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24版大学生就业现状PPT课件

大学生就业现状PPT 课件•引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目录•大学生就业困难及原因分析•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措施•大学生就业市场与趋势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与建议01引言背景与意义大学生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福祉。
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了解大学生就业现状,对于政府、高校、企业和大学生自身都具有重要意义。
汇报目的和内容目的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探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对策建议。
内容介绍大学生就业基本情况、就业政策与措施、就业市场与需求、就业质量与评价等方面。
注由于您只给出了部分大纲,因此以上内容仅针对提供的部分进行了扩展。
如果您需要更完整的内容,请提供完整的大纲。
02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根据最新数据,今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85%,相比去年有所上升。
就业率统计变化趋势分析影响因素探讨从历年数据来看,大学生就业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不同专业和地区的就业率存在差异。
就业率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形势、政策调整、教育水平等。
030201就业率及变化趋势就业行业与岗位分布主要就业行业大学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互联网、金融、教育、制造等行业,其中互联网行业占比最高。
岗位类型分布在就业岗位上,销售、技术、运营等岗位是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选择,同时也有部分学生选择从事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稳定工作。
行业与岗位匹配度不同专业和行业的匹配度存在差异,部分专业学生就业时存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
薪资水平大学毕业生的起薪水平因地区和行业而异,一线城市和热门行业的起薪较高。
福利待遇除了基本薪资外,很多公司还提供五险一金、年终奖、带薪年假等福利待遇。
薪资增长趋势随着工作经验和技能的提升,大学毕业生的薪资水平也会逐渐提高。
同时,部分行业存在薪资倒挂现象,即新入职员工的薪资高于老员工。
就业薪资与福利待遇03大学生就业困难及原因分析就业困难表现就业率下降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普遍下降,尤其是某些专业和地区。
2024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2024年度高校就业实力排行榜的调查显示,中国应届高校生最难就业的十个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 、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法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汉语言文学、信息管理与 信息系统。令人尴尬的是,这十个专业也是我国考生报考最热门的专业。
为90乐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24届高校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化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24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高校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 探讨得出的比例推算,2024届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探讨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 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高校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接着找寻 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打算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四、结构失衡是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A、时间结构高校毕业生供应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
B、区域结构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殊是西部地区很难对高校生形成有 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变更。
综上状况所述,阳光高校生网给2024年高校生毕业生提出以下建议:
二、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受欧美经济低迷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将放缓。其次,内外环境的变更,使得2024年中国经济增速放 缓成为也许率事务。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财政债务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压力,使得政府下决心调整和优化经 济结
构,不再以GDP增速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等措施。将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减速是也许率事务。
当代大学生就业及创业的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及创业的现状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就业及创业的现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从就业市场的形势、毕业生就业率、创业环境等方面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及创业的现状。
一、就业市场的形势当前,我国就业市场呈现出需求结构相对转型、结构性矛盾加剧等特点。
首先,需求结构相对转型,对高端、熟练技术人才和服务业等岗位的需求持续增长。
以高端人才为例,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使得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此外,现今我国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也为就业市场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需要各类服务业人才的加入。
然而,和高端技术人才相对应的是熟练技术人才的需求依旧较少,由此导致短缺和供大于求的现实。
由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或行业的就业市场相对疲软。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就业市场正处于需求结构相对转型和失衡的状态。
二、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就业也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调研发现,目前我国的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较高,但不均衡性较大。
由于大学专业的不同和不同地区、行业的就业环境差异,毕业生的就业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在就业率相对较低的专业中,主要包括文科、教育、法律等一些普遍性较强的专业;而相对高就业率的专业,则包括计算机、工程、理科等具有高水平技术要求的专业。
三、创业环境在经济不景气和就业市场不升反降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创业。
