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武汉文化调研社会实践报告

武汉文化调研社会实践报告

武汉文化调研社会实践报告一、引言武汉作为一座充满活力和文化底蕴的城市,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和热爱。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选择了武汉作为我们的社会实践调研地点,深入了解和探索这座城市的文化现状和发展趋势。

本报告旨在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收集,对武汉的文化进行分析和总结,为进一步推动武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调研目的和意义1. 调研目的(1)了解武汉文化发展的历史沿革和现状;(2)分析武汉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3)探讨武汉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机遇;(4)提出推动武汉文化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2. 调研意义通过对武汉文化的调研,可以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特色,为武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也可以为武汉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和支持,推动武汉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调研方法和过程1.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走访、访谈、问卷调查、资料搜集等。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武汉文化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

2. 调研过程(1)实地走访:我们选择了武汉市的文化街区、博物馆、文化展览馆等地点进行了实地走访,并对当地的文化氛围和特色进行了深入了解;(2)访谈调查:我们采访了一些从事文化产业的专业人士,了解他们对武汉文化产业发展的看法和建议;(3)问卷调查: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一定数量的样本,了解大众对武汉文化的认知和期待;(4)资料搜集: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有关武汉文化发展的文献资料,包括书籍、报刊、网站等,了解武汉文化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发展。

四、文化历史沿革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文化荟萃的地方。

武汉的文化源远流长,包括樊城文化、武昌文化、汉阳文化等多种历史文化,均在武汉留下了浓厚的历史痕迹。

其中,汉阳文化更是让武汉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名城,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闻名于世。

在近代历史中,武汉的文化生活也是丰富多彩。

武汉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武汉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武汉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1. 产业升级和转型:武汉将通过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等领域的发展,实现增长点的转移和去杠杆负担,提高城市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2. 城市现代化发展:武汉将在城市规划、交通体系、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推进创新,实现城市愈加先进、绿色、智慧和人文特点的融合。

3. 建设国际化城市:武汉将继续提升城市的世界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外资和优秀人才,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形象。

4. 高端人才引进:武汉将不断增加高端人才的引进,推进人才培养和推动人才的创新发展,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城。

5. 良好生态环境:武汉将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探索绿色发展模式和循环经济,以保护城市宜居环境和生态节约型社会。

6. 教育事业优化:武汉将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和特色教育学校。

7. 人民福祉保障:武汉将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化水平,加强社会事业领域的发展,实现城市全面的健康、文化、安全与福利保障。

www。

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文案

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文案

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文案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武汉作为中国内地的中心城市,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动,武汉的发展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分析武汉的发展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 经济发展: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经济中心,近年来,其GDP持续增长,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武汉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汽车、钢铁、化工等行业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武汉也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蓬勃发展。

2. 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市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能源、信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武汉长江大桥、汉口火车站等交通枢纽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

同时,武汉还积极推广智能城市建设,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支持。

3. 教育与科技:武汉是中国重要的教育城市之一,拥有多所著名高校,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这些高校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也孕育了许多科技创新企业。

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以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4. 生活品质提升:随着城市发展,武汉居民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城市的绿化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也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此外,武汉还注重城市治理和社会服务,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

二、未来趋势展望1. 产业升级:武汉将继续推进产业升级,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和培育。

在新材料、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武汉将加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力度,进一步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和技术水平。

2. 区域协同发展: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武汉将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加强交通、能源、产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格局,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武汉将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地。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构建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2024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2024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2024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引言: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武汉市在全国乃至全球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然而,武汉市人民始终坚定地与疫情进行抗争,并通过艰苦努力取得了全面胜利。

2024年,武汉市将继续努力,致力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经济发展:1.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市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重点推进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的建设,进一步缩短城市交通拥堵时间,提高交通效率。

2.创新科技产业:武汉市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

鼓励创业创新,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吸引更多的科技企业落户武汉市。

3.优化营商环境:武汉市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办事成本。

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

4.发展现代农业:武汉市将加大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力度,推进农业现代化。

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社会事业:1.提升教育质量:武汉市将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升教育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改善教育设施条件,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加强职业教育的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2.强化医疗卫生体系:武汉市将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投资,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和技术。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均衡性。

3.加强社会保障:武汉市将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力度。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保障范围,提升保障水平。

加强对特殊群体、困难群众的帮扶,确保社会稳定和谐。

4.加强环境保护:武汉市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监测和治理。

推广清洁能源,减少污染排放。

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三、文化建设:1.丰富文化活动:武汉市将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关于武汉调研报告

关于武汉调研报告

关于武汉调研报告武汉调研报告引言:武汉市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地区,是该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武汉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武汉市的人口、经济、环境、交通等状况,并为武汉市政府提供有效的建议。

一、人口状况:根据调查,截至2021年,武汉市的常住人口约为1100万人。

随着城市发展和各类政策的推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武汉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和研究人员。

