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郸城县农村贫困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近年来,随着中央农村政策的调整和各级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特别是在边远贫困地区,如何组织引导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增强贫困人口经济收入已成为当地政府体现亲政爱民思想,构建和谐社会应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在此,笔者通过自已多年乡镇工作的实际,深入村组农户,走访干部群众,就韩家乡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中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了认真的调查,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现状从调查情况来看,近年来由于各级加大扶贫力度,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贫困人口数量明显减少。

以韩家为例,在人口基数下降的情况下,全乡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410户1439人,下降到2005年的137户417人。

五年时间,脱贫率达到71%,年均脱贫率达到14.2%。

但是就目前的贫困户现状来看,其贫困原因复杂,贫困程度更为严重,有的贫困户甚至是一贫如洗,全乡137户贫困户中,有54户为特困户,这些特困户人均年收入410元,仅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642元的25.6%,相差1232元,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存在的问题经过长期调查,笔者认为农村贫困人口在脱贫致富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一)思想观念滞后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根源所在。

思想观念滞后是农村贫困人口存在的共性问题,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贫困人口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往往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多数贫困人口依然被传统小农经济思想束缚,日出而作,日落而栖,墨守成规,温饱即安,满足现状。

更有一些特困人口由于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习以为常,得过且过,意志消沉,不思进取。

以韩家乡为例,全乡137户贫困户,多数满足于平常吃饱肚子,自己不想事,不干事,整日等待的是救济和帮扶,总体来说,这些贫困人口缺乏商品观念和经济意识,生产生活上往往带有一些朦胧的盲目性,没有追求美好生活的紧迫感,缺乏改变生活质量的自信心。

农村低收入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问题研究

农村低收入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问题研究

农村低收入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问题研究作者:王玮烨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4年第14期摘要:健全农村分类分层社会救助体系是“十四五”期间保障民生领域的重要议题。

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基础,围绕农村低收入分类分层社会救助体系进行研究,认为农村低收入分类分层社会救助体系主要存在分层标准不够科学公正、资金筹集方式单一、救助方式过于单一、救助措施缺乏综合性等问题。

为此,应该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发展,建立科学公正的分层评估机制,鼓励多主体参与社会救助,应用多种救助手段搞好农村低收入分层分类社会救助。

关键词:社会救助;分类分层;低收入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4-0010-04引言健全分类分层社会救助体系是推动全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实现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方式。

2020年,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解决了社会绝对贫困问题,“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

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人民收入更低,社会救助依赖程度更高。

所以,必须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分类分层社会救助体系,提供资金与配套服务,以有效缓解农村相对贫困,增加收入,降低风险,提高农村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一、政策背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1]。

202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

会议提出,要深入实施分类分层救助工作,加强政策协调和资源整合,提高救助质量和效率,并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要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类分层、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2]。

2022年1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经济形势和社会稳定工作。

河南省农村人现状分析报告

河南省农村人现状分析报告

河南省农村人现状分析报告引言河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农村人口也相对较多。

农村人现状是了解和研究农村经济、农村社会以及乡村振兴等问题的基础。

本文将从河南省农村人的生活条件、教育水平、就业情况和城乡差距等角度,对河南省农村人现状进行分析。

1. 生活条件河南省农村人的生活条件总体来说还有待提高。

农村人的住房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农村人还居住在破旧的房屋中,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

农村人的饮水条件也有待改善,许多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水质不达标的问题。

此外,医疗卫生条件也是农村人面临的困难之一,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就医难、就医贵是农村人普遍面临的问题。

2. 教育水平河南省农村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匮乏是农村教育普及化的难点。

农村地区的学校条件差,校舍老化,缺乏教学设施。

农村学生的学业成绩也相对较低,高等教育机会有限,很多农村学生只能就近就读中职学校或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

3. 就业情况河南省农村人就业面临着困难。

由于人口众多,农村就业压力较大。

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农村青年在外打工,存在着工资低、劳动强度大等现象。

同时,农村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资金,限制了农村人的创业意愿和能力。

4. 城乡差距河南省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较大。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乡收入差距也较大,农村居民的收入相对较低。

此外,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制度也相对较弱,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

5. 对策建议针对河南省农村人现状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建议:- 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的生活条件。

- 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

- 加大对农村人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

- 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加大对农村创业的扶持力度。

- 建设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我国贫困地区县域内健康扶贫工作进展与政策建议

我国贫困地区县域内健康扶贫工作进展与政策建议

走基层话健康|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21年1月第35卷第1期(总第421期)编者按:2022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

经过全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场关键战役。

2218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健康扶贫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219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六部委联合制定《解决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题工作方案》。

各地根据健康扶贫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划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卓有成效地探索与实践。

为宣传各地基层卫生工作先进经验,推动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本刊特辟“走基层话健康”栏目。

