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之ppt

合集下载

文言文虚词专项复习 课件(共66张ppt)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文言文虚词专项复习   课件(共66张ppt)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作连词 二、表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
①敏而好学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作连词 三、表转折关系
(译为“但是”;表转折时,前后一般会出现否定词)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③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作连词 四、表承接关系
(表示动作的先后顺序)
①扁鹊见蔡桓而旋走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介词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作“把”。

eg: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介词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eg: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词
④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译作“按照”或不译。
eg:以貌取人 余船以次俱进。
介词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 译作“在”“从”。
eg: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连词
“以”作为连词时,除“转折”外, 其他的作用与“而”作连词时相同。
回顾一下,“而”作连词时表示的逻辑关系
而作连词意思多, 五六七八真不少。 并列递进和转折, 承接因果和目的。 假设修饰别忘记, 偶尔通假译作你。
eg:险以远,则至者少。
樊哙侧其盾以撞。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属予作文以记之。 木欣欣以向荣
“修饰”实则为状语, 与“承接”的区别:看两个动作是否先后发生。
记忆口诀
“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和“从”。 用作连词如同“而”, 除了“转折”余照搬。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 例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 凭借。)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41页PPT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41页PPT
“以”,还可以用作连词,用法与“而”相近,只是不表 示转折。“以”作连词时,还可以表示目的关系,译为 “来”“用来”“以致”等,如“作《师说》以贻之” 中的“以”,译为“用来”;
“以”,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可译为“因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 “以”可译为“因为”。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 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 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的实词上。
如:“食已”的“已”今作“已经”,这里 是“罢”“完”的意思;
再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 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 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 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 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 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
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 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 “心意”。
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3: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②(郭)永以书抵幕府
解析:句①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 “谪”,意为“贬职”,“又以適去”,是“又 因为被贬而离开”。
一、理解常见实词
(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
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
例1: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 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厚待,看重)之,更所 以祸之。
(参考译文: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 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实贤良聪明 的固然引人赞扬宠爱,愚昧蠢笨的也应该加以同 情怜悯。那种有偏爱的家长,即使是想厚待、看 重他,却反而会给他造成灾祸。)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ppt课件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ppt课件

精品课件
11
4.乃 nǎi
(1)副词。
①表承接。于是,就,便。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②表条件。才。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③表转折。竟然,却。
A.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精品课件
12
④表限制范围、数量、程度。仅仅,只,才。 A.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B.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⑤表判断。为,是,就是。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精品课件
7
③无何 :译为“不久”“没多久”。 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④何乃:可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精品课件
8
3.乎 hū
(1)助词。
①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精品课件
2
⑤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⑥表因果关系。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⑦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⑧表目的关系。可不译。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精品课件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精品课件
4
2.何 hé (1)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 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之”课件(25张PPT)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之”课件(25张PPT)

代词
1、代指人、物、事 例: (1)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
(2)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愚公移山》
(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狼》
动词
1、“到”、“去”、“往”、“到……去”,后面跟表示地点的名词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 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 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 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应用练习
下面句中“之”字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妾之美我也,畏我也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答案: A、C、D三项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 B项“之”字做主调间结构助词,取消 句子独立性,可不译。故答案B
应用练习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1、代词,代指书具
2、代词,代指仲永
3、代词,代指仲永所作的四句诗
4、结构助词“的”
5、代词,代“仲永之通悟”
6、助词,调整音节
仲永出生五年,还没有见过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 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 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就能立刻完成,并且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助词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用法ppt课件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用法ppt课件

知识梳理
(一)课文回顾
上次学习的课文《过秦论》中,“之”字出现的频率:
过秦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 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 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 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 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 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 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 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 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 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 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 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 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 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 国家无事。
2.用在人名之间。无实义,可不译。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①烛之武言曰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四)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可不译。 格式:“中心词(名词)+之+定语+者”(“者”有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18个文言虚词优选详解(共61张PPT)

18个文言虚词优选详解(共61张PPT)
“地”,也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 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chì bì zhī ) 》 zhàn) ③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
Page 11
第十一页,共六十一页。
(二)用作疑问(yíwèn)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 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 这样”。
Page 3
第三页,共六十一页。
返回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 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cuīwén),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 救赵》) ④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 宴》)
Page 10
第十页,共六十一页。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何由知吾可也?(《齐桓晋文之事》)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dù juān tí xuě)猿哀鸣。 (《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十八个文言虚词梳理ppt

十八个文言虚词梳理ppt


步的议论
1、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表疑问 2、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表反问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此乎?(《师说》) 表揣测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句中语助: 1、相当于“于” 表感叹 (《师说》) 2、形容词词 句中语助,无实义 5、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尾……的样子 3、无实意 6、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前赤壁 句中语助,无实义 句末语助:1、表疑问 赋》) 2、表反问 7、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表感叹 的样子 (《庖丁解牛》) …… 4、表揣测 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前赤 壁赋》) ……的样子 9、相与枕藉乎舟中。 “于”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他们的 2、秦王恐其破壁。 他 3、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 自己的 从事 4、请归取其孥 你的 5、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6、其说可得闻乎? 这种 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表揣测 (《师说》) 大概 1、代词(人称:我、我的、他、他的、你 难道、表反问 指示:这、这些、那、那些) 8、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2、语气副词(揣测大概,反问难道,期望 9、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还是、表揣测 还是,命令一定) 10、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一定、表命令 3、助词,无实意 11、其若是,孰能御之? 如果、连词表假设 连词。表选择是……还 12、其信然耶?其梦耶?(《祭十二郎文》) 是 1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你的 2、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 文之事》) 连词:1、顺承于是就 这样 3、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副词:1、才 (《廉颇蔺相如列传》) 才 2、竟然、却 于是、就 3 、是、还是 4、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4、仅仅 竟然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代词:1、你的 6、项王乃引兵而东,至东城乃剩二十八骑。(仅, 2、这样 于是 仅仅、才 才)(《垓下之战》) 固定搭配:无乃……吧:恐怕 ……吧? 就是 7、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赤壁之战》) 8、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崤之战》)

