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_《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五篇
The secret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innovation, which is more so now than at any time in history.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_《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五篇大学生《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一】杜威,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而他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的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 我认为,要真正的理解杜威的思想,就必须认识到他提出“教育无目的”的目的。
其实, 杜威并不是倡导教育无目的,他的教育其实是有目的的,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以生长为教育目的,认为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发展.要促进社会的民主和谐.杜威非常注重儿童和青年独立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的培养。
他不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而且注重不同团体、不同国家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以使平等、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
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适用至今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他利用“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冲锋陷阵,使儿童真正从压迫天性的传统教育中获得了解放,学校也大为改观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理论直到现在还是那样的鲜活而有价值,尤其是他关于教学论的阐述,使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的工作。
看似正确的话杜威却提出反驳说,犹如由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从别人口中听来也非真正获得知识。
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就是说教学不应该直接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
而有些教师却脱离儿童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有的老师把儿童视为容器而以高压手段灌输知识,其结果只能使儿童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或招致学生的反感。
明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明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篇一明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读完《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我觉得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咱先来说说这书里提到的民主吧。
啥是民主?也许在很多人眼里,民主就是能投票,能发表意见。
但这本书告诉咱,民主可不止这么简单!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互相尊重的态度。
这让我不禁想到,在咱们的校园里,有时候老师一言堂,根本不给咱学生说话的机会,这能叫民主教育吗?我觉得不能!再说教育,书里说教育是为了让人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这话说得没错,可有时候我就想,咱们现在学的那些知识,真的都能用上吗?可能有些知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完就忘得一干二净。
这难道就是我们想要的教育?不过呢,我又觉得这本书里说的有些太理想了。
在现实生活中,哪能那么容易就实现真正的民主教育?学校要考虑升学率,家长要考虑孩子的未来就业,各种压力之下,民主似乎变得有点遥不可及。
但反过来想想,难道因为难我们就不去追求了吗?那肯定不行!也许我们不能一下子改变整个教育大环境,但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比如在小组讨论中,尊重每个人的意见,不搞一言堂;比如老师多听听我们学生的想法,别总是觉得我们啥都不懂。
总之,读完这本书,我是又困惑又充满希望。
困惑的是现实中的种种难题,希望的是未来也许真能有那么一天,民主教育不再是一句空话!篇二明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我读《民主主义与教育》的那些事儿。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啥意思?结果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还真陷进去了!书中讲的民主主义和教育的关系,让我脑洞大开。
它说教育应该是民主的,要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发展自己。
我就琢磨着,那为啥在学校里,成绩好的同学总是更受老师关注,成绩差的就容易被冷落呢?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民主教育?还有啊,书里说教育是为了培养有创造力、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可我看看周围,好多同学都在死记硬背,为了考试分数拼命,根本没时间去想自己真正喜欢啥,想要啥。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全文5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全文5篇)第一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谈教育的目的读完《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八章教育的目的后,不禁问道:“究竟什么是杜威眼里的教育目的?教育到底有没有目的?”脑子里却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读了这一章节。
1、什么是目的?杜威认为目的是对所要做的事情预见的结果,这种预见有三个作用:第一,它包含仔细地观察特定的情况,选择达到目的的手段,并发现挡路的障碍。
第二,它提出运用手段的恰当的顺序,便于合乎经济的选择和安排。
第三,选取可供选择的方法。
2、良好目的的标准是什么?第一,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现有情况的产物,也就是说目的是与实际情境相关的。
第二,目的是灵活的,并能用它来改变环境。
第三,目的要使活动自由开展。
3、教育目的是什么?教育本身没有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没有目的。
