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沁园春雪

合集下载

沁园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沁园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沁园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沁园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沁园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余通: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原驰原作:原驱)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红装一作:银装)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

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

被白雪覆盖的群山好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好像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下谁更高。

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娇艳美好。

江山是如此的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学才华。

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

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

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惟:只。

馀:剩下。

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莽莽:无边无际。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

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

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蜡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运。

沁园春雪诗歌鉴赏

沁园春雪诗歌鉴赏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以雪为主题,却不仅仅是写雪,而是通过雪的描写,展现了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宏伟抱负。

首先,从词的创作背景来看,这首词写于1936年,当时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途中,身处陕北的黄土高原,面对漫天飞雪,他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词中的“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以及“指点江山主沉浮”,都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其次,从词的意境上看,《沁园春·雪》给人一种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的感觉。

毛泽东以雪为载体,将自己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豪情壮志融入其中。

他通过描写雪的浩瀚、壮美,表达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崇高信仰和对未来的乐观主义精神。

此外,这首词的用字遣词也十分精妙。

比如,“千里”“万里”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将雪的浩瀚表现得淋漓尽致;“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则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表现出人的豪情壮志。

这些词语不仅鲜活生动,而且易于诵记,使全词更加易于传颂。

最后,从词的情感上看,《沁园春·雪》表达了毛泽东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他的人民观和革命观在这首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依靠人民的力量才能实现革命的目标。

总之,《沁园春·雪》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浓郁情感的诗歌作品,它不仅展示了毛泽东卓越的文学才华和艺术天赋,更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这首词历来被人们所传颂,也是毛泽东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沁园春雪原文解析

沁园春雪原文解析

沁园春雪原文解析《沁园春·雪》可是毛泽东诗词里相当厉害的一首呢。

这词一开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嘿,就像一下子把咱带到了那冰天雪地的北方大地。

你看啊,那广阔的北方,千里万里全被冰雪给封住了,雪就那么飘飘洒洒的。

这就好比一幅超级大的白色画卷,大自然这位画家可真够大手笔的,用冰雪来做颜料,把整个北方涂抹得一片洁白。

这感觉,就像你走进了一个白色的童话世界,可这个童话世界又有着一种雄浑壮阔的气息,和那种小清新的童话可不一样。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这几句啊,视野更开阔了。

站在那儿往远处看,长城的里边和外边,就只剩下白茫茫一片了。

那黄河呢,本来是汹涌澎湃、滔滔不绝的,可这时候啊,一下子就没了那种奔腾的劲儿,就像一个活力四射的小伙子突然被定住了一样。

这长城和黄河在咱中国那可都是标志性的存在啊,现在都被这雪给改变了模样,可见这雪的威力有多大。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几句写得太妙了。

那山脉就像银色的蛇在舞动,高原就像白色的大象在奔跑。

这山和原啊,就好像有了生命一样,还想要和老天爷比一比谁更高呢。

这就好比一群充满斗志的运动员,非要在赛场上和强大的对手一决高下。

这山和原可不仅仅是没有感情的自然景物了,它们像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灵魂,这种写法多新奇啊。

再看“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里就好像是在做一个美好的设想。

等到天晴的时候,阳光洒在雪上,红的太阳和白的雪相互映衬,就像一个美丽的姑娘穿上了鲜艳的衣服和白色的披风,那得多美啊。

这景色就像一个绝世美女,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惊叹。

下阕可就更有深意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咱中国这片土地这么美,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一样,吸引着无数的英雄豪杰。

这些英雄们都被这大好江山所折服,就像我们看到超级美味的食物会流口水一样,他们看到这美丽的江山就想要去拥有、去治理。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沁园春雪 赏析

沁园春雪 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导言“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一首诗,是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喜悦和感慨中所作。

这首诗以其雄浑的气势、优美的形象、出色的语言表达和丰富的意象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沁园春雪》进行深入的赏析,解读其内涵,探讨其艺术特点。