二、经济发展:武汉市拥有多个工业园区,以汽车制造、光电技术和生物医药等为主要产业。

调研发现,武汉的经济增速较快,吸引了大量的投资。

然而,一些企业的发展仍面临困难,如用工成本上升和市场需求不稳定等。

对此,建议政府应继续改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负担,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城市环境:武汉市的城市环境整体较好,有许多公园和绿化带。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如交通拥堵、噪音污染、水质问题等。

调研表明,市民对这些问题关注度较高。

因此,市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民生活品质。

四、交通状况:武汉市是中国的交通枢纽之一,拥有发达的陆上、水路、航空运输网络。

调研表明,市民对城市交通的发展还有一些期待,如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和更多的交通基础设施。

因此,政府应继续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方便市民的出行。

结论:通过本次调研,可以看出武汉市在人口、经济、环境和交通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武汉市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议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产业升级和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参考建议:1.继续改善营商环境,鼓励企业发展。

2.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改善城市空气和水质。

3.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资,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4.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武汉现在的趋势如何了解

武汉现在的趋势如何了解

武汉现在的趋势如何了解武汉作为中国的中部重要城市,其发展趋势和变化对整个国家乃至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了解武汉现在的趋势呢?我们可以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教育等多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从城市建设方面来看,武汉一直以来都在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和改造,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近年来,武汉市政府一直在规划和实施城市更新改造工程,包括道路交通建设、住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

通过这些改造和建设,武汉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其次,从经济发展方面来看,武汉一直以来是中国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武汉一直在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着力打造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数字经济产业等新兴产业。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武汉成为中国中部重要的国际商贸城市,并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

这些举措都为武汉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富裕。

第三,从科技创新方面来看,武汉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科教中心之一。

武汉拥有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汇聚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和优秀的科研资源。

近年来,武汉市政府一直在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快了科技和经济的深度融合,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最后,从文化教育方面来看,武汉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典范。

武汉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武汉市政府一直在注重文化教育的传承与创新,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武汉的发展趋势是蓬勃向上的。

作为中国的中部城市,武汉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未来的发展中,武汉将继续发挥其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汉口建筑调研报告

汉口建筑调研报告

汉口建筑调研报告汉口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建筑遗产。

本次调研报告将重点介绍汉口的建筑风格、特色和现状。

一、建筑风格和特色汉口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到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影响。

传统建筑风格包括古建筑、庙宇和亭台楼阁等,这些建筑通常采用传统的木结构和斗拱建筑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而西方建筑风格主要由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外国建筑师引入,受到欧洲和美国建筑风格的影响。

汉口最著名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山大道上的欧洲风情建筑。

这些建筑采用欧洲风格的立面和雕塑,非常壮丽和华丽。

而在江滩地区,可以看到一些古老的石库门建筑,这些建筑是汉口特色的独特标志,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二、建筑现状汉口的建筑现状不仅受到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城市发展和现代化的要求。

近年来,汉口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改造,许多老旧的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虽然这些新建筑体现了现代建筑的风格和技术,但也使得一部分传统建筑慢慢消失,文化遗产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然而,一些政府和机构已意识到了保护和维护传统建筑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汉口的建筑遗产。

例如,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进行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

此外,还鼓励开展研究和教育活动,以提高公众对建筑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三、建议和展望针对汉口建筑的现状和保护需求,我有以下几点建议:1. 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明确保护文物建筑的责任和义务;2. 加大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同时保持城市的现代性发展;3. 建立更多的文化遗产保护区,保护和恢复一些有历史价值的建筑;4. 提高公众对建筑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加强教育和推广工作;5. 加强对建筑文化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支持。

总之,汉口的建筑遗产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保护和传承是我们的责任。

我相信,在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汉口的建筑将焕发新的生机,并为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财富。

武汉cbd调研报告

武汉cbd调研报告

武汉cbd调研报告武汉中央商务区(CBD)调研报告一、引言武汉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地位。

近年来,武汉CBD的发展逐渐成为该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本调研报告将对武汉CBD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二、发展背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武汉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了提高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和魅力,武汉决定建设CBD,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商务区。

三、地理位置武汉CBD位于武汉市汉口区,毗邻长江,与武汉火车站相距不远。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为CBD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四、规划与建设武汉CBD的规划与建设始于2010年,涉及面积约30平方公里。

规划包括商务办公区、购物中心、高教研发区等功能区域,并设有中央公园和文化设施。

截至目前,已完成大部分规划建设,成为武汉市重要的商务、文化和旅游中心。

五、商务办公区武汉CBD的商务办公区是整个区域的核心,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入驻。

这些企业包括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创业孵化器等,为区域经济增长和就业提供了重要支持。

六、购物中心武汉CBD的购物中心是该区域的消费重心,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和游客。

这些购物中心集中了国内外知名品牌,提供了丰富的购物体验和消费选择。

七、高教研发区武汉CBD的高教研发区是该区域的科技创新引擎,吸引了大量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入驻。

