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温病得治疗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复习过程
目的要求
1.掌握温病主要治法的具体运用。
2.熟悉温病的立法依据及卫气营血、三焦的治疗原则。
3.了解温病的外治法、兼挟证、瘥后调理。
基本内容
1.明确辨证论治是指导治疗立法的基本原则,讲述祛邪和扶正两大治则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和意义。
2.重点介绍泄卫透表、清解气热、和解表里、祛湿清热、清营凉血、通下逐邪治疗大法的分类、适应证候、临床运用及注意点。
(4)针对新感、伏邪不同采取不同的治法。
新感温病初起多以表证为主,治当以辛凉疏解为大法,不可过分使用寒凉之品,否则不利于表邪的外达。伏气温病初起即见里热症状,治疗主以清里热。如属新感引动伏邪而发温病,先用辛凉以解其外邪,继以清里热,或表里双解。
(二)主要治法
温病的治疗几乎要用到中医学的各种治法。但由于温病的病机有其特点,根据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和“审因论治”的理论,并针对温病较容易出现的一些证候,主要介绍如下治法:
在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温邪主要导致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其中包括了病变的层次、阶段、病位、病性等,病理变化不同,所用治法亦不相同。
2.扶助正气
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始终是邪正交争,盛衰消长的过程。正胜则邪却,正虚则邪陷。所以在治疗中要时刻权衡感邪的轻重与多少,正气盛衰与强弱,合理使用祛邪与扶正的方法。
3.介绍开窍熄风法、滋阴生津法、固脱法及外治法在治疗温病中的运用。
4.简介温病常见兼夹证的治法和温瘥后调理。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一、温病治则及确立治法的依据
(-)温病治则
1.祛除温邪
无论是何种病邪,都可造成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温病的主因是温邪,因此,祛除温邪是治疗温病的关键。不同温邪侵袭人体,具有各自的致病特点,表现出病性、病机、证侯等的不同,而治疗方法有异。故要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即根据不同的病邪,确定针对病因的特异治疗方法,如风热在表法当疏风泄热;若暑湿在表应采用清暑化湿之法。
5-温病的治疗
辛温表散药与辛凉解表药能否同时应用?
晋唐以降,解表剂多辛温辛凉并用,如葛根橘皮汤(葛 根、麻黄、橘皮、杏仁、知母、黄芩、炙甘草)主治冬 温未即病,至春被积寒所折,不得发越,至夏得热,春 温已解,冬之温毒始发之证。
晚清医家张子培《春温三字诀》提出银翘散加麻黄汤。 “按此证初起,予用此法,每加麻黄一二钱,功效倍捷, 但三四日后,舌变红黄,则不可用矣。”
多饮,脉细数。 代表方:银翘散去淡豆豉加细生地、牡丹皮、
大青叶、玄参方。或银翘散加生地黄、牡丹皮、 赤芍、麦冬方
3、运用解表法的注意事项 (1)温病一般情况下忌用辛温发汗。
非绝对 忌用
辛温凉解法
发斑,吐衄血,谵妄等
“抱薪救火,轻者必重, 重者必死”
(2)中病即止,不可过剂。
关于解表法的几个问题的讨论
为了纠正时弊,提出温病忌汗之说。
如在《温病条辨》上焦篇说:“按温病忌汗,汗之 不惟不解,反生他患。盖病在手经,徒伤足太阳无 益;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徙发其表亦无益也。”
“按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 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 也。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 温又不用,妙在导邪外出,俾荣卫气血调和,自然 得汗,不必强责其汗也。”
(3)解表通下法
解表+清里通下 适应证:外邪束表,里热内结。 症见:寒热、头身疼痛,无汗,息粗,口渴,
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赤,苔黄,脉数。 代表方:升降散、双解散。
关于“双解散”
刘完素所创,表里双解的重要方剂之一。体现多 途径祛邪。
① 祛邪从表解。解表药辛凉与辛温并用。(麻黄、 防风、荆芥、薄荷)
何廉臣推崇张氏之法,提出桑菊饮加麻黄,如云:“最 多冬温兼寒,即客寒包火,首先犯肺之证,轻则桑菊饮 加麻黄。”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二、温病治法的确立依据 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有:审病因、辨病 机,察邪正、明体质、别兼夹等五方面。 (一)审病因 即辨温邪之性质,据此“审因论治”。 临床表现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发病季节
2019/2/11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4
举例来说: 表证: 风热在表——疏风泄热透表 暑热在表——透表清暑泄热 湿热在表——宣表化湿理气 燥热在表——辛凉疏表润燥
2019/2/11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8
气分证病变部位甚 广,凡邪不在卫分又未 入营动血者,皆属气分证,故“清气”只 示人以“法”,应用范围较广,具体包括: 辛寒清气、轻清宣气”:邪热 入营,法当清营,但仍应立足透邪外达, 使营分之邪转出气分而解。即于清营方药 中,伍以透泄气分邪热之品,使营分之邪 透出气分而解.
