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无力三种疾病的鉴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无力三种疾病的鉴别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 概述-------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为一组原发于肌肉组织的遗传性肌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缓慢起病的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萎缩和肌无力。关于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近年来认为可能与肌细胞膜或红细胞膜的先天性代谢障碍有关,特别是肌细胞内钙离子的蓄积可能是引起肌肉变性的重要原因。根据起病年龄,病肌分布,病程进展情况和遗传特点,将本病分为多个类型。常见有:(1)假肥大型:为儿童中最常见的一类肌病,属性连隐性遗传,发病均为男性,女性仅为异常性染色体的携带者。常于婴儿期发病,5-8岁时明显,进展较快。以骨盆带肌肉的无力为突出症状,多数伴有腓肌的假性肥大。(2)Becker型:病肌分布、遗传特点同假肥大型,但远较假肥大型少见,且进展缓慢,预后良好,常在15-25岁期间发病。
(3)面肩肱型:为成年人中最常见类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别无差别,通常在青春期起病。(4)肢带型: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均可见,10-30岁为好发年龄,进展缓慢,一般到中年后才发展到严重程度。(5)眼咽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多在中年。本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 临床表现-------
1.双下肢近端无力,跑步困难、易跌、上楼费力;
2.四肢近端、肩胛带、骨盆带的肌肉明显萎缩;
3.行走时腰椎过度前凸,骨盆及下肢呈摇摆状,似“鸭步”步态;
4.因肩胛带肌肉无力、萎缩,当双臂前伸时可见“翼状肩胛”;
5.由仰卧位起立时表现出先翻身俯卧,再双手撑地、扶膝、伸腰等特殊姿态,又称Gowers征。
6.腓肠肌或三角肌等处可见假性肥大。
7.面肩肱型:肌病面容,闭目不合,噘嘴不能,口唇肥厚等;翼状肩胛;上臂细瘦。
8.肢带型:四肢近端肌肉无力、萎缩;上楼困难,举臂不能过肩。9.眼咽型:眼睑下垂,眼球活动障碍;吞咽困难,构音不清。
------- 诊断依据-------
1.隐袭起病,进行性加重之肢体近端或其他部位肌无力、萎缩症状体征;
2.性链或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形式;
3.血清中GPT、GOT、LDH、CPK、PK等的显著升高;
4.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改变;
5.肌肉活检见肌纤维直径明显不等,有坏死和再生及结缔组织增生等改变。
6.除外多发性肌炎、进行性脊肌萎缩症、重症肌无力等其他疾病。
------- 治疗原则-------
1.改善机体代谢(ATP等);
2.胰岛素——葡萄糖疗法;
3.高压氧疗法;
4.钙离子拮抗剂治疗;
5.体外反搏治疗。
------- 用药原则-------
用药框限内的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仅供试用。
------- 辅助检查-------
1.对单纯肌营养不良症,检查专案以“A”为主;
2.对需与多发性肌炎等病鉴别,或与神经系统病变鉴别者,检查专案包括框限“A”、“B”、“C”。
------- 疗效评价-------
1.治愈:临床症体、体征消失。
2.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改善。
3.未愈:临床症状、体征无好转。
------- 专家提示-------
关于本病的治疗,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一种经得起多次重复的、时间考验的、被世界各国公认的特效疗法。目前仍处于不断地摸索和验证中。关键在于做好预防工作,做好遗传谘询、产前检查、携带者的家谱分析和检查是预防本病发生的重要措施。本病除假肥大型外,多数不影响其寿命。晚期患者可因严重肌肉萎缩而出现肢体挛缩和畸形。适当体育活动、按摩、理疗有助于改善肢体功能,延缓残废时间。
------- 相关检查-------
丙酮酸激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T)尿肌酐(Cr)
基因诊断A 肌电图
A 心电图A 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
A 肌酸激酶肌酸磷酸激酶(CK,CPK)A 胆碱酯酶(CHE)
A 乳酸脱氢酶(LDH)A 血液常规检查
B 组织病理
------- 相关药物-------
A 胰岛素A 葡萄糖
B 别嘌呤醇B 加兰他敏
B 硝苯比啶
C 三磷酸腺苷
重症肌无力
------- 概述-------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慢性疾病。系因体内对横纹肌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产生自身免疫反应所致。致敏机制尚未明确,今认为与胸腺异常有关。本病以一部份或全身横纹肌极易疲劳,经休息和服用抗胆碱酯酶药后部分恢复为特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总体上说有两个发病高峰年龄。第一高峰为20-30岁,以女性为多;第二个高峰为40-50岁,以男性和伴发胸腺瘤者较多。部份病例伴发其他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甲亢等。本病常在病初几年内逐渐恶化,常因感染、分娩、情绪紧张、用药不当等而使症状加重,甚至出现危象,危及生命,因而本病宜及早诊治以及接受正确指导。目前应用胸腺切除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有效率在90%以上。
------- 临床表现-------
1.眼睑下垂:最常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眼睑下垂,复视,经睡眠休息后可缓解或消失,觉醒后再度加重。
2.四肢无力:自觉四肢无力,站起、上楼、持物、或举臂过头均感困难。
3.语音低微:讲话过多过长时,声音逐渐低沉,带鼻音。咀嚼及吞咽发生困难。
4.咳嗽无力:肋间肌受累时出现咳嗽无力,呼吸困难。不能维持换气功能时亦称为“危象”。
5.各种肌无力症状多于午后或傍晚加重,早晨和休息后减轻。
6.受累肌群肌力减弱,但无感觉障碍。------- 诊断依据-------
1.一部分或全身横纹肌极易疲劳,经休息或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后好转;
2.疲劳试验阳性;
3.新斯的明试验或腾喜龙试验阳性;
4.肌电图出现重频刺激递减现象,单纤维肌电图见肌纤维间兴奋传递不一致或传导阻断现象;
5.电刺激试验呈肌无力反应;
6.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测定滴度增高。
------- 治疗原则-------
1.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
2.免疫抑制剂治疗
3.胸腺治疗:胸腺切除或胸腺放射治疗;
4.血浆交换疗法;
5.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疗法;
6.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
7.对症支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