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威尼斯商人--梁实秋与朱生豪译本的批评鉴赏

合集下载

朱生豪与梁实秋 《威尼斯商人》 译本对比

朱生豪与梁实秋 《威尼斯商人》 译本对比

2.2异化: 我们所熟悉的 “ 外国文化”
• 例 Jes: For if they could, Cupid himself would blush To see me thus transformed to a boy. • (朱 译)杰西卡: 要是他们瞧得见的话, 那么丘必特瞧见我变成了一个男孩子, 也会 红起脸来哩。 • (梁译)杰: 因为假如情人能看得见, 鸩比 得见了我这样女扮男装也要脸红吧。
(此部分不必出现在PPT上,讲解用)
• 丘比特一直扮演者庆祝爱与爱人的角色, 这 个文化形象已经被中国人广为接受了。 鉴于中国 读者对此的熟知, 理解上亦无困难, 也无需花 费额外的认知努力, 所以归化是不合适的, 而 异化策略恰恰保存了原文风味并产生了最大的上 下文效果, 达到了最佳关联, 实为最佳翻译策 略。 综上看来, 两个译本都采用了异化翻译的 策略, 因而两个译本的翻译都很好。
• (朱译):巴萨尼奥: 她的光亮的长发就象传说中的金羊毛, 把 她居住的贝尔蒙变成了神话中的王国, 引诱着无数的伊埃宋前来 向她追求。 • (梁译):巴: 黄色的头发披在她的额角上就像是金羊毛; 使得 她的贝尔蒙住宅变成了考尔考斯的海滨, 来了无数的求她的哲孙。 • 【注: 考尔考斯 (Colchos), 国名, 在黑海东端, 哲孙 ( Jason) 曾至此寻求金羊毛, 事见希腊神话。】
(此部分不必出现在PPT上,讲解用)
• 在该例中, 梁译本严谨而平实, 几乎是逐字逐句 地翻译, 朱生豪则按照口语习惯流畅地翻译成了中文 口语中对等的句子。 例如在第二句的处理当中, 梁实 秋按照句式对等原则, 首先转换成 “The Lord Bassanio live an upright life, . it is very meet” 然后翻译成 “ 巴珊尼欧若是生活规矩, 那是很应该 的。” 而朱生豪在全句的处理当中, 直接按照原意和 中文习惯进行创造性的翻译, 并且没有丢失 “ 循规 蹈矩”、 “ 娶了一位好夫人”、 “享尽天堂的欢乐” 这三层意思, 同时又按照中文的思维习惯,打乱原文 句序, 理顺原文三个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重新组织 语言, 反而译出了原文固有的简练风格。 由此看来, 此处朱译本所体现出的 “ 中国思维” 式归化法更易 于中国读者接受。

venus and adonis各译本评析

venus and adonis各译本评析

venus and adonis各译本评析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概述《维纳斯与阿多尼斯》的背景和意义
2.对各个译本的概述和比较
3.分析各个译本的优缺点
4.总结各个译本的贡献和影响
正文
《维纳斯与阿多尼斯》是莎士比亚的一部经典作品,讲述了爱神维纳斯与美少年阿多尼斯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部作品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目前,《维纳斯与阿多尼斯》有多个中文译本,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朱生豪译本、梁实秋译本和许渊冲译本。

朱生豪的译本语言优美,诗句流畅,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诗意,但其在忠实于原文方面略显不足。

梁实秋的译本则在忠实于原文方面做得较好,但诗句的韵味略显不足。

许渊冲的译本则在保留原文的诗意和忠实于原文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平衡,被誉为最佳译本。

各个译本都有其优缺点。

朱生豪的译本在诗意方面表现出色,但忠实于原文方面略显不足;梁实秋的译本在忠实于原文方面做得较好,但在诗句韵味方面略显不足;许渊冲的译本则在保留原文的诗意和忠实于原文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总的来说,各个译本都对《维纳斯与阿多尼斯》的传播和研究做出了贡献。

朱生豪的译本让我们看到了《维纳斯与阿多尼斯》的诗意,梁实秋的译本让我们看到了《维纳斯与阿多尼斯》的忠实,许渊冲的译本则让我们看到了《维纳斯与阿多尼斯》的全貌。

浅析《威尼斯商人》中的人名翻译

浅析《威尼斯商人》中的人名翻译

浅析《威尼斯商人》中的人名翻译作者:马晓晴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第10期南京农业大学马晓晴【摘要】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剧作家、诗人、文学家。

其中,《威尼斯商人》是第一部在中国演出的莎剧,也是第一个有比较完整的中译本的莎剧,在中国莎士比亚译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人名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对一个人物角色的印象。