一个好的教育目的应具备三个特征:第一,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是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
第二,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
第三,警惕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
以上是杜威讲的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观点。
在杜威眼里教育是否真的没有目的?不是的。
杜威所提出的教育没有目的,指的是教育这个抽象的词是没有目的的,实质上从整个教育过程来讲是教育是有目的的,只不过这个目的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
那么,什么又是外部的目的,什么又是内部的目的呢?外部的目的是社会、教师、家长所赋予给教育的目的,内部的目的则重视儿童的生活状态,尊重儿童的本能、需要、个性,基于儿童自身经验选择而来。
举一生活实例来说明,前段时间曾绣了一个丝带绣,首先讲绣’丝带绣”这一活动是基于自身的需要(朋友结婚)而做,这一活动对我而言很感兴趣(朋友结婚有很多礼物可以送),而且是我稍作努力就可以达到的。
这一目的就是内部的目的。
如果说我是丝带绣加工厂的工人,这一活动就变成了我的任务,我每天只有完成相应的工作量,才会得到相应的工资,对我本身而言,我从事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完成任务进而拿工资。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本书的框架:本书共26章内容,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至第9章)最初几章把教育看作生活的需要、社会的职能、指导、生长,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与效用。
借着对过去的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正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还阐述了民主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再无别的目的,这就是教育的无目的论。
第二部分:(第10章至第24章)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教法做出新的解释。
第三部分:(第25章至第26章)最后两章分别论述了实用主义的认识论和道德论。
本书论述的范围非常广泛,但对每项问题都从社会、历史、哲学的角度层层剖析和深入论证。
第一章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就是生物可以努力利用周围的力量来维持自己,生活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行动自我更新的过程。
[2]。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就与生物与生活的关系一样,社会也是通过教育的活动而存在的。
人生来不了解也不关心社会群体的目的与习惯,没有成年人兴趣知识目的和习惯,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为了让社会继续下去,必须通过传递的过程,这种传递依靠年长者把工作、思考和情感的习惯传递给年轻人[4],这种传递,就是教导和学习。
在传递中,沟通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社会在传递中,在沟通中生存。
我们所说的这个社会,它的构成体是要具有共同的目的、信仰、期望的,他们通过沟通来传递信息。
而且一切的沟通都具有教育性,[6]通过沟通,可以扩大接收者的知识经验,同时对传递者的态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总之,任何社会活动,只要保持它的社会性,或充满活力为大家所分享,对那些参加这个社会活动的人来说是有教育意义的,只有当它变成铸型,按规章办事,才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7]每个人都可以在社会中、与别人的相处中获得教育,这种教育是偶然的、自然的、重要的,我们也可以受到别人有意识的教育,这种教育是直接的教导或学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正规的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在《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中,杜威深入探讨了教育与民主社会的关系,其观点独特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这本书让我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当下教育实践的诸多思考。
杜威开篇就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教育中那种将教育视为为未来做准备的狭隘观念。
他强调,教育应该与当下的生活紧密相连,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这让我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是不是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总是在告诉学生,现在努力学习是为了将来有个好前途,但却很少引导他们如何在当下的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书中还提到,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小型的社会,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各种社会角色和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然而,现实中的学校往往与社会脱节,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在走出校门后很难直接应用。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学校教育需要进行改革,增加更多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和活动,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接触到真实的社会情境?杜威主张“从做中学”。
他认为,单纯的听讲和阅读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和探索,才能获得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这使我想到了现在的一些教育方法,过多地强调死记硬背和应试技巧,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
比如在科学课程中,如果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科学原理和公式,而不让他们亲自动手做实验,那么他们怎么能真正理解科学的奥秘呢?在教育目的方面,杜威反对那种把教育目的设定为固定的、遥远的目标的做法。
他认为教育目的应该随着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给学生设定一个一成不变的目标,而应该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的潜力和需求各不相同,因此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而不是一刀切的。
