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的本质
第二节 环境问题及其本质
教学目标: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一、环境问题及其分类1.环境问题的概念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表现(3)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①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植被②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4)全球环境变化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经典例题2]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b.全球变暖c.酸雨d.森林锐减(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了解。
(1)人类排放氟氯烃类物质形成臭氧层空洞;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大量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进而导致大气保温效应加强全球变暖;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酸性气体(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形成酸雨;森林锐减是人类滥伐破坏森林所致。
(2)分析环境问题成因,一般从三个方面着手:①人口问题,②资源问题,③发展(经济)问题。
(3)措施应与成因对照分析,然后再结合当今环境问题的热点加以分析。
【答案】(1)自左向右依次为:a、c、b、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
二、环境问题的发展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本质1.自然原因2.人为原因(更重要)(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经典例题3]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解析】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分析判断。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
一方面人类的生产、生活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
(1)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在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过分集中,造成的污染集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在农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2)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表现为过分消耗资源而带来的的环境影响,不但消耗了世界绝大多数的资源,还对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此外,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3)全球性:有些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局部性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事件,有些已演变成社会公害事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庞大的人口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大的人口压力。
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时间的,一旦利用超过了极限,要想恢复是困难的。
特别是非可再生资源,其蕴藏量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增加,对其开采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
环境问题的本质
1、环境问题的本质、环境问题的实质分别是什么?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盲目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的现象。
2、什么是环境地学?环境地学所涉及的地质环境范围。
环境地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以人—地系统(可以认为是人类和地球共同的系统)为对象,研究其发展、组成和结构、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3、什么是地球表层系统?它的组成结构特征有哪些?地球表层系统是指存在于地球表面,与人类直接相关的地球环境。
特征:垂直分层性渗透性集中性地域差异性整体性4、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5、人地关系的客观表述。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地之间的客观关系典型表述是:一、人对地具有依赖关系,地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场所,地理环境经常影响人类活动,且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二、在人地关系中人居于主动地位,人具有能动性,地理环境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利用、改变、保护的对象。
6、什么是生态文明,人地关系协调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把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贯彻到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发展在内的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系之中,实际上对以往人地关系、发展理念的实质提升,是对工业文明的全面提炼与升华。
核心观点:a:生存空间是有限的,不可任意占用,b:资源是有限的,不可无谓挥霍c:人类的利用必须限制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的限度里d:人类生产利用必须遵循自然环境规则,与自然环境共生和谐7、中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有哪些?季风气候显著,旱涝灾害频繁////// 山地丘陵为主的阶梯状地形,水土流失严重/////// 生物多样性丰富,个别物种频临灭绝///////人口密集,人类开发利用资源历史悠久,影响强烈/ /////疆域辽阔,自然环境类型多样、区域差异突出//////疆域辽阔,自然环境类型多样、区域差异突出8、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9、中国自然环境有那些特征?答:(1)、季风气候影响显著,旱涝灾害频繁。
地球科学知识:理解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矛盾的本质及其解决办法
地球科学知识:理解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矛盾的本质及其解决办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已经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即生态环境矛盾。
这种矛盾不仅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对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
本文将就生态环境矛盾的本质及其解决办法进行探讨。
一、生态环境矛盾的本质在理解生态环境矛盾的本质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可以解释这种现象的不同理论。
生态环境矛盾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断侵蚀和破坏。
这种侵蚀和破坏表现在多个方面:工业污染、城镇化、森林砍伐、气候变化等。
在这些活动中,实际上有一条统一的主线,就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消费。
自然环境的消费在一定范围内是必须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了这个限制,自然就会进行反击。
我们可以将生态环境矛盾的本质总结如下:1.消费与保护的对立以工业污染为例,我们既需要工业生产带来的物质和利益,但又需要保护自然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抛开任何一方都是不可行的。
但是,解析这种对立价值后,我们应该发现有限的自然资源和人类的消费欲望是不可调和的。
即便是必要的消费和保护之间也会发生冲突。
2.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矛盾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然而,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不加控制地发展经济和消费,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点本质上是对不同的发展观念的争论。
3.时间和空间的冲突重要的还有环境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
例如,我们决定建造某个工业设施,但是我们却没有意识到它可能会对周围的居民和生态环境造成何种影响。
同时,一些消费活动还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影响。
二.解决生态环境矛盾的办法1.相互监管的重要性对于保护环境的行动,它需要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公民层面多方合力。
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建立一种健康的社会监督体系,推进社会化信任和环境保护的发展。
