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的六个标准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7452927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35.png)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以下是常见的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1. 情绪稳定:儿童能够适应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绪体验,并能够维持情绪的稳定。
2. 积极适应能力:儿童能够积极适应学习、社交和家庭生活等各种环境。
3. 自我认知:儿童具有清晰的自我认知,能够对自己的情绪、行为和思维进行有效的反思。
4. 自我控制:儿童能够自我控制情绪和行为,避免冲动和暴力行为。
5. 社交技能:儿童拥有积极的社交技能,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6. 自信心:儿童拥有健康的自信心,能够面对挑战和困难。
7. 情感支持:儿童能够获得家庭、老师和同伴的情感支持,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8. 精神健康:儿童没有明显的精神障碍,没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以上是儿童心理健康的一些常见标准,帮助判断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但需要注
意的是,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同,需要综合考虑他们的个性特点、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等因素来做出评价。
儿童心理的六大标准
![儿童心理的六大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0093a2c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e9.png)
儿童心理的六大标准
儿童心理的六大标准可能指的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六个方面或标准。
这些标准可以帮助评估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情况。
以下是常见的六大标准:
1. 生理标准:包括儿童身体的健康状况、基本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等。
例如,儿童是否正常成长,是否有基本的营养和睡眠,是否有身体上的疾病等。
2. 情感标准:评估儿童的情感发展和情绪管理能力。
例如,儿童是否能够表达情感,是否具备情绪调节的能力,是否能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等。
3. 社会标准:测量儿童在社会互动中的表现和适应能力。
例如,儿童是否能够与同龄人或成年人建立友好关系,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回应社会规范等。
4. 认知标准:评估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发展水平。
例如,儿童是否能够进行逻辑推理,是否能够解决问题,是否具备想象力和创新性等。
5. 语言标准:考察儿童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
例如,儿童是否能够正确使用语言进行表达和理解,是否掌握了基本语言技能,是否能够与他人有效沟通等。
6. 动力标准:评估儿童的动机和自我激励水平。
例如,儿童是
否具备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有自我控制能力,是否能够设立目标并追求它等。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073a50210a6f524ccbf85b1.png)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发展正常。
能在成人的
点拨下展开思维,对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的内容,能较地理解,有观察
的兴趣。
2、愿意上学读书,初步适应学
校生活。
能在成人的帮助下,自己
准备、整理好学习用具。
3、愿意参加班、队、集体的活动,不是一个人游离于集体之外,
乐于跟小朋友交往。
4、有初步地满足需要的能力,
能暂时控制住自己对某些事物的需求。
5、为学习取得成功而高兴;学
习受挫时,能懂得自己是有责任的。
6、对感兴趣的活动,能坚持
40分钟以上;对不感兴趣的活动,
在成人的要求和督促下,能坚持15
分钟以上。
7、面对许多小朋友讲话时,不感到紧张、胆怯。
8、有玩耍和娱乐的欲望,并努力参与玩耍、娱乐之中,不是“小老头”。
9、对自己的情绪有一些控制能力,
能在成人帮助下尽力克服小挫折,
在不该哭泣的场合,能收住哭声。
10、自我认识初步发展,能根
据成人的某些提示或暗示,知道自
己的某些优、缺点,学习跟他人进
行比较。
11、听成人的话,尤其听老师的话,懂得成人及老师的话有时也有错。
12、能主动参加集体活动,有独立的欲求。
13、注意到他人的活动结果,开
始懂得他人的活动动机不都是一
样的。
儿童心理的六大标准
![儿童心理的六大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81e79fe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46.png)
儿童心理的六大标准
儿童心理的六大标准是指评估和判断儿童心理健康的六个方面的标准。
这六大标准包括:
1. 情绪表达和调节能力:指儿童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能够适应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变化。
2. 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能力:指儿童在与他人交往和相处过程中,能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并具备适应不同社交环境的技巧。
3. 自我认知和自尊意识:指儿童对自己的认知水平和了解自己的能力,以及对自己的自尊和自信程度。
4. 学习和适应能力:指儿童在学习、解决问题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并且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
5. 独立性和责任感: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日常生活的基本任务,并且具备相应的责任感和自主性。
6. 心理健康维护:指儿童具备保持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并且能够寻求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以上六大标准综合评估能够帮助评估者全面了解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制定相应的干预和支持计划。
儿童心理健康六标准
![儿童心理健康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fa36f8d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c9.png)
儿童心理健康六标准
依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
一、智力发育正常,即个体智力进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
二、稳定的心情。
尽管会有哀痛、困惑、失败、挫折等,但不会持续长期。
三、能正确熟识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自己的理想,对将来布满信念。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敬重理解他人,学习他人特长,友善、宽容地与人相处。