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项目和技术转化,为区域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八、中央公园和文化设施武汉CBD的中央公园和文化设施提供了休闲娱乐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公园绿地面积广阔,绿化覆盖率高,成为市民放松身心、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

文化设施如博物馆、艺术中心等则为市民提供了艺术欣赏和文化交流的平台。

九、展望与建议武汉CBD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可以考虑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形成更大的区域经济体。

同时,可以进一步优化经营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

此外,还可以加强CBD的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其国际知名度。

武汉建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武汉建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武汉建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武汉作为中国中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其建筑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本文将对武汉建筑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的省会,经济实力雄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流入。

这也促进了武汉建筑业的蓬勃发展。

目前,武汉的建筑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市区的高楼大厦不断涌现,展示了现代化城市的面貌;另一方面,新兴区域的大规模住宅建设也在不断进行中。

这种全面的建筑发展态势为武汉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潜力。

目前,武汉的建筑业主要集中在一些重要的城市核心区域,如汉口、武昌和汉阳等地。

这些区域有着更多的商业资源和文化背景,吸引了大量的商业投资和人口聚集。

因此,在这些核心区域,高楼大厦和商业综合体的建设正在迅速推进。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也在不断完善,为建筑业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除了核心区域的发展,武汉周边的新兴区域也在快速崛起。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东风新城等区域正在成为新的建筑热点。

这些区域拥有更多的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吸引了大量的房地产开发商。

大规模的住宅建设项目正在这些区域陆续展开,为城市的不断扩张提供了支撑。

未来,武汉建筑发展的趋势将会更加多元化。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武汉将继续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在这一过程中,武汉的建筑业将会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首先,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住房需求将持续增长。

未来,武汉将需要更多的房屋供应,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

这将促使开发商积极投资住宅建设,并探索更多的创新型建筑设计和低碳环保建筑材料。

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商业和文化设施的需求也在增加。

未来,武汉将需要更多的商务办公楼、购物中心、体育场馆和文化艺术中心等。

因此,商业地产和文化设施建设将成为武汉建筑业的重要方向。

同时,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城市景观和公共空间的建设也将成为未来的热点。

武汉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丰富,未来有望通过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来充分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湖北文化产业趋势研究现状

湖北文化产业趋势研究现状

湖北文化产业趋势研究现状湖北文化产业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本文将对湖北文化产业的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湖北文化产业的现状1. 发展优势湖北地处中部地区,文化资源丰富。

自古以来,湖北就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源远流长的历史。

湖北的文化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历史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如武汉的黄鹤楼、宜昌的三峡大坝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此外,湖北还有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传统,如楚文化、荆楚文化等。

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产业结构湖北文化产业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文化教育产业、文化艺术产业等。

其中,文化创意产业是湖北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设计、动漫、游戏、广告、影视等多个领域,拥有较大的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

此外,文化旅游产业也是湖北文化产业的亮点之一,湖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三峡大坝、武汉东湖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3. 发展现状湖北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湖北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61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6%,比上年增长8.3%,对全省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湖北的文化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底,湖北共有文化企业2.3万家,从业人员达到37万人。

这些数据表明,湖北文化产业正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并且为就业提供了很大的机会。

二、湖北文化产业的趋势研究1. 创新驱动创新是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目前,湖北正在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金融支持,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湖北还鼓励文化企业与科技企业合作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的融合发展。

这一趋势预示着湖北文化产业将更加注重创新,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并且将更多地借助科技创新来推动产业升级。

武汉发展现状探讨与武汉未来前景展望

武汉发展现状探讨与武汉未来前景展望

武汉发展现状探讨与武汉未来前景展望greatdino⾸先是武汉的现状,武汉真的很⼤,地⽅⼤,⼈⼝多,经济体⽐较⼤,概括说⼏点吧:1、主要经济来源可以⽤⼀个词概括:传统。

具体点就是传统制造业,武钢,⼆汽,长飞,然后也有⼀⼤堆中央在汉企业。

基本上都是传统⼯业和制造业,不要举⼏个所谓的⾼科技个例来反驳我,凤⽑菱⾓,像pptv这种企业搞起来⼀般都出⾛北上⼴,意义真不⼤。

2、城市的管理⽅式也可以⽤⼀次词形容:还是传统,北京摊⼤饼你也摊⼤饼,⼈家没有长江隔起来还不好,⾄少学学上海浦东浦西吧。

3、⼈们的观念来说仍然可以⽤⼀个词形容:传统,⽼⽼实实上班,找个稳定⼯作,这么做也是第1点的直接结果,官的资本太⼤,民的势⼒⼩,官肯定是传统的,⾃然⽽然⼈就传统了。