虽然我国的创业环境在不断优化,但面临的问题仍比较艰巨。
首先,政府引导政策尚不够完善。
建立良好的创业环境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优惠税收、贷款支持等多种政策,但目前政策尚不够完善,政府支持力度相对较弱。
其次,融资环节存在困难。
创业是一项资金密集型的活动,在创业初期往往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但现今的融资环境相对较严格,缺少专门的创业金融机构和权益投资机构。
最后,创业者缺乏经验和技能。
由于我国的教育体系较为注重理论与知识的讲授,大学生在创业初期,往往会因为缺乏实操经验和有效的管理技能而出现问题,这给创业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2024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概述•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措施•大学生就业行业与岗位分析•大学生求职过程与问题剖析•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讨与解决方案•校园招聘会活动组织与实施效果评估•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与实践支持体系构建•职场新人角色转变与适应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推动可持续发展观念普及•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大学生就业现状概述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01就业压力持续增大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
02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部分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一些基层、艰苦行业和中小企业难以招聘到所需人才。
03多元化就业趋势明显除了传统的全职工作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多元化就业方式。
就业市场需求与特点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01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新兴产业成为就业热点02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大学生求职心态及期望积极乐观与焦虑并存大部分大学生对就业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但也有部分学生因就业压力而感到焦虑。
期望值与现实存在差距部分大学生对薪资、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期望值过高,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
注重个人发展与职业规划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注重个人发展与职业规划,希望在工作中能够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措施鼓励创业政策提供创业扶持资金、税收减免、创业培训等支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就业见习政策建立见习基地,为大学生提供见习岗位,提高其就业能力。
招聘服务政策举办各类招聘会、人才交流活动等,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基层就业政策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地区就业,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和优惠政策。
国家层面就业政策地方政府及高校支持措施地方政府出台本地化的就业政策,与高校合作建立就业实习基地,提供就业指导和帮扶服务。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特点现状与措施探究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特点现状与措施探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新的经济形势给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特点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特点现状1. 就业压力不断增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都在不断增加,但是就业岗位并没有相应增加,这导致了就业环境越来越严峻。
与此许多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就业忧、就业压等问题。
2. 创业意识逐渐增强近年来,政府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创业意识也逐渐增强。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希望在创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创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选择。
3. 就业渠道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渠道也日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国有企业、外企、民营企业,大学生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各种就业渠道。
就业空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4. 创业环境不断优化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创业政策,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创业者可以享受到税收优惠、创业扶持、融资支持等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1. 观念认识不足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观念认识不足,认为只有进入大型企业才算是找到了好工作。
忽视了自主创业、中小企业的就业机会。
2. 就业信息不对称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面临着就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他们无法及时了解到最新的招聘信息,导致错失求职良机。
3. 创业风险大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创业需要资金、技术、市场等各方面的支持,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这些条件都是极为不利的。
4. 就业匹配度不高一些大学生在就业后发现自己与所学专业并不相符,导致了就业匹配度不高的问题。
这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也影响了个人的发展。
三、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应对措施和建议1. 加强职业教育大学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调查报告.docx202_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
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_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2_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2_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1.供过于求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
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
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2.缺乏胜任力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
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