五、稳定、协调的共性,能对自己共性倾向和共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把握和调整。
六、宠爱生活,能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念。
- 1 -。
儿童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儿童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4c1be16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4a.png)
儿童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这是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
2.情绪健康:其基本内容包括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这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
3.意志健全:在意志过程中,即有确定的目标又有实际的行动,既有主观的努力,又有客观的阻力。
4.行为协调:即心理和行为协调一致,人、事、物能恰如其分地引起相应的情绪体验。
5.行为反应适度:即对刺激有恰当、正常的反应,具备一个小学生应有的自制力,进退有度。
6.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人的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这是相应年龄阶段的正常反映,不能把心理发展阶段的变化视为心理病理变化。
以上就是儿童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日常表现,与孩子沟通,以及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来判断孩子是否心理健康。
如果发现孩子有任何心理问题,请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8cfeb27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36.png)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 由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观。
2. 由适度的自我批评,不过度夸耀自己也不过度苛责自己。
3.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4. 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幻想。
5. 适度的接受个人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等需要的水平。
6. 有自知之明,理解自己的动机与目的,能够对自己的水平做客观的估计。
7.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合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能集中注意力。
8. 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9. 既有从经验中学习的水平,能为了适合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
10.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水平与被爱的水平。
11. 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
既不过度阿谀,也不过度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a2f24f548d7c1c708a145da.png)
幼儿心理健康的6个标准随着新的健康观的建立,一个健康的儿童,不仅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儿童,更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儿童。
幼儿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常常表现为: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
一般来说,幼儿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标准:1、动作发展正常。
动作发展与脑的形成及功能的发展密切相关,幼儿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水平处于正常范围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2、认知发展正常。
一定的认知能力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条件,儿童的认知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如一个儿童的认知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儿童,且不在正常范围之内,那么该儿童的认知能力属于偏低。
在幼儿期要尽量避免任何有损于大脑的伤害或不适宜的环境刺激,以免导致幼儿心理不健康。
3、情绪积极向上。
积极的情绪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协调性。
儿童情绪正常,对受到别人的爱抚、关心、体贴、照顾感到幸福,从而心情愉快。
反之,就有心理障碍。
不良情绪是幼儿与他人进行交往和参与各种活动的障碍。
长期紧张、压抑、恐惧,会使儿童产生种种行为问题。
4、人际关系融洽。
幼儿之间的交往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
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环境,会有许多不适应,如吃、睡、穿脱衣鞋等生活自理能力差;情绪上的依恋,不熟悉老师、同伴、环境,产生不安全感,人际关系上的不协调,不像在家中可任意得到自己需要的玩具,独生子女没有和同伴合作、分享、等待、轮流玩的经验,常会为玩具发生争吵哭打等不良行为,产生不愉快情绪;行为约束方面还不太理解集体的规则,不会很好地和老师、同伴配合遵守,对一些约束难以适应,缺乏自制力等。
消极的适应会产生消极情绪,积极愉快的体验会产生积极的心理。
5、性格特征良好。
性格是个性中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8032213b8f67c1cfbd6b8e6.png)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1)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
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绪稳定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
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反应,当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
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5)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6)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讲什么家长们可能更多的会注重孩子的身体状况,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很多的内容,比如给孩子的安全感,或者是让孩子感受爱与被爱的感觉。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e169c9cfc4ffe473268ab05.png)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一、正常的智力。
