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六十年发展史
见证新中国交通的60年变迁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新中国铁路发展的三个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铁路系统瞄准世界铁路 先进水平,运用后发优势,博采众家之长,坚 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用短短几年时间,推动我国高速铁路技术走在 世界最前列。到2009年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 世界最前列。到2009年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 程达到8.6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现在我国已 程达到8.6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现在我国已 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 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 模最大的国家,引领着世界高铁发展的新潮流。 *中国铁路发展成就 *铁路概况视频
(4) “八五”到目前为止。 八五” “八五”初期提出公路建设的方针是“普及与提高 八五”初期提出公路建设的方针是“ 相结合,以提高为主”,使公路建设事业能够更好地适 相结合,以提高为主”,使公路建设事业能够更好地适 应经济结构转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公路运输 质量的要求。在国道网规划基础上研究形成了“ 质量的要求。在国道网规划基础上研究形成了“五 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规划。为利用境外资本对 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规划。为利用境外资本对 我国公路行业的直接投资, 我国公路行业的直接投资,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 外经贸部联合颁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 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公路建设列为鼓励 外商投资类。这一时期我国公路建设利用外资成绩 斐然,对加快我国公路建设事业发展, 斐然,对加快我国公路建设事业发展,提高公路设计、 养护、管理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初期概况
• 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居民的交通很不方便。当 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居民的交通很不方便。 时全国的道路建设很不健全, 时全国的道路建设很不健全,城市与城市之间 没有便利的交通要道, 没有便利的交通要道,坑洼不平的土路仍在各 交通要道中占很大比例。除了道路的不便外, 交通要道中占很大比例。除了道路的不便外, 交通工具的落后也是导致交通不便的重要原因。 交通工具的落后也是导致交通不便的重要原因。 • 那时大城市的交通也很不方便。相比而言,电 那时大城市的交通也很不方便。相比而言, 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 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 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 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广大市民 出行主要靠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
新中国成立 年的光辉历程 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中原区委党校张凌楠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2009年,转眼间我国已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这六十年的峥峥岁月中我国虽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挫折与磨难,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伟大成就,回首这六十年的弹指一挥间发生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分,新中国到底靠着什么样的法宝,又走过了怎样光辉的历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品味,去解读。
(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还记得1949年10月1日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响破云霄的宣言,令全国上下都为之鼓舞和振奋,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的百年历史从此结束,从此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伴随着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但是在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究竟应该怎样去建设和发展,成为党当时所面临的全新而又艰巨的课题。
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56年起开始进行艰辛地探索,寻找一条能够飞速加快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迎来了1956年—1966年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虽然这个时期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遭受了大跃进的错误,但我国的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62年党中央召开了七干人大会,系统地总结了大跃进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阐明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重要性,使 1人们认识到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然而正当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开始实行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的时候,由于党的左倾错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966年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直至1976年党中央毅然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从危难中拯救了社会主义的事业,使中国获得了空前有利的发展戚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
六十年沧桑巨变 六十年自强不息
六十年沧桑巨变六十年自强不息——写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2009年08月17日星期一09:59 A.M.1949年10月1日,是恒久感动中国人的日子。
这一天,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在其发展史上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从此踏上了伟大复兴之路。
光阴荏苒,开国大典迄今已经近60周年了。
6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不过弹指一挥间。
但在这短短的岁月里,一个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实为人类亘古未有。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由1950年的683亿元增至2008年的30.067万亿元;人均国民收入由1950年的77元增至2008年的1.5万元。
钢铁产量,建国初期年产为90万吨,现在已超过了5亿吨,比美、日、欧盟加起来的总和还多。
2008年在校大中专学生比1949年增加了160多倍。
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全社会出现了股市、房产、汽车和旅游四大热潮。
解放前,中国连自行车都不会生产,现在已经由“自行车王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汽车产销两旺的大国。
