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革命与中国农业现代化
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历程、科学技术的变迁历史_概述说明
![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历程、科学技术的变迁历史_概述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1f37d958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c6.png)
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历程、科学技术的变迁历史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历程及科学技术的变迁历史。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基础和民生的命脉,其技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关。
从古代农耕文明到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农业技术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历程,为农产品产量提高和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了重要支撑。
同时,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中起着推动力量的作用。
从古代科学技术的兴起、传承到科学革命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形成,以及科技创新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梳理。
最后,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状况,探讨了农产品品质提升和安全保障问题、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推进情况以及农业科技创新对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影响等内容。
同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未来农业技术发展做出了一些展望。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是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第二部分将系统介绍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历程,包括古代农业技术、农业技术在封建社会的演进以及农业技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
第三部分将讨论科学技术的变迁历史,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兴起与传承、科学革命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形成,以及科技创新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部分将详细分析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状况,重点关注农产品品质提升和安全保障问题、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推进情况以及农业科技创新对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影响等方面。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部分,总结了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历程和科学技术变迁历史,并对未来农业技术发展进行了一些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回顾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历程和科学技术变迁历史,并剖析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状况。
通过对过去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探讨我国农业技术如何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需求,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同时,本文也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视,加大对农业领域的支持力度,为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2. 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历程:2.1 古代农业技术: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起源于约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创新2050: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
![《创新2050: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https://img.taocdn.com/s3/m/16e15d2fb4daa58da0114ac7.png)
《创新2050: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中科院为我国先进材料科技发展确立8项突破口中国科学院2009年6月10日在京发布《创新2050: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系列报告,为我国描绘了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
这份300多名专家经过一年多研究形成的路线图认为,当今世界正处在科技创新突破和新科技革命的前夜,在今后的10年至20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面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战略任务,面对可能发生的新科技革命,我国必须及早准备。
路线图提出,必须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我国八大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即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先进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体系、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普惠健康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保育发展体系、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体系、国家与公共安全体系。
2009年6月10日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左一)发表讲话。
路线图同时提出必须着力解决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22个战略性科技问题。
包括高品质基础原材料的绿色制备、中国地下4000米透明计划、新型核能系统、海洋能力拓展计划、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探索、人造生命和合成生物学、纳米科技、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系列等。
据了解,中科院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形成了战略研究总报告和能源、人口健康、矿产资源、空间与海洋、信息、材料、生态与环境等17个分领域报告,将以中英文形式陆续出版。
中科院还将在此基础上每5年修订一次相关领域路线图,为国家宏观科技决策提供科学建议。
目录[隐藏]••我国空间科技发展三大战略目标••我国农业科技要从五大领域实现创新突破••解析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我国先进材料科技发展确立8项突破口••我国矿产资源科技发展三步走战略••我国能源科技十大技术方向•• 2050年我国建立普惠健康保障体系••制定生物质资源科技发展六项战略路径••参考资料《创新2050: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我国空间科技发展三大战略目标其中空间科技发展路线图提出我国至2050年空间科技三大战略目标。
推广农业科技助力“三农”发展
![推广农业科技助力“三农”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069b2f2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c0.png)
推广农业科技助力“三农”发展2023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领域也得到了新的技术革命。
推广农业科技已经成为助力“三农”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科技的帮助下,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第一,科技创新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传统农业生产已经无法满足一些未来对粮食、蔬菜、水果等方面的需求。
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由天气、自然环境和人工水平等因素所影响,所以以往的提高作物种植效益的方法主要在于增加耕地和使用化肥。
而农业科技的发展可以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可持续和节水。
例如,生物技术可以加大粮食产量;节水灌溉系统可以减少水的使用;天气预报系统可以提前警报灾害;现代化的育种方法可以创造更多的品种。
第二,推广农业科技助力农业现代化。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农民的生活条件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农业用地仍然与现代化的农业技术相差甚远。
为了让农业现代化,需要将新的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
例如,在高科技的圃艺系统中,精密的仪器控制、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可以使农民更好地管理管理花园,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