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
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一、全国各地就业形势全国各地城区新增加就业1206万人;截止到2023年末,全国各地基本养老、下岗、工伤险参保人数分别是10.5亿多、2.4亿多、2.9亿多,日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强调,2023年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社会保障水平稳步增长。
下一步,也将全面强化就业优先选择现行政策,更准确更有效的适用公司发展稳定就业。
就业关键指标运行平稳车辆生产线操作工、快递小哥、家政保洁员、数控车工……这种岗位最缺工。
人社部刚公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表明,与2023年第三季度对比,加工制造业缺工情况不断,汽车制造业相关岗位缺工较为突出,快递物流行业岗位需求显著增加。
缺工情况侧面体现了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状况,一些行业景气指数已经回暖。
2023年,总体就业局势如何看?“就业关键指标运行平稳”,人社部就业推动司司长张莹说。
看新增加就业,全国各地城区新增加就业总计完成1206万人,提前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度预期效果每日任务;看重点群体,就业基本上稳定,脱贫人口打工经营规模3278万人,同比增长133万人;看销售市场供需,100个城市公共就业专业机构求人倍率为1.46,维持活跃性情况。
上年,人社部依次颁布了三轮“降缓返补扩提”一系列分阶段、组合型援企稳岗现行政策措施,变速保市场主体稳就业。
全年度共释放出来稳岗收益2713亿人民币。
在其中,共减收失业保险费为企业减负qflp1590亿人民币;共向787万家公司派发稳岗返还资产497亿人民币,是上一年的2倍,中小企业获益显著。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最新3篇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最新3篇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篇一一、正视我市女大学生就业现状(一)应从思想认识现状上高度重视女大学生就业工作随着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女大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
但是毕业难以就业的女大学生,对其本人、家庭及社会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和潜在危机。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数百万家庭的民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有些部门和企业对女大学生就业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解决不力,重点表现在不愿参与、不愿接纳、不愿关心方面,工作上不主动、不积极,敷衍了事、浮皮潦草。
(二)应从社会就业现状上正视女大学生就业工作就业歧视直接导致男女就业竞争中的不平等现状的产生。
毋庸讳言,目前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远不及男生。
虽然我国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都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但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的环节中,依然存在一定的性别歧视,部分招聘岗位要求只招聘男生,部分招聘岗位虽然没有性别要求,也会以体力劳动女生适应不了为由婉言拒之,或只能作为男生的备胎招聘,以致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同学科的女硕士就业反而比不上本科、甚至大专男生的现象。
(三)应从实际情况上正确认识女大学生就业工作事实胜于雄辩。
根据XX省XX年省内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登记统计情况,近三年共有55408名未就业毕业生做了实名求职登记,其中女大学生35016名,占总人数的63.2%。
根据吉林市的统计情况,XX年市内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中,近三年共有8522名未就业毕业生做了实名求职登记,其中女大学生5611名,占总人数的65.8%。
可见较之男生,女生已成为就业队伍中的弱势群体。
二、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一)政策机制不完善政策机制不健全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政策性因素。
从宏观角度看,我国相关的法律大多只是做了原则性的规定,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
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都以保护我国妇女的劳动就业权利为主,更多的是对男女区别对待或照顾,而对平等的机会和平等的责任缺乏具体的规定,致使一些法律、政策流于形式,在实际中难以操作。
大学生就业的环境分析报告

大学生就业的环境分析报告1. 引言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2. 就业形势分析2.1 就业率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大学生的就业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这可能是由于大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加导致的供需失衡。
2.2 行业选择近年来,一些传统行业的就业机会逐渐减少,而新兴行业如互联网、金融科技等则呈现出较高的就业需求。
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该考虑到行业的发展前景,增加就业的机会。
2.3 地域差异大城市就业机会相对较多,但竞争也更加激烈。
与此同时,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也存在着一定的就业机会,但相对较少。
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地点时,需要权衡个人能力、发展机会、生活条件等多重因素。
3. 就业困境分析3.1 教育与实践脱节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实践经验。
这使得他们在毕业后面临就业时,往往无法满足企业对实际能力和经验的要求。
3.2 人才需求不匹配一些企业存在招聘需求与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不匹配的情况。
这要求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要更加了解市场需求,并加强相关实践能力的培养。
3.3 缺乏职业规划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随意应聘或追随热门行业。
这导致他们的就业效果不佳,容易陷入就业的困境。
大学生应该提前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
4. 解决方案4.1 教育改革学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并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学校还应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实习项目,增加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
4.2 职业指导与培训学校和社会机构可以提供职业指导和培训服务,帮助大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提供职业规划和求职技巧的培训。
这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4.3 加强实习机会学校和企业可以加强合作,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给学生。
通过实习,学生可以了解企业的运作和需求,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尤其是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他们不再满足于过去“毕业即就业”的局面,而是更加注重自身能力,期望能够从事与专业相符合的工作。
