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最新课件)

合集下载

论语导读第五讲——孝课件(共35张)

论语导读第五讲——孝课件(共35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 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 (tiǎn辱没)帝位。” 尧曰:“悉举贵戚及 疏远隐匿者。”众皆言於尧曰:“有矜在民间, 曰虞舜。”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 (yín),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 奸。”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妻之二女, 观其德於二女。舜饬下二女於妫汭 (guīruì,妫水的弯曲处),如妇礼。
译文:
原以为自己是长得又高又大的莪蒿,我却只是个不成材的青蒿。 我可怜的父母亲啊,生育我受尽了劳苦! 原以为自己是长得又高又大的莪蒿,我却只是个不成材的马新蒿。 我可怜的父母啊,抚养我受尽了劳累! …… 沒有了父亲我还有谁可以依赖?失去了母亲我还有谁可以依靠? 出门在外就满怀忧伤,入了门却沒有回到家的感觉! 父亲生下我,母亲养育我。 抚育我养活我,喂大我覆育我,反复顾视着我, 连进进出出都抱着我。 想要报答这分恩德,却像苍天般地无穷,永远报答不了! 看那南山如此高大,听那暴风呼呼地吹著。 人们无不安享幸福,为什么只有我遭此祸害? 看那南山如此高大,听那暴风呼呼地吹著。 人们无不安享天伦,为什么只有我不能終养父母?
诗·小雅·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论语》导读第五讲——孝 课件 (共35张)高考复习课件高考复习PPT 课件高 考专题 复习训 练课件
《论语》导读第五讲——孝 课件 (共35张)高考复习课件高考复习PPT 课件高 考专题 复习训 练课件

《论语》论孝PPT课件

《论语》论孝PPT课件
• 【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 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 【评析】一个人是不是孝,不是自己说了 算,而是父母兄长以及邻居说了算。见出 孝在当时就是光荣模范的人物了。
.
9
二、孝顺要怎么做?
.
10
1、无违:不违背礼(合乎礼)
•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樊 迟(2)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 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 礼。”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 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 《孝经》卷一《开宗明义章》
.
8
拓展
• 11•5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1)于其父母 昆(2)弟之言。”
• 【注释】 (1)间:非难、批评、挑剔。 (2)昆:哥 哥,兄长。
.
1
孝感动天
舜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
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
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
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
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
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
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
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
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
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
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
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
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
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
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
并封象为诸侯。
.
2
卧冰求鲤
王祥,晋朝人,生母 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 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 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 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 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 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用 自己的体温融化冰面,然 后捕鱼。继母食后,果然 病愈。

论语孝敬之道ppt课件

论语孝敬之道ppt课件
孝敬促进家庭和谐
孝敬父母不仅是一种道德行为,更是一种家庭责任。孝敬 能够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维护家庭的和 谐稳定。
孝敬提升个人品德
孝敬培养了人们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它使人们在日常 生活中更加注重关爱他人、关注社会,从而提升个人品德 和社会责任感。
对未来学习和实践的期望
深入学习孝敬之道
通过深入学习《论语》等经典著作,更全面地了解孝敬之道的内 涵和价值,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践行孝敬之道
将孝敬之道融入日常生活,以实际行动践行孝敬之道,为构建和谐 社会做出贡献。
传承孝敬文化
通过教育和宣传等途径,积极传承和弘扬孝敬文化,使其在当代社 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推动社会进步
孝敬作为一种社会道德 规范,能够推动社会的 进步和发展。一个充满 孝敬之心的社会,必然 是一个充满爱心、信任 和和谐的社会,有利于 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06
CATALOGUE
结语
总结孝敬之道的重要性
孝敬是中华传统美德
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敬老爱幼、尊敬师长、友爱朋友等优良传统的基 石。
在《论语》中,孝敬之道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被视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孔子认 为,孝敬之道是培养人的品德、促进家庭和睦、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孝敬之道在论语中的重要性
《论语》中强调孝敬之道的重要性, 认为它是培养人的品德、促进家庭和 睦、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孔子 认为,孝敬之道应该成为人们日常生 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对自己 的父母尽孝,还应该推及至其他长辈 、老师、领导等。
论语孝敬之道
CATALOGUE
目 录
• 引言 • 论语的背景和意义 • 孝敬之道在论语中的地位 • 孝敬之道的实践与价值 • 孝敬之道的现代意义与启示 • 结语