本期特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张艳春博士团队就我国县域内健康扶贫工作进展及新脱贫地区面临的挑战进行专题研究,为促进新脱贫地区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建议,同时对陕西省镇巴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和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等贫困县健康扶贫的典型经验进行报道,希望对我国基层卫生工作尤其是新脱贫地区基层卫生工作有所借鉴。

我国贫困地区县域内健康扶贫工作进展与政策建议张艳春①秦江梅①李馨②张丽芳①林春梅①孟业清①摘要通过健康扶贫政策梳理、定量分析卫生健康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分析,研究我国县域内健康扶贫工作的进展、成效及问题,提出后脱贫期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整体上看,我国健康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医疗卫生机构“三个一”和医疗服务能力“三条线”目标基本实现;卫生技术人员配置基本达到“三个一”要求;贫困县床位和设备配置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通过新建临床专科、开展新技术和新项目等,贫困县专科服务能力得到提升;此外,部分贫困地区积极探索县域内医疗卫生综合改革。

今后,新脱贫地区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县域内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仍需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差距和财政投入与卫生改革协同不足三大主要问题。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与对策研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农村贫困问题仍然存在。

本文将探讨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以解决这一挑战。

一、原因分析1.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多年来一直比较落后,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持。

许多农村地区仍依赖传统的人工劳动,农作物产量低下。

在缺乏现代化设施和技术的情况下,农民难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导致收入的下降。

2.不平衡的区域发展中国的发展严重不平衡。

发达地区如北京和上海享受着先进的设施和良好的教育资源,而农村地区却面临着教育、卫生和基础设施等资源的严重匮乏。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很难融入全球化的进程。

3.教育水平低下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有限,许多农民子女因此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教育是摆脱贫困的关键,缺乏教育限制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提升的能力。

这不仅影响个人的发展,也会对整个农村社区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4.土地问题土地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有限,这限制了他们进行农作物转种和农业大规模经营的能力。

此外,部分地区的土地肥力下降,也使得农业收入下降。

二、对策探讨1.加强农业现代化为了提高农村地区的农业产量和农民的收入,我们需要加强农业现代化的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供现代化农业设备和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作物产量。

2.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要加强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卫生条件。

通过促进区域发展的均衡,农村人口也能够分享到经济的发展成果。

3.改善教育状况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是摆脱农村贫困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建立现代化的教育体系,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提高教育质量。

4.土地制度改革政府应该加快土地制度改革的进程,推动农村的土地流转。

周口市多功能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周口市多功能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河南农业2023年第10期区32个,初步形成了多功能农业发展格局,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2022年,周口市多功能农业及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约8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6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2.3亿元,从业人数1.2万,带动1.8万户农民受益。

全市推进农村创新创业,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农村创业热情,形成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以就业促进增收的良好格局,大力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积极培育一批热爱农村、扎根乡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的创新创业队伍。

全市拥有创新创业典型县3个,创新创业园区11个,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10个,全国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1人。

乡村新型服务业加快发展,2022年,全市各类涉农电商从业组织超过300家,销售额近100亿元,其中农产品销售额达20亿元。

8194家;50家,年销售收入22 689家,35 238家。

各类融合主+”要素向乡村集聚,创造优势融合条件。

近年,国家持续安排中央财政资金,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全市建立各类农业产业园29个,推动原料生产、精深加工、体验展示、物流销售有机衔接,打造乡村产业发展高地;吸引乡贤、高素质农民工、中高等院校优秀毕业生、退役军人及科技从业人员等多种类型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施展才华,开展创办农村产业融合项目,“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层出不穷。

(四)多利益联结融合周口市将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重要目标,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参与乡村产业发展。

发展企农契约型合作模式,与农户签订订单的龙头企业占比达到55%,数量达到50万,签约农户经NONGYE ZONGHENG农业纵横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河南农业2023年第10期营收入明显超过未签约农户;大力推广利益分红模式,周口市尚未就多功能农业发展出台专门指导意见或发展规划,对多功能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功能认识不足,现有农业园区数量较少且散漫杂乱,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功能分区和品牌休闲观光线路;个别多功能农业项目周围水、电、路配套设施不健全,交通通达性不强,市民知晓率、认可度和出游意愿不高;部分多功能农业企业发展目标和方向不明确,规划理念滞后,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河南省脱贫攻坚实施的成效、问题及建议