然而,现实却让很多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状况分析1. 高校毕业生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近年来,中国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这一数据同时也表明,就业市场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2. 大学生就业难度较大与大学生毕业生数量不断攀升的情况相对的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相对较为严峻。
一些毕业生石沉大海,很难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
同时,一些企业在人才招聘方面也更倾向于聘请有工作经验的人员,这也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增加。
3. 就业岗位匮乏在当前就业市场上,对于大学生的职位与数量较为有限。
很多大学生不得不选择更加低薪甚至无关专业的工作,而对于大规模的本科毕业生群体来说,这种现状无疑是一个重大问题。
4. 向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就业的倾向较高传统制造业一直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但随着行业的疲软和调整,对于大学生毕业生的吸纳也越来越少。
而在新兴产业方面,对于大学生的聘用数量也相对有限。
这一方面,反映出了制造业及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尚未达成一个平衡。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影响原因分析1.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尤其是在更加落后的地区,教育质量远远达不到最优水平,这也导致了就业市场上缺少专业人才的现象。
2. 大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上的不足也是导致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很多大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虽然能够达到一定水平,但在与企业对接的时候,却存在一些综合素质上的不足。
大学生就业,三高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三高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的三高现状主要指高学历、高竞争以及高失业率。
以下是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
1. 高学历: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的学历水平普遍较高。
然而,大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使得市场上的学历供应量超过了需求量,导致相对于过去,高学历的含金量下降,竞争压力增大。
2. 高竞争:由于大学毕业生数量庞大,各行各业对于优秀人才的需求量有限,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许多企业和机构越来越看重实践经验、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仅凭学历往往无法胜任工作要求,所以培养自己的综合实力非常重要。
3. 高失业率:尽管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就业和创业,但由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在某些行业和地区,大学生的失业率较高。
一些学科专业对于行业需求不足或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此外,对于高学历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也更有可能遭遇就业压力和时间成本的增加。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大学生可以尝试以下方面:
- 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积极参与实践实习,通过实践来增加就业竞争力;
- 主动了解市场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行业,并做好个人职业规划;
- 积极参与创业和自主就业,开拓就业渠道;
- 多方面获取就业信息,利用各类招聘平台和校园招聘会等机会;
- 做好心理调适,保持积极乐观的就业态度。
2023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通用3篇)

2023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通用3篇)2023大学生就业情况篇1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招生的扩大和就业“市场化”进程加快,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题。
即将面临就业的我们,作为背负着家长、社会和自身的期望值的特殊群体,通常我们自我定位比较高,对自己未来工作期望值很高,社会对我们要求也很高,这使我们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
第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自1999年开始,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使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
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渐露端倪,成为近几年突显的社会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势。
20xx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80万人,比2019年增加68万人;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比20xx年增加58万;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更是创造了690万的记录。
据统计,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经高达727万,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已很难避免。
尤其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可能就是难上加难了。
大学生就业难!这已成为社会上“老生常谈”的社会问题。
“毕业就失业”是所有将要走出大学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的问题,他们的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
因为目前中国正处在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的高峰期,劳动就业人口总量在最近两三年将会达到峰值。
就业压力则可能使就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
中国,做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古就有尊崇教育的优秀传统。
可是走到今天,我国的高校体制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却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探究的问题。
第二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就业问题的缩影,很多国家都存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是中国目前这个问题比较严重。
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为了尽量满足更多人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人数增加,导致就业问题日益严峻。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创造不了如此多的就业机会,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毕业生需求。
