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内燃机性能指标及实际循环热计算绪论 (2)

合集下载

内燃机理论循环和实际循环(精选优秀)PPT

内燃机理论循环和实际循环(精选优秀)PPT
5.涡流和节流损失
6.泄漏损失
§ 1.4 发动机的热平衡
一. 热量分配情况: (1)一部分转化为有用功 ; (2)一部分传递给冷却介质: (3)废气带走的热量; (4)不完全燃烧、辐射热、驱动附件的能量 消耗等其他热量损失. QT=Qe+Qs+Qr+Qb+QL 100%=qe+qs+qr+qb+ql
(2)后燃及不完全燃烧 2 四行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工质加热,排气放热简化为定容放热;
(3)在高温下部分燃烧产物分解而吸热,是循环最高温度 (4)不完全燃烧、辐射热、驱动附件的能量消耗等其他热量损失.
气体状态: pa :Δp=p0- pa 克服进气系统阻力
下降。 量Q1及压缩比ε相同时,
3 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比较5.排气过程运件工况:活塞由下止点附近至上止点;
排气门打开,进气门关闭。
作用:排出废气。
气体状态:
pr:排气终了压力; pr - p0 用来克服排气系统的阻力,阻力愈大, pr 愈大,残余在气缸中的废气就愈多。
Tr:排气终了温度; Tr低,说明燃料燃烧后转变为有用功的热量多, 工作过程进行得好。
3.燃烧过程
运动件工况:活塞在上止点附近, 进、排气门关闭。 作用:燃烧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燃烧越完全,
放出的热量越多,放热时越靠近上止点,热 效率越高。 气体状态: pz:最高燃烧压力;Tz:最高燃烧温度
4.做功过程
运动件工况:活塞由上止点至排气门开, 进、排气门 关闭。
作用:补燃(过后燃烧和高温分解);膨胀作功 气体状态: pb: pb=pz/εn2;Tb: Tb =Tz/εn2-1
第一章内燃机理论循环和实际 循环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一章 内燃机性能指标及实际循环热计算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一章 内燃机性能指标及实际循环热计算

各缸的指示功率为:
P i1 P e P e (1)
P i2 P e P e (2)
将上列各式相加得到整机指示功率为:
P =iP ) i P i1 P i 2 e (P e (1) P e (2)
因此,机械损失功率为
P ) m P i P e (i 1) P e (P e (1) P e (2)
二.指示功率
指示功率Pi:发动机单位时间内所作的指示功。
三.指示热效率和指示燃油消耗率
1. 指示热效率ηi:发动机实际循环指示功与所消耗燃料热量的比值。 ηi = Wi / Q1 2. 指示燃油消耗率gi:单位指示功的耗油量。
第五节 有效指标
一.内燃机动力性指标
1.有效功率Pe:发动机功率输出轴上实际输出的净功率。 Pe = Pi - Pm (kW) 2.有效转矩Me:发动机工作时,由功率输出轴输出的转矩。 3.平均有效压力pe: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输出的有效功,反映 了发动机输出转矩Te的大小。 4.转速n和活塞平均速度Cm 四行程内燃机曲轴旋转一圈,则活塞上、下移动两个活塞行 程。所以转速与活塞平均速度的关系为:
3.油耗线法
在负荷特性曲线中找出接近直线的线条,并顺此线条作延 长线,直到与横坐标相交,则交点到坐标原点的长度即该机的 平均机械损失压力。
4.示功图法
2.噪声
汽车是城市中主要的噪声源之一,发动机又是汽车的主要噪 声源。
3.起动性能
我国标准规定,不采用特殊的低温起动措施,汽油机在-10℃ 、柴油机在-5℃以下的气温条件下起动发动机时,15s以内发动机 要能自行运转。
第六节 机械损失
机械损失分配情况
一.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是有效功率和指示功率的比值。

【学习课件】第1章内燃机的工作指标

【学习课件】第1章内燃机的工作指标
第一章 内燃机的工作指标
第一节 内燃机理论循环 第二节 内燃机的实际循环 第三节 内燃机指示指标 第四节 内燃机有效指标 第五节 内燃机其它性能指标 第六节 机械损失与机械效率 第七节 提高内燃机动力性与经济性的途径 第八节 内燃机热平衡
ppt课件
1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一、研究理论循环的目的 1. 用简单公式阐明热力学参数间关系,明确提高循环
第二节 内燃机的实际循环
4、压缩终了参数
Pc=Paεn1 Tc=Ta εn1-1
Pc与Tc范围:
Pc (MPa ) Tc (K)
柴油机 3—5 750—1000
柴油机ε大
汽油机 0.8—2 600—750
ppt课件
16
第二节 内燃机的实际循环
三、燃烧过程:c—z
1、作用:燃料化学能→工质热能→使压力温度增加,即加入Q1 2、要求:燃烧完全、及时(越靠近上止点,热效率越高)
燃油蒸发吸热
3、参数:
Pa
Ta
汽油机: (0.8—0.9) P0
340—380K
柴油机: (0.85—0.95) P0 300—340K
汽油机阻力增加, Pa 下降;汽油机进排气管同侧布置,进气预热 增加, Ta 增加
ppt课件
14
第二节 内燃机的实际循环
二、压缩过程:a—c 1、作用:扩大温差
增加膨胀比 为燃烧创造有利条件: 柴油机压燃, Tc >着火温度
ppt课件
4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ppt课件
5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ppt课件
6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ppt课件
7

