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通路感染预防指南概要翻译(最终版)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防控最新指南解读PPT课件
1 2
局部用药
将抗菌药物直接应用于感染部位,如血管内导管 局部涂抹或浸泡,可减少全身用药带来的不良反 应。
全身用药
通过口服或静脉给药,使药物分布到全身各组织 和器官,对于严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更为适用。
3
综合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感染类型和程度以及药物特性等 ,综合评估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的利弊,选择最 佳治疗方案。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主要包括皮肤微生物定植、导管 接头污染、输液系统污染等。
危险因素
包括患者因素(如年龄、基础疾 病、免疫功能等)和导管因素( 如导管类型、留置时间、置管部 位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低血压等 全身性感染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感染 性休克。
诊断依据
教育患者了解感染的风险因素、预防措施和感染后的处理方法,增强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和能力。
日常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导管,避免污染和损伤,同时合理安排饮食和休息,增强 身体抵抗力。
心理干预措施实施
焦虑、抑郁情绪疏导
针对患者因病情和治疗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采取心理疏导、认 知行为疗法等措施,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治疗。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防控最新指南解读
汇报人:xxx
目录
•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概述 • 血管导管选择与使用原则 • 消毒灭菌技术在防控中应用 • 药物预防和治疗策略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工作 •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持续改进
01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CRBSI)是指留置血管导管期间及拔除血管导 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血流感染。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治疗指南护理课件
每次使用导管前,应使用75%酒精或 碘伏对导管接头进行消毒。
患者教育及注意事 项
患者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导管的重要性、 注意事项和自我护理方法,提高
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注意事项
告知患者避免剧烈运动、避免牵拉 导管、避免接触水等,以减少导管 相关感染的风险。
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如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疼痛等症 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 治疗导管相关感染。
针对性治疗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确保治疗效果。
拔管与后续处理
拔管时机
在感染得到控制后,及时拔除导管,避免感染复发。
后续护理
加强患者护理,定期监测体温、血象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症状。
04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严重的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Leabharlann 防与治疗指 南护理课件目 录
•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概述 •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措施 •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治疗流程 •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案例分析 •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展望
contents
01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是指在留置 血管内导管期间,患者发生的与 导管相关的感染。
THANKS
感谢观看
03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治疗流程
感染诊断与评估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导管培养结果进行诊断,确诊为血管内导管 相关感染。
评估病情
了解患者感染的具体病菌种类、感染部位、严重程度等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 依据。
抗感染治疗方案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ppt课件
病原菌的种类与病死率有一定相关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死亡率最高,达 8.2%。
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所致的CRBSI的死亡率最低,约为 0.7% 。
真菌引起的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死亡率更高。
Mermel LA, Farr BM, Sherertz RJ et al.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s.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01 Apr;22(4):222-42
常见的致病菌
常见的致病菌有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球菌,和白色念珠菌;