此外,如何稳定利用化学和生物技术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第三,推广农业科技还可以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过去,农民的收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气等自然因素。
现在,由于诸如生物技术、水稻杂交等新技术的出现,效益得到了提高。
不仅让农民的收入增加,同时也无需过多的投入。
例如,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农民已经开始使用花卉栽培和果树种植的方法进行农业生产。
这些产业利润高、销售趋势好,因此利用科技进行的这种特殊农业生产也在慢慢地壮大成为农民的一项收入。
第四,农业科技助力农村减贫。
农业科技普及能够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有助于贫困人口减少。
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通过技术持续扩大产量,以此增加收入和降低生活成本,减少农民的贫困状态。
利用科技资源还可以强化农村人民的意识,提高他们对贫困现象的知悉度,并帮助他们获取更多信息。
总之,推广农业科技已经成为助力“三农”发展的重要纽带。
农业现代化中的科技创新与发展
![农业现代化中的科技创新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08dbeed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8f.png)
农业现代化中的科技创新与发展第一章:引言农业一直是人类的重要产业,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食物,还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经济的快速增长,农业现代化成为了一个越来越普遍的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和发展必不可少。
本文将探讨农业现代化中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第二章:农业现代化的科技支持农业现代化要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确保食品安全等方面。
这种手段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化、精准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
在农业机械化方面,例如种植机器人、精准灌溉系统和智能化控制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还减少了劳动力的使用。
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很重要,例如转基因作物的研究,目标是培育耐旱、耐病、高产、高质的新品种,以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
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将农业生产纳入数字化时代,例如通过互联网技术对种植过程进行监测,建立农业物联网系统,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可以更好地实现农产品质量溯源等。
第三章: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科技创新在农业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科技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农业生产的效率一直都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一个重点,科技创新可以帮助农民在种植、养殖等方面实现精准化管理,并降低生产成本,这对于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非常重要。
其次,科技创新还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品牌价值。
例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入高科技手段,例如果蔬食品的无公害、有机栽培、农药残留检测等,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还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另外,科技创新对于提高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品质也至关重要,例如遗传改良、果蔬品质改进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健康、安全的食品。
第四章: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科技创新及发展的对策要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科技创新和发展,我们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政策的支持:科技创新和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
L3. 科学技术和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L3. 科学技术和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https://img.taocdn.com/s3/m/3ae18115c281e53a5802ffbc.png)
三、科学技术和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革命力量:18世纪末的工业科学技术革命和20世纪中叶的信息科学技术革命,分别把人类社会推向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
(二)、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①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器物层的现代化——洋务运动;制度层的现代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观念层的现代化——五四运动。
②新中国成立之后: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基础初步建立。
20世纪70年代的现代化:邓小平对四个现代化的重申(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
20世纪80年代后期: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提出事关中国现代化的两大战略措施:一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二是改革开放。
(三)、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①十四大(1992):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坚定地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
②十五大(1997):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③十六大(2002):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
(四)、科学技术发展战略:1)战略背景:①当代科技发展的新特点:必须将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紧密结合。
②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ⅰ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信息化刚刚起步ⅱ科学技术进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③人口、资源与发展的问题极为突出2)战略的主导思想:“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推进全社会科技进步建制的形成,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为主干的科技发展战略”3)战略的具体内容①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应用先进的科学知识,从事经济建设中有重大经济效益的关键性科学技术课题的研究。
②面向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开展技术开发研究(世界背景:高技术进入产业化):。
07-第六章科技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07-第六章科技革命与中国现代化](https://img.taocdn.com/s3/m/f87b20f40242a8956bece466.png)
华东交通大学工程硕士课程 主讲:黄瑜
在 20 世纪科学技术革命及其最新科学技术 成果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高技术相继崛 起。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以新材 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 为基础,以新能源技 术为支柱,在微观领域向生物技术、纳米技 术开拓,在宏观领域向环境技术、海洋技术、 空间技术扩展的,一大批相互关联、成群集 队的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群。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P16-17)
华东交通大学工程硕士课程 主讲:黄瑜
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何传启研究 员1998年提出广义现代化理论(也称为二次现代 化理论)。他把过去经典现代化理论强调的以工 业化、城市化、专业化等为标志,从传统农业社 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现代化称为第一次现代 化。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里的现代 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20世纪90年 代以来,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标志着第二次现 代化的到来,人类社会前沿发生了巨变:生活方 式的变化表现为从城市化走向郊区化从自动化走 向信息化;社会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从追求经济增 长走向追求生活质量,从效率优先走向生态和谐 等。
华东交通大学工程硕士课程 主讲:黄瑜