于此对应的经济,⾏政,⼈才三点来分析,武汉为什么发展不起来:经济:传统⾏业占据绝对统治地位,附加值⾼的服务业肯定发展不起来,如果某⼤型跨国⾼科技企业跟某⼚的领导说请按我们的信息系统重构你们的⽣产流程,副省级⼚长只会呵呵⼀声回答:”你卖给我⼏台电脑⼏套软件就好了。

“ 看似很荒谬,但是却是实际发⽣的事情,武汉⼈应该知道我说的是那家。

管理:很多⼈怪市长,怪政府,我个⼈认为政府可能对发展有⼀定责任,但是不是主要责任,政府的决策还是经济成分决定的,基于这⼀点,社会资源,公共资源都是会向这⽅⾯倾斜。

你要修路,路过某⼩区,吵到部分⼈休息了怎么办。

还有⼈说CQ,其实就我了解,如果是开发商主导的CQ根本不会有什么阻⼒,道理很简单,钱给够就好了,这个在任何城市都是⼀样的。

但是遇到了所谓国企,事业单位这些就没法谈了,根本就不是钱的问题,最后就是只有政府出⾯,要不事情不⼲,要不⼲起来成本很⾼。

这⽅⾯政府其实⼲的中规中矩,不算好也不算差吧。

⼈才:这个其实就是给武汉致命⼀击的东西,这也是我判断武汉25年内不会有太⼤发展的基础,还是基于前⾯两点,也决定武汉绝对不可能真正重视⼈才,传统⾏业,⼯业,事业单位都有⼀个特点,不会很重视专业和效率,反⽽很重视裙带,这是连续⼏代⼈养成的为⼈处世的习惯,⼏代⼈之内不会有改变,也就是武汉每年毕业⼏⼗万⼤学毕业⽣都要北上南下的原因,传统企业在安置完裙带后根本没空间安置这些专业⼈⼠,即使有留下的,真能⼲活也会在⼯作4-5年后出⾛北上⼴或转⼊新⾏业。

武汉的建设发展趋势

武汉的建设发展趋势

武汉的建设发展趋势
1. 城市总体规划:武汉正在制定2035年城市总体规划,着重打造创新创业中心、文化旅游中心、高端制造中心、物流中心、中部商贸中心等五大中心。

2. 优化产业布局:武汉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3. 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交通、环保、城市管理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4.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武汉将建设智慧城市,并围绕智能化大数据、智慧交通政务、产业互联网、智慧物流等领域开展创新建设。

5. 总体发展目标:全面提升武汉城市形象,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加强城市对全国经济的支撑作用,争取在全国城市中具有更加突出的地位和影响力。

武汉市文化产业工作总结

武汉市文化产业工作总结

武汉市文化产业工作总结
近年来,武汉市文化产业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文化
产业成为了武汉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在这里,我们对武汉市文化产业工作进行一次总结,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武汉市在文化产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通过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武汉市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涌现了一大批文化创意精品。

同时,武汉市还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展览,让市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

其次,武汉市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文化和科技、教育、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武汉市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武汉市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了文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再次,武汉市在文化产业国际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通过举办国际文化
交流活动、参加国际文化展览等方式,武汉市文化产业已经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了武汉的文化魅力,也为武汉市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展望未来,武汉市文化产业工作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文化
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仍需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政策还需不断完善等。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总之,武汉市文化产业工作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们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武汉市文化产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2.18•【字号】武政〔2022〕7号•【施行日期】2022.02.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武政〔2022〕7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经研究,现将《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2022年2月18日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加快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据我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安排,特制订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人民政府工作要求,坚持守正创新,大力开拓进取,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文化产业总量持续增长,文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壮大,文化融合深入推进,文化品牌效应持续放大,文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一)综合实力逐步增强。

“十三五”期间,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武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9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811.98亿元,比2016年增长70.13%,占全省比重为45.62%,占全市GDP比重为5.01%。

(二)企业培育成效明显。

2019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972家,比2016年增加467家;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总额2036.67亿元,比2016年增长98.3%,企业质量效益持续向好。

(三)产业集聚初见成效。

东湖高新区获批国家文化产业出口基地。

武汉东湖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武汉创意天地、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华中智谷)、红T时尚创意街区等骨干园区进一步做大做强。

认定市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园区19个、市级特色文化产业园区20个。

2024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年,武汉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2024年武汉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发展2024年,武汉市的GDP总量达到了8350.17亿元,同比增长了12.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99.75亿元,增长了4.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275.35亿元,增长了11.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875.07亿元,增长了13.5%。

这些数据说明了武汉市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成功。

与此同时,武汉市的财政收入也有了大幅增长,达到了565.81亿元,同比增长了21.4%。

二、产业结构2024年,武汉市继续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先进制造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实力不断增强。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了696.57亿元,同比增长了26.2%。

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935.57亿元,增长了20.1%。

这些数据表明武汉市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

三、固定资产投资2024年,武汉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了2125.11亿元,同比增长了26.9%。