人的价值观念、生活节奏、精神面貌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此,新加坡《联合早报》撰文说:“中国的变化实在太多太大,真想不出哪个变化最大。
所以只能够回答说,最大的变化就是13亿人一直在不停地变。
”美国著名作家克利斯托夫说:“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最近说:“走在北京三环路上就像在看一部色彩斑斓的电影。
”不管他们的言论出自何种用意。
中国的发展变化已为世人有目共睹。
中国的发展变化让世人惊叹,让朋友惊喜,让反华势力惊慌。
西方世界交替捏造的“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正是这种惊慌的无奈表现。
就连中国人自己也在感受由无到有、由穷变富、由弱变强的欣喜之余,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惊讶!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何以出现这般奇迹?其中,最大的变化又是什么?我认为,中国60年来最大的变化是中华民族性格的变化——由封闭变为开放,由保守变为进取,由奴性变为主性!一句话,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发扬光大。
中国法律史学发展六十年
中国法律史学发展六十年第一部分中国法制史的发展一、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中国法制史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早在先秦的典籍《尚书》、《周礼》中,便记载了法制历史的事件和资料。
至汉以来,正史《刑法志》中不仅以断代法制史为主,也含有法制通史与法律文化史的内容,而《通典》、《通考》、《通志》等类的志书中,更集中地收录了典章法制史料。
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大学堂章程》中便规定“此时暂行摘讲近人所编《三通考辑要》”。
此外,中国法制史的名称也经由日本学者传至中国,并在法科大学堂建立了中国法制史学科。
《大学堂章程》提出日本有《中国法制史》教程,可仿其以例自行编纂教授,可见当时关注和研究法制史者颇有人在。
1906年,《京师法政学堂章程》正式确定《中国法制史》为法政学堂基本课程,相沿至今,已有百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法制史学经历了六十年曲折的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创阶段(1950年至1961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列主义的历史观、国家观、法律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中国法制史学开始新的创业。
1950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招收第一批法制史学的研究生,共四人,均由苏联专家指导,学习国家与法权通史、苏维埃国家与法权历史。
1951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家与法权历史教研室,由华北人民革命大学调来刘琦任教研室主任,参与教研室成立者有系主任何思敬、历史学家尹达、民法学家李祖荫等,这是当时全国第一所法制史学的教学研究机构。
1952年第一届研究生毕业后,张晋藩、孙丙珠(后从事宪法学教学)从事中国法制史的教学研究工作,他们运用马列主义观点,以中国法制史料为对象,按照苏联法史教科书的模式开始建立中国法制史的教学体系。
并从1953年起开始编写教材。
另两名研究生胡大展(现于厦大退休)、关子建(已故)从事外国法制史教学。
此后中国人民大学又招收了三届法制史学研究生,第二届中现有张希坡教授、杨堪教授、王召棠教授,第三届招收刘和正等四人,但除江振良外,均未从事法制史学的教学研究,第四届中现有邱远猷教授、薛梅卿教授。
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的发展历程详述
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的发展历程详述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的发展,波澜壮阔,极不平凡,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战胜各种困难挫折,探索前进,开拓创新,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和历史性的进步,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实现了由初级发展阶段向中级发展阶段的跨越,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发展历程建国60年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1949至1980年,创建起步阶段。
中央提出了明确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指导方针、政策。
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增加对农机科研教育、鉴定推广、维修供应等系统的投入,基本形成了遍布城乡、比较健全的支持保障体系。
我国农机工业从制造新式农机具起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先后建立了包括一拖、天拖、常拖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奠定了我国农机工业的基础。
1981至1995年,体制转换阶段。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农机站逐步解散,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直接投入逐渐减少,农机平价柴油供应等优惠政策逐步取消,曾经出现“包产到户,农机无路”的尴尬。
1983年国家开始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经营农机,农民逐步成为投资和经营农业机械的主体。
为适应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农机工业开始第一轮大规模结构调整,重点生产了适合当时农村小规模经营的小型农机具、手扶拖拉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车等。
而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保有量停滞不前,机具配套比失调,田间机械利用率低,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缓慢。
1996至2003年,市场引导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开始出现大量转移趋势,农村季节性劳力短缺的趋势不断显现。
1996年,国家有关部委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联合收割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探索出了解决小农户生产与农机规模化作业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初步形成。
中国六十年的发展变化
中国六十年的发展变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2009年我们迎来了她60华诞。
这六十年来,她的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工作,使她一直处于史无前例的大变革中。
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这是中国社会文明大幅提升的六十年,国际地位提高,科技发展。
人们都看到了她的风发意气,昂扬精神。
人们被她所折服。
经济体制完善实力增强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民经济跨苏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展成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步入了小康社会。
经过不断探索和积极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作出历史性贡献。
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加快建设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全面推进计划,财税,今年光荣体制改革,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
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在短短60年间,一个农业国家迅速变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有无数的中国人怀揣着忠诚,理想、期许,离开了家乡,艰苦奋斗,艰难求生。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这是对中国能力的肯定。
