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外译(DOC)

合集下载

垂范传统典籍外译项目打造国家水平文化名片——《大中华文库》访谈录

垂范传统典籍外译项目打造国家水平文化名片——《大中华文库》访谈录

Ә本刊专稿Ә垂范传统典籍外译项目打造国家水平文化名片‘大中华文库“访谈录本刊编辑部㊀㊀ʌ摘要ɔ本文全面回顾了‘大中华文库“的出版历程,对‘大中华文库“的立项背景和发展阶段㊁组织实施与质量把控等方面进行介绍,讲述出版过程中的点滴往事,深刻总结了‘大中华文库“出版的成功经验及其对于推动中华文化 走出去 ,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影响㊂ʌ关键词ɔ‘大中华文库“传统典籍㊀翻译㊀出版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㊁广度与深度走出国门,而中国传统典籍的外译,正是世界了解中国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㊂早在17世纪第一批传教士踏上这片古老东方文明沃土时,中国传统典籍外译的历程就开始了,经历了从选译到全译㊁从零散单书翻译到结集成套翻译㊁从选择性翻译到系统性翻译的历史过程,翻译的质量也日渐提高㊂时至今日,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涉足中国传统典籍外译的出版机构几近百家,较具系统㊁规模的丛书则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大师经典文库“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中国文化汉外对照丛书“㊁湖南人民出版社的‘汉英对照中国古典名著丛书“等㊂其中,以国家新闻出版署等部门组织20多家出版社编选翻译的‘大中华文库“规模最大㊂据了解,‘大中华文库“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选出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作品,经反复征求专家的意见和严密论证,最后确定了100余种典籍㊂这些典籍上自先秦,下迄近代,内容涵盖哲学㊁宗教㊁政治㊁经济㊁军事㊁历史㊁文学以及科技等各方面㊂其中既有8中国出版史研究2020年第1期‘老子“‘论语“这类海外读者较为熟悉且已有若干译本的典籍,也有‘史记“‘汉书“这类海外略有所知但目前只有选译本的经典作品,而更多的则是此前尚无译本㊁在国外还鲜为人知的经典作品㊂‘大中华文库“是我国历史上首次采用中外文对照形式,全面系统地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典籍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重大出版工程,既代表了中国的学术㊁出版和翻译水平,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㊂‘中国出版史研究“编辑部采访了‘大中华文库“工委会主任㊁总编辑㊁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杨牧之先生,‘大中华文库“工委会副主任㊁副总编辑㊁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黄友义先生,外文出版社原总编辑徐明强先生,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尹飞舟先生,‘大中华文库“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若楷先生,外文出版社总编辑胡开敏先生等参与该项目的出版界人士,回顾‘大中华文库“的出版历程,就‘大中华文库“项目(以下简称‘文库“)的立项缘起㊁组织推进㊁重要意义以及对中国出版 走出去 的经验与启示等问题进行了访谈㊂文化理想,与时俱进:‘文库“的立项背景和发展阶段编辑部: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积淀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文字的特殊性,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很少向外界传播,虽有一些译成外文出版,但零零散散,不成系统㊂国外也有一些译介,但品种屈指可数,而且对中国文化颇多隔膜,多少带有猎奇性质,译文也不乏错讹,甚至存在故意篡改㊁歪曲作品内容的情况,导致世界各国对中国历史文化缺乏深入㊁准确的了解㊂1994年7月,新闻出版署批准‘文库“正式立项,并列入国家 八五 规划㊂自1996年起,‘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工程开始具体组织实施㊂为了加强管理,‘文库“下设两个委员会,工作委员会负责‘文库“整体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完成工作,总编辑委员会负责版本选择㊁译者确定及内容审定,从而保证翻译和印刷上的高质量和文库工作的有条不紊㊂在国家新闻出版署的领导和支持下,‘文库“汉英对照版正式启动实施㊂正如杨牧之先生在‘文库“总序中所说: 西学仍在东渐,中学也将西传㊂各国人们的优秀文化正日益迅速地为中国文化所汲取,而无论西方和东方,也都需要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养分㊂ 请问,这个项目当时是如何立项,最初的情况是什么样的?杨牧之(以下简称杨):20世纪80年代,我在中华书局工作时就产生了编辑‘文库“的设想㊂因为我是学古典文献专业的,日熏夜染,脑子里多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㊂我深深感到那些 子曰 诗云 中有玄妙深奥的哲学,有说不尽的美㊂诸子百家㊁唐诗㊁宋词㊁元曲㊁明清小说,那些无可企及的文化经典都成为时代文化的坐标㊂我们有这么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中有无尽的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㊁勤劳勇敢㊁创新进取的民族精神,我们自己为什么不抓紧把它们介绍到全世界去,让世界了解中国?我想,这是每一个学者㊁每一个出版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㊂于是,我便萌生了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翻译成外文,编辑出版,系统㊁准确地介绍给全世界的愿望㊂这也是‘文库“项目的缘起㊂后来我有幸担任图书出版的管理工作,这种愿望就更加强烈㊂在我担任新闻出版署图书司司长的时候,我有条件十分具体地了解到各个出版社的选题计划,也有可能组织有条件的出版社共同干这件大事,便邀请现代出版社的志同道合者一起研究计划㊂之所以找现代出版社的编辑,主要是该社的主管部门是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这个公司有图书出口权,又属于新闻出版署主管,且‘文库“出版后要销往国外,给外国读者阅读㊂除了现代出版社,我们又请来出版过此类中译外著作和古籍今译图书的出版社组成团队,如外文出版社㊁湖南人民出版社㊁中华书局等,大家热情很高,积极谋划,完善构想㊂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外文出版社总编辑徐明强,时任图书司司长阎晓宏,现代出版社总编辑马欣来,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陈满之㊁副局长张光华,湖南人民出版社社长熊治祁和后来的尹飞舟等都成为团队的核心,大家互相鼓励,通力合作㊂徐明强(以下简称徐):正如杨先生所说,外文出版社很早就参与了‘文库“项目,当时我们承担的出版工作是以四大名著㊁杨宪益先生的译著为基础㊂团队成立后,各出版社不分彼此,各出高招㊂比如设计封面时,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张光华组织湖南的美编拿出二十几个方案,一个一个比较㊂现代出版社总编辑马欣来为了最科学的物美价廉,计算出多个成本方案㊂我也到印厂多次调整版式,还派人到湖南当地的排版厂,有时一呆就是一个多月,直到第一辑最后顺利出版㊂最初‘文库“出版的品种还不多,没有现在这么大的规模,但是也得到了学界很多专家学者如季羡林㊁任继愈㊁杨宪益等的肯定和支持,这些学者对‘文库“要出哪些品种提供了很多建议㊂‘文库“刚刚立项的时候,经济上还比较困难,没有补贴资助,都是出版社自掏腰包,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大家都咬牙坚持下来㊂后来,好多家出版社积极加入进来,出版队伍达到30余家,不仅壮大了出版力量,也为‘文库“带来了新的品种,扩大了出版范围㊂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文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㊂尹飞舟(以下简称尹):1993年,我担任湖南人民出版社副社长,主管译文编辑室的工作㊂从1998年开始,我参与‘文库“的编辑出版工作㊂要从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中选9垂范传统典籍外译项目㊀打造国家水平文化名片 ‘大中华文库“访谈录01中国出版史研究2020年第1期取最有影响㊁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上自先秦㊁下至近代,内容涵盖哲学㊁宗教㊁政治㊁经济㊁军事㊁历史㊁文学㊁艺术㊁医学以及科技等各个方面,再译成外文(当时是要求先译成英文),工作难度很大,之前的经验显然远远不够㊂为了出好‘文库“,成立了学术顾问委员会,由丁望道㊁任继愈㊁李学勤㊁季羡林㊁杨宪益㊁戴文葆等18人组成,时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杨牧之担任‘文库“总编辑,马欣来㊁徐明强㊁黄友义还有我担任副总编辑㊂可以说,这样的学术指导㊁编辑出版阵容,在当时是空前的,这也为‘文库“的出版打了坚实的基础㊂而有幸参与其中,对我们湖南出版乃至我个人在传统典籍外译项目的经验积累㊁能力提升,都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㊂编辑部: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文库“产品蔚为大观,从其发展来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94 2016年的汉英对照版㊁2007年立项启动的多语种版以及2019年列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语言对照版(第一批)㊂请问,‘文库“至今完成多少品种,是否已经实现立项目标?张若楷(以下简称张):杨先生曾有一个比喻,我认为非常贴切㊂如果汉英对照版是‘文库“的第一个 高峰 ,多语种双语翻译是‘文库“的第二个 高峰 ,那么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双语翻译就是‘文库“的第三个 高峰 ㊂‘文库“汉英对照版110种,已经全部出齐,先后获得了国家图书奖最高奖 国家图书奖荣誉奖 ㊁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一等奖㊂为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和受众覆盖面,2007年启动的汉语与联合国另4种官方语言(法语㊁俄语㊁西班牙语㊁阿拉伯语)以及其他3种重要语言(德语㊁日语㊁韩语),共7种语言的双语对照版25种典籍175个品种也已全部出齐㊂随着习近平主席 一带一路 倡议的不断深入扩展,沿线各国通过文明互鉴㊁增进民心相通也愈发迫切㊂为配合中央关于 一带一路 倡议,工委会又策划 一带一路 沿线语种的双语翻译工作㊂第一批涉及29种语言(如缅甸语㊁柬埔寨语㊁泰语㊁乌尔都语㊁波斯语㊁保加利亚语㊁乌克兰语等),84种典籍,得到中央领导及有关部委和国家出版基金办的鼓励和支持,2019年已列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㊂严控质量,稳步推进:‘文库“的组织实施与质量把控编辑部:从立项之初,‘文库“项目就立足于为国家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崇高理想㊂2011年12月23日,‘文库“出版工程暨新闻出版走出去先进单位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㊂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㊁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㊁国务委员刘延东等出席表彰大会㊂李长春在讲话中指出,‘大中华文库“是国家的重大文化出版工程,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鸿篇巨制,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标志之作,是当年新闻出版战线的 天宫一号 ㊂刘云山指出,编纂出版‘大中华文库“,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大出版工程,是向世界全面系统推介中国优秀文化典籍的重大举措;‘大中华文库“的出版,有力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与合作作出了积极贡献㊂上述情况充分说明了‘文库“立意之高,而实现这一高目标,就需要在具体的组织实施上严守高标准,追求高质量㊂请问,这一高起点对项目组织实施有什么影响?张:具体说来,‘文库“要求切实做到 三个精 ㊂一是精选书目㊂中国古代典籍有20多万种,从中选出能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搞好这套‘文库“的根本㊂工委会3次座谈㊁2次发调查表,征求北大㊁清华等全国著名高校和中科院㊁社科院㊁军科院以及国家图书馆专家的意见,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110种典籍㊂这110种典籍,上自先秦,下至近代,内容涵盖哲学㊁宗教㊁政治㊁经济㊁军事㊁历史㊁文学以及科技等各个方面㊂既有已广为国外所了解的‘老子“‘论语“‘孙子兵法“等经典,更多的则是目前没有译本,或没有完整译本,很少为国外所知的经典㊂我们担心优秀的图书漏掉,‘文库“全部选题落实后,再一次征求各学科有代表性的专家意见㊂专家们一致表示,选题很全面,一流的书基本都入选了㊂二是精细编译㊂‘文库“把保证编译质量作为首要任务,组织中外专家进行翻译审校,中文原文也都经过了精心选择㊁认真校对㊂实施大工程,组织工作是关键㊂我们设有工作委员会和总编辑委员会,各司其职:工作委员会负责出版社的遴选,签订出版合同,制订出版计划等组织协调工作,从而保证‘文库“工作有计划稳步进行;总编辑委员会负责版本选择㊁译者确定㊁内容审查㊂在翻译质量上,遴选专家对中文原文进行细致的校勘整理和今译,同时约请国内外翻译专家精心翻译;出版社进行一㊁二㊁三审,总编委会进行四审和五审㊂四审主要请外文局的一大批外文专家以及学术界的中文专家论证审稿,五审由总编委会总编辑和副总编辑负责,如果不合格就要退回去重新做编辑加工,以确保质量㊂为保证‘文库“质量,我们聘请了一批优秀的外语专家,建立起一个 专家库 ㊂各个语种的专家尽量配齐,每个语种至少2位㊂此外,‘文库“还按照国际惯例,编制了词目索引,撰写 导言 ,满足现代读者需要㊂三是精心制作㊂要体现中国出版风格和水平㊂因为此项工作先后有30余家出版社共同参与,而且图书品种㊁印制数量庞大,不可能一次印制完成,为了保证全书质量㊁外观的一11垂范传统典籍外译项目㊀打造国家水平文化名片 ‘大中华文库“访谈录21中国出版史研究2020年第1期致性,保证多批印制纸张颜色㊁质量的一致性,在总编辑委员会下设印制小组,主要工作是统一版式㊁统一纸张㊁统一印刷㊁统一装帧,达到四个统一㊂在设计上,这套书别具匠心地凸显三个文化标志,以体现项目的宗旨和抱负:一是独特的故宫门环,象征叩开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二是封面上奔腾的黄河壶口瀑布,象征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三是书脊上的长城垛口,当整套丛书摆在一起的时候,书脊上的垛口图案便连成一条绵延㊁巍峨的长城,象征中国文化的万里长城㊂‘文库“是个大工程,由于坚持了质量第一,坚持了四个统一,保证了工程的整体质量㊂以上方方面面,无不体现出‘文库“立意打造体现国家水平传统典籍外译图书的文化追求与品位㊂杨:我们与印厂一直保持着密切友好的合作㊂这是因为,要想把书做好,与印厂的合作是绝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㊂当初在选择印厂时,我们就专门派人广泛调研,力求选出印刷质量好㊁性价比合理的工厂㊂我们不是把印刷厂只当作听从出版社安排的被动合作方,而是把印厂当作整个‘文库“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㊂大家明白印装不好同样不能成为一部优质图书㊂我们在召开‘文库“出版工作会议时,也请他们来参加,请他们谈在印刷时发现的属于编辑的问题,以及对出版方的建议和希望㊂同时他们也听到编辑的发言,了解出版社的想法,促进他们改进工艺,提高质量㊂时至今日,‘文库“仍在深圳佳信达印务有限公司(现为碧兰星印务公司)印制,质量平稳㊁可信㊂公司负责业务的叶卓强对工作热情㊁认真,成为‘文库“的朋友㊂他们也以印刷这套书为荣,把‘文库“图片放在工厂的宣传册中㊂胡开敏(以下简称胡):从专业角度看,翻译绝不仅仅是不同语种的转换㊂我国知名典籍英译专家㊁有7种译作收入‘大中华文库“的汪榕培教授认为,目前市场上的典籍英译本既有当代译者翻译的新译本,也有出自19世纪末传教士之手的旧译本㊂对于前者来说,很多译者的英文运用能力仍 不到家 ,而一些英文功底扎实的译者,却往往对中国古典文化疏于理解,导致文本误读等问题;对于后者来说,狄更斯式的旧式英语已经不合时宜,同时这些译本对于原文的理解也存在一定偏差㊂可见,要做成一套高质量的㊁代表国家水平的传统文化典籍外译丛书,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更高的质量要求㊂在工作中,我们是这样把关的:对于已经有英译本的著作,‘文库“会选择业界公认的权威译本,并且针对外国读者的实际情况,增加必要的注释和索引;而对于目前尚无英译本㊁或现有译本不尽如人意的著作,则严格挑选译者进行翻译㊂出版社认真考察译者的翻译经历及翻译作品,判断其是否具有同类典籍的翻译资历以及是否为国外汉学家所认可㊂译本完成后,还将交由外籍专家改稿,并接受十多道程序的质量把关㊂此外,对于每一部经典作品,‘文库“都请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导言,介绍该作品的基本内容㊁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以及该作品在国外的翻译㊁流传情况,帮助中外读者深入理解作品㊂坚守理想,和衷共济:‘文库“背后的故事编辑部:请诸位谈谈‘文库“出版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或者给我们讲讲发生了哪些故事,至今让人印象深刻?尹:要做的工作确实很多,难度也不小㊂从‘文库“编辑体例到装帧设计,其中的环节都不容忽视㊂当时,我具体担任‘文库“中‘庄子“的责任编辑,并且为‘孟子“‘荀子“‘西厢记“‘牡丹亭“等其他项目组稿,同时我还要为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的所有‘文库“书目复审,经常忙得焦头烂额㊂但是一想到肩上的责任和使命,好像立刻 充满了电 ,特别有干劲㊂其实不只是我,对于每一个出版人来说,能参与这样伟大的出版工程,都是光荣的㊁幸运的㊂首先,在编辑‘文库“(汉英对照)的过程中,我发现历史资料的收集对典籍翻译有很重要的影响㊂为了编辑‘文库“,工委会搜集了800多种典籍目录,撰写五六万字的翻译大纲,精选了1840年以前出版的105种典籍,分成思想学术㊁文学㊁历史和科技4个系列,并邀请相关领域权威专家进行审订,最终才确定书目㊂当然,版本也很重要㊂为了选择好的版本,我们前后收集了500多种英译本和300种中文版本,经过反复讨论㊁斟酌,才能确定合适的版本㊂其次,翻译也是一个难题㊂翻译家不仅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对典籍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否则具有中国丰富的文化含义的内容就无法翻译到位㊂我认为一个合格的典籍译稿应该满足以下要求:内容完整准确㊁语言标准流畅㊁对难以理解的典故进行恰当的注释㊁简要介绍典籍在中国文化史的影响㊂除此之外,翻译风格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点㊂在编辑‘文库“时,我感受到存在不同的翻译风格,我大致概括为学者型㊁倾向读者型㊁坚持原著型㊁平衡原著和读者型,不同的翻译风格各有优劣,但需明确的是,要尽可能完整地传达原著的内容和思想,同时带给读者顺畅愉快的阅读体验㊂徐:最主要的困难在于原文与译文的对照㊂大家都知道,译文在翻译过程中可能有变化,或长或短,所以对照时要一面一面地对,要注意原文与译文能不能对得上㊂另外,有些作品尤其是像四大名著这样的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能会根据国外读者的阅读需求对原文有所变通㊂比如‘水浒传“的原文中每章前都有一首诗,由于该诗与后面的叙述是重叠的,所以译者坚持不翻译这些诗㊂如此就造成原文与译文对不上㊂类似这种问题我31垂范传统典籍外译项目㊀打造国家水平文化名片 ‘大中华文库“访谈录41中国出版史研究2020年第1期们经常遇到,当初也很困惑:如果考虑在译文中补上,那么会违背译者的意志,实际上是侵犯了译者的版权,因此这种方法不可行;但是如果就不修改,原文㊁译文对不上,又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㊂后来,我们考虑‘文库“主要并非给学习外文的读者使用的,完全对照地阅读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我们保留了译文的原貌,即便二者之间有出入,也没有关系㊂黄:对于编辑而言,要做到原文㊁译文㊁外文三对照,相当于三本书的工作量㊂‘文库“所选书籍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精品,和现代的白话文著作相比,难度在于要经过两道翻译,第一道是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国内已经有很多出版社做了大量工作,有比较好的基础,编辑需要做的就是挑选鉴别㊁购买版权,进行再修订㊂第二道就是要把白话文译成外文,尤其是译成阿拉伯文㊁西班牙文㊁俄文等语种难度更大㊂除了翻译上的难度,在排版上也下了很大功夫㊂翻译成外语字数远比汉字字数多,但为了版面美观和读者阅读方便,在编辑中要把汉字内容和外文翻译内容对应起来,这对于编辑工作来说也是很大的考验㊂杨:关于古籍翻译成白话,其实也是一个很重头的工作㊂这里包括两部分,一是古籍原文,一是白话翻译㊂古籍原文的底本选择㊁校勘精当㊁标点准确,已经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学问,即古籍整理㊂这一方面,我曾经工作的中华书局无疑是首屈一指的权威出版机构㊂白话翻译是否准确㊁流畅,也非常考验功力㊂在这方面,中华书局承担了大量的工作,马欣来㊁沈锡麟㊁张文强等多位书局资深编辑审订书稿,付出了辛勤的汗水㊂其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马欣来女士㊂她不仅承担了‘文库“具体品种的审稿工作,还对‘文库“立项作出重要贡献㊂项目从最初的完全自筹经费,到后来的得到有关部门定额补贴,到后来立项成功,一路走来凝聚了同仁的心血㊂而本项目最初立项,就是马欣来在现代出版社总编辑任上,由她所在的现代出版社负责的㊂现代出版社隶属于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对于‘文库“这样的外向型出版项目很对口,欣来为此承担了大量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㊂令人痛心的是,她于2017年秋不幸去世㊂在回顾‘文库“的历程和取得成绩的时候,我们不应忘记她的贡献,谨借此机会向她表达我们的敬意与怀念㊂不仅如此,在我们这个团队中,还有很多令人敬佩的㊁有出版经验㊁有事业心的人,他们中:有外语专家又懂出版的黄友义㊁徐明强㊁陈万雄;有招之即来㊁来之能干的图书司和出版社领导阎晓宏㊁张光华㊁熊治祁㊁尹飞舟㊁李岩㊁徐俊㊁徐步;有编辑㊁审读㊁装帧设计专家马欣来㊁梁良兴㊁胡开敏㊁廖铁;有事无巨细㊁操心敬业的黄松㊁张若楷;有财务管理严格细密的中华书局和外文社的刘宏㊁顾铭;有热情关注,时时提醒我们的顾问杨宪益㊁任继愈㊁季羡林㊁袁行霈㊁金开诚;有出版方面的领导许嘉璐㊁刘杲㊁石宗源㊁柳斌杰;后来,又有财务上给我们特别理解和巨大支持的财政部有关领导金立群㊁王家新㊂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品格,不为名㊁。