环境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环境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虽然人们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但是环境问题仍然屡禁不止。
那么,环境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接下来,本文将为您介绍环境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
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侵占和破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侵占和破坏是导致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些年来,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越来越高效,却也越来越浪费和过度。
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远大于自然资源的再生速度,导致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日益减少。
同时,为了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人们采用过度的开采和砍伐树木的方式来满足发展需要,这不仅导致了物种灭绝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也间接导致了环境问题的产生。
二、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无疑,经济发展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最强大的生产力和推动力。
但是,现今的经济发展模式却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现今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依靠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的方式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这不仅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而且也无法满足人们对于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加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的需求。
三、人类的行为习惯与环保意识不足人类的行为习惯与环保意识不足是导致环境问题的又一大原因。
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忽略了个人行为对环境的长远影响。
例如,人们往往会以自己的便利为出发点,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等不可降解材料,而这些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
同时,环保意识不足也是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人们缺乏对环保的认识和理解,不会根据环保原则来进行日常行为。
这样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是不可估量的。
四、政策措施的滞后和不完善政策措施的滞后和不完善也是导致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政策上,进步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环保举措,但是在大多数地区,环保法规的颁布和执行都还有待提高。
政策的滞后和不完善使得人们对环境问题依然麻木不仁,对违反环保法规的惩罚也不够严厉,导致了环境问题的不断加重。
结论综上所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侵占和破坏、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人类的行为习惯与环保意识不足以及政策措施的滞后和不完善是导致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哲学的环境意义
哲学的环境意义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关注人类思维、存在、价值和意义等基本问题。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那么,哲学在环境问题上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首先,哲学对于认识环境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哲学通过思辨、批判的方式,帮助人们深入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揭示环境问题的内在原因和规律。
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统一体,环境问题的发生与人类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等有着密切关系。
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其次,哲学对于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的指导。
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超越狭隘的经验和直观,需要综合考虑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而哲学则能够提供超越具体学科的思维范式和方法论,帮助人们在解决环境问题时进行系统思考。
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倡导统筹兼顾、平衡发展的理念,这些思想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全面地认识环境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再次,哲学在推动环境伦理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环境问题的产生往往与人类的行为和价值观有关。
而哲学作为关于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能够启蒙并引导人们修正对于自然的认识和态度。
哲学的伦理学研究关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提倡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
通过哲学的引导和教育,人们逐渐形成了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的伦理观念,引领着社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
最后,哲学对于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应予以充分重视。
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挑战,而环境教育则是培养社会公民环境意识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哲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观念,提升他们的整体素养和环境责任感。
通过哲学的思辨训练,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背后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选择,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同感和行动意愿,从而推动环境意识的普及和环境行为的改变。
环境问题的实质
环境问题的实质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以及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环境问题的原因:第一,片面追求经济价值忽视生态价值引起的环境问题。
工业发展产生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引起的污染;第二,植被的迅速减少引起的环境问题。
为了保证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过度地开垦,使土地退化异常严重。
第三,城市发展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一系列的由于城市发展环境问题给人们生活生产带来诸多不便。
人类环境保护历程的三个里程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第一个里程碑,《京都议定书》则是第二个,那么哥本哈根达成的成果应被视作第三个里程碑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人口激增,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是产生和计划环境问题的根源,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依靠控制人口,加强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环境意识,强化环境管理,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进步。
首先控制人口对于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同时,加强教育提高其环境意识,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特别是加强环境管理解决环境问题。
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有相当的经济实力,需要付出巨大的财力,物力并且长期努力,还要必须借助科技进步解决环境问题。