河南省脱贫攻坚实施的成效、问题及建议

收入·消费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年第32卷第5期(总第505期)河南省脱贫攻坚实施的成效、问题及建议王鲁凤,陈军民(河南科技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摘要]河南省脱贫攻坚工作从全面推进阶段进入到集中总攻阶段,坚持推进脱贫攻坚与巩固脱贫成果成为河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基于河南省脱贫攻坚实践,全面总结了河南省在实施脱贫攻坚工作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并深入剖析贫困户自主脱贫能动性不足、金融扶贫信用风险比较高、易地搬迁的移民就业负担重、产业扶贫持续性脆弱和健康扶贫的预防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河南省;脱贫攻坚;成效[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十三五”以来,河南省始终将脱贫攻坚视为一项重大工程,精准聚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着力推进扶贫政策落实,基本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目前河南省脱贫攻坚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为赢得这场战斗,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跟进和成果巩固成为关键之举。

为此,系统梳理河南省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已取得的成果,保持已有效果并持续创新方法,分析在脱贫攻坚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这对如期保质保量地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对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对确保2020年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十三五”以来河南省脱贫攻坚实施成效1.1 农村贫困人口减贫成效明显,贫困群众幸福感持续增强河南省作为脱贫攻坚任务比较重的省份之一,聚焦重点难点,精准务实发力,保质保量地完成每项脱贫攻坚任务,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2019年底,河南省累计实现5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484个贫困村退出,651.1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2019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252元,贫困群众所面临的吃穿住、义务教育以及基本医疗的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生活消费支出逐年增长,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感得到提升,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农业调研报告选题

农业调研报告选题

农业调研报告选题题目:中国农村扶贫政策的评估与改进建议引言:农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同时也是许多农村地区人民唯一的生计来源。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地区存在着较大的贫困问题。

为了解决农村扶贫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农村扶贫政策。

本调研报告将对中国农村扶贫政策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

正文:一、政策背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人口众多。

为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中国政府从上世纪以来采取了一系列农村扶贫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财政资金支持、土地政策调整、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措施。

二、政策评估1. 财政资金支持政府通过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村地区的扶贫项目。

然而,由于扶贫资金的流向监管不严格,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部分扶贫资金被滥用,没有真正用于扶贫项目。

第二,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不明显,无法实现预期成效。

2. 土地政策调整政府通过土地承包政策的调整,鼓励农民积极经营土地。

但实际上,由于土地承包期限较短和土地流转难等问题,导致农民对土地投入不足,并影响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3. 教育培训政府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的技能和就业能力。

然而,教育和培训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导致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仍然相对较低,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

三、改进建议1. 政策执行监管为了保障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和流向的透明化,政府应加大对扶贫资金的监管力度,加强财务审计和风险防控。

2. 土地制度改革加强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延长农民土地承包期限,并简化土地流转手续,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3.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增加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公平性,加强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培训机会。

结论:中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政府需要在财政资金支持、土地政策调整和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以提高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的解决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

河南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对策研究

河南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对策研究

河南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对策研究作者:朱玮玮赵超亚来源:《商情》2020年第38期【摘要】脱贫工作既是全面建成现代化小康社会的现实发展需要,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要求。

本文根据分析当前河南省在脱贫攻坚战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南;脱贫攻坚;贫困地区1、河南省贫困地区基本情况研究1.1河南省贫困地区状况分布1.1.1贫困人口数量变化贫困指的是生活中质量的一种体现,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贫乏的一种现象。

河南省是整个中国的经济和人口大省,与其它的省份和地区相比,河南省基本上地处于中原丘陵地带,与一些发达的沿海省份和地区相比,虽然全省的生产总值GDP在国内的排名较前,截止到2019年12月,河南省39个贫困县摘帽,582.4万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提高到了11911元。

但是脱贫的任务仍然艰巨,剩下的依旧有35万的贫困人口,贫困人口的数量依旧庞大。

1.1.2贫困地区的分布情况河南省贫困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基本上呈现出一种南多北少、西南、东南多而中部少的状态。

主要区域集中在大别山区、秦巴山区和黄河滩泛滥区。

这几大区域受到地质、位置、历史等各种方面因素的影响,经济水平严重落后,生产力低,基本的设施条件不足。

1.2河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1.2.1遵循“两不愁三保障”原则“两不愁三保障”中“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则是指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

河南省在脱贫攻坚中坚持此原则扎实有效的推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影响脱贫质量,更深刻的要把“六个精准”全面地贯彻到推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去,一村一户实现脱真贫、真脱贫,经得起考验和实践。

1.2.2 完成贫困地区全部脱贫目标在推进脱贫攻坚的道路中更深刻更准确的把握什么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强化问题意识,及时发现解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矛盾,更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化解返贫风险。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及其对策研究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及其对策研究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及其对策研究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农村经济对于该省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一、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1.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在近年来,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业产业结构、种植业和养殖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逐步形成。

2.存在一些问题然而,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民收益并不稳定;其次是农业资源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成本较高,限制了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再次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较大。

二、解决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措施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解决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的问题,需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加大农业资源投入为解决农业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大农业资源投入力度,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的问题,需要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交通、水利、电力、互联网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4.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为解决农民融资成本过高和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需要逐步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农村金融市场,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5.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解决农业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需要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农业经营。

