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1教学目标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教学重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5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5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5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5篇教育教学中还需要注重评估与反馈,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意见,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水平。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精选篇1)第二课时重点:1、展示作者的散文意境美;2、品味华美的技法内容:1、回顾上节内容。

月光下的荷塘细腻而静美(比喻,拟人)2、导入本节内容。

我们会熟悉这样的场景:炎阳下,割麦的农民口渴会大口大口地喝水,那是在——喝水;再如,在老舍的笔下,祥子在烈日下拉车口渴时,象骡马一样大灌一通。

等等情形,是喝水,好听一点是——豪饮。

再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等金陵十二钗的用小盖碗小口小口地喝水,是什么,那是——品。

阅读散文,尤其是朱自清的散文,再尤其是象这样的散文,只能象林黛玉喝水那样细细地品,,才能解其高妙之境,才能了解大师的文字魅力。

3、这里我们就来继续欣赏大师的散文的优美。

①荷塘上的月色a、月光——流水(照下来与水流下来相似)叶子和花——轻纱的梦(朦胧、恬静、柔美:特殊——具体→抽象)黑影——鬼(黑,不可捉摸)光与影——名曲(和谐、悠扬)b、灵动的词语:泻——照(写出了接受月光的饱和)浮——升(写出了雾的轻盈,还带出了质地)画——落(写出了无工而工——工巧)c、月光是本段的重点(上段是写荷塘):柔和、静美,让不安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宁静。

② 荷塘的四周:课外小引: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和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

——苏轼此诗说明理解是需要联系的。

因此,作者写荷塘,不能仅仅写荷塘急、月色,四周也应该写到。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层次感,错落有致,还有绘图美。

比“周围都是树”要好得多;特为——“树”有人情味→“和谐”;树色——烟雾(迷茫、朦胧);丰姿——美好姿态;灯光——瞌睡人的眼(昏暗、没有精神——拟人)蝉声和蛙声——以动写静;不过,作者有点根深蒂固的“不宁静”时常袭上心头。

荷塘月色(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写作背景。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课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学生能够领悟到作者通过描写荷塘月色所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 课文的分析与讨论:学生能够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通过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

3. 创意写作: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意写作,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2. 课文中一些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荷塘月色》的文本,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2.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课文内容、写作手法、相关图片等。

3. 教师准备写作练习的素材和题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

4. 创意写作:教师给出写作题目,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意写作,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写作练习:教师收集学生的写作练习,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估。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篇一】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学对象分析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

但文章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富有诗情画意。

这一特点会让学生对教学的过程充满了期待,有利教学。

二、教学内容分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三)了解“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五、教学方法(一)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相结合。

(二)赏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设计布置预习:1、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2、熟读课文,扫清生词障碍。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每个人排解烦恼、释放压力的方式总是不同的。

有人喜欢到黑龙江上感受涛声激荡;有人则喜欢去白桦林间倾听落叶纷飞;有人喜欢去天边小镇仰望雪山阳光;有人则喜欢去美丽的嘉荫丈量天高地远……甚至有人在自家小屋的门口去看蚂蚁搬家、小鸟搭窝。

而我们的朱自清先生却喜欢在烦闷时去清华园里看荷赏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看看那又是怎样一幅美景。

(二)介绍写作背景(三)讲授新课1、理行踪明确:带上门出去(第1段)→漫步小路(第2、3段)→观荷塘赏月色(第4、5段)→看四周(第6段)→遐想(第7、8、9、10段)→推门进去(结束)。

(画一个圆形的图解做板书,边板书边讲解。

)2、析感情(1)分析第1段明确:课文第一句直接道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它是全文的文眼,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2)分析第2、3段对比:常日的小路与此时月下的小路,有何不同?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感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2)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课文《荷塘月色》的字词背诵与理解。

(2)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对作者情感变化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3.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世界。

3.2 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3.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4.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4.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分享。

4.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4.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荷塘月色的看法。

(2)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

五、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荷塘月色》。

(2)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2)评估学生在课堂讲解中的表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课后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背诵课文《荷塘月色》的情况,确保学生掌握基本内容。

课文《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

课文《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文《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的诗句。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小作文。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分析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

3. 课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传递。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层含义理解。

2. 写作技巧的运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荷塘月色的美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表达的主题。

3. 诗句解析与背诵(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要诗句,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诗句,加深对诗句的印象。

4. 写作技巧分析(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如描绘方法、修辞手法等,并讨论这些写作技巧在课文中的作用。

