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案例分析
中医推拿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中医推拿案例分析报告范文一、案例背景患者:张某,男,45岁,公司职员。
主诉:颈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持续时间约两周。
现病史:患者两周前因长时间使用电脑工作,出现颈肩部酸痛,逐渐加重,影响睡眠和日常工作。
既往史:无特殊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颈肩部肌肉紧张,颈部活动受限,压痛点明显。
辅助检查:X光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无明显骨折或脱位。
二、诊断根据患者的主诉、现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颈椎病。
三、治疗方案1. 推拿治疗:采用中医推拿手法,重点在颈肩部进行放松和疏通,包括拿法、揉法、捏法和摇法等。
2. 穴位刺激:选取风池、肩井、天宗等穴位进行点按,以增强疗效。
3. 药物治疗:配合使用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中药。
4. 生活指导:建议患者调整工作姿势,定时进行颈肩部放松运动。
四、治疗过程1. 首次治疗:患者接受推拿治疗后,颈肩部疼痛有所缓解,肌肉紧张度降低。
2. 治疗一周后:患者颈肩部疼痛明显减轻,活动范围增大。
3. 治疗两周后:患者颈肩部疼痛基本消失,活动自如,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五、疗效评估经过两周的中医推拿治疗,患者颈椎病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治疗前后的X光片对比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有所恢复。
患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指标均表明治疗效果良好。
六、讨论1. 中医推拿治疗颈椎病的原理是通过手法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从而达到缓解疼痛和恢复功能的目的。
2. 穴位刺激是中医推拿治疗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增强治疗效果。
3. 药物治疗和生活指导是中医治疗的辅助手段,有助于提高疗效和预防疾病复发。
七、结论本案例表明,中医推拿治疗颈椎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推拿手法、穴位刺激、药物治疗和生活指导,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请注意,以上内容是一个中医推拿案例分析报告的范文,实际案例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体质辨识案例
中医体质辨识案例中医体质辨识是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人体体质的分析和判断,确定个体的体质类型,从而指导健康养生和疾病防治。
下面将列举十个中医体质辨识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不同体质类型的特点和养生方法。
案例一:小王,女,25岁,体质辨识结果为“阳虚体质”。
阳虚体质的人常感觉怕冷,手脚发凉,容易疲劳,精神不振。
养生方面,应多吃温热食物,注意保暖,避免过度疲劳。
案例二:李先生,男,40岁,体质辨识结果为“阴虚体质”。
阴虚体质的人常有口干舌燥、咽干、盗汗、失眠等症状,容易过敏。
养生方面,应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注意保持室内湿度,避免熬夜。
案例三:小杨,女,30岁,体质辨识结果为“气虚体质”。
气虚体质的人常感到疲乏无力,容易气短、出汗、易感冒等。
养生方面,应多吃易消化的食物,注意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案例四:张先生,男,35岁,体质辨识结果为“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的人常有口苦、口臭、便溏等症状,容易患皮肤病。
养生方面,应多吃清淡食物,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保持身体清爽干燥。
案例五:小李,女,28岁,体质辨识结果为“血瘀体质”。
血瘀体质的人常有经期不调、痛经、皮肤暗黯等症状,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
养生方面,应多吃活血化瘀的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避免长时间久站久坐。
案例六:王先生,男,45岁,体质辨识结果为“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的人常有体重超标、容易疲劳、思维迟钝等症状,容易患呼吸道、消化系统疾病。
养生方面,应多吃利湿化痰的食物,避免油腻和寒凉食物,保持适度运动。
案例七:小王,女,26岁,体质辨识结果为“阳虚体质”。
阳虚体质的人常感觉怕冷、手脚发凉、容易疲劳、精神不振。
养生方面,应多吃温热食物,注意保暖,避免过度疲劳。
案例八:李女士,女,38岁,体质辨识结果为“阴虚体质”。
阴虚体质的人常有口干舌燥、咽干、盗汗、失眠等症状,容易过敏。
养生方面,应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注意保持室内湿度,避免熬夜。
案例九:小陈,男,32岁,体质辨识结果为“气虚体质”。
中医医案分析(咽痛)
中医医案分析(咽痛)
1.石某,女,28岁。
初诊:202*年3月10日。
主诉:咽痛3天。
现病史:患者有多发性硬化病史6年,一直在我处服中药治疗,病情稳定,于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部疼痛。
患者有此病史,每次感冒前易先咽痛,双上肢乏力,双手无力,两胁发麻,左重右轻,心不烦,口不苦,不干,不黏,畏寒,纳眠可,二便调,舌绛红,苔少,脉数。
辨证:热入血分。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化痰通络。
处方:犀角地黄汤加减。
方药:水牛角30g,生地15g,白芍15g,丹皮9g,玄参15g,丝瓜络15g,竹茹15g,桑枝30g,乌蛇15g,黄芪30g。
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效不明显,咽痛未减,上肢乏力,稍减轻。
现两胁发麻,咽痛,口干,口渴,欲饮,大便不畅,小便可畏寒,饮食可,眠可,舌绛红,苔少,脉数,双尺脉大。
中药予以调方。
处方:潜阳丹加减。
方药:制附子24g,砂仁30g,龟板15g,肉桂1g(冲),炙甘草15g,7剂水煎服。
三诊:服上方咽痛消失,后改为多发性硬化治疗。
按语:初诊因舌红绛,苔少脉数,辨证因火热之毒入于血分所致,故投犀角地黄汤为主清热凉血解毒化瘀,药后无效。
复诊虽见口干口渴之阳热证候,但细诊其脉,双尺大,畏寒明显,结合初诊寒凉无效,此正如清末火神郑钦安所谓“阴盛而真气上脱”,故投以潜阳引火之潜阳丹。
此案例提醒各位临床读者:中医贵在辨证,认准证型应大胆用药,此患者2次用药可谓天地之差距,但效之甚好,只供各位参考。
中医死亡案例分析总结汇报
中医死亡案例分析总结汇报中医死亡案例分析总结汇报写1000字一、引言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之一,历史悠久,疗效显著,拥有庞大的医疗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科学方法的推广,中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
其中,一些中医死亡案例引发了公众对中医安全性的质疑和关注。
本次分析旨在总结和探讨中医死亡案例,以期提高中医安全性和质量。
二、中医死亡案例分析1.案例一:杨某因腰痛到中医门诊就诊,中医师给予腰颈部按摩和中药熏蒸治疗,治疗过程中出现腰椎骨折,最终因伤势过重死亡。
问题分析:该案例暴露出中医治疗中的操作技术不当和安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中医师在进行按摩和熏蒸治疗时,未能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因,导致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2.案例二:王某因慢性胃炎来到中医门诊,中医师开具了一副中药方剂,患者服用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抢救无效死亡。
