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法的修订历史
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当时,国家的管理是由统治者亲自决策,而且只有部分富人和贵族能够参与国家的决策。
在明清时期,选举制度逐渐成形,社会上的选举开始向政府部门延伸,成为一种正式的政治制度。
但在当时,选举仍存在诸多限制,比如只有一部分人可以参选,候选人也需要有一定的财产和社会地位。
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和革命斗争的兴起,中国政治生态发生了巨大变革。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中国开始尝试引进现代选举制度。
1913年通过的议会法明确规定了普选和区代表选举两种选举形式,建立了全国性的选举机构。
但是,反对势力和地方势力的阻挠,使选举制度存在严重的缺点。
比如,选民不足,选民的选举权被限制,候选人的参选资格也不完全公平。
而且,在那个时期,选举制度进一步深化仍面临极大阻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选举制度得到了重要的改善。
选民权利大大加强,选民可以行使普选权,加入政或群众组织进行政治选举。
显著的例子是代表大会的选举制度建立,并在各级地方设立了代表大会。
代表大会是一个由选民选出或官员任命的机构,代表本地区或特定利益团体,行使立法、监督和选举职能。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选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为了加强社会信任和政治合法性,中国政府不断推进选举领域的改革,加强制度建设。
2004年9月,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通过的《基层选举条例》明确规定了基层选举的范围、选民资格、选举流程、管理监督等方面内容。
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出台的《选举法》则进一步完善了选举制度。
总的来说,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封建制到民主制的不断完善和改进。
尤其是在新时期,选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不仅提高了政治合法性和社会信任度,而且对深化民主政治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未来中国选举制度的发展前景乐观。
我国选举法律制度的发展沿革

1, / 其余 2 为党外人士 。后来 , 3 / 3 各根据地都推广了 14 年 4 , 96 月 陕甘宁边 区第三届参议会 在延 安 召 开 , 过 了陕甘 宁边 区宪 法原 则 , 次规 定 了陕 甘 通 再 宁 边 区的政 权组 织形 式和选 举 制度 。它 规定人 民普 遍、 直接、 平等、 无记名选举各级代表 , 各级代表选举
5 8 共选 出基层人大代表 56 万名。 8 6. 9 民代表会 议 , 为各地 人 民政权 的权力 机关 , 后 由 总数的8. %; 作 然 15 年 4 中央选举委员会 、 94 月, 政务院发出了关 各级人民代表会议选出它的同级执行机关——各级 市 县人 民代表大会 的几个 问题的决定 , 人 民政府 。例如 ,98 , 14 年 华北解放 区选举产生 了 于召开省 、 、 月召开 , 、 省 市人代会在7 月下 人 大代表 , 召开 了华北 临时人 民代 表大 会 , 通过 了华 要求县级人代会在 6
底, 全国各地根据选举法进行了普选。最终 ,178 24 9
解 放 战争 时期 , 随着 民 主革命 的 深入 发 展 和 革 个基层 单位全 部完成 了选举 工作 。当时 , 国有 全 . 2 登 . 亿 2 占 8 命 政 权 的 日益扩 大 , 解放 区 的选举制 度更 加完 善 , 60 亿 人 , 记选 民 3 4 人 , 1 周 岁 以上人 口 各 在 许 多村生 各 级 人 总数 的9 . %; 71 参加投票 的 2 8 8 . 亿人 , 7 占登记选 民
逐步 发 展完 善起 来 。基层 群众 性 自治组 织 的选举 制 这一 原则 。
一
、
革命根据地 的选举制度及其实践
政府人员; 各级代表对选举人负责; 各级人民代表会 参议会 ) 乡级一年改选一次 , , 县级 两年改选 一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 13 年 , 9 1 中央苏区 议 ( 边 年 每 对 颁 布 了 中华 苏维 埃 共 和 国宪法 大 纲 和 暂行 选举 法 , 次 , 区 一级 3 改 选 一 次 ; 届选 举 时 , 各 级 政 权 的 T作 进 行 大检 查 。后 来 , 各抗 日根 据地 也 都 推 建立了苏维埃代表和政权机关 的选举制度 , 规定 了
我国选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我国选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
选举权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最基本的一项权利,如何合理的运用这一权利,如何保证选举的公平公正对每一个公民,乃至对于国家来说都至关重要。
新中国成立后,选举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成为发展民主政治的基本任务与重要形式。
1953年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全国与地方人大代表的选举程序与原则作了具体的规定。
根据1953年选举法,于1953年3月到1954年8月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主的普选。
全国进行直接选举的基层单位共214798个,共有人口571 434511人,登记选民323 809684人,占选举地区18岁以上的人口总数的97%多,实际参加投票约有278093100人,参选率为86%。
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对1953年选举法进行了重大修改,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新要求与经验,通过了新的《选举法》。
1982年宪法颁布以后,根据国家政治生活的变化,曾对选举法进行了三次修改(1982、1986、1995)。
我国社会主义选举制度的确立有其客观必然性。
它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1953年我国选举法的基本原则和重要内容是:1、选举权的普遍性。
如《选举法》第一条规定各级人大代表“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
第四、五条规定,除依法尚未改变成份的地主阶级分子、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反革命分子、其他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者、精神病患者之外,年满十八周岁之中国公民,不分民族和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选举权的平等性。
浅谈中国的选举制度

《浅谈中国的选举制度》摘要:由于我国历史上民主传统的缺乏、社会主义在前进途中出现的曲折,以及一段时期对建设民主政治的忽视,目前我国选举制度的民主程度还不够高,已确立的制度还没有完全贯彻落实,整个选举制度也显得不够健全和规范。
