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学术思想 (2)
第五章清代著名医家 - 精品学习网-学习考试资讯-中国最大 …
清代著名医家第一节喻昌的秋燥论与大气论一、生平著作喻昌字嘉言晚号西昌老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1 《寓意草》1卷医案集2 《尚论篇》8卷伤寒“三纲鼎立”说3 《医门法律》6卷“秋燥论”“大气论”二、学术思想(一)《秋燥论》《素问.生气通天论》:“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1、阐发秋燥的病理(1)燥胜则干(2)燥先伤肺“燥气先伤上焦华盖”2、创制清燥救肺汤治则:清润肺气保护胃气治燥不宜:辛香行气,以燥治燥苦温之属,以火济火苦寒降火,伤其胃气单纯以润治燥,不适病所(二)大气论1、大气的概念肺气————胸中阳气————胃气|肾气2、大气的生理(1)主宰人的生机“胸中为生死第一关”(2)统帅人生诸气3、大气的病理及治疗阴邪凝聚————遮蔽大气————大气已亏大气未亏 | |祛散阴邪助通阳气(三)论病遣药的特点1、治单腹胀三法2、逆流挽舟法人参败毒散发汗解表羌活独活祛风解表胜湿(解表法)桔梗前胡柴胡祛散表邪半表半里表3、臵介潜纳法上脱:七分阳药+三分阴药夜服从阴引阳下脱:七分阴药+三分阳药昼服从阳引阴·对喻昌大气论的思考※生物能学的角度※气的实质与分层※临床指导意义复习思考题:试述喻昌秋燥论、大气论的主要论点。
他有何主要著作?原文选读:“燥气先伤上焦华盖。
”(《医门法律·秋燥论》)第二节叶桂的杂病证治经验一、生平著作叶桂,字天士,号香岩。
清代中叶著名的医学家。
·《温热论》1卷又名:《温症论治》,《叶天士温热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临证指南医案》10卷代表作是其门人华岫云等根据叶桂平时诊病的记录整理而成。
·《幼科要略》2卷·《未刻本叶氏医案》二、学术内容1、概念:阳化——“身中阳气之变动”内风——“内风动越”即指“身中阳气之变动”而导致“内风动越”的一种病理现象。
亦即肝阳化风。
2、发病机制:∙病变性质——内,阳,风∙病变脏腑——中心脏腑为肝o与肝的属性秉质特点有关肝的生理:体阴用阳肝的病理:肝阴易虚,肝阳易亢o与肝脏与其他脏器之间的生化关系失调有关3、治疗∙治疗大法:“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 ∙具体治法:滋阴熄风(肝阴,肾精虚损)养血熄风(心血不足)平木熄风(肺气阴虚)培土熄风(脾胃亏损)∙用药特点:※善用甘味之品(甘凉/甘温/甘酸/甘辛/甘咸/甘濡)※喜用轻灵之品※调和动变之阳气镇(重镇),潜(介潜)收(酸收),和(温润)※避免用苦寒/辛散走窜之品※阳脱急用回阳之时,必佐阴药(恐纯刚难受)(二)胃阴学说∙脾胃分论∙倡言胃阴o病因病机:∙证候:气结在血——气滞之证:“初病胀痛无形”血伤入络——血瘀之证:“久则形坚似梗”疼痛 / 有形 / 发黄 / 出血等∙病证:甚广,可见于中风、积聚、吐血、胸痹、疟母、痿、痹、诸痛、诸血证、疮疡、癥瘕等病证中。
温病考试重点整理
原文部分《温热论》(叶天士)主要学术思想:第一、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出了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及传变形式,并进一步明确了温病和伤寒的区别。
第二、创立卫气营血学说作为温病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
第三、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容,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pei等。
第四、论述了妇人温病的证治特点,丰富了中医妇科学的容。
背诵: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矣。
名词解释:两阳相劫:风与温热俱属阳邪(两阳),风与温热相结合为病,风火交炽,势必劫烁津液,而出现清窍干燥等症。
浊邪害清:湿浊与热邪相合,湿热蕴蒸而蒙蔽于上,清窍壅塞,临床上可见耳聋,鼻塞、头目昏眩等症。
《湿热病篇》《湿热病篇》主要容:1.湿热病的发病多先伤而生湿,必外合邪而致病,初起即见里证,甚少单纯的表证。
2.阐明了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变重心在脾胃,常引起厥阴(肝)、少阳(胆)的变证。
3.精辟地概括湿热病邪“蒙上、流下、上闭、下壅”以及闭阻三焦的特点,提出湿热病当从三焦辨证,治疗当立足分解湿热,分利三焦。
4.创造了湿热病瘥后调理的辨治方法,使湿热病的辨治体系更臻完善。
湿热病提纲(背诵)[原文]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名词解释:阴湿—湿未化燥,湿邪伤表,郁遏卫阳,证见恶寒而不发热,症以湿象偏著者为阴湿。
阳湿—湿已化热,见症以热象明显者则为阳湿。
章虚谷曰:“以其恶寒少而发热多,故为阳湿也。
主客浑受:源于吴又可《温疫论》“主客交病”。
“主”指人体营血,“客”指病邪。
指久病正虚,湿热之邪久留与人身营血相混而形成络脉凝瘀的一种病理状态吴瑭《温病条辨》湿温病初起有三大禁忌:1、禁汗:若见恶寒头痛,身重疼痛,误认为伤寒而用辛温发汗之药,则会耗伤心阳,湿浊随辛温之品上蒙清窍,可致神昏、耳聋、目闭等症。
王孟英PPT
02
学术思想
单击此处添加您的文字内容
学术思想
孟英对前贤的学术观点, 向不盲从, 能抉摘搜剔, 去非存是。 1.其认为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所列之霍乱皆是寒证论有失偏颇, 并撰写 《霍乱论》以纠正之。 2.如对天行疙瘩、大头证的治疗,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早有定方, 名 曰清震汤, 药仅三味:升麻、苍术 、荷叶 。孟英细究药理, 感到“ 升麻 、 荷叶助其上盛之阳邪, 苍术燥其垂竭之阴液”, 用于此证, 犹如抱薪救火, 百无一生。主张以退热消风解毒为主, 临床疗效果能“ 十全八九” 。 3.又如对吴氏《温病条辨》“ 太阴风湿、 温热、 温疫 、冬温, 初起恶风 寒者, 桂枝汤主之”条, 提出异议。认为尤在泾所言“ 温病伏寒变热, 少阴之 精已被劫夺, 虽有新旧合邪, 不得更用桂枝汤助热而绝其本”的论点是符合 临床实际的。