问题分析:该案例问题主要在于中医师未能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过敏评估和药物安全性评估,导致了患者用药发生严重后果。
三、案例总结1.中医治疗过程中的操作技术和安全监管应加强。
中医师需要持续学习和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确保治疗过程中操作准确、安全。
2.中医师应加强对患者的病因分析和病史调查,不盲目开方。
在使用中药时,需谨慎评估患者的过敏史,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3.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师的培训和监管,建立完善的安全评估和管理机制,确保中医治疗的安全性和质量。
四、中医发展对策1.加强中医师培训和教育。
提高中医师的专业水平和治疗技能,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优秀的中医师队伍。
2.完善中医药管理机制。
加强对中医师的监管和评估,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提高中医安全性监测与应急能力。
3.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
中医药可以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取长补短,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增加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推广。
五、结语中医死亡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对于提高中医安全性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技术应用于实际临床的案例分析
中医技术应用于实际临床的案例分析引言:中医技术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传统医学疗法,凭借其卓越的临床疗效和综合治疗方法,愈来愈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和认可。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中医技术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展示其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疗效和优势。
案例一: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李先生,年龄40岁,一位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的白领。
由于长时间的久坐,他一直感到腰痛背闷,甚至出现下肢酸痛和无力的症状。
经过核磁共振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
基于中医经络学说以及病人的具体情况,中医师采用了针灸疗法。
首先,通过望、闻、切、问四诊合一,确定患者属于腰肾虚弱的证候类型。
随后,中医师选择了适合该证候的穴位,如肾经穴、足太阳膀胱经等,结合温针、电针等技术进行治疗。
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反馈针灸治疗后腰部疼痛明显减轻,下肢酸痛感明显减少,起床活动时的腰背僵硬感也有所改善。
经过连续几次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并且核磁共振检查显示腰椎间盘突出情况得到改善。
案例二:中药治疗失眠症患者张女士,年龄45岁,长期工作压力大,抑郁情绪较为严重,引发了失眠症状。
她晚上难以入睡,经常半夜醒来难以再次入睡,早晨起床后头昏脑胀,注意力不集中等。
根据中医理论,失眠症属于心脾不和证,中医师采用了中药治疗。
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配了适合心脾不和证的药物组合,如柴胡、黄连等,制成了个性化的中药方剂。
经过连续服用中药治疗两周后,张女士的失眠症状明显减轻。
她晚上能够更快入睡,睡眠质量也有所提高。
在治疗期间,她的头昏脑胀感也得到了缓解,工作状态和心情都有所改善。
综合分析与讨论:以上两个案例展示了中医技术在实际临床中的成功应用。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和中药治疗失眠症证明了中医技术在解决疾病根本原因上具有优势。
中医技术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辨证论治:中医技术强调辨别病人体质和证候类型,因此能更加准确地进行治疗。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特点,中医师能够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法和药物,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中医经典案例分析1
中医经典案例分析1在中医经典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案例,这些案例不仅记录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效果,还揭示了中医理论的深厚内涵。
本文将针对其中的一个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从中深入探讨中医理论的应用和临床实践。
案例1:胃寒引发消化不良某女性患者,年龄30岁,多年来食欲不振,胃脘冷痛,大便稀溏,容易腹泻,消化不良的症状明显。
经过询问及观察,发现患者平时爱喝冷饮,夜间睡觉时常喜欢用电热毯取暖,体寒现象较为明显。
根据中医理论,该患者属于胃寒证。
胃寒是指胃气虚寒,消化功能受损,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从而引发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认为,胃是脾的出口,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体的消化吸收能力。
根据该案例,中医的治疗思路是温阳散寒、健脾和胃。
中药治疗上,可选用温阳散寒、散寒和胃的药物,如良姜、炮姜、砂仁等。
同时要调整饮食习惯,避免生冷食物,尽量选择温热性食物,如姜汤、煮粥等,并避免热熬夜,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该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胃脘不再疼痛,大便也变得正常。
通过该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通过辨证施治,治疗的是病人而不仅仅是疾病。
案例2:气郁引发心理问题某男性患者,年龄35岁,最近几个月情绪不稳定,经常感到烦躁、易怒、失眠等症状。
经过详细的询问和观察,患者提到最近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经常吃辛辣食物和喝咖啡。
根据中医理论,该患者属于气郁证。
气郁是指情志郁结,气机不畅,病人易于产生烦闷、抑郁等心理问题。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活动对身体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长期的情绪不稳定会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引发各种心理和生理问题。
根据该案例,中医的治疗思路是疏肝理气、解郁安神。
中药治疗上,可选用疏肝理气、活血和胃的药物,如枳壳、柴胡、香附等。
同时要调整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适度运动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该患者的情绪逐渐稳定,失眠症状得到缓解。
通过该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医理论在心理问题治疗中的应用,强调整体的平衡,促进身心的健康。
中医诊治案例分析分解
中医诊治案例分析分解在中医领域中,诊治案例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中医诊治案例分析是将实际病例与中医理论相结合,通过分析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的原因,以期提高临床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下面以一个中医诊疗案例为例,进行分析和解析。