自身如何保护环境:☆打扫清洁家居,减少使用化学清洁剂或杀虫剂☆用柠檬及炭等消除异味,代替化学空气清新剂☆食具不大油腻时用暖水清洗,减少使用洗洁精☆室内外多种植物可使周围阴凉,减少开风扇、冷气☆商店购物拒绝不必要的塑胶袋,并把塑胶袋多次使用☆旧电池放进垃圾资源回收,切勿丢在郊外、海里、街上☆习惯随身带手帕,少用纸巾,减少树木砍伐☆尽量买可以“回收”的商品,减少浪费资源☆尽量用蓄电池或可充电电池,少用普通电池☆习惯每张纸写两面才丢掉,把旧信封再用☆安排把废纸回收再生,交给回收商☆多用公共交通工具,必要时才乘出租车目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有哪些: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选修6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原因及特点(讲义)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1. 环境问题的概念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问题。
2. 环境问题的表现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环境问题的表现也不同。
近三百年来,人类经历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工业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1. 自然原因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 人为原因(更重要)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资源和人类发展而出现的,究其本质是发展问题,是发展方式不当造成的。
主要表现在:进入20世纪以来,人口的增长速度与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与历史上的环境问题相比,当代的环境问题有以下特点:例题读中国主要贫困区分布和某地区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上面两图,完成下列填空。
若下图中的关联性发生在上图中的A处,则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若下图中的关联性发生在上图中的C处,则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
(2)分析图中B处生态破坏后很难恢复的原因。
(3)分析导致图中D处贫困人口较多的主要原因。
思路导航:第(1)题,A处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该地区气候湿润、地势起伏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容易导致水土流失;C处位于我国畜牧业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过度农垦和过度放牧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生。
第(2)题,B处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原貌。
第(3)题,D处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横断山区,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均较差,当地经济发展十分困难。
答案:(1)水土流失毁林开荒土地退化(荒漠化)过度垦荒和过度放牧(2)气温低,植被稀少,生态脆弱。
(3)地理位置偏僻;生态环境脆弱;交通通讯设施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落后。
环境问题的实质
1.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人类自然的,而且是自觉的建设人类文明的问题。
当代人类面临的所谓环境污染以及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和资源的枯竭,都是人类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与控制又必须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这就是环境问题的实质。
1.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通常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总称。
是人类从自然条件中摄取并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自然组成成分,其通常所指的有土地、土壤、水、森林、草地、湿地、海域、原生动植物、微生物以及矿物等。
广义的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狭义的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可以直接被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的自然物。
2.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1)优势:1)资源总量大:我国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之一,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居世界第三位,水能、太阳能和煤炭资源分别居世界第一、二、三位。
2)自然资源种类多,资源类型齐全,总体组合较好:拥有多种多样的农业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品种的多样性居世界前列。
矿产资源品种多样,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配套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
(2)劣势:1)资源结构不合理,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比例高,土地利用率低,尤其是耕地资源紧缺,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2)自然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协调。
3)区域资源不匹配,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协调。
4)资源质量差异悬殊,低劣资源所占比重较大。
5)人均资源量少。
3.在资源的利用方面应从以下几点努力:(1)节省不可再生资源(2)寻找代替资源(3)发展可再生资源(4)提高资源利用效率7.人类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过度使用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以极快的速度增长,使得温室效应不断强化,从而引起全球气候的改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下册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练习与解析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练习与解析一、选择题1.环境问题的本质是( )A.发展问题B.人口问题C.资源问题D.协调问题【解析】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中予以解决。
【答案】 A2.读“世界人口增长图”(图8-9),分析近年来全球人口增长速度放慢的主要原因是( )图8-9A.人口过多,每个家庭负担承受不了B.全球人口过多,将会超过地球承载量C.人口过多,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D.各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解析】目前,还未达到人口过多,家庭负担承受不了的程度。
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净化废弃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这才是人口增长速度放慢的主要原因。
部分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的措施,是人口增长速度减缓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
【答案】 C3.20世纪中叶以后,因环境污染而产生的公害事件,主要发生在( )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经济高速发展的东南亚国家D.热带雨林锐减的亚马孙河平原【解析】 20世纪中叶以后,发达国家经济高度发达。
消耗了大量能源和矿产,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答案】 A4.1950~1970年间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缓慢增长B.亚洲、非洲、大洋洲迅猛增长C.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停止增长,甚至出现零增长、负增长D.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迅猛增长【解析】二战之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政治独立、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迅猛增长。
【答案】 D5.就发展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看,发达国家工业化走过的道路是( )A.发展—污染—治理B.污染—治理—发展C.发展—无污染—再发展D.治理—发展—污染【解析】发达国家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即“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答案】 A6.有关矿产资源濒临枯竭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广大发展中国家消耗了大量的矿石资源B.发达国家的矿石生产量大于消费量C.全世界矿石资源探明速度已明显下降,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D.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解析】世界矿产资源生产和消费不平衡,发展中国家生产了大部分资源,但发达国家却消费了大部分资源。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谋求人地协调发展的道路