少见的致病菌有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蔓不 动杆菌等,放射性土壤杆菌也有报道。
真菌感染在近年来有增加趋势。
Jarvis WR, Edwards JR, Culver DH et al. 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s in adult and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s. Surveillance System. Am J Med. 1991 Sep 16;91(3B):185S-91S
O’Gradu NP, Alexander M, Dellinger EP et al.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s. Pediatrics. 2002;110(5):e51
2011年美国CDC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指南
2011年美国CDC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指南最新BUNDLE:1.对进行插管和维护操作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2.在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时,采取最大无菌屏障措施;3.用含氯己定(洗必泰)浓度超过0.5%的酒精溶液进行皮肤消毒;4.避免常规更换中心静脉置管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5.当严格执行上述方法仍不能降低感染率时,使用消毒剂或抗菌药涂层的短期中心静脉导管和浸有氯己定的海绵敷料。
推荐意见要点:一、教育、培训与人员配备1.明确插管指征、正确操作和维护程序及正确感染控制措施。
(ⅠA类)2.对进行导管插入和维护的相关人员对指南知晓和遵从程度进行周期性评估。
(ⅠA类)3.只有接受过培训并证明有能力进行周围和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和维护的人员才能被指派本项操作。
(ⅠA类)4.确保ICU适当的护理人员的水准。
观察性研究表明,没有经验的护士或患护比例增加,与ICU中插管相关血液感染(CRBSI)相关。
(ⅠB类)二、导管及插管部位选择(一)、外周及中线导管(midline catheter)1.对于成年人,应选择上肢部位进行插管。
(Ⅱ类)2.对于儿童,可选择上肢、下肢或头皮(新生儿或小婴儿)部位进行插管。
(Ⅱ类)3.根据插管目的、维持时间、了解相关感染和非感染并发症、插管操作者的个人经验等因素,选择导管种类。
(ⅠB类)4.避免在给药或输液时使用钢针,以防止液体外渗时发生组织坏死。
(ⅠA类)5.当静脉输液治疗可能要超过6天时,应使用中线导管或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
(Ⅱ类)6.对于使用透明敷料者,通过敷料外触诊辨别是否有疼痛和肉眼观察,每天评估插管部位情况。
对于使用纱布或不透明敷料,除非患者有感染迹象如局部压痛或其他可能CRBSI迹象,否则不应揭除。
(Ⅱ类)7.当患者出现静脉炎(热、痛、红或触感静脉索)、感染或导管故障时,及时拔出外周静脉置管。
(ⅠB类)(二)、中心静脉导管(CVC)1.在选择置管部位前,须权衡降低感染并发症和增加机械损伤并发症(如气胸、刺入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裂伤、锁骨下静脉狭窄、血胸、血栓形成、空气栓塞,置管错位)的风险。
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dc指南解读)
导管插入后的护理
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导管的通畅性和固定情况,以及穿刺 部位的皮肤状况。
保持清洁
定期清洁和消毒导管及其附件,防止细菌滋生。
记录护理过程
对导管的护理过程进行详细记录,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感染的症状与诊断
1 2
发热
不明原因的发热可能是感染的征兆。
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DC指南解读)
• 引言 •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概述 • CDC指南的主要内容 • CDC指南的解读与实施建议 • 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01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 染,对患者健康和医疗资源造成严重负担。
02
导管插入过程中,皮肤表面的微生物可能通过导管 侵入血液,引发感染。
推动行业规范
CDC指南的发布和实施,有助于 推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规范操 作,提高预防感染意识和能力。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
作
CDC指南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 响力,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提供 了平台,促进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和进步。
对未来的展望与建议
加强基础研究
进一步深入开展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基础 研究,探索更为有效的预防方法和手段。
推广新技术
积极推广和应用新的预防感染技术,如抗菌涂层导 管等,提高预防效果和安全性。
完善监测体系
加强医疗机构内感染监测体系建设,及时发 现和解决感染问题,保障患者安全。
THANKS
感谢观看
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手卫生、选择合适的导管、 减少不必要的导管留置、定期更换导 管、保持导管连接处清洁干燥等。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
01 02
03
患者局部感染时出现红、肿、 热、痛、渗出等炎症表现, 血流感染除局部表现外还会 出现发热(>38℃)、寒颤或低 血压等全身感染表现。血流 感染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结 果: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 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尖端 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 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管