因而完善和改革选举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直接选举监督平等引言:在我国改革的大潮下,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领域都有所突破,民主政治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政治权利也受到尊重和保障。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让人民群众广泛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学术界也提出了,要尊重广大人民的尊严权和发言权,而选举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是推动民主发展的强大动力。
作为民主政治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作为民主支柱之一的选举制度仍有不足,需要去改进和完善。
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正文 1选举与选举制度比较现代社会里,大多数国家宣布“主权在民”,或“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只有人民才能行使国家权力,但是鉴于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和统治的需要,人民不可能事事亲为,因此必须通过选举选出代表,将属于全体国民的国家权力委托给代表组成的国家机关去行使,从这一意义上讲,选举是人民进行全力委托的行为,是国家代表机关,从而也是国家行政和司法机关获得合法性的途径,是现代代议民主政治的基础。
没有选举便没有了代议制,便没有了现代民主制度。
那么作为规范和完善选举过程的选举制度对于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意义不言而喻,首先我们必须分清选举与选举制度。
广义的选举,是指一切社会组织中由有资格的组织成员或其代表依据一定的制度规则以投票形式选择组织的代表或领导人以及有关决策决议的活动及过程。
而狭义的选举则仅指政治组织特别是国家组织上述内容的选举,也即“政治性选举”如国家首脑的选举、各级民意代表的选举、各级政府首脑的选举以及政党内部的各种选举等。
①从选举的形式上又可以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选举制度作为选举的规范和标准,我国有学者认为,选举制度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面上加以了解。
民主选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953年第一部选举法的诞生
根据选举法的规定,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省、市、自治区 、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央和地方各级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然后由各代表团或者代表小组推 选代表组成大会主席团,由主席团提名候选人,经各代表团或者代表小组酝酿协商后,再 由主席团根据多数人意见确定正式候选人名单,最后由大会全体投票选举
2
第2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选举制度的三次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选举制度的三次跨越
第一次跨越:将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主持下,经过 充分酝酿和讨论,对1953年的选举法进行了重要的修订。这次修订最重要的变化是将 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由乡镇扩大到县一级。这一重大举措适应了中国的国情 在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乡镇的稳定和各项建 设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发挥县级政权的作用。因此,将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 一级,有利于密切县级政权与群众的联系,使县级政权能够及时反映和体现广大群众的利 益和意愿
改革开放以来选举制度的三次跨越
第二次跨越:将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
同是在1979年,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对1953年 选举法进行了第二个方面的重大修订:将等额选举改为 差额选举。这一重大举措打破了在候选人提名上的形式 主义框框,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更加实际的保证。 这一修订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更加切实的保证
-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民主选举制度的发展 历程
日期:20xx-xx-xx
目录 / CONTENTS
选举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途径

选举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途径作者:滕修福来源:《人大研究》2024年第08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也是现行选举法颁布45周年。
回溯选举法的制定和修正历程,以及不断完善的人大代表选举原则,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举法的两次制定及七次修正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其间9月29日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第十二条明确:“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
”1952年,中共中央根据《共同纲领》的精神和国内外形势,及时提出了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起草宪法、选举法等法律的建议,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赞同。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成立宪法和选举法起草委员会,广泛征求意见。
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简称“第一部选举法”)。
邓小平同志在草案说明中指出:“在选举法草案中,贯穿着一个总的精神,就是根据中国当前的具体情况,规定一个真正民主的选举制度。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的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确立和完善。