病例描述:患者男性,33岁,身高165cm,体重70kg。
主诉近期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经过详细询问得知,患者工作压力较大,经常熬夜加班,饮食不规律,情绪波动较大。
体检发现患者面色苍白,舌苔黄白厚腻,脉象弦细。
分析与解析:根据以上病情描述,可以初步判断该患者属于中医所说的“肝阳上亢”的病证。
1.病因:患者长期工作压力大、熬夜加班导致肝阳上亢。
肝主疏泄,肝阳上亢会导致头痛、头晕、耳鸣等症状。
另外,患者饮食不规律、情绪波动也会加重病情。
2.病机:肝阳上亢导致肝火上扰,耗损了体内的阴血。
面色苍白、舌苔黄白厚腻,显示阴血亏虚。
3.治疗方法:针对该患者的病因和病机,中医治疗应以清热降火、平肝息风为主要治疗方法。
方案一:方剂:龙胆泻肝丸组成:黄芩、栀子、黄连、龙胆草、地骨皮、秦艽、朱砂、南星等功效:清肝泻火,平肝息风方案二:方剂:柴胡疏肝汤组成:柴胡、枳壳、生姜、大黄、白芍、黄芩、人参、甘草等功效:疏肝解郁、清肝泻火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作息;饮食上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取清淡养阴的食物;情绪上要保持平和稳定,避免情绪波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解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医治疗案例的分析是根据患者的病情描述,结合中医理论来判断病因病机,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种分析方法能够帮助中医医生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并在治疗中精确应用中医药理论,提高临床疗效。
同时,也能够为研究中医理论和传承中医经验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案例分析与病例辨析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案例分析与病例辨析案例1:失眠症的中医治疗患者信息:姓名:李女士性别:女年龄:28岁主诉:失眠困扰病史:近半年来出现失眠症状,每晚难以入睡,多梦且易醒,导致白天疲倦、注意力不集中。
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病史,初步判断为心脾不调所致的失眠症。
心脾不调是中医中常见的一种病理状态,症状表现为失眠、疲倦和注意力不集中。
中医认为心脾相互关联,心气充盛则可扶持脾气,脾气健运则可蕴心之气。
治疗方案:1. 调理心脾: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疏肝理气、健脾养心的治疗,如柴胡泻心汤。
2. 改善睡眠环境: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如避免熬夜、规律作息等。
3.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饮食清淡,多摄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B以及镁等元素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杂粮等。
预后评估:根据患者年龄、病史和治疗配合情况,大部分患者在经过中医治疗后可获得明显缓解,睡眠质量逐渐改善。
但需注意,失眠症的治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不同个体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
案例2:肩周炎的中医治疗患者信息:姓名:王先生性别:男年龄:45岁主诉:左肩疼痛、活动受限病史:因长期高强度使用计算机导致左肩疼痛、活动受限,持续两个月未缓解。
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病史,初步诊断为肩周炎。
肩周炎是肩部软组织慢性炎症的一种,主要症状包括肩疼痛、活动受限等。
中医认为,肩周炎多为风寒湿邪侵袭所致,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肩部疼痛、活动受限。
治疗方案:1. 祛风湿:采用温通络舒筋的中药,如桂附葛根汤,辅以艾灸等疗法,以祛除体内的湿邪。
2. 活血止痛:应用花红、红花等中药外敷或熏洗肩部,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炎症疼痛。
3. 针灸疗法:选择适当的经络穴位进行针刺,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促进病情康复。
预后评估:肩周炎治疗的预后较为良好,但对于长期存在的慢性病情,患者需配合医生的规范治疗,并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体育锻炼等。
同时,病情的复发性较高,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治疗。
中医试题案例分析及答案
中医试题案例分析及答案近年来,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为了促进中医的传承和发展,中医试题也成为考核中医医生水平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道中医试题案例,探讨中医的理论基础,同时给出相应的答案。
案例:王先生,35岁,因反复胃脘疼痛、呕逆、食欲不振,伴腹胀腹痛、大便溏泄已两年,曾就诊于多个医院,诊断为慢性胃炎、功能性肠病等。
身体虚弱,面色苍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请分析该病例并回答以下问题:1. 根据以上病症表现,中医诊断中常用的“六经辩证”中属于哪一经?答:根据病症表现,患者主要症状为胃脘疼痛、呕逆、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大便溏泄,面色苍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这些症状属于“阳明经”范畴。
2.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结合该案例,该患者属于哪种中医证型?答:根据患者的病症,患者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呕逆、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大便溏泄,面色苍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结合这些表现,可初步判断该患者属于“脾胃虚寒”证型。
3. 请结合所学的中药理论,给出相应的中药方剂选项。
答:对于脾胃虚寒证,可以选用温中益气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4. 请给出方剂的组成和功效。
答:四君子汤的组成为: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具有益气健脾、温中止泻的功效。
理中丸的组成为:枳壳、白术、生姜、干姜、大黄、甘草。
具有温中行气、理气止痛的功效。
5. 除中药外,中医在治疗胃肠病方面还有哪些治疗方法?答:除了中药治疗外,中医在治疗胃肠病方面还常常采用针灸、推拿按摩、艾灸等物理疗法,并且根据具体病情还会结合饮食调理和中医养生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通过以上分析和回答,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在诊断和治疗胃肠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
相信随着对中医的深入研究和应用,中医在现代医学中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以上仅为案例分析,具体治疗方案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和确定。
中医诊治案例分析(详细)
之 阴 气人 夫以温柔之盛于体,声音之盛于 , 之 耳,颜色之盛于目,馨香之盛于鼻, 若情 谁是铁汉,心不为之动也? 之欲 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 何无 而 涯 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 可 , 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 以此 供难 给成 也 易 古人谓不见所欲,使心不乱。 ? 亏 所以圣贤只是教人收心养心,其旨深矣。 !