相关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各类血管导管使用 指征、置管方法、使用与维护、血管导管 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 培训和教育, 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并对患者及家属 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
要
理
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血管 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因素,实施 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 工作措施。中心导管置管环境应 当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 医疗机构Ⅱ类环境要求。
在发生血管导管相关血流 感染、血管关闭不全、血 栓时,应当拔除导管,不 应当更换导管。只有在导 管发生故障时才更换导管。
使用低剂量肝素 (0.25U/mL~1 .0 U/mL)持续 输入脐动脉导管以维持其 通畅。
特殊导管
A 完全植入术导管(输液港)
输液港专用留置针(无损伤针头)应当至少
每7天更换一次。输液港血管通路在治疗
置管后预防
应当尽量使用 无菌透明、透 气性好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料 覆盖穿刺点, 对高热、出汗、 穿刺点出血、 渗出的患者可 使用无菌纱布 覆盖。
应当定期更换置管 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 菌纱布至少1次/2天, 无菌透明敷料至少 1次/周,敷料出现 潮湿、松动、可见 污染时应当及时更 换。
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指南(译文)
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指南(译文)北京军区总医院药理科李勇(译)资料来源: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由美国感染病协会(IDSA)制订,发表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2; 35:1281-307一、缩写BSIs Bloodstream infections 血流感染CRBSI In 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 fecti ons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VCs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中心静脉导管ICU Intensive care units 重症监护病房PICC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CRBSI发生率的常用表示方法x例次/1000个导管留置日二、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要点1•对插管的医生和护理导管的护士进行相关教育和培训2•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过程中,实施最大可能的无菌操作3.2%氯己定制剂消毒皮肤预防感染效果最好4•常规更换中心静脉导管不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5•常规预防措施实施后,感染几率若仍居高不下,可考虑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三、基本知识介绍(一)一般情况一定条件下,留置血管内导管是必需的医疗操作。
但是,置管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包括局部感染、CRBSI、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心内膜炎和其他血行性播散性感染,例如肺脓肿、脑脓肿、骨髓炎、眼内炎等。
CRBSI的发生率与导管种类、导管相关医疗操作的频率、患者病情(如基础疾病、疾病严重程度等)等因素相关。
外周静脉导管相关局部和BSIs发生率很低,但由于使用频率最高,造成的严重感染也时有报道。
血管内导管相关的严重感染主要与CVCs相关。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本指南旨在根据导管相关感染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推荐临床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利于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规范化管理。
(一)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概念1、导管病原菌定植(catheter colonization):导管头部、皮下部分或导管接头处定量或半定量培养,确认有微生物生长(>15菌落形成单位(CFU))。
出口部位感染(exit-site infection):是指出口部位2cm 内的红斑、硬结和(或)触痛;或导管出口部位的渗出物培养出微生物,可伴有其他感染征象和症状,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2、隧道感染(tunnel infection):指导管出口部位,沿导管隧道的触痛、红斑和/或大于2cm的硬结,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3、皮下囊感染(pocket infection):指完全植入血管内装置皮下囊内有感染性积液;常有表面皮肤组织触痛、红斑和/或硬结;自发的破裂或引流,或表面皮肤的坏死。
可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4、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指留置血管内装置的患者出现菌血症,经外周静脉抽取血液培养至少一次结果阳性,同时伴有感染的临床表现,且除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行感染源。
(二)流行病学感染发生率各种类型导管的血行感染发生率不同,以千导管留置日来统计,从2.9-11.3/1000导管日不等。
发生血行感染率较高的分别为切开留置的周围静脉导管及带钢针的周围静脉导管,而经皮下置入静脉输液港及中长周围静脉导管的感染率较低;以导管感染发生百分率来计算,长期留置隧道式带套囊透析导管发生感染率最高,周围静脉留置针发生感染率最低。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不仅与导管类型有关,还与医院规模,置管位置及导管留置时间有关。
