附着在词的概念意义上的。
(1)感情色彩对于同样的现实现象,人们的主观态度可以不同,因而在形成理性意义的时候可以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这就给词义加上了一层感情色彩。
(2)语体色彩语体色彩是应言语交际有多方面不同的“得体”需求而产生的。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https://img.taocdn.com/s3/m/8cd459c5580216fc710afd50.png)
有的换喻有特定的出处: 而立 不惑 知天命 古稀 泰山 东床
词的派生不止以上两种方法: a.特指:“喜事”:一切高兴的事。现特指结婚。 b.谐音法:“二百五”“半封(半疯)”、“气管炎-妻管严”
本章的内容安排
语义层面
词汇语义:词汇的性质和构成、词义的一般特点、 词义间的各种关联、词的语义特征和 语义场
句子语义 :句义和词汇形式的关系、句义与人 类经验的关系、句义与说话人和交际 现场的关系、语义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语用层面:从语用的角度说明话语中意义的最终表达与语境中 各要素(特别是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各种关联。语 用方面的重要概念。
金牌 银牌 铜牌
(下位词、下义词)
1.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指词义反应的现象之间具有包含和被包含
的关系:
上位义更具有概括性,所反映的现实比下位义更多;而下位
义的概念义内涵属性更丰富,除了继承上位义的所有属性外,
还有自己特有的属性。
2.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是可以有
层次的。
艺术
3.语言中的上下位关系大致等
同于逻辑上的种属关系,但又 不完全同于逻辑上的种属关系。 文学 绘画 戏剧 音乐 舞蹈
二、同义关系
等义词和近义词 同义词之间的关系
甲乙重合(等义词) 甲乙基本重合(近义词)
所谓同义词就是指几个语音形式不同而意义基本相同或相 近的词。
下面的关系不是同义关系
甲乙 不是同义关系
甲乙之间是包含关系:a.上下位关系:指称大类事物的词和指 称大类事物中某一小类的词。 Man-boy、fruit-apple、鸟-麻雀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语义和语用(叶蜚声 语言学纲要)
![语义和语用(叶蜚声 语言学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695237b6551810a6f52486bd.png)
没有明确的界限。 全民性——使用同一种语言,词的意义就是共同的。
第二节 词义的各种关系
一、一词多义 单义词,顾名思义,只有一个意义。像“猫”“羊”
等都是单义词。科学术语一般是单义的,并且没有各 种附带色彩,例如“原子”“分子”“元音”“辅音” 等。 一个词的意义可以只概括反映某一类现实现象,也 可以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实现象,前者在语 言中表现为单义词,后者表现为多义词。 一个词在刚开始产生的时候大多是单义的,在使用 中,有关的意义也逐渐用它来表达,它就变成了多义 词。
大―小,胜利―失败,长―短,赞成―反对,上―下。 这些都是汉语中的反义词,是现实现象中矛盾的或对 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
反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都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 对立的方面。例如“长”与“短”同属于度量的范围, “白”与“黑”同属颜色,“拥护”和“反对”同属 对某人或某事所持的态度,等等。
二、同义关系
我们在语言的使用中常常会碰到几个声音不同而意义相
同或基本相同的词,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同义词。请比较下
列两组词:A 大夫―医生
鸡蛋―鸡子儿
西红柿―番茄
公尺―米
扩音器―麦克风
B 鼓励―怂恿坚强
脑瓜子―头颅
愤慨―愤怒
同义词的“同”,是指理性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 语言里完全同义的词是很少的,绝大多数同义词都是 意义基本相同,但有细微的差别。这些差别可以表现 为词义所概括反映的侧面和重点有所不同,而这种不 同又往往影响到搭配的习惯;或者在词义的附加色彩 方面有差异,而这种差异又往往影响到运用的范围。 这样,一组同义词里的各个词都有自己的分工职责, 可以相互补充地亦即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某一类现实 现象。
语言学概论 第五章
