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喀斯特地貌环境中的人类聚居区
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一、引言喀斯特地貌是地球上独特而美丽的地貌类型之一,形成于溶蚀作用的强烈作用下。
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可以改善环境,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喀斯特地貌是由于溶蚀作用在石灰岩、石膏等溶解性岩石上形成的地貌类型。
它具有以下特点:2.1 地下溶洞系统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是地下溶洞系统的形成。
在溶蚀作用下,地下水侵蚀岩石形成溶洞、地下河流和地下湖泊等。
2.2 岩溶地貌景观喀斯特地貌还包括岩溶峰林、喀斯特平原等独特的地貌景观。
岩溶峰林由于石灰岩在地表上升起形成的尖峰,喀斯特平原则是由溶蚀后的地表沉降形成的平坦地带。
2.3 地下水资源喀斯特地貌中的地下水资源丰富。
地下水在喀斯特地貌中形成了广泛的地下水系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饮用水和经济用水。
三、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貌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貌产生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影响。
3.1 旅游开发喀斯特地貌因其独特的景观而成为了旅游胜地。
旅游开发带来了经济收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游客的到来也促进了当地文化和民俗的传承。
然而,过度的旅游开发可能对喀斯特地貌造成破坏,并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2 矿产开采喀斯特地区常常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灰石、铁矿石等。
矿产开采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但也带来了环境破坏、土地退化等问题。
合理开采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3 水资源利用喀斯特地貌中的地下水资源被广泛利用于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
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可以提高农业产量和人民生活质量,但不当的开采和污染可能导致地下水表面下降、水质恶化等问题。
3.4 生态保护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保护这一独特的生态系统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人类活动中的森林砍伐、野生动物捕杀等行为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威胁当地物种的生存。
四、喀斯特地貌中的人类活动案例研究4.1 案例一:中国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是中国著名的喀斯特地形景观之一。
喀斯特地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喀斯特地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摘要:贵州省是较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喀斯特地区以其脆弱性和难恢复性使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以贵州省为例,对影响喀斯特地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喀斯特生态脆弱自然环境人为因素贵州省是在开发中的省份,具有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地形,以及较宜人的气候,植被的覆盖率较高,生物物种较齐全。
近几年贵州经济的发展得到快速发展,而经济发展就必然会破坏环境。
而“两欠地区”的贵州,是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喀斯特地区的生态脆弱性导致的生态一旦被破坏就很难再度修复。
工业污染、水污染、滥砍滥伐、随意樵采、过度放牧等一系列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已经造成了喀斯特地区生态的破坏,在经济发展之后,必然要面临大自然对人类的责罚。
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自然灾害频发等一系列的问题,人类将得不偿失。
由此,西南的喀斯特生态现状就显得异常的严峻,生态重建势在必行!造成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的两个因素,共同造成了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的退化,如图所示:图7.1.2-1 影响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示意图一、自然因素第一,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喀斯特生态环境的自然地理地貌表现为以土壤承载力弱为特征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脆弱成了西部贫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西南地区常年受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共同作用形成的西南季风的影响,年均降水量较大,降水频繁,自古就有“天无三日晴”之说,这些因素带来的后果是植被覆盖率不高,从而导致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所引起的危害影响深远,其最直接的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表土流失,带走土层中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壤肥力,土地生产率低,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这也是造成喀斯特地区人民生活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些环境因素既不利于人类居住,又不利于贫困人口赖以解决温饱问题的农业生产,既是贫困地区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又是部分贫困人口在初步脱贫以后,又大面积返贫的根源。
探索神奇的地理世界:了解世界各地的奇特地形!