吴鞠通《温病条辨-卷四-治病法论》: “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 下焦如权”,是根据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 化所确立的治疗原则,同时指出:“治上 不犯中”“治中不犯下”,说明三焦治则 有严格的区别。 (三)察邪正
根据邪正消长,使用祛邪与扶正二法,一 般遵循以下原则:
2019/2/11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12
21
(3)宣表化湿法
作用:用芳香宣透之品,以疏化肌表湿
邪。
主治: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气分
证(恶寒头重, 身体困重,四肢 酸重,微热少汗,胸闷脘痞,舌 苔白腻,脉濡缓等)。 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
2019/2/11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22
(4)疏表润燥
作用:用辛凉清润之品,以疏解肺卫之燥
热。
主治: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证
2019/2/11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40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三)和解表里法
【分类运用】
1.清泄少阳 适应证:邪郁少阳,胃失和降。 代表方:蒿芩清胆汤 2.分消走泄 适应证: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而气化失司者。 代表方:温胆汤;或杏、朴、苓类。
3.开达膜原 适应证:邪伏膜原。 代表方:雷氏宣透膜原法。
【使用注意】
温病过程多有痰湿,与伤寒有别。 不可混用。
(四)祛湿清热法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山东中医药大学 温病教研室 展照双
一、治法确立的依据
(一)审病因
症状
初 始 病 因
病因
病机
证候
治则
目 前 病 因
审因论治
(二)辨病机
卫 气 营 血 病 机
轻清之品,如双花、连翘、 可以早用 竹叶,使邪热自营分转到 卫分:在卫汗之可也 气分而解。
非辛温发汗,而是辛 凉透表,调畅气机, 营分证的佐治法。以清营 腠理开泄,津液输布, 泄热养阴的基础上,加入 不宜太早 邪气外出。
【使用注意】 快(用药快) 准(药准) 狠
【分类运用】
1.清营泄热: 适应证:热邪入营。 代表方:清营汤 2.凉血散血: 适应证:热入血分。 代表方:犀角地黄汤
清 滋 活
3.气营(血)两清:
适应证:气营(血)两燔。 代表方: (1)气营轻:加减玉女煎 (2)气血轻:化斑汤
(3)气血重:清瘟败毒饮
【使用注意】 不宜早用 不宜单用 有湿者慎用
3.凉肝熄风: 适应证:邪热内炽,引动肝风。 代表方:羚角钩藤汤 4.滋阴熄风: 适应证:真阴亏损,虚风内动。 代表方:大定风珠
【使用注意】 1.不宜早用。 2.不可过用。 3.多法联用。
(八)滋阴生津法
【分类】 1.滋养肺胃
适应证:肺胃阴伤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益胃汤 2.增液润肠 适应证:津枯肠燥 代表方:增液汤
六温病的治疗
.
65
• 下法不宜盲目投用 • 邪气复聚,应再度攻下,并避免过下
伤正 • 应注意攻补兼施 • 在温病后期忌用苦寒攻下
.
