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经典名著选读PPT课件
英国新闻传播史.ppt.Convertor

英国新闻传播史弥尔顿《论出版自由》、《牛津公报》、《每日新闻》、密尔《论自由》、《泰晤士报》、路透社、BBC英国早期的现代新闻刊物英国现代新闻媒介的雏形是从荷兰传入的1605年出版英国最早的印刷新闻书《约克郡谋杀案》1621年8月13日出版定期刊物:《来自意大利、德国、匈牙利、波希米亚宫廷、法国和低地各国的新闻的周刊从英国大革命到“光荣革命”时期的报刊和新闻理论1643年6月13日,国会恢复出版特许制度,并成立出版检查委员会1644年底英国政论家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正式出版约翰·弥尔顿(1608~1674)生于伦敦一个有地位的资产阶级清教徒家庭。
16岁时入剑桥基督学院,这是当时著名的弘扬人文主义的学院之一。
1632年获学位后继续在乡间治学6年,博览希腊、拉丁、意大利、希伯来文典籍。
史家因此称弥尔顿乃英国作家中学识最渊博者。
1638—1640年,弥尔顿游访欧洲大陆,在佛罗伦萨拜谒了伽利略。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弥尔顿撰写大量政论文,出版了25本政论性的小册子,如《论出版自由》、《偶像破坏者》、《为英国人民声辩》及续编《再为英国人民声辩》等。
1649年起弥尔顿政府的任拉丁文秘书。
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弥尔顿失去了在政府的职位,财产的四分之三被充公。
晚年,他在贫困和失明中,留下3部史诗巨作:《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作为一位思想家,他的《论出版自由》成为言论出版史上自由主义的里程碑,和后来密尔的《论自由》一道,被视为报刊出版自由理论的经典文献。
《论出版自由》的三个要点第一,揭示书报检查制度中存在的无法解开的矛盾,从而说明人在接受智慧方面应有的“知”的权利。
第二,强调革命者不能因为集团利益而自食诺言,重复封建王朝钳制出版的政策。
第三,首次明确提出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权利。
《牛津公报》英国第一种单页印刷、刊载新闻、定期出版的印刷品,所以被认作是英国第一家真正的报纸1665年11月16日创刊,王室官报。
005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五讲PPT课件

• “臣查西国律例中,皆有报律一门,可否由臣将其书译出,凡报单中所 载,如何为合例,如何为不合例,酌采外国通行之法,参以中国情形, 定为中国报律。缮写进呈御览,审定后,即遵依办理。”
第11页/共49页
四、维新运动的失败与维新 派报刊的历史贡献
2,维新派报刊的历史贡献
1,思想政治贡献
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 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 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 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 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 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 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 景
第二节 清末新闻法制的建 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 潮
二、民族报业的复苏与第二次 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
1,民族报业的复苏 (2)革命派报刊的出现 1902 年 12 月 9 日 , 资 产 阶 级
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 报刊《大陆》在上海创刊。 《 苏 报 》 ( 1896 年 创 刊 ) 在 1902 年 后 也 开 始 转 向 革 命 立 场 , 并 逐 步 发 展 成 为 资第产17页/共49页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 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 运动与第一次 国人办报高潮
四、维新运动的失 败与维新派报刊 的历史贡献
1,维新运动的失败
1898年9月,慈禧太
后再出“训政”,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