第六章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第二节 以科学技术进步推进中国现代化
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现代化已成为席 卷全球的历史潮流,使世界一切民族的社 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必须通过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的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构建创新型国家,才能到2l世纪中叶,把 中国建设成为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 先进、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
中国是农业大国金句摘抄
![中国是农业大国金句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e0728f29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c7.png)
中国是农业大国金句摘抄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
广大农民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今年是农村改革40周年,4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
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
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民增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
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新形势下,要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重点从农产品结构、抗风险能力、农业现代化水平上发力。
要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强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考核,加强粮食市场价格监测和监管,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
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
要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要把乡村振兴起来,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
要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使乡村的精神风貌、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风气都焕然一新,让乡亲们过上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要抓紧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科技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科技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40ef1e80975f46527d3e1a5.png)
2008 年 第 12 期 ( 总第 166 期 )
世纪桥 Shi Ji Q iao
No . 12 , 2008 ( G enera lN o . 166)
科技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刘 颖
150025) ( 哈尔滨师范大学 社会与历史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摘要 : 科技革命在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 在全球范围内各个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 科技革命带给 中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启示是 : 中国现代化的着眼点应放到时代高度上 , 大力 发展科学 技术 , 切实提高国 民的素养 , 迅 速发展社会经济 , 提高综合国力 。 关键词 : 科技革命 ; 科 学技术 ; 现代化 18 世纪和 19 世纪 , 在 西方主 要资本 主义国 家先后 发生 了工业及科学技术革命 , 机器大工业的产 生开辟了 利用大自 然赋予人类的丰富自然资源的 广阔前景 , 这就使完 成工业革 命的国家产业结 构发 生根本 变化。原 来以 农业 为基础 的农 业社会转变为以工业为基础的 工业社会 , 这些国家 的综合国 力大为增强。世 界经济、 科 学文 化、 军 事政 治的重 心从 亚洲 古老的文明国度转移到欧洲和 北美 , 世界 格局随之 发生重大 变化。 一、 科技革命揭开了世界各国历史新的一页 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和扩 展 , 资本主 义生产方 式在欧美 先进国家确立。亚 非拉的 多数 国家则 在列 强的 炮舰下 失去 了抵御能力 , 沦为欧美 资本 主义 列强的 殖民 地半殖 民地 , 成 为资本主义的国际 市场、 原 料产 地和劳 动力 的供应 地 , 成为 他们投资的场所、 牟利的乐园和资本 主义经济的 附属。恩格 斯曾指出 : 历来受人 称赞的 自由竞 争已 经日 暮途穷 竞 争已经为垄断所代替 , 并且已经最令人鼓 舞地为将 来由整个 社会即全民族来实 行剥夺 做好了 准备。 亚 非拉 殖民地 半殖 民地国家在 为资 本 主义 列强 提 供原 料、 劳 动力 和市 场 的同 时 , 本国的某些产品或 半成 品也 流入国 际市 场 , 加入了 国际 经济大循环 ,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体系的组成 部分。正如 马克思所说 : 资产阶级 , 由 于开 拓了世 界市 场 , 使一切 国家 的生产和消费 都成 为世 界性 了。 从 工业 革命 开始 历经 100 年 , 世界形势发生了根 本性 的改 变 , 随 着工 业革 命的深 入和 扩展 , 资产阶级革命 和改革 运动 超出了 西欧 和北美 的范 围 , 以空前的广度开展起 来。同时 , 随着国际 共产主义 运动的发 展 , 殖民地附属国的民 族民 主解 放运动 成为 其组成 部分 , 这 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现代的世界格 局 , 后 来又伴随 着新的科 技革命 , 整个世界又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自给自足 和闭关自 守状态 , 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 各方面的 互相依赖 所代替了。 资本主义的近代 工业产生以来 , 共经 历了三次 大的技术 革命。每一次技 术革 命都是 以生 产工具 的变 革为 标志。 18 世纪 的第一 次技术 革命是以 17 世 纪的牛 顿力学 为前导 , 以 蒸汽机的发 明作 标 志 , 实现 了 从手 工工 具 到机 器工 具 的转 变。 19 世纪的第二次技 术革命 是法拉 第等科 学家在 实验室 里发现的电磁感应 定律 为先 导 , 以电气 化作 标志的 , 制 造了 发电机和电动机。 20 世纪的 第三次技 术革命 , 是 以 19 世纪 末 20 世纪初的电子、 X 射线、 天然放射 线为开 端的一 系列微 观世界的新发现以及在此基础 上进行的物理 学的伟大 革命。 收稿日期 : 2008- 10- 15 作者简介 : 刘颖 ( 1982- ), 女 , 黑龙江绥化人 ,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世界史专 业硕士研究 生 , 研 究方向 : 现近代 国际关系史。 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高速和 微观运动的 规律 , 电 子计算 机、 原子反 应堆等 , 无 论在材料、 能 源、 机器还是 信息方 面都 发生了质的飞跃。其中具有划时代 意义的是 电子计算机 , 它 是人 类智力的 伟大创 造 , 是数学 逻辑、 控制论、 信 息论、 固体 物理学、 电子学等多种自然科学理论的 综合应用。人 类社会 发展的历史 , 就是一部 不断 创新的 革命 , 更 给当 今世界 带来 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类社会发展 进程中 , 特别是近 代科技 革命和工业革命以来 , 以科学技术为基础 的创新活动 将社会 生产力和人类文明不断推进到新 的发展阶段 , 推动着 人类社 会生产方式、 生活 方式、 思维 方式 和社会 结构 的变革 。正如 马克思所讲的那样 , 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 命力量 。 18 世纪末 , 尚处于落后 地位的德 国 , 以创新 现代教 育和 培养高素质人才 为突破 口 , 拉开 了第二 次工 业革命 的序 幕 , 在化工、 电力和汽车等 产业逐步占据优势地 位 , 并在 19 世纪 后半 叶和 20 世纪 初成为世 界科学 技术的 中心 , 迅速 崛起为 世界工业强国之一。 19 世纪末 , 美 国通过 鼓励创造 发明、 支 持大学研究、 扶持企业技术研发 , 逐渐成为电 力、 汽 车、 航 空、 石油开采、 冶 金、 通 讯、 制造 业 和近 代 农业 大 国。两 次大 战 后 , 美国取代英国和德 国成 为世界 工业 化水 平最高、 综 合国 力最强的国家。 二、 科技革命浪潮对中国发展观念的推动 当代社会主义 国家与 资本 主义国 家在 对待 现代科 技方 面有一定距离 , 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 国家大多是 经济比 较落后的国家。这 虽然是 在理 论和实 践上 对马 克思主 义的 突破 , 但也意味着社会主义国家存在先 天不足的 问题。他们 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 , 开始采用了 高度集中的 计划体 制 , 这是在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模式 , 在当时 具有其合理 性 , 但是 , 这种体制不能适 应现 代科技 革命 的要 求 , 当代社 会主 义国家都需要体制改革 , 尤其在当今世界 经济迅猛发 展的关 键时期 , 全世界各国都 在大 力发展 本国 的科 学技术 , 增 强综 合国力 , 以期在全球科技和经济领域占 有一席之 地。在这国 际竞争白热化的严 峻形 势下 , 中国 自然 要认 清形式 , 把 握住 发展的契机。 中国对现代化的探 索 , 早在 19 世纪就开始 了 , 其 间几经 波折 , 却一直未能 成功。新 中国成 立之 初 , 曾照搬 苏联 的传 统社 会主义模 式 , 实行过 分集中 的经济、 政治、 文 化体制 , 甚 至在 文化大革命 时 期将这 一模式 推向极 端。僵化的 体制 使中国错过了科技革命 提供的良好机遇。经历了几十年的 ( 下转第 36 页 )
科技创新推动的农业现代化
![科技创新推动的农业现代化](https://img.taocdn.com/s3/m/d9fb2416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c9.png)