内燃机原理 各章重点内容

内燃机原理 各章重点内容

《内燃机原理》各章提纲及重点内容第一章绪论1、内燃机发展。

前期:1673~1680年荷兰物理学家柯.惠更斯(Christian Huygens)首先提出了真空活塞式火药燃烧的高温燃气在气缸中冷却后形成真空而带动活塞作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燃气与活塞联系起来,实现了“内燃”1690年法国医生德.巴本(Deni Papin),采用相当于真空原理用水蒸气作功质的活塞式发动机,成为近代蒸汽机的直接祖先。

1705~1711年英国人纽卡姆(New Comen)制成了矿井用直立气缸密封式活塞、缸|内水冷却的真空式蒸汽机,热效率不到1%。

| 1776年英国人瓦特(Watt) 改良了纽卡姆蒸汽机,发明了水汽分离冷凝器,大大完善了蒸汽机,热效率达3%,开始了蒸汽时代,掀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

1794年英国人罗伯特.斯却里塔(RobertSteet)提出了燃用松节油或柏油的内燃机原理,首次提出燃料与空气混合的原理。

1799年法国化学家莱蓬(Lebon) 建议采用照明煤气作燃料并用电火花点火。

| 1820年英国人塞歇尔(W . Cecil) 用氢煤气作燃料,使内燃机以60+/ min转动起来。

1833年英国人莱特(WL. Weight)提出“爆发” 发动机,摆脱了真空发动机的影响,直接利用燃烧压力推动活塞作功。

1857年意大利恩.巴尔桑奇(Engenio Bersanti)和马特依西(Matteucci) 制成自由活塞发动机,第一次实现了爆发作功。

1860年法国人兰诺(Lenoir) 研制成功第一台实用的二冲程、无压缩、电火花点火的煤气机。

1862年法国工程师包.德.罗沙(Beau de Rochas)第一次提出了近代发动机等容燃烧的四冲程循环原理。

诞生:1876年Nikolaus August Otto发明了世界第一台四冲程煤气机。

1886年Benz和Daimlet按Otto的四冲程原理,造出第一台车用汽油机。

1886年Benz和Daimler将发明的汽油机用在车.上,发明了第一部汽车。

发动机期末复习题

发动机期末复习题

4、柴油机间接喷射式燃烧室类型中包括下面列出的 ( ) A、半开式燃烧室 B、开式燃烧室 C、统一室燃烧室
D、预燃室燃烧室
5、传统柴油机的喷油时刻与供油时刻的关系是( )
A、同步
B、提前
C、滞后
D、没有联系
6、表示柴油机的供油始点用( ) A、喷油提前角 B、供油提前角 C、雾化提前角 D、着火提前角
4、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中存在气门叠开现象的原因是 ( ) A、进气门早开和排气门早开 B、进气门晚关和排气门早开 C、进气门早开和排气门晚关 D、进气门晚关和排气门晚关
5、充气效率用于评价发动机实际换气过程完善程度,它的物理意义是反映 ( )
A、机械效率
B、流动效率
C、换气效率
D、容积效率
6、为了利用气流的运动惯性,在活塞运动到上止点以后,才关闭气门。从上止点到气门完
四、判断题 1、在进、排气门开、闭的四个定时中,排气提前角对充气效率的影响最大。 2、从排气门打开到气缸压力接近排气管压力的这个时期,称为强制排气阶段。 3、在超临界排气期间,排出的废气量由缸内和排气管内的压力差来决定。 4、排气终了时,排气管内废气压力高,说明残余废气密度大,残余废气系数上升。 5、充气效率总是小于 1 的。 6、发动机进气终了的温度 Ta 低于进气状态温度 Ts 。
D、选用高牌号的汽油
11、电控汽油喷射系统中对理论空燃比进行反馈控制的是 ( )
A、空气流量传感器
B、压力调节器 C、电源电压
D、氧传感器
12、汽油机的不规则燃烧包括
A、被过热表面点燃 B、因温度过高自燃 C、受火焰传播燃烧
D、由已燃气体点燃
2、汽油机出现表面点火的原因中包括
()
A、压力过高 B、清除水垢 C、浓度过高 D、积炭过多

内燃机原理复习重点(前四章)

内燃机原理复习重点(前四章)

第一章 内燃机工作循环与性能指标内燃机的实际工作循环:由进气、压缩、燃烧—膨胀、排气四个过程组成,它是周期性地将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往复过程。

基本原理:内燃机通过进气过程向气缸内吸入新鲜空气或空气与燃料的混合气,通过活塞的压缩行程,将新鲜充量的温度、压力提高到一个合适的水平,然后燃料以点燃或压燃的方式开始燃烧释放出热能,气缸内气体工质被加热,温度和压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膨胀推动活塞做功实现由热能到机械能的转变,最后通过排气过程排除已燃废气。

理论循环提出的假设:(1)以空气作为循环工质,视其为理想气体,物理及化学性质保持不变,工质比热容为常数;(2)循环工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3)将燃烧过程简化为等容或等压的加热过程,将排气过程简化为等容放热过程;(4)将工质的压缩和膨胀过程看成等熵过程,工质与外界不进行热交换。