生活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译者对人名的不同翻译能体现译者的翻译原则。

本文主要通过比较顾仲彝、梁实秋、曹未风以及朱生豪四位译者对《威尼斯商人》其中的人名的不同翻译,来整理、归纳和分析不同的翻译原则。

【关键词】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人名;翻译1.引言《威尼斯商人》是第一部在中国演出的莎士比亚剧作,也是第一个有比较完整的中译本的莎士比亚剧作,在中国莎士比亚译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威尼斯商人》最早的翻译可以追溯到1903年,此后,林纾和魏易(1904)、包天笑(1911)、亮乐月(1914)、曾广勋(1924)、顾仲彝(1930)、陈治策(1933)、梁实秋(1936)、曹未风(1942)、朱生豪(1947)、方平(1979)以及孙大雨(1995)均有翻译过。

2.理论依据2.1直译和意译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

意译,也称为自由翻译,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

2.2归化和异化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中提出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术语。

归化是指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要。

(Venuti,2001:240)。

异化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Venuti,2001:240)。

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

《威尼斯商人》法律事件中的隐喻汉译研究

《威尼斯商人》法律事件中的隐喻汉译研究

《威尼斯商人》法律事件中的隐喻汉译研究作为第一部译入中国的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是“法律与文学”研究中讨论最多的莎士比亚作品之一。

基于译者对剧中法律事件,尤其是法律事件中的隐喻的不同理解,该剧中译本异彩纷呈。

其中,朱生豪、梁实秋的译作堪称剧本汉译成功的典范。

因此,本文以朱、梁两中译本为例,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探讨其中的法律事件。

本文主要研究问题是:(1)《威尼斯商人》剧本中的法律事件有哪几类?(2)对于不同事件中的隐喻,梁实秋、朱生豪分别采用了什么翻译策略?(3)梁、朱的隐喻翻译策略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是什么?研究表明:(1)剧本中大量隐喻分布在法律事件中,因此依据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并结合剧本结构分析,就《威尼斯商人》剧本中的法律事件,分为割肉契约、违约与惩罚、“匣子选婿”、法庭审判、戒指审判五大类;(2)在概念整合视角下,梁实秋倾向于保留原文隐喻意象,朱生豪则倾向于改变或删除隐喻意象,译出部分寓意;(3)从两位译者的翻译策略来看,在翻译实践中,梁译本对隐喻意象的传达更到位,但语言流畅度受一定影响;而朱译本更注重剧本文体与目标语语言流畅度,且更适用于舞台表演。

梁实秋、朱生豪译莎对比研究

梁实秋、朱生豪译莎对比研究

梁实秋、朱生豪译莎对比研究何津【摘要】[摘要]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作品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梁实秋和朱生豪是我国最早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系统翻译并取得非凡成就的两位翻译家。

文章对两人译莎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其译莎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1)011【总页数】5【关键词】[关键词]梁实秋;朱生豪;译莎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他一生创作了37部戏剧,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戏剧题材广泛,情节生动,人物众多,形象鲜明,倾注了人文主义理想,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与他同时代的戏剧家本·琼森则评价他是“时代的灵魂”,“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历史证明了莎士比亚作品的永恒魅力:莎作被译成语言之多,仅次于《圣经》,而有无莎翁译本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化水平的标准。

毫无疑问,洋洋二百多万字莎氏作品的翻译,对任何人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

梁实秋和朱生豪是我国最早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系统翻译并取得非凡成就的两位翻译家,本文拟对梁实秋与朱生豪译莎工作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探讨其译莎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一、梁实秋、朱生豪译莎的不同点1.翻译动机和动力梁、朱译莎的翻译动机异中有同:相同的是都认识到了莎翁作品的价值并经人引导才走上译莎之路;不同的是梁主要是从翻译一流作品的文学与文化价值的角度考虑,而朱则是出于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梁深知莎氏作品在世界文学中的分量和地位,在他看来,莎翁全集是“一部超越时代与空间的伟大著作,渊博精深,洋溢着人性的呼吸。

”[1](P350)他非常反对毫无选择地翻译外国作品,极力主张译介一流的作品,即反映永久人性的经典著作,而莎氏作品无疑是最值得译介的一流作品。

1930年底胡适先生就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编辑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他热心翻译事业,拟定了一个很大的翻译计划,想将一批优秀的外国作品译介到中国,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梁实秋_威尼斯商人_译本研究

梁实秋_威尼斯商人_译本研究

2010年8月第26卷第4期外国语文Fo 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A ug.,2010V o.l26N o.4梁实秋5威尼斯商人6译本研究李明清(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部,湖南长沙410205)提要:梁实秋在5威尼斯商人6的翻译过程中,采取化韵文为散文的做法,充分照顾莎士比亚原剧/无韵诗0的语体特点,在汉语词汇、节奏、声调等诸方面采取多种变通手段,从而忠实地再现了原作意境。