![语言学概论 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0a275b0dde80d4d8d15a4f82.png)
三、词义的类型 2、附加意义 2)语体意义 词运用于不同语体而产生的附加意义,分 口语意义和书面语意义。 口语 书面语 奶奶 祖母 一下子 短暂 口语:活泼、浅显、通俗、自然; 书面语:文雅、庄重、深奥、正式。
书面语体的再分类 公文体 政治体 科技体 文艺体 查 商榷 结晶 涟漪 特此 协商 有机 轻盈 周知 结盟 硬件 萦绕 切望 衰退 收盘 奔流 务希 盟军 沸点 矍铄 惩戒 党委 激光 萧瑟 签署 政见 化合 静谧
第三节 句义(词义的组合)
• 词语的搭配和词义在句义中的实现 • 1、词语的搭配 • 词义的组合是通过词语的搭配(组合)来 实现的。
• 这里的词语搭配主要是指语义上的搭配。
当然,词义的搭配必须符合语法规则,不
符合语法规则时,词在语义上也是不能搭
配的。
2、词语搭配的限制 (1)语法规则的支配 (2)语义条件的限制 A:受现实现象之间的实际关系的制约 猴子吃苹果。 苹果吃猴子。X B:受到语义场中其它成员的制约 北京话:吃饭(固体食物) 上海话:吃粥、吃水、吃烟(流体、液体、气体 )
2、词语搭配的限制 (2)语义条件的限制 C:考虑社会的使用习惯 打毛衣 打渔网X tall man high man X high building tall building X D:涉及词义的各种附加色彩和修饰效果 褒义 贬义 口语 书面语
2、词语搭配的限制 词义的形成:从特殊到一般,从复杂到简单 词义的组合: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凸 现一些语义特征,隐去一些语义特征)
三、反义词 例:男人:女人 A、黑:白 B、左:右 C、高:矮 D、生:死
四、词义的上下位关系 指词义反映的现象之间具有包含和被包含 的关系。 上位义更具有概括性,所反映的现实现象 比下位义更多。 词义的上下位关系大致等同于逻辑上的种 属关系。 上下位关系不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团 体和成员的关系。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https://img.taocdn.com/s3/m/d3ea5cdb0c22590103029d06.png)
雪
派生意义的产生途径主要就是意义的引申,就是 意义之间产生联想。 大体有两种方式:隐喻、换喻
1.隐喻。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之间有某种相似之处,
由此产生引申。如“近视” 。
2.换喻。两类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由于这种联系经
常在人们心目中出现而固定化。如“花” 。 上下文具有排除其它意义的作用。
三、词义的概括性(一般性、模糊性、全 民性)
词义的概括性
1、一般性。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归纳成一般的、简单的 东西。 2、模糊性。经过概括的概念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 显的界限。
个社会的内部交际就必须使用语言。同时,语言在使用时是 带有强制性的,社会内部必须按照已有的“约定俗成”使用 语言。所以,词义就必须是全民性的。
第三节
一、词语的搭配
词义的组合
词义的组合是通过词语的搭配来实现的。而词语的搭配受 到语法规则的限制,也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制:
1、语义条件的限制。语义条件反映现实现象之间的关系。 比如:我们可以说“他吃了鸡”,却不能说“鸡吃了他” 。 2、社会的使用习惯。比如现代的中国人称女子好看为
“美”,男子好看为“帅” 。
焦点和预设
第四节 语用
焦点: 句子中的新信息。 说话者所传递信息重点。 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 别关注的部分。 预设: 句子传递信息所依赖的,说话者设定为自己与 受话者都知道的那些知识。
第四节 语用
焦点的标示
会话中,通过语调重音标示 小明吃了苹果 小明吃了苹果 焦点还可以用句法形式表现出来 汉语中“是…的”句 英语中“it is …”句 有些语言中用的句法虚化成分标示 索马里语中 baa
语言学纲要练习题: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语言学纲要练习题: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https://img.taocdn.com/s3/m/1464b338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e1.png)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一、填空题1.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