中国入世标志着改革开放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加入WTO,从改革开放的逻辑上讲,可以借助外资和外在的推动力,促进改革进一步发展,突破改革进程中的瓶颈问题。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成功入世,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入世有助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中国以一个有巨大潜力和庞大的经济体系的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GATT/WTO这样一个世界性经贸组织,可以在运作规则上发挥影响力,参与规则的制定,而不仅仅是被动地予以执行,从而可以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提高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讨价还价中的分量,促其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参加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和与世界经济的互接互补;与此同时,有助于打破国内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垄断,促进借鉴各成员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经验,加速完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法治建设。
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
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慧聪五金网】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的发展,波澜壮阔,极不平凡,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战胜各种困难挫折,探索前进,开拓创新,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和历史性的进步,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实现了由初级发展阶段向中级发展阶段的跨越,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发展历程建国60年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1949至1980年,创建起步阶段。
中央提出了明确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指导方针、政策。
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增加对农机科研教育、鉴定推广、维修供应等系统的投入,基本形成了遍布城乡、比较健全的支持保障体系。
我国农机工业从制造新式农机具起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先后建立了包括一拖、天拖、常拖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奠定了我国农机工业的基础。
1981至1995年,体制转换阶段。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农机站逐步解散,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直接投入逐渐减少,农机平价柴油供应等优惠政策逐步取消,曾经出现“包产到户,农机无路”的尴尬。
1983年国家开始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经营农机,农民逐步成为投资和经营农业机械的主体。
为适应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农机工业开始第一轮大规模结构调整,重点生产了适合当时农村小规模经营的小型农机具、手扶拖拉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车等。
而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保有量停滞不前,机具配套比失调,田间机械利用率低,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缓慢。
1996至2003年,市场引导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开始出现大量转移趋势,农村季节性劳力短缺的趋势不断显现。
1996年,国家有关部委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联合收割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探索出了解决小农户生产与农机规模化作业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初步形成。
中国六十年发展史
中国六十年发展史——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署名:肖遥引言:弹指间,沧桑巨变。
我们共和国已经走过六十年的风雨路程。
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放眼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如果前途艰险坎坷,我们便将风雨兼程。
正文: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从北京天安门升起,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新中国成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第一,表明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第二,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第三,宣告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自解放之后,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立了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没收了大官僚垄断资本,通过土地改革,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作为阶级的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这就从根本上铲除了阶级剥削的根源,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现象;这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消灭了剥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优点,从此全体人民有了共同的根本利益。
人民利害相同、休戚与共,每个人的利益都依赖于国家、集体事业的发展。
人们在生产中建立起了同志式的协作关系。
尽管在人民内部还有矛盾,但这种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是局部的、暂时的,只要正确处理,就不难解决。
但是工业上中国犯了错。
把建设的中心放在了重工业上。
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贸然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人上山炼钢,导致农业荒废,人民生活困苦。
滋长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的不良风气。
在庐山会议上,彭德怀批评了毛泽东主席的错误思想,被打成“反党集团”。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六十年发展历程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六十年发展历程2011年11月18日15:23 来源:人民网-银行频道手机看新闻∙∙字号六十年激情岁月,一甲子光辉篇章。
农村信用社60年发展历程,浓缩了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探索进程,记录了合作金融成长的艰难蜕变。
——从建国初期到1958年大跃进前,是农村信用社的普及和大发展时期。
1950年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提出首先在华北试办信用社(部)。
1951年5月,第一届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人行颁布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准则草案》等。