探索神奇的地理世界:了解世界各地的奇特地形!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地理特征。
从壮丽的山脉到广袤的平原,从宜人的海滩到险峻的峭壁,地球上的地形变化丰富多彩,充满了无数的神奇之处。
本文将带您一起探索一些世界上奇特的地形,让我们一起享受这个神奇的地理世界吧!1. 壮丽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指在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地貌。
它们通常由石灰石、熔岩等易溶性岩石组成。
位于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喀斯特地区之一。
在桂林,您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喀斯特山脉、奇特的喀斯特洞穴和迷人的喀斯特溪流。
在这里,大自然的力量创造出了壮观的山峰和惊人的洞穴景观,让人流连忘返。
2. 奇妙的盐场盐场是指利用地表水蒸发使盐类沉积形成的地表地貌。
世界上最著名的盐场之一是玻利维亚的乌尤尼盐沼。
乌尤尼盐沼位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高原上,是一个面积达12,000平方公里的巨大盐湖。
在冬天,盐湖表面覆盖着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镜子,反射着美丽的天空。
而在夏天,水分蒸发后,盐湖表面留下了一层厚厚的盐矿,形成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白色沙漠。
3. 神秘的岩画岩画是人类在史前时期绘制在岩石表面的艺术作品。
这些岩画记录了远古人类的生活和文化,为我们了解他们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世界各地都有许多令人着迷的岩画,其中最著名的之一位于法国的拉斯科岩画洞穴。
这个岩画洞穴位于法国波尔多以东约200公里的地方,是世界上最早被发现的岩画遗址之一。
这些岩画描绘了大象、犀牛等史前动物,以及古代狩猎活动的场景,为我们重塑史前时代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见证。
4. 庞大的冰川冰川是由大量积雪及冰块形成的大型冰体,是地球表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理特征之一。
冰川通常位于高山地区,如阿尔卑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
其中最著名的冰川之一是格陵兰岛上的亚库图特冰川。
亚库图特冰川是北半球最大的冰川之一,延伸至内陆约70公里,宽度超过20公里。
它的雄伟壮丽、厚度巨大,吸引着无数游客和科学家。
喀斯特地貌
云南石林:天下第一奇观
石林,地处滇东高原腹地,位于石 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昆明市70余 公里。石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四季如春,是一个集自然风光、民 族风情、休闲度假、科学考察为一 体的著名大型综合旅游区。石林以 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 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 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景观,在世界地学界享有盛誉。
重庆武隆:峡谷立体喀斯特世界独 有 武隆县,地处重庆市东南边缘、乌 江下游,东邻彭水,南接贵州省道 真县,西靠南川、涪陵,北与丰都 相连,距重庆市区170公里,自古 有“渝黔门屏”之称。武隆的景区 包括天下第一洞芙蓉洞、亚洲最大 的天生桥群、全世界罕见而稀有喀 斯特系统形成的后坪天坑。
芙蓉洞是一个大型石灰岩洞穴,全 长2400米,洞体高大,宽高多在30 至50米之间,其中辉煌大厅底面积 在1.1万平方米以上。洞内各种次生 化学沉积形态(即钟乳石类)琳琅 满目、丰富多彩。其中大多数种类 分布之广泛,质地之纯净,形态之 完美,在国内发现中多属少见。尤 其是正在形成中的池中珊瑚状和犬 牙状方解石晶花,洞壁上各种姿态 的卷曲石、方解石和石膏晶花更是 国内稀有,世界罕见。按规划开发 三大景区,主要景点约30处,其中 十多处在国内外均可堪称最佳景点。
贵州荔波: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 荔波县归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与广西接 壤。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就位于荔 波县的东南部,它由东南部的 喀斯特森林区、甲良镇洞庭五针松保证点及小七 孔喀斯特森林科学游览区三部分组成,总面积 21285公顷。其中核心区5827公顷,缓冲区 8910公顷,实验区4588公顷。
喀斯特地貌简介
喀斯特地貌简介•相关推荐喀斯特地貌简介我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从热带到寒带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
喀斯特主要分布于广西、淇东,贵州、湘西、鄂西、山西等省区,此地处于我国第二地貌阶梯的东部,是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
所以自古以来喀斯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公元前五一四世纪就出现有关喀斯特的记录,),为世界上喀斯特记载最早的国家。
明代徐宏祖所著的《徐霞客道记》系统地记载了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和区域特征。
记载了洞穴形态、气象和水文情况,是我国古代最为系统的喀斯特著作〔幻。
18世纪末J9世纪初近代科学兴起,我国虽然是世界上喀…云南石林:天下第一奇观石林,地处滇东高原腹地,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昆明市70余公里。
石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是一个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休闲度假、科学考察为一体的著名大型综合旅游区。
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景观,在世界地学界享有盛誉。
石林形成于2.7亿年前,经漫长地质演化和复杂的古地理环境变迁,才形成了现今极为珍贵的地质遗迹;它涵盖了地球上众多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分布世界各地的石林仿佛汇集于此,其石牙、峰丛、溶丘、溶洞、溶蚀湖、瀑布、地下河错落有致,是典型的高原喀斯特生态系统和最丰富的立体全景图。
石林景区面积达1100平方公里,气势大度恢弘,保护区为350平方公里,山光水色应有尽有、各具特色。
全区可分为八个旅游片区:石林景区、黑松岩(乃古石林)景区、芝云洞、长湖、飞龙瀑(大叠水)景区、圭山国家森林公园、月湖、奇风洞。