此外,杜威还强调了教师的角色。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在最后一张道德论中,杜威也展现了自己黑格尔辩证法的理论功底,他不去区分364——368外部与内部影响人的道德行为的各种独立的因素,而是把它们综合起来,“只有在这种循序渐进、吸引兴趣和需要思考的事例中,才有可能说愿望和思维的倾向应该是外显的或明显的行为中的有机因素。
”“有意识的目的、有意识的愿望和深思熟虑的思考所以不可避免,因为这是有特殊后果的活动的精神和品质,而不是因为这是形成一个孤立的内心意识的领域”在谈到义务与兴趣的对立中,作者说,在一般看来,按兴趣(某种个人的东西)和按“原则”行动之间的对立是经常发生的。
“按原则行动就是无私地按超越一切个人考虑的一般法则行动”。
其实,在他看来,369看兴趣行动并不纯粹是只顾个人私利的行动。
同时,看起来毫不利己的行为个人也并不是全然不顾兴趣。
370“一旦我们承认自我并不是某种现成的东西,而是某种通过行动的选择逐步形成的东西,那么整个情况就清楚了”…“事实上,自我和兴趣是同一事实的两个名称:对一件事主动感到兴趣的性质和程度,可以揭示并测量所存在的自我的性质”…“兴趣就是自我和某一对象的主动的认同,所谓的两难困境就完全攻破了”在论述“智力与性格”时,373 谈到柏拉图认为,一个人非经多年的实际锻炼和艰苦的训练,不能懂得善的理论意义。
他认为,关于善的知识,不是可以从书本或别人那里获得的,而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取得的。
这种知识乃是成熟的生活经验的最后和最高的恩赐。
…任何通过尝试或者检验获得的知识,374都“证明某种知识在行为上有直接的结果。
我们有一切理由假定同样关于善的知识有类似的表现。
”“所谓‘善’除非包括上面所说的这种情境中所体验到的满足,否则就是一个空洞的名词”道德既不是康德所谓的一种脱离具体情境的一种抽象的孤立的存在,同时也不是一种外部强加的让个体不加批判反思的去执行的所谓原则和习惯。
“教育无目的论”相关阐述374——375在一个有目的、而且需要和别人合作的作业中所学到的和应用的知识,乃是道德知识,不管有意把它视为道德知识,还是无意把它视为道德知识。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第一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一)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被西方学者称为三部不朽的教育瑰宝。
但我认为三本书侧重点不同,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只是阐述了某种教育理想与理论,缺乏具体的实践,且难以落实。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则将理论与实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亲身实践并取得了成功。
通读过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后,首先我对整本书的脉络框架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本书以《民主主义与教育》为名,首先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用,指出了当前学校的严重缺陷以及改革的方向。
其次,阐述了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并借着对过去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此外还说明了教育的无目的论。
再次,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作出新的解释。
最后,分别论述了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
读书笔记(二)第一章的大标题是“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我认为杜威先生写这一章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教育的由来以及教育存在的意义。
首先,作者区别了生物和无生物,认为他们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以更新维持自己”。
一块石头,它无法实现自我更新,经过风吹日晒雨打,变为石子,最后变为沙子,成为大地的一部分,失去了它原本的属性。
石块不能实现自我更新很快由石块他的命运就是走向衰亡。
人类作为生物如果不能实现更新也会是同样的命运。
既然人类要生存下去就要不断更新,那么人类又是怎样实现更新的呢?这里杜威又引进了一个概念——“生活”。
他认为“生活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行动的自我更新过程。
”“生活的延续就是环境对生物需要的不断的重新适应。
”他认为前面讲的生活只是最低等的生活,它只包括物质,是“最低的生理学意义上的生活”,而人类的生活要比这复杂的多,它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
《民 主主 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一部重要著作。
这本书全面阐述了杜威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
杜威在书中强调了教育与民主社会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教育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未来,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加民主、更加美好的社会。
在民主社会中,教育应当是普及的、平等的,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以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参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一堆知识,而是要培养他们的能力和素养,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杜威反对传统教育中那种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主张“做中学”。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的活动和体验,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科学实验中,比单纯地讲解科学原理更能让他们理解和掌握。
在教育内容方面,杜威主张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知识融合在一起。
他认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不是单一学科能够解决的。
因此,教育内容应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
比如,在一个关于城市规划的项目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地理、历史、政治等多学科的知识来提出合理的方案。
书中还提到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
另外,杜威非常重视教育中的交流和合作。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中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在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对书中的一些观点进行了反思。