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重新制定通过了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简称“现行选举法”或“第二部选举法”“选举法”)。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选举法历经了五次修正,分别是1982年、1986年、1995年、2004年、2010年。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15年6月22日,中共中央转发《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国及美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选举制度的形成和确立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在坚持和加强党内集中统一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和推进党内选举制度建设。
从1921 年7 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经过二大、三大、四大、五大,到1928 年的六大,再到1945 年的七大,以至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党内选举制度也经历了从萌芽、初步形成到确立的历史发展进程。
1.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大革命失败是党内选举制度萌芽阶段2. 从党的六大到七大召开之前是党内选举制度初步形成阶段3. 从党的七大到新中国成立是党内选举制度形成和确立阶段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内选举制度的曲折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成为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执政的党,我国也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是党内选举制度逐步发展阶段2. 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三中全会”前是党内选举制度遭遇挫折阶段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内选举制度的恢复、发展和完善1978 年12 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了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深刻认识到包括党内选举制度在内的党的制度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并且找到了通过改革创新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的正确路径。
30 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党内民主有了很大发展,党内选举制度也经历了一个恢复、发展和逐步完善的历史进程。
1.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是党内选举制度恢复和发展阶段2. 从党的十二大之后到十六大之前是党内选举制度进一步发展阶段3.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是党内选举制度创新发展完善阶段四、党内选举制度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启示90 年来,党在党内选举制度建设的探索中,既走过一些弯路,遭遇过一些挫折,更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
回顾和考察党内选举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教训,至少给我们以下几点重要启示。
党的基层选举历史演变

党的基层选举历史演变我国基层选举”在过去的20多年里,走过了一个由盛而衰的发展过程,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党的基层选举历史演变,希望大家喜欢!党的基层选举历史演变基层党组织的定义,按照“十六大”党章规定是指“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的党组织。
从1922年中共“二大”党章到2002年中共“十六大”党章,其间对于基层党组织的规定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单一到逐步详尽、完备的过程。
“支部为使与工农联系起来的组织”1925年中共“四大”党章最早规定“各农村各工厂各铁路各矿山各兵营各学校等机关及附近,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在此之前的党章规定基层单位只建立党的小组。
而在1927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中明确规定“支部为党的基本组织”,并专设“党的支部”一章加以论述。
中共“六大”党章延续了这一说法认为“党的基本组织是党的支部”。
总的来说中共“七大”以前党章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党支部看为是党的基层组织,因此这期间党章关于基层党组织的规定主要集中在党支部上面,其内容主要有:(1)支部设立的人数原则。
在1922年第一个党章中就作了明确的规定,“各农村各工厂各铁路各矿山各兵营各学校等机关,及附近,凡有党员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组,每组公推一人为组长”。
在1923年的党章中曾一度将组建党支部的人数增加为五人至十人,但1925年以后,又将其恢复到了1922年党章的规定即:“凡有党员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组”。
(2)关于支部会议。
1922年党章明确规定“各组,每星期由组长召集会议一次;各干部,每月召集全体党员或组长会议一次”。
此后的两次党章修改这部分的变化不大,只是在灵活性上面上做了一些规定,如:“其有特别情形之地方,得改全体会议为组长会议,但全体会议至少须两月一次”④、“支部干事会议,每两星期中,至少召集一次支部党员大会”。
浅谈我国选举制度的完善

浅谈我国选举制度的完善作者:杨阳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32期摘要:我国选举制度的逐步完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选举制度虽有完善,但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政治要求相比仍有一定距离,如何完善我国选举制度以更好保障人民政治权力成了重要课题。
本文在对我国选举制度的定义和过程作一阐述与总结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视角,根据我国选举制度在实践中出现的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如何完善的操作办法并指出现实意义,以期对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选举制度的逐步完善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选举制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选举;间接选举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选举就现代国家而言,是由较大群体选择领导本群体的一小部分群体所采取的一种程序或制度化模式。