既疏豨莶至阴汤,减当归为一钱,去黄 柏,加连翘、栀子、花粉各三钱。服三 剂,烦热退,语言清,口眼歪斜也有改 善,是心经之热已退,而经脉中留滞之 血热,尚未清彻也。复于方中去连翘、 栀子,加橘络二钱,广地龙一钱,连进 十四剂,瘫痪恢复,手足运动正常。惟 舌质尚红,脉弦细,阴虚尚待继续滋养, 改用六味地黄丸加知母四钱,连服十剂, 完芩《外台》 术附汤 《类证活人书》 峻补坎阳 羌活附子汤 羌附干姜木香茴香
《卫生宝鉴》
外邪闭束 麻黄附子细辛汤 温经散寒 附羌汤 湿气闭滞 肾着汤
缺
苓术姜草
温经除湿 桂苓术甘汤加附子、细辛
海某,女,19岁。 剖腹产失血过多,经输血后,突然高烧40℃ 以上。经用青、链霉素等治疗,体温降低,一般 情况反见恶化,神识昏聩,呼吸困难,白细胞高 达20x109/L以上。因病情危重,不敢搬动,未作X 线检查,于1959年1月3日邀吴佩衡会诊。 患者神志不清,面唇青紫灰黯,舌质青乌, 鼻翼煽动,呼吸忽起忽落,指甲青乌,脉弦硬而 紧,按之无力而空。 辨为心肾之阳衰弱已极,已现阳脱之象。治 唯扶阳抑阴,强心固肾,主以大剂四逆汤加肉桂
(郑钦安 《医理真传·卷四》)
郑寿全
1824 — 1911
字钦安
四川成都
人称“姜附先生”,被誉为“火神派首领” 《医理真传》 1869年 《医法圆通》 1874年 《伤寒恒论》 1894年
中医辨证论治案例分析
中医辨证论治案例分析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核心方法,它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多方面信息的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通过几个具体案例来深入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的应用。
案例一:患者李某,女,35 岁,自述近半年来月经周期紊乱,经量时多时少,伴有经行腹痛,乳房胀痛。
平素心情烦躁,容易发怒,睡眠不佳,多梦易醒,口干口苦,大便干结。
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中医辨证:肝郁化火,冲任失调。
分析:患者平素心情烦躁,容易发怒,为肝气郁结之象。
肝郁日久化火,故见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冲任隶属于肝肾,肝郁化火,扰动冲任,故见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失常,经行腹痛,乳房胀痛。
治疗原则:疏肝泻火,调理冲任。
处方用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丹皮、栀子清肝泻火;柴胡、白芍、当归、薄荷疏肝养血;茯苓、白术健脾祛湿;炙甘草调和诸药。
同时,嘱咐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恼怒忧思,规律作息,饮食清淡。
复诊:患者服药一个疗程后,心情好转,睡眠改善,月经周期逐渐规律,经量正常,腹痛及乳房胀痛减轻。
舌象脉象趋于正常,原方稍作调整,继续巩固治疗。
案例二:患者王某,男,50 岁,主诉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 2 年,加重 1 周。
疼痛多在餐后发作,伴有胃胀、嗳气、反酸,食欲减退,身体困倦,四肢乏力,大便溏薄。
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中医辨证:脾胃虚弱,湿阻中焦。
分析:患者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加之身体困倦,四肢乏力,为脾胃虚弱之征。
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中焦,故见胃胀、嗳气、反酸、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化湿和中。
处方用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理气和胃,化湿止呕。
同时,建议患者饮食有节,忌生冷油腻,避免过度劳累。
复诊:患者服药后,胃脘疼痛明显减轻,胃胀、嗳气等症状缓解,食欲增加,大便成形。
中医案例总结分析范文
一、案例背景
患者,男性,45岁,主诉:反复咳嗽、咳痰3年,加重1个月。
患者3年前开始出现咳嗽、咳痰症状,无发热、胸痛等不适,未引起重视。
近1个月来,咳嗽、咳痰症状加重,伴气促,遂来我院就诊。
二、诊断与治疗
1. 诊断
(1)中医诊断:肺胀(肺气虚、痰湿蕴肺证)
(2)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2. 治疗方法
(1)中医治疗:采用健脾化痰、止咳平喘法。
处方: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苏子、杏仁、桑白皮、炙甘草。
(2)西医治疗:给予吸氧、抗感染、止咳平喘等对症治疗。
三、治疗效果
经过治疗,患者咳嗽、咳痰症状明显减轻,气促改善,病情稳定。
随访3个月,患者症状未复发。
四、案例分析
1. 病因病机
患者肺气虚,痰湿蕴肺,导致肺失宣降,气机不畅,故出现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
2. 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以健脾化痰、止咳平喘为主,西医治疗则是对症治疗,缓解症状。
3. 治疗体会
(1)中医治疗:本案例采用健脾化痰、止咳平喘法,以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陈皮、半夏、苏子、杏仁、桑白皮化痰止咳,炙甘草调和诸药。
(2)西医治疗:给予吸氧、抗感染、止咳平喘等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4. 预后
经过治疗,患者病情稳定,预后良好。
五、总结
本案例通过对患者中医、西医诊断及治疗的分析,表明中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明显优势。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西医相结合,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在临床实践中,应注重中医、西医的有机结合,为患者提供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科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一、病例摘要患者姓名:张某某性别:男年龄:45岁就诊日期:2023年11月5日主诉:左侧腰部疼痛伴活动受限3个月。
现病史: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腰部疼痛,疼痛呈持续性,活动时加剧,休息后减轻。
同时伴有左侧下肢麻木、乏力。
患者曾在外院就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给予西药治疗(具体药物不详)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既往史:患者有长期吸烟史,每日约20支,有饮酒史,每周约3次,少量饮酒。
无其他特殊病史。
家族史:无家族遗传病史。
二、中医诊断中医诊断:腰痛(寒湿痹阻证)辨证要点:1. 疼痛固定不移,以腰部为主,活动受限;2. 伴有左侧下肢麻木、乏力;3. 舌淡苔白,脉沉紧。
三、治疗方案1. 中药内服:- 方剂:独活寄生汤加减- 药物:独活、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川芎、当归、白芍、茯苓、甘草等。
-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温服。
2. 中药外敷:- 方剂:川乌、草乌、细辛、白芷、独活、红花、艾叶等。
- 用法:将药物研末,以醋调匀,敷于腰部,每日1次。