三、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材料:非洲的粮食问题 二战后,亚非拉地区人民在夺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 取得胜利。各国在发展生产、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 还进口一些粮食,以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但是大多 数国家的人均粮食消费量增长不多。特别是 1971年以 后,由于人口增长过快,超过了粮食增长的速度,致 使人均粮食拥有量开始下降。近些年,占世界人口大 多数的亚非拉地区粮食匮乏,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一 些非洲国家,情况相当严重
专业资料人类文明人地关系特点环境问题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化时期期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对环境的影响微弱环境问题不严重主要由自然灾害导致如干旱火灾洪涝等引起环境退化物种灭绝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减弱人地关系开始出现不协调对抗性增强改造自然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局部地区环境退化恶化明显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地区性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一步加剧人类生存好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谋求人地协调发展的道路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环境持续恶化的势头被遏制治理初见成效有好转迹象三环境问题的发展时间特征专业资料专业资料材料
对 不 可 再 生 资 源 的 不 合 理 利 用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资料] 国家环保总局在挂牌督办的黄河沿岸一家重点 污染企业做调研时,企业负责人说:“偷排每日的净收 益往往能达到几十万元,而环保部门最高罚款限额仅为 10万元,我宁愿罚款。”
思考:通过企业负责人说的话反映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是什么?
三、环境问题的发展—时间特征
人类文明 人地关系特点
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 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对环 境的影响微弱 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减弱, 人地关系开始出现不协调, 对抗性增强 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 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人 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 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环境经济学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环境经济学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旨在研究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经济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经济学的应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环境工程作为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对该领域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首先,环境经济学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问题的经济本质。
环境问题本质上是一种市场失败,市场无法有效配置环境资源,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消耗。
环境经济学通过研究环境资源的价值、环境保护成本以及环境制定的经济效果,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例如,通过制定环境税收,对环境影响进行内部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次,环境经济学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优化环境管理和监控措施。
环境工程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而开展的技术活动,需要合理规划和实施。
环境经济学可以提供经济学分析的视角,帮助我们评估不同的环境治理措施的成本效益比,选择最具效果的管理策略。
例如,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可以确定何时以及如何对污染源进行减排,以最小化环境治理的总成本。
另外,环境经济学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还可以促进环境技术创新和发展。
环境工程领域需要不断创新技术来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而环境经济学提供了有效的激励机制。
通过设立环境奖励机制或者建立碳交易市场,可以促使企业和个人采取更环保的行为,推动环境技术的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环境经济学可以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环境经济学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优化环境管理和监控措施,促进环境技术创新和发展。
未来,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环境经济学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不断完善环境和措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希望本文的讨论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共同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高三地理选择性必修3_《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名师训练(解析版)
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三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一、单选题1.读漫画,完成下题。
图中漫画反映的环境问题,根据性质划分属于( )A.生态破坏问题B.环境污染问题C.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D.自然资源衰竭问题【答案】C【解析】图中地球在锅中加热,其含义是全球气候变暖,它主要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破坏森林造成二氧化碳增大所引起的,根据性质划分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C正确。
阅读下列景观图片,回答下题。
2.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答案】2.C2.本题考查环境问题的判断:当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图示①是森林破坏,②是水土流失,③是大气污染,④是垃圾污染.③④属于环境污染问题,据此选C正确.3.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自然资源衰竭问题”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3.A【解析】3.如果人类过度使用自然资源,就会造成自然资源衰竭问题;图示①过度砍伐森林,森林资源减少。
选A正确。
4.图片中反映环境问题中水土流失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4.B【解析】图示河流含有大量的泥沙,是该河流域内水土流失的结果。
选B正确。
5.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对其含义理解正确的是()①没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就没有当今意义的环境问题;②人类社会越是发展,环境问题越是严重。
要解决环境问题,人类须停止发展;③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生产力水平、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等都会不同,环境问题的性质、特点也会不同;④环境问题由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也会因人类社会发展而得到治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5.D本题是对环境问题本质的考查。
环境问题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但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解决。
可见只有发展才能最终解决环境破坏和贫困加剧之间的恶性循环,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故选项②是错误的。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快发展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肆意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却很少考虑环境的供给能力,结果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大自然正以前所未有的反作用报复人类。
