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工作也在不断的探索、思考中前进着。
众所周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发挥重要的作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我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对这方面的一些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创设一定的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移情”的机会,使学生融入角色,设身处地去领会、去感悟、去尝试,让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在自由、宽松、民主、平等的土壤中生根长叶。
如我在讲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利润问题时,多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打折问题为引题,让他们在熟悉问题中去理解进价、售价、利润之间的关系。
这样给学生营造一个熟悉的环境氛围,他们才可能有兴趣去学习知识。
心理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神经的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无关的则处于抑制状态。
而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创造一个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和爱好的条件,帮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毅力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就有可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智力均得到培养和发展。
二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协作精神,使学生能创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常遇到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复杂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依靠同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在这里,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
如:我在讲有理数计算:1—2+3—4+5—6+6—7+……4999—5000的值是多少?这个问题时,做了如下的设计:师:这道题如果从左至右依次计算时的计算量是否很大?生:是。
师:那么有规律可找吗?生:应该有。
师:好,同学们分小组共同寻找好吗?生:好。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个小组中去。
师:找到规律了吗?生:找到了,1—2=—1,3—4=—1,5—6=—1,这样依次下去到4999—5000=—1,一共有2500个—1,因此结果是—2500。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在未来社会生存的制胜法宝,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将创新教育有机渗透于各阶段的教育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职业院校具有其特殊性,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要面向社会,因此,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教师既要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本知识,同时又要使学生将所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
数学学科具有相对的抽象性,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对此,我进行了不断的实践与探索,现总结如下,与广大同仁共享。
一、营造创新环境,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一种在外界作用下所产生的强烈心理活动,是主动发现问题、积极展开探究的心理取向。
创新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智力活动,而是掺杂着学生的创新情感、情绪、激情与动力等。
在课堂上,我们要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与环境,来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敢于突破教学常规,打破思维定势,进行创造性的、富有个性色彩的学习活动。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控制地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其地位不容动摇,权利不容置疑,师生处于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对立关系。
学生往往畏于教师的权威,惧于教师的威信,而对学习活动表现出畏难与退缩情绪,这使得学生的个性与思维备受压抑,只是在机械地配合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课堂的附属、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创新根本无从谈起。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创新环境其关键就在于实现师生角色的彻底转换,建立民主、和谐、愉悦、融洽的师生关系,减轻学生心理与精神的畏惧与紧张,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与情绪,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从而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第一,平等。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师生只有共同参与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互动。
学生不是课堂的附属,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与教师一样平等的学习体,是课堂的主人,是主动的知识构建者。
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法文论文
浅谈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方法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实施创造教育,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的课题。
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数学教学中蕴含有很多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启发者和培育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创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主要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数学教学中的历史人物,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或是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等多种教学法,组织学生开展几人合作讨论,小组竞赛等形式,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
这样的学习,学生有时即使感到有困难,他们也乐意参加。
这样一堂课,只要学生的积极性一调动起来,他们的创新火花就会被点燃,他们就会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二、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
爱因斯坦因疑伽利略变换等一些基本物理学理论,创造性的提出了广义狭义相对论。
在教学中,我常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
但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有的敢问,有的提出问题没有到点子上,这时我以鼓励为主,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让他们敢于对同学的观点、老师的讲解质疑,并且去勇于验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学生就会有创新的欲望。
我们常说“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这是相当有道理的。
三、激励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一题多解”的教法,并引导学生评价各种不同解法的特点和优劣,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解题能力,使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宽广,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促进学生养成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实施创造教育,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
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创造力,这不仅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大胆突破,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确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数学学科的丰富内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判断、推理以及跨越时空的想象力。
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战场。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经过分析历年中考数学试题,我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考成功的保障,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做学生创新意识的引路人。
二、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近年来,中考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回归课本知识体系,以达到“减负提质”之目的。