《沁园春雪》赏析一、乐观进取的主题“沁园春雪”描绘了一个乐观、进取的春天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喜悦和对未来的豪情壮志。

诗中的春天雪花,象征着旧制度的破碎和新时代的到来,显示了一种新气象,预示着新社会、新生活的到来。

二、艺术特点1. 夸张的意象诗中出现了许多夸张的意象,如”庭前雪独自飞”,“黎明即起舞”等。

这些夸张的意象使整个诗歌更富有张力和激情,给读者带来直接的视觉冲击力。

2. 反复运用的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借代、比喻、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3. 雄浑的韵律诗歌的韵律运用非常巧妙,每一句诗都有明显的押韵,使整首诗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丰富的意象诗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如”香辣的春日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等。

这些意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诗歌更丰富、有趣。

三、诗歌内涵1. 爱国主义情怀“沁园春雪”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怀与热爱,倾诉了他对于中国革命的豪情壮志,展现了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独立、富强而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

2. 对民众生活状况的关注诗中反复出现的乡野、牧童、牛羊等意象,折射出诗人对民众生活的关注和关怀,表达了他对农民阶级的支持和对农村发展的期望。

3. 对新时代的向往“沁园春雪”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灿烂的春天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新时代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诗中的雪花象征着新生活和新气象的到来,预示了未来的美好前景。

结语“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一首乐观进取、极富激情和豪情壮志的诗歌。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从诗中感受到了诗人对于国家、人民和美好未来的热爱和关怀。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沁园春·雪》译文及赏析

《沁园春·雪》译文及赏析

《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译文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

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

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下谁更高。

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娇艳美好。

江山是如此的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学才华。

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2.赏析上片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

“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

“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

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

“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作者那豪迈的意兴。

“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也正是中国的形象。

“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

沁园春雪原文及解读

沁园春雪原文及解读

沁园春雪原文及解读《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冬天在延安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描写了冬雪覆盖下的万物,以及作者的心情。

本文将分别从内容、修辞手法和意义三方面来解读这首诗。

首先,这首诗的内容主要描写了冬雪覆盖下的大地和作者的心情。

诗的开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便交代了冰天雪地的气象格局。

随后,“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则展现了作者无畏的豪情,将万物融为一体。

其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诗意表达能力。

首先是描写手法。

全诗用词精练,在描述大自然的景像时采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漫卷诗书喜欲狂”等。

另外,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深具感染力。

最后,这首诗的意义不仅在于描绘了北国雪景,也表达了作者纯真的感情和诗人的使命感。

在冰雪的天地里,作者看到的不仅仅是冰天雪地的苍茫,而是对人类未来的思考和呼唤。

诗的最后几句,“地崩山摧壮志凌云才惊四海九州,功名万里外苦寒尽铁衣冠,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则表达了作者的志向:不惧艰苦,矢志为国,追求卓越。

将他的情感融为一体,表现出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总之,《沁园春·雪》作为毛泽东一首经典的诗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它对传统的诗歌形式进行了改革创新,将大气磅礴的自然风光和作者的内心感受相结合,表达了深刻而真挚的情感。

其描绘的北国冬景美得令人心醉,同时也表达出了作为诗人的良知与责任感。

这首与众不同的诗歌,展现了毛泽东的文学才华和民族情感,更是留给我们的文学遗产,值得我们深入品味。

沁园春雪下阕赏析

沁园春雪下阕赏析

沁园春雪下阕赏析原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余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原驰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红装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赏析: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上片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

“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

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

“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

“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

“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

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

沁园春 赏析

沁园春 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
〈原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天河上下,顿时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鉴赏〉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

沁园春中的“雪”是历史之“雪”。

表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同时也寓含着对革命力量的殷切希望。

希望革命的武装力量能像白雪一样枳少成多,聚弱成强,能怒吼出翻天倒海地力量击退对手,取得革命的胜利,而且雪的另一方面是洁白无瑕,有着高尚良好地品质,象征着红军能坚持自己地信念,不受外界影响的困惑,能够坚持如一的完成革命光辉地胜利,这首诗词中的雪不仅写出了祖国壮阔的山河美景也表达出毛泽东对革命军的胜利充满了必胜的决心。