5. 小作文创作与分享(5分钟)教师布置小作文任务,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作文。

学生完成后,选取几名学生进行分享,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三、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中的重要诗句。

2. 完成小作文,题目为:“荷塘月色”。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小作文的质量,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以及写作技巧的运用情况。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图片导入: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资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赏析本文的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3、体会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4、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

重难点1、把握写作脉络,体会作者内心情感;2、赏析文中的画面美;3、学习本文朴实清新的语言风格。

教学用具录音机朗读带多媒体课型诵读鉴赏课课时1教学流程月,引人无限的遐思。

古往今来,月成了情感的载体。

月下漫步,情思无限,人生的万千思绪纷涌而来,也会缓缓散去。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佳作。

作者在一个静谧的月夜,独自一人来到清华园的荷塘。

静望明月,细嗅荷香,沉浸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中了。

出示课题:荷塘月色知识积累1、作者作品朱自清,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

是位有骨气的文人,1948年8月,因贫得病逝,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气概。

”(毛泽东评)2、创作背景作于1927年,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

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找不到出路,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面对现实的黑暗,却又无法安心于这种“超然”。

整体感知听录音,感知大意,理清线索。

1、路线:家小路荷塘小路家2、情感:不静寻静得静失静分析:开头不宁静,文中贯穿着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愁绪难消中又向往着自由美好的生活,最后回到现实:不宁静。

文本赏析(多媒体展示相关画面,形象直观,引发学生联想)一、阅读第一段,思考:“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怎么理解?(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和全文的情感线索来分析。

)明确:揭示全文主旨,“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1、对现实的不满;2、对个人和国家前途的忧虑;3、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第三段:月下荷塘1、一生朗读,体会本段的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作者向我们展示出月下荷塘的静谧、美好、朦胧之美。

由荷叶到荷花,接着荷香到荷波,最后到流水,写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特别是比喻手法的运用,带领学生重点分析。

示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了解文章的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3)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学会运用文本进行创意写作,提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荷塘月色》全文。

(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复杂情感。

(2)如何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意境创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美景。

(2)简介文章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作者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象征手法、意境创造等方面分析文章艺术特色。

(2)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荷塘月色的感悟。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作者情感变化,强调美景背后的内涵。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

2. 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作文,可以是抒发情感,也可以是描绘景色。

3. 调查了解家乡的荷塘景色,拍摄照片,配上文字说明,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优秀6篇)

《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优秀6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优秀6篇)语文教案-《荷塘月色》篇一一单元课文特点1.本单元由两篇散文、一篇杂文和一篇悼词组成。

2、本单元课文涉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有的比较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有的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有的概括了人物一生的伟大业绩,有的在貌似纯知识的“东拉西扯"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只有认真推敲词语和句子,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3、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十分丰富,应该仔细揣摩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所在。

二单元教学目标1、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辩析、品味。

在阅读中只有注意语言,领会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真正内涵和表达作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

2、要掌握在阅读过程中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阅读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语言属于第二个阶段,即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辩析、品味和理解,以彻底理解文句含义,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创造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2、揣摩语言离不开语境。

“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

张志公先生说:“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

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对称,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

”前者“现实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内部语境”,后者“广义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外部语境”。

《荷塘月色》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

《荷塘月色》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

《荷塘月色》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荷塘月色》的教学设计1【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清全文结构,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认识通感到修辞方法,体会__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关键语句理解__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预习案】(一)、学法指导通过听朗读、学生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学生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预习内容1、走近作者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时代背景:__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14.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

14.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
③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嗅觉转化为听觉,给人花香若有若无之感,说明花香味道虽然不浓却一直充盈在空气中。【拓展】通感是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用到另外一种感官上。又称“移觉”。比如:这“孩子的嘴真甜。”“红杏枝头春意闹。”“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特别闹。”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语言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明确: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
2.师:这些景色写的很美,我们如何欣赏这种美呢?美学大师朱光潜曾向我们介绍过如何审美。在这三段里,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呢?这些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写了田田的叶子、薄薄的青雾、阴阴的树色,像烟雾、零星点缀的白花、淡淡的云、隐约的远山、缕缕清香、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一两点路灯光、脉脉的流水、稀疏的倩影、蝉声和蛙声
三、小结
这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散文,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素淡朦胧、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图,让人留连忘返。需要注意的是,在描写过程中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画面感十足,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可以继续品味。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四、课后作业
1.师:这是我们借朱光潜先生的直觉审美探究出来的荷塘月色在画面上有一种素淡朦胧的美。那这幅图景还有什么样的美呢?我们继续听听朱光潜先生怎么说。
⑥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唐代皇甫松《采莲子》)
⑦十里荷花带月看,花和月色一般般。只应舞彻霓裳曲,宫女三千下广寒。(宋代杨公远《月下看白莲》)
审美特点:典雅清洁之美、诗意之美、画境之美。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荷塘月色》教案3篇