历年中考试题并不是课本知识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取材于课本、稍有变化提高而得到的。
与以往相比,新试题较侧重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解题的熟练程度的检查,许多测试题的解法空间有所拓宽,目的是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广度。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象以往那样只教会典型题的解法去套用。
(一)重新认识教材,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创新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随着社会飞速的发展,数学的应用性也越来越广泛。
不仅如此,数学教学的实践和历史还表明,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
因此,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学习的成败决不仅仅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勤奋、刻苦、耐力,也不单纯跟花费的时间、精力成正比,更主要的是要有学习效率。
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与能否掌握科学学习能力密切相关。
因此,在小学阶段给学生打好数学初步基础,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特别重要。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数学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治本”关键。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如下: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是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数学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误区。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少数纪律差的学生可能忽视任何纪律的约束,为所欲为,走了另一个极端。
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
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
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
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摘要:学生的未来就是民族的希望,学生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创新,从而为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注入新的活力。
要培养出创新型学生就要从小抓起,而小学数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小学教育对整个民族和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思维的关键阶段,是孩子从儿时的发散式思维、跳跃式思维向逻辑思维、严密思维的过渡阶段。
而小学的数学教学又是对孩子思维的转变起着关键性作用的一门课程。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是否有好的前途和命运,甚至影响到整个民族和社会发展的好坏。
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在中国整个教育中的重要性。
要搞好小学数学教学就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因此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一、教师要搞好教学的创新正所谓“打铁先需自身硬”,要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来,教师就必须具备创新的思维。
而教师创新思维的培养则分为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对具备创新思维学生的发觉能力两个方面。
1.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因为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前途,而学生的未来就是民族的未来,因此可以说教师对民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国家一直采用“科教兴国,尊师重教”的方针。
然而,这也成为许多教师安于乐土、不思进取的根源。
他们每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材书,过着做一天老师教一天书的生活。
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质量可想而知。
所以说,要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就要拥有一支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更要具备创新能力。
这是因为小学数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大全5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大全5篇)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创新思维是指人们通过对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运用,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类比、联想、分析、综合,探索新的现象和规律,以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
它与常规思维相比,具有多向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可以认为凡是能创造出新事物、想出新方法、发现新路子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一、实践和探索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实践操作是数学教学中构建新知识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探索的机会,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探索,让学生把操作和思维联系起来,在实践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直线、线段、射线和角”这节课时,讲授完新知,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用我们手上的一付三角板,你能拼出哪些新的角?有的学生得到了120°=30°+90°、150°=60°+90°、180°=90°+90°、135°=45°+90°、75°=30°+45°、105°=60°+45°、15°=45o—30o等。
有的学生得到了60°、30°、45°的另一种画法:60°=90°—30°、30°=90°—60°、45°=90°—45°等。
甚至于有的学生想到角的一条边可以看成一个180°的角来得到一组新的角:135°=180°—45°、150°=180°—30°、120°=180°—60°等。
初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浅谈初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内容摘要:数学教学应成为学生数学知识再发现再创造活动的过程教学,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本文结合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认识。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那么,如何在中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提倡教学民主,营造创新氛围。
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已的创意和“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为其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
1、建立民主和谐关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去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
及时表扬学生取得的成绩,使其不断获得学习预期和尊重需要的满足,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和激情。
其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等活动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形成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
第三,教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使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增强敢于创新、不怕挫折、执著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
2、展开合作互动,创设创新环境。
在每节课教学知识的重点或难点处,开展小组讨论,让小组内每一个人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直至达成共识。
教师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掌握学生思维的动态,监控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求“新”,求“变”,以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习惯创新思维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是物理、化学等学科的领头羊,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体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和创新。
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创新,就是在已有的知识所提供信息的各种组合中选出最有价值的组合,从而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受学科知识、思考角度、生活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不能与数学家的发现和创造相提并论。