比如,“做中学”的理念在实践中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如何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安全,如何评估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效果等。
《民 主主 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思考。
一、教育与社会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基本方法。
教育不应被视为对个体的简单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他强调教育应该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在传统教育中,学校往往与社会脱节,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应用。
而杜威主张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让学生在其中参与各种真实的活动,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例如,在学校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项目,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协作、交流和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种教育理念提醒我们,教育不能孤立于社会之外,而应当为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二、教育与民主民主是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教育应该培养具有民主素养的公民,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给予他们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为了实现民主教育,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
课堂上应该营造一个开放、自由的讨论氛围,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成长。
同时,学校的管理也应该体现民主原则,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过程,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和能力。
三、教育的目的杜威反对传统教育中那种预设的、固定的教育目的。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灵活的、不断发展的,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社会的需求来确定。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达到某个预先设定的标准,而是要促进学生的生长和发展。
这意味着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潜力和需求,教育应该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在《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中,杜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阐述了教育与民主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本书不仅是教育领域的经典之作,也为我们理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杜威开篇就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指出,教育并非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本身。
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教育中那种将教育视为通往未来的手段,而忽视当下的看法。
在他看来,教育应当是与个体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学习,不断塑造和完善自己的认知与能力。
书中还深入探讨了民主与教育的关系。
杜威认为,民主社会的基础在于每个个体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而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民主的教育应当为个体提供平等的机会,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责任感、有创造力、能够适应社会变化的公民。
杜威批判了传统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传统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比之下,杜威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在课程设置方面,杜威认为课程应当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应涵盖社会、自然、艺术等多个领域。
例如,通过参与农业劳动,学生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农业生产的过程;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学生能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
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杜威也强调了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他提倡“做中学”,即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学习。
比如,在学习科学知识时,不是仅仅通过书本讲解,而是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和观察。
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并且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读书笔记序内容整理:此部分是滕大春所写的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滕大春分别从杜威的时代和生平、《民主主义与教育》的重要论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和评价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从整体上分析了杜威本人思想及其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中心思想,他们并把杜威当时所处的时代进行综合分析,与诸多教育流派进行分析对比,论述其思想的进步之处与不足之处。
精彩句段:1.什么是民主社会?他说衡量社会不能单凭主观臆想来制定标准,应以社会成员共享利益的多寡为尺度,还应以本社会和其他社会能否交流互惠为尺度。
2.在无种族隔阂,无阶级隔阂的自由平等的社会,不容少数人垄断教育机会,要通过教育使人人发挥其开创拓新的才能。
(教育不是少数人的特权,人人都有享有教育的权力。