(三)微生物引起导管感染的方式有以下三种:(1)皮肤表面的细菌在穿刺时或之后,通过皮下致导管皮内段至导管尖端的细菌定植,随后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PPT课件
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感染性休克等。
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培养等)及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进行综合 判断。
预防措施重要性
01 降低感染发生率
通过采取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血管导管相关 感染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02 提高医疗质量
重要性。
社会公众普及知识传播渠道拓展
社交媒体宣传
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 交媒体平台,发布血管导管 相关感染的科普文章、视频 等。
大众媒体合作
与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 等大众媒体合作,制作专题 节目或开设专栏,提高公众 的认知度。
公共场所宣传
在医院、社区、学校等公共 场所设置宣传栏或播放宣传 片,普及血管导管相关感染 的知识。
手卫生监测
医疗机构需定期对医务人 员的手卫生情况进行监测 和评估,确保手卫生规范 得到执行。
04
药物预防与治疗策略部署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严格掌握使用指征
仅在明确存在感染或高度 怀疑感染时,根据细菌培 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 适的抗菌药物。
遵循合理用药原则
按照药物的抗菌谱、药代 动力学特点、细菌耐药情 况及不良反应等,制定个 体化给药方案。
02 导管材质与特性
考虑导管的材质、柔软度、长度、内径等因素, 以确保导管的适用性和安全性。
03 感染风险
评估不同导管类型与感染风险之间的关系,优先 选择感染风险较低的导管。
插入部位及操作方法规范
插入部位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和导管 类型选择合适的插入 部位,如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股静脉 等。
操作环境要求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 防与控制指南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最新)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2010-10-28 点击:2625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在日常医疗实践中,尤其是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血管内置管是不可或缺的处置手段。
随着医学的发展,对导管技术的要求提高,单纯的外周静脉导管和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已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需要,多种形式的导管应运而生,成为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及静脉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
然而,随之产生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包括机械损伤、感染、血栓形成等也日益突出[1],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并且加重医疗负担[2-5]。
因此为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降低医疗成本,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就显得更为必要。
本指南旨在根据导管相关感染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推荐临床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利于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规范化管理。
推荐级别依据Delphi分级法(见表1)血管内导管类型血管内导管类型多样,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根据置入血管类型分为:周围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根据留置时间分为:临时或短期导管,长期导管;根据穿刺部位分为:周围静脉导管,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锁骨下静脉导管,股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导管;根据导管是否存在皮下隧道分为皮下隧道式导管和非皮下隧道式导管;根据导管长度分为长导管,中长导管和短导管[5-6]。
描述如表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概念导管病原菌定植(catheter colonization):导管头部、皮下部分或导管接头处定量或半定量培养,确认有微生物生长(>15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7]。
出口部位感染(exit-site infection):是指出口部位2cm内的红斑、硬结和(或)触痛;或导管出口部位的渗出物培养出微生物,可伴有其他感染征象和症状,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护理课件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导管维护知识,指导患者保持个人卫生,减少感染风险。
详细描述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导管维护的重要性、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指导患者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 ,避免剧烈运动和接触污染物。教育患者自我观察和及时报告异常情况,以便及时处理和预防感染。
环境及设备清洁消毒
总结词
保持医疗环境和设备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04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 护理实践
导管护理操作规范
01
02
03
04
导管清洁