一、社会(1)、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结构性矛盾影响就业状况。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问题经济不景气,世界金融海啸加剧实际上,就业问题早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世界上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对国家就业失业问题一直很重视。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国与国之间和合作越来越频繁,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优化配置,有限的就业岗位在全球各国重新配置。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加紧与世界合作的步伐,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在分享世界经济资源的同时,还要肩负分化世界经济风险的责任。
我国关于就业的社会意识我国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大学生就业的偏见,表现在社会对大学生的不认可和大学生对择业的偏好。
经济危机下满街跑的大学生在很多企业看来与普通劳工无别,他们更乐于雇用有经验的往届大学生或者价钱更便宜的普通劳动者,这样能为企业迅速带来经济效益同时省下培训费用,这是其一,其二,由于往年应届大学生创造了毕业后频繁跳槽现象,企业在付出培训时间和金钱后,往往得到的结果是人才和技术的流失。
所以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过分关注文凭。
第二,存在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
第三,生源地域歧视。
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
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不完善的高等教育学校方面:培养质量普通下降,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就业指导的力度不够,就业工作的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经费不足、工作模式滞后等。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基本上仍然按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运作,这种教育与市场脱节的现象,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社会需要。
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

⼤学⽣就业分析报告⼤学⽣就业分析报告范⽂(精选8篇) 在现实⽣活中,报告的使⽤频率呈上升趋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误的。
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是⼩编收集整理的⼤学⽣就业分析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学⽣就业分析报告篇1 教育的⽬的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才,因此⼤学毕业⽣的就业从某种意义来说是教育投⼊的回报的开端,⼤学⽣就业分析报告。
在第⼀时间内将教育的成果转化为社会的发展动⼒,其⾸要问题也是要解决就业问题。
但有这样⼀份数据:近年来,⾼校毕业⽣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较突出。
是⾼校扩招后本科学⽣毕业的第⼀年,普通⾼校应届毕业⽣⽐2002年净增67万⼈,达到212万,6⽉份初次就业率为50%;到9⽉,全国⾼校毕业⽣70%找到了⼯作,其中本科⽣就业率为83%,⾼职⾼专毕业⽣为55%。
全国将有300万⾼校毕业⽣,⽐增加78万,就业压⼒依然很⼤。
这份统计数据⽆疑向我们表明⼤学⽣就业所⾯临的严峻形式,就业问题将在社会问题中⽇益突出,因此我整理了⼀些信息,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局⾯的原因。
第⼀部分:我国的社会因素 ⼈⼝“⾃重”引发就业难题。
2005年初,我国⼈⼝已经达到13亿,约占世界总⼈⼝的21%,相当于亚洲总⼈⼝的1/3,⽐世界上现有的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总量还多1亿。
巨⼤的⼈⼝“⾃重”对就业形成了沉重⽽持久的压⼒。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莫荣说,⼈⼝总量⼤,劳动参与率(参加就业的⼈⼝与总⼈⼝的⽐值)⾼,⽽有效需求不⾜,是造成就业压⼒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前,我国城镇劳动参与率⾼达70%,全国平均劳动参与率也为60%,⽐发达国家的平均数值⾼出10个百分点。
按此计算,⽬前我国共有接近8亿⼈需要参加就业,相当于美国的总⼈⼝数的3倍。
从增量上看,我国每年新增城镇劳动⼒在1000万⼈左右;从存量上看,我国每年城镇登记失业⼈数在800万⼈左右,下岗⼈员100万⼈,此外还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需要就业。
2023最新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总结{范文}

2023最新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总结{范文}该所已连续两年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
和去年不同,今年将毕业的研究生和大专生也列入调查对象。
以下是小编为你提供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希望对你有帮助调查报告1昨天(25日),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了__年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对全国11所普通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截至7月底,毕业生就业率(“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达62.07%;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据介绍,该所已连续两年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
和去年不同,今年将毕业的研究生和大专生也列入调查对象。
男女生就业差距在缩小【调查】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2.14%,女性毕业生的比例为46.62%,两者相差不到6个百分点,相比去年14个百分点的差距有所缩小。
此外,两者对于可接受的工资起点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 3000元。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认为,随着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的增强,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尽管依旧存在,但程度已大为减轻。
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和女大学生比例增加有关。
研究生就业优势不突出【调查】大专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49.16%,本科毕业生为65.52%,硕士研究生为66.66%。
大专毕业生和本科生中分别有61.93%和60.14%的受访者将预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 __元,仅有19.77%和25.31%的调查对象将__元 3000元作为自己的薪酬预期;而硕士研究生中的大多数将可接受工资起点定位于__元 3000元,为54.12%。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突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有来自人才市场的压力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恰当使用,但更多的是与当前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培养特色不明显可替代性较强有着紧密的联系。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精选10篇)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学校通常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调查。