中国古籍外译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中国古籍外译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中国古籍外译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1.引言1.1 概述中国古籍外译是指将中国的古典文献、典籍、文化经典等翻译成外国语言,让其他国家的人们了解中国文化、思想和传统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大,越来越多的古籍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使得中国的文化与智慧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古籍外译的主要内容涉及广泛,包括但不限于诗词、经史、哲学、艺术、医学、农学等领域的经典著作。

这些古籍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展示了中国人民多元而博大的精神世界。

通过将这些文化遗产翻译成外语,可以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思想。

古籍外译的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要加强翻译人员的专业培养和素质提升,提高对中国古籍的理解和翻译水平。

其次,要加强对外传播与推广古籍翻译成果的工作,通过各种手段宣传古籍的翻译成果,增强古籍外译的影响力。

此外,还应该注重翻译成果的前沿性与创新性,挖掘更多有价值且具有代表性的古籍进行翻译。

总之,中国古籍外译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对于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加强翻译工作的力度和质量,才能更好地展现中国的大国风范和独特魅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智慧。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古籍外译的推动下,中国文化将更好地融入世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通过清晰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展开和主题论述。

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首先是引言部分,这一部分是文章的开端,通过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来引导读者进入主题。

在概述中,会简要介绍中国古籍外译的背景和现状,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认识。

而文章结构部分,则是在引言的基础上,详细介绍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内容的简要描述。

最后,目的部分会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即通过论述中国古籍外译的主要内容和提出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来探讨和分析该领域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中国典籍外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中国典籍外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2462018年41期总第429期ENGLISH ON CAMPUS中国典籍外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研究文/于青翻译,是将中国优秀的典籍文化传播出去的有效途径。

而翻译质量的好坏也决定着中国典籍文化能否走出去、能否得到西方阅读者的深入理解。

同样,也影响着中国在世界各国心目中的印象和地位。

因此,翻译质量的好坏至关重要。

而目前,我国典籍外译的翻译质量残次不齐,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一、中国典籍外译过程中字典等辅助工具亟待完善1.全面而系统的《中国文学典籍外译词典》的缺失。

就笔者查询,国内已出版的各类翻译词典——《中国翻译家词典》、《中国翻译词典》、《译学大辞典》等——所包含的内容多为中西方著名翻译理论家的介绍及大量的翻译理论介绍。

而笔者在亲身实践中发现,一本完整且实用的《中国文学典籍外译词典》不仅应包括著名翻译家及翻译理论的详细介绍和解读,同时也应该包括以实例为参考的、偏向于实践内容的部分。

2.理想中的《中国文学典籍外译词典》应该包含的内容。

涉及领域广泛且可应用于实践的词目。

编写一本词典,最核心、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确立词目的选取,即需要选取哪些内容作为词目进入词典。

因此,词目选取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1)选择某一时代或某一体裁的外译词目。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代表着中国古典文学在某一特殊体裁领域的巅峰时期,因此在词典的编纂中,需要对某一时代的特殊体裁做一个概括性的介绍和总结,并细致地选取相应的词目进入词典。

2)选择某一作家的作品的外译词目。

我国有些著名作家的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译介,在国际上也得到了较好的反响,因此,可对这些作家作品的外译情况单独设立词目,例如李白的诗歌等。

3)选取同一作品的不同复译本进行比较,选取优秀词目。

以《红楼梦》为例,字典可将霍克斯、杨宪益的两种全译本和其他几种节译版本进行有效的比较和对比,找出最贴切、最能够表达出原文思想内容的词目进入词典。

2.特定时期的文化、历史、地理等知识背景的介绍。

基于Python的中国典籍对外翻译传播效果研究以《孙子兵法》英译本为例

基于Python的中国典籍对外翻译传播效果研究以《孙子兵法》英译本为例

通过数据分析工具对读者反馈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及时发现译本中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这表明利用Python语言和相关数据分析工具进行中 国典籍对外翻译传播效果研究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中 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典籍的对外翻译和传播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次演 示以《孙子兵法》英译本为例,探讨中国典籍对外翻译传播的效果,并利用 Python进行数据分析。
被翻译成“Know your enemy and know yourself, and you will never be defeated”,对于非母语人士来说,理解这个句子的深层含义可能存在一 定的困难。
利用Python语言对英译本的读者反馈进行数据分析后发现,大部分读者对 《孙子兵法》英译本持肯定态度,认为其能够较好地传达原文的哲学思想和战 略意义。然而,也有部分读者反映译文的语言过于复杂难懂,导致理解上存在 困难。
通过Python爬虫获取了《孙子兵法》英译本的相关评价数据。通过对这些数 据的文本分析,发现该英译本在国外读者中具有一定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大部 分读者对该英译本的翻译质量持肯定态度,认为其能够准确地传达原著的含义。 然而,也有部分读者认为该英译本的行文风格较为复杂难懂,对于非专业读者 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
四、研究结果
通过对《孙子兵法》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翻译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具有 丰富文化内涵和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和表达上。例如,“兵者,诡道也”被翻 译成“War is a matter of deception”,其中“诡道”是具有深厚文化内 涵的词汇,需要译者进行巧妙处理。此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四、结论和建议

典籍英译如何译?——评《基于“大中华文库”的中国典籍英译翻译策略研究》

典籍英译如何译?——评《基于“大中华文库”的中国典籍英译翻译策略研究》
文“ 诗旨” 的把握。 著者认为,虽然四人在语义层
皆已“ 达意” ,但汪氏“ 以诗译诗” ,在“ 达意” 的前
提下保持押韵,因此能够“ 传神地达意” ,形成了独
特的优势。
中国 古 典 戏 曲 主 要 指 元 杂 剧 和 明 清 传 奇。
《 策略研究》 选择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部剧作:
《 牡丹亭》 《 西厢记》 和《 长生殿》 。 第八章首先对
早期理雅各的《 论语》 学术型译文,与韦译简洁流
畅的译本进行比读,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分析了韦
译本长期深 受 西 方 读 者 欢 迎 的 原 因。 同 时 也 指
出,韦译依然存在不足之处,而理译的翻译策略则
能够有效避免文化负迁移,因此,读者接受和文化
保真之间的矛盾有待更籍英译“ 如何译” ,是国内首部针对“ 文
库” 翻译策略开展系统研究的著作。 全书纲举目张,兼及各类文本,译评犀利客观,为典籍英译
翻译策略研究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关键词] 中国典籍;翻译策略;大中华[中图分类号] H31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DOI] 10. 15883 / j. 13-1277 / c. 20210405406
其中,哲学典籍涉及儒家、墨家和道家;文学典籍
数量最多, 可 进 一 步 细 分 为 古 典 诗 歌、 戏 曲 和 小
说;科技典籍包含综合笔记类、地理类和茶典。入选“ ” 的《 论语》 译本来自西方汉学家
亚瑟·韦利。 韦译本在国内外皆获得了广泛而持
久的认可,曾多次再版。 《 策略研究》 第二章选取
接受状况不佳的“ 主要原因不在于译本的可接受
度,而在于译本的流通量、保有量小,关注度不高;
事实上,在一定条件下国人所译典籍拥有大量潜