王孟英断其为“阴虚阳越,热炽液枯”之险证。其本虚标实, 病机交错,治疗诚非易事。
治疗上以犀角、羚羊角粉(属国家特级保护动物,可分别代 以水牛角、绵羊角)、元参、知母壮水息风为主,辅以沙参、 麦冬、石斛、葳蕤益气充津。水足津充,暑热易退而亦自息。 因真阴虚而风阳逆,痰阻经络,以苁蓉、楝实、鼠矢、石英 潜阳镇逆;花粉、栀子、银花、丝瓜络蠲痰清络。方中虽以 壮水息风为主,其他诸法亦治疗中重要一环。由于组方合理, 标本兼治,能挽回危局于顷刻,竟获1剂知,4剂安之效。 后以大剂养阴以善后。
5.王氏继承和发扬了叶天士 、薛生白、吴鞠通诸医家的用药经 验, 临证投剂, 必以轻灵取胜。
6.善用食疗, 是王氏临证用药的又一特色。其尝谓以食为药, 处处皆用, 人人可服, 物异功优, 久饪无弊。但同时也强调以食 代药, 要详辨食物性味, 务求恰合病情。
老中医孟树江医疗经验
现代温病学科创始人孟澍江杨进整理编者按孟澍江,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温病学家和中医教育学家,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温病学》主编,在50多年的临床、教学、科研中,取得了重大学术成就。
编写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培养医学博士、硕士30人;完成国家、省部级多项课题。
由于在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孟氏是现代温病学科创始人,建立了现代温病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丰富和完善了温病病因病机学和理法方药;充实和发展了温病治疗学和预防学;提出了统一的温病辨证体系。
孟氏潜心治学,努力探索高等中医教育规律,强调中医教育应符合中医学自身规律。
他所创建的现代温病学科,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他成为全国公认的温病学科带头人,被日本人誉为现代“温病之泰斗。
”孟氏通晓诸家,尤专叶、吴之学。
对热性病、脾胃病、肝胆病、不育不孕症疗效甚好。
擅长用温病方治杂病,拓宽了温病方药的治疗范围。
论述温病表证、热瘀证见解独到。
对温病用清、下、补法另辟新义。
倡导辨证论治和有效单方、验方相结合,强调气机通畅,重视非药物疗法。
深信广大中医读者细读本文之后,定能了解孟氏创建现代温病学科的思路和方法,对进一步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必将大有裨益。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孟澍江,男,汉族,1921年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市甸垛乡一个贫农的家庭。
7岁起入学读书,在将修完初中学业之时,正值日寇铁骑蹂躏苏北大地,故而辍学,时年17岁。
孟氏平时甚喜浏览医书,父兄见状,遂经亲友介绍,让他只身赴邻县江都樊川镇,拜当地名中医王少江先生为师学习中医。
王少江是苏北闻名遐迩的儒医王吟江之子。
王吟江工于诗词歌赋,精通佛学,对医学造诣尤深。
在正式挂牌行医后,医名遍及江都、高邮、兴化及三泰(泰州、泰县、泰兴)诸地。
吟江先生精于大小方脉,尤其擅长治时令病,每出奇制胜。
泄泻的饮食宜忌与辨证施食
吐。⑥生 萝 卜 汁 , 饮 。治 咳嗽 、 煤 气 中毒 。效 用 : 绞 频 解 降
气 、 痰、 祛 消食 、 行滞 、 血。萝 卜 者味辛 甘凉 , 止 生 润肺 化痰 ,
祛风 除热 ; 甘温 , 熟者 补脾 化食 、 下气 和 中、 津液 、 风寒 。 生 御 王士雄称 : “ 百病 皆宜 。 ”
治痢疾 。④生藕绞 汁、 。治 产后余血 不尽 、 食蟹 中毒 。 频饮 解
⑤生藕洗 净蒸熟 、 烂 , 捣 涂患 处。治冻疮 。效用 : 散瘀 止血 、 养阴清热 、 补虚 益胃。藕性味甘寒 , 生用 凉血散瘀 ; 熟用补 心
开 胃; 汁服除烦 清热 。熬浓 汤饮 补血通气 , 捣 又无 腻滞之 ; 制
20 0 8年第 1 2期
毒, 养阴消疳 。用法 ; 未出时常服 , 可使稀 ; 出时急服 , 痘 将 重 可冀轻 : 已出时 恣服 , 可转 顺 : 出时频 服 , 可易 清。原 逆 尽 毒 方用赤豆性燥伤 阴, 以黑 大豆易之 , 予 更有补 阴之绩 。 青龙白虎汤 : 由橄榄 、 生芦菔组 成。孟英 自注 云 : 予 自 此 制方也。功效 : 橄榄色青 , 清足 厥 阴内寄之火 风 , 而靖其 上腾 之焰 ; 芦菔 色白, 化手太阴外来之燥热 而肃其 下行之 气 , 而 合 为剂 , 消经络留滞之 痰 , 解膏 粱鱼 面之 毒 。主治 : 各种 喉疾 。 用法 : 以代茶 , 用 则龙 驯虎伏 , 脏腑清和 。 玉芝丸 : 肚一 具 , 净 , 猪 治 以莲 子 去 心 , 肚 内, 煎 糜 入 水 烂, 收干 , 捣为丸服。凡 胃气薄 弱者 , 常服本丸 , 能令人肥健 。 苡米粥 : 苡米 3 g 陈粳 米 5 g 0、 0 。生 苡米洗 净 晒干 、 碾碎 , 与陈粳米同入砂 锅 内 , 水 5 0毫升 煮成 稀粥 , 日早 晚餐 加 0 每 顿服 ,0天为 l 1 疗程 。苡米单味亦可煎汤饮或蒸 食或煮饭 皆
《温病学》教学大纲
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学大纲总学时63学时开课对象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专业前言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学科。