3. 推拿按摩:- 操作:采用腰部推拿、按摩手法,以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4. 生活调摄:- 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注意腰部保暖,避免受凉;- 适当进行腰部功能锻炼。
四、治疗效果患者治疗2周后,腰部疼痛明显减轻,左侧下肢麻木、乏力症状有所改善。
治疗4周后,腰部疼痛基本消失,左侧下肢麻木、乏力症状明显改善。
治疗6周后,腰部疼痛、下肢麻木、乏力症状完全消失,腰部活动恢复正常。
五、讨论本病例患者为腰痛(寒湿痹阻证),中医治疗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为主。
独活寄生汤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适用于寒湿痹阻型腰痛。
中药外敷和推拿按摩可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腰部功能恢复。
本病例的治疗结果表明,中医治疗腰痛(寒湿痹阻证)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合理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中医养生案例分析
中医养生案例分析1. 引言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珍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本文通过分析两个中医养生案例,旨在展示中医养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2. 案例一:调理饮食以增加体力2.1 案例描述患者张某,年龄45岁,一直感觉体力不支,无法应对工作和家庭的压力。
经中医师检查,张某体虚脾气弱,脾胃功能较差,导致体力不充沛。
2.2 中医养生策略中医师为张某制定了相应的养生计划:- 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减少油腻和辛辣食物;- 合理安排饮食时间: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合理搭配食物:避免食物搭配不当,影响消化吸收。
2.3 效果评估经过一个月的中医养生调理,张某感觉体力明显增加,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和家庭的压力。
体检显示脾胃功能得到改善,整体健康状况更好。
3. 案例二:中医养生促进睡眠质量3.1 案例描述患者李某,年龄35岁,过去几个月一直睡眠不稳,经常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经中医师诊断,李某因肝气郁结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3.2 中医养生策略中医师为李某提供了以下养生建议:- 调节情绪:采用中医气功调理情绪,缓解肝气郁结;-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避免熬夜;- 参照中医养生饮食:避免过度油腻、辛辣等食物。
3.3 效果评估经过坚持中医养生方法,李某的睡眠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入睡时间缩短,翻来覆去的情况减少。
他的情绪也稳定下来,感到放松和安宁。
4. 结论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可见,中医养生在改善人体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调理饮食和合理安排作息,可以提高体力和促进睡眠质量,从而改善整体健康情况。
中医养生方法值得人们进一步了解和运用,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法律案件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中医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诊疗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部分非法行医行为的存在,严重扰乱了医疗市场秩序,侵害了患者权益。
本案涉及某市张医生非法行医案,通过对该案件的剖析,旨在揭示非法行医的法律风险,提高中医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
二、案件经过2018年5月,某市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群众举报,称某市张医生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却在自家诊所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经调查,张医生自2017年7月起,在其家中设立诊所,为患者提供针灸、拔罐等中医诊疗服务。
由于张医生未取得相关执业资格,其行为涉嫌非法行医。
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对张医生进行调查,收集了相关证据。
经审理,卫生行政部门认定张医生的行为构成非法行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给予张医生以下处罚:1. 罚款人民币3万元;2. 吊销其非法行医诊所;3. 5年内不得申请参加医师资格考试。
同时,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张医生立即停止非法行医活动,并向患者公开道歉。
三、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中医非法行医案件,以下是本案的几个关键点:1. 非法行医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
本案中,张医生未取得相关执业资格,却在自家诊所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其行为已构成非法行医。
2. 非法行医的法律风险:非法行医行为不仅扰乱了医疗市场秩序,还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
本案中,张医生非法行医,给患者带来了潜在的医疗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四十五条规定,非法行医者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患者权益保护:非法行医侵犯了患者的合法权益。
本案中,患者因相信张医生具有中医诊疗能力,而选择在其诊所接受治疗。
然而,由于张医生未取得相关执业资格,其诊疗行为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
因此,患者有权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4. 医疗行业监管:本案中,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对张医生的非法行医行为进行了查处,维护了医疗市场的秩序。
中医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医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
然而,在中医诊疗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医疗纠纷也时有发生。
本案例将以一起因中药处方引起的医疗纠纷为例,分析其中的法律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建议。
二、案例介绍(一)案情简介患者甲,男,45岁,因“反复发作性头痛3年,加重1周”就诊于某中医诊所。