我国史学与文学典籍外译历史与现状

我国史学与文学典籍外译历史与现状

我国史学与文学典籍外译历史与现状
中国史学及文学在文化史、政治史以及社会史等各领域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典籍三代至今有众多著述者,文化知识也富厚而丰富。

自清末开始,以外国语言译写中国史学及文学典籍的工作便不断进行,在20世纪西方文学启蒙运动的推动下,这一运动得到了大量的关注,相关著作数量也不断膨胀。

如,张金英《满洲史记》是由外国语言译写的第一部中国历史著作,整部史记根据历史典籍编纂而成;此外,由卢维基编写的《中国历史》是第一部书面叙述中国历史的西方语言文献,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比如马塞尔・勒莱莎的《中国史》,以及一部又一部的译著,都受到了国际学者的高度关注,促进了跨文化交流。

20世纪以来,除了文学启蒙运动激励下的完整历史纪迹,还有越来越多的对中国文学巨著的翻译。

如,秦芾《诗经》、汪曾祺
《围城》、郑立英《梦溪笔谈》等代表性文本,在汉语学研究者新型历史学视角下系统性翻译,不仅丰富了世界语言中的中国文学文献库,也拓展了跨文化交流与研究的领域。

总的来说,近代以来我国史学及文学典籍的外译历史与当前发展情况,都受到了欧美学者的热心关注,并且译著籍籍无穷,中外文化交流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国际史学文学研究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所以,借助西方技术发展、研究资源共享等技术优势,我国史学文学的研究水平可期待大幅提高,对跨文化学习及讨论能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中华经典文献术语外译研究——以《红楼梦》俄译本中术语翻译为例

中华经典文献术语外译研究——以《红楼梦》俄译本中术语翻译为例

中华经典文献术语外译研究——以《红楼梦》俄译本中术语翻译为例摘要:中国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典籍俄译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在全球化背景下,典籍外译对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术语是典籍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各领域的核心知识,术语翻译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整个文本的理解。

因此,对于典籍文献的术语翻译研究尤为重要。

关键词:术语翻译;典籍外译;文化传播;红楼梦;一、引言:典籍俄译是将古汉语写成的中国典籍译为俄语。

典籍俄译自18世纪始,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为中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纵观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典籍俄译仍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薄弱环节。

在众多典籍翻译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名著经典。

近些年来,我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性传播非常重视,开展了“中华大书库”,“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项目。

翻译文学作品难,那么翻译中国文化典籍作品由于语言和时空的差距,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对于典籍文献的术语翻译研究尤为重要。

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巨著,《红楼梦》中饱含了大量极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符号。

由于《红楼梦》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庞杂、语言千变万化,并蕴藏着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存在着大量待译者解码的文化符号翻译问题。

因此,对《红楼梦》中术语翻译的总结研究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华文化思想精髓集中在典籍著作中,典籍外译对中国“走出去”战略有着重要的作用。

1715年,沙皇俄国向中国派遣第一批传教士团,由此俄国汉学界开始关注中国典籍。

这一时期涌现了如比丘林(Н.Я.Бичурин)、瓦西里耶夫(В.П.Васильев)等一批汉学家。

目前术语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术语翻译方法和策略;术语翻译标准和原则;术语翻译方法论。

术语翻译方法和策略:代表有苟丽梅(2010)以大量的科技术语为依据,提出翻译的信息等价性标准;郑述谱(2012)根据术语属性提出了“不译法”“试译法”“定义法”“连缀法”等四种准则;杨先明(2014)将术语误译分为语形误译和语义误译,提出可以运用消除策略来减少误译现象。

谈中国典籍外译- “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

谈中国典籍外译- “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

谈中国典籍外译: “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0 引言浩如烟海的中国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精神文化绵长悠久的优秀沉淀,经典之谓经典,在于它们凝聚着人类精神和民族智慧,存在着历久而弥新的永恒价值。

自传教士以来,文学经典的译介就开启了“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的传经送道之旅,中国文学典籍的译介不仅是经典作品文字间的转换,而且还受跨语言、跨文化和跨民族的传播途径、意识形态与心理接受等一系列翻译活动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

因此,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应用能否在历史时代和文化语境的制约中、在译入语文化和经典意义建构中游刃穿梭显得尤为重要。

广东弹词木鱼书《花笺记》自明末清初问世以来,就因情景紧凑、引人入胜的情调以及委婉缠绵、伤春怨梦的语调,颇受老少妇孺的喜爱,被冠以“第八才子书”的美称。

1824 年英国人汤姆斯以“诗歌”英译的《ChineseCourtship》,迈出了《花笺记》文学译介西行欧洲的第一步,而后语言天才包令以“小说”英译的《The Flowery Scroll》,让这部叨陪末座、屈居下品的民间唱本在海外声名鹊起,尤其是在德国诗人歌德赞其是“一部伟大的诗篇”之后,更是延续了《花笺记》经典的生命。

1 经典的译介与流变: 超额与欠额之因文化典籍是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智慧载体,是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的高度凝练。

文化典籍跨越时空和地域,富有恒久魅力,因而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得以永生。

如何以辩证的眼光,开拓的精神再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对外延续文化典籍的生命,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译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自19 世纪以来,外国汉学家就开始了中国典籍的英译,从1812 年西方传教士马礼逊翻译出版中国的《三字经》( The Three -Character - classic) 、《太上老君》( Account of the Sect TAO - SZU) 开始到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思《石头记》( The Story of the Stone) ( 即《红楼梦》) 全译本的出现,见证了西方译者对中国典籍选译、摘译、编译和全译的整个过程。

中国典籍外译

中国典籍外译

摘要本文以《红楼梦》的影响最大的两部译本中文化词语的翻译为例讨论了在翻译过程中保留文化信息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杨译本多采用异化的译法,霍译本更倾向于归化的译法。

虽然译者在翻译中遵循了不同的指导原则,但他们传递原文中所承载着的文化的使命却是相同的。

译者只有深刻理解并有效表达深层文化信息,才能完成文化传递的任务。

这也是衡量文学名著译文质量的重要标准。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wo part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n contrast to Yang's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of Huo’s are more inclined to domestication. Although the translators follow different guiding principles in translation, they convey the same mission of the original culture. Only by deeply understanding and effectively expressing the deep cultural information, can the task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be accomplished. This is also an important standard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literary works.关键词:《红楼梦》直译音译Keywords: A story of the stone Literal translation Transliterating一、前言《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典范之作,凝聚了中国文化,描述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和习俗,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与社会的重要窗口,因此,《红楼梦》的翻译至关重要。