使用无菌棉球和消毒液对导管 周围皮肤进行清洁,保持皮肤
干燥。
导管固定
采用无菌敷料固定导管,避免 导管移动或滑脱。
导管更换
按照医生指示定期更换导管, 更换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
导管冲洗
定期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导 管,保持导管通畅。
06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 未来展望
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前景
新型抗菌涂层材料
研发具有抗菌、防污功能的涂层材料,降低血管 导管表面细菌定植。
智能化监测系统
利用传感器和算法,实时监测血管导管的感染风 险,提高预警和诊断的准确性。
个体化护理方案
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控制 方案,提高护理效果。
患者病情观察与评估
体温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体温,发现异常 升高应及时处理。
局部症状观察
注意观察导管周围皮肤有无红 肿、疼痛等症状。
血液指标检测
定期检测血常规、血培养等指 标,了解感染情况。
患者自护能力评估
评估患者对导管的自护能力和 知识掌握程度,给予相应指导
。
心理护理与沟通技巧
美国CDCHICPAC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指南(全文)
美国CDC/HICPAC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指南(全文)推荐要点一、教育、培训和人员配备1.对医务人员进行导管使用指征、插管和维护的正确操作规程,以及恰当的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感染控制措施等知识教育。
证据级别 IA2.定期评估导管插管和维护人员对指南的知晓情况和依从性。
证据级别 IA3.只有经过培训,且证实具备相应能力的人员才能进行外周和中央导管插管和维护。
证据级别 IA4.确保ICU人员具有合适的护理水平。
观察性研究提示,需要管理中心静脉的ICU,CRBSI与流动护士比例高或护患比例下降有关。
证据级别 IB二、导管和插管部位的选择(一)外周导管和中导管1.对于成年患者,插管部位选择上肢部位。
下肢部位的插管尽可能更换到上肢部位。
证据级别 II2.对于儿童患者,插管部位既可以选择上肢,也可以选择下肢或头皮(新生儿或婴幼儿)。
证据级别 II3.根据插管的目的、使用持续时间、已知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并发症(如静脉炎和渗透),以及导管操作人员的经验等,选择导管。
证据级别 IB4.渗透可致组织坏死的液体和药物避免使用钢针给药。
证据级别 IA5.如果IV持续使用时间可能超过6天,使用中导管或PICC,替代短期外周导管。
证据级别 II6.每日通过敷料触诊插管部位,评估有无压痛,或者透过透明敷料查看有无红肿。
如果患者没有临床感染体征,不应揭开纱布和不透明敷料。
当患者可能有CRBSI的局部压痛或其他体征时,应揭开不透明敷料,肉眼检查插管部位。
证据级别 II7.如果患者出现静脉炎的体征(发热、压痛、红斑或痛性索状硬条)、感染,导管功能障碍时,拔除外周静脉导管。
证据级别 IB(二)中心静脉导管1. 在推荐的可减少感染并发症的部位放置中心静脉装置,要权衡预防机械并发症发生风险(如气胸、误穿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撕裂、锁骨下静脉狭窄、胸腔积血、血栓症、空气栓塞、以及导管异位)的利弊。
证据级别 IA2. 对于成年患者,中心静脉通路要避免选择股静脉。
2024年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策略英文版
2024年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策略英文版Document Title: Prevention Strategie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2024Cardiovascular diseases remain a leading cause of mortality worldwid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burden of these diseases, it is essential to implement effective prevention strategies. This document outlines key prevention strategie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the year 2024.Lifestyle ModificationsEncouraging individuals to adopt a healthy lifestyle is crucial in prevent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his includes promoting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maintaining a balanced diet, avoiding tobacco use, and managing stress levels.Early Detection and ScreeningRegular health check-ups and screenings can help identify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t an early stage. This allows fortimely interventions and treatment to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serious complications.Education and Awareness CampaignsRaising awareness about the risk factors and symptom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s essential in empowering individuals to take control of their health. Educational campaigns can help promote healthy behaviors and encourage early intervention.Access to Healthcare ServicesEnsuring access to quality healthcare services is vital in preventing and manag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his includes improving healthcare infrastructure, increasing healthcare workforce capacity, and providing affordable healthcare options.Community EngagementEngaging communities in prevention efforts can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reducing the preval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ommunity-based programs, support groups, and outreach initiatives can help promote healthy behaviors and provide social support.