66
7.滋阴生津法
• “始终以救阴精为主”
• “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 机”
•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
67
(一)临床意义
• 温病的病因病机 • 温病的发病 • 温病的病邪传变 • 病情转归 • 预后
.
56
6.通下逐邪法
• 概念:攻逐泻下,通导里实使邪 热外泄之法。
• 适应证:温病有形实邪内结的病证。 • 作用: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瘀
破结等。
.
57
与治疗伤寒所用的攻下法异同
• 同:作用和方药有类似之处 • 异: • 温病在用攻下法时特别注意顾护阴液 • 温病中还有湿热性温病,所用的攻下以
“轻法频下”为特点 • 古人有谓“伤寒下不厌迟,温病下不厌早”
.
48
5.清营凉血
• 概念:清营泄热,凉血解毒,滋 养阴液,通络散血以清除营、血分 邪热的一种治法。
• 适应证:温病邪入营、血分,营热 或血热亢盛的病证。
.
49
作用
• 清营法:清营泄热、滋养营阴 • 凉血法:凉解血热、清火解毒、
散血通络、滋养阴液
.
50
现代研究
• 抗感染、抗炎、中和内毒素
• 增加外周血管血流量、改善微 循环、减轻DIC
• 预后良好:阴盛,转危为安
预后不好:亡阴,进而亡阳
.
70
(二)顾护阴液的作用
• 实其阴以补其不足 • 沃焦救焚 • 养阴托邪 • 增水行舟 • 敛阳救脱
第六章温病的治疗方法
2 凉血散血
用甘苦寒合活血散瘀之品,凉解血分热 毒、散瘀通络以清散血分瘀热之邪的一种治 法。 适用证: 热入血分证。 代表方剂: 犀角地黄汤 (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滋养阴液)
气营(血)两清
清营凉血中合以清解气热法,以双解气 营或气血之邪热。 适用证: 气分热邪未解,而营、血分邪热已盛, 气营两燔或气血两燔证。 代表方剂: 气营两燔——加减玉女煎 气血两燔——化斑汤或清瘟败毒饮
分析
热郁少阳
胆 火 犯 胃
邪:热郁少阳
病位:少阳胆
清热
胃失和降
水聚成痰
化痰
邪:痰湿热 病位:少阳 胃
和胃
清泄少阳
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口苦胁痛,烦渴溲赤,脘痞呕恶,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 代表方剂: 蒿芩清胆汤。
本方与小柴胡汤的区别
蒿芩清胆汤证 少阳邪热挟痰湿中阻 清泄少阳兼化痰湿 小柴胡汤证 少阳胆热无痰湿 兼胃气不足 补正托邪
讨论
⑤阳明腑实气阴两亏:攻下腑实,补益气 阴——下法合扶正法,方如新加黄龙汤; ⑥阳明腑实热盛动风:攻下腑实,凉肝熄 风——下法合熄风法,方如犀连承气汤; ⑦阳明腑实暑热毒盛:攻下腑实,清暑解 毒——下法合解毒法,方如解毒承气汤。
应用注意
1.里热未成实结或无郁热积滞者,不可妄 用攻下。 2.下后邪气复聚,应再度攻下,但要慎重 掌握,避免过下伤正。 3.平素体虚者正伤较甚,虽有热结,不宜 一味单用攻下,需攻补兼施。 4.阴亏肠燥便秘者,忌用或忌单用苦寒通 腑泄热。
2.分消走泄
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 热或湿热的一种治法。 适用证: 邪留三焦,气化失司,痰热或痰湿阻遏之 证。
温病中医治疗课件
01
温病治疗原则: 养阴生津,清热 解毒
02
养阴生津的重要 性:温病患者多 表现为阴虚内热, 养阴生津有助于 缓解症状
03
养阴生津的方法: 选用滋阴清热、 生津止渴的中药, 如麦冬、石斛、 沙参等
04
养阴生津的注意 事项:注意饮食 调理,避免辛辣、 油腻食物,多喝 水,保持充足的 睡眠
4
温病的治疗方法
暴饮暴食:过量 摄入食物,导致
脾胃功能受损
饮食偏嗜:偏爱 某一类食物,导
致营养失衡
饮食不洁:食物 不卫生,导致细
菌、病毒感染
饮食不当:饮食 时间、方式不当,
影响脾胃功能
3
温病的治疗原则
清热解毒
01
清热解毒是中医治疗温病的 重要原则之一
02
清热解毒可以缓解温病引起的 发热、口渴、烦躁等症状
03
清热解毒可以通过药物、饮 食、针灸等方法进行
温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宣 肺解表、调和气血等。