18个文言虚词用法PPT课件

18个文言虚词用法PPT课件

• 副词,表期望。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选择。
02.12.2020
13
• 吾其还也。
• 副词,表商量,“还是”
•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代词
•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
其一富。
的”
•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 副词,表反问,“难道”
• 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
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 是”。
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
马生序》表假设。)
02.12.2020
12
“其”练习(名师第5点)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 指示代词,表远指。 “那”“那些”。
02.12.2020
5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 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 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 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 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 志。不译。
•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 志。不译。
• 结构助词。 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 音节助词,无义。 • 动词,译作“到达”。
02.12.2020
7
简能而任之
聚之咸阳
持其踵为之泣

文言虚词详解——之+++课件(共14张ppt)

文言虚词详解——之+++课件(共14张ppt)
(3)为魏郡太守(担任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不)及 (3)即以其言应诏( 回答 )
(1)撒盐空中差可拟。 撒把盐到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为什么不说日食后剩下的太阳,就像初升的月亮呢? 3.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
久而音节久助之词,,由不译爱生痴,因爱生恨,竟代恨词,之代入小骨红。
故曰:男子之结嘴构,助词骗“人的之”鬼,勿信勿信!切勿早
恋!
巩固精练
一僧欲之南海,询于唐僧,久之,唐僧不之应。其独
动词,“去”
音节助词 代词,指“僧”
往,其待也与?均之二策,此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
代词,“这”
夸之于唐僧:“此何难之有?”唐僧曰:“汝之百折不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以下句子成分
1、牛吃草。
~~~
主语+谓语+宾语。
2 、(肥 胖 的)牛(快 乐 地 )吃(嫩 嫩 的)草 。 ~~~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3、路灯亮了。 主语+谓语
“之”字的用法
1、作动词,译作“去”“到”“往”,一般在句中做谓语;
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之+地点】
1.之字可代人事物 2.用作动词“去到往” 3.定名之间译作“的” 4.其他助词可不译
例句故事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
小明,吾班之富贾也;小红,吾班之班花也。小
明心倾之代,词,求代之小不红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传
书言:红红吾爱,予独爱结卿构之助不词“卑的不”亢、清丽脱
俗。红见代信词回,之代小:明吾何善宾之语有前?置的汝标言志之,吾必 改。明九牛二结构虎助之词力“费的”尽,红不代词为,所代动好,的地遂方终。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用法PPT (共48张PPT)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用法PPT (共48张PPT)

十二 以 (一)译为“因为”时词性的辨析 1.臣是以无请也。 ①.介词,因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为,由于: 3.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4.不赂者以赂者丧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 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连词, 因为,由 于
• • • • • • • • • • •
1四体康且直。 2河水清且涟漪。3磐石方且厚。 并列 连 4且歌且舞。 5太尉笑且入 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递进,并且 7且在邦域之中矣 递进,况且 8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让步,尚且 9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 那么 词 10且何谓阁子也 11不出,火且尽。 12彼且奚适也 将要 副 13若属皆且为所虏。 14旦暮且下。 暂且,姑且 15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16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词 •将近
• • • • • • • • • • •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于是,就 2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才 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4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甚至
5公乃反迎而贺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8家祭无忘告乃翁 9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0无乃尔是过与
•竟然,却
• 十二 以 • (一)介词 1.率领 2.按照 3.凭,凭借 4.凭……身份 5.用 6.在 7.从 8.因为,由于 (二)连词,相当于“而” 1.表目的 来,用来 2.表结果 以致 3.表修饰 不译 4.表并列 并且 5.表顺接 6.表因果,因为 (三)动词,以为,认为。 (四) 通“已” (五)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代词,你,你的
•恐怕
• • • • • • • • •
五、其 (一)代词 1人,物 他,她,它;他的,她的,它的; 我(自己) 2那,那些 3其中 (二)副词 1祈使 2推测 3反问 4商量 5选择 (三)助词,不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并注意“之”字的用法
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 唐僧不之(3)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 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 “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 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 骄而笑之(9)乎?”
-
翻译
一个僧人想要去南海,向唐僧询问(打算邀 请他同去),过了很久,唐僧也不回应他。 是独自去呢,还是等待(唐僧答应他一起去) 呢?均衡了一下这两个想法,这个僧人借助 盛饭吃的箪和舀水喝的瓢的帮助(简陋的条件) 到达了南海,(回来后)向唐僧夸耀说: “这件事有什么困难的呢?”唐僧说:“你 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确值得钦佩。但是你的话 也有些过分了吧,你要骄傲地笑话我吗?”
“汝之(7)百折不挠,实 可译为“这”。
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 (5)代词,可译为“这
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 件事”。
乎?”
(6)助词,宾语前置标
志,不译。
(7) 助词,用在主谓之 - 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之”的用法
一僧欲之(1)南海,询 (1)动词,可译为
于唐僧,久之(2),唐僧 “到”、“往”。
不之(3)应。其独往,其 (2)助词,调节音节,
待也与?均之(4)二策, 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僧以箪食瓢饮 至南海, (3)代词,可译为
夸之(5)于唐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此何 “他”。
难之(6)有?”唐僧曰: (4)指示代词,表近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