《荷塘月色》教案3篇

《荷塘月色》教案3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的】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描绘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1、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__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

【教学难点】1、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2、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学生课下分组在网上查阅的资料实物投影文字稿。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前背景:在屏幕上投影一张清华园中月下荷塘的照片,并播放《荷塘月色》的范文朗读录音。

1、提问:在上节课的阅读中,我们一起走近了朱自清,走近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走近了清华园中的月下荷塘。

而散文的优美的韵味应怎样更好地来品味呢?回答:通过朗读来体会。

2、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中的写景重点段落四、五、六3节。

二、质疑1、提问:在朗读中,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有怎样的特点?回答:一种朦胧的美。

2、点拨:很好。

那大家读过几遍后,而有没有想过文中的朦胧感是怎样产生的?同时,大家预习过课文,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呢,现在可以提出来。

回答1:作者的笔下景物的朦胧美与作者的心境有一定联系,因为情景是相交融的。

回答2:这篇散文除了写景很美外,有些语句不太明白。

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白天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

三、资料交流1、提问:我们一起仔细读读这些语句,它们有什么特点?大家是否想过为何不理解呢?而这些语句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我们一起对写作背景不了解。

大家课下已经分组查找了资料,现在根据大家在网上查找的资料,先体会一下这些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并说说你的理由和结论?(大家集体交流讨论。

)(由同学上来展示资料。

)2、讨论:《一封信》“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精选1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文档、教学教案、企业文案、求职面试、实习范文、法律文书、演讲发言、范文模板、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job reports, work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es, lesson plan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精选15篇)导语导语荷花清曹寅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最新10篇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最新10篇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最新10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内容:自读课文,准确认读、解释加点的字(如:1、煤屑路2、蓊蓊郁郁3、弥望4、袅娜5、倩影6、脉脉的流水……)想一想,1927年春夏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全文写景状物的主体部分是哪几个自然段(以上预习内容可酌情增减,何时检查也可灵活)讲授导语: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以上答问可灵活掌握,以下教师简述)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

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播放录音(或教师表情朗读)板书课题作者、写作时间地点荷塘月色朱自清 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作品结构分析教师启发指导:以下提供一种示例,其他可从“专项评价”中,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以上可适当使用板书或卡片或荧屏演示等多媒体)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实用的《荷塘月色》教案四篇

实用的《荷塘月色》教案四篇

实用的《荷塘月色》教案四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设计说明:许多读者都认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主要描绘了他眼中的月下荷塘,笔者以为言其眼中的莫若道其耳中的《荷塘月色》全篇一共1407字,涉及声音的近400字而且对声音的描写多与体现情思的句子共生,可以说是__的主线。

《荷塘月色》若无声音,其境界全无乐音隐喻着和谐,噪音隐喻着自由和谐与自由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园,荷塘夜游可以说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还乡之旅。

中国文人常常喜欢静观万物,特殊的时候避世静听万籁,甚或闭目塞听,以保持心灵的宁静本课意在引导学生品味以声写静的特色,在品味语文味的同时,感受中国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复杂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学设计不能以法害意,解读的思路应尽量天然,循着__自然的脉络,发现天成的妙处荷塘“听”月便是尊重文本的方法。

课堂情境构想:1、潜意识与感觉。

教师先引导学生确立荷塘“听”月的潜在意图,这一点可以通过预习作业或“导入新课”来实现,明确告知学生读此文可另辟蹊径。

学生默读全篇,通过直面文本,建立真实、真切的感觉。

2、倾情的朗读与感知。

教师或朗诵家朗读(不配乐)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与他人在__理解上的异同,因之存疑或确认对__的初步理解。

3、问题交流教师通过预设或相机生成的问题引领学生建立感知。

小声朗读,品味(讨论)、想象、联想,构建作者笔下、自己(读者)心中的“荷塘”。

这三步可构建自然、真实、开阔并且情感指向明确的课堂情境。

教学目标:1、体味借声传情的手法。

2、感受中国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复杂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借声传情的手法。