其中,工业投资增长了35.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了33.7%。

这些数据显示出武汉市投资活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

四、人均收入五、就业和社会保障2024年,武汉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了67.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

同时,社会保障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了9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了96%。

六、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2024年,武汉市继续加大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的投入。

全市共有普通高中学校263所,大中专院校174所。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了89.7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61%。

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市内各类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的参观人数也有了大幅增加。

七、城市建设2024年,武汉市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

武汉市文化事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文化+”发展战略

武汉市文化事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文化+”发展战略

武汉市文化事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更好的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

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和智库高质量发展,强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智力支撑。

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促进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建立赛事场馆常态化利用等机制,打造12分钟文体圈。

推进长江数字媒体城、武汉广电全媒体中心、武汉中心书城建设,规划建设武汉图书馆新馆。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推动“群众点单”和“政府买单”更好对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服务供给。

培育和扶持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做好武汉之夏、大学生艺术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不断丰富木兰文化节、滨江之春、首义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等区域性群众文化活动。

二、加强优秀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坚持保护为主,推进合理适度利用,传承城市文脉,打造历史文化传承发展样板区。

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持续做好文物古迹、文化遗址、革命旧址、历史建筑等的保护利用工作。

推进盘龙城遗址公园建设,保护性开发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武昌古城、汉阳古城等历史片区,打造龟北片国际文化交往中心,争取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积极参与和推动“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落实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新增一批非遗项目,建设一批非遗保护宣传展示基地。

推进地方志事业发展。

大力推进汉派文艺振兴,实施汉派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进武汉戏曲艺术中心建设,扶持汉剧、楚剧发展,办好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戏码头”名家名团武汉行、荆楚名团聚江城、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琴台音乐节等重要节会,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打造“文艺汉军”品牌,努力建成区域性戏曲文化中心。

武汉城市发展概况

武汉城市发展概况

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

武汉地区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以上溯距今 6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武汉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 3500 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是迄今中国发现及保存最完整的商氏古城。

武汉被学者认为是中华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的突破口。

1986 年经国务院颁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是中国建成史最为悠久的特大城市之一,武汉的考古可上溯距今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汉口古有夏汭、鄂渚之名。

黄陂区境内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 3500 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是当今发现且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

古语云“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故名汉阳。

汉阳及武昌皆有 1800 年历史,而汉口在明代以前,无非是紧连汉阳的荒洲。

二、武汉地区城市中心的变迁在武汉地区这个江汉平原东端、江河交汇的地理单元数十公里范围内,最早浮现的城市莫过于商代盘龙城了。

它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当时控制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入江口这个战略要地的军事重镇,也是一个行政中心。

而在其后直至三国时期,现武汉地区经过考古发掘和见诸史籍的古城址有位于黄陂的作京城(年代约为东周至西汉之间) 、新洲的邾城(西汉诸侯国 ) 、黄陂的马寨城(汉代) 、江夏的五谷城( 又称武穆城,东汉)、黄陂的石阳城(东汉、三国)、汉阳的却月城和鲁山城(三国)、武昌的夏口城、蔡甸的诸葛城(三国)。

武汉地区比较独特的现象是,从三国时期直到宋元时期,由于长江的阻隔,长期形成武昌和汉阳两个紧临的城市中心。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汉口的崛起,更形成三镇鼎立的格局。

码头的功能就是集散和流通,而城市也就是集散和流通的产物。

武汉城市的发展变迁,与武汉码头的兴衰流变息息相关。

从古至今,武汉码头大约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武汉码头即为“不夜港”。

武汉的码头最早起源于内河。

武汉有名可考的最早码头是 1736 年(清乾隆元年)在汉江上修筑的汉口天宝巷码头,码头停泊木船最大吨位约 900 吨。

武汉文化调查报告

武汉文化调查报告

武汉文化调查报告篇一:武汉城市印象调查报告信息工程系20XX级市场营销专业《市场营销学》综合项目实训武汉城市印象调查报告项目负责人武苏冉项目组成员雷婷婷孙辉指导老师张首杰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20XX年1月武汉的城市文明历史可追溯到3500年前的盘龙城。

这是长江流域发掘出的最古老的城池,被学者认为是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的突破口。

3500年间,因水运发达,物产丰富,这里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并由军事中心进而发展为区域性政治商贸中心,武汉也因此拥有融汇多元文化的优势和特质。

辛亥革命的首义文化铸就了武汉人敢为天下先的人文精神。

武汉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良好的地理位置。

长江从城市穿过,留下了丰富的资源,武汉经济发展迅速,“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是武汉精神,这句标语随处可见,激励着武汉人。