中华典籍外译的易读性与可读性研究

中华典籍外译的易读性与可读性研究

中华典籍外译的易读性与可读性研究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二、中华典籍的外译概述 (7)1. 中华典籍的定义与特点 (8)2. 外译的意义与目的 (9)3. 中华典籍外译的历史与发展 (10)三、中华典籍外译的易读性分析 (11)1. 易读性的定义与标准 (12)2. 影响易读性的因素分析 (13)3. 提高易读性的策略与方法 (15)四、中华典籍外译的可读性分析 (15)1. 可读性的定义与标准 (17)2. 影响可读性的因素分析 (17)3. 提高可读性的策略与方法 (19)五、中华典籍外译的易读性与可读性关系研究 (20)1. 易读性与可读性的相互关系 (22)2. 易读性与可读性对翻译质量的影响 (23)3. 实证分析与案例研究 (25)六、提高中华典籍外译易读性与可读性的对策建议 (25)1. 加强翻译人才培养与培训 (27)2. 完善翻译理论与方法论体系 (28)3. 推动翻译技术创新与应用 (29)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31)七、结论与展望 (32)1. 研究成果总结 (32)2. 存在问题与不足 (33)3. 后续研究展望 (35)一、内容综述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日益频繁。

在这一背景下,中华典籍的外译工作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中华典籍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历史经验和人生智慧。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这些典籍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易读性和可读性的挑战。

易读性是指翻译作品能够被目标语言读者轻松理解的程度,对于中华典籍而言,易读性不仅关系到作品能否被广泛传播,还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原著的理解和接受。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以消除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困难。

中国典籍如何“走出去”“走进去”“走‘深’进去”——以《史记》英译为例

中国典籍如何“走出去”“走进去”“走‘深’进去”——以《史记》英译为例

语言与翻译2020年第1期中国典籍如何“走出去”“走进去”“走‘深’进去”?——以《史记》英译为例魏泓(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淮北235000)摘要:颇为成功的《史记》英译案例对于中国典籍如何“走向世界”深具启示意义。

《史记》英译的系统性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产生了许多零星翻译和七个节译本。

《史记》译本各具特色与功能,其中以倪豪士、华兹生、杨宪益的翻译内容为最多。

侧重可读性的华译接受广泛,大大拓宽了《史记》在西方的接受广度;志在充分性全译的倪译满足了学术读者需求,大大拓深了《史记》在西方的接受深度。

中国典籍若要“走出去”,需采用多种译介方式,调动多种系统因素。

现阶段,要想让中国典籍“走进去”“走‘深’进去”,以汉学家为译者的译介主体、以汉学家主导的国际性团队合作模式最为可取。

关键词:中国典籍;翻译;传播;汉学家;国际性团队合作模式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823(2020)01-0058-061.引言《史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巅峰之作,既是历史、亦是文学名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

西方比较正式的《史记》翻译可能是始于1828年,小布罗塞(Marie —FélicitéBrosset)把《史记》第123篇《大宛列传》翻译成法语(Pokora1962:154)。

《史记》有着近二百年的西传翻译史,已被翻译成世界多国语言,产出了多样化的译本与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

《史记》是中国典籍中的典范之作,其英译成果丰硕,举世瞩目。

《史记》英译虽属个案,但对中国典籍如何“走出去”“走进去”“走‘深’进去”深具启示意义。

本文借用描述翻译学进行全面描写与系统阐释,同时应用译介学考察翻译传播与接受效果。

2.《史记》译介与中国典籍“走向世界”体大思精的《史记》颇受世界关注。

西方学者涉及到中国文学、历史、哲学等话题时,常会涉及到《史记》内容的翻译。

中国典籍外译:“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基于《花笺记》英译的比较研究

中国典籍外译:“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基于《花笺记》英译的比较研究

中国典籍外译:“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基于《花笺记》
英译的比较研究
李燕霞
【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25)005
【摘要】《花笺记》是明清歌唱本诗体小说,以中国式“史诗”率先走出国门,
是享誉世界文坛的经典著作。

以英汉翻译中的超额与欠额现象为切入点,以《花笺记》汤译和万译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对比两种译本的翻译特点,从实践层面客观审视译本中超额和欠额现象的存在,探讨中国典籍外译过程中译者翻译策略选择、文化语场界定和语言能力运用等问题。

【总页数】8页(P91-98)
【作者】李燕霞
【作者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学院,广东广州 5114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中国典籍外译:“逆向翻译”与“直接翻译”——一项基于《文心雕龙》英译的
比较研究 [J], 施佳胜
2.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以《学术论文写作英语》英译汉为例 [J], 孙静;姜劼;顾飞荣
3.论中国名山旅游资料英译文超额和欠额翻译现象 [J], 张霞;王臻
4.信息论视角下中国典籍英译中的欠额与超额翻译现象研究——以《论语》英译本为例 [J], 徐光霞
5.典籍英译如何译?——评《基于"大中华文库"的中国典籍英译翻译策略研究》 [J], 沈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华外译项目选题和申报

中华外译项目选题和申报

中华外译项目选题和申报摘要:一、中华外译项目简介二、选题原则与申报要求三、选题范围与方向四、申报流程与注意事项五、申报材料的准备六、项目评审与结果公布正文:一、中华外译项目简介中华外译项目,全称为“中华文化外译项目”,是我国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加强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而设立的一项重要工程。

该项目旨在将中国优秀的文化、历史、哲学、文学等著作翻译成多种外语,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二、选题原则与申报要求1.选题原则中华外译项目的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1)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2)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易于被外国读者理解和接受;(3)选题应避免与已立项的外译项目重复。

2.申报要求(1)申报单位应具备一定的翻译实力和经验,有良好的国际合作渠道;(2)申报人应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文化修养,熟悉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3)申报单位需提交详细的项目计划书,包括项目背景、目标、进度安排、预算等。

三、选题范围与方向中华外译项目的选题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向:(1)中国古代典籍:如《四书五经》、《道德经》、《孙子兵法》等;(2)中国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3)中国历史著作:如《史记》、《资治通鉴》等;(4)中国哲学著作:如《庄子》、《孟子》、《墨子》等;(5)中国艺术、科技、民俗等领域的著作:如《芥子园画谱》、《齐民要术》、《千家诗》等。

四、申报流程与注意事项1.申报流程(1)申报单位向项目主管部门提交项目计划书;(2)项目主管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合格者进入复审环节;(3)项目评审委员会对复审项目进行评审,确定立项项目;(4)项目主管部门与立项单位签订合同,正式启动项目。

2.注意事项(1)申报单位应确保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2)申报单位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项目计划书,逾期不予受理;(3)项目评审过程中,申报单位应积极配合评审委员会的工作。