三种形式的理论循环:(1)定容加热循环,如汽油机(2)定压加热循环,如高增压和低速大型柴油机(3)混合加热循环,如高速柴油机理论循环的评价指标:(1)循环热效率t η:工质所做循环功W 与循环加热量1Q 之比,用来评价循环的经济性,即 12t 11Q Q W Q Q η-== 影响t η的因素有:①压缩比ε(随着ε增大,三种循环的热效率都提高,提高压缩比可以提高循环平均加热温度,降低循环平均放热温度);②绝热指数k (随着k 值增大,t η将提 高);③压力升高比λ(定压加热循环与定容循环的t η均与λ无关,对于混合加热循环,当1Q 与ε不变时,λ增大则ρ减小,膨胀过程增加,2Q 减少,t η提高);④预胀比ρ(ρ值 增加,t η下降)(2)循环平均压力t p :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循环功,用来评价循环的做功能力,即 t ()SW p kPa V = 对于定压和定容加热循环,循环平均压力t p 随压缩起点压力a p 、压缩比ε、压力升高比λ 预胀比ρ、绝热指数K 和热效率t η的增加而增加;对于混合加热循环,若1Q 不变,增加ρ 就是减少λ,t η下降,t p 也降低继续膨胀循环:(1)脉冲涡轮增压(2)定压涡轮增压四行程内燃机的实际循环:(1)进气过程:进气压力终点a p 一般小于环境大气压力0p ,压力差用于克服进气阻力,进气终点的温度a T 高于环境大气温度0T(2)压缩过程:复杂多变过程,压缩终了的压力1n c a p p ε=,温度11n c a T T ε-=,其中,多 变指数1n 主要受工质与缸壁的热交换及工质泄露情况的影响,当转速提高时,热交换时间 缩短,缸壁的传热和气缸泄漏气量减少,1n 会增大,当负荷增加时,气缸壁温度升高,传 热量减少,1n 增大,而当漏气量增加或缸壁温度降低时,1n 减小。

第1章内燃机性能指标及实际循环热计算绪论 (2)解读

第1章内燃机性能指标及实际循环热计算绪论 (2)解读
则ηt提高。
汽油机:点火后传播燃烧且无论负荷大小,火焰传 播距离不变。当负荷下降时,燃烧速度降低,燃烧
时间加长。这相当于λ下降而 上升,则ηt降低。
发动机工作循环
第二节内燃机的实际循环
1、进气过程 图a) 2、压缩过程 图b) 3、燃烧过程 图c) 4、膨胀过程 图c) 5、排气过程 图d)
发动机工作循环
每缸每循环所做的指示功:Wi

piVh

pi
D2
4
S 103
性能指标及热计算
指示功率为:
Pi
Wi
n 60
发动机工作循环
多变指数和平均多变压缩指数: 实际计算中n1取代n1’ ,试验测定n1大致范围是:
压缩终点的压力和温度的数值范围:
发动机工作循环
(3)燃烧过程 作用: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使工质温度 、压力升高,为膨胀创造条件 汽油机:在上止点点燃,容积变化小,燃烧快, 温度压力上升快,接近等容燃烧。 柴油机:燃烧开始接近等容燃烧,随后燃烧速率 放慢,气缸容积增大,压力升高减缓,接近等压 燃烧
好坏,是从示功图测量计算得出的。
动力性指标:指示功、指示功率、平均指示压力。 经济性指标:指示热效率、指示燃油消耗率
发动机性能指标:动力性能指标(功率、转矩、转 速),经济性能指标(燃料和润滑油的消耗), 运转性能指标(冷起动性能、噪声、排气品质)
性能指标及热计算
一、 指示功和平均指示压力 指示功是指气缸内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所得到的有用
排气温度常用作检查发动机工作状态的技术指 标。其值偏高,说明热功转换效率低工作过程不 良,及时检修。
发动机工作循环
三、引起实际循环热损失 的因素
1、工质的影响

第一章 内燃机性能指标及实际循环热

第一章  内燃机性能指标及实际循环热

影响因素: 直径D(S/D相等) S/D( S/D相等) 燃烧室形状 冷却介质温度 增压 工况变化(负荷、转速)
四、 时间损失
理论上: 活塞运行速度无限缓慢 定容加热瞬间完成 定压加热速度与活塞运行速度密切配合。 实际上: 活塞具有相当的运行速度 燃烧需要时间 加热速度与活塞运行速度很难完美配合 总之:由于燃料燃烧的放热规律与活塞运动 的规律难以进行完美地配合导致时间损失。
(一) 实际循环 (以车用柴油机为例)
1. 进气过程: 0~1 ( p > p0p < p0 ) 2. 压缩过程: 1~2 ( p,T ) 3. 燃烧过程: 2~3~4 ( p,T ) 4. 膨胀过程: 4~5 ( p,T ) 5. 排气过程: 5~0 ( p > p0 )
(二) 实际循环的简化
第三节 热平衡
定义:按照热能在有效功和各项损失方面的数量 分配来研究燃料中总热量的利用情况,称为内燃 机的热平衡。(通常有实验确定)
总热量: QT = GT hu(kJ/h) 式中: GT——每小时的油耗量(kg/h) 效功的热量 QE
Qe 3.6 103 N e [ kJ/h ]
D
4
2
S 103
(J )
内燃机的指示功率(每秒所做的指示功)为:
n 2 piVh in N i Wi i 103 60 30 (kW )
四冲程:
piVh in 3 Ni 10 120 piVh in 3 Ni 10 60
(kW )
二冲程:
(kW )
(四) 三种理想循环热效率的比较
1. 初态1相同,压缩比相同,加热量q1相同
t ,v t ,m t , p