其中开发为游览区的是:石林风景区(中心景区)、黑松岩风景区、飞龙瀑风景区、长湖风景区。
进入景区,仿佛步入时间的隧道,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悠游海底迷宫,峭壁万仞、石峰嶙峋,像千军万马,又似古堡幽城,如飞禽走兽,又像人间万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石林的魅力不仅仅在自然景观,还在于独具特色的石林撒尼土著风情。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由于喀斯特地貌长期在流水、风沙作用的溶蚀和侵蚀下,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使得耕地面积逐渐减小,容易发生旱灾等,土地当中的营养物质的流失,加上地貌本身就是高原山地地区,所以土层薄,土地贫瘠,不宜于农作物的生长。
除此之外,土地石漠化严重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然后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往往离不开第一大产业农业的发展,农业可以为其它产业奠定基础,所以从农业的角度来讲,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经济的增长是不利的。
喀斯特的特点
喀斯特地形特点: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両银的俗谚。
但其千沟万壑的特色却十分受到观光客青睐。
我国喀斯特现象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2400年前。
距今约300多年前徐宏祖(霞客)已专门研究并记述了南方喀斯特地形与洞穴。
喀斯特地貌特别受岩性为主的地质背景及气候为主导的地理环境的控制。
以上内容参考。
高一地理2.3.1喀斯特地貌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4. 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喀斯特地貌进行调查、观测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高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实地考察、实验模拟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宣传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美丽景色和丰富内涵。
2. 引导学生关注喀斯特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方向。
(二)讲授新知
1. 教师详细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特点和主要类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在课程总结环节,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关注身边的地质现象,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和特点,掌握其主要类型及分布规律。
2. 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喀斯特地貌的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 小组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讨论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分布规律。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收获。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表扬,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课堂上,我以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我所在地区一处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让学生初步感受其独特魅力。接着,我向学生介绍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如流水侵蚀、化学溶解等,并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理解这些地质作用在喀斯特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喀斯特地貌与生态建筑
喀斯特地貌与生态建筑-------解读贵州民居生态建筑摘要:喀斯特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喀斯特文化,喀斯特地区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资源,耕作、聚落、建筑、洞葬、民俗甚至家用器皿都打上了"喀斯特"的烙印.生态与绿色建筑研究的兴起,使得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生态建筑理念和技术经验。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贵州民居、吊脚楼、干栏式建筑、侗族风雨桥和鼓楼生态学起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生态学的思想源流和基本概念》人类与自然景观之间,并非仅仅是一种单向的一唯生态关系,而是一种双向的相互依赖的复杂关系。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对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大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我国较为著名的区域分别是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
喀斯特地形因其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得居住在该区域的人们创造出了适合这种地形的建筑,从现在的生态理念上看,他们很好的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恩格斯指出:“自然的历史和人的历史是相互制约的”。
因此,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在关注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尊重自然规律,绝不能以牺牲地区环境品质和未来发展所需的生态资源为代价,用“向后代借资源”的方式求取局部的利益和发展。
在具体实施操作层面上,生态建筑设计应注重把握和运用以往建筑设计所忽略的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贯彻整体优先的准则,并力图塑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建筑环境。