人类要敢于同大自然斗争,但不能破坏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
”一、生态环境的理论和意义1、定义生态环境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它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其破坏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2、全球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危害(1)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所谓大气污染是指一些气态的污染物进入空气中污染空气,这些污染物使人缺氧、头痛、头晕,还危及人的中枢神经,严重的可导致人的死亡。
九十年代国际环保组织整理的数据表明: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氧化硫990万吨,氮氧化物680万吨,悬浮颗粒570万吨,一氧化碳1。
7亿吨。
大气污染会使呼吸系统的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肺癌以及咽喉疾病等发病率高。
(2)酸雨问题正常的大气降水(雨、雪、雾、露等)是弱酸性的,它有利于土壤和风化壳中矿物质的溶解,提供给植物吸收.而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
目前,全世界酸雨危害非常严重.美国五大湖地区工业污染造成的酸雨,对美国和加拿大边境地区的森林和野生生物的严重破坏和损害,成为美加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难题。
西欧酸雨对北欧的危害,已经成为欧洲一个重大的环境问题。
我国的酸雨状况也令人担忧。
在80年代,中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西南地区,酸雨区的面积约为170万平方公里。
环境管理的职能与作用概述
案例分析:
对于废旧节能灯回收,德国采用销售体系和社区回 收两个平行渠道。收集网点分布在灯具专营店、超市、药 店、电器商店,以及社区内。像德国著名的连锁超市雷阿 尔在其361家分店都设有收集箱。此外,德国自然保护协 会呼吁政府通过立法规定,零售商必须负责回收废旧灯泡 。 欧盟针对电子废弃物于2003年颁布了《关于报废电 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指令),最新修订的WEEE指 令中零售商回收计划要求最晚到2014年2月,大型电子商 品店(店面面积达400平方米以上的电子商品店)将必须免 费接受小型WEEE项目如移动电话,而消费者不必购买新 的产品。
(1)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环境管理的一个最基本的手段,依法管 理环境是控制并消除污染,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并 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
如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能源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 法》、《循环经济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 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 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野 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农业法》等等。
《环 境 管 理》
主讲人 李岩教授 2015年7月25-26日
第一讲 环境管理的职能与作用
一,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获取社会经济系统需要 的各种资源
自然系统
控制物质流
人类社会-经 济系统
向自然系统排放各种经济系统 的废弃物
案例分析
现代城市对于汽车所带来的尾气污染都基本采取制定 尾气的排放标准(强制性)和对于生产汽车采取某些强制 性的措施(如安装汽车催化式排气净化器)。这些措施对 于个体的排放率起到控制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污染的总体 水平或环境污染水平得到有效的控制。 即使所有路上行驶的车都是干净的(低污染的),但 仍然会有较高的排污量,因为在按照里程补贴的规制下行 车里程数得不到控制,污染者的数量得不到控制,环境污 染水平依然会保持较高的状态。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
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
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2)臭氧层破坏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约20~30公里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其中臭氧含量占这一高度气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一。
臭氧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因此,它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然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以及其它用途的氟溴烃类等化合物,它们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就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
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
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
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
因此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的多。
环境问题的性质
环境问题的性质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环境问题的性质多样,既涉及到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方面面,也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环境问题的性质,并分析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环境问题的本质环境问题的本质在于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破坏与失衡。
人类活动的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自然环境,而这些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构成了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主要体现在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系统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气候变化等方面。
首先,资源的过度开发是环境问题的重要表现。
随着人类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许多自然资源面临过度开发与枯竭的危险,如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矿山垮塌等。
其次,生态系统的破坏也是环境问题的严重现象。
由于森林砍伐、湿地开垦等人类活动,导致许多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生态平衡遭到干扰。
这不仅会导致许多物种灭绝,也会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气候变化也是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的工业活动、交通运输等造成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而引起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导致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气候灾害加剧。
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环境问题的存在与加剧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
这些影响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更直接地涉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首先,环境问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自然灾害频发、资源匮乏使得社会经济活动受到了严重的限制与干扰。
例如,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岸地区的水患风险,给沿海城市的经济建设和民生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其次,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导致人们患上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水源短缺等问题,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同时,环境问题也对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
由于资源的稀缺与分配不均等问题,环境恶化导致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加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环境问题的本质、环境问题的实质分别是什么?