2.熟语分为两类:(通用熟语)和(专用熟语)。
3.歇后语一般前一个部分是(比喻),后一个部分是(真正意义)。
4.词典是可以查阅词的(形式)和(内容信息)的工具书。
5.研究语言符号的意义一般都以(词)作为基本单位。
6.(全民常用性)(稳定性)(构词能力强)可以说是基本词汇的主要特点。
7.(单义词)即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一类现象;(多义词)即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相互关联的几类对象,也就是包含几个互相联系的义项。
8.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中,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由此直接或间接衍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9.(同义词)是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反义词)是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
10.(歧义)是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
11.语言的词汇有一个核心,这就是(基本词汇),它具有全民常用、稳固和有构词能力三个特点。
12.语言词汇中除(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语言的(一般词汇),它的主要特点是:不是全民常用的,或者虽然在短时期内为全民所常用,但不稳固,一般没有构词能力或者构词能力比较弱。
13.语言的意义可以分为两类,由词的语法关系产生的意义叫(语法意义),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叫作(词汇意义),简称(词义)。
14.以现实现象作基础,不涉及人们主观态度的词义是词的(理性意义)。
它是词义的核心部分。
15.对于同样的现实现象,人们的主观态度可以不同,因而在形成理性意义的时候可以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这就给词义加上了一层(色彩意义)。
16.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一种抽象的、概括的反映,而(一般性)(模糊性)和(全民性)则是这种概括性的三个重要表现形式。
17.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意义叫作(本义),它是产生这个词其他意义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全民性
这主要是解决一个词义的概括是否有 阶级性的问题,这是一个在前些年有过激 烈争论的问题。在阶级社会中,大量地、 普遍地存在着有阶级性的事物如“国家、 军队、监狱……”,但是反映这些概念的 词义却是全民的,没有阶段性。问题在于, 我们要把语言和语言所要表达的东西区别 开来。
第二节 词义的聚合
本义:一个词产生时最初的意义,是就 其历史渊源而言的。如“兵”,最初的意义 是“兵器”,这种本义有史可查,是产生这 个词的其他意义的基础。后来“兵”衍生出 “拿兵器的人”即“兵士”的意义。本义是 就语言的“历时性”而言的。
中心意义
一个词在某个历史阶段最常用的意义, 是就多义词在某个历史阶段的各个意义之 间的关系而言的,是从共时的角度来谈的。 再如“兵”,本义是“兵器”(成语“短 兵相接”、“兵器工业部”保留本义), 中心意义则是“兵士”。
从语言发展角度来看,一个词在产生的 时候多为单义的,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变 成了多义词。着就有了原来的意义、后来 的意义。在后来的意义中,有的是由本义 派生出来的,有的本来就有直接关系,于 是有了本义、中心意义、派生意义。一般 的词都具有一定的弹性,使其不断向外延 伸,意义不断增多,变为多义词。
(二)本义、中心意义和派生意义
(二)词汇的构成
词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基本词汇和一般词 汇。
基本词汇:在词汇体系中,有些词标志着与 人们世世代代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这 些词以及表示事物关系的常用词的总汇就是基本 词汇。基本词汇是词汇的基础。
基本词汇的特点:
1、全民常用性。 2、历史稳固性。 3、能产性。
一般词汇