一、中国传统民居总括中国的传统民居,大概可以分为东北、华北、中原、西北、西南、江南、东南沿海、以及其他较为特殊的地区。
不过无论是小桥流水的温婉江南,还是大漠孤烟的偏远塞外,或者是层叠陡峭的秀丽西南;无论这些乡土建筑景观的任何一处,最大的特点都是其与当地自然景观相传一脉的文化氛围和建筑特色,其重点都在于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
高考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总结
高考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总结喀斯特地貌是地球上独特的地质现象之一,拥有丰富的地貌景观和重要的地质价值。
在高考中,喀斯特地貌是地理科目中的重要考点之一。
本文将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分布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考生提供一份全面的知识总结。
一、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源于地下溶蚀作用。
当地下水渗入岩石中时,会与岩石中的溶解性矿物质发生反应,溶解掉部分岩石,形成溶洞。
随着时间的推移,溶洞逐渐扩大,形成喀斯特地貌。
二、喀斯特地貌的特征1. 洞穴:喀斯特地貌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洞穴的形成。
这些洞穴有不同的形状和规模,其中一些洞穴内部因为溶洞的渗水和落水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独特的地质景观。
2. 断崖:喀斯特地貌的地表特征之一是断崖。
由于地下溶洞的坍塌,造成地表塌陷,形成了峭立的岩石崖壁,给人以视触双感。
3. 江河地貌:在喀斯特地区,由于地表水难以形成地表流动,水通过地下洞穴或裂隙断层流动,形成了堰塞湖、地下河等江河地貌。
三、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世界的喀斯特地区,如中国的桂林、贵州黔南等地,马来西亚的林梦岛、巴里望岛,以及斯洛文尼亚的普雷德约、巴尔顿等地。
四、喀斯特地貌与人类的关系1.旅游资源:由于喀斯特地貌独特的地貌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前来观光。
这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2.人类活动:然而,喀斯特地形的不稳定性也给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地理条件相对闭塞,部分喀斯特区域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交通、水资源、农业等方面存在难题。
3.环境保护:喀斯特地貌是生态脆弱区域,人类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
建设合理的保护措施,保护好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环境,对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喀斯特地貌是地球上独特而重要的地质现象之一。
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分布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和高考备考都是至关重要的。
喀斯特作用对地质环境形成的重要意义
喀斯特作用对地质环境形成的重要意义喀斯特(Karst)是指在石灰岩、大理岩、膏盐岩等碳酸盐岩地层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
这种地貌在地质环境中形成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几方面:1.地下水资源:喀斯特地区是地下水丰富的区域之一、由于碳酸盐岩地层具有较高的透水性和溶蚀性,地下水能够通过岩层裂隙、溶洞等通道快速地流动。
这种地质特征使得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并且对于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不仅可以满足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求,还提供了生态系统的水源补给,维持了湿地、河流和湖泊等生态系统的稳定。
2.溶洞景观:溶洞是喀斯特地貌中的重要景观之一,具有独特的地质构造和美丽的景色。
溶洞形成过程中,水通过溶蚀作用快速溶解碳酸盐岩,形成了独特的地下空腔和通道。
这些洞穴中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等石灰岩溶解后重新沉积形成的各种形状,让溶洞中的景观变得异常绚丽多彩。
溶洞景观不仅对于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
3.水文地质环境:喀斯特地区的水文地质环境特殊,其地表水、地下水和溶蚀水是地下水循环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喀斯特地区,地表水很少存在,主要是通过碳酸盐岩地层中的裂隙和溶洞进行快速地下渗漏。
这种特殊的水文地质环境使得地下水循环更加迅捷和复杂,进而影响地表水资源的配置和分布。
研究喀斯特地区的水文地质环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下水循环的规律,优化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策略。
4.矿产资源:喀斯特地区还富含矿产资源,如钙石、砂砾岩、岩盐等。
这些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喀斯特作用密切相关。
矿床的形成多与溶蚀作用后碳酸盐岩中的有益元素重新沉积有关。
通过对喀斯特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和利用,能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支持。
5.生物多样性保护:喀斯特地区的独特地貌条件和特殊的水文地质环境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洞穴系统为大量的蝙蝠、蛇、蟾蜍等特有物种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
喀斯特民族风情旅游区概述和广西旅游亚区
三、北海旅游景区 银滩 位于广西北海市银海区,西起侨港镇渔港,东至大冠 沙,由西区、东区和海域沙滩区组成,东西绵延约24公 里,海滩宽度在30--3000米之间,陆地面积12平方公 里,总面积约38平方公里。北海银滩面积超过大连、烟 台、青岛、厦门和北戴河海滨浴场沙滩的总和,而平均 坡度仅为0.05。沙滩均由高品位的石英砂堆积而成,在 阳光的照射下,洁白、细腻的沙滩会泛出银光,故称银 滩,北海银滩以其“滩长平、沙细白、水温净、浪柔软、 无鲨鱼”等特点,而被称为“中国第一滩”。广西则以“北 有桂林山水,南有北海银滩”而自豪。北海银滩度假区 内的海域海水纯净,陆岸植被丰富,环境优雅宁静,空 气格外清新,可容纳国际上最大规模的沙滩运动娱乐项 目和海上运动娱乐项目。 在2012年7月2日,第一届“中国十大最美海滩”网络评 选,北海银滩位列前三名。