本文就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期更好地掌握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调查目的大学生就业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就业意愿、就业困难程度等,对制定就业政策和提供就业指导具有指导意义。
二、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针对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进行,以学校为单位,覆盖了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的学生。
三、调查结果1.就业意愿:本次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于未来的就业前景还是十分看好的。
近50%的学生表示,他们希望在毕业后能够找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28%的学生表示,他们希望创业自立,成为自己的老板。
2.就业困难程度:尽管大多数学生看好未来的就业前景,但调查也显示出了大学生就业的不容乐观。
超过60%的学生表示,他们感到找工作十分困难,其中约3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不够热门或者行业不景气导致就业困难。
3.就业途径:本次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选择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作为自己的求职途径,其次是校园招聘和猎头公司。
过去的人际关系途径逐渐被网络信息途径取代,网络求职的优势在于信息快速和方便,不受时间地点影响。
4.就业地区: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多数学生选择在一线城市或者二线城市就业。
约57%的学生表示希望在一线和二线城市工作生活。
然而,由于一线城市的经济压力逐年加大,衍生出的高房价和物价也让一些学生逐渐转移目光,选择三线城市甚至较小城市的就业发展。
五、调查影响就业调查不仅对于学校就业工作提供指导帮助,对于学生自身也有一定的帮助。
通过对自己的就业意愿、就业困难程度了解,有利于学生更加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
六、建议与总结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需要各方积极应对。
通过调查与分析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可以为政府和学校制定更加合理地就业政策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学生自身进行就业规划提供参考。
(精选)2023年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

2023年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2023年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1对大学毕业生来说面对最多的应该是“就业、择业与创业”这一系列的词汇,然而对初次接触这些的大学生来说或多或少有些措手不及,加之如今激烈的就业形势,随之而来所产生的是大学生不同的就业心理。
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重要________,其发展状况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潜在的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以大学毕业生为代表的当代青年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而大学生所面临的困境更是多重的。
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承受着就业方面的巨大压力,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压力的主要诱因。
由于大学毕业生自身的期望值和就业市场存在着较大差距、市场供需存在巨大缺口、用人单位过分追求高学历要求过于苛刻、教育体制和学校方面的问题,当然还有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问题,使得大学毕业生在这时期承受着就业的巨大压力。
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前还面临着学校学业方面的压力。
此时他们面临着毕业论文或论文答辩、毕业考试、考研等问题。
在这种种压力之下,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和行为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据国内有关文献报道,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不是最多,确是最重,因而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而这其中,就业心理更值得高度关注。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往往并不是由单一的因素引起的,它是受个体自身及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而所有这些因素中,压力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而就业在压力这一重要因素中又首当其冲。
然而又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以9月美国雷曼兄弟投行宣布破产为标志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金融界陷入一片“恐慌”之中,虚拟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实体经济。
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中国,虽然保持经济稳定的基本面,但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我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经济低迷、出口下降、需求不振、价格跳水、经营困难……种种迹象表明,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寒冬”正呼啸而来。
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目录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概述 (2)二、就业形势中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3)1. 就业竞争激烈压力加大 (4)2. 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5)3. 大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6)4. 地域发展不平衡影响就业选择 (6)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8)1. 经济发展状况 (9)2. 教育制度及高校专业设置 (10)3. 市场需求及企业用人需求变化 (11)4. 大学生就业观念与心态 (12)四、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与措施 (13)1. 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 (14)2. 高校就业服务与指导体系建设 (16)3.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招聘机制创新 (17)4. 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途径 (18)五、未来就业趋势预测与建议 (19)1. 行业发展趋势对就业的影响 (20)2. 技术进步与智能化对就业的变革 (22)3. 大学生个人能力提升策略建议 (23)4. 高校及企业合作培养模式展望 (24)六、案例分析 (25)1. 成功就业案例分享与启示 (26)2. 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案例研究 (27)3. 企业招聘与人才培养案例分析 (28)4. 大学生就业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案例 (30)七、结论及研究展望 (31)1. 当前就业形势总结 (32)2. 对策建议与实施路径探讨 (34)3. 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35)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概述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一系列复杂而严峻的挑战,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平台。