此外,梁实秋对/雅0的尊奉与追求,以及对/俗0的锤炼与升华,使得译作具有良好的可接受性。

关键词:5威尼斯商人6;梁实秋;翻译中图分类号:i5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414(2010)04-0088-03To w ards L i ang Shiqi u.s Transl ati on of The M erchant of VeniceL I M in-qingAbstrac t:L iang Sh i q i u.s translation o f T he M erchant of V enice,by m eans of chang i ng t he po eti c poe m i n t o blank verse, takes the sty le of t he SL tex t,name l y,t he free verse,i nto considerable account.The rich poetic flavor o f t he SL tex t in ter m s o f vocabulary,rhy t hm and tone w as fa it hfull y reproduced henceforth.In add iti on,L iang Sh i q i u.s adherence to the /refi ned e legance0as w ell as t he/natura l elegance0i n translati ng m akes his ve rsion an endur i ng acceptab ility.K ey word s:T heM erchan t of Venice;L iang Sh i qiu;transl a ti ng近年来,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散文家、翻译家和文学批评家梁实秋的创作、翻译和理论研究等多方面的活动及其丰硕成果,已成为海内外学界、译界研究与评论的热点。

《威尼斯商人》两译本对比分析

《威尼斯商人》两译本对比分析

《威尼斯商人》两译本对比分析有句古话说得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一分心血,剩下的都是精彩。

”这句话也可以用来概括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大师莎士比亚的著作《威尼斯商人》,他用自己的心血和创作灵感,通过深刻而生动的表达方式,创作出了一部脍炙人口的悲剧经典。

而本文将通过对两译本《威尼斯商人》的分析比较,从不同方面来讨论其在我们社会的影响及意义。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在他的悲剧经典之中最为著名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叫做维吉尔(Venice)的商人,他因为违反了爱尔兰王室的法令,被政府送到威尼斯作为报复。

在威尼斯,维吉尔带来了新的商业理念,他的实用主义为威尼斯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开辟了新的途径。

然而,维吉尔的商业理念也会得到许多批评家的反对,他们认为这种把商业变成对欲望的追求的概念是错误的。

正是通过这个故事,莎士比亚表达了他对人性的分析,以及商业世界的看法,也为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一部重要的作品。

首先,要分析两个不同译本《威尼斯商人》,也就是梁宗岱译本和杨志译本,它们都给予了作品非常不一的解释。

首先,梁宗岱译本把作品中的虚构对话表现得更丰富,更逼真,而杨志译本则更注重文字的表达,译文贴近原文,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用意。

此外,梁宗岱译本中的虚构对话比较抒情,而杨志译本则追求极简、客观。

比较这两个不同的译本可以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作品,并对莎士比亚的作品给予更多的思考。

其次,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威尼斯商人》的主题与作者的写作思想。

从梁宗岱译本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强调了维吉尔努力追求财富,却忽略了家庭及社会义务,正是这种偏见态度才使他陷入了灾难之中。

而杨志译本中,作者则更多的表达了莎士比亚对商业的看法“商业即斗争”。

莎士比亚通过维吉尔的故事,警示读者商业的追求不能无限制地继续下去,否则将会使自己陷入灾难之中。

最后,分析两个译本《威尼斯商人》,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作品在社会及文化上的影响及意义。

梁实秋与朱生豪莎剧译本之对比浅析

梁实秋与朱生豪莎剧译本之对比浅析

梁实秋与朱生豪莎剧译本之对比浅析作者:彭锦来源:《速读·下旬》2015年第04期梁实秋,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梁实秋的“中庸翻译观念”深受“中庸”的人生哲学的影响,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态度以诚信文本,努力追求和谐之境。

梁的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与莎士比亚形成了某种内在的精神契合。

因此选择译莎不仅是他价值取向的表白,也是其审美格调理想的张扬。

自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的提出,无数的翻译家都力图做到既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形式又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内容。

朱生豪在翻译莎剧时力求做到这一点。

他在1944年写的《译者自序》中这样写道:“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力求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不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现,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遮。

”虽然两位先生莎译都是散文体,但概括梁实秋与朱生豪的汉译莎剧特点,主要体现在音美效果、语体风格以及雅俗倾向这三个方面。

梁实秋的译文在音律上欠佳,书面语味道浓重,适合文学研究方向,但是他如实翻译了原文总粗俗的语言,达到了“存真”的效果。

朱生豪的译文音律感强,口语化的表达通俗流畅,但是对原文粗俗的语言进行了处理净化,没有传达17世纪莎翁的语言特色,朱的译文达到了“神似”的效果。

“音美”效果比较。

选取《威尼斯商人》台词。

GRATIANO Let it be so:the first inner’ gatory// That my Nerissa shall be sworn on is,// Whe’r till the next night she had rather stay,// Or go to bed now, being two hours to day:// But were the day come,I should wish it dark.// That I were couching with the doctor ‘s clerk. // Well,while I live I’ll fear no other thing// So sore as keeping safe Nerissa’s ring.梁实秋译文:格就这样办:第一个问题要我的拿萨莉回答的就是-----// 还有两个钟头就要到天亮// 等到明晚,还是立刻入洞房// 如果天亮,我愿天快点黑// 我好同博士的书记去睡。

《威尼斯商人》中译本的语言美和艺术美

《威尼斯商人》中译本的语言美和艺术美

ywjszxk@《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这部喜剧主要讲述商人安东尼奥为帮助朋友巴萨尼奥向鲍西亚求婚,用自己的商船作抵押,向犹太商人夏洛克借了高利贷,并签下恶毒的协议,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还钱,就要割下自己胸口的一磅肉作为赔偿。