内燃机性能指标及实际热循环

内燃机性能指标及实际热循环

p z'
Wz c
z
Wk 工质影响 Wb 传热损失
r Wr
b Wz 燃烧损失
b'
W
a
换气损失
v
一、工质的影响
工质性质 •
理论上: 理想气体,双原子气体 实际上: 燃烧前: 燃料+空气
三、汽车对发动机的要求 动力性是基本要求 对经济性、可靠性等方面也有着要求
第一章 内燃机性能指标及 实际热循环
发动机——汽车的动力源 品质的评价--------定性、定量----- 指标
指标的建立需要条件和基础,作为能量 转换机构的工作过程需要建立模型。
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进气过程0-1 压缩过程1-2 燃烧过程2-3-4
1 1)
循环平均压力
• 循环平均压力 单位气缸容积所做的循环功 ------理论
循环的做功能力。
pt W / Vh (K pa )
Vc
Vh
Va
循环平均压力
1、混合加热循环的循环平均压力
ptm
k
1
pa [(
k 1
1) k(
1)] t
2、定容加热循环的循环平均压力
ptv
k pa ( 1 k 1
活塞式 转子
直立
按发动机气缸布置
卧式 V型 W型
按冷却介质 分冷、水冷
按气缸数 单缸、多缸
绪论
按活塞冲程数 2冲程、4冲程
按点火方式 点燃、压燃
按增压程度 低增压、中增压、高增压 低速 n < 500 r/min
按发动机转数 中速500 r/min < n < 1500 r/min 高速 n > 1500 r/min

01 第一章 发动机热力循环及性能指标

01 第一章 发动机热力循环及性能指标

① 热能利用的完善程度;② 能量相互转换的效率;③ 寻求提高 热量利用率的途径。
将内燃机的实际循环进行若干简化,提出一种假想循环,这种假 想循环就称为“理想循环”。
第一章
内燃机的热力循环及性能指标
1. 内燃机的热力循环
1-1 内燃机理想热力循环 在热机中,确定工质所经历的过程称为循环。内燃机的实际 热力循环是由进气、压缩、燃烧、膨胀和排气等多个过程所组成 的,循环中工质存在着质和量的变化,整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要确切地描述内燃机中实际的热力过程,在目前条件下还非 常困难。为了了解内燃机的
V
膨胀过程的容积变化用后膨胀比
Vb Vz
Vs Vc 表示。 Vc
表示。

Pz Pc
定容加热的压力升高,以压力升高比
表示。
图1(c)为等压循环(也称狄赛尔diesel循环) a—c 为绝热压缩; c—z 为定压加入热量 Q1; z—b 为绝热膨胀; b—a 为等容释放热量Q2。 Vz 定压加热过程的容积变化用初膨胀比 表示,其它同等容 Vc 循环。
图1-6
四冲程内燃机实际循环的p-V示功图
(1) 工质不同(理想循环为双原子气体;实际的为空气和燃烧 产物的混合物), t
① 工质成分变化 t
柴油机中,燃烧前是新鲜空气与上循环的残留废气的混合 物,燃烧后,工质成分为燃烧产物。 ②工质比热变化 t a. 理想循环工质的比热是不随温度变化的,
1
点还在燃烧。这就是后燃现象。 e点的位置取决于混合气形成 的完善程度,供油规律,过量空气系数的大小及发动机的转速 等因素。一般好的情况下在上止点后40℃A~70℃A,也可能拖 延到排气门打开。后燃是在后膨胀比较小的情况下进行的,所 以损失了z1z1’ez1 , t 。 ③ 不完全燃烧 t 由于混合气形成不良引起不完全燃烧,使燃料热值未充分 利用,使燃烧膨胀线下移 , t 。 (6) 漏气损失 t 理想循环中工质质量不变。 实际循环中,气门,活塞环处有泄露,一般约为总量的 0.2%。 上面已就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差异做了一般性的比较, 下面将继续讨论压缩,膨胀过程,燃烧与换气过程将在后面的 章节详细论述。

第1章内燃机性能指标及实际循环热计算绪论 (2)

第1章内燃机性能指标及实际循环热计算绪论 (2)

性能指标及热计算
3、汽、柴油机负荷变化(不同加热量)时的对比: 柴油机:由于喷雾压燃后边喷油边燃烧,当负荷下降 时,喷油时间缩短,但初期相当于等容燃烧的部 分变化不大。这相当于λ基本不变而 减小, 则ηt提高。
汽油机:点火后传播燃烧且无论负荷大小,火焰传 播距离不变。当负荷下降时,燃烧速度降低,燃烧 时间加长。这相当于λ下降而 上升,则ηt降低。
二、 指示功率
指示功率:内燃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指示功。Pi 若:一台内燃机的缸数i,缸径为D,行程为S,每缸的 工作容积Vh (L) ,平均指示压力为pmi (MPa ) ,转速 n(r/min),冲程数。
比容和密度的关系:倒数 2)气体压力 气体在单位面积容器壁上的垂直作用力。 3)温度 T=t+273.15
工程热力学基础
(3)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理想气体 分子本身不占有体积,分子之间没有吸引力的气体。 理想气体方程: pv=RT或 PV=mRT 2)基本热力过程 ①等容过程
工程热力学基础
②等压过程
发动机理论循环的三种形式:a)混合加热循环(高 速柴油机)b)等容加热循环 (汽油机)c)等压加热 循环(高增压低速柴油机)。
发动机工作循环
(1)评定理论循环的指标 ①循环热效率η t 等于转变循环净功的热量与每次循环加给工质总热 量之比。 η t=W/Q1 1、压缩比 压缩比越大,循环热效率越高。
发动机工作循环
三、引起实际循环热损失 的因素
1、工质的影响
实际工质影响引起的损失:
2、换气损失
换气损失:
3、气缸壁的传热损失
非瞬时燃烧损失和补燃损失 提前排气损失:
4、时间损失
传热、流动损失:
5、燃烧损失