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盲目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的现象。
2、什么是环境地学?环境地学所涉及的地质环境范围。
环境地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以人—地系统(可以认为是人类和地球共同的系统)为对象,研究其发展、组成和结构、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3、什么是地球表层系统?它的组成结构特征有哪些?
地球表层系统是指存在于地球表面,与人类直接相关的地球环境。
特征:垂直分层性
渗透性集中性地域差异性整体性
4、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5、人地关系的客观表述。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地之间的客观关系典型表述是:一、人对地具有依赖关系,地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场所,地理环境经常影响人类活动,且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二、在人地关系中人居于主动地位,人具有能动性,地理环境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利用、改变、保护的对象。
6、什么是生态文明,人地关系协调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把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贯彻到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发展在内的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系之中,实际上对以往人地关系、发展理念的实质提升,是对工业文明的全面提炼与升华。
核心观点:a:生存空间是有限的,不可任意占用,b:资源是有限的,不可无谓挥霍c:人类的利用必须限制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的限度里d:人类生产利用必须遵循自然环境规则,与自然环境共生和谐
7、中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有哪些?
季风气候显著,旱涝灾害频繁////// 山地丘陵为主的阶梯状地形,水土流失严重
/////// 生物多样性丰富,个别物种频临灭绝///////人口密集,人类开发利用资源历史悠久,影响强烈/ /////疆域辽阔,自然环境类型多样、区域差异突出//////疆域辽阔,自然环境类型多样、区域差异突出
8、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9、中国自然环境有那些特征?
答:(1)、季风气候影响显著,旱涝灾害频繁。
(2)、山地丘陵为主的阶梯状丘陵,水土流失严重。
(3)、生物多样性丰富,个别物种濒临灭绝。
(4)、人口密集,人类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悠久,影响强烈。
(5)、疆域辽阔,自然环境类型多样、区域差异突出。
(6)、独特的环境演化历史,重要的青藏高原影响。
10、根据中国自然环境区划结果,找出你所在的区域属于那个带?那个区?有何特点?
答:我所在的区域属于东部季风区域。
属于暖温带。
特点:热量和水分由南向北递减,愈北愈旱,一年一熟;愈南愈湿,一年两熟
11、阐述水循环的过程、类型和意义。
答:过程:地球表面的水体经过蒸发和生物蒸腾变成水汽,水汽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不断得到输送和交换。
大气中的水汽有一部分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或者或者水面上。
这样,地球上的水分不断进行转化、输送和交换。
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内陆循环。
意义:水循环过程中,不仅海洋与陆地之间进行水分交换,而且使大气、土壤、岩石中的水分也在通过降水、蒸发、下渗进行交换。
因此,水分循环使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成为它们之间能量的调节者;而且,由于水分循环,使分散在地表各圈层里的气体、液体、固体三种形态的水体,成为一个运动的系统。
在这个运动系统中,海洋谁是咸水,但是通过水汽进入大气,下降到陆地上的已经是淡水,因而能不断产生并储藏大量的淡水资源。
12、什么是河流水量的补给?其形式主要有那些?
答:河流的水源叫做河流水量的补给。
主要形式:雨水、冰雪水、湖泊水以及地下水。
13、什么是水位过程线与水位历时曲线?起作用是什么?
答:水位过程线是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水位为纵坐标绘成的曲线。
作用:它反映了断面以上流域内自然地理因素对该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特别是气候对该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
水位历时曲线是指大于和等于某一数值的水位与其在研究时段中出现的累计天数所点绘而成的曲线。
作用:主要是可以从图上看出一年内超过某一水位高度出现的总天数,这对防洪灌溉、防汛都有重要的意义。
14、湖泊是怎样形成的?有那些成因类型?