在武汉,四季分明,旅游景点众多,因为有长江经过所以武汉大小河流湖泊众多,武汉也被称为江城。

武汉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通称武汉三镇。

随着城市发展,武汉也越来越注重本城市印象,城市印象这有助于经济与外来人口的发展。

武汉城市印象调查方案一、调查目的----------------------------------------------------------------------4二、调查内容----------------------------------------------------------------------4三、调查对象----------------------------------------------------------------------4四、调查方法----------------------------------------------------------------------4五、调查时间与地点-------------------------------------------------------------5六、调查的组织计划-------------------------------------------------------------5七、经费预算----------------------------------------------------------------------5八、附调查问卷-------------------------------------------------------------------6 武汉城市印象调查报告第一部分执行摘要-------------------------------------------------------------7一、调查目的----------------------------------------------------------------------7二、调查方法设计----------------------------------------------------------------7三、调查内容----------------------------------------------------------------------7第二部分调查说明-----------------------------------------------------------7一、调查背景----------------------------------------------------------------------7二、相关内容阐述----------------------------------------------------------------7第三部分调查主体-----------------------------------------------------------8一、调查结果分析----------------------------------------------------------------8(一)调查数据分析-------------------------------------------------------------8(二)定性预测-------------------------------------------------------------------12二、总结----------------------------------------------------------------------------12武汉城市印象调查方案一、调查目的1、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居民对武汉的城市面貌的认识。

武汉发展 经验总结汇报

武汉发展 经验总结汇报

武汉发展经验总结汇报武汉作为中国的中部大城市,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本文将对武汉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汇报,总结内容如下。

首先,武汉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武汉发展的基石。

通过合理规划,武汉有序地发展起了多个功能区,如商业区、居住区、科技创新区等。

此外,武汉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交通、水电、通信等领域,使得城市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武汉注重发挥自身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

作为长江流域最重要的节点城市之一,武汉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资源禀赋。

武汉充分发挥长江交通枢纽的作用,加强与内外部地区的联系与合作,形成了良好的区域联动效应。

同时,武汉还注重发展旅游业,充分利用长江、东湖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在国内外游客中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再次,武汉致力于打造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作为中国的“硅谷”,武汉重视高新技术和创新产业的发展,积极引进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园区。

武汉还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通过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武汉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使得经济增长更加稳健可持续。

最后,武汉注重人文环境的建设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武汉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重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武汉还加大了对教育和医疗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此外,武汉还举办了一系列国际和国内知名的活动和赛事,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得武汉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城市。

总之,通过以上的总结可以看出,武汉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合理规划城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善用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注重人文环境建设和文化软实力提升,这些都是武汉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

希望今后武汉能够继续保持发展势头,不断提升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论武汉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

论武汉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

论武汉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结合武汉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对策。

标签:文化产业;问题;对策文獻标识码:A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除了高科技产业之外的最有广阔前景的产业。

武汉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历史丰厚,自然景观独特,有着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和丰富源泉。

1 武汉文化产业现状时至今日,武汉作为我国综合实力第六的城市,有责任对中部文化产业的发展起中坚作用。

武汉市文化产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步伐加快,发展至今已具有一定规模。

初步形成了《知音》、《楚天都市报》等一批优势品牌。

在文化产业的13个业态中,武汉存在着“六强四弱三中”的情况。

较强的是演出业、电影放映业、娱乐业、创意设计业、网络文化业、出版业;较弱的是艺术品业、会展业、文化贸易业、监管文物市场业;居中的是传媒、动漫游戏业、音像业。

目前阻碍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1.1 文化产业观念滞后“等、靠、要”思想严重,市场观念缺乏,文化产业意识淡薄。

1.2 文化产业整体水平不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够,资源开发和创新力度不大,科技含量较低。

1.3 文化体制改革进程缓慢现行文化管理体制仍然是传统的文化事业型,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制约了内部运行机制创新,阻碍了文化产业发展。

1.4 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现有经营管理人员多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驾驭市场能力。

1.5 投融资渠道单一现行文化投资渠道主要是政府投入,未形成文化投资的多元机制。

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势必对我省今后文化发展构成障碍和制约。

2 发展武汉市文化产业的对策武汉市要建成现代化中心城市,就必须具有强大的文化产业基础和完善的文化市场功能。

从长远看,到2010年,武汉必须建设成为文化产业体系完备、产业化程度高、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文化中心和能够辐射国内外文化市场的文化产业基地之一。

从近期看,武汉要在5年内建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的多媒体集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和灵魂,是维系现代城市生存的基本要素,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加强城市文化的研究,对于加快城市化、提升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行为的成果总和。

广义上讲,发明、研究、语言、建筑等等都属于文化范畴。

城市形成衍生出建筑的构造———对宗教的需求产生了教堂,对集会的需求产生了广场,对居住的需求产生了住宅,对交换的需求产生了市场,对艺术行为的需求产生了剧院,这些都是文化的体现。

以武汉为例,滨江滨湖的水域文化、龟蛇二山的自然文化、黄鹤楼等建筑文化、文人墨客遗留的诗词文化、包括老城区的街道文化、辛亥革命等纪念性文化等等综合起来,才是城市文化的全部意义,才是城市文脉之所在。