这种程序或制度化模式是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而建立的,它的主要运作方式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程序或方法,由较大群体选择一部分主体组成较小群体作为领导集团实施统治,它的目的是为统治阶级输送新鲜血液以更好地维护统治。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制定的选举程序或方法既是选举制度。
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视角,论述我国选举制度完善的相关问题。
一、我国选举制度的历史(一)改革开放前选举制度的建立和经历的曲折过程我国选举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方式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社会主义国家国体方面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新中国选举制度是从建国前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实际控制的地区所制定的选举办法发展而来的。
例如在抗日战争阶段,中国共产党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与政权建设结合起来,围绕抵抗和消灭日本侵略者的主要目的,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可以团结各抗日阶层的民主政权,也即三三制政权。
三三制政权作为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治上层建筑,一是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促进抗日根据地经济的恢复或发展;二是强烈地影响社会和个人意识,调动了各抗日阶层的积极性,也改变了一些人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抗日力量和抗日根据地的看法;同时三三制政权也为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性质的选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作了经验总结和干部准备。
宪法学第六章 选举制度笔记

第六章选举制度第一节选举制度的概述一、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的概念(一)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二)概念二、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基本功能(一)历史演变1953年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1979年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进行了重大修改;1982年宪法颁布,对选举法进行了3次修改;1986年12月2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对1979年选举法进行了修改与补充;2004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选举法又进行了修改;2010年全国人大对选举法进行了较大的修改。
(二)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功能1.全面地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2.选举制度是建立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和出发点3.选举制度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形式4.选举制度是合理地调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基本形式第二节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一、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1.我国宪法和选举法规定,除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外,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2.三个问题(1)精神病患者选举权的规定。
(2)因危害国家安全罪或者其他严重刑事犯罪案件被羁押,正在接受侦查、起诉、审判的人,经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决定,在羁押期间停止行使选举权利。
(3)根据1983年3月5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的《规定》二、选举权的平等性的原则1.基本含义: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不能同时参加两个或两个以上地方的选举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并用原则四、无记名投票原则第三节选举的民主程序一、选区的划分二、选举机构选举机构,选举委员三、选民登记:是公民取得选民资格的基本程序。
四、代表候选人的提名(一)代表候选人的产生选举法的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候选人,按选区或者选举单位提名产生。
(二)实行差额选举(三)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的确定(四)代表候选人的介绍形式五、选举投票六、代表辞职七、对代表的罢免和补选。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体现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社会主义民主实质的根本制度,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根本途径和形式,是人民把国家的、民族的和自己的命运最终掌握在自己手中,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可靠保证。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决定国家大政方针,行使国家立法权。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来自各族各界,具有广泛性。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出了国家的领导人员。
这次会议,正如毛泽东在开幕词中指出的“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在“文化大革命”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文革”一开始,就停止了各级人大的活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始了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历史时期。
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党的领导下,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在立法工作、监督工作、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树立了应有的权威。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改革选举制度,实行差额选举。