2、难点:培养学生远离尘嚣、观照自我心灵的幽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默读、朗读,情思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色是要饱览的,但有才情的文人会有另类的佳作,比如辛弃疾的《听月诗》:“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还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传统的解读并非侧重于“听”,但我们可以试着从“听”的角度赏读,请同学们试一试。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感受散文的意境美。

2.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散文的描写手法和语言表达。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景物描写和情感分析。

2.难点:主旨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一段荷塘月色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出课题。

2.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景物描写赏析
(1)找出文中描写荷塘和月色的段落,分析其描写手法。

(2)体会作者笔下的美景,感受意境之美。

4.情感分析
(1)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分析其在文中的情感变化。

(2)探讨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5.主旨探讨
(1)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2)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6.语言表达学习
(1)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优美语句,学习其语言表达技巧。

(2)进行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7.总结归纳
总结文章的景物描写、情感变化、主旨和语言表达。

8.作业布置
(1)背诵文中优美段落。

(2)写一篇描写自然景色的短文,运用所学的描写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1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一.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景物描绘上如何体现作者当时的心境的2.作品中景物描写所营造出的的意境【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荷塘月色》4、5、6自然段中词语、语句的特点,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相信大家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有《背影》,《春》。

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以上答问可灵活掌握,以下教师简述)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

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二)、请同学们自读课文通过自渎课文,初步感知作品,并注意一下一些字的读音和词的解释:颇、踱、颤、霎、渺、缀、缝、酣眠、悄愣愣、遮住、袅娜、幽僻、嗡嗡郁郁、弥望、参差、斑驳。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5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5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5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①整体感知课文,. 抓住文眼,理清作者情感和课文结构。

②学习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指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

③. 感受荷塘月色的美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及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整体感知__,把握结构安排,抓住全文两条线索,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2. 体会作者在文中运用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难点:体会作者运用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方法:提问法、朗读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迁移练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背景知识,理清作者情感和课文结构、感知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

导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感受美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四季美图,并用诗般的语言导入:大自然多姿多彩,画家用线条色彩描绘,音乐家用音符节奏表现,而文学家却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

同学们当你看到那满塘荷花,满塘月色是你想用什么来表达呢?????那么,在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荷塘月色》去看看吧!(板书课题)2. 作者及写作背景3. 出示学习目标第二环节:初读课文发现美1. 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整体感知全文,思考并圈点勾画以下问题的句子:①作者以游踪为序依次写了哪些地方?②作者心情有哪些变化?③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结合文中关键句子和课后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学会披文入情、知人论世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作者情感和作品__主旨。

)④你还文中发现了什么?2. 学生交流、师点拨问题,理清__结构和情感变化,多元解读__主旨。

2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出宁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家门——踱小径——赏荷塘——回家门,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荷塘月色教案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

荷塘月色教案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为了加深您对于荷塘月色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4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要点】1、品读1、2、3自然段;2、朗读课文原文;3、理解文章情感内容的普遍意义。

一、复习(7分钟)1、全班齐读文章4、5、6自然段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上拼音: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独处的妙处袅娜脉脉的流水倩影踱着二、品读第1自然(10分钟)1、女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2、讨论:“心里颇不宁静” “渐渐” “迷迷糊糊”“悄悄地”等词句的理解。

引导学生明确:视觉所及,是渐渐升高的月亮;听觉所闻,是已听不见孩子们的欢笑。

妻子在迷迷糊糊地哄孩子睡觉,“迷迷糊糊”说明妻子也恹恹欲睡了。

这既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和环境:夜深人静,又写出了文章开首透露的作者的心境。

因为“心里颇不宁静”,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所以月亮升高是“渐渐”;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而另有一番心思,即使夜深人静,妻子的眠歌也听不真切,只能是“迷迷糊糊”的。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文章写墙外已没有孩子们的欢笑,妻子唱着眠歌,自己的运作是“悄悄地”,这些都照应到“夜深人静”。

如此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

小结:一段,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全文的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3、一段小结: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一个“忽然”,引出了下文。

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

“悄悄”出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板书]:缘由: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三、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10分钟)1、男生齐读课文第2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2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知识分子“寄情山水”及渴求精神世界的桃花源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难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每个著名学府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

北京大学里有风景优美的燕园,其中的未名湖历来为世人所称道(乾隆赐予和珅,后划入北大校园,钱穆为其更名为未名湖)。

清华大学是一所偏理科性质的学府,校园建设较北大而言似乎缺少浪漫气息。

但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池塘总是有许多人慕名前去观赏,这仅仅是因为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