经诊断为“头痛(气虚血瘀型)”,医师乙开具中药处方如下:1. 人参10g2. 黄芪30g3. 当归15g4. 川芎15g5. 赤芍15g6. 白芍15g7. 甘草10g患者甲按照处方用药后,头痛症状并未缓解,反而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患者甲遂停药并前往医院就诊,经检查发现患者甲出现药物中毒症状。
经进一步治疗,患者甲的病情得到控制。
(二)纠纷起因患者甲认为,医师乙开具的中药处方导致其出现药物中毒,要求中医诊所赔偿其医疗费用、误工费、精神损害赔偿等共计人民币10万元。
中医诊所则认为,医师乙在开具处方时已尽到了告知义务,患者甲的病情加重并非因中药处方所致,拒绝赔偿。
三、法律分析(一)医师乙的告知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医师在开具中药处方时,应当向患者说明中药的名称、用法、用量、禁忌等事项。
本案中,医师乙在开具处方时,已向患者甲说明中药的名称、用法、用量等,履行了告知义务。
(二)中药处方的合理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医师在开具中药处方时,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药物性质,合理选择中药品种、剂量和用法。
本案中,医师乙在开具处方时,根据患者甲的病情诊断为“头痛(气虚血瘀型)”,选择了具有活血化瘀、益气养血作用的中药,符合中医诊疗原则。
(三)患者甲的损害赔偿请求1. 医疗费用:患者甲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费用,包括检查费、治疗费等,可以要求中医诊所赔偿。
2. 误工费:患者甲因病情加重导致误工,可以要求中医诊所赔偿误工费。
3. 精神损害赔偿:患者甲因药物中毒导致身心受到损害,可以要求中医诊所赔偿精神损害赔偿。
中医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张某,男,45岁,某市居民。
被告:李某,男,50岁,某市中医医院医师。
案由: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基本事实:张某因患颈椎病于2018年3月1日入住被告某市中医医院进行治疗。
入院后,经李某医师诊断,张某颈椎病为C5/6椎间盘突出,建议进行中医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李某医师为张某开具了中药方剂、针灸等治疗方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张某病情并未明显改善。
2018年4月10日,张某在未经李某医师同意的情况下,自行停药并转院治疗。
后经转院医院诊断,张某颈椎病病情加重,已发展为C5/6椎间盘脱出。
张某认为李某医师的治疗方案存在过错,导致其病情加重,遂将李某医师及某市中医医院诉至法院,要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计人民币20万元。
二、争议焦点1.李某医师在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2.李某医师的治疗方案是否导致张某颈椎病病情加重?3.被告某市中医医院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三、法院判决1.关于李某医师是否存在过错的问题,法院认为,李某医师在为张某进行治疗时,未严格按照医疗规范进行操作,未对张某的病情进行详细检查,未充分了解张某的身体状况,开具的治疗方案缺乏针对性。
李某医师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过错。
2.关于李某医师的治疗方案是否导致张某颈椎病病情加重的问题,法院认为,张某在未经李某医师同意的情况下,自行停药并转院治疗,导致病情加重。
李某医师的治疗方案并非导致张某颈椎病病情加重的直接原因。
3.关于被告某市中医医院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的问题,法院认为,李某医师是某市中医医院的工作人员,其行为属于职务行为。
李某医师在职务行为中存在过错,给张某造成损失,应由某市中医医院承担赔偿责任。
综上,法院判决如下:1.被告某市中医医院赔偿原告张某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计人民币10万元。
2.驳回原告张某的其他诉讼请求。
四、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医患纠纷引发的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
在处理此类案件时,法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1.医师在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
中医案例分析
中医案例分析患者,女,54岁,主因右侧乳房胀痛数月,伴有乳腺结节,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遂来我院就诊。
患者平素体质较弱,容易感冒,经常出现手脚发凉、腰膝酸软等症状。
查体,患者精神状况良好,面色稍苍白,右侧乳房有明显触痛,质地较硬,无明显红肿,右腋下淋巴结肿大。
乳腺彩超,右侧乳腺实质内见多个低回声结节,最大者约0.9cm,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血流信号丰富。
经过详细的中医辨证分析,患者属于肝郁气滞、痰湿凝结、气血不畅的证候。
首先,肝郁气滞是指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影响气血运行。
患者平素情志不畅,常感郁闷不乐,导致肝气郁结,乳腺气血运行不畅,形成乳腺结节。
其次,痰湿凝结是指饮食不节,湿浊内生,痰湿凝结于乳腺,导致乳腺组织增生,形成结节。
最后,气血不畅是指气血运行受阻,导致乳腺组织代谢紊乱,形成结节。
针对患者的证候特点,采用中医药治疗,方选逍遥散加减。
逍遥散加减方具有疏肝解郁、化痰行气、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患者的肝郁气滞、痰湿凝结、气血不畅等证候。
同时,结合针灸疗法,选用足三里、太冲、郄门等穴位进行调理,以促进乳腺局部的气血运行,消散乳腺结节。
在治疗过程中,饮食上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情志不畅,保持心情舒畅。
经过一个疗程的中医药治疗,患者乳房胀痛明显减轻,乳腺结节质地变软,大小明显减小,右腋下淋巴结肿大明显缩小。
乳腺彩超检查显示,右侧乳腺结节明显缩小,形态边界清晰,血流信号减少。
患者自觉乳房不再胀痛,精神状态良好,体力恢复良好。
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乳腺结节基本消失,乳腺彩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通过本例的治疗,我们可以看出中医药在乳腺结节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调理全身气血,改善内环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中医药治疗乳腺结节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对患者的整体健康有益。
因此,中医药在乳腺结节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中医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中医案例分析报告范文一、病例简介患者,男性,45岁,因“反复上腹部不适3年,加重伴恶心呕吐1周”来诊。