数学家刘佛年所指出的:“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等,就称得上创造。
”由此可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今乃至今后教育教学发展的人才目标。
对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改革课堂教学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定义、公式、例题等讲授后,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框架去做题,“学服从于教,教服从于考”,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整个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严重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影响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
因此必须改变教学方法。
“教学生学会”是低层次的,而“教学生会学”才是高层次的。
“教学生会学”就需我们教师要把学生始终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自主学习,而教师仅仅起主导作用。
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
老师做到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注重抓住学生的思维创新点,恰到好处地渗透、点拨,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发展创造力。
因此,在我们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而展开探索和创新活动,解放学生的眼睛,创造观察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给予操作的机会;解放学生的时空,捉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怎样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创新能力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创新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
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来的。
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例如:在讲解《图形的旋转》时,让学生在准备好的一张半透明的薄纸与另一张纸片之间垫一张复写纸,在薄纸上画,然后抽出复写纸,并使两张纸上的三角形仍保持重合,再用一枚图钉在点a处穿过,将薄纸绕点a转动一个角度,并将薄纸上的改记为,让学生寻找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点、对应点、对应角,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这一个个“问题”。
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使学生很快便产生期待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去引导学生探究新课,由学生发现:图形在转动时位置始终保持不变的那一点叫做旋转中心,图形转动的角度叫做旋转角,再得到旋转角相等这个结论。
有了这些知识后再让学生找出我们现实生活中关于图形旋转的一些实例。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行动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实施差异教学,以特定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引发学生探究、创新的需要。
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需要,并能深刻体验这种需要,就会形成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内部动力,推动学生去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充分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能使人的创造心理活动全部都处于亢奋状态,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不竭的能源。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的。
一、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很幼稚,有的也许太“出格”,但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萌芽的表现,必须加以珍惜。
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让学生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发现、创新的乐趣,时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样能使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和发现的自信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放下架子,摆正位置,不要总认为:“只有我教你才会。
”要相信学生智慧的潜能是无限的,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有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
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
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如学生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有这样一道题“39+23”,我让学生积极展现各自的思路:(1)39+23=39+20+3=59+3=62;(2)39+23=30+20+9+3=59+3=62;(3)39+23=39+1+22=40+22=62;(4)39+23=40-1+23=40+23-1=63-1=62;(5)39+23=40-1+20+3=40+20+3-1=60+3-1=63-1=62;(6)39+23=(9+3)+(30+20)=12+50=62……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畅所欲言,相互学习、启迪,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探索、发现、创新的快乐。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它有着多方面的功能,但其核心功能最终必须定位在促进学生创新,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重视情感培养,优化创新心理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不挖苦差生,用真情关心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逐步唤起他们勤奋学习、追求进步的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创新心理。
二、重视引导探究,激励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
这种情绪的冲动程度贯穿在每一个行为表现的过程之中,冲动的积累和连续性决定着创新行为的质量和成果。
这里,意识是行为的指南,能力是行为的保证。
人的创新意识从孩童时代开始发展到做大事、创大业的创新人才,是极为漫长和艰难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为此,担负中学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基础的。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发明创造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
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至少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点谈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是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
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如何影响数学创造性思维呢?如果把人的大脑比作思维的“信息原料库”,则知识量的多寡只表明“原料”量的积累,而知识的系统才是“原料”的质的表现。
杂乱无章的信息堆积已经很难检索,当然就更难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加工了。
只有系统合理的知识结构,才便于知识的输出或迁移使用,进而促进思维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并产生新的设想、新的概念以及新的选择和组合。
因此,是否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知识与结构对数学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运行至关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本上基础知识的探索与理解。
比如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的老师就直接把判定方法给学生,然后运用。
这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是死记硬背。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论证等探索阶段,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才能不断的转换问题,向学习的知识上靠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有趣的故事和实际有关的例子,说明教学在实际生活中及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的教学中,可以选择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也是我国古代数学名题。
这既反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研究的源远流长,又反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中学数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浅谈中学数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认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