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具有指导临床工作的实际意义。
温病学是中医专业的必修课,是中医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诊治温病的基本技能,为诊治温病和其他有关疾病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由二个部分组成:其一是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介绍温病学的发展史、温病的概念、病因发病、辨证、诊法、治疗和预防等;其二是讨论主要温病,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病的病因病理、传变规律、辨证论治。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上篇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一)了解温病学的定义、学习温病学的意义。
(二)了解温病学的发展概况,明确温病学是在对外感热病认识不断深入的基础上,为适应医疗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
(三)了解对温病学形成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论》、《千金要方》等和医家如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人对温病学发展的主要贡献,熟悉主要温病学家如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学术成就及其代表著作。
【教学内容】一、温病学的定义。
二、温病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温病学的发展概况(一)战国~晋唐时期(介绍该阶段对温病的认识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肘后方》、《千金要方》等著作对温病的主要论述)(二)宋~金元时期(介绍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主要学术思想及代表著作)(三)明清时期(介绍张凤逵、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四)近现代温病学理论的发展四、温病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研究方法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目的要求】(一)明确温病的概念。
(二)掌握温病的特点。
(三)了解温病的范围及命名依据。
(四)熟悉温病的分类。
王孟英学术思想 (3)
四、论暑气暑病特有发挥
“所谓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也。分其 阴阳,则《素问》云:寒暑六气。暑统风、火,阳也。 寒统燥、湿,阴也,言其变化,则阳中惟风无定体, 有寒风,有热风。阴中则燥,湿二气,有寒,有热。 至于暑,乃天之热气,流金烁石,纯阳无阴。或云阳 邪为热,阴邪为暑者,甚属不经。《经》云:热气大 来,火之胜也。阳气之动,始于温,盛于暑。盖在天 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是暑即热也,并非二气。 或云“暑必兼湿者”,亦误也,暑与湿原是二气,虽 易兼感,实非暑中必定有湿也。”(卷三 叶香岩外 感温热篇,雄按,P81)。
“暑令湿盛,必多兼感,故曰挟。犹之寒邪挟食, 湿证兼风,俱是二病相兼,非谓暑中必有湿也。故论 暑者,须知为天上烈日之炎威,不可误以湿热二气并 作一气始为暑也。而治暑者,须知其挟湿为多焉。” (卷三 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雄按,P111)。
“(暑温)无湿者,白虎汤;挟湿者,六一散, 须别。
受热而迷,名曰暑厥,譬如受冷而仆,名曰寒厥 也。人皆知寒之即为冷厥,何以不知暑之为热乎。
暑是火邪,心为火脏,邪易入之,故治中暑者, 必以清心之药为君。”(卷三 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 篇,雄按,P111。)
(湿热病篇38条:湿热证,湿热伤气,四肢困倦, 精神减少,身热气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脉虚 者,用东垣清暑益气汤主治。人参、黄芪、白术、 广皮、神曲、泽泻、苍术、升麻、麦冬、炙草、葛 根、当归、黄柏、青皮、五味子),“此脉此证, 自宜清暑益气以为治。但东垣之方,虽有清暑之名, 而无清暑之实。观江南仲治孙子华之案、程杏轩治 汪木工之案可知,故临证时须斟酌去取也。余每治 此等证,辄用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 荷秆、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等,以清暑热 而益元气,无不应手取效也。”(卷三 薛生白湿热 病篇,雄按,P161)
中医医案学发展历程简述