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Utilizing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in healthcare can enhance prevention effort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his includes the use of telemedicine, wearable devices for monitoring health parameters, and digital health platforms for remote care.Policy and AdvocacyAdvocating for policies that promote cardiovascular health is essential in creating a supportive environment for prevention efforts. This includes implementing regulations on tobacco control, promoting healthy food environments, and supporting physical activity initiatives.Research and Data AnalysisContinued research and data analysis are crucial in understanding the trends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his information can inform prevention strategies and help identify areas for improvement in healthcare delivery.In conclusion,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hat combines lifestyle modifications, early detection, education, access to healthcare, community engagement, technology, policy, research, and data analysis is essential in prevent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2024.。
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指南
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指南美国CDC 2002卫生部医政司与亚太感染控制学会(APSIC)医院感染控制促进项目(ICCP)工作组组织编译BD公司特别赞助支持目录页与出版方信息MMWR系列出版丛书由CDC流行病学部,美国亚特兰大健康和人员服务部出版,GA 30333引用---------------------------CDC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指南。
MMWR2002;51(NO.RR-10)包括页数---------------------------CDCJulie L.Gerberding,M.D.,M.P.H.DirectorDavide W.Fleming,M.D.Deputy Director for Science andPublic Health DixieE.Snider,Jr.,M.D.,M.P.H.Associate Director for Science---------------------------流行病学部Stephen B.Thacker,M.D.,M.Sc.Director---------------------------科学和健康交流部John W.Ward,M.D.DirectorEditor,MMWR Series---------------------------SuzanneM.Hewitt,M.P.A.Managing Editor---------------------------Teresa F.RutledgeRachel J.WilsonProject Editors---------------------------Malbea A. HeilmanBeverly J. HollandVisual Information Specialists---------------------------Quang M. DoanErica R. ShaverInformation Technologe Specialists目录导言 (1)成人和儿科患者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概述 (1)流行病学和微生物学 (3)发病机理 (3)预防成人和儿童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策略 (4)导管的更换 (6)儿科患者血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特殊考虑 (7)成人和儿童患者血管内置管的建议 (8)附件A (12)附件B (13)参考 (14)001页此后按所需的关系安排页数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指南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Prepared byNaomi P. O'Grady, M.DMary AlexanderE. Patchen Dellinger, M.D.Julie L. Gerberding, M.D., M.P.H.Stephen O. Heard, M.D.Dennis G. Maki, M.D.Henry Masur, M.D.Rita D. McCormick, M.D.Leonard A. Mermel, D.O.Michele L. Pearson, M.D.Issam I. Raad, M.D.Adrienne Randolph, M.D., M.Sc.Robert A. Weinstein, M.D.