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较大的压力。
地域差异、城乡差距、行业差异等因素也对大学生就业形势产生了深刻影响。
2024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课件

01引言Chapter目的和背景课件范围探讨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
介绍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02大学生就业现状概述Chapter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结构和行业分布就业结构行业分布就业地域和薪资水平就业地域薪资水平大学生薪资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专业、学历、工作经验、行业等。
一般来说,高学历、热门专业和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薪资水平更高。
03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Chapter宏观经济形势影响经济增长放缓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增长也面临较大压力,导致就业岗位增长不足。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一些传统行业就业岗位减少,而新兴行业对人才需求尚未完全释放。
国际贸易环境国际贸易摩擦和不确定性增加,对我国出口产业造成冲击,进而影响相关行业的就业。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01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02实践教学不足03用人单位需求变化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部分毕业生难以满足新的用人标准。
就业信息不对称就业市场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导致毕业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就业歧视现象部分用人单位存在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的歧视现象,限制了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就业市场供需失衡就业观念落后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认识不够深入,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职业规划。
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部分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就业准备不充分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充分的准备,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存在不足。
大学生自身因素03020104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与措施Chapter制定就业优先政策政府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促进就业。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服务。
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政府提供创业扶持政策,如创业贷款、创业培训、创业孵化等,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1.1岗位不足2009年,我国有610万大学毕业生,而今年,这数字更将达到630万。
此数字为历年之最。
大学连年扩招,导致近年来大学生人数激增,由此也带来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
虽然国家推出许多政策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可是许多大学生扔就找不到工作。
人保部门表示,去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今年力争使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就业率达到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
然而,毕业生就业率真的有那么高么?统计数据真的准确么?今年春节后,我们沿海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民工荒,大学生却就业难,此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前段时间,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到2020年,我国大学学历人数预计要达到2亿人,而现在,我国大学学历大约有9400多万人。
未达到1亿人就已经出现就业难,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
1.2人才结构不合理就业难就难在人才供需结构的不合理。
这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一些大学盲目地开设专业,结果输出的人才大大超过了实际需求量,举个例子说,现在很多大学都在开设中文系、法律系。
结果造成这些学科的学生严重地供大于求,在人才市场上一旦有公司招聘文秘、法律顾问就一拥而上。
很多同学意识到自己的“软肋”,于是开始想方设法弥补,开始丢下自己的专业书,逃离课堂去考各种证书,削尖脑袋找实习单位以强化自己的工作经验,以便在应聘时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由此造成了大学校园中日益普遍的“离巢”现象,然而,长远看来这种做法是否有利于自身的成长还是个未知数。
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第二个方面表现在:人才饱和客观地来说是大、中城市人才达到饱和,但是各州市对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很大,特别是一些稀缺专业。
然而绝大部分毕业生普遍愿意留在省会等大中城市,他们认为就算在大城市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不愿意到州、市、县,因此这就造成了省会城市人才饱和、僧多粥少,很多毕业生无法就业,然而州市人才匮乏,需求量得不到满足的畸形现状。
2影响就业的原因分析2.1宏观经济的影响(1)结构升级和资本构成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成就业弹性的下降。
一般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会带来就业机会的减少。
在中国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下降。
从数据上看,“九五”期间GDP年均增长8.6%,年均增加就业人数804万;“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5%,年均增加就业人数只有748万,比“九五”时期少56万人。
就业弹性系数也处于下降状态。
“九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13,但到“十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1。
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劳动力供需出现矛盾。
首先,中国第一产业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不少劳动力得以释放,涌向第二、三产业。
其次,中国第二产业正经历“资本深化”进程,因此,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有效地扩大劳动力需求,在扩大就业需求方面效果并不理想。