智力发育正常与否是衡量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正常的智力是小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如果一个小学生的智力明显低于同龄人的水平,则属于智力发育不正常,一般认为智商在90—110之间为中等,在110—120之间为偏上,在120—130之间为聪明,在130以上者为天才。
相反,当智商在80—90之间为偏下,在80以下为弱智。
通常我们会把智商在90以上者都看成是正常。
二、稳定的情绪。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
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有了喜事时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
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适度的反应。
人的行为反应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反应敏捷,有的反应迟缓。
但是,这种差异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正常了。
反应敏捷并非反应过敏,反应迟缓不等于无反应。
对事物的反应强度应视事物的作用的大小而定。
反应异常敏感或异常迟钝都属不健康的表现。
对外界事物毫无反应,这是患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对重大刺激无动于衷,反应微弱也是不正常的现象;而对任何事物都反应强烈,一点小事就大惊小怪,心惊肉跳,稍有意外就惶惶不可终日,偶遇挫折就无法忍受等,都是心理反应不良的表现。
四、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备健康心理的小学生,善于理解、尊重、信任和帮助他人,以真诚、谦让的态度发展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
相反,远离亲友、集体,独来独往,可能意味着开始出现人际关系的失调。
与集体总是格格不入,没有友伴,很少与人往来,是人际关系不良的表现。
儿童心理健康六项标准
![儿童心理健康六项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3e34b4a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4c.png)
儿童心理健康六项标准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儿童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能够保持适应性和良好心理状态的能力。
为了确保儿童的心理健康,我们可以遵循六项标准来评估和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以下将逐一介绍这六项标准。
1. 情感表达与管理能力儿童应当学会有效地表达和管理情绪。
他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能够寻求适当的方式来表达和管理这些情绪。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设定情感讨论的时间和提供情感管理技巧的指导,帮助儿童培养这一能力。
2. 自尊与自信心培养自尊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需要建立正面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以便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为了培养儿童的自尊,我们可以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赞扬,以及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支持。
3. 理解与应对压力的能力儿童面临着来自学业、社交和家庭等方面的各种压力。
他们需要学会理解和应对压力,以减轻心理压力对他们的影响。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情绪管理技巧、放松训练和有效的沟通,帮助儿童应对压力。
4. 积极的人际关系建立儿童的积极人际关系对于其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他们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友好相处。
家庭和学校是儿童建立积极人际关系的关键场所,家长和教育者可以提供机会和指导,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 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童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时,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应当能够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鼓励儿童思考和提供解决问题的指导,帮助他们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健康生活方式儿童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他们需要学会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充足的休息。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为儿童提供健康生活的指导,并成为榜样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综上所述,儿童心理健康六项标准涵盖了情感表达与管理能力、自尊与自信心培养、理解与应对压力的能力、积极的人际关系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健康生活方式。
通过遵循这六项标准,我们能够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简答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简答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98e861a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ef.png)
简答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指幼儿在心理方面的发展达到了正常水平,能够积极地应对各种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自信、自主、探索和创造的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情绪表达能力:幼儿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因为情绪波动而过度激动或抑郁。
2. 社交能力:幼儿能够与其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包括与家庭成员、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要求。
3. 自我认知能力:幼儿能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知道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能够形成自己的个性和身份认同。
4. 自我控制能力:幼儿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包括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自我激励,不会因为诱惑或冲动做出错误的决定。
5. 知识与技能:幼儿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包括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方面的能力,能够适应教育和学习的要求。