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arylandInfusion Nurses Socie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WashingtonOffice of the Director, CDC, Atlanta, Georgia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School, Worcester, Massachusett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edical School, Madison, Wisconsi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Hospital and Clinics, Madison, Wisconsin Rhode Island Hospital and Brow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Providence, Rhode IslandDivision of Healthcare Quality Promo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Infectious Diseases, CDC, Atlanta, Georgia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Houston, TexasThe Children's Hospital, Boston, MassachusettsCook County Hospital and Rush Medical College, Chicago, IllinoisThe material in this report was prepared for publication by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Infectious Diseases, James M. Hughes, M.D., Director; Division of Healthcare Quality Promotion, Steven L. Solomon, M.D., Acting Director摘要此指导方针已由导管植入者和负责医院感染监测和控制的有关人员改进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通路感染预防指南概要翻译(最终版)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治指南概要(美国-2011)林曰勇翻译整理本指南供医院住院、门诊及家庭医疗保健机构的负责血管内置管术专业人员或感染控制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指南是由一个多个专业学科代表组成的工作组负责制定,主要的学科有危重症医学、传染病学、医疗保健及感染控制学、外科学、麻醉学、介入放射学、肺科学、儿科学及护理学。
工作组由危重症监护医学学会(SCCM)主导,合作机构有美国传染病学学会(IDSA),美国医疗保健流行病学学会(SHEA),外科感染学学会(SIS),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美国胸科学会(ATS),美国危重监护麻醉医师协会(ASCCA),美国感染控制工作者协会(APIC),美国输液护士协会(INS),美国肿瘤护理协会(ONS),美国肠内与肠外营养学会(ASPEN),介入放射学学会(SIR),美国儿科学会(AAP),儿科传染病学学会(PIDS)及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属下的美国议员感染控制顾问委员会(HICPAC)。
制定本指南旨在更新发表于2002年的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指南,为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主要强调的内容如下:1) 对从事血管内导管放置及维护工作的医疗专业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2) 行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时采用最高级别的无菌操作规程;3) 用含氯己定(洗必泰)浓度超过0.5%的酒精溶液进行皮肤消毒;4) 避免常规中心静脉导管更换以防止感染;5) 当严格执行上述方法后感染率仍不下降时,可以考虑临时中心静脉导管使用杀菌剂/抗生素封管和浸有洗必泰的海绵敷料。
指南上的各推荐类别如下:IA. 强烈推荐采用,有精心设计的实验、临床或流行病学研究的强有力支持。
IB. 强烈推荐采用,并有一些实验、临床或流行病学研究和一项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支持;或一项被有限的证据支持的习惯作法(例如,无菌技术)。
IC. 联邦政府或州政府制定的标准、规则规程的要求。
II. 建议采用,有临床或流行病学研究的支持,或一项理论基础的支持。
未明确.关于其有效性存在的证据不充分或意见不统一。
前言在美国,ICU病房每年有1500万中央静脉导管日(导管日计算方法:一定时间内所选人群使用CVC天数总和)。
在导管相关血源性感染(CRBSI)方面已有很多的研究。
导管相关感染发生明显增加了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但没有证据表明其能作为独立因素增加病死率。
ICU每年有8万导管相关血源性感染,如果医院所有科室部门都纳入统计,每年总共有25万例血源性感染发生。
通过一些分析表明,感染引起的支出是重要的,由于感染发生率及经济支出情况。
为了改善病人预后,减少医疗保健支出(对病人,医疗提供者,保险公司,政府决策者都有利),倡导降低感染发生率十分必要。
为实现这一目的,需多方共同努力,包括:决策放置及拔出CVC 的上级医师,导管置入操作者,导管日常护理人员,感染控制人员,含CEO在内的医疗机构领导层,导管供应商以及需自己护理导管的病人。
有效防止感染计划的目标的应当是在所有医疗机构都消除CRBSI。
尽管这个目标极具挑战性,这个计划能减少CRBSI证实是有效的,但杜绝CRBSI仍需继续努力。
该指南从尽可能降低感染率出发,但应考虑到病人类型,病人本身广泛存在的微生物以及目前政策及技术的局限性。
推荐要点一、教育、培训与人员配备1. 明确血管内导管置入指征、正确操作和维护程序及正确感染控制措施。
(?A 类)2. 要周期性评估导管置入和维护的相关人员对指南知晓度和遵从程度。
(?A类)3. 只有接受过培训并证明有能力进行周围和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和维护的专业人员才能被指派置管操作。
(?A类)4. 确保ICU中护理人员恰当的水平和数量。
观察性研究表明,没有经验的护士或患护比例增加,与ICU中插管相关血液感染(CRBSI)相关。
(?B类) 二、导管及插管部位选择(一)外周及中线导管(midline catheter)1. 对于成人,应选择上肢部位进行置管。
下肢置管应尽快更换为上肢置管。
(?类)2. 对于儿童,可选择上肢、下肢或头皮(新生儿或小婴儿)部位进行置管。