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一般词汇。 缺乏历史稳固性和变化迅速是一般词汇 的两大特点。同时,也不一定是全民常 用的。一般说来,新词、古词、外来词 以及前面提到过的行业用语、方言、科 技术语等,都属于一般词汇。
(三)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
派生意义的产生首先要有其客观现实 基础。派生义及其所指的事物的某一方面 一定有些什么联系,这种联系成为派生义 产生的线索——即与客观现实密切相关。 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主要是“引申”, 引申又可分为“隐喻”和“换喻”两种方 式。
隐喻
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 种 相 似的 基础 上 。 如 “习 ” ,本 义 是“数 飞”,《说文》的解释即鸟反复地飞的意思。 由这个本义比喻而派生出“反复练习、温习、 复习”的意思。“复习”、“温习”是一种 反复多次的行为,与反复地飞有相类似之处, 这就是一种“隐喻”的方式。
二、同义义场和同义词
(一)同义义场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叫同义义场, 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做同义词。同义词即是意义相同 或相近的一组词。 同义词包括两种类型: 1.等义词:意义完全相同。这类比较少见。 演讲—讲演 夜宵—宵夜 气力—力气 寻找—找 寻 2.近义词: 意义基本相同,但在色彩和用法上有细微差异。 脑袋—头部 漂亮—美丽 高校—大学 轻视—鄙 视
(四)派生意义的民族特征 和地方特征
两种现实现象或者相似或者有某种联系, 但这种“相似”或“联系”在不同的民族,不 同的地域,由于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的不一样, 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汉语的“胆子”是由 “胆”——“胆子”、“胆量”而来,英语的 “胆量”则由“nerve”(神经)一词而来。
(五)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区别
鉴别二者的方法是各个词义之间有没有 联系。有则多义,无则同音。同样的语音和 不同的意义相结合,构成
一、语义场
(一)语义场的定义
“场”这个概念是从物理学中借用过来的, 它原指一个范围(英语称“field”),某些物 质在其中受到某种控制而产生的一种相互作 用,如物理学中的磁场、电场等。
狮子 豹子 动物 老虎 斑马 狐狸
华南虎 野生东北虎 东北虎 孟加拉虎 人工繁殖东北虎
(三)语义场的种类
语义场根据各成员相互之间的不同关系, 可以分出不同的种类。 1、类属义场 类属义场的成员同属于一个较大的类,往 往可以用一个表类属的词加以总括。 作料:油—盐—酱—醋 家具:桌—椅—床—凳 文具:笔—墨—纸—砚
词义的聚合主要包括单义的聚合、 多义的聚合、同义的聚合、反义的 聚合等等。
一、单义和多义
(一)单义词和多义词。
单义词指只概括反映某一类现实现象的词。 比如科学技术中的一些词,“镭射”、“光纤 电缆”、“程控”、“电视机”等等。多义词 是指能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实现象的 词。语言中的词大多数都是多义词,纯粹的单 义词只有科技术语中存在。
附加色彩:词义的附加色彩包括语体色彩、褒 贬色彩。例如,同一个概念“死”,就可以有各 种带感情色彩的词义表示。“逝世”、“牺牲”、 “捐躯” 、“寿终正寝” (褒义)。“见阎 王” 、“上西天”(贬义)。 除此之外,由于民族心理,社会习惯的不同, 词义往往会带上“国俗伴随意义” (connotation)。
定义:语义场就是通过不同词之间的对比,
根据它们词义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的 类。 属于同一个语义场中的各词有共同的义素, 表明它们同属一个语义场;又有一些不同的 义素,表明词义彼此之间的区别。 如“椅子——凳子”构成语义场,其共同义 素是什么?区别义素是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
1、语义场是一个相对的开放概念。一个词可以 隶属于多个不同的语义场。因为词的义素有 很多,它可以以这个义素作为共同义素与一 些词形成语义场,它也可以以那个义素作为 共同义素与另外一些词形成语义场。如: 动物——虎、豹、熊、羊 家畜——牛、马、猪、羊
2、模糊性
词义具有概括性,但有些词概括的范 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比如“高 —— 矮”、“胖 —— 瘦”、 “美——丑”、“青年——壮年”……我 们不能规定一个准确的高度作“高、矮” 之间的分界线:也不能规定一个准确的重 量做“胖、瘦”之间的鉴定量;同时, “美——丑”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词义模糊性的根源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语言的意义一涉及语言形 式如何与它所指代的现实世 界发生联系。一涉及语言与 现实世界中哪一类现象, 这一层次的意义是语言学 使用者的关系。