)3.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正像两点之间形成一条直线一般,在教育的出发点的儿童和教育归宿点的社会之间,形成了教育历程。
4.尊重儿童不能叫儿童放纵任性而流为无政府的状态;保持儿童的天性不是叫儿童不加思考地莽撞蛮行。
5.在这种共同参与的活动中,教师也是一个学习的人,学生虽自己不知道,其实也是一个教师。
师生愈不分彼此愈好。
(相互学习,相互为师的民主师生观,“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阅读感想:滕大春的这部分描写有助于我对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减少我阅读此书的难度,便于我进一步理解杜威的思想。
任何一位教育家的思想都是与作者所处时代背景是息息相关的,作为一个流传至今的名著,其书中的思想定然有辉煌灿烂的部分,但也会有一定的时代或思想观念上的不足之处,我们要辩证的看待,积极吸取有益的观点。
第一章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内容整理:人比低等生物更多的一种东西叫做生活,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
生活是通过对环境的行动的自我更新过程,这种更新要通过传递。
生活需要延续就需要沟通,而教育作为生活的一种现象,也需要沟通。
《民 主主 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在繁忙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就像在沙漠中寻得了一泓清泉。
最近读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就给了我这样的感受。
这本书开篇就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它探讨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关系,并非是那种高深莫测、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理论,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书中提到,教育不是为了把人培养成某种特定的工具,而是要让人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判断力、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是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场演讲比赛。
比赛的主题是“我的梦想”。
当时,我们班有个叫小明的同学,他平时学习成绩一般,也不太爱说话,在大家眼里是个很普通的孩子。
可在这次比赛中,他的表现却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小明说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消防员。
他站在台上,声音虽然还有些颤抖,但眼神里却充满了坚定。
他说,他看到过消防员在大火中勇敢地冲进去救人,那种无畏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他。
他想要像他们一样,保护大家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然而,比赛结束后,老师的一番话却让我感到很困惑。
老师说,小明的梦想不切实际,应该树立一个更“实际”的梦想,比如成为医生、老师或者工程师。
我当时就在想,为什么老师会这么说呢?难道只有那些所谓的“传统”职业才是好的梦想吗?这是不是一种对小明个人想法的不尊重呢?现在回想起来,这不正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吗?我们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衡量孩子的梦想和想法,而没有真正去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再深入读这本书,我发现作者强调教育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不是局限于学校的那几年。
这让我联想到了我的邻居张大爷。
张大爷已经退休多年,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和探索。
他喜欢摆弄花草,为了能把花养得更好,他专门去图书馆借了很多关于园艺的书籍,还上网查找资料,向专业的园艺师请教。
他还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通过各种 APP 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张大爷的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刘孔烽杜威, 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少数多个最有影响力教育家之一,而她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表述了杜威教育理论. 我认为, 要真正了解杜威思想, 就必需认识到她提出“教育无目”目。
其实, 杜威并不是提倡教育无目,她教育其实是有目,杜威反对外在,固定,终极教育目,她以生长为教育目,认为教育要促进儿童发展.要促进社会民主友好.杜威非常重视儿童和青年独立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与人沟通能力培养。
她不仅重视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了解, 而且重视不一样团体、不一样国家之间沟通和了解, 以使平等、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杜威认为, 在教育上有3种错误: (1)不考虑儿童本能和先天能力; (2)不发展儿童应付环境首创精神; (3)过份强调训练和其她方法, 牺牲个人了解力, 以养成机械技能。
这3种错误, 都是把成人环境与标准强加给儿童, 其后果不堪设想。
杜威说到“学习目是继续不停生长能力”不过这只有在民主社会中才能实现。
“我们在探索教育目时, 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求”,不过这也只能在民主社会中才可能做到。
当社会关系还不是完全以对等为基础时, 我们教育目就有可能发生偏差。
现就杜威其中见解, 谈谈自己心得。
对杜威“从做中学”理论基础了解经过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 我从“是什么”、“为何”、“怎么样”三个层面对杜威“从做中学”理论有了初步了解。
1.“从做中学”涵义。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包含一切活动, 它包含使用多种中介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多种有意识用以取得结果多种技巧, 它包含多种工具和材料去进行表现和建造一切形式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 只要它们包含为了达成目有意识或深思熟虑努力……它们还包含要动手科学研究, 对研究材料搜集、对器具管理、工作进行中和统计试验情况所需活动程序”。
[1]所以, 杜威“从做中学”包含艺术创作、手工活动和科学探究三层基础涵义。
2.“从做中学”合理性依据。
(1)“从做中学”是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第一个阶段。
《民 主主 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在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盛宴,与伟大的教育家杜威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对话。