《沁园春 雪》赏析

《沁园春 雪》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

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

但专章一叹三唱,本篇却首推第一。

不独如此,本篇还是毛泽东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争论最多最大的一首。

最根本的是,这首词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毛泽东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

集如此众多之第一于一身,这首词自然就举足轻重、众望所归了。

“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清沈德潜『说诗碎语』)。

毛泽东此词,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其胸襟气魄的雄伟浩阔,真可谓“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

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栝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

诗人咏雪,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学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这就所见者大、所论者深。

第一句,劈头统摄歌咏的地域对象,一笔囊括了半个中国。

二、三句描写特征,点出题目。

“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

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

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象正“舞”向云宵,“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

沁园春雪全诗带赏析

沁园春雪全诗带赏析

沁园春雪全诗带赏析《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在1936年冬天写成的。

毛泽东当时正在延安,他在这里度过了长期的革命斗争生活。

这首诗是在他在延安的一个冬天写成的,这首诗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描绘了延安冬天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毛泽东通过对冬天的描写,表现了他对革命的热情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全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诗一共有三十二个字,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北国冬天的描写,第二部分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的描写。

毛泽东以北国冬天的景色为背景,描绘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景象。

作者通过对北国风光的描写,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革命事业的热情。

这种雄浑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接着,我们来看第二部分的反思。

毛泽东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他惋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这种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表现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总的来说,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一首雄浑的诗篇,它以北国冬天的景色为背景,表现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热情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这首诗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沁园春 雪 赏析

沁园春 雪 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雪》的赏析如下:
从形式上看,《沁园春·雪》是一首典型的词牌名为“沁园春”的词作。

其音乐文学形式的特点在于韵律优美、节奏明快,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在句式上,这首词采用了长句和短句的组合,使得整首词的节奏感更加丰富。

这首词还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使得诗歌的表现力更加生动、形象。

从内容上看,《沁园春·雪》描绘了北国雪景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敬仰。

词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描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美丽世界。

诗人还通过描绘山川、河流、森林等自然景观,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神奇。

这首词还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和对人民事业的崇高信念。

从艺术价值上看,《沁园春·雪》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诗歌。

其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首词以雪景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表现,将北国雪景的壮丽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和艺术感染力;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独具匠心,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表现方式,使得诗歌的表现力更加生动、形象;这首词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敬仰,以及对人民事业的崇高信念。

《沁园春·雪》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通过对其形式、内容和艺术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意境,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1/ 1。

《沁园春·雪》课文赏析

《沁园春·雪》课文赏析

《沁园春·雪》课文赏析《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雪》课文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

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沁园春·雪》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北国风光”至“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风光;第二层(从“望长城内外”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具体写冰封雪飘的雪景;第三层(从“须晴日”至“分外妖娆”)设想雪后天晴的美景。

下阕议论抒情,纵论历史英雄,抒发宏伟抱负,表达坚定信心,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首句对“北国风光”作结,次句展开对历史英雄的评论;第二层(从“惜秦皇汉武”至“只识弯弓射大雕”)评论历代雄才大略的帝王;第三层(从“俱往矣”至“还看今朝”)歌颂人民群众,抒发宏伟抱负。

《沁园春·雪》在写法上具有三美:一是融合美:这首词将多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浑然一体的融合美。

上阕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下阕议论非凡的英雄,上下几千年,显示了壮志凌云、风流豪壮的胸襟。

在描写与议论之间,贯通着诗人殷殷赤子之情,“江山如此多娇”抒发了对大好河山的由衷热爱;“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又喷涌出革命英雄横空出世,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