“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中国文学典籍外译研究

“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中国文学典籍外译研究

“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中国文学典籍外译研究
宋杨
【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3)012
【摘要】中国文学典籍西译肇始于西方传教士来华的特定历史境遇,并先天携带异质文化因素和特定时代因子.传教士汉学家出于传教目的翻译中国文学典籍的行为,不仅有助于早期欧洲人了解中国文化,而且使得中国文学典籍在西方国家得以传播.本文以王尔敏所编《中国文献西译书目》为例,梳理了中国文学典籍翻译的发展历程,分析在国家大力提倡“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如何吸取成功经验、找到合理传播途径,增强中国文学翻译的海外影响力.
【总页数】3页(P158-160)
【作者】宋杨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外语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
【相关文献】
1.非遗背景下德宏州少数民族史诗典籍外译现状调查研究 [J], 段聪丽;段丽芳
2.中国文化走出去大背景下典籍顺译范例:《淮南子》翻译研究 [J], 丁立福
3.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民族典籍外译策略研究——以阿昌族典籍为例 [J], 段聪丽;张静波;岳元玉;
4.跨学科、多视角、多元化的民族典籍对外译介与传播研究的新启示——“民族典
籍外译”专栏主持人导语 [J], 周艳鲜;
5."翻译说服论"视角下中华典籍外译与传播策略研究
——以明清小品文英译为例 [J], 张晓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方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历史

西方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历史

翻 译 家
理雅各:在1861年到1886年的25年间陆续出版了一部宏大的 “四书”,“五经”的系列翻译图书,即多卷本《中国经典》, 在西方引起轰动。 德庇时:著名汉学家,译有《汉文诗解》,认真翻译并讲解了 78首中国古典诗词,1829年翻译出版了《好逑传》英文本的上 下卷,1834年又译有《三国演义》,但对《红楼梦》则一笔带 过。 卫三畏:美国汉学家,1848年出版《中国总论》,译出《聊斋 志异》中的《种梨》和《骂鸭》,对《红楼梦》的评价也不高, 对唐传奇以及《水浒传》和《列国志》等史传小说则给予了高 度评价。 罗伯聃(dan):首次译出《红楼梦》第六十八回的部分内容。 郭实腊:传教士,首次对《红楼梦》进行英文概述,认为它冗 长乏味,只对学习中国北方口语有益。
1722
法国
傅圣泽(传教士)
带走中国典籍3980种。
1722年,法国传教士傅圣泽回国时带
走了中国古籍3980种,全部捐献给法国
皇家图书馆,为法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 学者阅读和翻译中国古典经籍提供了极大 方便。从18世纪到19世纪,法国毫无争 议地成为欧美汉学研究的中心。
时间
国籍
翻译家
翻译作品 《诗经》《书经》 《礼记》《易经》 《中庸》(1817) 《玉娇梨》(1826) 《法显撰<佛国记>)》
时间
1543—1607 1593 1626 1658 1687 1666—1736
国籍
意大利 意大利 法国 意大利 比利时 法国
翻译家
罗明坚(传教士) 利玛窦(传教士) 金尼阁(传教士) 卫匡国(传教士) 柏应理(传教士) 马若瑟(传教士)
翻译作品
《大学》 “四书”(《大学》 《中庸》《论语》《孟 子》) “五经”(《诗》《书》 《礼》《易》《春秋》) 《中国上古史》(首次 向西方介绍了《易经》 及其卦图。) 《大学》《中庸》《论 语》《中国贤哲孔子》 《赵氏孤儿》

典籍外译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典籍外译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典籍外译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是中国文化中丰富多彩的一部分,它们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向读者传递智慧和道德教育。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其中的智慧。

1.《狐假虎威》:
故事中,狐狸借助虎的威势欺骗其他动物,谁敢违抗它就会被吃掉。

最终,狐狸的谎言暴露,众动物看破了狐狸的伪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别人的威风所欺骗,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实力和正直。

2.《韩非子残缺》:
寓言中主人公韩非子有一本珍贵的《法经》被人盗走,后来又出现了一本残缺的《韩非子》,他立即找到凶手。

故事的寓意是,真正的东西不会因为被模仿而失去其价值,真理是遵循原则和道义的。

3.《浪子回头》:
故事讲述了一个不听劝告的浪子,最终陷入困境后,回头向父亲寻求帮助。

父亲热心地帮助他,教导他改过自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犯下多少错误,只要有悔改之心,亲情的背后总有一双温暖的手。

4.《盲人摸象》:
这个故事讲述了几个盲人触摸大象的不同部位,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只有通过集体智慧和不断交流,才能更好地认识真相。

这些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不仅富有教育意义,也是文学艺术的瑰宝。

它们以简明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启发着读者思考人生、道德和价值观。

无论身处何地,这些古代寓言故事都能为我们提供智慧和启示,引导我们走向更美好的人生道路。

希望你能通过阅读这些故事,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副文本视角下基于读者评论的中国典籍外译——以《论语》三译本为例

副文本视角下基于读者评论的中国典籍外译——以《论语》三译本为例
读者评论数据来源选取美国的亚马逊网站和好
读平台(
Good
r
e
ads)。 亚 马 逊 网 站 是 全 球 性 的 网 络
图书销售平台,而好 读 是 全 球 大 型 英 文 图 书 评 论 网
下的海外读者评论,爬取内容主要包括评论者姓名、
评论时间和评论内容。美国亚马逊网站上刘殿爵译
(以下简 称 杨-威 合 译 本 )及 安 乐 哲、罗 思 文 合 译 本
判断,有利于消除研究过程的主观性,发掘与实际应
用相联系的科学 规 律。 然 而,当 前 我 国 副 文 本 视 角
下的典籍外译研究 多 以 思 辨 研 究 为 主 流,基 于 语 料
库或大数据的实证 研 究 十 分 匮 乏,已 有 的 实 证 研 究
还存在研 究 内 容 不 系 统 不 全 面 等 问 题。 在 此 背 景
研究结果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目前,国 内 与 副 文 本 理 论 相 关 的 典 籍 外 译 研 究
主要可分为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两大类。思辨研究
多从传播者角度出 发,通 过 分 析 探 讨 文 本 具 体 副 文
本元素的翻译和创 建 策 略,思 考 促 进 文 本 外 译 的 方
式,代表性成果包括覃军
(以下 简 称 安-罗 合 译 本 )分 别 对 应 的 评 论 条 数 为
221 条、
3 条 和 40 条。 好 读 平 台 上 对 应 的 条 数 为
条、
441 2 条和 19 条。
站,这两个平台拥有 海 量 的 中 国 典 籍 译 著 和 外 国 读
2
. 筛选统计
采用 关 键 词 筛 选 和 人 工 筛 选 相 结 合 的 方 式,抽
业性相冲突,且译作由原作者和译者共同署名,具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以《红楼梦》的影响最大的两部译本中文化词语的翻译为例讨论了在翻译过程中保留文化信息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杨译本多采用异化的译法,霍译本更倾向于归化的译法。