患者自述3年前开始出现上腹部隐痛,餐后加重,时有反酸、嗳气,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胃炎”,经过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但未能完全控制。
近1周来,症状明显加重,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大便正常。
患者否认有发热、腹泻、黑便等症状。
二、中医诊断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患者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弦细。
结合患者症状及体征,中医诊断为“胃痞”,病机为肝胃不和,气机阻滞。
三、治疗原则根据中医理论,治疗应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
同时,考虑到患者病程较长,脾胃虚弱,应辅以健脾益气。
四、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方选柴胡疏肝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六君子汤健脾益气。
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可酌加枳实、厚朴以增强理气消痞之力,加用生姜、半夏以和胃降逆。
2.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饮食宜清淡,少食多餐,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免刺激胃黏膜,加重病情。
3. 情志调摄: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听音乐等方式放松心情。
五、治疗过程患者接受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但时有反复。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症状的变化,适时调整方药,如在症状加重时,可增加疏肝理气药物的剂量,症状缓解时,则适当减少。
六、治疗效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上腹部不适减轻,恶心呕吐消失,食欲恢复正常,体重有所增加。
复查胃镜显示胃黏膜炎症明显减轻。
七、讨论本病例的治疗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通过疏肝理气、健脾益气,调整了患者的脏腑功能,改善了症状。
同时,饮食调理和情志调摄也是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通过综合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八、结论中医治疗慢性胃炎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论治,能够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复发率。
中医药专业案例分析
中医药专业案例分析案例一:治疗感冒的中医药方病情描述患者,男,30岁,因“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等症状就诊。
自诉近日天气变化较大,未注意保暖,遂出现上述症状。
查体:体温38.5℃,咽部红肿,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紧。
诊断根据病情描述和查体表现,中医诊断:感冒(风寒感冒)。
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采用麻黄汤加减治疗。
处方:麻黄9g,桂枝9g,杏仁9g,炙甘草6g。
煎服法:加水煎煮,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日一剂。
2. 生活调护: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加强饮食调理,增加营养;保持充足睡眠。
治疗效果患者服药三天后,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明显缓解,鼻塞、流清涕症状消失。
查体:体温正常,咽部红肿减轻,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
继续巩固治疗,一周后症状完全消失,康复出院。
案例二:治疗胃痛的中医药方病情描述患者,女,45岁,因“胃痛、泛酸、食欲不振”等症状就诊。
患者平素饮食不规律,喜欢吃辛辣刺激食物,近期症状加重。
查体: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莫菲征阴性。
胃镜检查:浅表性胃炎。
诊断中医诊断:胃痛(脾胃湿热)。
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处方:半夏9g,黄连9g,黄芩9g,生姜10g,大枣4枚,炙甘草6g。
煎服法:加水煎煮,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日一剂。
2. 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饮食宜清淡;规律饮食,定时定量;多吃蔬菜水果,保持饮食均衡。
治疗效果患者服药一周后,胃痛、泛酸、食欲不振等症状明显缓解。
继续巩固治疗,一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示胃炎明显改善。
随访半年,病情未复发。
总结中医药治疗具有辨证论治、整体调理的优势,通过针对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疾病状况。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积极配合,遵循医嘱,注意生活调护,以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中医药治疗注重病因调理和体质调理,有助于减少疾病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一:郭XX,男,2岁3月,1959年4月10日住某医院。
住院检查摘要:肺水泡音较密集,血化验:白细胞总数6,800/立方毫米,中性49%,淋巴47%,单核4%,体温40℃以上。
病程与治疗。
发热已十三日之久,高烧不退,周身无汗,咳而微烦,诊其脉数,舌质微红、舌苔黄腻,此属表邪未解,肺卫不宣,热不得越,治宜清宣透表,邪热乃有外出之路。
处方:苏叶一钱僵蚕一钱五分银花二钱连翘一钱五分杏仁一钱桔梗八分牛蒡子一钱五分苡仁二钱淡豆豉四钱黄芩一钱竹叶二钱苇根五钱一剂。
二诊:服药后微汗而热减,但仍咳嗽,白血球总数4,000/立方毫米,中性76%,淋巴20%,单核4%。
舌苔灰腻,脉沉数,原方去银花、豆豉,加枳壳一钱再服。
三诊:热全退,咳嗽息,肺水泡音减少,舌苔减为灰薄,脉缓,此风热虽解,肺胃未和,湿热未净,以调和肺胃并通阳利湿为治。
处方:连皮茯苓二钱法半夏一钱五分陈皮一钱苡仁四钱桑皮二钱冬瓜仁三钱通草一钱谷麦芽各二钱服二剂而愈。
《蒲辅周医案》P165按语:风热久羁,表气郁闭,故法取清宣透表,用苏叶、僵蚕、牛蒡子辛以散风,银花、连翘、黄芩苦以清热,竹叶、苇根凉而能透,杏仁、苡仁理肺去湿,桔梗为肺经引药,豆豉挥发郁热,所以得药即汗而热减。
否则肺气郁闭,表终不解,前者用清热之剂及各种抗菌素强制降热而发热持续十三天之久者以此。
辩证分析:风邪袭表,肺卫不宣,热不得越,故高热无汗,则热扰心神,稍见烦躁;舌质微红、舌苔黄腻,脉数,明显的热象表征;风邪侵袭肺系,肺气失宣,鼻窍不利,故见咳嗽;故定位为肺,综上表征,个人认为该病为风热犯肺证。
心得体会:由于前医见热投凉,不顾表征的存在,而致其邪冰伏,所以发热十三天之久。
医者,必小大方圆全其才,仁圣工巧全其用。
能会精神於相与之际,烛幽隐於玄冥之间。
所以,医者,应心思甚微,大胆辩证,找准病因所在后再辩证给药。
案例二:李姓,男,27岁,发病10余日,于1953年1月2日就诊。
症:外感风寒,发热恶寒无汗,头眩痛,身骨节痛,腰腿痛,咳嗽鼻塞。