九马画山 是漓江中的名山。峭壁面江而立,由于长年风雨 剥蚀,岩石轮廓明显地出现许多层次,这些轮廓 线条层次的明暗及色彩的变化,仿佛一幅画了许 多骏马的壁画。传说当年敬爱的周总理我陈毅副 总理前往漓江,总理仅用三分钟便数出壁上有九 匹骏马,而陈毅副总理只数出七匹。九马画山因 此得名。
阳朔 自古以来就有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光 甲桂林”。阳朔的碧莲峰东瞰漓江,山腰有风景道、 迎江阁、鉴山楼等游览点。沿风景道可观远山近 水及历代摩崖石刻;登迎江阁的画窗,一窗一画, 窗窗皆景;再登鉴山楼,可饱览阳朔的奇山秀水。 鉴山楼附近崖壁石刻很多,其中一个“带”字特别 引人,据说内含“一带山河,少年努力”等笔意。 在阳朔县城7千米处
二、特征 1、以高原为主的地形,喀斯特地貌显著。 联系学过的岩溶地貌主要地形有关知识
2、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宜人。
第二节 广西旅游亚区
一、南宁旅游景区 青秀山风景区 青秀山风景区位于南宁市区往东南约9公里处的 邕江江畔,青山顶上有一座高高的宝塔,叫龙象 塔,俗称青山塔。青秀山被誉为“南宁市的巨 肺”。 青秀山景区由青山岭、凤凰岭等18座大小岭组成, 总面积4 .0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14667平方 米,绿地面积25000平方米,主峰海拔289米。
喀斯特地貌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3.1 喀斯特地貌
1 结合视频、图像,描述喀斯特地貌的含义和特点。(区域认知) 2 结合不同区域景观图,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综合思维) 3 结合实践观察,辨认主要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及成因。(地理实践力)
目录
01 喀 斯 特 溶 蚀 地 貌 02 喀 斯 特 沉 积 地 貌 03 对 人 类 生 产 生 活 的 影 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农业为主,经济发展落后与地域文化多样关系不大,③错误;地形 崎岖加之交通不便,导致聚落互相之间自古以来交流不频繁,少数民 族聚居地区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①②④正确。综上所述, B正确。故选B。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的地下水中因溶解了大量碳酸钙而被称为“喀斯特水”,
课堂小结
喀 斯 特 地 貌
喀斯特溶蚀地貌
溶沟、石芽等
喀斯特沉积地貌
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岩
岩石成分易溶
石
岩石裂隙多
可溶性强 透水性强
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多
溶蚀力大
水
水量大、流速快,水流挟带砂砾 机械冲刷作用强
温 度
适宜的气候条件
植被茂密使水中含有大量有 机酸
溶喀 蚀斯 作特 用地 强貌
喀斯特溶蚀地貌
2.喀斯特溶蚀地貌
溶沟 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 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 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呈长条状或网格状。
2.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溶洞中石笋沉淀量 最大的时节是( )
A.春夏 C.秋冬
B.夏秋 D.冬春
2.春夏时节,当地出现降水,但水量相对不是很多,水中过饱和的碳 酸盐发生沉淀,A正确 ; 夏秋季节当地降水偏多,碳酸盐多溶解,难 以沉淀,B错误 ; 秋冬、冬春温度偏低,降水偏少,碳酸盐溶解量较 少,C、D错误。故选A。
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
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指由于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特征。
它在地表上以裂洞、溶洞、喀斯特平原和喀斯特山峰等形式展现出来。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其中最大的喀斯特地貌是中国的喀斯特地貌。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一壮观自然景观。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中国的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四川等地,覆盖面积巨大。
特别是广西的喀斯特地貌,被誉为“中国喀斯特之乡”。
其中最大的喀斯特地貌被称为“中国喀斯特之王”。
这个喀斯特地貌位于贵州省的梵净山地区,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
它是由岩溶作用和断裂构造共同作用形成的,表现出巨大的溶蚀痕迹和奇特的地貌形态。
在这个喀斯特地貌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数以千计的溶洞。
这些溶洞各具特色,形态各异,规模宏大。
其中最大的溶洞是梵净山溶洞,被誉为“喀斯特之王”。
这个溶洞有着庞大的空间,洞内有密集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形成了一幅幅壮观的地下景观。
除了溶洞,喀斯特地貌还有许多其他特点。
例如,喀斯特地貌上分布着大量的裂洞。
这些裂洞分布在山体的缝隙中,形成了一个个狭长的峡谷。
这些峡谷中有的宽阔,有的狭窄,有的平坦,有的陡峭,给人以各种不同的景观感受。
此外,喀斯特地貌还形成了独特的岩溶塔地貌。
这些岩溶塔屹立在地表上,形状各异,高度不一,宛如巨人的雕塑。
喀斯特地貌是地质演化的产物,也是人类生存的宝贵资源。
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喀斯特地貌还蕴含着丰富的地质矿产资源,如铅、锌、铜、锡等金属矿产,以及石灰岩、大理石等建筑材料。
为了保护和开发喀斯特地貌,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们致力于保护喀斯特地貌的自然环境,加强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管理,促进喀斯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中国的喀斯特地貌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遐想和震撼。