沁园春雪全诗讲解

沁园春雪全诗讲解

沁园春雪全诗讲解《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 1936 年2月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意境恢宏,气势磅礴,展现了伟人的广阔胸怀和壮志豪情。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开篇三句,总写北国雪景,展现出一幅辽阔、寒冷而又壮丽的画面。

“千里”“万里”,极言地域之广;“冰封”“雪飘”,动静结合,描绘出严寒之中,大雪纷飞的景象。

这几句不仅点明了时间和地点,更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这几句中,“望”字统领下文,展现了作者的视野之广阔。

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一片;黄河上下,河水顿时失去了滔滔流淌的气势。

“惟余莽莽”突出了雪景的苍茫辽阔,“顿失滔滔”则形象地表现出了严寒对河流的影响,展现出大自然的威严。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几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脉比作银蛇舞动,高原比作蜡象奔跑,赋予它们生命和动态,同时又说它们想要与天公一较高下,生动地描绘出了群山和高原在雪后的雄姿,显示出它们的勃勃生机和强大气势。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是作者对雪后晴天美景的想象和展望。

等到天晴的时候,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景色一定更加美丽动人。

这里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上阕着重写景,下阕则由景入情,转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祖国的山河如此壮丽,引得无数英雄为之倾倒,竞相为之奋斗。

这一句承上启下,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作者列举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指出他们在文治方面略有不足。

这里并非是对这些帝王的全盘否定,而是在肯定他们功绩的同时,指出他们在文化素养和治国理念上的局限性,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客观评价和深刻思考。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一、《沁园春·雪》原作沁园春·雪毛泽东一九三六年二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二、题解及背景(一)题解《沁园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词牌名,这自然要归功于毛主席这首大名鼎鼎的《沁园春·雪》,但是《沁园春》这一词牌却是历史悠久。

相传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刘庄格外宠爱其第五女沁水公主刘致而赐建的陪嫁园田,故名沁水园田,又称沁园,外戚窦宪倚仗权势、巧取豪夺沁水公主田园。

后来的文人墨客感叹其事,多咏叹之。

到唐代后,“沁园”已成为典故见诸于文人墨客笔下,并且被引作曲调名,成为诗词用韵题材。

2现在传世最早的《沁园春》词据考证当是宋代词人张先的《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

但是这一首词与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词相比之下无论艺术水平还是影响力均尚显薄弱。

所以后人再以《沁园春》词牌填词之时,多以苏词为参照。

(二)写作背景1935年,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日渐彰显,占领华北的图谋已经昭然若揭,使中华民族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急遽上升了。

12月9日,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学生爱国反日运动。

12月17日到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制订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史称“瓦窑堡会议”。

3瓦窑堡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同志一方面继续对东北军的上层人士开展统战工作,另一方面着手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东征山西抗击日军。

1936年2月5日清晨,毛泽东率中央红军主力抵达陕西清涧河口东渡黄河,在号称“黄河第一湾”的石楼县辛关镇登岸。

暮冬还寒,大雪纷飞,兼之毛泽东正率军从陕北跨过山西,漫天雪景更激发了诗人的英雄主义浪漫情怀,7日红军宿营于义牒镇,毛泽东怀着对革命的必胜信念,挥毫提笔写下了这首至今读来都令人酣畅淋漓的快意之作——《沁园春·雪》。

解释沁园春雪这首诗

解释沁园春雪这首诗

解释沁园春雪这首诗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同志在1936年创作的一首诗,它描绘了我国北国雪景的壮丽和诗人的豪情壮志。

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首诗的每一句,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诗句解释】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诗人首先以北国风光为背景,形象地描绘出冰封雪飘的壮阔景象。

这里的“千里”和“万里”并非实指,而是用以形容北方广袤的大地被冰雪覆盖的盛况。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诗人眺望长城内外,只见苍茫的雪原,而昔日波涛汹涌的黄河,也在大雪的覆盖下失去了往日的气势。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此句通过“山舞银蛇”和“原驰蜡象”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雪中山川的动态美。