下面就来谈一下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意识,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材好比是剧本,教师就是这一剧本的主要演员,要是他的功夫硬,表演精彩,就能吸引观众,否则就会有干干巴巴的感觉。
而数学本身给人以枯燥无味的感觉,所以,对于一堂数学课,想要吸引学生,教师自身就要有创新精神。
一名创新的数学教师首先必须热爱学生、热爱教学,而后应该广闻博记,掌握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吃透教材,在教学中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和提高自己。
总之,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教学修养和创造性人格,才能创造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创设民主环境,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因此教师要努力地营造—个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励学生的浓烈的学习情趣,进而使学生迸发出创新的潜能。
如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用饱含情趣、引人入胜的导语,以情夺心;在提问题时,教师更应和蔼可亲,满腔热情,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鼓励他们大胆发言。
教师要富于爱心,富于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的楷模和知心人,他们才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心悦诚服地学习。
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允许学生充分表现,相互交流,敢于质疑,敢于争论,鼓励学生的个性和独特,宽容探索中的错误和越轨,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民主环境中自由思考,大胆尝试,不断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创新意识。
总之,学生能力的增长是他在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教师要做的就是为他们能力的发展培育适宜的土壤,为他们创造宽松、平等、和谐的环境。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新思维的训练。
教师应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下面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
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
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
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设计这样一道题:出示一个苹果,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教育能够实现创新思维和开发以及扩展,其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创新能力。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性的教育,其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处于初始阶段,而这个过程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能够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仍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能力的培养,不能对学生学习潜力和积极性进行充分发挥。
为了有效克服这些问题,应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智力的有效发展。
所以探讨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具体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确保创新氛围的营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1.宽松学习氛围的营造创新需要心灵的放松,如果环境压抑,学生会对自己心理加以封闭,也就无法进行创新。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做“尊长”和“严父”,更应该做学生的协作伙伴和知心朋友。
从而为学生营造宽松学习情境,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学生创新提供合适的土壤和气候。
2.通过科学家的故事来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激发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家创新故事的讲述,并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家的故事、专辑的阅读,来对科学家创新精神进行学习,使其更好的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知识。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应告诉学生,在学习中也应和科学家一样不断展开想象、刻苦探索、不断思考,以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3.对学生好奇心进行呵护,以培养其质疑的良好习惯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奇心,其是求知的主要动力,在学习积极性中是最活泼、最现实的部分。
小学生好奇心尤其强烈,他们在通常情况下会因为好奇而进行质疑,提出很多奇怪问题。
如果教师认为这种问题没有意义而对学生加以责怪,就会影响其质疑的积极性。
因为学生能提出这种疑问,实际上是其创新求知、积极思维的重要表现,教师应对其进行正确鼓励和引导。
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到了大幅提升。
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从而使其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手段十分单调,对于书本知识的讲解也只是照本宣科。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体操,因此它在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目前,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已成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数学教学,理所应当地要担负起这一历史责任。
(一)数学创新思维,或者说数学创造性思维,是对数学理论的创新,是数学理论在人们头脑中的心理结构的突变和重构,前苏联的克鲁切茨基把数学能力划分为学校的数学能力(中小学生数学能力:掌握,再现和独立运用数学知识的一般能力)和创造性的数学能力(创出有社会价值的数学成果),并且就中小学生的数学能力、结构进行详细的研究,提出了比较合理的中小学生数学能力的结构学说。
著名的心理学家雷韦斯兹在其发表的《才能和天赋》一书中,把数学能力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应用性的(不用预先尝试就能很快找出数学关系的能力和把适当的知识运用到类似的情况中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揭示某种不能直接从手头的信息中得到的关系的能力)。
从思维的结果和思维对象难度来说,把数学能力分为学校(学习)数学能力和创新数学能力的观点为人们普遍接受。
那么,学校的数学能力有没有创新数学能力的成份:学校数学创新与作为数学专家的数学创新的心理过程有什么关系呢?首先我们看一下数学专家的数学创新的心理过程,作为教学专家的数学创新过程是站在数学工作的前沿,通过对客观问题(对象)的数学抽象和思维加工,或者对现有数学理论的批判性反思,提出数学问题。
然后,经过长期的艰苦对现有理论的加工。
使现有的数学信息的心理结构网络产生新的联接,形成突变、创造出新的数学结构。
例如,康托在批判性地反思集合论的基础上提出集合的公理化体系,而伽罗华在解决一元高次多次方程的公式解问题上创造了群论……,从思维的心理过程的本质来看则是对个体的原有数学知识的心理结构进行批判性反思和创造性重构过程。
而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则是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法,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再认识。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新课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重视对高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中数学教学意义重大。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给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字:高中数学创新能力学习兴趣思维能力一、前言创新是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创新能力是发挥学生创造力的核心,是学校创造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最可贵的思维品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创造性形象思维、直觉洞察力、预测能力等。
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了高中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
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
高中数学是一门思维严谨,数理化知识丰富且课程较为枯燥难懂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以开拓的思维来学习这门学科,不仅增强了他们对这门学科的探究性学习兴趣,还能充分提高他们对高中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进而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进步和发展。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1、提高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度。