武汉市地处华中,长江、汉江两江交汇,汉口、武昌、汉阳三镇鼎立,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具有3500年文明传承,是“白云黄鹤”之乡、辛亥首义之都、明清四大古镇,汉派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发展基础良好。

近年来,在承接“两型”社会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级重大战略的背景下,武汉市文化建设取得突破进展,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武汉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商文化和楚文化 , 为全市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底蕴和殷实的资源。

专业艺术呈现新的繁荣(一)舞台艺术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全市现有市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8 个,包括京剧、汉剧、楚剧、音乐(民族音乐、交响音乐)、舞蹈、话剧、儿童剧、木偶剧、杂技、说唱等 10 余个艺术品种。

近年来,市直文艺院团按照“一团一戏”的工作目标,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新创作演出京剧《三寸金莲》、《生活秀》,汉剧《王昭君》,楚剧《三月茶香》,舞剧《山水谣》、《筑城记》、话剧《同船过渡》、《母亲》,儿童剧《春雨沙沙》、《柠檬黄的味道》、《古丢丢》,杂技《英雄天地间》等一批优秀剧(节)目。

2002 年以来,每年新创作剧(节)目 10 余台,获国际级奖 10 余项,国家级奖 70 余项。

其中,舞剧《筑城记》获得文华大奖;京剧《三寸金莲》、儿童剧《柠檬黄的味道》、楚剧《三月茶香》等获得文化部文华剧目奖;舞剧《筑城记》、儿童剧《柠檬黄的味道》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二)涌现了一批艺术人才。

全市现拥有副高以上专业艺术骨干 256 人,著名艺术家 40 人。

其中,于盛乐、张家昭、邓敏、胡和颜、邱玲、冷佳华、强音、刘薇等 8 人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同时还涌现了一批文艺新秀。

(三)演出市场繁荣有序。

市直 8 个文艺院团每年演出 1800 多场。

配合党和国家重大节庆活动,每年举办 10 多场公益性主题性大型演出活动。

武汉杂技团大型杂技晚会《英雄天地间》演出超过 800 场,其中在欧洲演出 420 场,观众 30 多万人,收入超过 1500 万元。

“双休(假日)天天演”、“月末音乐会”、文化下乡、暑期未成年人艺术鉴赏月等文化品牌活动效益明显。

社会文化取得新的成绩(一)群众文艺创作成绩斐然,群文品牌活动特色浓郁。

目前,全市有近 50 多支社会艺术团队,有 2000 多支社区文艺队伍。

武汉邮政艺术团、武汉文农农民艺术团、电信艺术团连续多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直播节目。

武钢文工团、邮政艺术团、星海合唱团等多次赴海外、境外演出,老年合唱团、少儿合唱团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2002 以来,全市有 50 多项(次)群众文化作品获文化部“群星奖”及全国其他重要奖项。

新春舞龙大赛、“武汉之夏”、“金秋农村文艺调演”、高校文艺调演、军营文艺调演以及各区的品牌文化活动,四季不断;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等影响广泛。

(二)基层文化面貌显著改善。

全市有青山、江汉、硚口、江岸、洪山等 5 个全国文化先进区,武昌、蔡甸、新洲等 3 个省级文化先进区;有 118 个市级文化先进街乡镇。

武汉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和江汉、东西湖、洪山、青山、硚口、江夏区图书馆等 8 个馆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市群艺馆和江汉、江岸、硚口、青山区文化馆等 5 个馆为国家一级文化(艺术)馆。

百步亭花园社区、常青花园社区和南湖中央花园社区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

(三)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全市已形成了以市群艺馆为龙头、区文化馆为支撑、乡镇(社区)文化站为基础的群众文化网络;形成了以市直图书馆为龙头、区图书馆为支撑、乡镇(社区)图书室为基础的图书服务网络;以市电影公司为龙头,区、乡和农民文化经营户为基础的电影放映服务体系。

全市现有区级以上公共图书馆 17 座,其中省市级馆 3 座,藏书 672.35 万册。

深入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完成了每个行政村每年放映12场电影的目标。

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启动了流动图书服务工程,各区均配有流动的图书馆。

目前有 70% 以上社区建有文化室, 80% 以上社区建有千册图书室。

文物保护和名城建设实现新的跨越(一)代表武汉城市个性魅力和历史文化渊源的重大文物保护和名城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并初见成效。

主要有:盘龙城商代遗址保护工程、武昌辛亥首义园建设工程、武昌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中山舰文化旅游区建设工程、月湖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工程、龟山历史风貌区建设工程、汉阳旧城风貌区改造工程、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暨农讲所片晚清风貌区改造工程等。

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 100 家经典景区,盘龙城商代遗址保护规划列入国家文物局“十一五”发展规划项目。

目前,全市有189处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 13 处、省级文保单位 102处。

