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新人教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 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课型:新授课年级:八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标准

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及科举制度废除等史实;了解民国时期著名文学艺术家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及主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归纳民国时期文艺成就,创制表格,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条理清晰,以便从宏观上把握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新式教育的开端和近代文艺巨匠。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的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并填写下列表格。

教师:上述思想家科学家中,除了魏源以外,其余四位都是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且都是留学成才后,归来报效祖国的知识界精英人物。这新式教育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中国近代后期,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涌现出哪些文艺巨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知识现状,温故知新,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为学习新课作铺垫。)(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观教育-----新式教育的开端

1.新式学堂的出现和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展示:

教师:该图反映了什么?并对此做一简要评价。

学生: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了。

教师:近代中国人想生存、发展下去,只能自强以适应社会的改变,而杰出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科举制越来越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于是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就提出了学习西方、改革教育的主张。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旧的教育体制是当务之急。)

思考:中国近代教育的起点从什么时候开始?

学生:洋务运动时期。

教师:洋务派在培养洋务人才方面作了哪些努力?

学生: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了京师同文馆,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展示:

思考:这些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地方?它的创办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

教师:京师大学堂开办后,科举制仍然存在,这给教育事业带来了什么危害?

学生:京师大学堂的学生只有考取科举,才能取得做官资格。国家得不到急需的军事、外交、科技人才。

2. 建立新式教育体制和废除科举制度

教师:新式教育体制是怎样建立,科举制又是何时废除的?

学生: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

展示:

讨论:对照《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里的课程,课时与今天课程、课时设置,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这种不同?

学生:《奏定学堂章程》设有“读经”“讲经”课,我们的课程表没有;它里面没有我们今天的化学、音乐等课程;“读经”“讲经”,而且所占课时比例很大,反映出它还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的色彩。

教师: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它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

求具有进步性。但仍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结论的能力及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师:新式教育的开端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

学生:京师大学堂的设立→《奏定学堂章程》的颁行→科举制的废除

教师:在中国近代,除了教育体制的变化外,文化方面的另一个变化就是文学和艺术。特别

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赏文艺-----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家、艺术家

教师:你知道五四运动到1949年间中国文学艺术的神圣使命吗? 学生:宏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 展示: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动手制作表格的能力。)

(1)读小说

展示: 教师:鲁迅在1918年5月发表的第一篇小说《狂人

日记》,是《新青年》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也是现代中国的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它以特有的深刻性彻底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性质,发出了革命人道主义的“救救孩子”的呼声。《孔乙己》塑造的是一个被封建文化所毒害的迂腐而麻木的知识分子形象。毛泽东赞誉:“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理解鲁讯作品内涵。) 展示: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教师:这是解放区的文学作品,建议同学们课下借阅。 (设计意图:有详有略,详略结合,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2)看话剧 展示:

教师:郭沫若的历史剧时代性也很强。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学生:《屈原》

教师:除此之外,郭沫若在抗战时期创作了《棠棣之花》、《虎符》 等作品。

类别 人物 代表作品

文 学

鲁迅 《狂人日记》《孔乙已》

郭沫若 《屈原》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丁 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艺术

绘画 徐悲鸿 《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

音 乐

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

郭沫若(1892年—1978年),是我国现代著名

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