虽然译者在翻译中遵循了不同的指导原则,但他们传递原文中所承载着的文化的使命却是相同的。

译者只有深刻理解并有效表达深层文化信息,才能完成文化传递的任务。

这也是衡量文学名著译文质量的重要标准。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wo part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n contrast to Yang's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of Huo’s are more inclined to domestication. Although the translators follow different guiding principles in translation, they convey the same mission of the original culture. Only by deeply understanding and effectively expressing the deep cultural information, can the task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be accomplished. This is also an important standard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literary works.关键词:《红楼梦》直译音译Keywords: A story of the stone Literal translation Transliterating一、前言《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典范之作,凝聚了中国文化,描述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和习俗,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与社会的重要窗口,因此,《红楼梦》的翻译至关重要。

中外许多著名的翻译家都做了不同的尝试。

到现在为止反响最大、最能得到学术界认同的《红楼梦》译本是霍克斯翻译的A Story of the Stone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两个版本的翻译都十分精彩,成为研究英译翻译策略的最佳案例。

不过两个版本的翻译中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而翻译的不同代表着某种深层文化的不同,本文试图浅析这种不同的文化因素。

霍克斯和杨宪益在翻译这些中国的特有的文化现象的时候,采用的翻译策略也有所不同。

霍克斯更多的考虑译入语读者的需要,多采用的意译的方法,也就是翻译理论界的归化的方法。

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化入英语语言文化中,将不同的历史文化高明的融合在一起。

这样能够使得《红楼梦》更好的被英语读者所接受。

使得它在世界范围内更好的传播。

但是霍克斯的翻译方法,毕竟是一个将源语言中特有的文化现象归化进入译入语中,有时候就会出现翻译地不够准确。

杨翻译中国的特有的文化现象的时候,于霍的翻译策略不同。

他们更多的采用直译,即翻译理论界的异化方法。

杨氏翻译主要以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目的,尽可能的最大程度的将中国的文化现象介绍给译入语的读者。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很多外国人想要了解中国,尤其是有中国特色文化的东西,就必须用直译向译入语读者呈现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而不是经过改造的似是而非的东西。

二、杨译与霍译翻译对比翻译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直译。

方梦之认为译文的形式与内容都与原文一致就叫做直译。

先看一个具体的例子:又道是“苍蝇不抱没缝的鸡蛋”。

虽然这柳家的没偷到底有些影儿人才说他。

杨译Flies go for cracked eggs .Even if this Liu woman didn’t steal anything , she must have been up to something or people wouldn’t have accused her.霍译When flies gather on an egg , its generally assign that there is a crack in it. She may not have stolen anything in this instance , but I suspect she is no better than she should be for all these people to be complaining about her.“苍蝇不抱没缝的鸡蛋”是一个中国的俗语,这是一个比喻,比喻一个人犯过错误,存在污点所以别人才会把不好的事情归罪到他身上。

杨译这个俗语为Flies go for cracked eggs和霍译When flies gather on an egg ,its generally a sign that there is a crack in it都是直译,都生动地描述了苍蝇和有缝的鸡蛋这个活灵活现的形象,而没有翻译为一个比喻的意义。

这样的译法符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与性格特征。

我们知道,这句话是王熙凤说的。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个没有什么学识的人,但她伶牙俐齿,反映敏捷,善于巧笑怒骂。

两人这样直接的翻译,水平不相上下,有异曲同工之妙,更容易让外国读者从生动的形象理解这句中国俗语的含义,也体会到了王熙凤这个人物的特点。

不过,全部直译是不可能的,很多情况下需要使用意象替代的译法。

有学者指出,意象替代是指在两种语言的习语中所含的意象各自携带的内涵意义基本对等时,套用译语中固有的习语表达。

他们所举的典型例子如:《红楼梦》中宝玉道:“我也正为这个要打发茗烟找你,你又不大在家,知道你天天萍踪浪迹,没个定去处。

”杨译:That’s why I was meaning to send Mingyan to look for you ,but you are so seldom at home, floating about free as duck weed every day, one never knows where to find you..霍译:“I was going to send Tea leaf round to see you about that,”said Baoyu ,but you never seem to be at home ;and you are such a rolling stone that no one ever knows where to look for you.“萍踪浪迹”这个词语对中国人来说,流水浮萍、浪迹天涯都是再熟悉不过的,这种意象在浓厚的文化积淀中形成了特有的意义。

Duckweed就是“萍”,杨译保留了“浮萍”这个意象,将它翻译为floating about free as duckweed。

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将“浮萍”与个人漂泊的意义联系起来有一定的理解难,因此霍译则用外国人熟悉的意象rolling stone来翻译,替代“萍踪浪迹”这个中国意象,这同样表达了个人漂泊不定的意义,并且rolling stone也是一个活灵活现的意象。

这样,运用英语世界中的意象来翻译中国文化中的意象,无疑是一种非常高超的技巧。

要想将《红楼梦》这样伟大的文学作品翻译得好,就不得不使用这种翻译手段。

为什么呢?说到底,还是其中的文化因素决定的。

《红楼梦》的中国文化因素非常高,因而更加需要这样的翻译。

张今指出,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就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就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张今强调了艺术映像的翻译问题,在文学翻译中最突出的就是意象的翻译。

当然意象的背后是文化。

包惠南就认为,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化,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不仅是文学意象的翻译。

《红楼梦》中对风俗的描写包罗万象,对中国几个重大的传统节日都花重笔浓墨来描写,这些风俗背后隐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就更加重要。

杨译与霍译的处理有些不同。

例如:撒了压岁钱并荷包金银锞物。

杨译:there was a distribution of New Year money ,as well as pouches and gold and silver ingots.霍译:After that the New Years Eve wish penny was distributed to.杨译将“压岁钱”翻译为“New Year money”,对中国人来说没有什么疑惑,但对外国人来说,能有一点点疑惑:这个New Year money是不是年终的分红?因此霍译就直接将“压岁钱”翻译成“New Years Eve wish penn y”,表明这个钱是象征性的钱,是带有美好祝愿的礼物。

如此一来,外国的读者就会明白,原来中国是这样一种习俗。

从总体上来说,与文化有关的翻译必须照顾到文化的差异。

除了上面提到的中国意象、节日风俗之外,典故的翻译、茶食的翻译、人名的翻译等都必须考虑文化因素。

如典故的翻译。

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典故的使用很多,使用得巧妙能让作品用少量的文字负载,更多的内涵,而这些典故本身就带着很多文化的积淀,在翻译中,就不容易处理。

如何在翻译出其表面的意思之外,还同时翻译出其中携带的文化意蕴,翻译家就会采取不同的方法。

如《红楼梦》的翻译,杨译和霍译就稍有差异。

如:又问第三本,贾珍道:“三本是《南柯梦》。

”贾母听了便不言语。

杨译:”And what is the third?”“The Dream of the Southern Tributary State.”At this she made no comment.杨译在“The Dream of the Southern Tributary State”后做了注释,解释《南柯梦》是基于唐代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人梦到获得财富与荣耀,但最终是一场梦而已:Based on a Tang story which has cholar had a dream of great wealth and splendor ,then he woke up and found it was an empty dream.只有在做了这样一个注释之后,读者才会明白,原来这个戏像一个不祥的暗示与征兆,贾家的财富与荣耀可能也只是一场黄粱美梦,因此贾母听了之后才会“不言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