提问:《荷塘月色》的文学体裁是什么?
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不妨做一些圈点勾画批注,写下你的心得;
对那些美妙的段落,要反复朗诵,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二、整体感知
当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了解学生的阅读起点)
三、表达与交流
阅读四、五、六自然段
第一,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段落的要点。

第二,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
第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

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
(1)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2)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3)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
的意境——朦胧雅洁美好
四、思考与探究
(一)作者来到荷塘的起因是什么?为什么?
了解作者文化背景
1、政治原因
1927年4月12日,当时蒋介石政府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

而朱自清是参加过“五四”运动,具有激进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不满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憎恨现实。

但是他毕竟是一介书生,一个柔弱的知识分子,又不能像许多战士一样起来斗争,因此内心陷入苦闷。

2、家庭危机
他在清华教书时家庭背景非常复杂,包括父子之间、继母子之间、婆媳之间的矛盾,有时矛盾还很激烈。

作为家里的主心骨,其实最难。

家庭贫困
朱自清先生一生共有9个子女,据说他作此文时已有了6个。

这种说法其实不准确,因为文章开始写的:“妻在屋里拍着闰儿”,“闰儿”是朱自清的次子朱闰生,也就意味着最少已经有两个孩子了。

但是还有老人,自己的妻子,一家老小就指着朱自清先生当教授的收入来养活。

3、与朱自清先生的性格有关
据说朱自清先生的性格非常谦和、敦厚,与外界交往不多。

4、怀念家乡、好友
朱自清先生的祖籍是浙江绍兴,5岁时随家人迁到扬州,童年和读书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扬州度过的,因此扬州是他实际意义上的家乡。

好友指的是叶圣陶、夏丏尊等几位和朱自清先生交往很深的人。

叶圣陶既是一个文人,也是一个革命者,所以他的思想更为进步,这一点他和朱自清先生有所不同。

朱自清独处北京,想象着南方的血雨腥风,想象着自己的朋友在南方用自己的笔去战斗,思念的情感难以释怀。

(二)在荷塘,优美的景物让作者暂时忘却了烦恼。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加入“江南采莲旧俗”这一部分呢?请大家读读这部分并思考。

为什么引用古典?背景原因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以后,朱自清先生处于很困惑的状态,当时他在清华大学教书,教古典文学,于是他说:“当自己感觉无路可走的时候,我就钻进了故纸堆,研究国学。

”“国学”就是中国古典文学,这两首诗都是古典文学的内容。

现实生活中朱自清先生用研究国学的方式来抵御对现实的不满,在他的作品中也引用国学的内容安慰自己孤独的心。

为什么都与爱情有关?素材原因
爱情是最热烈最美好最让人难忘最让人向往的,也是最自由的,极力突出欢乐的场景。

引用的多也就意味着他对这种欢乐的场景越向往,想象欢乐越多越能抵御自己内心的忧愁。

五、文化传承与理解
作者出门是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到最后从这苦闷中解脱出来了吗?
从家里出来——在路上——荷塘边——回去的路上——又回到家里。

不宁静——求静——得静——出静
夜游荷塘是朱自清先生做的一个“梦”!是一次精神世界的畅游——灵魂的畅游!
比较阅读《桃花源记》
去荷塘——在荷塘——离开荷塘
去桃花源——在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荷塘月色》是写实散文吗?
一):朱自清先生写作此文时任教于清华大学,人们都认为《荷塘月色》所写之景是清华园中的荷塘。

但据人回忆,当年清华园确乎有一个荷塘,可是其地杂草丛生,断砖残瓦,冷落凄凉,与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美景判若两极。

二):叶圣陶先生在读了《荷塘月色》等文章后说:“有点儿做作,太过于注意,见得不怎样自然⋯⋯”
三):《荷塘月色》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四自然段首句写道:“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无边”“曲曲折折”“弥望”这些形容词能形容的宛若江南苏州的太湖、杭州的西湖,清华园荷塘能比吗?
四):《荷塘月色》第六自然段结句写道:“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结果文章一发表,有读者马上指出,说蝉在晚上不鸣叫。

朱自清先生自感不妥,公开表示以后文章在重版时加以纠正。

五):《荷塘月色》第三自然段第二句写道:“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另一世界”,显然是以现实世界作为参照系的概念。

荷塘、桃花源是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理想
宁静而幽雅、富有情趣而自由自在的生存环境,岂止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一切“以独立的身分、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体现出一种公共良知、有社会参与意识的” !具有现代意义的当代知识分子所渴望的生存空间。

可以说,“荷塘”世界对知识分子而言是永远需要的,永远喜爱的,永远企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