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为什么向东向南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为什么向东向南发展!
一、向东发展战略
(一)总体格局
向东发展总体格局采用带状形式,以充分利用台地及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
规划的带状发展区域含十陵、洪河、大面、龙泉、同安等五个重要的片区。
其中十陵片区以发展居住和旅游休闲功能为主,在此形成城市东部副中心;大面片区和龙泉片区分别是机械工业发展基础和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泉山是未来都市区重要的旅游休闲地;同安镇将是我市重要的公路口岸。
(二)主要项目(非基础设施部分)
1、东大街改造
2、十陵历史文化风景区
3、东部城市副中心
4、文化居住区
5、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6、百工堰山水公园
7、省级公路口岸
8、沙河整治
(三)向东发展基础设施
城市向东发展,依托“四横三纵”的干线系统。
四条放射线分别成渝高速路、益州大道(老成渝路)、万方大道(成都——洛带公路)及规划的龙兴大道(成都——龙泉驿交通性主干道)。
通过四条放射线的建设使东部片区与中心城市紧密联系起来。
而三环路、外环路、环城路(成环路)“三纵”的建设又使得东部片区与我市的各公路干线、航空港、火车站有便捷的联系。
1、立交系统
2、给水工程
3、排水工程
5、燃气工程
二、向南发展战略
(一)总体格局
向南发展总体格局采用组团形式,尽量少占耕地并禁止连片发展。
规划的综合性城市组团由北向南分别是:高新起步区、棕树、琉璃南、新园、站南、大源、华阳,最后是牧马山旅游开发区。
上述组团中,高新起步区组团及棕树组团目前已基本形成。
在功能上,除棕树组团以文教居住、商业服务为主,牧马山组团以旅游为主以外,其余组团都是集高新技术产业(及部分传统工业)、居住、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组团。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在站南组团形成城市南部副中心。
(二)主要项目(非基础设施部分)
1、国家级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火车南站改造项目,建成南站客运转换枢纽
3、内贸部南站贸易区建设项目
4、南站体育公园
5、琉璃场柳江工业区
6、三瓦窑居住区、石羊、新园居住区及东光居住区
7、南部城市副中心
8、府河延伸整治
(三)向南发展基础设施
城市向南发展的道路骨架可归纳为“五纵三横”。
“五纵”为锦华大道(成都——仁寿)、府城大道(红星路南延线)、天府大道(人民南路南延线)、元华大道(元华路)及高新大道。
“三横”为盛丽大道(站前路)、三环路和外环路。
城市向南将依托五条纵向道路轴向开发,流动发展。
1、立交系统
2、给水工程
4、供电工程
5、燃气工程
6、供热工程
三、成都城市向东向南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适应成都产业发展规划和开发区布局,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规划建设了位于城市东部的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位于城市南部的国家级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着眼于优化市域产业布局,确定在中心城市重点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发展第二产业,并按照城市性质和职能定位强化了金融、商贸、科技文化和通讯、交通功能;在都市区卫星城则强调第二产业按类别相对集中和合理分布。
从中心城市和都市区的现状来看,东部和南部这两个开发区在适应优化城市产业结构、逐步形成我市支柱产业、促进我市经济区域化、国际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开发区建设已注入大量资金,基础设施逐步配套,是我市招商引资、建设发展的“龙头”。
因此东部和南部应当是我市解决城市化问题最为合理的拓展空间。
(二)、调整城市结构和形态,疏解城市功能和人口,形成更加合理的功能分区和城市结构。
从适应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效率和质量的角度讲,成都中心城市现有城市形态、结构、功能分区和人口分布等均有诸多弊端,“大饼”式城市形态造成人口和建筑的高度密集,城市绿地减少,“热岛”效应突出,环境质量恶化;单中心的城市结构造成中心区交通负荷过重又无明确的空间分布特征,解决交通问题的难度很大。
为改变这种现状,新一轮城市规划提出必须调整城市现有结构和形态。
城市重点向东、向南发展,将促进成都向组团形、带形城市形态过渡,把单中心城市结构变为多中心结构,从而使城市结构、形态、功能分区和布局更为合理,并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城市空间,丰富城市立面的层次,增大绿化面积,有效地分散中心城市的压力,集中财力、物力进行开发建设,形成较好的城市环境,避免在城市建设问题上长期存在的平均用力和低水平均衡发展的状况,尽快实现集中力量建设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现代化新城区,形成其规模和投资效益。
(三)充分利用东、南部方向的浅丘和台地,严格保护发成都西部、北部平原耕地。
成都平原气候宜人、土地肥沃,都江堰自流灌溉,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农副产品基地。
成都的东、南方则大多为浅丘和台地,地下水位较低,土质相对贫脊,农灌条件相对较差。
而成都西、北方向均为良
田沃土,地下水含量丰富,水质优良,地面灌溉条件好。
但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西北方向良田沃土有被大量“蚕食”的势头。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必须处理好城市建设、发展经济与发展农业、保护耕地的关系。
有鉴于此,成都城市重点向东、向南发展,将有效保护成都平原的耕地,充分利用丘陵、台地,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整体提高土地使用的经济效益。
(四)控制城市上风、上游方向的发展,保护了城市大气和水环境。
环境污染,特别是大气和水污染,是发展中国家的头号“城市病”。
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别21世纪面临的重大课题。
据调查,由于城市人口剧增,密集增大,工业化程度增加,过量使用地下水。
成都市地下水位每年下沉50厘米,已沦全国缺水城市之一,地下水质量也严重下降。
成都是静风频率极高的地区,日照时数又相对较少,城市产生的大气污染不易排除,目前成都的大气污染已超标。
成都西、北面处于城市的上水上风方向,如果继续大规模向西向北发展,将会对现有水厂取水、府南河工程整治成果带来危害,城中心区生态环境将会受到破坏,不久的将来环境污染问题就会成为困扰成都城市建设的难题。
而城市向东向南发展,不会对城市构成新的环境威胁,产生的污染物也相对易于排除和处理,可有效保护城市大气和水环境。
(五)开发了旅游资源,保护了城市西、北面丰富的地下历史遗产和地面文物古迹。
成都是1982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由于多方面原因,成都幸存的成片历史文化遗存已经很少。
成都的地下历史文化遗产和地面文物古迹大多分布在城市西北面,即西至都江堰、杜鹃城遗址及鱼凫城遗址,北至有大量文物出土的广汉三星堆,最近发现的三道堰古城遗古城遗址......。
据有关专家分析和判断,成都的西、北方向密布着丰富的待发掘的各类历史资源。
为了保护这些珍稀遗产不再因城市的盲目扩展而遭受人为破坏,应严格控制成都西、北面的大规模城市发展,而代之以发展文化、休闲、旅游等相关产业。
进入社会年轻人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