2024年度二十四孝PPT课件

2024年度二十四孝PPT课件
树立孝道典型
评选表彰孝老爱亲的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引导人们见贤 思齐、争当先进。
强化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为老年人提供权益保障和优质服 务,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2024/3/23
24
CHAPTER 06
结论与展望
2024/3/23
25
总结二十四孝的启示意义
2024/3/23
孝道在现代社会的实践意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24/3/23
13
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1 2
孝道有助于家庭和谐
孝道是家庭伦理的核心,通过尊老、敬老、爱老 等行为,可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促进家 庭和谐。
孝道有利于社会稳定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于维护社会秩序 、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孝道是个人品德的体现
3
一个人的品德高低往往可以从其对待父母的态度 中看出。孝道不仅是一种行为表现,更是一种内 心的修养和品德的体现。
2024/3/23
14
培养良好品德与习惯
2024/3/23
孝道培养感恩之心
01
通过践行孝道,人们可以学会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进而培养
感恩之心,珍惜他人的付出和劳动成果。
孝道培养责任感
02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十四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的学习和传承,有助于弘扬中华民 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强调家庭伦理道德
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体现了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性。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孝顺 父母、关爱家庭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培养感恩之心
二十四孝故事中的孝子们,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感恩的精神。他们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用尽全力去回报父母,这种感恩之心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高中语文《_论语_论孝》公开课优秀课件

高中语文《_论语_论孝》公开课优秀课件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 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孝道。孔子道:“儿子在父母前 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 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让年长的人吃 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 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礼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 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 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 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 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
子曰:父在观。
当他父亲活着,〔因为他无 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 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 假设是他对父亲生前之道的合理 局部,长期地不加以改变,可以
妈妈之歌
《论语》论孝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辉下学习成长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 是“仁〞的根底吧!〞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那么衔恤,入那么
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
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父亲母亲生我养我〔互文句式〕,你们护我疼
• 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 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孝经》〕

时间都哪儿去了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 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 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 替孔子赶车子,孔子告诉他:“孟孙向我问孝道,我答复说,不要 违背礼节。〞樊迟道:“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 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 们。〞

第二讲 百善孝为先 论语课件

第二讲 百善孝为先 论语课件

二十四孝之一:孝感动天
• 虞舜。瞽搜之子。性 至孝。父顽母嚣。弟 象傲。舜耕于历山。 有象为之耕。有鸟为 之耘。其孝感如此。 帝尧闻之。事以九男 。妻以二女。遂以天 下让焉。系诗颂之。 诗曰:对对耕春 象。纷纷耘草禽。嗣 尧登帝位。孝感动天 下。
二十四孝之三:啮指痛心
• 曾参。字子舆。事母 至孝。参曾采薪山中 。家有客至。母无措 参不还。乃啮其指。 参忽心痛。负薪以归 。跪问其母。母曰: 有客忽至。吾啮指以 悟汝耳。后人系诗颂 之。 诗曰:母指方缠 啮。儿心痛不禁。负 薪归未晚。骨肉至情 深。
•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 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19.17
丁忧
•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 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隧改火,期已可 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 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 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 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 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7.21
• 周闵损。字子骞。早 丧母。父娶后母。生 二子,衣以棉絮;闵 损,衣以芦花。一日, 父令损御车,体寒失 鞭,父察知其故,欲 出后母。损曰:母在 一子单,母去三子寒 。后母闻之,卒悔改 。系诗颂之。 诗曰:闵氏有贤 郎。何曾怨后娘。车 前留母在。三子免风 霜。
丁忧
•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 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 “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 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14.40
孝敬父母
•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女,无所不至,唯恐其 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 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 是孝。

百善孝为先_《论语》孝的专题学习修改 ppt课件

百善孝为先_《论语》孝的专题学习修改 ppt课件
云:夙兴夜寐,无 忝尔所生。

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
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
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
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
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
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
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
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
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
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
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
• 孔子说∶“能够亲 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 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 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 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 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 将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 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 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 道呀!《尚书·甫刑》 里说∶‘天子一人有善 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
• 【原文】 子曰:爱亲者不 敢恶于人,敬亲 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 而德孝加于百姓 ,刑于四海,盖 天子之孝也。甫 刑云:「一人有 庆,兆民赖之。 」
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
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
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
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
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
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孔子家语·致思》)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
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
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
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
”(《论语·先进》)。他生
《弟子规》
• 《弟子规》(原名《训 蒙文》)是中国传统的 启蒙教材之一,作者是 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 毓秀。后经贾存仁修订 改编而成为弟子规。其 内容取自《论语·学而 篇》中的第六条:“弟 子入则孝,出则弟,谨 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论语》导读第五讲——孝 课件 (共35张)

《论语》导读第五讲——孝 课件 (共35张)