温病的特点
发病季节:多发于春夏季节 病因:外感风热、暑湿等邪气 病程:病程较短,易反复 症状:发热、头痛、咽痛、咳嗽、乏力等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祛湿化痰、解表透邪等
温病的分类
01
风温:以发热、 恶寒、头痛、 咳嗽为主要症 状
02
暑温:以发热、 口渴、汗出、 心烦为主要症 状
04
清热解毒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 病情和体质进行个性化治疗
宣肺透邪
01
宣肺透邪是中医治疗温病 的重要原则之一
02
宣肺透邪的目的是通过宣 发肺气,使邪气从表而解
03
宣肺透邪的方法包括药物 治疗、针灸、拔罐等
04
宣肺透邪的药物包括麻黄、 桂枝、杏仁等
温病学6 温病的治疗共61页文档
1、 舟 遥 遥 以 轻飏, 风飘飘 而吹衣 。 2、 秋 菊 有 佳 色,裛 露掇其 英。 3、 日 月 掷 人 去,有 志不获 骋。 4、 未 言 心 相 醉,不 再接杯 酒。 5、 黄 发 垂 髫 ,并怡 然自乐 。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பைடு நூலகம்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61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二)三焦治则
中焦——衡(秤)——平——平定——驱除病邪为主 下焦——权(锤)——重——沉降、重镇 上焦——羽(毛)——轻——质轻透邪+剂量小+短时煎煮 平衡——湿与热之轻重 滋补、味厚 —— (不用苦寒沉降) 滋补肝肾 (居中——不浮不沉) 介石类药物 ——平肝熄风 剂量大、时间长
二、温病十大治法
(七)开窍醒神法(开窍法)
概念
通过开通心包机窍,促使神志苏醒的一种治法
适应 证候
邪入心包或痰浊内蒙机窍而引起的神志异常证 ①解热。 ②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保护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 ③纠正体内电解质平衡紊乱、 ④镇静、强心。
现代 研究
(七)开窍醒神法(开窍法)
※1、清心开窍
概念
以清解心热、透络开窍之品以促进神志清醒
概念
用凉解血分邪热、活血散血之剂以清散血分瘀热。
主治
血热炽盛、热瘀交结、迫血妄行者
代表 方剂
如犀角地黄汤
(六)清营凉血法
※3、气营(血)两清
是清营法或凉血法与清解气热法的配合应用, 以双解气营或气血邪热。
概念
代表 方剂
气营两清——气营两燔——加减玉女煎, 气血两清——气血两燔——化斑汤、清瘟败毒饮。
现代 研究
①抗感染、抗炎、中和内毒素 ②增加外周血管血流量、改善微循环、 减轻血管内弥散性微血栓形成 ③镇静、强心
(六)清营凉血法
※1、清营泄热(含透热转气)
概念
在清解营分邪热之剂中伍以轻清透泄之品使营 分邪热外透气分而解。
主治
邪热入营分而未有明显动血者
代表 方剂
清营汤
(六)清营凉血法
※2、凉血散血
※3、开达募原
概念
中医前辈赵绍琴--《温病浅谈》(第六章)
中医前辈赵绍琴--《温病浅谈》(第六章)第六章温病治验提要************************************************************【1】温热病乃温邪自口鼻而入。
鼻气通于肺,经口咽而至,非邪从皮毛所感受。
故温病初起必咽红而肿,口干舌红,咳嗽,甚则有痰,或胸满而喘。
始在上焦,虽有寒热,却非表证,故曰在卫。
************************************************************注:此系指新感温病。
温为阳邪,蒸腾而上,肺是娇脏,其位最高,邪必先伤。
伤寒乃寒邪阴凝,外伤皮毛,太阳受病,其主一身之表,故曰表证。
温热病与伤寒,虽同为外感热病,二者迥然不同。
咽为肺胃之门户,温病热盛伤阴,故咽红肿口干舌红。
肺为娇脏,主宣发肃降,其受邪则郁闭,宣发肃降失常,因而咳嗽为必有之证。
所以陈平伯《外感温热篇》曰:“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此为风温证之提纲也”。