后来安东尼奥的商船在海上出事,无法按时归还夏洛克的借款,被夏洛克告上法庭并要求割一磅肉。

在这危急关头,鲍西亚装扮成安东尼奥的律师,用智慧巧妙地揭露了夏洛克的阴谋,解救了安东尼奥。

最后夏洛克败诉,失去了女儿与所有财产。

《威尼斯商人》早在20世纪初就被介绍到了中国,此后多个名家译本相继问世,不少译者从翻译美学的视角精彩地呈现出原作的语言美与艺术美,最著名的就是梁实秋和朱生豪的译本。

本文笔者将从翻译美学视角对《威尼斯商人》的中译本展开分析。

一、翻译美学理论简述传统的翻译学认为译者只要把原文的意思忠实地翻译出来就行了,即使所翻译的句子非常生硬也没关系,只要使形式、意思与原文相同即可。

但这样的翻译会让译文看起来生硬,读起来别扭,而且还会失去原文的美感,不能把原文中的语言美与艺术美展现出来,会让读者失去阅读的兴趣。

与传统的翻译学不同,翻译美学重视的是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它要求翻译者充分认识翻译审美的客体与主体,把客体的审美构成剖析出来,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把原文的语言美与艺术美翻译出来,让读者真正领略到原著的艺术风采。

翻译美学解构审美客体时,把审美客体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形式系统,一部分是非形式系统。

形式系统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语言美、词汇美与句段美,非形式系统是指文章中的情感美、意志美与形象美。

这要求翻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认识到原文的美感与艺术魅力,进而把这种美感充分体现在译文中。

二、《威尼斯商人》中译本的语言美《威尼斯商人》之所以是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主要是由于它有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设计与巧妙传神的修辞手法,所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再现《威尼斯商人》的语言美。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审美效果的再现——以《仲夏夜之梦》朱生豪和梁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审美效果的再现——以《仲夏夜之梦》朱生豪和梁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审美效果的再现——以《仲夏夜之梦》朱生豪和梁实秋两个汉译本为例韩晓晓 哈尔滨师范大学摘 要:本文以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平行语料库对比的研究方法,以朱生豪和梁实秋两个《仲夏夜之梦》汉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语言美、意境美和文化美等多个维度再现艺术之美,旨在研究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最大化展示原文之美。

经过研究对比,朱生豪和梁实秋两个译本各有特色,从不同角度体现原作全方位的美感。

关键词:朱生豪;梁实秋;《仲夏夜之梦》;翻译美学作者简介:韩晓晓(1994-),女,汉,河南省焦作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165-01一、翻译美学理论翻译美学概念是刘宓庆教授在1994年提出的。

起初,是将美学和翻译结合起来审视古诗词翻译的美感。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中具体阐释翻译审美的一般过程和具体策略。

刘宓庆认为,“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和命题基本上来源于我国古典哲学美学,特别是古典文艺学”。

此外,他也强调“中国译论的理论命题和方法论都能在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中得以追根溯源”,美学作为翻译的理论基础,使得翻译不仅止于语言层面,更注重翻译过程中译本的神韵要和原文本的神韵契合,要尽可能的展示原文本的美。

二、《仲夏夜之梦》汉译审美再现2.1 朱生豪和梁实秋翻译思想和风格对比《仲夏夜之梦》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喜剧之一,主要描述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梁实秋的翻译思想一直注重以“存真”为第一要旨,追求“忠实”。

在翻译实践上,“我翻译中首先要注意只是 忠于原文,岁不能逐字翻译,至少尽可能逐句翻译,绝不删略原文,同时还金科能保留沙氏的标点。

”(梁实秋,1989:84)。

他追求的翻译美学风格是一种雍容尔雅,温和内敛的美学风格。

朱生豪在译莎士比亚时曾言,“第一在于求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典故翻译对比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典故翻译对比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典故翻译对比[摘要]典故是一种语言的精华和文化的结晶,典故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

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出发,采用例证的方法,通过对比朱生豪和梁实秋《威尼斯商人》两汉译本的典故翻译的原则和策略,探讨出如何更好地实现典故翻译上的等效,并试着对典故翻译的一般性规律进行总结。

[关键词]功能对等;典故翻译;翻译策略典故,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有着丰富的内涵意义。

由于英汉民族在历史、地理、宗教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别,各自的语言文化都带有显著的民族色彩,这在典故上表现尤为明显。

典故以其隽永含蓄、精辟简练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体,莎士比亚作品中援引典故数百条,其中喜剧《威尼斯商人》出自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中的典故有近50处。

翻译家朱生豪和梁实秋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最受读者欢迎,但是这两个译本在表现形式和翻译策略上有一些差异性,译者的翻译思想也不相同,各具特色。

本文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通过两汉译本对比研究,探讨翻译典故的处理方法,从而总结出典故翻译可以采取的有效翻译策略。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认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马会娟,2003),奈达在其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首次提出并区分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的概念。