里仁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
【注释】 (1)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2)方:一定的地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 一定的去处。”
【评析】 “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
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中庸》)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 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论语》导读第五讲——孝 课件 (共35张)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孔子的孝亲之道
《论语》导读第五讲——孝 课件 (共35张)
明“孝”义
参照图片,理解“孝”字的本义
“孝”字的汉字构成,上为老、下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亲,并能 顺其意。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孝”字。
汉字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组成,因此教育的根本就 建立在孝道人伦的基础上,一切的教育随之扩展开来,起到化育人 民的作用。
【评析】
这一段还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有人认为,儒家面对亲情 关系有正确而明朗的态度,不会使亲情沦于盲目和盲从。
还有人这样评析这段话,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 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 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 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1-19
10
开篇·序言
百善孝为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 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 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在此,仅献上七篇故事,与大家一起感动。
2020-11-19
5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 综观《论语》里的孝道思想,跟上古时期更为接近,那就是“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义务,还是忠于国家的品德基 础,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士的标准之一,在孔子那里,孝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抚慰和祭奠。
2020-11-196孔子孝道产生思想的背景
• 春秋时期是上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社会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传统意识形态的动摇,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之 下,传统宗法社会中维持人际关系的孝道思想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子弑父、臣弑君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整饬社 会秩序,重建孝道伦理的过程中,孔子起到了重要作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2020-11-19
2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 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2020-11-19
9
孔子认为应该怎样孝敬父母
• 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敬亲”,还要提倡“安 亲”。所谓“安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 做冒险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 怕。《论语·里仁》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孔子提 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131(p17)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 孝矣。”父亲在世时,因为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力,所以只 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 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 孔子性的指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孑L子构架了一 个生命的轮回的框架,子女不改变父母生前奉行的准则,继续继承 他们的事业或者是遗愿。“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是虚指.指很 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因此这是一个自觉性太强、时间又长的过 程,是需要很多毅力的,所以笔者觉得这是孔子所认为的敬父母的 最高标准了。这也是终身孝敬的难能可贵之处。
• 所以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是的,既然是孝子,那他在物质和言行上的态度就不会受到父母的微词,唯有疾病,是 天灾,很难由人力控制,是父母和孝子都没有办法的。这种疾病,不是自身的不注意造成的。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 毁。”所以的病症成为父母也是孝子最无能为力和担忧的事件。
• 另外,孔子还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皆弟之言。”对于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看法,向来都被认为有主观的成分,但是人们 不会对孝子父母对孝子的看法有怀疑和不好的评价。孝道作为人伦之一,那个时代是大家很重视并且有目共睹的,如果是公认 的孝子,那么他的言行对社会就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成为道德楷模式的人物。此时,就连父母家人也变成了“孝”的监督者,他们 的言行是有公心且可供的。由此可见,孝在当时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
国学小讲座之 《论语》中的“孝”
2020-11-19
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 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 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2020-11-19
7
孔子怎样处理“忠孝不能两全”
• 孔子认为将孝的品德运用到政治上就是参与了政治,但是现实社会中必有很多人是在朝廷做官的,就不能 日夜陪伴在父母的身边了。那么怎样处理这个忠和孝的关系问题呢?古人眼里的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 的孝指的就是在家侍奉父母,听取父母的心声,即小孝;广义的孝指的是在在朝廷里忠于君主,没有贰心, 即大孝。孝道在政治范围内延伸成了忠君爱国。孔子以“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以小孝和大孝的关系巧 妙的处理了忠和孝的关系。
2020-11-19
8
孔子认为在精神上的孝,意义远大于物质的供养
• 关于这一点,孔子认为一般人所说的养就是孝的观念是有问题的。
•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 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就是家里豢养的动物,都能在物质上被给予很好的照顾,那么给父母的物质供养就不足以成为 孝与不孝的分界线。能够区分的只有抽象的情感。所以色是难的,要做到面对父母的时候,不厌烦而有愉悦之色,并不是每个 家庭都能做到的。如果整天摆着一副臭脸,父母就是天天食鲍鱼吃燕窝也不会开心的,父母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在父母眼 里,子女的陪伴和关切比物质的丰盛要重要得多。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 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2020-11-19
3
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2020-11-19
4
中国从古至今的“孝”
•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其实,孝的思想早在孔子以前就已产生,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孝”字从 老从子,象征老人扶子之行,象征年轻人搀扶族中老者。“孝之本宜,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金 文诂林》卷八) 在远古的氏族和部落社会之中,“孝”的意义是很广的,是指对本族中年长者的尊重、敬爱、赡养 和祭祀。随着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长时间的,“孝”也由对族中老者的尊敬变成对父母的关爱,成为 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甚至在今天,对生者的“孝”更为受到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