杜威在书中强调了教育与民主的紧密联系,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校园经历。
那时候,我们学校组织了一场关于校园环境改善的讨论活动。
不像以往只是老师和领导们做决定,这次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开始,大家还有点拘谨,不知道从何说起。
但慢慢地,气氛就活跃起来了。
有的同学说,希望学校的操场能重新铺设一下,因为现在的地面坑坑洼洼,跑步的时候总是担心会崴脚。
还有同学提到,教室里的桌椅太旧了,坐着很不舒服,影响学习的心情。
甚至有同学大胆地提出,希望学校的食堂能增加更多的菜品选择,不要总是那几样,都吃腻啦!我也积极地参与了进去,我觉得学校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太短了,对于我们这些喜欢阅读的同学来说,根本不够用。
我还建议在校园里多设置一些休息的长椅,这样课间休息的时候,大家就不用总是站着或者回教室,可以在户外放松放松。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同学,这次也鼓起勇气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他说学校的校服款式太单一了,颜色也不好看,能不能设计得更时尚一点。
大家听了都笑了,但同时也为他的勇敢鼓掌。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老师或者领导打断我们,只是认真地倾听和记录。
最后,学校真的根据我们的意见做出了一些改变。
操场重新铺设了,桌椅也换了新的,图书馆延长了开放时间,食堂增加了菜品。
虽然校服的事情没有立刻改变,但学校也承诺会考虑我们的建议。
通过这件事,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杜威所说的民主在教育中的意义。
民主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这些声音能够被重视和回应。
在教育中,民主意味着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想法,不是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当成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
就像我们在那次讨论活动中,每个人都能因为自己的建议有可能被采纳而感到兴奋和自豪,这激发了我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教育政治学—杜威《民主与教育》
教育政治学—杜威《民主与教育》第一篇:教育政治学—杜威《民主与教育》杜威《民主与教育》读书笔记约翰.杜威,1859—1952,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
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引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美国的教育思维,中国五四时期的胡适等人也倍受启发。
在此多元思想激荡的环境里,杜威不仅在知识论及形而上学的题目上著述颇丰,也延续对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兴趣,陆续完成《我们如何思考》,及《民主与教育》。
后者完整体现了一个将哲学、心理学结合社会实际发展的实用教育哲学体系,为杜威在教育领域的最经典之作。
他同时也投身公众议题、平权运动,是重要的社会评论家。
在《民主与教育》中,杜威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把民主的思想引入教育,就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教材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这绝不是只有教育者才要读的书,这是每一个思考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而且得到伸展志趣的机会的人,都应该一读的书。
家长,可以了解对自己与学校,应该抱有哪些认识与期待;学生,可以体会自己的困顿与不足,根源问题何在;教育者,可以帮助明白今天所有改革的盲点何在;政治人物,可以清楚自己正在如何或直接或间接,或帮助或摧毁自己社会的教育,以及未来。
这不只是西方教育史,也是我们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汇中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杜威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可以说是杜威对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关系最详尽的论述。
这种关系我们可以最简略的表述是:教育是为了民主的,教育应该是民主的。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而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社会,所以教育批判与教育建设的标准,包含一种特定的社会理想”(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个特定的社会理想就是民主主义。
教育应该为维护、促进民主主义这个社会理想服务,教育是民主的工具。
除此以外,他还认为每一世代皆应重新建立民主主义,“民主主义的性质和本质并不是可由某一人传给另一人或某一代传给下一代的东西,而是根据我们逐年参预的和逐年变化极剧烈的社会生活之需要、问题与情况,去重新创造的东西。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读这本书,就好像开启了一场奇妙的思想之旅。
在书中,作者对于教育的见解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以前,我总觉得教育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然后通过考试来检验成果。
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远不止这么简单。
就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说吧。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做客,正赶上他在辅导孩子写作业。
孩子大概上小学三年级,那天的作业是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
朋友一开始还挺有耐心,跟孩子说:“你就想想春天都有啥,花开了,草绿了,小鸟飞回来了。
”孩子听了,皱着眉头,半天也没憋出一个字。
朋友有点着急了,声音也提高了:“这多简单啊,你怎么就不会写呢?”孩子怯生生地看着他,眼里满是委屈和无助。
我在旁边看着,心里挺不是滋味。
这时候,我突然就想到了里说的,教育应该是引导孩子主动去探索、去发现,而不是生硬地灌输。
于是,我对朋友说:“要不咱们别这么逼着孩子写,带他出去走走,感受一下春天。
”朋友将信将疑,但还是同意了。
我们来到了附近的公园,一进公园,孩子的眼睛就亮了起来。
他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朵,忍不住跑过去闻闻;看到了嫩绿的小草,兴奋地用手摸摸;听到了小鸟的叫声,抬头四处寻找。
这时候,我跟孩子说:“你看,这就是春天呀,把你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觉到的,都跟我们说一说。
”孩子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来,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回到家后,孩子坐在书桌前,不再像之前那样愁眉苦脸,而是很快就写出了一篇生动的作文。