它以其壮丽的景色和独特的地貌形态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地质爱好者。
随着人们对喀斯特地貌的认识不断深入,相信它的魅力将会继续吸引人们的目光,并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惊叹。
贵州知识总结
贵州知识总结一、地理与气候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面临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省,东北接湖北省,西北和重庆市接壤,西南部与四川省毗邻。
贵州地势复杂多样,以喀斯特地形为主,拥有大量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如喀斯特山、溶洞、地下江河等。
贵州气候以亚热带湿润气候为主,四季分明,夏季湿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温差较大。
二、人文与历史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境内有多个少数民族,如苗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等。
这些少数民族丰富了贵州的民俗文化,使其成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方。
贵州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就有人类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
在古代,贵州属于楚地,后来逐渐形成独立的政权,直至成为中国的一个省份。
三、旅游资源贵州以其独特的地理特点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一些贵州的著名旅游景点:1.贵阳:贵州的首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城市风貌。
主要景点有贵州省博物馆、青岩古镇、黔灵公园等。
2.黄果树瀑布:位于安顺市,是中国最大的瀑布之一。
瀑布高达77.8米,宽101米,水势浩大,景色壮观。
3.茅台镇:位于贵州遵义市,以茅台酒而闻名于世。
茅台镇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浓厚传统酿酒文化的地方。
4.黔东南风景区:位于贵州东南部,景区包括黄果树风景名胜区、镇远古镇、凤凰古城等。
这一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是旅游的亮点。
四、特色美食贵州有许多有特色的美食,以下是其中一些:1.酸汤鱼:以其酸辣可口而闻名,鱼肉鲜嫩,独特的酸汤调料让人食欲大增。
2.黔东南酸汤饵皮:以酸辣味道独特,口感酥软而闻名。
配料丰富,有素食和荤食版本。
3.可恶鸡:这是一道贵阳的传统蒸菜,鸡肉鲜嫩多汁,味道独特。
4.蹄筋豆腐:将猪蹄筋和豆腐煮熟,再加入特制的酱汁,味道鲜美,口感丰富。
五、经济与发展贵州是中国的一个内陆省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
以下是一些贵州的经济特点:1.农业:贵州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作物。
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一、喀斯特地貌的概述喀斯特地貌是指由于溶蚀作用而形成的石灰岩地区的地貌,其表现形式多样,包括岩溶、天坑、地下河等。
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和西南部、欧洲中部和东南部、美洲中部等地。
二、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貌的影响1. 喀斯特地区的开发利用由于喀斯特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资源,人们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
例如,在中国,广西桂林市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其周边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
大量的旅游开发使得当地景区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破坏。
2. 喀斯特水资源的利用由于喀斯特岩溶结构具有良好的储水能力,因此人们在喀斯特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水资源利用。
例如,在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周边就有一个著名的供水工程——昆明市供水工程。
该工程从昆明市周边的喀斯特地区取水,向昆明市供水。
然而,由于过度开采和污染等原因,喀斯特地下水资源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破坏。
3. 喀斯特地区的采矿活动由于喀斯特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人们在喀斯特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采矿活动。
例如,在中国云南省曲靖市周边就有一个著名的锌铅矿——马金铅锌矿。
然而,由于过度开采和污染等原因,喀斯特地区环境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破坏。
三、人类活动对喀斯特生态环境的影响1. 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破坏由于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貌的影响,使得当地生态系统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破坏。
例如,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周边就有一个著名景点——漓江风景名胜区。
然而,由于大量游客涌入、乱扔垃圾、乱摘乱采等行为,漓江生态系统遭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破坏。
2. 喀斯特地区的水污染由于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等原因,使得当地水质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破坏。
例如,在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周边就有一个著名的供水工程——昆明市供水工程。
然而,由于过度开采和污染等原因,喀斯特地下水资源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破坏。
四、喀斯特地区保护措施1. 加强立法保护为了保护喀斯特地貌和生态环境,政府应该加强立法保护。
生活在喀斯特地貌环境中的人类聚居区