6.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解决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较大的问题,需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融合,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

三、结语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任重道远,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做出努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北师大考博个人自述1

北师大考博个人自述1

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个人自述表姓名:王彬报考院系所:教育学部报考专业:高等教育管理报考导师:李奇请用大约5000字介绍你的道德修养、学习动机、学术背景、在拟报考专业的知识储备和曾经做过的研究工作,以及博士毕业后的就业目标。

着重阐述在攻读博士学位阶段的学习计划和研究设想等。

个人自述须由考生本人独立完成!除通过网络上传外,还必须提供书面材料。

请双面打印。

注意:不得改变此表的格式。

………………………………………………………………………………………………………我叫王彬,男,1984年出生在河南省郸城县一个农村家庭,目睹老家农村经济、文化落后局面,看到贫苦的农民世代受困于贫困、愚昧,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乡下人,要想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状况,要想改变自身宿命,唯有通过教育。

因此从小梦想上师范大学,立志将来从事教育事业。

有了教育梦想,我中小学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0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

在大学里,我接触到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接受了一些教学实践课程。

我发现,在21世纪要想做一名优秀老师,只把课教好显然不够,还需要有教育研究能力。

因此我于2008年报考了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

三年的研究生生涯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再教育领域存在许多虐待解决问题,许多问题需要进入深入的研究。

而且我国教育研究工作,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研究工作远远落后于国外,落后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能满足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教育落后局面,需要从更高理论层次上深入探讨存在问题。

于是,我希望通过博士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和研究水平。

我知道北京师范大学在教育学研究方面是国内高校的佼佼者,因此我希望报考北京师范大学2012届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接下来按照要求分别从道德修养、学习动机、学术背景、学术背景、学习计划与研究设想、就业目标做个人陈述,请审阅。

一、个人基本情况1.个人道德修养在思想政治上,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农村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农村精准扶贫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扶贫工作的主要形式之一。

农村地区是中国扶贫的重点区域,而精准扶贫则是一种针对性更强、措施更为精细、效果更加突出的扶贫方式。

本文将从农村精准扶贫的现状和对策两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农村精准扶贫以其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从国家层面看,精准扶贫已经成为国策,大力推进着精准扶贫这一工作。

在政策方面,政府加大了扶贫政策的力度,完善了扶贫体系,建立了扶贫工作机构,压实了各级政府的扶贫责任。

在扶贫对象上,逐步明确了扶贫对象的范围,对困难群众、特困群众等更加困难的群体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在扶贫方式上,也加大了对精准扶贫和因地制宜扶贫的力度。

这些政策的落实,为农村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方面,农村贫困人口众多,扶贫目标不断拓宽,扶贫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由于地区差异性等原因,扶贫的成效也出现了很大的不一致性,有些地方将资源投入的效果不理想,有些地方则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同时,在扶贫资金使用方面,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风险的管理也需进一步完善。

这些问题对于农村精准扶贫的进一步推进带来了挑战。

为应对这些问题,必须进行有效的对策。

以下是本文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一)逐步完善扶贫体系在政策落实过程中,逐步完善扶贫体系,做到扶贫政策全覆盖、覆盖面广泛,对贫困地区进行全面梳理和调研,掌握其扶贫需求,针对其特点细化扶贫措施,进一步提高扶贫效率。

(二)加强扶贫脱贫监测体系加强扶贫脱贫监测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测机制,确保政策和措施的切实落地,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监管和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困难,确保扶贫成果可持续。

(三)建立扶贫资金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制度,严格落实审批程序,进行账务核对和余额管理,确保扶贫资金使用安全、规范。

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扶贫资金的投入监督,严格控制资金流向,确保扶贫资金的合理使用,避免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浪费和乱花钱的现象。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1.经济体制转型的不平衡: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贫困问题的加剧。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地区相对依赖于传统农业种植和养殖业,这些行业的收入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同时,市场规模小、技术不先进、产品质量低下等问题也制约了农民的增收能力。

3.农民素质水平和教育程度低: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农民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乏相关技能和知识,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增长能力。

4.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如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不完善限制了农民的发展。

5.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农村地区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如洪涝、旱灾等,这些不可控因素会给农民的生活和产业带来重大损失。

1.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2.加强教育培训: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技能。

通过培训和教育,帮助农民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同时提高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3.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不足。

同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建设,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4.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土地流转效率,推动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取更多收入。

5.健全农村社会治理机制: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推动农民参与决策和管理,增强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总之,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需要全面深化,从经济、教育、基础设施、土地制度和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入手。

只有通过综合的政策措施和有效的执行力,才能够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整体脱贫。

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及扶贫政策分析

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及扶贫政策分析

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及扶贫政策分析农村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虽然我国近年来在扶贫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贫困问题依然困扰着广大农村地区。