朋友看了,又惊讶又欣慰。
这件小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真的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不能只是在教室里照本宣科。
就像书中说的,要给孩子提供真实的情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我们总是习惯于用我们认为对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却很少去考虑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以为告诉他们答案就是在帮助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反而可能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通过读这本书,我明白了教育应该是民主的。
老师和家长不能高高在上,而是要和孩子平等交流,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杜威-民主主义教育读书笔记
杜威-民主主义教育读书笔记《民本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5000字一、杜威和《民主主义与教育》(一)杜威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年)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于1896年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这所学校是他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实验室。
实际上,实验学校就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实际应用,通过教育实践为写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实际材料。
他从实用主义哲学出发,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口号,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主张把学生从教师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杜威主张新“三中心”—儿童中心、课堂活动中心和个人直接经验中心。
这个提法在20世纪初是巨大的进步,即使现在仍意义深远。
杜威于1919年5月至1921年曾来中国讲学,足迹遍及十一省,宣传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
杜威一生始终不渝地关注教育与民主主义的关系,他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特别关注。
教育与民主主义的关系,并不只是杜威个人所关心的,也不是一个与其他无关的孤立问题,许多不同领域的思想家和学者已经把这个问题列为他们在社会及教育方面进行探究的主要课题。
(二)《民主主义与教育》概述1.概况该书是杜威在1916年写成的。
这时美国面临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的新阶段,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
因此,要求研究与探索新的教育以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以及解决社会政治生活的各种问题,这是时代的需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这种要求。
所以,该书既有消极的、应该批判的东西,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2.书中关于教师的作用的论述首先,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的第十四章中提到:“教师仅有学问是不够的。
事实上,除非教师的习惯态度关心教材和学生本人的经验互相影响,否则,教师的学问或他所熟练掌握的教材,孤立地看,它的某些特点反而有碍有效教学。
教学的问题在于使学生的经验不断地向着专家已知的东西前进,所以教师既需懂得教材,还需懂得学生特有的需要和能力。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读《民主主义与教育》的点滴感悟非常幸运地从读书群里下载了电子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然后就非常认真地读起来,刚开始读感觉有点深奥难懂,于是就读得很慢,于是慢慢也读懂、吸收了一些教育理论。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教育的价值”这一章节对我的触动很大。
很多学生都不明白上学的意义是什么,他们不懂为什么家长要送他们到学校里来读书,难道读书的目的就只是为了将来考上大学,为自己赢得一张文凭,将来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吗?我经常对孩子们说:“我们来这里上学,是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这些知识都是将来你在自己几十年的人生中能够用得着的,也是必须具备的一些文化素养,哪怕你将来没有考上大学,你将来从事的一些行业,比如假如你去做小生意,就需要记账,算账,这些需要数学知识,你和别人讨价还价,这些需要语言沟通能力,这些都是需要通过上学来获得的基本实用知识。
而且在学校里我们还可以结交很多好朋友,这些好朋友在你困难的时候都可以向你伸出援助之手,这些也是你生活所需要的友情。
所以我们不是来学校里玩的,是学习生活技能和知识的。
”我们每个人的很多经验都是间接经验,因为我们每个人精力有限,所经历的直接经验也是少之又少的。
很多经验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
比如有人参加过战争,那他获得的就是直接经验,但是我们这些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人,也没有机会去战场的人,只能从听人讲述的战争故事或者有关战争的记载来获取战争的一些间接经验。
一切语言,一切符合,都是间接经验的工具。
用专门术语,由工具获得的经验,乃是“间接的”经验。
这种经验和直接的经验对立。
我们个人的直接经验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没有代表不在目前的,遥远的媒介物的介入,我们的经验几乎将停留在野蛮人的经验的水平上。
从野蛮到文明,每走一步都有赖于媒介物的发明,这些媒介物拓宽了纯粹直接经验的范围,把它和只能用符号表示的事物联系起来,使它具有深刻而有比较广泛的意义。
我们教育孩子不仅要学到一些生活中比较实用的一些知识,还要懂得去欣赏,增强学生欣赏生活中美的能力,也是我们教育的价值。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14级教育学李琪十九世纪末,由于工业化的完成,美国从一个发展中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社会结构也产生了重大改变,在物质财富飞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经济危机的频频出现,工人的大量失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罢工事件频繁发生。
社会精神文化落后,人们认为物质财富的重要性高于精神文化,导致社会生活严重失调。
教育无法跟上社会变化的节奏,在这种情况下,一九一六年,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应运而生。