1955年人行又颁布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新的政策环境下,一场合作金融发展热潮在全国迅速掀起。
到1957年底,全国农村信用社达88368个,存款20.6亿元,社员股金3.1亿元。
——从1958年大跃进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是农村信用社的跌宕波折时期。
在这段特殊的历史年代,信用合作事业受到“左”的思想严重干扰,先后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又交由贫下中农管理,最后来交由国家银行管理。
农村信用社的干部队伍、资金和业务均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害。
行政手段的过度干预、发展策略的频繁调整、管理主体的几经更迭,使得刚刚步入正轨的农村信用社在历史的折腾中走上了“官”办道路。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行社脱钩前,是农村信用社的恢复和发展时期。
1984年,国务院转发《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决定恢复农村信用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
农村信用社向着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合作金融组织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从1996年行社脱钩到2003年深化改革试点前,是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时期。
1996年8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对其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分别由县联社和中国人民银行承担,然后按合作制原则加以规范。
农村信用社进入了自我管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法律史学发展六十年
中国法律史学发展六十年第一部分中国法制史的发展一、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中国法制史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早在先秦的典籍《尚书》、《周礼》中,便记载了法制历史的事件和资料。
至汉以来,正史《刑法志》中不仅以断代法制史为主,也含有法制通史与法律文化史的内容,而《通典》、《通考》、《通志》等类的志书中,更集中地收录了典章法制史料。
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大学堂章程》中便规定“此时暂行摘讲近人所编《三通考辑要》”。
此外,中国法制史的名称也经由日本学者传至中国,并在法科大学堂建立了中国法制史学科。
《大学堂章程》提出日本有《中国法制史》教程,可仿其以例自行编纂教授,可见当时关注和研究法制史者颇有人在。
1906年,《京师法政学堂章程》正式确定《中国法制史》为法政学堂基本课程,相沿至今,已有百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法制史学经历了六十年曲折的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创阶段(1950年至1961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列主义的历史观、国家观、法律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中国法制史学开始新的创业。
1950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招收第一批法制史学的研究生,共四人,均由苏联专家指导,学习国家与法权通史、苏维埃国家与法权历史。
1951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家与法权历史教研室,由华北人民革命大学调来刘琦任教研室主任,参与教研室成立者有系主任何思敬、历史学家尹达、民法学家李祖荫等,这是当时全国第一所法制史学的教学研究机构。
1952年第一届研究生毕业后,张晋藩、孙丙珠(后从事宪法学教学)从事中国法制史的教学研究工作,他们运用马列主义观点,以中国法制史料为对象,按照苏联法史教科书的模式开始建立中国法制史的教学体系。
并从1953年起开始编写教材。
另两名研究生胡大展(现于厦大退休)、关子建(已故)从事外国法制史教学。
此后中国人民大学又招收了三届法制史学研究生,第二届中现有张希坡教授、杨堪教授、王召棠教授,第三届招收刘和正等四人,但除江振良外,均未从事法制史学的教学研究,第四届中现有邱远猷教授、薛梅卿教授。
60年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
60年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从历史分期来看,以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历史转折点,把新中国60年分为前后两个30年。
前一个30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旧时代饥贫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后一个30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全国上下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走上了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我们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这条主线看,这两段历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一脉相承的整体。
第一,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以社会主义方式推进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这个进程是主动现代化进程,采取了社会主义的方式,而不是以资本主义的方式来推进。
我国现代化进程启动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的。
中国自近代以来,内忧外患不断。
内外矛盾的巨大冲突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长期斗争,一直到我们建立新中国,这个斗争历经了一百多年。
伴随着人民革命斗争,西方资本技术包括商品的大量输入,我国沿海口岸在不平等条约下被动对西方开放,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的《南京条约》首先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接着沿线遍地开花。
这是在帝国主义坚船利炮打击下,我们被动开放。
这种被动开放过程实际上是中国开始从几千年来封闭的农业社会开始向近代工业经济社会缓慢演进的进程。
从1840年开始,经过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我们经历了不同代表人物所领导的一些资产阶级革命。
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一些最主要的特征和标志来看,如近代大机器工业、铁路、邮电、银行、内外贸易、商业服务业和有一定规模的近代工商城市,比较突出的是上海。
上海是最早五口通商城市之一,而且位于中国沿海腹心之地,逐渐形成了带有国际性的金融贸易中心。
在近代意义上的中国的建制市也诞生在这个时期,也就是蒋介石统治时期,公共交通、上下水道、电力电话、医院、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管理、治安警察、街区派出所、卫生防疫、救济机构等城市社会基础设施初步建立了。
建国六十年中国工业化历程
建国六十年:辉煌的工业化历程P o s t B y:2009-8-2320:50:00穷乡亲二十世纪世界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一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
中国崛起的主要标志是独立自主的工业化的实现。
新中国在大约三十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贫弱的农业国而迅速发展成为一个能够同世界霸权主义国家抗衡的工业国,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格局,从而为当代中国的振兴赢得了机迂。
随着历史的延展,越来越显示出毛泽东时代的决定性意义。
中国工业化是怎样实现的?它经历了怎样一个艰巨豪迈的历程?这是当代中国人不能不了解的事惰。
实现工业化向来是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明确的奋斗目标。
在建国初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任务之后,毛泽东和党中央就及时地把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提到中心日程,着手部署和规划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蓝图。