1、生活在喀斯特地貌环境中的人类聚居区,规划设计能做什么?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所造成的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
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
在马斯洛需求原理的基层,是人类的生存需求,我国俗话也说:民以食为天。
人对土地都会有一种亲切的情感,归根结底是土地是粮食的来源。
喀斯特石漠化的无水、无土、无林的特征,从根本上为生活在喀斯特地貌环境中的人类聚居区造成了生存问题。
喀斯特石漠化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具体表现在:土地丧失;干旱缺水;植被物种减少、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的生态系统退化。
面对这样的问题,规划设计喀斯特地貌环境下的人类聚居区,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采取减缓喀斯特石漠化的措施,走可持续发展方针路线。
1)在可建设用地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城市建设土地利用应高效集约,防止随意、零散、无规则建筑,减少闲置土地以及土地浪费。
将原有低效的土地利用进行性质更换,增加城市绿地比重,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2)由于不可建设利用土地的阻隔,可借鉴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土地开发模式,即TOD模式来进行城市建设,将城市划分为公共服务设施较完善的相对独立的组团片区,但又互相联系,保持城市整体运行。
[2]3)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坡改梯、砌墙保土、改良土壤、开发岩溶水、种植适生经济作物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增加植被覆盖,加强生态治理。
合理开发景观旅游项目,在进行保护自然水土植被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
4)划定禁止建设地区、合理利用土地。
如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公园;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空间管制对策,形成合理的生态格局和环境友好的格局。
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及特点
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及特点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扩展资料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喀斯特地形地貌除了桂林和云南,九寨沟这些举世闻名的喀斯特地貌以外,在中国的华东地区(包括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和上海六省市)。
在中国长江流域的`15个省及自治区内,四川省的石灰岩出露面积达128062㎞2,远远大于其它地区。
喀斯特地貌特点地貌:喀斯特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绚丽,奇峰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地形:喀斯特地形(也称“喀斯特地貌”)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
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
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征。
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上一篇:下一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活在喀斯特地貌环境中的人类聚居区,规划设计能做什么?
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
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
活动的干扰破坏所造成的土壤严重侵
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
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
化。
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
类型之一。
在马斯洛需求原理的基层,是人类的生
存需求,我国俗话也说:民以食为天。
人对土地都会有一种亲切的情感,归根
结底是土地是粮食的来源。
喀斯特石漠化的无水、无土、无林的特征,从根本上为生活在喀斯特地貌环境中的人类聚居区造成了生存问题。
喀斯特石漠化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具体表现在:土地丧失;干旱缺水;植被物种减少、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的生态系统退化。
面对这样的问题,规划设计喀斯特地貌环境下的人类聚居区,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采取减缓喀斯特石漠化的措施,走可持续发展方针路线。
1)在可建设用地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城市建设土地利用应高效集约,防止随意、零散、无规则建筑,减少闲置土地以及土地浪费。
将原有低效的土地利用进行性质更换,增加城市绿地比重,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2)由于不可建设利用土地的阻隔,可借鉴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土地开发模式,即TOD模式来进行城市建设,将城市划分为公共服务设施较完善的相对独立的组团片区,但又互相联系,保持城市整体运行。
[2]
3)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坡改梯、砌墙保土、改良土壤、开发岩溶水、种植适生经济作物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增加植被覆盖,加强生态治理。
合理开发景观旅游项目,在进行保护自然水土植被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
4)划定禁止建设地区、合理利用土地。
如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公园;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空间管制对策,形成合理的生态格局和环境友好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