温病初起,邪在上焦肺卫,病轻邪浅,其发热微恶风寒,不同于伤寒之以恶寒为主,惟当以此为辨。
************************************************************【2】湿热病亦属温病之一部分。
重者湿与热合,如油入面,混成一体,名曰湿温。
其为温热与湿邪互阻而成,决非温热挟湿可比。
论其治法与温热病非一途也。
************************************************************注:湿热病范围广泛,其包括湿温、伏暑、温热病挟湿。
湿温病是因湿阻热郁的结果,热因湿阻,郁而热更炽;湿因热蒸,弥漫全身上下表里内外。
且湿裹热郁,热在湿中,互相裹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治之最为棘手。
因湿为阴邪,水之类也,其性重浊粘腻,法当温化;热为阳邪,是熏蒸之气,治应苦寒以清之。
6 温病的治疗
神昏——开窍
痉厥——息风 斑疹——化斑透疹
虚脱——固脱
6
《温热论》:若斑出热不解者, 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 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 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 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 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5)
7
(三)确立温病治法的注意点
1、邪正关系—立足祛邪,注意扶正; 2、整体局部关系—注重整体,着眼局
39
《温热论》: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
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 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 就不可下也。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 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 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 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 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 矣。(10)
40
(3)增液通下
29
(3)开达膜原
•作用:以疏利透达之品开达募原的湿 热秽浊之邪。
•适应证:邪伏膜原。见寒甚,热象较 微,脘痞腹胀,身痛肢重,苔腻白如 积粉而舌质红绛甚或紫绛。
•代表方剂:雷氏宣透膜原法。 •运用要点:(1)用药偏温燥;(2)辨证
要点在湿浊偏甚。
30
和解祛邪法运用注意点
(1)本法清热之力较弱,里热盛而无湿 者不宜。 (2)分消走泄及开达膜原主在疏化湿浊, 如湿已化热,热象较著及热盛津伤者不宜 用。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 •运用要点:避免温燥之品,选用丹皮、赤芍、
丹参、桃仁、水蛭等。
42
通下逐邪法运用注意点:
(1)里未成实或里无郁热积滞者不可用。 (2)再次用下者应慎重。 (3)体虚用攻下,当攻补兼施。 (4)根据兼夹之邪的不同而灵活变化:有 攻下宣肺、攻下清泄小肠、攻下开窍、攻 下清泄阳明等法。 (5)津枯肠燥之便秘不能用苦寒攻下。
第六章温病的治疗
第六章温病的治疗第六章温病的治疗⽬的要求1.掌握温病主要治法的具体运⽤。
2.熟悉温病的⽴法依据及卫⽓营⾎、三焦的治疗原则。
3.了解温病的外治法、兼挟证、瘥后调理。
基本内容1.明确辨证论治是指导治疗⽴法的基本原则,讲述祛邪和扶正两⼤治则在温病治疗中的运⽤和意义。
2.重点介绍泄卫透表、清解⽓热、和解表⾥、祛湿清热、清营凉⾎、通下逐邪治疗⼤法的分类、适应证候、临床运⽤及注意点。
3.介绍开窍熄风法、滋阴⽣津法、固脱法及外治法在治疗温病中的运⽤。