内燃机的性能指标

内燃机的性能指标
内燃机的性能指标
1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2 内燃机的实际循环 3 内燃机的指示性能指标 4 内燃机的有效性能指标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一、实际循环的简化:
1 忽略进、排气过程;
P
z
2 压缩、膨胀过程简化为可逆绝热
过程;
c
3 燃烧过程简化为定容加热过程
和定压加热过程;排气放热简
化为定容放热过程;
p0 r
4 假定工质为定比热的理想气体;
2H2O=2H2+O2
工质分子变化系数的影响:分子数增多 工质泄漏:数量减少
传热损失
缸内工质通过活塞顶面、气缸盖低面、气缸套壁面不
断向外传热。
压缩过程的传热:开始工质吸热、后期工质向往传热 燃烧与膨胀过程:大部分热量在此阶段传出
燃烧损失
非瞬时燃烧损失:实际燃烧过程要持续一段时间,

Pe 3600 P b h 103

3.6 bh
106
1
u
eeu
eu
Hu :燃料的低热值(kJ/kg)
7 升功率
定义:发动机单位汽缸排量所发出的有效功率。
Pl

Pe iV
S

pn
me
30
(kw/L

意义:标明发动机容积利用的程度, 是发动机强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8 比质量
定义:单位有效功率所占发动机的质量。
坏。
1 循环指示功
定义:一个实际循环工质对活塞所做的有用功。 符号/单位:Wi(kJ)
计算式: W pdV即示功图上个冲程压力线所形
成的封闭曲线所包围的环积分面积。
2 平均指示压力
定义: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循环指示功。

内燃机循环及性能评价指标

内燃机循环及性能评价指标
pmi Wi Vs
Wi p mi Vs p mi

D 2
4
S 103
pmi是衡量实际循环动力性能的一个重要指 标 pmi(MPa) 汽油机 柴油机 0.8-1.5 0.7-1.1
以一个假想的、大 小不变的压力作用 在活塞上,使活塞 移动一个行程,其 所做的功等于循环 功,则此假想的压 力即为平均指示压 力 pmi
e
、 bi 、be的大致范围
bi be [g/(kW· h )] [g/(kW· h)] 205-320 170-205 270-325 190-285
η
t
η
i
η
e
汽油机 0.54-0.58 0.3-0.4 0.25-0.3 柴油机 0.64-0.67 0.4-0.5 0.3-0.45
升功率PL、比质量me和强化系数pmeCm的大致范围 PL me pmeCm m/s ) (kW/L) (kg/kW) (MPa· 汽油机 汽车柴油机 30-70 18-30 1.1-4.0 2.5-9.0 8-17 6-11
第三节 内燃机实际循环及其评价指标
一、实际循环 实际循环通常用气缸内的工质压力p随气 缸工作容积V(或曲轴转角φ )而变化的 图形表示,即示功图p-V图,p-φ 图称 为展开示功图。p-V图上曲线所包围的 面积(积分)表示工质完成一个实际循 环所做的有用功。 发动机实际循环是由进气、压缩、燃烧、 膨胀和排气五个过程(四个行程)所组 成。

指示功率Pi

发动机单位时间所做的指示功。
p m iVs in n 2 Pi Wi i 60 30

指示热效率η i和指示燃料消耗率bi

指示热效率η i是实际循环指示功与所消耗的 燃料热量之比值 。

第一章 内燃机理论循环和实际循环2

第一章  内燃机理论循环和实际循环2

(2)时间损失
实际循环时,燃烧及向工质加热不可能瞬间完成,因此: 存在点火(喷油)提前角,使有用功面积下降;ηt↓ pZ 出现在 TDC 后 10CA,而非等容加热,使有用功面积减小。
(3)换气损失 排气门早开,造成膨胀功损失;泵气损失功W2 (4)不完全燃烧损失(严格来说,该项不是对ηt 的影响) 正常燃烧时,也有ηt≠100% 不正常燃烧、Φa <1等,ηt ↓↓ (5)缸内流动损失 流动增强以及提高涡流与湍流程度, ηt ↓ 因为:造成能量损失、散热损失 例如:流动损失,非直喷式柴油机>直喷式柴油机 总结:由于以上在工质和循环方面的差别,使得 理论循环ηt - 实际循环ηt =10—20% 两者之间的差别指出了改善内燃机ηt的基本原则。
ql qt (qe
qe qs qr qb ql 1
§ 1.6 提高发动机功率的途径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采用增压技术 合理组织工作过程,提高指示热效率 改善换气过程,提高充气效率 提高发动机转速 提高机械效率 采用二冲程
二 发动机的热平衡
• 总热量: QT = B hu • 分别转化为 Qe 3.6 103 N e • 有效功的热量 • QE [ kJ/h ] ( 1 kw/h = kJ ) • 只有这部分热量做了功,是有用的,所以希望越大越好。 • 一般柴油机: 30~40% ; 汽油机: 20~30%。 • 传递给冷却介质的热量 QS
三.影响机械损失的因素
1. 转速 n 2. 负荷 3. 润滑油粘度、冷却水温度 选用润滑油的原则:在可靠润滑的条件下,尽 量选用粘度较小的润滑油,以减小摩擦损失, 改善起动性能。 4.点火提前角或供油提前角 5.发动机工作温度 6.发动机技术状况