同时,诗人表达了要与天公比高的豪迈情怀。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诗人期待晴天之时,观赏雪后红日映照的美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诗总括了前面的描绘,认为我国的大好河山吸引了无数英雄为之奋斗,竞相为国家民族献身。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此句诗人以历史人物为鉴,认为他们在文化方面稍有不足,为下文铺垫。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诗人提到成吉思汗,虽然是一代天骄,但仅以武功著称,缺乏文治。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最后一句,诗人表达了要超越前人,关注当下的豪情壮志。

【总结】
沁园春雪这首诗通过描绘北国雪景,展现了诗人毛泽东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

全诗以宏大的视角,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抱负。

《沁园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沁园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沁园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沁园春·雪》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

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

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沁园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沁园春·雪近现代: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余通: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原驰原作:原驱)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红装一作:银装)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

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

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下谁更高。

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娇艳美好。

江山是如此的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学才华。

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

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

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惟:只。

馀:剩下。

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莽莽:无边无际。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

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沁园春雪诗词鉴赏

沁园春雪诗词鉴赏

沁园春雪诗词鉴赏沁园春雪诗词鉴赏《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原文及鉴赏。

《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原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余通: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原驰原作:原驱)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红装一作:银装)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沁园春·雪》【鉴赏】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

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

但专章一叹三唱,本篇却首推第一。

不独如此,本篇还是毛泽东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争论最多最大的一首。

最根本的是,这首词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毛泽东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

集如此众多之第一于一身,这首词自然就举足轻重、众望所归了。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清沈德潜『说诗碎语』)。

毛泽东此词,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其胸襟气魄的雄伟浩阔,真可谓“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

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栝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

诗人咏雪,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学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这就所见者大、所论者深。

《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以壮丽的雪景为背景,展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深沉的情怀。

下面是我对这首词的赏析。

一、背景介绍《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在延安看到了大雪纷飞的景象,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

词中的“北国风光”指的是中国的北方,其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对当时严寒天气的真实写照。

整首词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深情眷恋。

二、深入赏析1.词的上片以写雪景为主,展现出北国壮丽的景色。

诗人通过描写雪后的山川、河流、原野等景象,表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壮丽。

同时,“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等描写也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敬仰。

2.词的下片以议论抒情为主,评价了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同时也表达了对当代英雄的崇敬和赞美。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句话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3.整首词气势恢宏,意境深远,情感奔放。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历史人物的议论抒情,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眷恋。

同时,这首词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反映了毛泽东对于革命和建设的思考和追求。

三、个人浅见我认为,《沁园春·雪》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浓郁民族气息的优秀作品。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历史人物的议论抒情,展现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眷恋和热爱。

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毛泽东对于革命和建设的思考和追求。

整首词气势恢宏,意境深远,情感奔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对比与参照与其他同类作品相比,《沁园春·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首先,这首词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神奇。

其次,这首词的情感表达非常真挚感人,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眷恋和热爱。

《沁园春·雪》原文赏析2篇

《沁园春·雪》原文赏析2篇

《沁园春·雪》原文赏析2篇《沁园春·雪》原文赏析2篇《沁园春·雪》原文赏析1原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余通: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原驰原作:原驱)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红装一作:银装)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词赏析:《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

“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

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

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其诗词中大都写及历史与战争。

学者王克煜通过深入研究分析认为,《沁园春·雪》可谓写得最为出色的一首。

它既不像有些篇什直抒胸臆,也不是一般地运用中国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而是“比”“赋”得体,善于将“赋”的陈述方式融于“比”之中,从而形成了比较雄浑的词风与宽阔深厚的境界。

历来诗词咏雪的很多。

“雪”,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物,不少诗人对“雪”都成功地作了新的发掘。

毛泽东这首词因“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而起兴。

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又作过批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