4.简介温病常见兼夹证的治法和温瘥后调理。
教学⽅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电化教学⼿段。
⼀、温病治则及确⽴治法的依据(-)温病治则1.祛除温邪⽆论是何种病邪,都可造成⼈体脏腑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
温病的主因是温邪,因此,祛除温邪是治疗温病的关键。
不同温邪侵袭⼈体,具有各⾃的致病特点,表现出病性、病机、证侯等的不同,⽽治疗⽅法有异。
故要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即根据不同的病邪,确定针对病因的特异治疗⽅法,如风热在表法当疏风泄热;若暑湿在表应采⽤清暑化湿之法。
在温病的发⽣发展过程中,温邪主要导致卫⽓营⾎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其中包括了病变的层次、阶段、病位、病性等,病理变化不同,所⽤治法亦不相同。
2.扶助正⽓温病的发⽣发展过程始终是邪正交争,盛衰消长的过程。
正胜则邪却,正虚则邪陷。
所以在治疗中要时刻权衡感邪的轻重与多少,正⽓盛衰与强弱,合理使⽤祛邪与扶正的⽅法。
(⼆)确⽴温病治法的依据1.确⽴温病治法的依据(1)审病因:温病的病因有风热、暑热、暑湿、湿热、温热、燥热等区别,不同性质的病邪侵袭⼈体,各具不同的致病特点。
根据温病的临床表现,并结合发病季节等因素,寻求温病的病因种类,这就是“辨证求因”。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审因论治”。
(2)辨病机:温病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卫⽓营⾎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因此掌握了温病卫⽓营⾎和三焦辨证,就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性质等情况,据此⽽确⽴治则、治法。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温病学
类型
邪正消长
治则 方药 祛
恢复健康
3
第一节 温病治疗原则
• 一、祛除温邪
• 二、扶助正气
2020年12月9日星期三11
4
时42分8秒
• 一、祛除温邪
• “祛邪为第一要务”
• “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 “量体裁衣”
• “病同体异,难执成方”,”不可执死方以困 活人”。
• “死于病者十之一二,死于药者十之七八,
• 温病最忌辛温,暑病不忌者,以暑必兼湿, 湿为阴邪,非温不解,故此方香薷、厚朴用 辛温,而余则佐以辛凉云,下文湿温论中, 不惟不忌辛温,且用辛热也。
• 新加香薷饮方(辛温复辛凉法)
• 香薷二钱 银花三钱 鲜扁豆花三钱 厚朴 二钱 连翘二钱
2020年12月9日星期三11 时42分8秒
(《温病条辨》上焦篇24)19
(三)宣表化湿
• 方法:芳香透泄、宣肺祛湿,疏化肌腠湿 邪
• 适用证:湿温初起,邪郁肌表,气机失畅
• 证候:恶寒,头重如裹,身体困重,汗出 胸
痞,苔白腻,脉濡缓。
• 代表方:藿朴夏苓汤 2020年12月9日星期三11
20
时42分8秒
• (四)疏卫润燥
• 方法:辛宣凉润,解除卫表燥热之邪。
• 适用证:秋燥初起,燥热在肺卫。
郁金10 甘草6 • 二剂
2020年12月9日星期三11
8
时42分8秒
2020年12月9日星期三11
9
时42分8秒
• 治疗立法应注意: • 1. 注意兼证 • 2. 注意体质 • 3. 结合辨病
2020年12月9日星期三11
11
时42分8秒
第二节 温病的主要治法
第六章--温病的治疗PPT课件
•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
• 运用要点:避免温燥之品,选用丹皮、赤
芍、丹参、桃仁、水蛭等。
-
34
通下逐邪法运用注意点:
(1)里未成实或里无郁热积滞者不可用。
(2)再次用下者应慎重。
(3)体虚用攻下,当攻补兼施。
合清化药(连翘、黄连、栀子、黄芩) 、
理气药(厚朴、- 陈皮、枳实)。
32
(3)增液通下
• 作用:泻下肠腑热结,滋养阴液。 • 适应证:肠腑热结而阴液亏虚。见身