高中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提高数学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方面,教师要形成必要的创新意识,努力克服自身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防止教师走入创新教学的另一个极端。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具备创新能力,要能够完全通过挖掘教材,并高效率的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等引进课堂,做到与教材的充分结合,从而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2、提高学生创新兴趣。
提高学生创新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复杂而枯燥,要想提高学生创新兴趣,首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他们渴望探知未来的好奇心对他们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要充分把握他们年轻好胜的心理,高中学生年轻气盛,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他们在学习中屡遭失败,必然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合适的机会为学生营造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学生培养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学生的培养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文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
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
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
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
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不仅要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和自觉应用数学的意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本文略谈些见解。
一、营造氛围,诱发学生创新欲望
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友爱、情感融恰,就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稳定的、积极的情绪状态,在愉快的心境下,和谐的气氛中,积极地进行认知活动。
教学中要弱化教师的中心言说者地位,追求一种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让教师真正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还学生一个“无畏无惧”的课堂学习环境。
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创造宽松和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各抒已见,畅所欲言。
例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教师揭示课题后,可设问:你想知道“7乘法口诀”的哪些知识,于是同学之间展开了讨论,有的提出“7的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有的提出“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还有的提出“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让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实践、想创新的意识,这正是创新的起步。
二、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创新习惯
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诱惑和问题的情景。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生活实际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所产生
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一种问题的情境之中,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探索的动机,培养学生“不知足”的学习习惯。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在备课时便考虑到六年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但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学生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
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则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教学时,我准备了一个猜图形的游戏,先由教师说出这个图形的特征,学生猜是什么图形。
接着出示圆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想一想圆跟刚才的图形有什么区别?它是由什么线围成的?这个环节相信很能吸引学生的参与,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几何图形”学习的情境中。
接下来教师设问:是不是所有用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都是圆呢?出示一个椭圆和一
个圆,问:这个为什么不是圆?在探究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及它们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自主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怎样?猜一猜半径与直径的
长度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汇报后,教师出示大小不一样的两个圆,问:孩子们,看看老师手上的两个圆,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你们帮忙解决,大家愿意吗?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对吗?从而让学生理解在讲直径与半径的长度关系前必须要考虑“在同一个圆内”。
在学生学习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后,教师设问:用这个物体画一个圆是这样的,假如画一个比它大或比它小的圆,这个物体能做到吗?让你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有什么更好的工具呢?在学生画
好后,展示同学们的作品,拿一幅画得较标准的和一幅画得不标准的,进行小组讨论:你们认为哪幅画得好看呢?为什么?通过这样的不断设问,在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学习,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们有效的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引导学生理解圆的意义的基础上,我将课本中圆的特征这一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自学探究,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我则真正成为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对于圆心——半径——直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这一系列知识的学习上都体现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看书自学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而在学生自学探究之前,出示自学建议,打破了过去教师对学生学法的限定,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特点自行决定。
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探究环境,充分提供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已亲身去感受数学,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可见,教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使学生深入其境,真正作为一个主体从事探究,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习惯。
三、归还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精神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留给他们足够的思维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
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形式强有力地促进知识的内化,促进思维的发展。
例如,我在教数学分数除法中倒数的认识时,就巧妙运用学科之间知识的链接进行教学。
课一开始,我便说:孩子们,今天这节数学课老师要给你们一起去探索语文知识,学生一下子就觉得好奇,随即在多媒体上展示一副对联____呆子吃杏子,上一口,下一口,口口回香;杏子送呆子,上一木,下一木,木木林栽。
学生便不由自主地朗诵起来,七嘴八舌地问:老师,这节课是数学课,为什么讲对联啊?这个对联是什么意思啊?这个对联有什么特征啊?……听了学生
的提问,我就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交流,这时学生的讨论越来越激励了。
两分钟后,我便让孩子们把自己刚才交流的结果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于是,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各自的见解,最后形成了一个共识:这个对联中有两个汉字,“杏”和“呆”很有趣,这两个字的上部分和下部分的位置刚好倒换一下就变成了另一个字。
这时,我说,数学中也有象“杏”和“呆”这样上、下两部分倒换一下的情况,你们发现了吗?学生开始思考起来,有的说, 3/5和5/3,这时我便板书“倒数”的认识。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只扮演了一个组织者的角色,而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用素质教育的理念,创造性地组织活动,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创新的机会。
营造数学探究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乐于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
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