中医医案学发展历程简述屈杰;赵天才【摘要】传统中医医案学历史研究未能十分重视现代医案学的成就.文章简要回顾中医医案学的发展历程,将其简要概括为萌芽、发展、成熟、繁荣四个时期,丰富和完善中医医案学的发展历史,同时针对目前本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论述.【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18(027)002【总页数】3页(P63-65)【关键词】中医医案学;医案;发展简史【作者】屈杰;赵天才【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咸阳 712046;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咸阳712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医案是医家记录临床诊疗过程的文献资料,是中医几千年发展的基本载体之一,也是中医理论继承、发展的宝贵资源[1]。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医家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中医的学术创新和学术争鸣都在医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医医案以其“宣明往范,昭示来学”的重要价值,受到了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2]。
如名医余听鸿认为:“医书虽众,不出二义,经文、本草、经方为学术规矩之宗,经验、方案、笔记为灵悟变通之用,二者皆并传不朽。
”中医医案学是以中医医案为研究对象,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分析、提炼和总结中医临床实践记录为目的,研究中医诊治规律、临床思维特征、学术思想及相应研究方法的一门学科[3]。
研究中医医案学的首要问题是厘清中医医案学的发展历程,明确学科特点和定位[4]。
但传统的医案学历史研究未能重视现代医案学的成就,有鉴于此,文章在结合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将中医医案学发展概括为萌芽时期(先秦、两汉)、发展时期(宋、金、元)、成熟时期(明、清、民国)和繁荣时期(建国后),兹分述如下。
1 萌芽时期(先秦、两汉)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时代,其标志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四部经典问世[5]。
这一时期,从历史文献角度来看,中医医疗水平已经居于较高层次,但是医案学发展尚处于萌芽时期。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王孟英治疗老年病用药规律
JIANG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学术探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王孟英治疗老年病用药规律…★赵鑫*…吕翠霞(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摘要:目的:研究《王孟英医案》老年患者医案的用药规律,总结王孟英治疗老年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
方法:选取《王孟英医案》中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医案共62例,建立Excal表,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通过分析老年医案中药物的四气五味、药物归经、用药频次及组方规律。
结果:62例医案共用药158味,出现频次共528次。
归经顺序为胃22%、肺21%、脾12%、心10%、肾11%,五味顺序为甘39%、苦35%、辛15%、咸6%、酸4%、涩1%,四气顺序为寒52%,温28%,平12%,凉7%,热1%,知母-天花粉、竹茹-黄连、竹茹-天花粉、竹茹-石菖蒲、竹茹-天花粉的常用组合。
结论:王孟英治疗老年杂病的学术思想有五脏重肺清热化痰助治节,六腑重胃甘寒保津运枢机的特点关键词:王孟英医案;老年病;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图分类号:R-092……文献标识码:A2017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41亿人,老龄化率进一步提高到17.3%。
同年国家卫计委联合12个部门共同印发《“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明确提出“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率”达到 65%。
老年病具有多病并存、临床症状不典型、病程缠绵、虚实夹杂的临床特点,以虚为本、多痰多瘀是其病机特点。
通过数据挖掘近代名医治疗老年病的医案,是学习中医老年病辨治的一条捷径。
王孟英为清代著名医家,出身三代世医之家。
《王孟英医案》为陆士谔整理王孟英的临诊经验, 辨证精确,处方熨帖,用药灵活,所录医案详实,兼议医理,是反映王氏临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曹炳章先生赞王氏辨病辨证能探虚实、察深浅、权缓急。
老年病的特点为虚实夹杂,多风、多痰、多瘀,常起病缓、传变速、兼症多,治疗效果差。
2021伏气温病证候规律与治疗要点范文1
2021伏气温病证候规律与治疗要点范文 柳宝诒(1842-1901),字谷孙,号冠群,江苏江阴人,晚清著名医学家。
柳宝诒学识渊博,医术精湛,著述颇丰,于温病学方面造诣尤深,其所著《温热逢源》一书,博征前贤诸家伏气说之精义,对伏气温病理论和证治有独到见解和临证发挥。
柳宝诒的伏气温病观,对于指导现代传染性和流行性疾病及临床疑难杂症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值得深入发掘和研究。
1阐发伏邪病因特点 《温热逢源》中提出温病有随时感受之温邪和伏气内发之温邪两证,柳宝诒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伏气温病上。
柳宝诒伏温之说,其思想渊源于《黄帝内经》,同时又继承前辈诸家的学术观点,并通过自身多年的临床实践又有其深刻而独到的理解。