潮嘎然中止。
第12页/共49页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 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运动与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课件

《申报》的经营理念: 1、市场志向的受众观 首先,实施“以读者为中心”的办报理念 其次,《申报》在内容上作了很多的改进 (1)对言论的重视。 (2)重视新闻,对社会新闻进行革新。 (3)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2、低价策略 3、发行策略 4、多元化经营策略
早期的《申报》
《申报》聘请华人赵毅如为买办,主笔政者也均 为华人,这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是第一家。 内容大致上有:本馆告白、本馆条例、论说序文 本阜新闻、外阜新闻,广告及货物价格表、船期 并开设文艺栏目
三、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创办的其他中文报刊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1823年7月 巴达维亚 月刊
内容为宗教、时事、历史及杂俎 该刊实际是《察世俗每 月统记传》的续刊 1826年停刊 《天下新闻》 1828年 马六甲 中文月刊 白报纸活版印 刷 内容涉及中外新闻、科学、历史和宗教,并以欧洲和 中国的新闻报道居多,1829年停刊 《依泾杂说》 1827-1828 澳门 葡萄牙人主办 中英文 对照报刊 《各国消息》 1838年10月在广州创刊 内容以刊登各国 和广州新闻, 以及航运消息、物价行情为主,该刊刊载 的各国新闻实为各国的历史、地理知识介绍,其本意是改 变中国人思想闭塞状况和宣扬英国统治殖民地的威力与德 政1839年停刊
出版《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报刊。 创办于1815年8月5日,马 六甲,英国传教士马礼逊、 米怜创办,米怜人主编。 麦都思一度代编,工作人 员中还有中国刻工梁发等。 1821年因米怜病重而停刊, 共出七卷。最初每期印五 百本,后增加到两千本。 促进了基督教在华人中的 版式:右上角是嘉庆年号 传播,在中国近代报刊发 中间”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马礼逊 1782-1834
传播学经典名著选读多媒体课件

代表性理论: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论;意见领袖理论 代表性理论: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论; 霍夫兰"劝服论" 霍夫兰"劝服论"
适度效果论(Middle-effects theory):20世纪60年代至70年底末. 适度效果论(Middletheory):20世纪60年代至70年底末.
从"拟态环境"到"议题设置" 拟态环境" 议题设置" 传播理论的变迁
传播学效果研究理论(一)
一,传播学效果研究各阶段理论
魔弹论(Bullet theory)/皮下注射论(Hypodermic needle theory): 魔弹论( theory) 皮下注射论( theory):
20世纪初到30年代.也就是超强效果论阶段. 20世纪初到30年代.也就是超强效果论阶段. 代表性理论:李普曼:传媒的"拟态环境"理论 代表性理论:李普曼:传媒的"拟态环境"
媒体议题设置的功能:
传媒是现实的把关人.由于商业,编辑,资方,时间,信源,篇幅 和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原因,传媒对现实的报道是有重点的. 通过设置议题,传媒可能影响受众的视角和立场. 通过议题设置,传媒能够提高公众对某种情况的认识和关心. 能够确定重大的社会问题. 传媒和社会机构共同影响公众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例如,医学机构 和药物广告都关系到药品能否顺利售空. 传媒的功能在于引导受众的注意和思考,尤其是确定新出现 的社会问题和不断改变人们跟自己价值观密切相关的具体问 题的关心程度.
(1)概念:1972年 麦库姆斯( (1)概念:1972年,麦库姆斯(Maxwell E McCombs)和唐纳 McCombs) 概念 Shaw)作了经典概括: 德肖(Donald L Shaw)作了经典概括:传媒形成议题功能的见 即认为大众传媒对某些命题的着重强调, 解, 即认为大众传媒对某些命题的着重强调,和这些命题在受众 中受重视的程度构成强烈的对比关系.这个观点可用这样的关系来 中受重视的程度构成强烈的对比关系. 表达:大众传播中愈是突出某命题或事件,公众愈是注意此命题或 表达:大众传播中愈是突出某命题或事件, 事件. 事件.