他认为,在形式对等的翻译中,译者关注的是译入语里的信息应尽可能与源语里的各种因素相一致,强调要注意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而动态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在动态对等的翻译中,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对应。

(Nida, 2001)在上世纪70年代,为防止误会,他用“功能对等”替代了“动态对等”,希望以此来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其基本特点就是“读者同等反应”,即将原文文本的读者的理解和欣赏方式与译文文本的接受者的理解和欣赏方式加以比较。

朱生豪和梁实秋翻译比较

朱生豪和梁实秋翻译比较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朱生豪旳归化风格与梁实秋旳异化风格
• 梁译更多旳保存了西方语言特征,非常接近源语
,明显旳是异化风格。
• 朱译则是用中国曲艺里“数来宝” 来体现,接近
目旳语,明显旳是归化风格。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朱生豪旳意译与梁实秋旳直译
《罗密欧与朱丽叶》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目录
朱生豪简介梁实秋简介朱旳归化风格 Nhomakorabea梁旳异化风格
朱旳意译与梁旳直译 朱译与梁译在传递“音美”方面旳差 别 朱译和梁译旳语体风格差别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朱生豪
•朱生豪(1923年2月2日-1944年12月26
日),浙江嘉兴人,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 中国文学系和英语系。著名翻译家,诗人 。
•1993年大学毕业后,参加了上海世界书 局《英汉四用词典旳编辑》。
•1936年春着手莎剧翻译。打破了英国牛 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旳顺序,而分为喜剧 、悲剧、史剧、杂剧4类编排,自成体系
。他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旳人之 一,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 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十二夜》中旳台词
原文: song
What is love? 'Tis not hereafter. Present mirth hath present laughter. What's to come is still unsure. In delay there lies no plenty, Then come kiss me, sweet and twenty. Youth's a stuff will not endure.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威尼斯商人》汉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威尼斯商人》汉

140《名家名作》·翻译[摘 要] 读经典、学经典不仅能让人在经典中淬炼个人品质,同时也能从经典中读懂世界。

而不同的译者、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语言应用,最终形成了《威尼斯商人》不同的译本,而译本不同,其影响也会不同。

依据从生态翻译学理论,从生态翻译学的三个维度、“十大意识”及“生生之谓译”对比不同的译本,分析译者如何在不同翻译生态环境中做出恰当的适应选择并生成符合译入语环境的译文。

[关 键 词] 莎士比亚;生态翻译学;生生之谓译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威尼斯商人》汉译文本对比研究王 薇一、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发展及现状生态翻译学是由胡庚申教授在2001年首次提出的。

生态翻译学从最初的 “大胆地选择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借用了“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基本原理[1],确立了以 “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制约译者的“适者生存”“汰弱留强”的“生态翻译环境”“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以及“三维”转换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作为生态翻译学的主要内容。

通过二十多年的不断深耕、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创新探索,发展到今天的生态翻译学,将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做类比,依托东方“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西方“适应/选择”论的哲学基础[2],提出了“新生态主义”,将生态翻译学更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研究范式,形成“译者中心”到“译者责任”更明确的译者行为、“生生之谓译”的翻译目的。

在实践上,在之前“三维转换”的基础上看到了不足,完善了冯全功所说的“生态翻译学对审美纬度历来不够重视” [3]的缺点,提出了“十化”译法。

“生生之谓译”是生态翻译的本质和真谛,“生生”这两个字中,前一个“生”是原语生态中生命体的“生”,后一个“生”是译语语态生命中的“生”。

在生态翻译学的视域下,译者需要把原文生命“转生”为有生命的译文,使两者的语言生态环境都有生命,“译文延续原文之生命,原文亦能生生不息”[4]。

在“生生之谓译”的基础上,理念上要不断进步,实践上也要推陈出新,在生态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以及“三维”转换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同时也应该具备“十大意识”,即:(1)仿生意识,比照生物具象;(2)延生意识,类比同生共存;(3)简约意识,追求简化精练;(4)完成意识,补缺形成一体;(5)自然意识,回归无机自然;(6)生机意识,关注有机生物;(7)多样意识,维护多元共生;(8)原生意识,依归原始样貌;(9)适境意识,发挥主体功能;(10)宗衡意识,统筹协调平衡。

朱生豪与梁实秋翻译对比

朱生豪与梁实秋翻译对比

朱生豪的归化风格与梁实秋的异化风格
请先看《李尔王》中的一段台词:
原文 FOOL: Mark it, uncle— Have more than thou showest, Speak less than thou knowest, Lend less than thou owest, Ride more than thou goest, Learn more than thou throwest, Set less than thou throwest, Leave thy drink and thy whore, And keep in-a-adoor And thou shalt have more, Than two tens to a score,.....
从这两句诗我们感受到了朱生豪澎湃的爱国 热情,要花“百年功”来“端正”“瓯缺” 了的“河山!”。
朱生豪在上海孤岛时期为《中美日报》 写的一批时政短论,即“小言”。这些文章 都很短小,但思维敏锐,形式多样,笔锋犀 利,揭露并抨击了法西斯及其走狗帮凶的滔 天罪行和虚弱本质,鼓励全国和全世界人民 团结战斗来夺取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
梁实秋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散文家,作为一位莎学家 ,梁实秋有条件来搜集大量图书资料,以便于逐字逐句精 研莎氏原文。他译莎的宗旨在于“引起读者对原文的兴趣 ” 因此,他需要“存真”,力将文化的再现达到最大值。
梁实秋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直译,力求忠实于原文,而且他 全部译出原文,绝不删减任何原文。因此,梁实秋的译文能 引导具有英文基础的读者去钻研莎士比亚原著,帮助他们 去准确了解莎剧原文,这对莎学研究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梁实秋在晚年回顾他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经历时说: “使我能断断续续30余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者,有 三个人:胡先生,我的父亲,我的妻子。”