这主要体现在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1953年国家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简称“一化三改”。
)其主体就是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胜利实现从当时的惰况出发,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8)制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冶金、燃料、动力、机器制造、化学工业等。
计划五年内国家投资总额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其中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新建一批规模巨大、技术先进的新工业部门,并要用现代先进技术扩大和改造原有的工业部门。
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和改建东北、上海和其他沿海地区城市已有的工业基础,另一方面要开始在内地建设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以求大大提高我国工业生产的能力,并逐步改善不合理的生产力布局。
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注意统筹兼顾、平衡协调发展,相应地发展农业、交通运输业、轻工业、邮电业和商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大事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纪念碑于1952年8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正式动工修建,1958年4月22日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抗美援朝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公然出兵干涉,并将战火烧到了中国鸭绿江边。
为援助朝鲜,保卫祖国的安全,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
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就西藏和平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西藏和平解放为新中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大业,国西藏的民主改革和民族区域制度的建立、为西藏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大庆油田开发1959年9月25日,中国石油勘探队在东北松辽盆地沉积中找到了工业性油流。
时值国庆10周年,所以这个油田就以“大庆”命名。
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打破了中国是“贫油国”的论调,使中国的原油产量大幅度增长,为中国自立自强创造了物质条件。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在人迹罕见的罗布泊,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新中国成立60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中原区委党校张凌楠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2009年,转眼间我国已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这六十年的峥峥岁月中我国虽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挫折与磨难,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伟大成就,回首这六十年的弹指一挥间发生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分,新中国到底靠着什么样的法宝,又走过了怎样光辉的历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品味,去解读。
(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还记得1949年10月1日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响破云霄的宣言,令全国上下都为之鼓舞和振奋,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的百年历史从此结束,从此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伴随着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但是在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究竟应该怎样去建设和发展,成为党当时所面临的全新而又艰巨的课题。
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56年起开始进行艰辛地探索,寻找一条能够飞速加快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迎来了1956年—1966年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虽然这个时期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遭受了大跃进的错误,但我国的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62年党中央召开了七干人大会,系统地总结了大跃进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阐明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重要性,使人们认识到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然而正当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开始实行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的时候,由于党的左倾错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966年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直至1976年党中央毅然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从危难中拯救了社会主义的事业,使中国获得了空前有利的发展戚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
建国六十年数学发展史
建国六十年数学发展史
建国后的数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
50年代初期就出版了华罗庚的《堆栈素数论》﹝1953﹞、苏步青的《射影曲线概论》﹝1954﹞、陈建功的《直角函数级数的和》﹝1954﹞和李俨的《中算史论丛》5集﹝1954-1955﹞等专着,到1966年,共发表各种数学论文约2万余篇。
除了在数论、代数、几何、拓扑、函数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史等学科继续取得新成果外,还在微分方程、计算技术、运筹学、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等
分支有所突破,有许多论着达到世界先进水
平。
60年代后期,中国的数学研究基本停止,教
育瘫痪、人员丧失、对外交流中断,后经多
方努力状况略有改变。
1970年《数学学报》恢复出版,并创刊《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大偶数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
此外中国数学家在函数论、马尔可夫过程、概率应用、运筹学、优选法等方面也有一定创见。
六十年变迁内容提要
六十年变迁内容提要六十年风雨路,一部家国变迁的鲜活史诗从那个火红的五十年代启程,一路疾驰至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这六十年的岁月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每一寸光阴都镌刻着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迁。
这段历程里,既有“一穷二白”的起步艰辛,也有“日新月异”的发展辉煌,那是一段由无数普通人的生活点滴编织起来的、充满血肉温度的时代记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运动”,那些热火朝天的场面犹在眼前,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摸索与尝试,虽有曲折,却饱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和坚定信念。