热不退,大便秘结,口干唇裂,舌苔 干燥等。 • 代表方剂:增液承气汤。 • 运用要点:本法为通下与养阴之合法。
-
33
(4)通瘀破结
•作用:以活血通瘀攻下剂破散下焦蓄 结之瘀热。
• .运用要点:主用大黄,吴又可:“三承
气功效俱在大黄- ,余皆治标之品也”。31
(2)导滞通便
•作用:导泄肠腑湿热积滞,泻下郁热 疏通肠道气机。
•适应证:湿热积滞交结肠胃。见身热, 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 黄赤如酱,舌苔黄浊等。
• 代表方:枳实导滞汤。
• 运用要点: (1)“轻法频下”;(2)配
(4)根据兼夹之之邪的不同而灵活变化: 有攻下宣肺、攻下清泄小肠、攻下开窍、攻 下清泄阳明等法。
(5)津枯肠燥之便秘不能用苦寒攻下。
-
35
(六)清营凉血法
• 定义:通过清营泄热、凉血解毒、滋养阴 液、通络散血以清解营血分邪热的治法。
• 作用:清营——清营泄热、滋养营阴、 凉血——凉血清火解毒、散血养阴
通利水道
•主治:湿遏卫气、湿热蕴阻气分、 湿热蕴中、湿热阻下等湿热病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确立温病治法得依据
(1)审病因:温病得病因有风热、暑热、暑湿、湿热、温热、燥热等区别,不同性质得病邪侵袭人体,各具不同得致病特点。根据温病得临床表现,并结合发病季节等因素,寻求温病得病因种类,这就就是“辨证求因”。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审因论治”。
(2)辨病机:温病得过程,主要表现为卫气营血与三焦所属脏腑得功能失调与实质损害,因此掌握了温病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就可以明确病变得部位、性质等情况,据此而确立治则、治法。
(l)疏风泄热:指“辛凉解表”、“辛凉解肌”。
作用:以辛散凉泄之剂疏散卫表风热。
主治: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
主治症: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或伴有咳嗽,咽痛,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代表方剂:桑菊饮、银翘散等。
(2) 外散表寒,内祛暑湿:
作用:以辛温之品外散表寒,清暑化湿之品解在里暑湿。
3.介绍开窍熄风法、滋阴生津法、固脱法及外治法在治疗温病中得运用。
4.简介温病常见兼夹证得治法与温瘥后调理。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一、温病治则及确立治法得依据
(-)温病治则
1.祛除温邪
无论就是何种病邪,都可造成人体脏腑功能失调与实质损害。温病得主因就是温邪,因此,祛除温邪就是治疗温病得关键。不同温邪侵袭人体,具有各自得致病特点,表现出病性、病机、证侯等得不同,而治疗方法有异。故要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即根据不同得病邪,确定针对病因得特异治疗方法,如风热在表法当疏风泄热;若暑湿在表应采用清暑化湿之法。
在温病得发生发展过程中,温邪主要导致卫气营血与三焦所属脏腑得功能失调与实质损害,其中包括了病变得层次、阶段、病位、病性等,病理变化不同,所用治法亦不相同。
2.扶助正气
温病得发生发展过程始终就是邪正交争,盛衰消长得过程。正胜则邪却,正虚则邪陷。所以在治疗中要时刻权衡感邪得轻重与多少,正气盛衰与强弱,合理使用祛邪与扶正得方法。
主治:夏月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
主治症:恶寒发热,头痛,身形拘急或酸楚,无汗,口渴,心烦等。
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等。
(3)宣表化湿:
作用:以芳香透邪之品宣化肌表湿邪。
主治: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
主治症:恶寒微热,头重,身体困重,四肢酸重,少汗,胸闷脘痞,苔白腻,脉濡缓等。