译者主体性关照下的朱生豪和梁实秋莎剧译本之对比分析

译者主体性关照下的朱生豪和梁实秋莎剧译本之对比分析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 它不仅仅是语言符号转换 的 过程 , 更是文 化信息 传递 和感情 移植 的过 程。在这 一过 程 中, 译者作为沟通原作者与读者 、 原语 文化与译语 文化 的桥 梁, 他的表现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作的优劣因而成为翻译 过程 中最积极、 最主动的因素。其主体性也就是他在翻译 过 程 中体现 出来的 自觉 的人格 意识 和创造 意识。莎士 比亚作 品早在一百二十多年前就被介 绍到 中国。我们 国家虽 然有
系 中 体现 出来 的特 征 。
本影 响最深最广。本 文将 以他们的译本为蓝本 , 透视两译者
在翻译活动 中主体性地位 的充 分体现 和主观能动性 的尽致
发挥 。

总之 , 译者 主体性是指译者在受到边 缘主体或外部环境
主体 性和 译者主体 性
及其 自身视域 的影响制约下 , 为满足译入语需要在 翻译活动 中表现出来 的一种主观 能动性 , 既指译者 的主体受动性 , 又 指译者的主体能 动性 。因此 , 它具 有 自主性 、 动性、 能 目的 性、 创造性 、 制约性和受动性等特 点 , 而在整个 翻译过程 中译
方面。 1受制于原文本 . 在翻译 活动 中, 原文本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 翻 译研究 目的语 文 学范 式 下 , 者 和 原文 是 中心 , 作 翻译 就是 “ 模仿” “ 、 复制” “ 、 再现” ; 等 在结构主义范式下 , 文与原文 译 的意义 、 功能对等成 了核 心问题 ; 在现代解释学理论 中, 国 美
者 的 主 体 性 地 位也 可 得 到 充 分 发 挥 。
在西方传统翻译理论中 , 译者一直被翻译 理论家视为属
于原作者 的“ 仆人” 他们 只是一 种机械传 达原 作者 意思 的 ,

两个《哈姆雷特》中译本修辞格翻译对比研究

两个《哈姆雷特》中译本修辞格翻译对比研究

两个《哈姆雷特》中译本修辞格翻译对比研究莎士比亚,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几个世纪以来都被世界人民所怀念,世人以极大的热情阅读,热爱,怀念他的作品,并把这些作品搬上舞台。

在中国,众多的翻译家都被莎士比亚剧作中的美所感动,并竭尽全力对莎剧进行翻译。

在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中,朱生豪和梁实秋是莎剧翻译的两个代表人物。

他们对莎剧的翻译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而且他们翻译的莎剧对中国读者的影响是无人可替代的。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创作的顶峰之作。

《哈姆雷特》中修辞格的用法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吸引读者和观众的最重要的原因。

本篇论文通过对比朱生豪和梁实秋两个《哈姆雷特》中译版本来研究《哈姆雷特》中的修辞作用,本文作者试图得到结论:这两个译本风格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都再现原作的面貌而且在处理修辞上都有各自的成功之处。

本文也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完成处理修辞对等的方法。

通过大量的分析工作,本文作者进一步得出结论:翻译是一门艺术,可以使译者在客观约束以外进行再创造。

本文主要是对两个精彩的翻译版本《哈姆雷特》的对比研究。

修辞作用是本文作者的兴趣所在。

在本文中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使读者对译本有更深的印象,并且证明给读者翻译工作是可以作为艺术来欣赏的。