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

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本词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毛泽东同志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亲率红一方面军(1935年11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后,恢复此番号)渡黄河东征,开赴河北抗日前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 长 城 内 外 , 惟 余 莽 莽 ;
北 国 风 光 , 千 里 冰 封 , 万 里 雪 飘 。
上 阙
诗 词 释 义
[ què ]
雄 人 物 , 还 要 看 今 天 的 人 们 。
这 些 人 物 全 都 过 去 了 , 称 得 上 能 建 功 立 业 的 英
称 雄 一 世 的 人 物 成 吉 思 汗 , 只 知 道 拉 弓 射 大 雕 。
上片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
江 山 如 此 多 娇 , 引 无 数 英 雄 竞 折 腰 。
惜 秦 皇 汉 武 , 略 输 文 采 ; 唐 宗 宋 祖 , 稍 逊 风 骚 。
一 代 天 骄 , 成 吉 思 汗 , 只 识 弯 弓 射 大 雕 。
俱 往 矣 , 数 风 流 人 物 , 还 看 今 朝 。
皑 的 冰 雪 交 相 辉 映 , 分 外 美 好 。
要 等 到 晴 天 的 时 候 , 看 红 艳 艳 的 阳 光 和 白 皑
比 比 高 。
陵 好 像 许 多 白 象 在 奔 跑 , 它 们 都 想 与 老 天 爷
山 岭 好 像 银 白 色 的 蟒 蛇 在 飞 舞 , 高 原 上 的 丘
宽 广 的 黄 河 上 下 , 顿 时 失 去 了 滔 滔 水 势 。
倾倒,争着为统一天下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 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 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
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 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 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 “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 “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 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 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唐 宗 宋 祖 , 稍 逊 风 骚 。
惜 秦 皇 汉 武 , 略 输 文 采 ;
江 山 如 此 多 娇 , 引 无 数 英 雄 竞 国 风 光 , 千 里 冰 封 , 万 里 雪 飘 。
望 长 城 内 外 , 惟 余 莽 莽 ; 大 河 上 下 , 顿 失 滔 滔 。
这一句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 这一句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 “俱往矣”三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画龙点睛之妙。 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 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 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 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 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 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 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 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 整无隙的感受。 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 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 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 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诗人坚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
山 舞 银 蛇 , 原 驰 蜡 象 , 欲 与 天 公 试 比 高 。
须 晴 日 , 看 红 装 素 裹 , 分 外 妖 娆 。
这一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 这一句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字之下,展现了长 这一句运用了动态描写,表现了活泼奔放的气势。表现 这一句写的是虚景,与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形成对比, 无垠的银色世界。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 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 “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 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 也正是中国的形象。 “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 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 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 “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 “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 “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 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 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 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作者眼前的 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 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 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望 长 城 内 外 , 只 剩 下 无 边 无 际 白 茫 茫 一 片 ;
北 方 的 风 光 , 千 里 冰 封 冻 , 万 里 雪 花 飘 。
释 义 :
须 晴 日 , 看 红 装 素 裹 , 分 外 妖 娆 。
山 舞 银 蛇 , 原 驰 蜡 象 , 欲 与 天 公 试 比 高 。
大 河 上 下 , 顿 失 滔 滔 。
文学鉴赏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豪气。 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 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 “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 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 义畅达,一泻千里。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 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 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 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下片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 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创作背景 1936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 作战。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 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2月5日至 20日,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 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 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 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毛泽东当时住在农民白 治民家中,深夜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 词。《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 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 月号。
目力所及,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 “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
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 “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 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 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 有飘舞的动态。 滚滔滔的雄壮气势。此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 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唐 太 宗 、 宋 太 祖 , 稍 逊 文 治 功 劳 。
只 可 惜 秦 始 皇 、 汉 武 帝 , 略 差 文 学 才 华 ;
江 山 如 此 媚 娇 , 引 得 无 数 英 雄 竞 相 倾 倒 。
释 义 :
俱 往 矣 , 数 风 流 人 物 , 还 看 今 朝 。
一 代 天 骄 , 成 吉 思 汗 , 只 识 弯 弓 射 大 雕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