本文将探讨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并对当前的扶贫政策进行分析。

一、农村贫困的原因1.重复种植和单一经济结构在农村地区,由于一些农民长期重复种植同一种作物,导致了土地肥力的下降和农作物产量的降低。

此外,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缺乏多元化的经济来源。

这使得农民的经济收入面临较大的风险,一旦作物受灾或市场行情不佳,就容易陷入贫困。

2.资金短缺和金融服务不畅许多贫困农村地区由于资金短缺,无法进行农业投资、发展产业和壮大农民经济实力。

此外,金融服务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不畅的情况,农民难以获得贷款和其他金融支持,制约了他们的发展潜力。

3.教育资源匮乏和技能不足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有限,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技能的不足。

缺乏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使得农民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需求,限制了他们实现财富增长和脱贫的能力。

二、扶贫政策分析1.发展乡村产业针对农村贫困问题,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发展乡村产业。

通过引导农民发展合适的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比如,政府鼓励农民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色农业和农村电商等,以提高农村经济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减少贫困的风险。

2.改善基础设施为解决农民出行不便、通信不畅等问题,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改善农村交通状况,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有助于扩大农民的市场覆盖面,增加收入来源。

3.教育和技能培训政府积极改善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此外,还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帮助他们适应现代农业和其他产业的需求。

通过提高农民的教育和技能水平,可以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从而减少农村贫困。

4.完善社会保障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扩大农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

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近年来,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但仍存在一定的贫困现象。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交通不便、水电供应不稳定等问题制约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使得农村贫困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其次,农村教育资源匮乏也是造成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对于城市,农村的教育资源投入不足,教师队伍短缺,教育设施落后,导致农村学生的教育水平与城市学生存在差距。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条件和机会,从而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现象。

第三,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也是造成贫困问题的原因之一。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的需求,农民缺乏创新能力和市场触觉,往往只能从事传统农业劳动,经济效益有限。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转变经营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此外,贫困户自身素质低下也是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贫困户缺乏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导致他们很难脱贫致富。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贫困户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力度,帮助他们掌握一项就业技能或创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

最后,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对策之一。

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不健全,农民缺乏充足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一旦遇到意外或疾病,往往难以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使贫困问题加剧。

因此,政府应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机制,为农民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总之,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基础设施薄弱、教育资源匮乏、农业产业结构单一、贫困户自身素质低下等。

贫困村庄观测报告范文

贫困村庄观测报告范文

贫困村庄观测报告范文贫困村庄观测报告尊敬的领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观察和研究,我对贫困村庄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并撰写了观测报告,以供参考。

一、贫困村庄的基本情况该贫困村庄位于山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土地资源稀缺,交通不便。

全村共有153户家庭,人数约700人,其中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30%。

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但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产量低,收入微薄,难以摆脱贫困。

二、贫困村庄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教育状况较差。

由于村庄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导致孩子上学困难。

此外,家庭贫困,缺乏对教育的重视,也是影响教育状况的原因之一。

2.医疗条件落后。

村庄没有医疗机构,居民看病只能前往邻近城镇,费用高昂,因此很多居民经济负担重,无法及时就医。

3.农业产业发展滞后。

村庄缺乏现代化农业技术,农民种植方式落后,农产品质量低下,销售渠道不畅,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4.基础设施薄弱。

村庄交通不便,道路狭窄,且旱季时易发生泥石流,给居民出行和货物运输带来不便,也制约了村庄的经济发展。

5.缺乏产业扶贫项目。

村庄缺乏规模化的产业扶贫项目,无法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使贫困人口难以脱贫。

三、解决贫困村庄问题的建议1.加强教育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修建学校,提供交通补贴,鼓励孩子上学。

同时,要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

2.改善卫生条件。

政府应建设医疗机构,提供医疗设备和药品,同时加大对贫困居民的医疗救助力度,确保居民能够及时就医。

3.推进农业产业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引进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修建宽敞的道路,加强泥石流治理工作,改善村庄的交通条件,提高村庄的整体形象和发展潜力。

5.创造就业机会。

政府应引进有前景的产业扶贫项目,提供技能培训,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加其收入来源,提高脱贫的能力。

以上仅是对贫困村庄情况的初步观察和建议,希望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以改善贫困村庄的发展状况,实现村民的全面脱贫。

2020年国家级贫困县有哪些

2020年国家级贫困县有哪些

2020年国家级贫困县有哪些1. 引言贫困是全球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减少贫困人口数量。

国家级贫困县是指国家级贫困地区中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本文将介绍2020年中国国家级贫困县的情况。

2. 国家级贫困县概述国家级贫困县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标准认定的经济相对落后、发展困难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针对这些地区,国家会采取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和措施,帮助当地脱贫致富。