科技创新推动的农业现代化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农业现代化已然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科技创新的推动,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关键。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依靠大量劳动力和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农民收入低、粮食产量低,农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而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品质,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 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引入了各种现代化农机设备,如播种机、收割机、喷洒机等。
这些设备能够极大地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2. 精准农业:通过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对农田土壤、气候、作物生长等进行精准监测和分析,根据不同的需求制定精细化的农业生产方案。
这种精准农业的方式有效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 生物技术: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转基因技术、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转基因作物能够增加抗虫、抗病能力,提高产量和质量,为解决全球农业面临的挑战提供了新的途径。
4. 农产品加工技术:科技创新使得农产品加工技术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现代加工技术能够将农产品进行精细加工,提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将农产品加工为各种高端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农产品的产业升级。
三、科技创新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科技创新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首先,科技创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通过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得到提高,农民收入也相应增加。
其次,科技创新促进了农村产业的发展。
科技创新使得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多元化发展。
新兴农业产业的兴起,为农村经济增加了新的增长点,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科技和中国现代化
![科技和中国现代化](https://img.taocdn.com/s3/m/bb3438f4c8d376eeaeaa310e.png)
科技和中国现代化现代化的历史本质上是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史,科技发现和技术进步带来了新的文明,现代工业和国家的兴衰。
中国现在展开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现代化进程。
在过去的五十年中,中国在基础科学和技术发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名列世界前茅。
在载人航天,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第三代通信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高科技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制造业的繁荣。
16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培根把科技比喻成改善人类生活的关键。
目前,中国的科学家已经研制出杂交水稻品种并被广泛种植,这不仅是中国满足自身粮食需求的金钥匙,同时也促进了世界谷物产量。
1979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把四个现代化做量化考虑,其中,科学技术现代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化的实质,对于我们认识科学技术在现代化中的作用,进而正确制定我国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50年进程中的科技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发动机,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充分认识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要走在前面”,“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些重要论断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一是要优先发展科学技术。
二是要全面认识科学技术对现代化进程的深刻影响。
三是要正确理解何为“科学技术要走在前面”。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军事上的战斗力;政治上的影响力;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科技的发展也改善了国民健康。
使中国人均寿命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政府鼓励科技创新,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纲要(2006-2020)》,重点突出基础科学和科技前沿的研究,并优先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领域。
我们在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方面努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加强生物技术,农业,人口和健康方面的研究。
未来科技的发展要依靠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应用人才。
因此,政策的核心是如何吸引各个领域的人才,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激发他们带来创造性的想法。
在科技领域,我们加强机构改革,重视科学研究,分配公共资源,提高创新能力。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f28aad87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97.png)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一、引言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充分考虑农业生产和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资源等多方面因素。
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历经多年的探索,中国的农村已经逐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
该文旨在探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二、发展现状中国的农业生产一直处于一个非常压抑的状态,农村相对于城市的发展速度落后。
本着“三农”政策的指导思想,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农业已经逐步向现代化生产的方向迈进。
1、多元化生产方式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在于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从传统的粮食种植到畜牧、水产等领域,不断挖掘和优化各领域的资源分布和生产效率,推动中国农业由单一的传统农业向高效多元的现代化农业转型。
2、土地资源利用升级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之一。
目前国家鼓励的土地流转政策和土地所有权改革将更好的利用现有资源,缓解土地匮乏的问题,促进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收入。
3、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农业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不断优化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前景展望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仍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但是随着现代科技和新理念的加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的前景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1、科技创新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
农业科技的发展,既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更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从“依靠资源”到“依靠技术”的转变。
2、品牌形象品牌形象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通过产品品牌化和市场化,抬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价值,助力农民脱贫致富,推动农村现代化。
3、农业产业化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深入和加速,农业将不断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促使农业生产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四、结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主要体现在多元化生产方式、土地资源利用升级和产业升级等方面。
现代教育技术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ce9f6028192e45361066f5c6.png)
2 现 代 教 育 技 术 与 农 业 现 代 化 建 设 21 农 业 现 代 化 建 设 的 现 状 分 析 .