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1953年选举法的基础上,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此后,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2年、1986年和1995年先后三次对选举法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
如扩大直接选举范围、缩小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实行差额选举等等。
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行使选举权,受到了深刻的民主法制教育,普遍提高了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
选举法历次修改回顾

选举法历次修改回顾作者:暂无来源:《公民导刊》 2020年第11期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
这次对选举法进行修正,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法律中更好体现坚持党对选举工作的领导,二是适当增加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数量。
选举法经历多次修改,这些修改都是健全人大选举制度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
■ 张吕好第一部选举法诞生以普选的方式产生基层人大代表、召开正式的全国人代会和地方各级人代会的提议,始于1952年底。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决议成立选举法起草委员会,进行选举法起草。
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通过了选举法,确认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普选、逐级召开地方各级人代会和全国人代会提供了法律基础。
1953年的选举法第一条规定,各级人大代表“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
第四、五条规定,除依法尚未改变成份的地主阶级分子、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反革命分子、其他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者、精神病患者之外,年满十八周岁之中国公民,不分民族和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除普遍性外,这版选举法还体现了“投票权平等”,如第四十三条规定,每一选民只得进行一次登记;第六条规定,每一选民只有一个投票权。
该法分两章详细规定了各级人大代表“名额”,农村与城市、汉族与少数民族每一代表代表不同的人口比例。
1953年选举法的意义在于将普选的政治承诺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落实,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法律化,为顺利开展初次全国性普选,也为以后的选举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
社会发展与《选举法》变迁

《 选举 法》 的制 定及 其修 改 完 善 中直 观 地展 现 出来 。
只 有 以 历 史 性 的 视 角 深 入 《 举 法 》的 整 个 变 迁 过 选
程 , 能深切体 认 这 次修 改 的重 大 意 义 , 把 握 《 才 并 选 举 法》 的未 来发 展趋 势 。1 5 9 3年 2月 1 1日, 央人 中
一
、
社 会 结构 的转 型 与《 举 法 》 选 的变 迁
选举 制度 的设计尤 其是 代表名 额 的分 配与社 会 结构 的形态 具有 紧密 的联系 。社会 结 构包 括 阶层 结 构 、 乡结 构 、 城 区域 结 构 、 口结 构 、 业结 构 、 会 人 就 社 组织结 构等 方 面 。建 国 以来 至 改 革 开 放前 , 国社 我
在汉 , 逊 , . 舒 译 北京 : 务 印 书 馆 ,9 0 3 6 商 18 : 1.
郑 红娥 . 统 与 转 变— — 读 《 国城 市 消费 革 命 》 J . 传 中 []
二 十一 世 纪 ( 网络 版 ),0 4( . 2 0 3)
陆学 艺 . 当代 中 国社 会 阶 层 研 究 报 告 [ . 京 : 会 M] 北 社 科 学 文 献 出版 社 ,0 2 13 2 0 :0 . 李檐. 律社会 学 [ . 京 : 国政法 大学 出版社 , 法 M] 北 中
民政 府委员会 第 二 十二 次 会议 通 过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全 国人 民代 表大 会及地 方各级 人 民代 表大会 选举 法》, 基本建 构起建 国初 期 的选 举 制度 , 为在 全 国范 围 内实行 普选 、 级 召 开地 方 各 级人 大 和 全 国 人 大 逐
提供 了法 律 基 础 。改 革 开 放 后 的 17 9 9年 , 国 对 我
新.《选举法》

一、新《选举法》的亮点一是突出了取消城乡选举差别,实现“同票同权”:2010年3月1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闭幕。
出席闭幕会的2909名代表投下神圣一票,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这次选举法修正案的核心内容,是拟将原来城乡按照“四比一”的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规定修改为“一比一”,从而一步到位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这表明,我国城乡居民选举首次实现“同票同权”。
自1953年以来,我国农村和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经历了从8比1到4比1。
有人将此形象地称为“四个农民等于一个城里人”。
“比方说,一个城市人大代表代表的人口数,比如说是1万人,那么农村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就是4万人,这就是一个4比1。
那么现在就要把它改过来。
城市人大代表背后代表1万的选民,农村人大代表他所代表的人口数也是1万。
这就是同票同权。
”‘同票同权’就是为了实现我们选举法的一个平等性的原则,广泛性的原则。
因为选举法的一个很重要的主旨就是选举权的平等,但这种平等又要按照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来看待。
原来我们有8比1,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合理的,因为反映了当时我们国家的人口的分布情况、从事的职业、阶层等实际情况。
现在我们农业人口相对已经减少,两会正在讨论的这个1比1,也是反映我们今天的一个客观现实。
《选举法历史上几次修改的情况》: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其中明确规定城乡人大代表可以代表不同的选民人数。
在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是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8倍。
1982年,城乡人口比例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了较大不同。