新闻传播学专业100种必读书目(博通类)

新闻传播学专业100种必读书目(博通类)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必读书目100种(博通类)一、经典著作1.《共产党宣言》2.《国家与革命》3.《毛泽东著作选读》4.《邓小平文选》5.《鲁迅选集》二、哲学类1.《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2.《西方哲学史》,罗素3.《理想的冲突》,宾克莱4.《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王雨田主编5.《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里夫金与霍华德三、名著1.《希罗多德历史》2.《唐吉珂德》,塞万提斯,杨绛译3.《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卞之琳译4.《幻灭》,巴尔扎克,傅雷译5.《一千零一夜》四、国史1.《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2.《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3.《万历十五年》,黄仁宇4.《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索尔兹伯里5.《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2.《宋词赏析》,沈祖棼3.《艺海拾贝》,秦牧4.《经典常谈》,朱自清5.《金蔷薇》,帕乌斯托夫斯基十八、散文1.《清洁的精神》,张承志2.《周涛散文》3.《沈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4.《文化苦旅》,余秋雨5.《燕山夜话》,马南村(邓拓)十九、小说1.《边城》,沈从文2.《白鹿原》,陈忠实3.《好兵帅克历险记》,哈谢克4.《德里纳河上的桥》,安德里奇5.《百年孤独》,马尔克斯二十、文化1.《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本尼迪克特2.《民俗学丛话》,乌丙安3.《美国文化批评集》,赵一凡4.《中国方术考》(续考),李零5.《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泰勒。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传播学考研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课件

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第五章近代无产阶级报业一、无产阶级报刊的产生1、无产阶级报刊近代后人类社会历史趋向二元结构,近代的新闻业呈现一体两极的特色。
其中“一体”为世界新闻业,“两极”为资产阶级新闻业与无产阶级新闻业。
无产阶级报刊分为两大阶段,以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为界。
无产阶级成为执政党后的第二阶段又叫社会主义报刊。
2、近代无产阶级报刊的产生与发展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社会矛盾异常尖锐,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化。
近代无产阶级报刊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工人报刊阶段、无产阶级政治报刊阶段、无产阶级政党报刊阶段。
3、近代无产阶级报刊的特点⑴政治性:无产阶级报刊是政治报纸,追求社会目标或政治目标,意在为处于社会下层的无产阶级争取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生存、发展权利。
商业利益不是其根本所在。
⑵战斗性:无产阶级报刊为了追求阶级解放,实现人类大同,既要批判旧世界,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又要同工人运动内部的错误思潮斗争。
内外斗争,明辨是非。
⑶群众性:为广大群众办报,依靠群众办报;内容上报道人民群众生活,反映群众的思想与心声;经营上经费依靠群众支持,发行依靠群众拥戴。
⑷组织性:通常与工会或无产阶级政党结为一体,成为无产阶级政治组织的宣传舆论机构。
无产阶级政治组织的领导人往往就是无产阶级报刊的负责人或主编。
二、早期工人报刊1、早期工人报刊特点⑴报刊的创办者多为自发性的工人组织、如联谊会、互助会。
⑵报刊所传播的信息内容主要是要求保障工人生活水平,改善工人劳动条件,提高工人工资,所主张的是进行经济斗争,维护工人利益。
⑶发行量有限,传阅率高,存在时间不长。
⑷由于对资本主义的性质与资产阶级本性了解有限,加之受到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的影响,早期工人报刊的思想内容存在着对统治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
2、英国早期的工人报刊早期工人运动采取原始斗争方式,后来出现了领导罢工斗争的互助会和工会组织。
英国最早的工会机关报刊是1825年的周刊《各行业新闻和工匠新闻》。
传播学经典导读讲义

第一讲李普曼《公众舆论》一、李普曼生平沃尔特•李普曼(WalterLippmann,1889-1974)美国新闻评论家和政治专栏作家,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一是著书立说,一是从事报业,两者相得益彰。
这种结合使他独树一帜,使他的言论带有无与伦比的权威性”(《李普曼传》)★1922年出版的著作《公众舆论》提出了后来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
他描绘议程设置是一个过程,通过它,某个新闻论题被大众传播,使得公众和政治精英给予优先关注。
此书自问世以来,在几十年中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经典权威地位。
★李普曼是德国犹太人的第二代后裔,1889年9月23日生于美国纽约。
在哈佛大学时他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并与他人共同创立哈佛大学社会主义学社,同时担任哈佛月刊的编辑。
1911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投身于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先后在多家报纸供职,热衷于政治新闻的报道并亲身参与活动,曾做过12位美国总统的顾问。
★作为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和作家,他从24岁(1913年)参加创办美国自由派刊物《新共和》到85岁(1974年)逝世为止,60年间撰写一千多万字、上万篇时评,发表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以及后来在《新闻周刊》上的“今日与明日”专栏持续了36年(1931-1967),“今日与明日”专栏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报刊史上历时最久、内容最广、影响最广的专栏,奠定了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地位,其评论被250多家美国报纸和大约25家国外报纸刊用,同时还为50多家杂志撰稿。
★两度获得普利策新闻奖(1958年、1962年一生著述30余部,涉及新闻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
★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得到世界范围内新闻学界、政治学界广泛推崇,许多美国大学新闻传播院校一直将它的有关章节作为教材编入新闻传播学教材。
英国企鹅图书公司赞扬它是新闻学的“标准理论著作”。
《陈力丹带你读新闻传播学经典》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斯诺:《西行 漫记》
5 郭嵩焘、刘锡
鸿等:《郭嵩 焘等使西记六 种》
八、新闻传播政策
欧文·费斯:《言 论自由的反讽》
弥尔顿:《论出版 自由》
奥威尔:《1984》
九、新闻传播理论
哈贝马斯:《交往行 动理论》
陈力丹:《精神交往 论》
维纳:《人有人的用 处》
丹尼斯、梅里尔: 《媒介论争:数字时 代的重...