1.1强调冬寒内伏为邪伏外因 《温热逢源》中强调冬令受寒随时而发者为伤寒,郁久而发者为温病。
柳宝诒指出,温病有两证即"有随时感受之温邪,如叶香岩、吴鞠通所论是也。
有伏气内发之温邪,即《内经》所论者是也"[1]301.阐明温病此两证其感受病邪不同,一为随时之温邪,一为感寒后郁伏内发之温邪。
柳宝诒还强调"冬伤于寒,正春月病温之由;而冬不藏精,又冬时受寒之由也[1]301". 1.2突出少阴肾虚为邪伏内因 柳宝诒进而强调冬不藏精,少阴肾虚为邪伏内因。
《温热逢源》首列《黄帝内经》有关伏气条文,并做了精当的解析,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明确了伏气发温之病,惟冬伤于寒,故而病温,冬不藏精,故易受寒。
由此推论:"伏温之邪,冬时之寒邪也,其伤人也,本因肾气之虚,始得入而据之"[1]331,既强调外因之寒,更突出内因正气受损对发病的主导作用。
对寒邪之所以能伏于少阴并能郁伏而发这一命题亦进行了深入阐述,曰"邪之初受,盖以肾气先虚,故邪乃凑之,而伏于少阴[1]327",指出了其主要原因在于少阴肾虚。
至虚之处,所以入邪又藉虚而蕴伏立足,少阴肾自成容邪之地。
王孟英医案分析
原文:何氏妇年未四旬,于庚戌冬患腹胀善呕,或云寒凝气(否)滞,宜吸鸦片烟以温运之,及烟瘾既成,而病如故。
或云冷积也,莫妙于(渐断)蒜罨。
往夏遂以蒜杵如泥遍涂脊骨,名曰水灸。
灸后起疱痛溃,骨蒸减餐,其胀反加,经乃渐断。
招越医庄某治之,云劳损也,进以温补,病乃日甚。
复邀张凤喈、包次桥、姚孟斋诸人视之,佥云劳损已成,或补阴、或补阳,服至冬令。
便泻不饥,骨立形消,卧床不起。
今春请神方于各乩坛,皆云不治。
其夫因蒲艾田荐于许信臣学使,随任广东,家无主意,束手待毙而已。
蒲闻而怜之,为屈孟英一诊,以决危期之迟速,初无求愈之心也。
切其脉弦细数,循其尺索刺粗,舌绛无津,饮而不食,两腿肿痛,挛不能伸,痰多善怒,腹胀坚高,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忧心忡忡),昼夜殿屎(愁苦呻吟),愁容黎瘁,小溲短涩而如沸,大便日泻十余行,脉色相参,万分棘手,惟目光(相凌)炯炯,音朗神清,是精气神之本实未拨。
病虽造于极中之极,却非虚损之末传也。
殆由木土相凌,为呕为(瞋)胀,洋烟提涩其气,益令疏泄无权,蒜灸劫耗其阴,更使郁(热闪烁)攸内烁,进以温补,徒为壮火竖(贴)帜而涸其津,溉以滋填,反致运化无权而酿成泻,固之涩之,煞费苦心。
余谓赖有此泻,尚堪消受许多补剂,纵临证心粗,不询其泻出之热而且腻,岂有肾虚脾败之泻,可以久不安谷而延之至今乎?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而性主疏泄者肝也,职司敷布者肺也,权衡出纳者胃也,运化精微者脾也,咸以气为用者也。
肝气不疏,则郁而为火;肺气不肃,则津结成痰;胃气不通,则废其容纳;脾气不达,则滞其枢机,一气偶愆,即能成病。
推诸外感,理亦相同,如酷暑严寒,人所共受,而有病有不病者,不尽关乎老小强弱也,以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
愆则邪留著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
调其愆使其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
今气愆其道,津液不行,血无化源,人日枯瘁,率投补药,更阻气机,是不调其愆而反锢其疾也。
疾日锢而腹愈胀。
第一篇 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郑家本
第一篇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郑家本第一篇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篇首语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中医药学大家,因为他们的努力和创造,才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
搜集整理和研究名老中医成功的经验,既是历史赋予我辈的责任,同时也是为新一代名中医的成长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
纵观古今名医成功之经验,无不具备“习医先立志,入门有名师,勤奋加努力,博览有积累,学高贵实践”之五大要素。
家本先生师出名门,川东夔门郑氏从清末开始,经过近四代业医者不断摸索,传承升华,现已逐渐形成了学有渊源、承继有力、疗效显著的“夔门郑氏温病流派”(已正式被《川派中医药源流与发展》一书收录)。
家本先生是郑氏第四代传人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长江三峡地区土生土长的当代名医之一。
正如古语所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说的就是世医相传,家学渊源是造就名医得天独厚的条件。
但家本先生却从来不敢自傲而止步不前,几十年来丝毫没有懈怠和满足,迄今仍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和临床一线。
他的治医治学精神值得后学们学习,其临证辨治施药方法也值得后学们借鉴。
家本先生出身于世代名医的家庭,曾祖父郑钦安(郑仲宾之义父)为清末著名伤寒学家,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擅长温补,有“火神”之盛誉。
祖父郑仲宾,师承曾祖,京师大学堂毕业,精研岐黄,擅长温病、血证、急重证,为一代德医双馨的“儒医”,国家级名中医李重人、向蛰苏、郑惠伯等均出其门下。
伯父郑惠伯,乃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父亲郑敏侯,精通中药性能,尤擅鉴别、炮制技术,经营祖业“泰和祥”中医药馆数十年,精选道地药材,依古炮制,研制膏丹丸散,在当地享有盛名。