3. 2020年国家级贫困县名单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公布,截至2020年底,中国共有832个国家级贫困县。

以下是部分国家级贫困县的名单(按照地理位置顺序排列):3.1 东部地区•江苏省:灌云县、灌南县、邗江县•浙江省:缙云县、浦江县、庆元县•安徽省:广德县、宁国市、岳西县•福建省:霞浦县、寿宁县、周宁县3.2 中部地区•河南省:西华县、淅川县、郸城县•湖北省:麻城市、嘉鱼县、通山县•湖南省:安仁县、道县、宁远县3.3 西部地区•重庆市:垫江县、酉阳县、奉节县•四川省:宣汉县、海螺沟区、阆中市•云南省:大姚县、彝良县、永善县3.4 西北地区•陕西省:富县、白水县、柞水县•甘肃省:永登县、和政县、东乡族自治县•青海省:祁连县、华亭县、刚察县3.5 西南地区•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龙里县、独山县•云南省:勐腊县、澜沧县、景东彝族自治县•西藏自治区:墨脱县、波密县、达孜县4. 2020年国家级贫困县扶贫政策和措施为了帮助国家级贫困县加快脱贫进程,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和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资金支持:加大对国家级贫困县的资金投入,确保财政资金充足,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服务等方面。

•就业和技能培训:提供就业机会,鼓励当地居民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产业扶贫: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增加贫困县居民的收入来源。

•教育和医疗扶贫:加强对贫困县教育和医疗事业的投入,改善当地教育资源和医疗条件。

农村脱贫致富调研报告

农村脱贫致富调研报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农村脱贫致富调研报告农村脱贫致富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脱贫致富工作,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农村脱贫致富有了明显的成效。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脱贫致富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次调研旨在为农村脱贫致富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们选择了山区和广阔农田等不同类型的农村地区进行走访,深入了解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情况。

然后,我们对调研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1.现阶段的脱贫致富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走访我们发现,一些地区的农民已经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和土地流转等方式增加了收入,脱贫致富的效果比较显著。

然而,仍然有一些地区的农民由于缺乏技术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支持,脱贫致富的效果不明显。

2.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的支持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地区的农民由于得到了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的支持,他们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经营规模,从而增加收入。

而另一些地区的农民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支持,无法有效地利用自身资源进行产业升级,致使脱贫致富的效果欠佳。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政策的落实和资金的投入是农村脱贫致富工作的保障。

在一些成功的脱贫致富案例中,政府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资金,帮助农民克服生产、销售和资金等方面的难题。

但在一些地区,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还不到位,致使农村脱贫致富工作进展缓慢。

四、调研建议1.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的支持。

通过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提供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帮助农民了解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提升他们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水平,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2.完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脱贫致富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资金投入,出台有力的扶持政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出。

3.加强组织和合作。

关于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的文献综述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是一个复杂且关键的领域,涵盖了许多不同的主题和角度。

以下是一份包含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的文献综述,探讨了不同领域和视角的相关研究。

一、农村贫困状况研究农村贫困状况研究旨在了解贫困的根源、影响因素和特征。

研究范围涉及农村贫困的测量指标、贫困线确定、贫困类型和区域差异等方面。

1. 部菲克特(Bourguignon)、蓬泽莫斯(Pongze),《农村贫困的变动与转移》(Changing Patterns of Rural Poverty and Employment)。

该研究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农村贫困的变动和转移,分析不同层面和维度的贫困率,还研究了农村贫困与就业机会之间的关系。

2. 纳雷维奇(Narayana)、珀兰纳(Parthasarathy)、里贝罗(Ribero),《使用模糊统计技术研究农村贫困:印度案例》(Fuzzy Statistical Techniques Applied to Poverty Studies: A Case Study of Rural India)。

该研究使用模糊统计技术分析了印度农村贫困的空间分布和特征,以及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

研究结果揭示了贫困现象的模糊性,并提出了反贫困政策的建议。

二、农村贫困原因研究1. 科恩(Cohen),《农村贫困的社会和经济因素》(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of Rural Poverty)。

该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统计数据分析,探讨了社会和经济因素对农村贫困的影响。

研究结果指出,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不充分的就业机会、低收入水平、缺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2. 塞纳尔迪(Senaldi)、弗雷(Fréguin-Gresh)、菲利普(Philippe),《生态环境因素对农村贫困的影响》(The Impact of Ecological Factors on Rural Povert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郸城县农村贫困问题研究王芳敏经济学院2009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引言目前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但属于生存型、数量型消费低水平小康,还未进入到发展型、质量型消费的阶段;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

中国1339724852人口中农村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

(国际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因此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显的尤为重要,而深入了解农村贫困的现状及原因是对症下药、帮助提高农村扶贫效果的重要前提。