梵·迪克:《作为话 语的新闻》
六、传播主体
1
勒庞:《乌合 之众》
2
莫斯科维奇: 《群氓的时代》
3 霍弗:《狂热
分子——群众 运动圣经》
4
麦奎尔:《受 众分析》
5 舍基:《未来
是湿的——无 组织的组织力 量》
七、新闻与传播史
1
曼古埃尔: 《阅读史》
2
斯蒂芬斯: 《新闻的历史》
3
林语播现象
目录
07 五、新闻生产与传播
08 六、传播主体
09 七、新闻与传播史
010 八、新闻传播政策
011 九、新闻传播理论
恩格斯说:“新闻事业使人浮光掠影,因为时间不足,就会习惯于匆忙地解决那些自己都知道还没有完 全掌握的问题。”不论外部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读书对于弥补新闻从业人员的缺陷都是必要的。为鼓励读书, 自2011年8月至2015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在《青年记者》主持“读新闻传播学书”栏目, 形式为陈力丹导读按语+3篇学生的读书笔记,组织学生读了53本书,共发表读书笔记162篇。经过进一步筛选, 《陈力丹带你读新闻传播学经典》将书目压缩至41部,新组织了2组我国新闻传播学界不熟悉的传播学格拉斯哥 学派的两个系列书(共5本)的读书笔记(共5篇)。这样,本书共涉及关于46本书的128篇读书笔记,这些书的 选择和关于这些书的读书笔记,对于在读的和未来的新闻传播学本科生、研究生,在读书方面会有一定引导意义。 本书所列,大部分是与新闻传播专业有关的书,按大的主题分为9个专题,从马克思的经典论著到我们对互联网的 认识,涉及新闻生产与传播、传播主体、传播史、传播理论、传播政策、传播现象、电视批判等方面。
新闻传播学经典名著选读(10哈钦斯委员会)

哈钦斯委员会和社会责任论
哈钦斯委员会 这一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必须对社会和公 众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不能一味追求自身 利益而置正义和品味于不顾。
哈钦斯委员会和社会责任论
社会责任论 报刊不再象杰弗逊所论述的那样容易成为思想的 自由市场。正如新闻自由委员会所说的:“现在,仅 仅反对政府的干涉,并不足以保证一个人要说什么就 有机会去说。报刊的老板和 经理决定着哪些人哪些事 以及这些事实的哪一种说法可以向大众公开”。这种 忧虑就是社会责任理论发展的基础,报刊书籍的权力 和几近垄断的地位带给它们一个义务,那就是它们有 社会责任对各方面的立场都公平地加以报道,并保证 大众能掌握充分的消息去加以判断。如果报刊没有担 负起这种责任,必须有别的公众机关来执行。
哈钦斯委员会 他们先后听取过58家报纸、杂志、广播电 台、电影界人士的证词,收集了255人的意见。 在撰写报告前,他们提出并准备了176份文件 和分析材料,召开了17次委员会全体会议。经 过如此细致的调查研究,1947年3月2日,委 员会发表了第一期报告《自由与负责的新闻 业》。 ”
哈钦责任论 罗伯特·哈钦斯是著名的教育家,他是芝加 哥大学的第五任校长(1929—1951),被誉 为“20世纪最具人文情怀的大学校长”。 哈 钦斯曾经说:“你们知道芝大为什么学术第一 流吗?就是因为大家都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因 此只能再回图书馆。”哈钦斯提出“博雅教育” 理念。 “博雅教育”含了好多个意思,其中 有一层意思是跟“通才教育”或“通识教育” 相关的。
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第2版PPT第二章 西方近代新闻业的殖入

第三节 外报在中国统治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二、外报对中国社会和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
(二)外报对中国近代报刊功能的引领,对形成中国报刊价值体系具有深远意义
综上所述,在华外报虽然为殖民主义者打开中国的大门充当了舆论工具, 但它为中国人了解世界、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打开了尘封的大门。它的 办报理念和报刊形式内容的展现,也为中国人日后形成自己的新闻事业提供了良 好的借鉴。
本章小结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世界文化交流密切相关。报刊作为文化的一部分, 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19世纪初基督教新教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使得近代报刊 以一种新知的载体登上历史舞台。它借助于东方传统邸报的样式,承载着西方 的宗教理念与内容,搭配着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落在东方的土地上。舶来 品的身份,使得近代报刊从诞生之日起就带着明显的西方血统。从近代报刊诞 生的地理路线,从东南亚到中国东南沿海,从鸦片战争被迫开放的口岸城市到最