家本先生从小就常见伯父坐堂诊病,父亲率众多店员配方,患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也常见呻吟不休者、病容满面者、步履维艰者、车船送来者,经父辈精心诊治康复后前来道谢的情景,使年幼的家本先生逐渐对中医药产生好奇、崇敬之感,并决心继承祖传医技,立志潜心领悟岐黄,恒心继承发扬,以期救死扶伤。
王孟英气化枢机思想探析
“ 枢机 ”作 为名词 提 出约在 明代 , 《 说 文解 字 》 表、 清气 、 攻下 、 养阴、 逐瘀 诸法配合应 用 , 也 可 证
日: “ 枢, 户 枢也 。 ” 机, 为事 物发生 的枢 纽 。 《 辞 海》 将 明其 义 在 于疏 瀹 气 机 , 促使机轴灵活 , 升 降 出入 有
枢机 释为 “ 事 物运动 的关 键 ” 。故枢 机是 指气 机交 接 序 。从 王 氏 医案 来 分 析其 临证 处 方 的特 点 主要 有
现 的 。正 如 《 素问 ・ 六 微 旨大 论 》 云: “ 升 降 出入 , 无 则 贯 穿 于 王 氏对 疾 病 诊 治 的 全 过 程 , 无论证之虚 、
器不 有” , “ 非 出 入 则 无 以 生 长 壮 老 已 。非 升 降 则 实 、 寒、 热, 治 之补 、 泻、 温、 清, 都 注重 配伍 理 气 、 行
[  ̄ 4 1 2 9 原 动 力 。各 组 织 器 官 的 功 能 , 包括气 、 血、 精、 津、 往往 格不 相 入 ”
液等 物质的相互化生 , 则是 “ 气化 ” 的 作 用 。 人 体 2 气化 枢机 论 临证 发挥 气化在脏腑功能方面是以“ 升 降 出入 ” 的形 式 来 体 在 气 化 枢 机 论 的指 导 思 想 下 ,疏 瀹 气 机 的 原
关 键 词 王孟 英 气化 枢机 中图 分 类 号 R 2 2 3 . 1 4 清朝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2 — 3 9 7 X( 2 0 1 4 ) 0 1 — 0 0 1 2 — 0 2
温病学术流派
代表医家及著作
陆九芝(懋修)—《世补斋医书》
恽铁樵--《药盦医学丛书》
章巨鹰--《温热辨惑》
学术特点
1、坚持用仲景学说研究温病证治
(1)恪守六经辨证,坚决否定温热派理论。 (2)主张用《伤寒论》六经辨证指导温病辨治,认为六经提 纲不独为伤寒设,废六经则百病辨证失传。
温热之病,本来于伤寒之中,而温病之方,并 不在伤寒之外”---陆九芝 近世医家,辄谓伤寒与温热相对,乃误也” -----陆渊雷
梦瑶说:“盖郁未有不为火者也,火未有不由郁
者也。
杨栗山承“阳热怫郁”倡清、透、通、利诸法并
施杨栗山上承吴又可,其所论之疫是由另一种“疵 疠旱潦之杂气而为”,故此“疫疠”之气不同于 “温热秽浊之气”,具有热毒之性,盘踞部位以中 焦为主,传变则散布上、中、下三焦。
学术特点
杨栗山充分吸取刘河间“阳热怫郁”之说, 对温疫病因病机的认识始终贯穿“阳热怫郁” 的观点,由此形成其治疗特点。 1、“阳热是本”,怫郁是标,故首当“热者 寒之”,组方往往并用黄芩、黄连、黄柏、 石膏怫郁
“阳热怫郁”说的提出及其涵义
1、“阳热怫郁”说萌芽于《内经》 “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 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意义:揭示阳热郁闭是温热发生,发展与转归的 重要原因。虽未明确提出“阳热怫郁”的概念,但 “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实际上已蕴含了热盛可导 致阳气怫郁这一涵义。
2、邪热将致“怫郁”,而大剂寒凉又有冰伏凉遏
加重怫郁之弊,故除强调“热者寒之”外,在组 方时常配合轻清透解、攻下逐邪、通利小便等品, 形成清、透、通、利诸法并施的特点。
3、火热可导致怫郁为害,进而甚至可由怫郁而致
风、湿、燥、火、寒等邪内生,而随之加减变化 创立了著名的“温疫十五方”,以升降散诸方、 增损双解散等为代表的这一治法至今仍有较高的 实用价值,特别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中 被推崇配合运用。
王孟英学术思想
一.王孟英生平与主要著作
1.王孟英生平
王士雄,字孟英,自号半痴山人,随息 子等,晚号梦隐(影),又号潜斋。浙江 海宁人,出生于1808年,逝于1890 年。王孟英曾祖父王学权为当时名 医,王孟英继承祖业,刻苦钻研医 学,勤于临床实践,终成我国清代 四大著名温病学家之一。
王孟英学术思想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朝曦
提纲
一.王孟英生平与主要著作
1.王孟英生平 2.王孟英主要著作
二.王孟英学术思想的历史背景 三.王孟英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
(一)重视“舒展气机” (二) 重视“祛痰” (三)重视调治肺胃 (四) 辨证是第一要义 (五)用药要轻灵 (六)提倡饮食疗法
1.病因病机
⑴素有痰症宿疾:“邪火上炎,固能郁遏肺 气而为膈满,第平素有停痰伏饮者。”
⑵热邪灼液成痰。古人云:痰即有形之 火,火即无形之痰。“盖痰本作淡,会 意,二火搏水成痰也,”说明痰的产生 与火邪有密切关系。王孟英又说: “温 暑湿热之证,每有痰涎滞气凝结上焦”。
2.辨证
王孟英对温病痰证的辨证有独到的经验, 他着重从口渴是否欲饮以及舌脉等作为 辨温病痰证的关键。温病“虽渴而不能 饮,是为湿痰。……渴欲饮水,可知是 为热痰”。温病挟湿痰见口渴而不能饮, 是因“津液为痰所阻,故口燥烦,而痰 饮乃水之凝结,故虽渴而不能饮也。”
三.王孟英学术思想的中心 内容
(一) 重视“舒展气机”
对六气进行了一定深度的研究。人体外 的风、热、湿、火、燥、寒是自然界的 六种气候,也是自然界致病的六种பைடு நூலகம்气 (外邪); 人体内的风、热、湿、火、燥、 寒是体内气机运化失调的病理产物,反 过来又是人体的致病因素(内邪)。对 于 “气”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辨证治疗 等关系,王孟英的认识主要有:
乱世痴医王孟英——我国温病学的集大成者
乱世痴医王孟英——我国温病学的集大成者展开全文人物简介王孟英(1808—1868年),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名医,名士雄,字孟英,又字篯龙,号梦隐(亦作梦影),别号潜斋、半痴山人、随息居士、睡乡散人、华胥小隐。
他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是“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雪、吴瑭、王孟英)”之一,也是温病学的集大成者。
著有温病学的集大成之著《温热经纬》。
生平经历王孟英,祖籍浙江盐官(今浙江海宁),乾隆时迁至钱塘(今杭州)。
他出身于医学世家,曾祖王学权为当时名医,著有《医学随笔》一书,祖父王永嘉、父亲王琪沧也都精通医学。
王孟英14岁时父亲重病而逝,临终前对他说:“人生天地之间,必期有用于世,汝识斯言,吾无憾矣。
”,由此他立志学医。
父亲去世后,他遵从父嘱祖训精研医学,后因家计,在二十岁时到婺州(今浙江金华)做盐行会计。
由于酷爱医学,在盐行做会计期间,只要稍有闲暇就“披览医书,焚膏继晷,乐此不疲”,后又在江南一带以行医为生。
王孟英生活在晚清战乱动荡的时代,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后爆发,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而且深受疫疠之害,霍乱之侵。
于是,王孟英专心精研温热病,经过多年的亲身实践,著成我国温热病学的集大成之作《温热经纬》。
生活在晚清动乱时代的王孟英几乎一生身处逆境,但他并不因此而废弃学业,面对困境,他愈挫愈奋,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从医之志。
他从小就勤学苦读,上自《内经》、《难经》,下至明清当代名家著作书籍,悉心研读,博采众长,以为所用,为从事中医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无怪乎史籍上说他“究心《灵》、《素》,昼夜考察,直造精微”。
王孟英和他的前辈温病学家叶天士等一样,真可谓是勤学好读、精研深思。
这种勤思好学的治学态度,不仅是他在学术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关键,而且是我们后世学人学习效仿的光辉榜样。
同时,王孟英生活的时代又是晚清西学东渐的大时代,西方科技、文化包括西方医学传入中国。
难能可贵的是,面对西方医学的传入,王孟英摒弃门户之见,博采精取,依理批判了当时中医学界固守传统、盲目排外、拒绝接受西方医学的顽固保守思想,也反映了他与时俱进、博采创新的思想精神。
王孟英妇科调经学术思想探讨
用药 . 无论用补用泻 . 皆 不 离 运枢 机 , 通经络 . 能 以 轻重缓 急 。如 孟英 治疗 经行腹 痛 、 呕 吐等症 时 , 多先 轻 药 愈重 证 . 为 自古 名 家所 未 达者 。” l 1 l 笔 者 研 习有 以金铃 子散合 左金 二 陈方 , 加 竹茹 、 枳实 等药 缓急 止 关 中医妇 科方 面 的 著作 和 医案 . 熟 知 当代 妇 科 调 经 痛 、 和 胃止 呕 , 续用 肉苁 蓉 、 菟 丝子 、 淫羊 藿 、 杜仲 、 桑 方药多用温补 、 香燥 、 活血之剂 , 而少辨病机 , 与当 葚、 木瓜、 续断、 香附、 当归 、 白芍 、 茴香 、 川楝 调经 , 此 今 社 会女 性 普遍 营 养过 剩 的体 质 多有 不 符 , 通 过 研 乃 因女子肝 阴素 亏 , 经行 肝气 横逆 而发 诸症 , 急则 治
冲脉 盛 , 月 事 以 时下 , 故 有 子 … …七 七 , 任脉虚 . 太 问的基础上 , 重视脉理 , 因脉理更能客观反映患者 冲 脉衰 少 , 天 癸竭 , 地 道 不通 , 故 形 坏 而无 子 也 ” . 最 病 情 。如 治疗 一 月 经后 期 伴 纳差 的患 者 , 案 日: “ 张
l 调 经立足 根本 。 分 清缓 急
加犀 角 、 石膏、 知母 、 花粉、 甘菊 、 竹 沥 等破血 清热 , 待
热势减 再养 血调经 , 以 防热陷而 发痉厥 。 另 如治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痰
《 内经 》 日: “ 急者治其标 , 缓 者 治其 本 。 ” 孟 英 盛崩 漏合并 厥逆 急证 , 用 药不是 一 味 固崩止 血 , 而是 治病 深 谙 此 理 , 其 日: “ 临 证 必 先 辨其 病 属何 因 , 继 先 除痰止 厥 , 后 止血 调崩 , 此 因厥 证更 急也 。可 知孟
愆滞致病论
浙江中医杂志2019年2月第54卷第2期愆滞致病论盛增秀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7关键词愆滞致病王孟英中医学术发掘学术探讨“愆滞致病”的理论是清代浙籍著名医家王孟英提出来的。
王氏学验俱丰,尤擅长于诊治温病,与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齐名,被后世誉称为“温病学派四大家”。
笔者在青中年时期,曾认真学习和整理研究了王孟英的著述,获益良多,并撰写出版了不少有关王氏医学的论著。
现年届耄耋,工作之余,重新展读和反复揣摩王氏著述,深感“愆滞致病”是王氏富有创新性的独特理论,是王氏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中的重中之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研究价值,兹研讨如下。
1“愆滞致病论”的学术渊源王孟英尝谓:“缘人身气贵流行,百病皆由愆滞,苟不知此,虽药已对证,往往格格不入。
”又说:“调其愆而使之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
”由是观之,“百病皆由愆滞”,是王氏最基本的病因观;“调其愆而使之不愆”,是王氏最突出的治疗观。