我 国 农 业现 代化 的 目标 是 : 业 生 产 稳 定 、 谐 、 农 和 持续 发 展 , 态条 件 能满 足 可持续 发 展 . 产 品 的品 种 、 量 、 生 农 数 质
现 代化 的促 进作 用 。
2 0世 纪 中期 以 来 , 以现 代 育种 技 术 和 农 业化 学 技 术 为 指 导 的农 业 科技 革命 , 使传 统 的 资源农 业 得 以高 速发 展 。 近
5 0年 来 , 生物 技 术 、 电子 与信 息 技 术 的发 展 , 又带 来 了 一 场 新 的农 业 科技 革 命 , 大推 动 了我 国农 业 现 代 化 建设 的进 大 程。 农业 现 代化 建设 需 要先 进 的农 业科 学技 术 作 指 导 . 要 需 先进 的技 术 装 备和 基 础 设施 做 支 撑 , 需要 具 备 现 代化 农 更
育。 0世纪 3 2 0年代 , 代教 育技 术 在 我 国开始 应 用 , 有一 现 并
业大 国 . 在科 学技 术 不断 发展 的过程 中 . 伴随 着农 业现 代化
进程 。 但农 业发 展 所面 临 的极 其严 峻 的现 实 是 : 口负荷 过 人 重 . 业 资源 短 缺 且 利 用率 低 下 、 农 生态 环 境 日益 恶化 , 些 这
每 1 0年 所 出现 的 发 明 和发 现 . 以往 2 0 比 0 0年 的总 和 还 要
问题 已成 为 制 约 农 业 持 续 发 展 的重 大 障 碍 。 此 , 长 远 因 从
看 . 须 以科 学 技 术 为依 托 . 造 传统 农 业 . 力 发 展现 代 必 改 大 化农业 . 以获 得 经 济 、 会和 生 态 效益 的 多丰 收 。 业现 代 社 农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与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a6842f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d5.png)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中国农业现代化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问题分析1.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缺乏现代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手工劳动和自然资源,生产力低下,规模小,效率极低。
是否实行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是影响农民收入、提高农业品质和增加经济效益的关键。
2.农业科技创新不足目前,中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仍处于不足的状态,缺乏技术创新和发展方向,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
农业科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之一,必须加强研究和推广,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和农业产业,并将之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提高农业强大自身的能力。
3.农产品质量不高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方式,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更好地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然而,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下,农产品品质不稳定,不符合市场期望和国际贸易标准。
这种情况在许多地区尤其严重,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和经济效益不佳。
4.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导致交通、通讯、能源、物流等方面出现问题,同时也使得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难以在农村推广使用。
为了实现现代农业生产,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水平。
二、解决方案1.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方式上,我们应该改变以传统手工劳动和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生产方式,而是采用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利用大量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等技术,解放劳动力,促进生产效率和市场需求的匹配。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必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的创新,加快发展面向未来的新型智慧农业产业,注重前沿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而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3.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关键。
必须借鉴国际的农业产品标准,并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
在技术层面,可以加强农业产品品种的培育、选育和育种等方面的技术,以达到高品质的农产品生产。
中国农业的革命与现代化
![中国农业的革命与现代化](https://img.taocdn.com/s3/m/3f18154b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c3.png)
中国农业的革命与现代化中国农业的革命与现代化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一项重大任务。
随着中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从农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农业现代化的意义以及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业革命的历史背景中国农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民生活贫困,农业技术水平滞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于时代。
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中国农业革命开始兴起。
二、农业现代化的意义农业现代化对中国的意义重大。
首先,农业现代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民对食品的需求。
其次,农业现代化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农业现代化还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和挑战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可以分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个方面。
首先,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通过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其次,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加强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提高农业附加值,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最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实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
然而,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农业科技创新仍然不足,农业科技水平相对滞后。
其次,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平衡,一些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
最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进展缓慢。
为了推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同时,还需要加强农业产业化的建设,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
此外,还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近代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进程对比研究
![近代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进程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833bcba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30.png)
近代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进程对比研究近代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进程,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
革命的兴起是为了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而现代化进程则是为了使中国能够迎头赶上世界先进的国家,建设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对这两个时期进行对比研究。
首先,从经济角度来看,革命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农业为主导,农民阶级是革命的重要力量。
革命胜利后,中共领导下的新中国开始进行了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村的初步社会主义改造。
而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逐渐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说明,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
其次,从政治角度来看,革命时期是政权更迭的时期。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治建设时期。
而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逐渐建立起了一个以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实现了政权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同时,中共的领导能够推动国家实现现代化进程,保持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最后,从社会角度来看,革命推翻了封建主义的统治,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而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日益提高。