第一章内燃机的循环及性能评价指标

第一章内燃机的循环及性能评价指标

第一章内燃机的循环及性能评价指标1内燃机是在气缸内将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为热能,再通过曲柄连杆机构将热能转化为机械的动力装置.根据完成一次能量转换所需的行程数不同,内燃机分四冲程机和二冲程机2内燃机对外输出功需要的环节:第一环节:混合气的形成并导入气缸的过程.第二环节:燃烧放热过程.第三环节:能过量的传递过程。

3三种理论循环:等容丶等压丶混合加热循环,①当加热量和压缩比相同时放热Qp>Qm>Q v ②.加热量和最高压力一定时,Qv>Qm>Qp③最高压力和最高温度一定时Qv=Qm=Qp4四冲程内燃机的实际循环热效率取决于混合气形成方式和燃烧放热规律,以及压缩比的最佳匹配.汽油机是均匀混合气以火焰传播形式迅速燃烧,柴油机根据混合气的形成特点家燃烧分预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5论循环的评价:常用循环热效率(是指热力循环所获得的理论功与为获得该理论功所加入的总热量之比)评价动力机械设备在能量转换过程中所遵循理论循环的经济性,用循环平均压力(是指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循环功)评价循环的做工能力. 6四冲程内燃机的实际循环:由进气行程(过程)丶压缩行程(过程)丶做功行程(燃烧过程和膨胀过程)以及排气过程(过程)4个行程5个过程组成。

评价指标:内燃机性能评价指标有两大类,即以活塞做功为基础评价气缸内热功转换的完善程度的指示指标;和以曲轴飞轮端对外输出的有效功为基础,从实用角度评价对外做功的有效指标。

实际循环做功能力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平均指示压力(定义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指示功)和指示功率(指发动机单位时间所做的指示功)。

实际循环的经济指标有指示热效率和指示燃油消耗率。

7内燃机有效性能指标:①动力性指标a有效功率(克服运动件的摩擦损失功率以及驱动冷却风扇丶机油泵等附件所消耗的功率损失后,经曲轴对外输出的有用功。

称指示功率在传递过程中所有内部消耗功率的总和为机械损失功率)b平均有效压力(单位气缸工作容积输出的有效功)②经济性指标a有效热效率(实际循环对外输出的有效功与未获得此有效功率所消耗的热量之比)③排放指标8机械损失:内燃机的机械损失①摩擦损失62%-75%②驱动附件的损失10%-20%③泵气损失9机械损失的测定a倒拖法b示功图法c灭缸法10 排气提前角如何影响发动机性能?①如果加大排气提前角,排气初期缸内压力和温度更高,超临界排气声速更高。

第一章 内燃机的性能指标.ppt

第一章 内燃机的性能指标.ppt

2 循环热效率
定义:
t
W Q
Q 1 2
Q
1
1
混合加热计算式: :
tm
1
1
k1 (
k 1 1) k(
1)
定容加热计算式:
1 1
tv
k1
定压加热计算式:
tp
1
1 k k1 k(
1 1)
3 循环平均压力
定义: W (J ) pt V (l) kPa

含义:
W p V p D2 S
ts
t4
混合加热计算式: :
ptm
K pa 1 (K 1)
1
k(
1)t
定容加热计算式:
ptv
K pa 1 (K 1)
1t
定压加热计算式:
ptp
K
pa
1 (K 1)
k(
1)
t
4 理论循环热效率的影响因素
因素 混合加热循环
ε
t
K
t
t
t
定容加热循环 定压加热循环
t
第一章 内燃机的性能指标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第二节 内燃机的实际循环 第三节 内燃机的指示性能指标 第四节 内燃机的有效性能指标 第五节 机械损失与机械效率 第六节 内燃机的热平衡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一、实际循环的简化:
1 忽略进、排气过程;
P
z
2 压缩、膨胀过程简化为可逆绝热
过程;
c
3 燃烧过程简化为定容加热过程
t
t
t
t
C
t
C
t C
t
三、三种基本理论循环的比较
1 初态a相同,压缩比相同,加热量Q1相同:

第一章 内燃机性能指标 讲义

第一章 内燃机性能指标  讲义

研究理论循环的目的
1)用简单的公式来阐明内燃机工作过程中各基本 热力参数间的关系,以明确提高以理论循环热 效率为代表的经济性和以平均压力为代表的动 力性的基本途径。
2)确定循环热效率的理论极限,以判断实际内燃 机经济性和工作过程进行的完善程度以及改进 潜力。 3)有利于分析比较内燃机不同热力循环方式的经 济性和动力性。
一、三种基本循环 理解!! • 简化原则为(五个假定条件) : ①封闭循环→不考虑更换工质的各项损失; ②压缩和膨涨过程绝热等熵→不考虑传热损失; ③理想工质(空气比热为常数)→不考虑工质成分、 数量变化的影响。 ④以热源向工质加热,冷原从工质吸热代替燃烧和 排气→不考虑燃烧和时间损失(及时性) ; ⑤循环各过程均为可逆过程(可逆)。 • 根据以上假定,按照加热方式的不同,内燃机可以 抽象出以下三种(定容、定压、混合)基本循环。
④.预膨胀比ρ: a、在定压加热循环中当ε 一定时,Q1↑→ρ↑→ηt↓ 因为后加入热量膨胀不充 分,排给冷源热量Q2↑。
b、在定压加热循环中当 (ε、Q1)一定时, ρ↑→ηt↓。
3、动力性—循环平均压力pt:单位汽缸工作容积所做的循 环功。 Wt pt • 根据热力学公式 (J/m3) [MPa] : Vs
汽油机的压缩温度,压力低于柴油机, 这是为什么呢?
何谓发动机的压缩比?简要说明汽油 和柴油机如何选择压缩机。 • 发动机的压缩比是气缸的总容积与气缸压缩容积之比, 即: va — —气缸总容积 va vc — —气缸压缩容积 vc • 在汽油机中,为了提高热效率,希望增加压缩比,但 受到爆震燃烧的限制,一般为7~10。 • 在柴油机中,为保证喷入气缸的燃料能及时自燃以及 冷起动时可靠着火,必须使压缩终了有足够的温度, 需要较高的压缩比,一般为14~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动机工作循环
三、引起实际循环热损失 的因素
1、工质的影响
实际工质影响引起的损失:
2、换气损失
换气损失:
3、气缸壁的传热损失
非瞬时燃烧损失和补燃损失 提前排气损失:
4、时间损失
传热、流动损失:
5、燃烧损失
发动机工作循环
1、工质的影响
(1)在实际循环中,工质的成分会发生变化,使循环热效率 下降。 (2)工质的比热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使循环热效率下降。 (3)工质的高温分解。使循环热效率下降。 (4)工质分子数的变化。
由上式可知:缸径D越大,比值越小,相对传热损失越小。
高速小缸径(85-90mm)柴油机传热损失约30-33%;大 型柴油机(700-780mm),传热损失约15-18%。
发动机工作循环
⑥发动机冲程缸径比S/D的影响;
比值
S 1 2 ( + ) D 4 2 FC = D 2 2 Vh D S DS 4
发动机工作循环
(2)压缩过程 作用:扩大工作循环温差,使工质获得最大限度 的膨胀比,提高循环热效率,为着火燃烧创造条 件。 压缩比:
发动机工作循环
多变指数和平均多变压缩指数: 实际计算中n1取代n1’ ,试验测定n1大致范围是:
压缩终点的压力和温度的数值范围:
发动机工作循环
(3)燃烧过程 作用: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使工质温度 、压力升高,为膨胀创造条件 汽油机:在上止点点燃,容积变化小,燃烧快, 温度压力上升快,接近等容燃烧。 柴油机:燃烧开始接近等容燃烧,随后燃烧速率 放慢,气缸容积增大,压力升高减缓,接近等压 燃烧
发动机理论循环的三种形式:a)混合加热循环(高 速柴油机)b)等容加热循环 (汽油机)c)等压加热 循环(高增压低速柴油机)。
发动机工作循环
(1)评定理论循环的指标 ①循环热效率η t 等于转变循环净功的热量与每次循环加给工质总热 量之比。 η t=W/Q1 1、压缩比 压缩比越大,循环热效率越高。
Vs
发动机气缸工作容积,m3。
若Vs用L为单位,Wi用kJ为单位,则pmi (MPa)
Wi pmiVs pmi
D S
2
4
式中, D和S分别为气缸直径和活塞行程
性能指标及热计算
Pi 一般范围如下: 汽油机 Pi =700-1300KPa 柴油机 Pi =650-1100KPa 增压柴油机 Pi =900-2500KPa 汽车用增压柴油机 Pi =1100-1600KPa
工程热力学基础
③等温过程
等温压缩 等温压缩 压强增大 压强增大 等温膨胀 等温膨胀 压强减小 压强减小
工程热力学基础
④绝热过程
注意:q=0 ≠dq=0
工程热力学基础
⑤多变过程 体积、压力、温度都是变化的。pVn=常数
发动机工作循环
第一节发动机理论循环
(1)发动机理论循环 发动机的理论循环是假想的简化循环(空气的标准循环) ,由几个基本的热力过程组成。 简化条件: ①假定工质为理想气体; ②整个循环中工质质量不变,工质是在密闭系统中作封 闭循环,没有进、排气过程; ③压缩和膨胀过程均为绝热等熵过程。 ④用等容加热、等压加热代替燃烧过程。 ⑤用等容放热代替排热过程。
性能指标及热计算
第一章 发动机性能
工程热力学基础
(1)基本概念 1)工质 在发动机的工作过程中,将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工作物 质。 发动机:热能 机械能 2)热力系统 把某一宏观尺寸范围内的工质作为研究对象,称为热力 系统。 界面 研究对象以外的一切物质,称为外界; 热力系 热力系统和外界的分界面,称为界面 外界 3)热力状态及热力过程 工质所处的某种宏观状态称为热力状态 描述热力状态的物理量参数有:压力、温度、比容等 热力系统的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称为热力过程
发动机工作循环
②循环平均压力pt 等于循环净功与气缸工作容积的比值。 pt=W/Vs
pa k 1 k ( 1) t pt 1 k 1
实际工作条件的限制: ①结构强度的限制。提高压缩比和压力升高比能提高热效率 ,导致零件承载能力升高,增加发动机重量 ②机械效率方面的限制。发动机机械效率与最高燃烧压力有 关,直接影响曲柄连杆机构的重量、惯性力等,导致机械效 率下降。 ③燃烧方面的限制。压缩比过高导致汽油机爆燃。柴油机燃 烧室小,设计困难,不利于高效率地燃烧。
----散热过程所经历的时间,s;
(2)影响传热损失的各种因素 ①冷却介质温度的影响:介质温度越高,传热损失越少。 ②增压的影响:增压程度越高,传热损失越少。 ③工况变化的影响:工况变化是指负荷和转速的变化。 ④燃烧室形状的影响:分隔式燃烧室比直喷式燃烧室损失大。
发动机工作循环
⑤气缸几何尺寸的影响; 工质接触的传热面积与气缸工作容积之比对传热损失影 响大。 D2 S 1 传热面积 Fc DS 2 ( ) D 2 4 D 2 2 D 1 3 S 工作容积 Vh S D ( ) 4 4 D FC 1 比值 Vh D
2、换气损失
由排气门提前开启造成的损失和进、排气 系统阻力所消 耗的功组成。
3、气缸壁的传热损失
(1)汽缸壁传热量的计算 传热的基本方式:接触传热(导热、对流)和辐射,对流 为主要传热方式。
发动机工作循环
传热量计算公式:Qw (a a )Fc (T Tw )d 式中:a ----辐射传热系数 a ----接触传热系数 Fc ----汽缸壁某部位与工质接触的传热面积,m2; T ----工质的温度,K; Tw ----汽缸某部位的表面温度,K;
二、 指示功率
指示功率:内燃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指示功。Pi 若:一台内燃机的缸数i,缸径为D,行程为S,每缸的 工作容积Vh (L) ,平均指示压力为pmi (MPa ) ,转速 n(r/min),冲程数。
发动机工作循环
2、绝热指数k 绝热指数越大(和混合气浓度有成反比),循环热效 率越高。
发动机工作循环
3、压力升高比 在混合加热循环中提高等容部分加入的热量,可提高热 效率。但受到材料的耐热性和强度的限制,提高压力升高 比和压缩比有限。
发动机工作循环
4、预膨胀比ρ 在等压加热循环中,随着加热量Q1的增加,ρ值增加, 若保持压缩比不变,放出热量 Q2增加,热效率降低。 在混合加热循环中,当循环总热量Q1和压缩比不变,ρ 值增大,则等压部分加热量增加,热效率降低。
工程热力学基础
4)平衡状态 工质再不收外界影响的条件下,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 化的状态称为平衡状态。 5)工质的比热 工质的比热就是单位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K时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Cv等容比热 Cp等压比热。 6)工质的功 功是热力系统与外界间传递的能量。效果体现使物体改变 宏观运动状态。 7)内能 内能就是工质内部气体分子和原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的位能 总和。 8)能量平衡方程 q1-2 =u2- u1+ω1-2
t 1
1
t 1
1
c 1
p 0 1 ( p 1) p ( 0 1)