脉见滑数。
处方: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石膏,陈皮,半夏,云苓,双叶,杷叶,菊花,生地,生姜,大枣。
水煎服(服药后汗出症状大减,已不发热恶寒,身骨节痛、腿痛咳嗽鼻塞悉愈,惟后头痛眩,连及腰脊,项强小便红;又以生地、元参、天冬、山药。
山萸肉、丹皮、云苓、泽泻、菊花、生赭石、乳香、没药、葛根、竹叶服之,病获痊愈)。
《华廷芳医案选》P4按语:病虽10余日,表症仍在,但脉不见浮紧,见滑数,是内有趋热之势,虽不烦躁,仍以大青龙汤为主,加生地以凉血,加二陈汤合双叶、杷叶以治咳嗽;菊花以治头痛。
至此外感风寒之一系列症状皆除,惟有腰脊痛、项强小便红等症状。
病及于肾,入太阳之里。
故以杞菊地黄汤加赭石以镇之;元参、天冬滋阴补肾,养液生津;葛根、竹叶利便治其项强;乳没活血止痛,病即痊愈。
症状分析:外感风寒,风邪袭表,肺卫不宣,热不得越,寒邪外袭于肤表,遏制卫阳,故见发热恶寒无汗;寒凝经络,阻碍气血运行,故见头眩痛,身骨节痛,腰腿痛;风邪侵袭肺系,肺气失宣,鼻窍不利,故见咳嗽鼻塞,定位为肺,加上上述表征,个人判断为风寒犯肺证。
心得体会:治风寒不解时,应慎用石膏。
伤寒之方,用之得当,效如桴鼓。
设辩证不详,似是而非,用之立即使病情加重。
故后人云,伤寒之方,不可以治杂病,真伤寒世间稀。
非伤寒之方不效,乃使用不当耳,设加减合适,必能得心应手。
治风寒不解亦慎用寒下。
治病大法,先表后里,先治其新病,后治其痼疾。
但亦有表里兼治,寒热并用,补泄兼施的,应辨证而用。
案例三:黎某,男,71岁,美国某出版社经理,本人是针灸专家。
自1988年3月开始出现发热,体温可达39℃,呈阵发性,有寒战。
在美国曾化验诊断,既非疟疾,也非感染,一切化验指标均正常。
黎先生曾在香港、广州、上海、武汉等地区,请西医专家、教授会诊,根据化验和各种检查未发现异常。
同时也服用过中药,诸如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三仁汤、补中益气汤等,但效果不理想。
高师看过病人,仔细询问其发病的情况,兼有胸脘胀满不舒,恶心欲吐,不思饮食,有厌食感,大小便正常,烦躁,舌苔薄黄,脉弦。
据其脉证,高师认为肝郁化火,木克脾土,脾失健运而致,拟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用《内科摘要》加味逍遥散治之。
药用银柴胡15克,赤芍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5克,丹皮8克,茵陈15克,栀子8克,当归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薄荷8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服上方6剂药后,病人未再发热,同时游览了长城、天坛,病人自诉大便干燥,乏力,舌脉同前。
拟上方再加麻仁15克,继进6剂。
共服12剂药后,体温未再上升,症状也基本消失,回国前,要求带回中药服用,以巩固疗效。
《高辉远临证验案精选》(王发渭)P31-32按语:本案发热,在美国、中国之西医作全面详细检查均未明原因,中西医反复治疗效果亦均不理想。
高师详审病机,四诊合参,断为肝郁化火,脾失健运而致,投加味逍遥散,使热平症消,精神大振,遂喜出望外,游览长城、天坛后回国。
由此可见,中医治病,必须立足整体,灵活运用辩证施治,避免失误。
症状分析:持续出现高热寒战,发热不退,热郁于肝,后转而化火,故而见胸脘胀满不舒,烦躁,舌苔薄黄等征象;木克脾土,脾失健运,脾与胃相表里,从而导致胃气上逆,故见恶心欲吐,不思饮食,有厌食感等征象。
心得体会:中医相对于西医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优势,比如该病案,西医详细检查均未明原因,但是中医却可以从四诊合参出发,辩证施治,找出病因所在从而可以对症下药。
所以,中医西医,不管哪种医,既然存在了,就有它存在的理由,不要片面否决,要站在对立场面上来思考它,认识它和接受它。
案例四:李某,男,60岁,干部。
1985年11月8日初诊。
心悸反复发作4年余,劳累后辄甚,胸中憋闷,心痛时作,心烦少寐,畏寒怕冷。
西医诊为:“冠心病、房颤”。
屡用西药治疗效不显,延请高师会诊,诊查心率58次/分,心律不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
辨证为气阴两虚,心阳不振。
治拟益气养阴,温阳定悸。
药用太子参10克,茯苓15克,菖蒲8克,远志8克,五味子6克,麦冬10克,桂枝8克,丹参10克,淮小麦10克,大枣2枚,炙甘草5克。
药进12剂,心悸、胸闷、气短显减,房颤发作两次,未用西药而自行缓解。
惟夜寐不实,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无力。
守原方加珍珠母15克。
再进12剂,诸证悉减,寐况转佳,胸闷痛瘥。
劳累后仍感心悸气短,心率68次/分,心律齐,脉沉缓较前有力。
守原方加减,间断服用五年有余(西药全部停服),诸证平稳,面色红润,体力增强。
《高辉远临证验案精选》(王发渭)P56-57按语:心房纤颤,冠心病,属中医“心悸”、“胸痹”范畴,病因复杂,治疗之时,当详审虚实。
虚者,或心阴不足,或心阳不振,或心气亏虚,或血不养心,或气阴两亏;实者,多为本虚标实者,或气滞,或血瘀,或夹痰饮,或湿蒙心窍。
本例患者,为老年人心悸,表现为劳累后辄甚,且有心痛时作,虚多实少可知,故高师自拟养心定志汤加味治之。
方中以定志丸益气养心,健脑安神;以生脉散益气养阴;以桂枝甘草汤温通心阳;以甘麦大枣汤悦脾宁心。
全方配伍,恰和病机,故衍用之而获良效。
症状分析:年老体质不强,心气怯弱,故见心悸,劳累后辄甚可初步判断为气虚;心位胸中,心气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故见胸中憋闷;心气不足,血液运行无力则可见心痛时作,不能上荣,故见舌淡红苔薄白;但是该病案中认为是气阴两虚,吾不懂是心阴虚还是肾阴虚,可否高贤解之?阴虚则热,故见心烦少寐;心悸反复4年余,可能有气虚及阳,损伤心阳,不能温煦肢体,故兼有畏寒肢冷,但应不是主症。
心得体会:治疗老年慢性病不可急于求功,一旦辩证准确,贵在守法守方,多服才能见效,若动辄易方,必难收功。
案例五:焦某,男,52岁,干部。
1992年9月22日诊。
反复胃痛6年,加重2月余。
缘于6年前因饮酒过多始胃部疼痛,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胃炎”。
经间服普鲁本辛,乐得胃、猴头菌片等药物治疗,症状缓解。
近两月来,因加班过累胃部经常灼痛不适,,时嗳气呃逆,食纳减少,口干思冷饮,大便偏干。
舌红津少,脉细稍数。
证属脾胃阴虚,治拟滋脾养胃,酸甘化阴。
药用沙参10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白芍15克,石斛10克,佛手8克,法夏10克,竹茹10克,焦楂10克,甘草5克。
6剂药后,胃痛趋缓,纳谷稍增,嗳气呃逆显减,仍感口干欲冷饮,大便偏干,舌质偏红,苔少乏津,脉细弦略数。
高师认为,药显效机,勿需易方。
继以原方加火麻仁15克(打),每日1剂,共服药40余剂,诸症悉除,胃痛未再发作。
《高辉远临证验案精选》(王发渭)P90按语:胃为水谷之海,喜润而恶燥,燥化太过则消灼胃阴,胃阴愈虚,燥火愈亢,故其病多为缠绵,治亦棘手。
高师治此型胃病,注意滋养脾胃之阴,每以甘寒、酸甘、甘缓,清养之味,善以益胃汤、养胃汤等方化裁,同时喜配佛手、香橼等质轻味淡之品,以轻灵流通,畅调气机,每收良效。
最忌施以大苦大寒或刚燥之品,用则克伐,终必伤其胃阴,损其胃气,于病显然不利。
辩证分析:因饮酒过多导致胃痛征象,定位为胃,酒伤胃,致胃气不和,故见痛症;胃气上逆,则见嗳气呃逆,食纳减少;酒属辛辣类,伤津,津液亏虚,上不能滋润咽喉,则见口干,下不能濡润大肠,故大便偏干;津液属阴,阴虚则热,故有口干思冷饮,津少脉细数;同时脾与胃相表里,酒伤胃的同时也一定的损伤。
该病案认为脾胃阴虚,但是吾不能判断有脾虚,故望高贤解之。
心得体会:平时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忌辛辣过多。
慎之!戒之!保持养生习惯,调养身体。
好的身体,是生活中一切事物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