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人民的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进程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革命是推倒旧制度的开始,现代化进程是为了在新时代中崛起。
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社会,中国在这两个时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革命为现代化进程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现代化进程为革命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对策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48ad2670740be1e650e9af4.png)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对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人均耕地面积的1/2,在世界190多个国家中,处于110位之后。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
”所以,我国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更是大势所趋。
1.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理论基础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1)现代农业著名的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对经济增长进行分析后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有赖于农业迅速稳定的增长,而传统农业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要使农业发展,必须将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化农业,即实现农业现代化0。
农业现代化,从一般意义上说,就是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和现代手段管理农业,使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农民的人均收入大大提高。
农业现代化包括生产品种的良种化,生产资料的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生产组织的区域化、社会化,生产技术的科学化,生产条件的水利化、园林化,经营管理的企业化、科学化3。
(2)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不仅是生产活动,同时是一种经济活动,农业在三大产业中处于基础地位,政府和企业都应当在不同的农业技术领域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农业科技创新的最终效果是创新的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及应用,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加快农业进步并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第一,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创造性。
创造性既表现在其应用的农业科技是首次成功使用的新技术,或者是通过改进现有农业中的某些技术,从而得到更加完善的并且具有更加明显效果的技术。
又表现在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对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创造性地把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经营的实践活动中,实现技术形态的转化。
第二,农业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性。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a513651dfc4ffe473368ab7e.png)
# 16 #
的物质技术的现代化, 即运用先进的生 产手段和科学技术装备农业, 实现农业 生产的机 械化、电气化、生物化和 化学 化, 这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或物质内 容;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 当前, 主要是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
不同。1886 年, 日本 1 个农场 工人购 买 1 公顷可耕地必须工作的天数是美 国农场工人购买同样面积可耕地工作 天数的 9 倍。在美 国, 劳动 力价 格相 对于土 地价格不断 上升, 尤其在 1880 ~ 1920 年期间; 而日本的 土地价格相 对于劳动力 价格 上升得 极快, 尤 其在 1880~ 1960 年期间。 到了 1960 年, 1 个日本农场 工人必 须工 作 30 倍 于美 国农场工人 的时 间, 才能 买到 1 公顷 土地1。那么, 在各自的资 源禀赋条件 下, 美国和 日本 是怎 样实现 农业 现代 化的呢?
二、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道 路的思考
中国农业资源禀赋的基本特点就 是人 多 地少, 人均 耕 地 1 亩多 一 点。 而 20 年前 改革 时所实 行的 福利 化的 分配方 式 又造 成 了 土地 使 用 的 细碎 化, 户均只有 半公 顷左 右。这样 条件 下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该怎样走? 显 然, 美国的 资源 禀赋 条件与 我国 正好 相反, 在耕 地的 人均 拥有量 上几 乎是 世界上的两个极端 # ## 一个是大规模 经营, 一个是小规模经营, 这就决定了 我们不 可 能走 美 国 的农 业 现 代 化道 路。那么, 能 否走日本道路? 事实上, 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 在资源禀赋上, 我国和日本非常接近, 因此, 日本道路 对我国来说是一条可行的道路。但如 果深入分析下去, 我国和 19 世纪后期 的日本仍然有许多十分显著的不同之 处。主要有: ( 1) 19 世纪 后期, 日本的 工业已经取 得了 一定程 度的 发展, 工 业对农业劳 动力 的吸收 水平 很高, 因 此, 在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的同时, 劳动 力的价格也 在不 断上涨, 即 土地 和劳 动力双重稀缺。而我国目前的劳动力 资源供求特 征是, 不 仅农村 存在 着大 量剩余劳动力, 城市剩余( 包括隐性剩 余) 的劳动力也在不断增加, 劳动力就 业的压力要求我们必须走出一条既能 够大量吸收 劳动 力就业, 又 能够 大量 增加农产品产出的特殊的农业现代化 道路。( 2) 日本 工业 化对农 业的 剥夺 很少, 因此, 农业现代化起步时的负担 较轻。而我国一向采取的是剥夺农业 的工业化方式, 直至目前, 剪刀差!还 大量存 在 着。据 计 算, 1994 年, 我国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智慧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智慧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bcd8a1f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7c.png)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智慧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彻底推翻了封建帝制,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围绕着这一主题,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智慧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辛亥革命对中国农业的整体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辛亥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传统封建王朝的终结,国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政治制度上,中国民主主义的思想开始流行,并对整个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开始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在农业发展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首先,土地所有权出现了变化。
传统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被打破,土地流转开始自由化,这为农民的经济地位带来了新的改观。
农民可以通过流转土地,而不再是完全从事自耕农业。
土地经营权的变更有助于促进土地的有效流动和利用,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
其次,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的农业生产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农业阶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业新技术的引进,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各种先进的农业机械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新技术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从而推动了农业生产的高科技化和智能化。
再次,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为现代化农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比如,公路的建设,为农产品的物流运输提供了保障;电子通讯的普及,使得信息化的管理成为了农业生产的新常态。
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二、辛亥革命对中国智慧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智慧农业是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生产方式。
在全球范围内,智慧农业已经成为推动农业生产的重要趋势,而中国在这方面也开始逐渐占据领先地位。
首先,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科技水平开始得到迅速提升,尤其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为中国智慧农业制造了良好的环境。
比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渗透,农业行业的信息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物流配送等业务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支撑: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革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农村社会治理