梁实秋与朱生豪莎剧译文特点之比较

梁实秋与朱生豪莎剧译文特点之比较
世 为 止 共 译 出 3 种 莎 剧 , 民 文 学 出版 社 后来 又 约 1 人
莎剧可 以感 受到平仄 、押韵 、节奏等 和谐悦 耳 的效 请 专家 校 订 了原 译 文 ,并 补 译 了余 下 的几 种 , 于 果 。朱 生 豪 钟 情 于英 国诗 歌 , 江 大 学 的 四年 学 习经 之 17 9 8年 出 版 了 1 卷 的汉 译 《 士 比亚 全 集 》 两 位 翻 历 以 及 随 后 的编 辑 生 涯 ,为 他 打 下 了扎 实 的英 文 功 1 莎 。
公 司 出版 发 行 , 中英 对 照 版 本 于 2 0 年 在 中 国 大 陆 至于原文节奏声调 之美 , 01 则译 者力有未 逮 , 未能传达
出版 朱生豪从 13 9 5年开始准 备译莎 到 14 94年逝 其 万 一 , 读 者 谅 之 。 ”l 言 ) 比之 下 , 唯 I例 l ( 相 阅读 朱 译
集 》 汉 译 工 作 , 译 本 于 16 的 梁 9 7年 由 台 湾 远 东 图 书
由 , 已接 近 散 文 , 过 节 奏 较 散 文 稍 为 齐 整 ; 士 实 不 莎 比亚 戏 剧 在 舞 台上 , 员 并 不 咿 呀 吟 诵 , 韵 诗 亦 读 演 无 若 散 文 一 般 。所 以译 文 以散 文 为 主 , 其 能 达 原 意 。 求


梁译 与朱译 在传 递 “ 美” 果方 面的差 异 音 效
原文:
GRAT ANO L t i e S :t e frt n e ’ g tr I e t O h is in r ao y b
莎剧 尽管是 素体诗剧 ,但是 在多数场合都 有一
定 的韵 脚 , 扬 顿 挫 , 于 节 奏 感 和 音 乐 感 。梁 实 秋 抑 富 的译 文在 “ 美 ” 面 的效果 欠佳 , 曾经 解 释说 : 音 方 他 “ 原 文为无 韵诗体 , 亦译 为散文 , 为无韵 诗 中 凡 则 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思想
• 1:文学根基于人性。 • 2:文学家必须保持自由的人格。 • 3:提倡文学的节制与理性。
朱生豪
• 浙江省嘉兴人,曾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中国文学 系和英文系。1933年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世界书 局任英文编辑,参加《英汉四用辞典》的编纂工
作,并创作诗歌。写有诗集多种,均毁于战火。 同时还在报刊上发表散文、小品文。1936年春着 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为便于中国读者
• GREGORY The heads of the maids? • SAMPSON Ay, the heads of the maids, or their
maidenheads; take it in what sense thou wilt. • GREGORY They must take it in sense that feel it. • SAMPSON Me they shall while I am able to
《威》翻译的难点及不同的处理手 法
• 原作中有大量的无韵诗,部分是散文,还 有少部分的诗歌。
• 无韵诗——
两位译者采取的处理方法
• 梁实秋——“凡原文为无韵诗体,则 亦译为散文,因为无韵诗中文根本无 此体裁; 莎士比亚之运用无韵诗体亦 甚自由,实已接近散文,不过节奏较 散文稍为齐整;莎士比亚戏剧在舞台 上,演员并不咿呀吟诵,无韵诗亦读 若散文一般。所以译文以散文为主, 求其能达原意。”
《威尼斯商人》简介
• 《威尼斯商人》 它是一部著名喜剧。它是 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大约作于15961597年。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 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 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 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 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这部剧作的一个重 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唯利 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 雅——梁作虽有局部押韵,但字数参差不齐。朱 作意译的方法,借助“五言诗”的模式表情达 意,其中“长”、“床”、“光”、“旁”一 韵到底,读起来琅琅上口,更符合中国读者的 阅读习惯。舞台效果上,也更推荐朱作。
例2——诗歌
• SONG
• Who is Silvia? What is she? // That all our swains commend her?// Holy, fair, and wise is she;// The heaven such grace did lend her, // That she might admire be. // Is she kind as she is fair? For beauty lives with kindness: // Love doth to her eyes repair,// To help him of his blindness;// And, being help’d, inhabits there.// Then to Silvia let us sing,//That Silvia is excelling;// She excels each mortal thing// upon the dull earth dwelling;// To her let us garlands
•朱
• 西尔维娅伊何人,乃 能颠倒众生心? // 神圣娇丽且聪明,天 赋诸美萃一身,俾令 举世诵其名。//伊人 颜色如花浓,伊人宅 心如春柔;盈盈妙目 启鼓矇,创平痍复相 思廖, 寸心永驻眼 梢头。//弹琴为伊歌 一曲,伊人美好世无 伦;尘世萧条苦寂寞, 唯伊灿耀如星辰;穿
小评
• 信——朱作为了实现七言诗,对原文的处理采 取了增词、变通的手段。如,“ That all our swains commend her”变成了“乃能颠倒众生 心”,还有增加了“如花浓”、“如春柔”、 “弹琴”等原文所没有的。
stand: and ‘tis known I am a pretty piece of flesh.
• 梁实秋译文:
• 朱生豪译文:
• 萨 全是一样,我要像凶 神一般:我和他家的男 人打过之后,对他们的 女人也不留情;我要切
• 山普孙 那我不管,我要做 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一 面跟男人们打架,一面对娘 儿们也不留情面,我要她们 的命。
人物简介
• 夏洛克——土豪,犹太人(异教徒),安 东尼奥的死对头
• 安东尼奥——商人,巴萨尼奥的好朋友。 • 巴萨尼奥——安东尼奥的好朋友,鲍西娅
的未婚夫。
• 鲍西娅——土豪的女儿 • 杰西卡——夏洛克的女儿 • 罗佐伦——杰西卡的爱人,安东尼奥与巴
萨尼奥的好朋友。
梁实秋
•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 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 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 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 作)等。
•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在科罗拉多学院学习。 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 国立青岛大学。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 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 台北。
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时代背景
• 1930年,在胡适的提议下,梁实秋开始翻译 莎士比亚作品。
• 抗战爆发前梁实秋完成了八部莎翁剧作的 翻译工作,四部悲剧,四部喜剧。“七七 事变”后,为了躲避日寇的通缉,梁实秋 不得不逃离北京,抗战八年间他几乎中断 了莎翁剧作的翻译。抗战胜利后梁实秋回 到北京,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课余之暇, 他又把荒废多年的莎翁剧作翻译工作重新 开始。
阅读,打破了英国牛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 而分为喜剧、悲剧、史剧、杂剧4类编排,自成 体系。1941年日军进攻上海,辗转流徒,贫病交 加,仍坚持翻译,先后译有莎剧31种,新中国成 立前出版27种,部分散失,后因劳累过度患肺病
文学思想
• 以“求于最大可能 之范围内,保 持原作之神韵”为宗旨。
共同点
她们的头。
• 葛莱古里 要娘儿们的性命?
• 格 处女的头?
• 山普孙 对了,娘儿们的性
• 萨 对,处女头,或处女 膜;随便你怎样解释。
命,或是她们视同性命的童 贞,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