研究的内容。 语义学 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不 同,也许是刚从空调房间 出来而发的感叹,也许是 为打发长时间等车的无聊 应酬,也许是委婉地请听 者开窗透气。 语用学
换喻
与隐喻不同的是,换喻不是现实现象 的相似,而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 种联系,这种联系的高频率出现在人们的 心目中产生了心理定势,人们就用其中一 种现象去指称另一种现象。前面讲过的 “兵”属于换喻。
人们认识不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词义引申中转喻 的基础。工具和活动、材料和产品、地名和产品 等等都可以在人们的心目中建立起联想关系,从 而使词增加新的意义。 “舌头” ,也可以用来 指“语言”。汉语中的“茅台(酒)”因产地而得名。 这些都属于转喻的类型。一个词的意义通过隐喻 和转喻这些引申的途径可以增加很多新的意义, 使语言能够用较少的词的形式表达较多的意义。
二、词的词汇意义
词汇意义指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 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
词义包括词的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
理性意义: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客观 事物在人脑中的概括和反映。这种意义是词义的核 心部分。比如对“鸟”这个词的解释是:“脊椎动 物,卵生,嘴内无齿,全身有羽毛,胸部有龙骨突 起,会飞”,这就是它的理性意义。
词义概括性的表现形式
1、一般性 词义概括的一般性即将世间万事万物尤 其是个别事物的非本质的差别略去,而将其 整类事物的共性以及和其它类别的差别突出 出来。如果词义只表示个别的、具体的事物, 那就势必要为每一样具体的事物命名,世界 上的具体的事物无限多,如果都要用不同的 名称去称谓它,语言中的词将无穷无尽。
派生意义
从词的本义里通过引申而产生出来的意 义。比如“短”的本义是指长度不够 (《礼 · 月令 》:“度有长短”)后来引申 出“欠缺”、“不足”(《楚辞 · 卜居》: “ 夫 尺有 所短 ,寸 有 所长 ” ), “ 短命” (《书· 洪范》:“一曰凶短折”孔颖达疏引 郑玄曰:“未冠曰短”),“缺点”、“过 失”(《新唐书· 李栖筠传》:“栖筠喜奖善 而乐人攻己短”)等等。
[+可食]
禽蛋、水果、肉类、水产 [+植物] 桃子、荔枝、香蕉、苹果、梨子 [+长条形]
芝麻蕉
皇帝蕉
两组概念:
1、母场——子场 处于上一层次的语义场叫母场,处于下一 层次的语义场叫子场。 母场和子场是相对而言的。 2、上位词——下位词 处在上一层次语义场中的词叫上位词,处 在下一层次语义场中的词叫下位词。 上位词和下位词也是相对而言的。
“天气真 热!”
第一节 词汇和词义
一、词汇
(一)什么是词汇?
词汇指的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 定用语的总汇。一种语言只有一个词汇,但这个 词汇可以包含成千上万——多达几十万个词语。 我们在日常用语中所说的“词汇丰富”、“词汇 贫乏”中的词汇并不是语言学意义上的这个词汇, 那是指的“词语”。
具有模糊词义的词
a. 颜色词。如红、黄、浅蓝、深灰、墨绿、 淡绿…… b. 时间词。如黎明、早晨、上午、傍晚、 深夜…… c. 方位词。如东北、西南、偏东、偏北、 左上方、右下方…… d. 分期性名词。如先秦、隋末、唐初、晚 唐……
e.性质形容词。如高、低、美、丑、善、 恶、大、小、长、短…… f. 程度副词。如最、稍、比较、有些、非 常、很、…… g. 某 些 动 词 。 如 提 高 、 减 少 、 赞 赏 、 遗 憾…… h.某些数量词。如成语中的数量词。
三、词义的概括性
词义并不是一一对应地反映客观 存在的每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经过 人们的思维活动,对同类事物的特征 加以概括而形成的。
例如:
“椅子”这个词的意义不是指某人家里或 办公室的某一把具体的、个别的椅子,而是把 客观存在的各种形状、不同颜色和不同材料所 制成的椅子的一般特征进行综合的概括,形成 了“有四条腿、一个坐面和靠面、供人坐的工 具”这个词义,同时以[i214]这个语音 形式把它固定下来。这样,词就具有了指称作 用,把经过概括的某类事物与其它类的事物区 别开来,这就是词义的概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