![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支撑: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革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农村社会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db78a4cf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91.png)
汇报人:XXX
目录
Contents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农 业 现 代 化 03 农 村 产 业 革 命 04 农 村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05 农 村 人 才 队 伍 建 设 06 农 村 社 会 治 理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农业现代化
农业科技发展
农村公共安全保障
加强农村治安管理,维护 农村社会稳定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 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
能力
加强农村消防安全管理, 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
强化农村交通安全监管, 保障农民出行安全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
人才激励:建立 完善的人才激励 机制,激发人才 创新创造活力
06
农村社会治理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村民自治组织建设:保障村民参与权,提高基层民主管理水平。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发展集体经济,增强乡村经济实力。 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培育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乡村振兴。
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的关键 农业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生物技术:为农业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和突破口 农业装备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
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 01 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02 农业智能化: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精准农业,提高农产品品质 和产量
实现可持续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农村产业政策支持
农业补贴政 策
农业科技政 策
农业保险政 策
农业产业化 政策
04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现代科技革命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科技革命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452811c14791711cc79174f.png)
( nma H sadyB ra f u eegDs is Z azun ,S adn 7 00,C ia A i l ubn r ueuo ehn ir t, hoh ag h og 70 X tc n 2 hn )
Ab ta t T e s san b e d v l p n fa rc t r eae O te ft r fa rc lu a c n my i h n s r c : h u ti a l e eo me t gi u u e i r ltd t h u e o giu t le o o C ia,i as e b sc o o l s u r n s lot a i f h
现代科技革命给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带来了巨大变化 ,
使人类从原始 的生活方式走 向现代文 明, 为人类 的发展做 出
发展和人 民生活的需要 J 。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 , 农业可 持续发展就是充分 开发 、 合理利 用一切农业 资源 ( 包括农 业 自然资源和社会 资源) 合理 地协调农 业资源 承载力和 空间 , 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 源永续利用 , 使农产 品能够不断满 足 当代人和后代 人的需求 。 中国农业 可持续发展 的特点包括生态可持续性 、 经济 可 持续性、 口适度性 、 人 农业增 长方式 的集约性 和 目标 的多元 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出产率、 品质 产
me t fa r u t r n C i a w r ic s e n t i p p r i o r gi l e i h n e d s u s d i s a e . c u e h
Ke rs si t ca dt h o g a r o t n ar utr; uti bedvl met ywod : e i n c nl cle li ; gi l e sa n l ee p n c nf i e o vuo i c u a a 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现代科技革命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高炳淼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南药学随着现代科技革命对全球生产力的深刻影响,全球农业生产出现了农业现代化趋势,发达国家由于科技进步、资本供给的充足,以及与农业相关联的工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农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农业普遍实现了现代化。
中国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农业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也得到了极大发展,但相对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却滞后了许多,出现了农业经济与城镇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二元经济模式,影响中国经济的整体进步,那么中国农业现代化将如何展开?本文试从世界范围内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和我国农业发展的独特国情决定了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及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等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现代化通常是指某一事物的发展达到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实现我国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宏伟理想和奋斗目标,也是跨世纪的发展主题。
在四个现代化中,农业现代化仍是最基础的产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而科技的现代化则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
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呢?农业现代化是指以现代科技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为基础,合理开发应用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科技、农业设施、农业经营管理、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和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产品商品率的现代化,并得以持续发展。
其本质应包括:(1)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机械化;(2)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生物工程化;(3)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专业化;(4)农业生产设施和生态环境的现代化、优良化。
1世界范围内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启动的。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各国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各有特色。
一般认为,在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大体有三种类型:(1)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为代表。
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以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单位农场种植面积和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的总产量;(2)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以日本、荷兰为典型,它们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以生物技术为农业技术创新的重点,以缓解土地资源不足,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供给;(3)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型,如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并进,物力投资和智力投资并举,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园林化。
我国同美国相比,没有资源优势;同欧洲相比,没有科技优势;同日本相比,没有财力优势,因而既不能走美国大规模土地经营的道路,也不具备日本高额补贴农业的条件,所以,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选择,只能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农业发展现状,借鉴国际上一些国家的经验教训,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2我国农业的独特国情决定了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我国农业发展在资源禀赋、经济社会结构、任务要求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国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资源短缺与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人均耕地、淡水等自然资源较少。