答:湖泊的实质就是低洼地的蓄水。
成因类型:湖盆洼地的成因和湖盆洼地中蓄水的由来。
、。
湖盆洼地的成因:断陷或者拗陷构造下沉形成的构造盆地;火山口积水成火山湖;冰释洼地;冰碛堤冰碛岗间的洼地;陡壁崩塌滑坡、熔岩流或者冰流甚至风沙丘阻塞河谷形成堰塞湖;风蚀洼地;喀斯特溶蚀洼地;河流裁弯取直留下的弯道或者支河河口洼地,被干流自然堤封堵形成的洼地等。
湖盆洼地蓄水的由来:分为冰雪溶化补给的胡、海水补给的湖、以大气降水直接补给的湖与河流水直接补给的湖。
等
15、试述湖水的运动以及湖泊的生命过程。
答:湖水运动除了由于水温和密度差引起的垂直对流之外,还有湖底的密度流和湖中的环流。
湖泊生命过程通常表现为湖泊由泥沙淤积而水深变浅成沼泽。
16、海洋水运动主要有那些形式?请在空白图上画出全球大洋环流。
答:形式包括大洋环流、沿岸流、垂向运动、蚀流、波浪、潮汐运动、潮流运动、风暴潮、海啸。
17、按埋藏条件地下水有那些类型?不同类型地下水各有什么特征
答:类型: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特征:上层滞水:完全靠大气降水或者地表其他水体的直接补给,水量受季节影响而差别很大,一些范围小的上层滞水在干旱季节往往无水。
这种水因为埋藏较浅而容易被污染。
潜水:具有自由表面,为无压水;在重力作用下由高潜水位向低潜水位流动,流动的快慢取决于含水层的渗透性和水力坡度;由于包气带与地面相通,故大气降水和地表其他水体可以通过包气带直接渗入补给潜水,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潜水的分布区和补给区是一致的;潜水的水位、流量和化学成分都随着地区和时间的不同而有区别。
承压水:具有稳定的隔水层顶板,没有自由水面,水体承受静水压力。
18、什么是水体污染?水体污染物的种类主要有那些?试述之。
答:水体污染是指当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时,其含量超过水体的自净化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者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
种类:主要包括无机毒物质、无机有毒物质、有机无毒物质、有机有毒物质、放射性物质和生活污染物质。
19、重金属在水环境中是怎么迁移转化的?
答:重金属的迁移转化包括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
机械迁移是指重金属离子以溶解态或者颗粒态的形式被水流机械搬运。
物理化学迁移主要包括沉淀作用、吸附作用、络合作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
生物迁移是指重金属通过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进行的迁移
20、水污染控制主要有那些方法?试述之。
答:方法:物理化学包括附法、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法。
化学方法包括中合法、混凝法、氧化还原法、化学沉淀法。
生化方法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生物处理、自然生物降解法。
21、阐述水量平衡的基本原理和水量平衡方程、
答:水量平衡原理:是指在任一时段内研究区的输入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储水量的变化值。
水量平衡方程:P - E - R= △S ,P为流域降水量,E为流域蒸发量,R为流域径流量,△S为流域储水量的变化量。
从多年平均来说,流域储水变量△S的值趋于零。
22、什么是地球表层系统?他有那些特点?
答:地球表层系统是指存在于地球表面,与人类直接相关的地球环境。
特征:垂直分层性
渗透性集中性地域差异性整体性
23地球表层系统是如何组成的?各组分/亚系统有何特性?
答:地球表层系统包括大气圈、水泉、岩石圈、生物圈。
另外,还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
大气圈主要包括N2、O2和Ar三种气体为主的气体,还有一些悬浮着水滴、冰块、尘埃、孢子和花粉等液态或者固态的微粒。
水圈是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
岩石圈由地壳和地幔组成。
生物圈都是地表生命有机体及其生活领域的总称,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地貌是固体地壳的地表形态。
气候是长期的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是最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
水文也是最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
土壤是地球表层生态系统派生的自然体,也是它的一个重要因素。
生物是行星地球的特殊物质。
)
24、人地关系的主要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有什么?
答:人地关系主要包括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或然论、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协调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强调了人地关系研究中“地”的作用;“或然论”强调了人地关系研究中“人”的作用;生产关系决定论贬低和忽视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影响,夸大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作用,片面强调“人定胜天”;人地关系协调轮,彻底改变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从征服-反抗关系向友善-合作关系变革。
P112页的3没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