性能指标及热计算
1、压缩比及加热量分别相同时比较 T 压缩比 c相同
4’ 3 2 1 4 4’’ 5’’

加热量 Q1 相同 初态1相同

5’
5
tv tm tp
Wi Fab i
式中: Fi
(J或N· m)
示功图面积,cm2;可以用求积仪或计算方法求得 示功图纵坐标比例尺,Pa/cm;
a
b
示功图横坐标比例尺,cm3/cm。
性能指标及热计算
平均指示压力是指单位气缸容积 一个循环所作的指示功(Pa) 。 式中, Wi
Wi pmi Vs
发动机一个工作循环的指示功,J;
动力性指标:指示功、指示功率、平均指示压力。 经济性指标:指示热效率、指示燃油消耗率
发动机性能指标:动力性能指标(功率、转矩、转 速),经济性能指标(燃料和润滑油的消耗), 运转性能指标(冷起动性能、噪声、排气品质)
性能指标及热计算
一、 指示功和平均指示压力 指示功是指气缸内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所得到的有用 功Wi。指示功的大小可以由p—V图中闭合曲线所 占有的面积求得。
性能指标及热计算
(2)三种基本循环的比较: 表1–1 三种理论循环的比较
循环名 称 等容加 热循环 等压加 热循环 混合加 热循环 循环热效率 循环特点 加热过程在等容条件下很快完成 ,热效率仅与压缩比有关 加热过程在等压条件下缓慢完成 ,负荷的增加使得热效率下降 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c 1 1 0 1 t 1 1 c ( 0 1)
发动机工作循环
(4)膨胀过程 膨胀过程是高温高压的工质推动活塞由上止 点向下止点运动而做功的过程。 多变指数n2’和平均多变指数n2 :实际计算中 n2取代n2’ ,试验测定n2大致范围是:
发动机工作循环
(5)排气过程 作用:排出燃烧废气为下一循环的进气做准备。 排出的气体具有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使热效率 下降;由于排气系统的阻力,使排气终了压力大 于大气压力。 排气温度常用作检查发动机工作状态的技术指 标。其值偏高,说明热功转换效率低工作过程不 良,及时检修。
性能指标及热计算
3、汽、柴油机负荷变化(不同加热量)时的对比: 柴油机:由于喷雾压燃后边喷油边燃烧,当负荷下降 时,喷油时间缩短,但初期相当于等容燃烧的部 分变化不大。这相当于λ基本不变而 减小, 则ηt提高。
汽油机:点火后传播燃烧且无论负荷大小,火焰传 播距离不变。当负荷下降时,燃烧速度降低,燃烧 时间加长。这相当于λ下降而 上升,则ηt降低。
发动机工作循环
研究理论循环的目的: 1)确定循环热效率的理论极限,以判断实际发动机经济性 和工作过程进行的完善程度以及改进潜力。 2)分析比较发动机不同热力循环方式的经济性和动力性。 3)确定提高以理论循环热效率为代表的经济性和以平均压 力为代表的动力性的基本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