一、郸城县发展现状(一)郸城县背景简介郸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茨河上游,北依鹿邑县,西连淮阳县,南接沈丘县,东南和东部与安徽省界首市、太和县,亳州市为邻。

县境总面积1471平方公里,辖8镇11乡3个办事处和1个工业区,共518个行政村,总人口131万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耕地面积1637235亩。

县境属黄淮平原,地处黄河冲积扇南缘,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区。

地势平坦,土质粘重,降水丰富,适宜多种农作物及林木生长。

郸城县既非名胜古迹、又非伟人故乡,经济发展仅靠田地耕种、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人均GDP在同级县中排名较为落后。

近年来,郸城县为发展经济,大力开发以亚洲最大的金丹乳酸厂为代表的经济效益较为明显的企业,导致郸城县生态环境恶化,居民的幸福指数大幅下降。

郸城县外来开发商较多,但大都为房地产开发商,他们在政府的庇护下由租用到强制购买农民土地,得到利润后又大都撤资,是名副其实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并未为郸城县的经济发展做出多少真正的贡献。

(二)郸城县农村贫困状况及特征总结郸城县各乡镇贫富程度各异,村庄中的富裕人和贫困人并存。

富裕农民已经进入了良性循环,越来越富裕,而贫困人口则进入了恶性循环,越来越贫困。

从中国宏观形势来看,1987年中国农村改革初期,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22,2002年已经是0.37,在25年的经济转轨和发展过程中,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了2/3以上。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2005)郸城县的农村贫困也呈现出这样的变化趋势:1.收入水平低、入不敷出、难以维持日常基本生活需要郸城县农村居民人均耕地水平较少,加之近年来郸城县房地产业高速发展、对耕地保护不当,农民尤其是城市边缘地带农民可耕种土地大量减少。

造成农民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生活得不到保障。

受传统思想影响,每户居民家中大都有2~4个孩子,甚至更多!即使外出务工也很难维持家用,长期以来持续存在的收支倒挂导致贫困居民的生活处境越来越困难,恩尔格系数大,食物消费量少质差、营养供给不足,消费结构明显不合理。

2.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低,生活质量不高与经济水平落后成为对比的是,贫困地区往往又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

贫穷落后的地区人们想通过多生育子女作为生产活动及养老的保障,陷入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境地。

当前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现象严重,城镇占有教育资源多,农村占有资源少,资源分配不公平影响教育不平等,从而导致收入的不平等。

村镇教育设施落后、办学条件差、适龄儿童失学和辍学率较高,且农民的素质、劳动技能低下导致难以获得有较高收入的工作机会。

农村卫生资源薄弱,新农村合作医疗费用报销困难,医生职业道德素质下降,巨额医疗费用使很多家庭陷入贫困,目前疾病已经成为郸城县农村贫困产生的第二位重要原因。

3.贫困家庭应付意外(如疾病、经济冲击、自然灾害、伤害)的能力低,因而更容易反复陷入贫困,不能自拔国务院扶贫办主任2005年4月3日称:2003年脱贫人口有1460万,返贫人口有1540万。

在这些返贫的家庭中一部分是刚刚脱贫,一部分是原本收入水平就比较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收入减少而陷入贫困。

据报道郸城县返贫率一般在10%左右,灾年则达15%~20%。

4.贫困的“代际转移”现象使贫困人口有阶层化的趋势由于贫困家庭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及职业对子女后来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影响较大,他们没有太多的精力和经济能力供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及职业训练,更无法提供子女融入主流社会的机会,使得子女陷入贫困的可能性更大。

二、郸城县减贫过程中的阻碍因素分析(一)减贫的基础和前提:经济基础落后要想使扶贫效益最大化,发展经济是前提。

第一,经济发展带来农民经济状况的普遍改善;第二,经济发展给农村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多种收入来源;第三,地区经济和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安全网建设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第四,经济发展是农村改善公共设施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前提。

而郸城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增收渠道单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减贫的速度、限制了政府扶贫的能力和效果。

(二)从政府的角度看1. 政府缺少制度性扶贫行为,扶贫角色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特征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在扶贫这一任务中,政府理应充当的是一个引领、扶助的作用。

政府既然充当了扶贫这一角色,前提是工作的制度化。

项目是村民挂在“口边”的希望。

但是,现在扶贫救助的很多资源都不是以制度化的方式实现的,没有扶贫对象的可操作指标,或者指标本身不作为考虑因素,更不要说,确定受助对象的过程缺乏监督机制。

扶贫的制度有时候形同虚设,另一方面,扶贫的项目很多都在表面,真正困难的人却很难得到扶贫救济。

在这样的扶贫行为中,政府所充当的并不是“服务者”,而是“宰割者”。

2.扶贫项目计划实施不合理(1)扶贫项目重叠现象严重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以及不同层级的基层组织(乡镇、村)因缺乏沟通与合作,由不同的渠道得到了对同一扶贫内容的扶持资金。