总之,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不仅包括心理方面的发展水平,还包括社会、认知、行为等多个方面的要求,需要家庭、幼儿园、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 1 -。
儿童心理健康的七大标准
![儿童心理健康的七大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e3c4007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ff.png)
儿童心理健康的七大标准
1、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看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
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
肯动脑筋,想象力丰富,擅长对四周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洁问题。
2、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
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怜悯心,适度怕羞。
3、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玩耍输了不胡闹。
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
4、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
宠爱劳动,疼惜物品。
宠爱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宠爱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玩耍,并能从中感到欢快。
5、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具体、简洁的评价,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东西。
听从约束。
接受别人的批判和建议。
6、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快乐,能遵守玩耍规章和挨次,在玩法上听从大家的看法,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有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关怀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果而兴奋。
7、在新环境或不生疏的人面前,不过份的拘束可怕。
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
能自己到商店去买一些简洁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车辆较多的大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
- 1 -。
【心理教育】孩子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
![【心理教育】孩子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3e8b1e9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e8.png)
【心理教育】孩子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志有以下几条:
1.求知欲强
这样的孩子兴趣广为,讨厌观测事物,快乐动脑筋,思维灵巧,什么都想要学,什么
都想要先行,对新鲜事物反应慢,勇于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
2.意志力强
不怕困难和挫折,不达至目的不理会,从不半途而废。
能够根据自己的须要掌控自己
的心愿和犯罪行为,还能够确定外界和内心的阻碍,分散注意力展开自学和工作。
3.活泼乐观
与人相处诚恳、和蔼可亲,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乐意拒绝接受别人的意见,遇到
困难和挫折所引发的不良情绪能够很快释放出来,不淤积心里。
4.心态平衡
经常维持快乐开心的心态,行事淡定,情绪很少大起大落,能够理智地分析碰到的问题,很少整体表现出来焦虑不安或忧伤。
5.富于同情心
乐意协助别人,乐意关心别人,常整体表现出来“利他”和“和亲社会”的犯罪行为。
6.人际关系良好
心胸开阔,认同别人,能够与别人和睦相处。
积极主动出席集体活动,适应环境纪律
约束和行为规范。
儿童的心理健康表现在6个方面
![儿童的心理健康表现在6个方面](https://img.taocdn.com/s3/m/39bb17ebf524ccbff12184f5.png)
儿童的心理健康表现在6个方面儿童的心理健康表现在6个方面:一是智能发育正常,智力商数在70以上(包括130以上的超常儿童)都属于此列;二是有积极乐观的情绪,热爱学习和工作,对生活充满信心;三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乐于帮助别人;四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不仅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有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五是有健全的性格,开朗、待人坦诚、勇于负责、正视困难;六是能够正确对待现实,适应环境迅速,接受新事物、新概念快,思想和行动能与时代同步。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标准只是一个相对的衡量尺度,应该辩证、全面地理解和应用。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特征,要充分考虑其稳定性,不能简单地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
也就是说,一个人偶尔出现一些偏离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一定是心理不健康,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心理健康状态也并非静态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既可以从不健康转变为健康,也可以从健康转变为不健康。
也就是说,心理健康与否只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
儿童心理不健康的十种表现常年情绪低落如果孩子常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过度怕羞儿童,特别是女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如怕羞过度(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则可能内心深处隐含有强烈的自卑情绪。
拒绝交朋结友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但具自卑心理的孩子绝大多数对交朋结友或兴趣索然,或视为"洪水猛兽”。
难以集中注意力自卑感强的儿童在学习或做游戏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
这是因为"挥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经常疑神疑鬼自卑儿童对家长、教师、小伙伴对自己的评论往往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别人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甚至耿耿于怀。