(?类)3. 根据插管目的、维持使用时间、已知相关感染和非感染并发症(如静脉炎和渗出)、置管操作者的个人经验等因素,选择导管种类。
(?B类)4. 避免在给药或输液时使用钢针,以防止液体外渗时发生组织坏死。
(?A类)5. 当静脉输液治疗可能要超过6天时,应使用中线导管或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
(?类)6. 对于使用透明敷料者,可通过敷料外触诊辨别是否有疼痛和肉眼观察来每日评估插管部位情况;对于使用纱布或不透明敷料,除非患者有感染迹象如局部压痛或其他可能CRBSI迹象,否则不应揭除检查。
(?类)7. 当患者出现静脉炎(热、痛、红或触感静脉索)、感染或导管失功时,及时拔出外周静脉置管。
(?B类)(二)中心静脉导管(CVC)1. 在选择置管部位前,须权衡降低感染并发症和增加机械损伤并发症(如气胸、置入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撕裂伤、锁骨下静脉狭窄、血胸、血栓形成、空气栓塞,置管错位)的风险。
(?A类)2. 对于成人,避免选择股静脉作为穿刺点。
(?A类)3. 当对成人进行非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操作时,应选择锁骨下静脉而非颈静脉或股静脉,以减少感染风险。
(?B类)4. 对于隧道式CVC放置部位,尚无适宜推荐意见。
(未明确)5. 对于血液透析或终末期肾病患者,应避免选择锁骨下静脉部位,以防锁骨下静脉狭窄。
(?A类)6. 对于须接受长期透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应采用造瘘或人造血管移植等方式而非CVC。
(?A类)7. 使用超声引导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如果这项技术可用的话),以减少反复插管试探次数和机械损伤并发症。
超声引导技术仅供接受过全面培训的人员使用。
(?B 类) 8. 使用能满足病人使用的最少数量出口或腔道的CVC。
(?B类)9. 关于胃肠外营养置管,尚无推荐意见。
(未明确)10. 当无必要时,应迅速拔除导管。
(?A类)11. 当遵守无菌技术不能得到保证情况下(如急诊放置导管),应尽快更换导管,即48小时内。
(?B类)三、手部卫生和无菌操作1. 在触摸插管部位前、后,以及插入、重置、触碰、维护导管及更换敷料前、后时,均应严格执行手部卫生程序,可以是传统的皂液和水,或者用酒精擦手液。
在对插管部位进行消毒处理后,不应再触摸该部位,除非始终保持无菌操作。
(?B类)2. 在进行插管和维护操作时须无菌操作。
(?B类)3. 进行周围静脉置管时,若对插管部位进行皮肤消毒后不再触碰该部位,则佩戴清洁手套即可。
(?C类)4. 进行动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及中线导管置管时,必须佩戴无菌手套。
(?A 类)5. 经导丝更换导管操作时,在接触新的导管前,应更换无菌手套。
(?类)6. 更换敷料时,佩戴清洁或无菌手套。
(?C类)四、最大无菌屏障措施1. 在放置CVC、PICC或更换导丝时,应进行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佩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无菌手术衣、患者全身覆盖的无菌布。
(?B类)2. 肺动脉置管时,应使用无菌袖套进行保护。
(?B类)五、置管部位皮肤准备1. 在进行周围静脉置管前,采用杀菌剂(70%酒精、碘酒、聚维酮碘或葡萄糖酸氯己定)进行清洁皮肤。
(?B类)2. 在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周围动脉置管和更换敷料前,应用含氯己定浓度超过0.5%的酒精溶液进行皮肤消毒。
若患者禁忌使用氯己定,则可选用碘酒、聚维酮碘或70%酒精。
(?A类)3. 尚无研究比较酒精+氯己定和酒精+聚维酮碘皮肤消毒作用差异。
(未明确)4. 关于氯己定在<2月婴儿中的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无推荐意见。
(未明确)5. 根据生产商的规定,应保证在进行插管时皮肤表面的消毒剂已干燥。
(?B类)六、置管部位敷料应用1. 使用无菌纱布或无菌的透明、半透明敷料覆盖置管部位。
(?A类)2. 若患者易出汗或置管部位有血液或组织液渗出,应选用纱布覆盖,直至本问题解决。
(?类)3. 当敷料潮湿、松弛或明显弄脏时,应更换。
(?A类)4. 除透析导管外,不要在置管部位使用抗菌膏或油脂,因其易导致真菌生长及抗菌药耐药。
5. 不要使导管及置管部位浸入水中。
在做好防护措施后(例如导管与接口用防透水材料覆盖),可进行淋浴。
(?B类)6. 对于短期CVC置管部位,每2天更换纱布敷料。
(?B类)7. 对于使用透明敷料的短期CVC置管,至少应每7天更换敷料。
除非在儿科患者导管被掉出的风险超过敷料更换的益处(?B类)8. 覆盖于隧道或植入式CVC部位的透明敷料更换不应频于每周1次(除非敷料变脏或松弛),直至插入部位愈合。
(?类)9. 对于已愈合的长期隧道CVC置管部位出口处,覆盖敷料的必要性,尚无推荐意见。
(未明确)10. 保证置管部位护理与置管材料相匹配。
(?B类)11. 所有肺动脉置管均应使用无菌套管。
(?B类)12. 对于>2个月的患者使用暂时性短期导管,在采用基础预防措施后,若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率仍较高,则可使用浸有氯己定的海绵敷料。
(?B类) 13. 尚无其他类型氯己定相关敷料推荐意见。
(未明确)14. 更换敷料时,肉眼观察置管部位或在敷料外进行触诊。
若患者有压痛感、不明原因发热或其他表现提示局部或血流感染,应立即揭开敷料检查置管部位。
(?B类) 七、患者清洁使用2%氯己定每日清洁皮肤1次以减少CRBSI。
(?类)八、导管固定装置使用免缝合装置固定装置降低感染率。
(?类)九、抗菌药/消毒剂涂层导管对于导管预计留置超过5天的患者,若采用综合措施仍不能降低CLABSI率,推荐使用氯己定/磺胺嘧啶银或米诺环素/利福平包裹的CVC。
综合措施应包括至少有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培训导管置入和维护的工作人员、使用最高级别无菌屏障措施、置管时使用含氯己定浓度超过0.5%的酒精溶液进行皮肤消毒。
(?A类) 十、全身性抗生素预防不要在置管前或留置导管期间,为预防导管定植或CRBSI而常规全身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B类)十一、抗生素/消毒剂软膏在置管操作完成及每次透析后,在血液透析管出口处可使用聚维酮碘消毒剂软膏或杆菌肽/短杆菌肽/多粘菌素B软膏。
须根据制造商的建议,保证透析导管的材料不会与软膏发生反应)。
(?B类)十二、抗菌药物封管、抗菌素导管冲洗和导管封管预防对于长期置管患者,虽然最大程度地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但仍有多次CRBSI 史,可用预防性抗菌药物溶液封管。
(?类)十三、抗凝剂一般患者人群不要常规使用抗凝治疗来减少导管相关感染。
(?类) 十四、更换外周及中线导管1. 对于成人,不需要短于72~96小时更换外周置管来减少感染和静脉炎的风险。
(?B类)2. 在成人,关于更换外周导管的临床指征,尚无推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