在充分考察现实条件的基础上,我国对选举法进行了修改。
县级人大代表的农村与城镇人口比例,从4倍改为可小于4:1直至1:1。
1995年,选举法再一次调整,将省、自治区和全国这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比例从原来的8:1、5:1,统一修改为4:1。
第六章选举制度 (2)要点

第一节 选举制度概述(二)
二、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基本功能
(一)历史演变 1953年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 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对1953
年选举法进行了重大修改 。 1982年宪法颁布实施以后,根据国家政治生活发 展的变化,曾对选举法进行了三次修改。 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对选举 法进行了重大修改。 2004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 次会议对现行选举法又进行了修改 。
二、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第三节 选举的民主程序(一)
一、选区划分
选区是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为基础划分的区域, 是选民选举产生人民代表的基本单位。 划分选区的基本原则是: (1)便于选民参加选举活动,便于选举组织工 作的进行。 (2)便于选民了解候选人,便于代表联系选民。 (3)选区划分要充分考虑选民行使监督和罢免 权。 为了保证选举过程的民主性与科学性,选举 机构的设置要体现民主、公正的原则,严格遵循
分 析
根据《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
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 事责任。可见我国在民事赔偿领域实行的是只有公民的人身 权和财产权受到侵害时才能获得赔偿的原则。本案中王春立 等16名员工在诉讼中,以选举权受到侵害为由要求进行赔偿 显然不能获得法院的支持。但我们认为,尽管不能直接以选 举权为由申请赔偿,他们还是可以以由于选举权受到侵犯而 造成精神损害为由来获得赔偿的。因为选举权是公民社会中, 作为公民的一个基本人权,或者是说作为人而享有的基本权 利,它是公民人格的体现,对选举权的侵犯实质上就是侵犯 的公民人格。因此,我们认为是可以通过申请精神损害赔偿 的方式,来获得法律救济的。
选举法的发展历程

选举法的发展历程
选举法是规范选举制度和程序的法律,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选举通常是由贵族、祭司或其他有权力的人士决定的,这种选举方式往往缺乏公正性和民主性。
在现代,选举法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完善。
第一个现代选举法可以追溯到美国1787年通过的宪法,它规定了联邦政府的选举方式和程序。
此后,各国陆续制定了自己的选举法,以确保选举的公正性和民主性。
20世纪,选举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例如,英国在1918年通过《普选法》,扩大了选民的范围,增强了选民的权利。
美国在1965年通过《选民权法案》,禁止了针对种族、性别等因素的选民歧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选举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例如,近年来出现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选举方式,这种方式在某些国家已经开始应用。
未来,选举法的发展将会继续,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 1 -。
(人大)宪法、选举法、组织法、代表法辅导材料

(人大)宪法、选举法、组织法、代表法辅导材料认真学习宪法增强宪政意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
一、现行宪法是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年来,先后制定了四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
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由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
从形式上看,这部宪法是对一九七八年宪法的修改,实际上则不然,它不是以一九七八年宪法为基础的,而是以一九五四年宪法为基础,重新制定的新宪法。
二十多年来,先后四次对部分内容作了修改,通过了四个宪法修正案,共31条。
总的来看,现行宪法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又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认识的深化,从而使宪法更加完善,成为体现时代特征、符合国情、与时俱进的宪法,对于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巨大作用。
(一)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立国基石),也是现行宪法体现的原则性。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既是我们党的主张,又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也是现行宪法包括四个宪法修正案能够立得好、站得住的四根支柱。
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前进的共同的政治基础,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特别是通过第三次和第四次对宪法部分内容进行修改或者补充,先后确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实现国家指导思想的两次与时俱进,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项基本原则怎样写入宪法?当年在起草现行宪法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两个方案:一是直接写入宪法条文,二是在宪法序言中阐述。
新中国选举制度60年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选举制度60年的发展历程一、新中国选举制度6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现行的选举制度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选举制度发展而来的,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权建设和选举经验的总结。
我国在民主革命时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主的选举制度,虽然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还不够完善,但却都是从当时的阶级关系和具体情况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团结和组织广大人民,为巩固人民政权和完成各个不同时期的革命任务服务的。