最后,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在发挥吸收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2)劳动力市场尚未完善中国劳动力市场是在传统二元分割的城乡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尽管当前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大大提高,户籍制度改革也获得了深化,但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并未彻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与就业歧视依然存在。
首先,城乡分割、区域封闭的户籍就业制度仍存在。
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把城乡居民分为在权利、机会和风险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别的两部分,在人口迁移政策上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向,从而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正常流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
其次,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厚此薄彼”。
在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下,城市居民能够获得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农民则长期被排除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覆盖率低、社会化程度低、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长期存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发展“稳定器”的作用基本得不到发挥,成为当前制约农业人口就业的重要因素。
第三,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解决本地的就业问题限制外地工人进入本地就业,表现在就业机会上。
进城农民工和城市中那些教育程度较低、非专业技术性劳动力同属次级劳动力市场,当地政府政策倾向首先从职业上对农民工予以歧视,许多城市都对农民工进行总量控制、职和工种限制等。
(3)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新一轮的金融危机中,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导致很多企业开始实施裁员来“御寒”,更加使就业变得十分严峻。
而拥有13亿人口的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来说,失业问题已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
更好的解决失业问题是当今的热门主题。
2.2学校教育与培训的影响首先,中国缺乏多形式、多层次系统的培训体系。
当前的培训层次不高且单一,更多的集中在基础性培训,没有更好地发挥全社会系统职业培训对劳动力资源的素质优化和结构调整。
其次,职业培训主体比较单一、投入不足。
目前企业是职业培训的主要承担者,而当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相对较低,即使开展培训,实际用于职工培训方面的花费也并不高,效果并不明显,企业培训工作由当前的简单培训向高技术含量培训转变仍有相当的路要走。
第三,职业培训缺乏制度约束。
从教育角度讲,中国的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矛盾。
近年来,中国教育体制落后、教育结构不合理使劳动者“学非所用”矛盾突出,教育供给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处境不同、高等学校毕业生本身的综合素质不高,知识面比较狭窄等。
2.3社会方面的影响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
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
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 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 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
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 200~2 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
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
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2.4大学生自身状况的影响(1)普遍认为都是扩招惹的祸我们判断高校扩招利弊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承认高校扩招有一定的利处,但从现实情况看,这种高校扩招对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起阻碍作用。
所以弊大于利,其原因有三:第一,高校扩招的确可以圆许多的大学生的梦,但却导致了教育质量下降。
大学生整体水平下降。
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急剧膨胀,仅1999年到2001年3年就扩招了491万人,单北京高校就面临硬件设施不足,在基础教学和专业课教学方面教师短缺的情况,在这种条件下,教学质量、学生质量怎能得到保证?第二,从经济方面来看,大家津津乐道的是扩招每年带动30亿内需,推动了经济发展,而现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算一算,每增加一个大学生,国家要补贴一万人民币,这就需要国家每年增多100亿的财政支出,如此大的缺口难以弥补,这种扩招真的能够促进经济持续有效地发展下去吗?第三,从社会方面来看,今天中国的确出现了“人才缺口”的现象,许多人觉得培养大学生应该能够填补人才缺口。
但现实中人才缺口并不等于大学生缺口,经济结构多元化要求人才多元化,而高校扩招下,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所谓热门专业,而不慎考虑社会人才结构需求,导致对热门专业趋之若鹜,冷门专业无人问津。
(2)认为大学毕业就是精英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
但广大学生及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的有一个体面的工作。
因此,毕业生及家长过分在意单位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等。
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应届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的价值都是很有限的,因此更应该理性的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3)认为高学历就有高就业能力这是目前社会的普遍误区。
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就等于高的工作能力。
事实上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
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3解决就业途径分析3.1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
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
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
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
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3.2社会应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
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
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
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3高校应提高教学改革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
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