长此下去,他们还可能发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总无中生有地怀疑他人不喜欢或者怪自己。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小学生心理健康六大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小学生心理健康六大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c3d38d3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49.png)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小学生心理健康六大标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所谓健康,不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良好适应和道德健康。
可见,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
那么,下面为您介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正常的智力。
智力发育正常与否是衡量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正常的智力是小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如果一个小学生的智力明显低于同龄人的水平,则属于智力发育不正常,一般认为智商在90—110之间为中等,在110—120之间为偏上,在120—130之间为聪明,在130以上者为天才。
相反,当智商在80—90之间为偏下,在80以下为弱智。
通常我们会把智商在90以上者都看成是正常。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2.稳定的情绪。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
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有了喜事时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
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3.适度的反应。
人的行为反应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反应敏捷,有的反应迟缓。
但是,这种差异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正常了。
反应敏捷并非反应过敏,反应迟缓不等于无反应。
对事物的反应强度应视事物的作用的大小而定。
反应异常敏感或异常迟钝都属不健康的表现。
对外界事物毫无反应,这是患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对重大刺激无动于衷,反应微弱也是不正常的现象;而对任何事物都反应强烈,一点小事就大惊小怪,心惊肉跳,稍有意外就惶惶不可终日,偶遇挫折就无法忍受等,都是心理反应不良的表现。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4.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备健康心理的小学生,善于理解、尊重、信任和帮助他人,以真诚、谦让的态度发展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
相反,远离亲友、集体,独来独往,可能意味着开始出现人际关系的失调。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75b7dff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4.png)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一)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de)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de)特点,我们把小学生(de)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de)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1)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de)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de)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de).(2)情绪稳定性:一个心理健康(de)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de)变化而产生合理(de)情绪变化.所谓合理(de)情绪变化是反应,当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de)事时产生悲哀(de)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de)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de)情绪.(3)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de)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de)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de)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de)困难;学习效率高.(4)自我认知(de)客观化程度:心理健康(de)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de)参照点,对自己(de)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5)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de)小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de)能力,自己(de)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de)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de)行为符合社会(de)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de)人群格格不入.(6)行为习惯:心理健康(de)小学生一般有良好(de)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de)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d e)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de)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de)年龄特征相吻合.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1、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de)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de)能力.2、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de)信任感,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之,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de)失败.3、悦纳自我,对自己(de)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认同.4、控制自我,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de)情绪和行为.5、调节自我,对自己不切实际(de)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状态、与环境(de)不适应性,能做出及时(de)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6、完善自我,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de)完整与和谐.7、发展自我,具备从经验中学习(de)能力,充分发展自己(de)智力,能根据自身(de)特点,在集体允许(de)前提下,发展自己(de)人格.8、调适自我,对环境有充分(de)安全感,能与环境保持良好(de)接触,理解他人,悦纳他人,能保持良好(de)人际关系.9、设计自我,有自己(de)生活理想,但理想与目标能切合实际.10、满足自我,在社会规范(de)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de)基本需求.