那时候的人们,“吃苦耐劳”是常态,“自力更生”是信条,他们的坚韧不拔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神州大地,一切开始焕发新的生机。
“包产到户”让农民的生活有了实实在在的改善,“四个现代化”理念深入人心,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寻求创新和突破。
这一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黑白电视机、缝纫机、自行车成了寻常百姓家的“三大件”,象征着生活质量的大幅提升。
八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的大潮汹涌澎湃,个体经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下海经商”成为热潮,“万元户”一度成为成功的代名词。
同时,科技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铺设,互联网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开启了全新的信息化时代。
这个阶段,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乡村也在逐步实现现代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更是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国际合作深化,还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的科技进步,都展现出一个大国崛起的力量。
如今,高铁穿梭于城乡之间,移动支付普及率全球领先,人工智能、5G技术等领域捷报频传,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六十年的沧桑巨变,既有历史的厚重积淀,又有时代的锐意进取。
每一次变革,每一步跨越,都是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真实写照,也彰显了中国精神的力量。
这六十年的变迁,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用汗水浇灌出的希望之花,是每一个家庭共享国家繁荣昌盛的幸福果实,是中国梦照进现实的生动实践。
震惊世人的中国六十年沧桑巨变
震惊世人的中国六十年沧桑巨变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世界,中国人民自己的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由此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全国亿万人民群众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英勇不屈,艰苦创业,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及奥运健康发展的百年梦想。
当今之中国,到处充满勃勃生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发展动力。
忆往昔峥嵘岁月,为理念奋斗不息。
前几年,我们公出到中国南方曾有幸沿着中国共产党南湖之舟乘风破浪的足迹,怀着永恒的悲怆与不朽的豪情,纵观中国革命历史的脉络,看到当年燎原的革命星火绽放红色的灿烂,面对英烈们卓绝的探索铸就巍峨的丰碑,再次看到了井冈山上坚强执着的火种,复育出亿万民众对新中国的赤胆忠心。
凝重的历史尘迹,更加辉映出新中国60年发展历程的荣光与辉煌。
60载如歌的岁月,再次见证着新中国的光荣伟大。
在峥嵘岁月中,中国共产党犹如闪光的灯塔,照亮了新中国前行的方向,引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抛头洒血,迎来新中国一个又一个灿烂辉煌的曙光。
在60年的建设发展中,中国共产党是坚强的舵手,统领着亿万热血儿女披荆斩棘、意气风发,创造发展出一个又一个神话。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中国遭遇了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国际敌对势力把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多次颠覆围剿,层层包围封锁企图扼杀新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命运将不断的面临考验,不期而遇的“苏修”老大哥也因新中国不听其摆布以反目为仇,更使新中国的处境犹如雪上加霜,全国上下在艰难困苦中煎熬。
中国共产党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她凝聚着亿万民众的希望,她带领着亿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战天斗地,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嘹亮的歌声中、在“中国石油工人一声吼”中,在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勤劳奋斗中,新中国改变了缺医少药,解决了缺粮少穿落后局面、有了自己的石油、机械工业,有了自己的航天科技国防事业,一穷二白贫困受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新中国在此后的历程中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60年的沧桑巨变,让世人难以想象,60年的发展变化犹如人间梦境,真可谓弹指挥间!60年的个人经历让我真实触摸到社会前进的脉搏,60年的变革惠及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六十年发展史——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署名:肖遥引言:弹指间,沧桑巨变。
我们共和国已经走过六十年的风雨路程。
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放眼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如果前途艰险坎坷,我们便将风雨兼程。
正文: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从北京天安门升起,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新中国成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第一,表明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第二,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第三,宣告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自解放之后,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立了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没收了大官僚垄断资本,通过土地改革,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作为阶级的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这就从根本上铲除了阶级剥削的根源,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现象;这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消灭了剥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优点,从此全体人民有了共同的根本利益。
人民利害相同、休戚与共,每个人的利益都依赖于国家、集体事业的发展。
人们在生产中建立起了同志式的协作关系。
尽管在人民内部还有矛盾,但这种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是局部的、暂时的,只要正确处理,就不难解决。
但是工业上中国犯了错。
把建设的中心放在了重工业上。
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贸然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人上山炼钢,导致农业荒废,人民生活困苦。
滋长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的不良风气。
在庐山会议上,彭德怀批评了毛泽东主席的错误思想,被打成“反党集团”。
大跃进运动继续开展,人民生活也更加困苦,加上三年天灾。
党中央于1962年1月召开有省市地县三级干部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史称“七千人大会”。
会议上,刘少奇提交了书面发言,直接批评并否定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将责任的矛头直指毛泽东1961年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九中全会中,刘少奇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大跃进运动终告结束。