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2%,而且在持续减少,1996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3亿hm2,到2006年底已降为1.22亿hm2,10年间净减少0.8亿hm2。
而且耕地质量总体较差,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5%以上;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7.4%左右,农业每年缺水约300亿m2。
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耕地减少、淡水短缺、人口增加的趋势难以逆转,农产品供给压力逐年加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2)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水土流失严重,建国以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由116万km2增加到180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二是沙漠化继续扩大,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15.5%,目前全国沙漠化土地每年以1000多km2的速度在扩展;三是森林资源危机,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96%,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54.2%,由于森林覆盖率低,植被破坏,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已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四是农田污染日益加重,农田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
(3)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与支撑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从设施装备水平看,靠天吃饭状况还没有改变,物质技术依然落后,防灾抗灾能力低,机械化水平低,使用简单工具、靠手工劳动和畜力为主的小生产还大量存在。
从科技水平来看,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比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要低20-30个百分点。
从生产者素质看,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总体较低,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业劳动者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趋势。
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得到根本改变,就很难适应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很难长期有力支撑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4)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严重滞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较大,农民看病难、受教育难、社会保障难、文化享受难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不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
(5)农民收入偏低和增收难度加大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尽管中国农民收入在经历多年低速增长后,于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255元,实际增长 6.2%,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高达1.5亿人左右,今后每年还将新增600多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难度亦非常大。
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2年翻两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以上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的分析,综合国外经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应该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3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和世界历史现代化进程基本上是一致的。
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目标是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在农业方面就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毛泽东当时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集体化加机械化”;当农村实行了农业集体化后,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和“农业八字宪法”,这可说是我们对农业现代化的第一阶段—工业化农业的认识。
这同当时西方封锁我国,我们只能“一边倒”学习和参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经验有关。
那时,苏联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和集体农庄,是中国努力追求的方向。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提出了究竟什么是农业现代化的问题。
邓小平指出:“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机械化,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
“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
农业问题,“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
这表明,我们党已经从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现实中认识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不仅要依靠机械、通用技术,更要依靠科学,依靠生物工程、尖端技术;把农业的根本出路,从在于机械化,提升到了在于科学,在于生物工程、尖端技术。
这样,我国就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科学化相结合的有益经验吸收过来,形成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赶超格局、跨越趋势,使我们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认识,及时跟上了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前沿,跟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由工业化农业经过信息化农业,上升到生态化农业。
如果说,现在我国大多数农民对这些现代化内容还比较模糊的话,那么,随着第三步现代化战略的实施进程,这些现代化科学化内容,就会从朦胧走向清晰,从规划设计变为实践现实。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国内,江泽民根据邓小平理论,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很不发达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的关于如何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宏观环境、以及宏观领导方面的新思路、新方法问题。
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宏观环境,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的宏观环境上来。
在国外,1986年我国决定参加国际贸易组织,重新申请恢复“人关”“人世”。
加人世贸组织,表明中国决心把实施现代化的国际环境,从一般对外开放,转变为全面对外开放。
现在,我国已全部完成了“人世”谈判,并于2001年11月10日正式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这样,我国农业现代化,将在直接参与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贸易合作与竞争的环境下实施。
“人世”,是我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及整个四个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决策。
江泽民指出:“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总之,对于农业现代化,中国的探索与认识过程是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的。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依据自己的国情创造了邓小平农业现代化理论,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借鉴了世界上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中国将以跨越式的发展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
进人21世纪,2008年农业部信息专家组组长梅方权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认为在农业方面应该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信息化不仅可以带动工业化,而且也可以带动农业现代化。
在西方,工业化是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其实质是把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为现代的工业社会,当时引发工业革命的科学技术条件是热能蒸气机的发明和运用。
工业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大潮流。
至今已历时200多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先后完成了工业化。
但就联合国现有190多个成员国来说,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还不足30个(如加上新兴工业化国家,则不足4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