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等。
目得要求
1、掌握温病主要治法得具体运用。
2、熟悉温病得立法依据及卫气营血、三焦得治疗原则。
3、了解温病得外治法、兼挟证、瘥后调理。
基本内容
1.明确辨证论治就是指导治疗立法得基本原则,讲述祛邪与扶正两大治则在温病治疗中得运用与意义。
2.重点介绍泄卫透表、清解气热、与解表里、祛湿清热、清营凉血、通下逐邪治疗大法得分类、适应证候、临床运用及注意点。
1、泄卫透表法就是疏泄卫表,透邪外出以解除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得一类治法,属于解表法得范围。适应证:温病初起,邪在卫表者。作用:发汗、疏表、透疹,祛除在卫表得外邪而使表证得以解除。现代研究提示,该法能够:①促进汗腺分泌功能及血管舒张反应,加快人体散热,促使体温下降。②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有利于祛除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③改善全身与病变局部得循环功能,有利于局部炎症得消退与人体功能得恢复等。泄卫透表法又可分为如下几种:
(4)针对新感、伏邪不同采取不同得治法。
新感温病初起多以表证为主,治当以辛凉疏解为大法,不可过分使用寒凉之品,否则不利于表邪得外达。伏气温病初起即见里热症状,治疗主以清里热。如属新感引动伏邪而发温病,先用辛凉以解其外邪,继以清里热,或表里双解。
(二)主要治法
温病得治疗几乎要用到中医学得各种治法。但由于温病得病机有其特点,根据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与“审因论治”得理论,并针对温病较容易出现得一些证候,主要介绍如下治法:
(4)疏表润燥:
作用:以辛凉清润之品疏ຫໍສະໝຸດ 肺卫燥热。主治: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
主治症:发热,咳嗽少痰,咽干喉痛,鼻干唇燥,头痛,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红等。
代表方剂:桑杏汤。
运用本法注意:
①注意患者得体质与病邪兼挟。如素体阴虚而外有表邪所致得卫表证,可予滋阴解表法;平素气虚而外感温邪所致得卫表证,可予益气解表法;挟有痰、食、气、瘀、湿等邪者,应随证加减。
(3)察邪正:在病之初期与极期,邪势较盛,正气亦未大虚,此时多以祛邪为主。到病之后期,邪势已衰而正气已虚,或在温病后期阴伤较著,故其治疗多以扶正,特别就是养阴为主。
2、温病治法得应用
(1)正确而灵活地运用温病得治法,就是决定疗效得关键。
如卫气营血与三焦治则在指导温病得治疗时有重要得意义,但只就是概要得提法,在实际应用时还要进一步具体地采取各种治法。如叶天士所说得“到气才可清气”,并不排除气分病变采用攻下法;又如除了解表清里、透热转气、凉血散血等治则外,又有与解、化湿、养阴、益气等多种治法。
(2)注意病人得体质与正气状况及有无兼挟证等。
如叶天士提出对于肾水素虚得温病患者,必要时可酌用补益肾阴药,防止病邪乘虚深入下焦,以“先安未受邪之地。”对素体阳气不足而使用清法时,应用至十分之六七,就应审慎,不宜寒凉过度而更伤其阳气。对素体阴虚火旺者,用清法后纵然热退身凉,仍须防其“炉烟虽息,灰中有火”,引起余热复起。在温病过程中,经常兼挟有痰、食、气滞、血瘀等病邪,也应根据其证候表现,配合相应得治法。
②温邪在卫表,忌用辛温发汗法,重在疏解透表。
③使用本法应中病即止,避免过汗伤津。
2、清解气热法以清泄气分邪热之品以解除气分无形邪热得一类治法,又称“清气法”。属于八法中“清法”得范围。
(3)清热祛邪,保津养阴贯穿始终。
发热就是温病病程中得必见症,临证时应根据不同热型确立不同治法。外邪就是温病得致病因素,可造成人体功能失调与实质得损伤,故祛邪就是治疗温病得关键。祛邪务早、务快、务尽,重视“透”与“泄”。“透”就是侧重于使病邪由里向外,用药上注重运用轻清宣透之品。表邪可通过“透”而外解,在里之邪热运用“达热出表”、“透热转气”等法亦可向外透解。“泄”则包括了祛邪外出得各种治法,使病邪从不同途径外出。温病病程中,温邪伤津,失治误治,素体阴虚等均可见阴津耗伤,故应处处注意保津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