它所确立的许多民主原则为建国后建立更加完备的选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一些地方战事尚未结束,土地改革正在进行之中,不具备普选的条件,各地方国家权力机构按照选举、推选或选派、充任、邀请等4种形式产生代表。
1952年底,开展普选产生各级人大的条件逐渐成熟。
1953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发建国后第一部选举法。
该法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1953年的选举法与革命根据地的选举制度相比有了较大的进展:一是更具有普遍性。
除依法未改变成分的地主阶级分子、剥夺政治权利的反革命分子和刑事犯罪分子外,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是体现了平等原则。
选举法规定男女平等、民族平等、区域平等,每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
三是采取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
四是基层政权单位采用举手表决和县以上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法。
五是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具体的选举程序。
1953年选举法颁布后,全国开展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普选活动。
各地进行了选民登记工作,登记选民总数为3.23809684亿人,占进行选举地区18周岁以上人口数的97.18%。
参加基层选举的单位总计21.4798万个,参加基层选举地区的人口总计5.71434511亿人[1]。
这次普选是一个规模巨大的民主运动,大大推动了我国人民民主制度的发展,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从1953年选举法颁布实施以来的20多年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选举法》是中国政府制定的由广大人民群众选举代表参政议政的法律。
该法律制定于1953年,1979年重新修订,其后经过1982年、1986年、1995年和2004年4次修改,2009年制定了《选举法(修正案)》草案。
并于2010年3月1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表决通过。
历次修改
新中国选举法制定于1953年,1979年重新修订,其后经过1982年、1986年、1995年、2004年、2010年,5次修正。
[1]
1979年
1979年7月1日通过的选举法规定,仍然实行“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但同时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了县。
根据规定,无论直接选举还是间接选举,都应实行差额选举。
而在此之前的1953年选举法,没有明确规定是实行等额选举还是差额选举,实际上,人大代表选举一直实行等额选举。
1979年的选举法还赋予了选民和代表提名代表候选人的权利,规定任何选民或者代表,有三人以上附议,就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
同时,对宣传代表候选人作了宽松的规定:“各党派、团体和选民,都可以用各种形式宣传代表候选人。
但在选举日须停止对代表候选人的宣传。
”
1982年
1982年修改后的选举法将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方式改为“推荐代表候选人的党派、团体或者选民可以在选民小组会议上介绍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情况”;还增加了对代表资格终止情况下补选代表的规定,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在任期内调离或者迁出本行政区域的,其代表资格自行终止,缺额另行补选”。
1986年
到了1986年,选举法又前进了一步:简化了选民登记手续,确立选民登记一次登记、长期有效的原则;选民或者代表,十人以上联名,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取消了预选的规定。
1995年
1995年的选举法又恢复了预选的规定,完善了人大代表的罢免和辞职
程序。
2004年
2004年的选举法,规定选举委员会可以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
回答选民的问题;加大对破坏选举制裁的力度等。
2009年
2009年《选举法》修改的初衷就是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
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样一个重要的要求。
因为我们国家现行《选举法》规定:在选举全国人大代表和地方各级
人大代表时,农村每一个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和城市每一个代表所代表的
人口数做了不同比例的规定。
要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城乡同比例选举人
大代表的要求,就需要通过修改《选举法》来落实。
与此同时,在2004年修改选举法之后,地方各级人大在选举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需要通过立法来总结完善。
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选举法修正案草案已经进行了两次审议。
修正案草案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删除了农民在选举权上的“四分之一”条款,一步到位实行城乡按相同人
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贯彻了这样三个原则——
人人平等: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代表,实现城乡“同票同权”,保障公民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 切实维护人民当家做主,进一步完善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地区平等:各行政区域不论人口多少,都应有相同的基本名额数,都
能选举一定数量的代表,保障各地方在国家权力机关有平等的参与权;
民族平等: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要有一名代表,体现民族平等。
此外,各方面代表性人物比较集中的地方,也应给予适当的照顾。
同比例选举最受公众瞩目,民族平等是再次重申,而地区平等,可以
说是首次明确。
2010年3月1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选举法的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签署第27号主席令,公布了这一决定。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010年
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我国农村和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规定
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