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量(de)原则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量(de)一般原则是,在发展(de)背景下去理解学生(de)行为,在发展(de)框架内去评价学生(de)行为,其中主要包括发展常模、发展过程、发展(de)稳定性.(一)发展常模在发展(de)背景下理解小学生(de)心理机能和行为,首先要考虑发展常模.小学生(de)许多行为是随年龄变化(de),在某一年龄阶段很普遍(de)行为,在其他年龄可能相对就不普遍.如对黑暗和想象中(de)生物(de)恐惧在低年级小学生中相当普遍,但以后随年龄增长就减弱了.承认小学生行为(de)发展变化对于心理健康测量是非常重要(de),因为,同样(de)行为在某一年龄阶段属于发展正常范围内(de),而在另一年龄阶段可能是病理(de)指标.小学生(de)心理具有鲜明(de)年龄特征,因而在选择测量工具时应当考虑测量工具是否提供了适当(de)、特定(de)年龄常模.心理(de)发展是不平衡(de),有些心理机能或行为在某些年龄阶段发展变化较快,而在其他年龄阶段却相对平稳,年龄常模中年龄组(de)划分应能体现这一特点.正确利用发展常模所提供(de)信息对测量结果作出合理(de)解释,在心理健康测量中也是非常重要(de).(二)发展过程为了正确解释测量(de)结果,评价者还必须了解小学生(de)发展过程.发展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小学生(de)一般发展过程,其二是每个小学生独特(de)个人发展史.一般发展过程指年龄阶段(de)发展.每个年龄阶段(de)发展都是一些相互联系(de)机能(如认知、情感、言语)或内因、外因相互作用(de)结果.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特定(de)发展任务或发展需要,这种独特(de)发展需要导致了与年龄相关(de)发展变化.仅把小学生(de)行为与年龄常模比较,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些行为在某些年龄有明显(de)增多,不能确定它们究竟是正常发展过程(de)变形,或是与正常发展有质(de)偏离(de)病理发展过程(de)指标.小学生(de)个人发展史应包括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如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期等)(de)一般发展状况、既往病史和家庭史.了解小学生独特(de)发展过程将有助于探明心理问题形成(de)机制和原因.(三)发展(de)稳定性稳定性指(de)是行为跨时间、跨情境(de)一致性.从发展(de)观点正确看待小学生心理特质和行为(de)稳定性是非常重要(de).稳定性(de)程度取决于所测量(de)心理机能和行为(de)类型,取决于测量(de)是心理机能和行为(de)哪些方面,取决于测量(de)是孤立(de)行为还是不同维度行为(de)集合.例如,心理学研究普遍表明,外化行为(如多动、攻击行为等)比内化行为(如恐惧、抑郁等)更为稳定,不同维度(de)行为集合比孤立(de)行为更为稳定.正是考虑到发展(de)稳定性和变异性,对小学生(de)心理健康测量必须基于多种背景、多种信息源,这样才能作出综合(de)客观(de)测量.为了更好地理解小学生跨情境(de)变异性,在测量小学生心理特质和行为本身之外,对其他许多重要背景(如家庭、学校、同伴等)(de)相关方面也应该进行测量,因为许多重要(de)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小学生(de)适应.(四)共生现象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量中除了要考虑发展因素之外,还应当注意小学生心理问题(de)共生现象.所谓共生现象,是指同一个学生(de)适应问题或心理障碍总是两个或更多(de)问题相继或同时出现,很少是孤立(de)单一问题.观察发现,许多小学生经常会出现多方面(de)(如情绪、学习、社交等)问题,这种共生现象(de)高比率决定了心理健康测量必须是综合性(de).心理健康测量不仅应跨越不同(de)背景,而且应跨越不同(de)心理机能,不仅要测量学生、家长、教师所报告(de)问题,而且要测量在适应中那些潜在(de)共生问题.有时我们会发现,一些最初报告(de)问题其实并不是主要问题,一些症状可能会因其他共生问题而加重.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二)1、智力发展正常.能在成人(de)点拨下展开思维,对具体(de)、形象(de)、直观(de)内容,能较地理解,有观察(de)兴趣.2、愿意上学读书,初步适应学校生活.能在成人(de)帮助下,自己准备、整理好学习用具.3、愿意参加班、队、集体(de)活动,不是一个人游离于集体之外,乐于跟小朋友交往.4、有初步地满足需要(de)能力,能暂时控制住自己对某些事物(de)需求.5、为学习取得成功而高兴;学习受挫时,能懂得自己是有责任(de).6、对感兴趣(de)活动,能坚持40分钟以上;对不感兴趣(de)活动,在成人(de)要求和督促下,能坚持15分钟以上.7、面对许多小朋友讲话时,不感到紧张、胆怯.8、有玩耍和娱乐(de)欲望,并努力参与玩耍、娱乐之中,不是“小老头”.9、对自己(de)情绪有一些控制能力,能在成人帮助下尽力克服小挫折,在不该哭泣(de)场合,能收住哭声.10、自我认识初步发展,能根据成人(de)某些提示或暗示,知道自己(de)某些优、缺点,学习跟他人进行比较.11、听成人(de)话,尤其听老师(de)话,懂得成人及老师(de)话有时也有错.12、能主动参加集体活动,有独立(de)欲求.13、注意到他人(de)活动结果,开始懂得他人(de)活动动机不都是一样(d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心理健康的六个标准
据了解,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目前尚无统一测量标准。
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
一、智力发育正常。
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稳定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
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
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
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
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少年儿童,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
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
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
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是同学们的知己。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
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
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
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
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