在其他通商口岸,外报出现得较早的有潮州、九江、烟台等地。澳门的近代 报业也有所发展。
第三节 外报在中国统治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二、外报对中国社会和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
(一)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对中国社会和新闻事业的影响 从消极方面讲,外人在华报刊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组成部分,外人在
华的报刊,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 其一,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 • 其二,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法国、德国、日本、葡萄牙等也开始在上海办起了本 国文字的报纸。
第二节 中国近代商业报业的兴起
三、鸦片战争后中文商业报纸的跟进
中文商业报纸的产生,最初是对外文商业报纸的仿效。一般早期外文商业 报社开办后,都将其中的一部分资料翻译成中文,在中文版刊登出来,这就是中文 商业报纸的肇始。 (一)香港地区的中文商业报纸 《香港船头货价纸》、《中外新闻七日报》 (二)上海的中文商业报纸 《上海新报》、《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 《申报》:一份真正的商业报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
哈钦斯委员会和社会责任论
哈钦斯委员会 《自由与负责的新闻界》的出版标志着新
闻社会责任论的成熟。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对自 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其目的有二:一是防 止资本主义传媒垄断所带来的社会矛盾的日益 激化;二是防止媒体内容的进一步低俗化,以 保证社会道德和精英文化不致没落。
9
.
哈钦斯委员会和社会责任论
现代社会责任理论的要点: (2)媒介应当在其传播活动中坚持和贯
彻真实、准确、客观以及服务于公众等专业标 准。
12
.
哈钦斯委员会和社会责任论
现代社会责任理论的要点: (3)媒介须遵守现行政治和法律制度,
对有关社会犯罪与宗教或种族歧视的话题不得 有煽动性的内容。
13
.
哈钦斯委员会和社会责任论
现代社会责任理论的要点: (4)要求媒介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是受众不 可剥夺的权利。
6
.
哈钦斯委员会和社会责任论
哈钦斯委员会
为了这份研究:“ 委员会对美国新闻自由 的现状做了一番“认真的、学术性的调查研 究”,对当时的报纸、广播、电影、杂志及书 籍做了系统的考察。他们查阅了多种资料,并 选派精干的研究人员,采访新闻业及社会文化 界人士对美国大众传播事业的意见,并举行了 听证会。
7
哈钦斯委员会 这一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必须对社会和公
众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不能一味追求社会责任论
现代社会责任理论的要点: (1)大众传播是具有很强公共性与公益
性的社会活动,所以对社会和公众负一定的责 任是大众传媒机构的义务。
11
.
哈钦斯委员会和社会责任论
14
.
哈钦斯委员会和社会责任论
社会责任论 18~19世纪,传播媒介对民主政治曾有过
极大的贡献。在自由主义人本思想的基础上, 西方新闻思想得出了系统性的结论:报刊等大 众传播媒介本质上是一种以服务社会为目的, 公开、交流信息和观点的平台。
15
.
哈钦斯委员会和社会责任论
社会责任论 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西方新闻界经历了
18
.
哈钦斯委员会和社会责任论
社会责任论
但是,随着报业集中化和垄断的出现,美国 的新闻自由主义理想遭遇极大的困难。如今, 走进出版界或者办一家报纸或电台,就已经不 再是很容易的事,因为这些事业单位逐渐扩大,
创办这种事业或经营这种事业,都需要巨量的 金钱。许多代表不同政治观点的、读者从中加 以选择的、各式各样的小报刊,不再成为典型 的形式了。
新闻传播学经典名著选读
1
.