《武汉市文物保护若干规定》已由省市人大审批颁布, 2008 年 2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

市文化局依法对全市重大城市基本建设项目、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项目进行前置审批。

(二)博物馆、纪念馆服务水平得到新提升。

全市初步完成对武汉地区 38 座综合性、专业性博物馆、纪念馆的资源整合,形成了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社会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服务体系。

市直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市直博物馆推出了《武汉古代史陈列》、《武汉近现代史陈列》、《毛泽东在武汉》、《农民革命大本营》、《中共五大会址基本陈列》等10多个基本陈列,还配合党和国家重大节日,引进了《秦俑国宝文物展》、《戴高乐生平展》、《法国波尔多文物展》、《 19 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展》、《“ 8+1 ”武汉城市圈文物精品展》等展览。

武汉博物馆为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成效明显。

目前,全市有汉剧、楚剧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2 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经过近 20 余年的培育和发展,全市基本形成娱乐、音像、网吧、美术、演出、电影、对外文化交流、文化艺术培训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型文化市场;基本形成市、区(县)、街(乡)三级管理网络,拥有一支由 220 多名专(兼)职人员组成的文化市场稽查队伍。

目前,市文化局行政许可事项有4 大类 10个子项,专设有行政审批中心,也可以网上审批、市区联合审批、进驻市规划审批中心审批。

通过对网吧、音像、娱乐市场开展专项整治,积极探索文化管理新途径。

国家文化部于 2004 、 2005 年两度在武汉召开全国网吧连锁经营高峰论坛,推介武汉经验。

文化产业步入新的阶段(一)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支持强势业态做大,扶持生产链长的弱势业态。

文化产业被列为市委、市政府工作要点,制定了《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04-2010 年)》。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全市文化创意设计业、演艺业、电影服务业、网吧业和音像业处于全国前列,动漫游戏业、艺术品业、会展业、艺术培训业发展迅速。

江通动画股份公司荣获“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武汉地区有四条电影院线,2008年电影票房收入达2 亿元,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四。

搭建产业交易平台。

2004 年全市举办了首届武汉国际文化产业博洽会,签订合同资金 18 亿元。

2006 年 11 月,由国家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中部 6 省 1 市在汉共同主办了首届中国中部(武汉)文化产业博览会。

(二)创新剧场管理新方式。

组建了武汉琴台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对琴台大剧院实施“政府授权、委托经营、市场运作、行业管理”的运营模式;组建了武汉中南剧场管理有限公司,对中南剧场采取“两权分离、委托经营、市场运作、自求平衡”的运营模式。

两种运营模式是全市创新大、中型剧场管理公司化的有益探索,标志着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由政府直接管理向依托专业公司管理迈出了可喜一步。

(三)引入社会资金,促进产业发展。

全市现有 11 座多厅影城,座位数居全国第 3 位。

滚石音乐台、蓝天歌剧院、新中原歌厅等一批新建的娱乐机构,投资超过 3 亿元;以中青网络、绿色动力等为代表的网吧连锁公司为标志,规模化、连锁化、主题化、品牌化逐步成为网吧市场主流。

目前全市共有文化企业3600 多家,从业人员 10 多万人。

文化设施建设实现跨越性发展近几年,武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推进,兴建了一批标志性建筑。

如武汉博物馆、光谷动漫城、武汉影城、武汉青少年宫音乐厅等。

特别是为迎接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在汉举办,全市相继修建了23 处场馆,总投资达 41.5 亿元,其中包括武汉琴台大剧院、琴台音乐厅、中南剧场、武汉美术馆等。

通过市直文艺院团空间布局调整,市直各文艺院团基本实现了“一团一场、一团一景”目标。

同时,历史名城保护“盘龙城商代遗址保护工程”、“武昌辛亥首义园建设工程”、“月湖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工程”等重大工程陆续开工。

对外文化交流迈上新台阶(一)文化交流活动频繁。

交流地域遍布世界各地,交流方式包括访演、商演、展览、讲学、考察等;交流内容从以杂技为主,逐步发展到杂技、歌舞、戏剧、摄影、民间艺术等多项品种、多个门类。

2003年以来政府间文化交流稳步进行的同时,民间对外文化交流也日益活跃。

全市共派出各类文化艺术团组先后赴 70 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同时引进一批世界高水平的艺术团体来汉演出。

(二)承办国家级文化交流活动。

几年来,全市相继承办武汉法国文化年、俄罗斯文化年、上合组织高峰论坛演出、日本中国体育文化节、以色列中国文化节、冰岛中国文化节、中国约旦建设 30 周年祝贺演出等任务,受到外交部、文化部高度肯定。

(三)杂技节品牌效应扩大。

武汉国际杂技节列入国家《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成为我国 7 大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之一,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每两年举办一届,品牌效应不断扩大。

城市的建设首先要体现在对原有建筑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建设城市的起点,才能体现出城市文化的延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