全书共有二十六章,可分成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六章,讲述教育性质。
第二部分:第七章至第十七章,讲述教育过程。
第三部分:第十八章至第二十三章,讲述教育价值。
最后一部分:第二十四章至第二十六章,讲述教育哲学。
书名为《民主主义与教育》,那么,什么是民主社会?在书中第十页提到,杜威认为,民主社会的判断应以社会成员共享利益的多寡、以本社会与其他社会能否交流互惠为尺度。
民主社会有多量人人共享的利益,无种族隔阂,无阶级隔阂,人人互赖互爱,自由交往,协力维系社会的繁荣和促成社会的进步。
杜威反驳了柏拉图的观点,柏拉图认为,人们根据自身的天赋特点,即金质、银质、铜质,来接受符合自己的教育,做各自的职位,由哲学王来统治,从而形成阶级社会。
在杜威看来,理想的民主社会应该利用不同人不同的天赋天赋与才能,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而不是因此而形成一个阶级的鸿沟。
在民主的社会中,才能有民主的教育。
如人人都能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可以通过教育发挥自己开拓创新的才能。
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与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
杜威从非正式教育谈到正式教育,人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经验,经验要传递下去则需要沟通,其中,沟通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兴趣。
沟通形成教育。
这里讲的主要是学校教育,进而达到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杜威批判了很多教育学说,来证明自己的教育观点,比如在第五章批判了斯宾塞的教育即准备的观点,人出生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生活,成人生活和儿童生活都是生活,只是生活的不同阶段,教育的对象是出于当下生活中的儿童,当然要融入于当下而儿童生活中,而不是单纯为了以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而忽略了儿童自身的兴趣和要求以及儿童不成熟的心理发展水平,这容易对儿童以后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上学的时候,看到你立在学校的书架上,逛书店的时候看到你在书店的书架上……不
知道多少次无动于衷,说不清多少次与你擦肩而过。
不知道多少次没有引起我的注意,今
天我,要说的只有遗憾,假如我第一次看到你就走进了你的世界,我的心会怎样;假如我
几年前就抓住你,能减少我刚走上学习工作岗位后的多少困惑;假如我后来不再错过你,
我前进的足迹中又该减少多少上坑坑洼洼,曲曲折折……我想说的除了遗憾还是遗憾……
幸运的是我今天抓住了你,偶然的幸运使我深深的实实在在的抓住了你,给我们大家带来
幸运,快乐……
杜威认为,民主社会因为平等相待而荣辱与共就会扩大人的胸襟,就会保证自由思想,就会促使新观念、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就会推动历史滚滚向前。
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
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
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
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
活的追求。
伊丽莎白是班纳特姐妹中的第二个,也是本故事中的女主人翁,她不仅美貌出众,而
且聪明过人。
在舞会上受到达西先生的怠慢后,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此对达西产生了偏见,可是达西先生傲慢无礼的样子早已进入伊丽莎白的头脑,还怎么对他产生好感?对于旁人
的点评又怎能轻易置若罔闻?伊丽莎白对他有偏见是很正常的,所以当达西向伊丽莎白求
婚时,大家也不难想到,伊丽莎白拒绝了他的求婚。
但令我们没想到的是:最终,达西与
伊丽莎白走到了一起。
这虽然很出乎我的意料,但仔细一想,也不难想出。
因为伊丽莎白
对达西存在着偏见,所以就让伊丽莎白对达西有着比较深刻的印象,这种偏见也间接的对
爱的产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偏见,其实就是爱的红绿灯。
评:杜威先生认为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但是又不是社会的简单照搬或移植。
既然如此,
杜威先生议论社会准则的这一段话也大致可以搬至学校范围来解释学生创新能力缺乏的原
因了。
在学校里,提倡“师生平等”这个口号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不了,至多实现“平等”
的核心内涵“相互尊重”,这种尊重侧重精神层面,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处在一种
被评价的位置,老师则是评价的主体,实际上,各类试卷,尤其是包含主观题的试卷,主
观题答案设置死板,不容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能够自圆其说。
从我翻开这本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
每每被书中那些平凡人物的
平凡事迹感动。
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想《爱的
教育》这本书将会把“爱”带给更多的人。
让我们的爱无处不在!
这种实际上不够开放的答案设置,使得孩子的思想整齐划一。
或者用个比喻句来形容
就是,答案是割草工人的割草机,有一些孩子的脑袋瓜里的新鲜想法就是跟其他小草长势
不同的草,不管草坪里的草怎么长,终究是要被割草机按统一规格割上一遍吧。
思想丧失
了表达了自由,久而久之,僵化就成了必然,因此,主观题的命题与答案设置的问题,需
要提高到一个重要维度去探讨并建设。
培根说过:“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书一直都是人类的朋友,这位朋友与我们每个人的交情都不一样,有的只是泛泛之交,而有的却是惺惺相惜的难求
知音。
爱贯穿了整篇小说,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
人深思。
而且整部小说都是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来写的,相信同学们都能读懂,因为整本
书以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100个与孩子有关的故事:有《扫烟窗的孩子》、《班长》、《感恩》等等,有安利柯的好朋友卡隆的侠义之举,有品学兼优的班长代洛西的助人为乐;也有诺琵斯的傲慢无礼;还有朴实可爱的“小石匠”,坚强不息的克洛西……
杜威认为,教育的真谛不但是使新生一代适应当前环境,还要养成他们继续不停地适
应那向着未来迅速发展的广大世界和日新月异的民主社会。
评:杜威先生的这句话阐释的是教育的归宿或者目标的,它让我想起中国一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现在能应付考试的知识,这只是
教育的功利目标或者短期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走出校园
之后能利用在学校习得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和个人品质不断完善的能力来应对不断发展的社
会的要求才应该是教育的根本追求。
教育的短期目标实际上和终极目标是不相抵触的,个人学习能力的增强自然有助于短
期目标的实现,按照杜威先生的理论,不管是哪种目标的实现,都应该在生活实践中得以
完成。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