格 她们一定会感觉到的。•
葛莱古里 那就要看对方怎 样感觉了。
• 萨 只要我能硬起来,她 • 山普孙 只要我下手, 她们
• 达——梁所译完全不像诗歌,依然只是散文。 因为“他认为形式是指‘意’的形式,不是 指‘词’的形式,音乐在诗里只是一种附饰, 不能牺牲诗的内涵而只求声调,否则会造成 类型的混乱。”
• 雅——梁在形式和音韵方面不如朱,梁作语 言古雅流畅,不仅使读者感到“音美”,还
例3——雅俗
• SAMPSON ‘Tis all one, I will show myself a tyrant: when I have fought with the men, I will becruel with the maids; I will cut off their heads.
• 朱生豪——以诗译诗。
• (具备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古典诗 词的创作才能,从四言、五言到六言、七 言等,他都理解透彻并且能有意识地运用 到翻译莎剧当中。)
例1——无韵诗
• GRATIANO Let it be so: the first inner’ gatory // That my Nerissa shall be sworn on is,//Whe’r till the next night she had rather stay, // Or go to bed now, being two hours to day: // But were the day come, I should wish it dark. // That I were couching with the doctor’s clerk. //Well, while I live I’ll fear no other thing// So sore(疼痛的,痛心的) as
• 梁实秋译文:
• 朱生豪译文:
• 格拉西安诺 就这样办:
第一个问题要我的拿 萨莉回答的就是——— //还有两个钟头就要到 天亮//等到明晚,还是 立刻入洞房//如果天亮, 我愿天快点黑// 我好 同博士的书记去睡。//
好,我一身什么也不 担忧,//只好把拿萨莉 的戒指丢。
• 很好,我要我的尼莉 莎宣誓答复的第一个
问题,是现在离白昼
只有两小时了,还是 等明天晚上再睡? 正
是———//不惧黄昏近, 但愁白日长;//翩翩书 记俊,今夕喜同床。// 金环束指间,灿烂自 生光,//唯恐娇妻骂, 莫将弃道旁。
小评
• 信——两者都做到了信息的忠实传达。
• 达——梁作对无韵诗的处理与原文基本对应,但 最后一句的直译,“只好把……丢”易引起歧 义。朱作采用五言绝句诗,富节奏感;最后一 句的处理,“唯恐……莫……”更加顺畅地传 达了原意。
们就会感觉到我;大家 都知道我有一块很坚实
就会尝到我的辣手:我是有 名的一身横肉呢。
的肉哩。
小评
• 信、雅——朱为雅化原文,改动较大,“我 是有名的一身横肉”完全背离了原文,虽 雅,但彻底抛弃了原文“俗”的特点策略为主译莎, 朱生豪以归化策略为主译莎,各自基本实 现了自己的翻译目的。
• 1、翻译时间较早,时间跨度长,经历了抗 战;
• 2、第一批翻译莎翁作品的中国作家; • 3、译作获得普遍认可,影响深远; • 4、皆以散文译无韵诗。
两者译文的主要不同之处
• 风格迥异,主要体现在音美效果、语体风 格以及雅俗倾向等方面。
• 梁 实秋的译文在节奏、韵律方面欠佳,书 面语味道浓重,但是他如实翻译了原文中 的粗言俗语;朱生豪的译文诗意感较强, 音调悦耳,口语化的表达通俗流畅,他对 原文中的不雅语言进行了“净化”处理。 梁实秋译莎更加注重戏剧的文学功能,而 朱生豪译莎更加注重戏剧的表演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