哈钦斯委员会和社会责任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回顾 施拉姆的分类: 1、集权主义新闻理论 2、自由主义新闻理论 3、新闻社会责任理论 4、苏维埃共产主义理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
2
.
哈钦斯委员会和社会责任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回顾 社会责任论是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发展
和补充。
3
.
哈钦斯委员会和社会责任论
.
哈钦斯委员会和社会责任论
哈钦斯委员会
他们先后听取过58家报纸、杂志、广播电 台、电影界人士的证词,收集了255人的意见。 在撰写报告前,他们提出并准备了176份文件 和分析材料,召开了17次委员会全体会议。经 过如此细致的调查研究,1947年3月2日,委 员会发表了第一期报告《自由与负责的新闻 业》。 ”
5
.
哈钦斯委员会和社会责任论
哈钦斯委员会
针对传媒自由主义理论的弊端,1947年以 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Robert Hutchins)为首 的“新闻自由委员会”(Commission on Freedom of the Press)——又名“哈钦斯委员 会”,经过两年的深入研究,提出一份著名的 “哈钦斯报告”,即《自由与负责的新闻业》 (A Free and Responsible Press)。
20
.
哈钦斯委员会和社会责任论
社会责任论
报刊不再象杰弗逊所论述的那样容易成为思想的 自由市场。正如新闻自由委员会所说的:“现在,仅 仅反对政府的干涉,并不足以保证一个人要说什么就 有机会去说。报刊的老板和 经理决定着哪些人哪些事 以及这些事实的哪一种说法可以向大众公开”。这种 忧虑就是社会责任理论发展的基础,报刊书籍的权力 和几近垄断的地位带给它们一个义务,那就是它们有 社会责任对各方面的立场都公平地加以报道,并保证 大众能掌握充分的消息去加以判断。如果报刊没有担 负起这种责任,必须有别的公众机关来执行。
报刊的四种理论回顾 自由主义新闻理论指导下的美国新闻业出
现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人们开始反思这一理 论,并试图找到出路。
4
.
哈钦斯委员会和社会责任论
哈钦斯委员会 20世纪40年代,美国大众传媒的集中和垄
断趋势日益加剧。出于对媒体所有者人数越来 越少的担心,美国《时代》周刊创办人亨 利·卢斯于1942年邀请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 特·哈钦斯领导一群大学教授,以局外人和学 者的身份探讨大众传播界越来越多的问题。
17
.
哈钦斯委员会和社会责任论
社会责任论 按照自由主义理论,报刊不是政府的工具,
而是提出论据与争辩的手段。在这一基础上, 人民对政府进修监督检查,并提出他们对政策 的主张。因此,重要的是报刊必须不受政府的 控制和影响。为了让真理生存,必须倾听各种 见解。思想与消息必须有“自由市场”。无论 少数或多数,弱者或强者,都能接触到报刊。
19
.
哈钦斯委员会和社会责任论
社会责任论
现在 美国只有不到百分之七的出版日报的城市, 日报已经没有竞争对手。三家电视台、四家无线电广 播网、三家通讯社,为美国家庭提供了大部分新闻报 道。 换句话说,正象过去集权主义时代一样,报刊已 落在少数有势力的人的手里。这些报刊的新的统治者 大部分不是政治上的统治者。事实上,他们大力保护 着报刊反对政府的权利。但少数人控制报刊这件事实 本身,使报刊的老板和经理掌握着新的令人不安的权 力。
争取新闻自由、政党报刊和媒介产业化三个阶 段。至20世纪,传媒业已成为庞大的商业结构, 这是资本自由化的结果。
16
.
哈钦斯委员会和社会责任论
社会责任论
自由主义理论把集权主义理论中人与国家 的关系颠倒过来。人不再被看做是受别人主宰 的附属品,而是能够在面对着矛盾的事实或有 所抉择的时候,分辩真伪、好坏的有理性的动 物。真理不再被认为是权力的财产。相反,寻 求真理的权力成为人类不能让与的天赋权力之 一。报刊被视为寻求真理的道路上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