大跃进导致我国发展缓慢,但仍有前进。
1966年,毛泽东错误的发动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批斗了一大批革命英雄。
上山下乡埋没了大批知识文化份子。
革命期间,国民经济接近崩溃。
社会混乱。
国民经济倒退,1972年,邓小平复出。
着手整治国民经济。
国民经济开始恢复。
文革虽然使经济倒退,但文革期间还是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修建了许多铁路,公路还有南京长江大桥。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根本利益一致,因此人们有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就是我国人民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它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符合我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它经过全体人民的奋斗,一定能实现。
对于这一点,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有着坚强的共同信念,并由此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决定了我们的生产力能够高速度地向前发展。
建国60年来,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工业的发展上,我们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半个多世纪走过的路程。
我们的农业、交通运输、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实现“四化”创立了可以依靠的前进阵地。
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新人。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社会主义制度在人类历史上是新生的制度,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它还不完善,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到挫折,出现反复,但这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有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同时吸收世界各国的进步因素,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在日益显示出来,它必将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必将赶上和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左”倾路线,标志着“以阶级斗争为纲”时代的结束,开启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从那时以来的30年,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文明古国,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30年,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在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上走过了辉煌的历程,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
我国人民在建国以后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30年的改革开放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给中国带来了持续快速的发展。
文革中一度濒临崩溃边缘的中国经济,到今天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
老百姓从温饱不足到吃饱穿好,不少人还买房买车,到国外旅游。
从抗震救灾中,从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中,从神七飞天太空行走中,我们进一步看到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30年的基本经验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这一重要论断,高度概括了改革开放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就是要让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古老的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实现伟大复兴。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
胡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胡书记指出: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取得了重大成就2009年神舟七号胜利返航了,三位航天员满面笑容走出返回舱。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也是献给伟大祖国60岁华诞的珍贵礼物和诚挚祝福。
今年,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很不寻常。
面对严峻挑战和困难,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向前推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共克时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成就。
今年以来,我国相继发生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
特别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展开了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斗争,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这种精神弥足珍贵,激励着灾区人民坚定信心勇气,重建美好家园;鼓舞着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中国运动员以出色的竞技能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
开、闭幕式表演、赛事组织工作、志愿者服务、场馆设施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给世界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更收获了一笔丰厚的物质精神财富。
北京奥运会,使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正满怀豪情走向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回首60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神七一飞冲天,奥运成功举办,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辉煌成就,令中国人民倍感自豪,人们发自内心地赞叹: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
我们已经取得了光荣伟大的成就,我们必将书写更加雄伟壮美的篇章。
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
对中华民族来说,抓住并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符合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
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见到新成效,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我们的党中央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制定和作出了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现在又为我们提出了振奋人心的奋斗目标,只要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一代接一代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