扶贫资金的重叠隐蔽了扶贫项目的实际投入,造成项目资金管理上的漏洞,也间接引起了扶贫项目的分配不公问题。

(2)扶贫项目的投入方向偏离一直以来,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扶贫项目多集中于“改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这些扶贫项目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但是另一方面,如何实现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促进地区自我独立发展,是一个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亟待正视的问题。

(3)扶贫项目的投入落实度不够在基层,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是扶贫项目资金的落实问题。

许多村民表示“上面给了资金,但都到不了农民的身上”。

(4)扶贫项目分配不均衡往往在执行省县级扶贫项目的过程中并不是依据各地区实际贫困情况而定的,扶贫项目已经离开了“贫困”主题,过多的介入了其他因素。

(5)扶贫项目的目标实现率较低,实现效果较差扶贫项目扶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但是在扶贫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调整机制和必要的效益考评,并且极少为贫困地区的后续发展考虑。

3.农村贫困救助水平偏低目前农村贫困救助的标准还很低,有时还保障不了农村贫困群体最基本的生活。

究其原因,救助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紧缺是导致标准过低的关键。

(三)从农民的角度看1.农民参与发展的能力和权利缺失传统的贫困往往是指物质的匮乏,低下的收入水平。

但是,近年来,人们对于贫困概念和性质的认识发生了很大改变。

世界银行认为,贫困是一个多维度的现象,贫困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是缺少机会参与经济活动;第二是在一些决策上没有发言权;第三是易受经济以及其它冲击的影响,例如疾病、粮食减少、宏观经济萧条。

特别是,过去人们对贫困性质的分析主要是发展决策者以自上而下的视角来考察的,而没有从穷人自身的角度来分析贫困的根源和性质。

显然,在穷人眼中,贫困不仅意味着缺衣少食,没有住房,生病时得不到治疗,不识字而又得不到教育,等等。

穷人往往受到政府机构的不公正对待,穷人没有发言权,穷人没有影响力。

穷人在面临不测事件时显得无所适从,软弱无力。

过去,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的政府把农村发展和反贫困战略的重点放在增加农业的生产能力上面,各国政府也希望加大对农村水利、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等,达到缓解农村贫困的目标。

然而,在城市偏向政策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政策往往并没有落到实处。

而且,即使政府真正增加了农村基础设施,提高了农业的生产力水平,由于受农产品价格弹性低的影响,农民也经常遇到增产不增收的困境,贫困问题继续存在。

2.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影响收入水平大量的实证研究显示,受教育水平差异是导致居民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原因。

从表二可以看出,贫困农户、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它们在文盲半文盲、小学程度上的比例较高,而在高中及以上学历层次上的比例较低。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均纯收入也相应提高,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导致收入不平等的产生。

表二 2006年各类型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及其收入情况单位:年/元数据来源:《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7》农户当前的收入状况,还将影响到下一代的发展。

从表三可以看出,收入水平不同的农户家庭儿童在校率存在明显差异,贫困户家庭儿童在各年龄段的在校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这种差异越发明显,在小学教育层次上一岁儿童,贫困农户子女的在校率只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而在初中教育层次上一岁儿童,贫困农户子女在校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扩大到个百分点。

父辈收入水平的差异,会使得子女辈在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很可能会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造成两极分化,使得收入不平等程度不断扩大。

表三各类农户儿童在校率差异数据来源:《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7》三、反贫困的思考(一)经济发展是扶贫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也是解决农村贫困的重要途径。

(二)政府应增加制度性扶贫行为在农村扶贫过程中,政府是主导者和决定者,但其行为缺乏制度性约束,并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村民却角色缺位。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扶贫绩效。

然而,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对地方政府的制度性约束很难从地方政府自身产生。

上一级政府的制度提供、村民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是改变这一状况的主要途径。

(三)保证政府和民众的角色到位为保证扶贫项目起到预期的效果,在制定扶贫项目计划时政府各部门之间、各层级之间要加强联系和交流,避免项目内容重叠或抵消现象的出现。

项目执行过程中要严格依照制度行事,同时充分发挥民众的监督作用,以民众满意度作为绩效考评的依据。

并派专人对项目内容的后续发展进行预测和计划,做出报告,为下一步的发展做准备。

(四)提高政府扶贫项目的可实施性,提高贫困救助水平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政府应增加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制定有利于贫困人口的财政政策。

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提高农村居民文化教育水平,掌握摆脱贫困的基本技能。

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解决农民看病难、贵问题,对贫困家庭实行医疗救助,减少因病致贫的机会。

2.改变投资结构,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各级政府要通过经济手段对农业进行倾斜和保护,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建立起国家、集体、农户、外资相结合的农业投资体系,进行农业科技的开发与推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