水有源树有根,究其学术渊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阐述:其一,《素问·至真要大论》谓:“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意指对疾病的治疗,应注重于疏通脏腑气血,使无壅滞之弊,则人体可恢复平和和健康。
诚如清代姚止庵在《素问经注节解》中所释:“疏其壅塞,令上下无碍,血气通调,则寒热自和,阴阳调达矣。
”这明确提示,疏通气血是疾病治疗上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养生保健的关键所系;其二,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
”所谓“元贞”者,即五脏真元之气,亦即朱丹溪《格致余论》所说的“人之所藉以为生者,血与气也”。
《医宗金鉴》说得更为透彻:“五脏真元之气,若通畅相生,虽有客气邪风,勿之能害,人自安和;如不通畅,则客气邪风,乘隙而入,中人多死。
”即是说,只要五脏元贞充实,气血通畅,抗病力强,能抵御外邪的侵袭,使人平安健康;其三,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六郁》亦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温病学理论体系对妇科疾病的临床指导应用
温病学理论体系对妇科疾病的临床指导应用李文娜【摘要】温病学独具匠心的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思维,对中医妇科临床诊治有着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对温病四大家各自理论与方法的分析归纳,同时与中医妇科临床紧密结合,无不体现了中医经典理论雄厚的根基,是我们后世医者学习、继承经典、发扬传统医学经典的重要基石.【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7(015)015【总页数】2页(P75-76)【关键词】温病四大家;妇科疾病;奇经八脉;三焦辨证;脾胃论治【作者】李文娜【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温病学对指导祖国医学临床各科影响深远。
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雪、吴鞠通、王孟英,其识见超群、博采众长,其独具一格的学术思想成就不只是限于温病论治,对于内、外、妇、儿各科、外感病、内伤病的临床诊治亦意义颇深。
细细研读其传世之作后,并结合其临床重要医案,深刻探讨其学术思想,并结合本人跟师临床经验学习,将温病四大家学术理论和方法对中医妇科学临床指导概述如下,为今后指导自身临床、继承经典打下坚实基础。
其重视肝肾的功能,从奇经八脉辨证施治妇科病。
他认为奇经八脉与女子生理之经、带、胎、产关系极紧密,因任脉、督脉、冲脉皆起于胞中,“任主胞胎”“冲为血海”“督脉调节”“带脉约束”对女子生理紧密相关。
又如八脉隶于肝肾,肝脉通过任、督、冲三脉与胞宫相联系,且肝肾精血互补,共司子宫藏泻。
故当肝肾精血虚损之时,必累及奇经八脉的功能,即所说“下元之损,必累及八脉”“肝血肾精受戕,致奇经八脉中乏运用之力”[1]。
总的来说,正常月经生理在“肝藏血、主疏泄”“肾藏精、主封藏”“任脉主一身之阴,冲脉广聚脏腑气血,带脉对胞宫维系约束,督脉总督统摄,及阴阳蹻脉、维脉共同协调”作用下,才能使血海按期满盈,胞宫藏泻有度,以至经血按时而下。
因此当肝肾虚损、奇经八脉功能失调,经血、胞宫失去约束与调节而引发一系列月经病,如月经先期或后期或先后不定期、闭经、崩漏等;又据“淋带瘕泄,奇脉空虚……女子以肝为先天,医人不知八脉之理”,可知带下病、杂病之癥瘕也同样离不开肝肾功能及奇经八脉的协调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朝曦
一.王孟英生平与主要著作
1.王孟英生平
王士雄,字孟英,自号半痴山人,随息 子等,晚号梦隐(影),又号潜斋。浙江 海宁人,出生于1808年,逝于1890 年。王孟英曾祖父王学权为当时名 医,王孟英继承祖业,刻苦钻研医 学,勤于临床实践,终成我国清代 四大著名温病学家之一。
第三方面,是家庭背景---医学世家的影 响。曾祖父王学权,著有《重庆堂医 学随笔》。祖父王国祥,父王升都擅 长医术,三代皆以医名于世。王孟英 十四岁时,父亲病重,临终拉着王孟 英的手吩咐:“人生天地之间,必期有用 于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识斯言,吾无憾矣! ”一家七口, 靠母亲辛劳持家度日,舅父俞桂庭也 给与扶持照顾,并勉励王孟英继承先 人遗志,潜心研读歧黄之术。
后世汇编:《潜斋医学丛书》。
二. 王孟英学术思想的历史背景
王孟英所处的历史时期,中国经过第一次鸦片战 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国家沦为半封建半殖民 地。战争的破坏,官僚地主的剥削,连年自然 灾害,瘟疫流行,百姓体质日益下降。尤其是 江浙一带,江南水乡,“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 气候偏湿偏热,又商贸繁忙,人气繁杂,浊秽 戾毒偏盛,因此疾病瘟疫的发生和流行也更严重。 “乱世出英雄”,在此“天灾人祸”之时,王 孟英学成应诊,能较多地面对社会各阶层人士 和接触各种疾病,为他能够用医学理论指导临 床实践,在临床实践中验证医学理论,
1.气是人体物质
气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是形体的组 成部分:“夫人,气以成形耳”(《霍乱论》)。 对人体而言,广义的气包括人体的气、 血、精、津、液、脉六种基本物质。
2.气是人体动力
气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动力,人体五 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气、血、精、津、 液、脉的相互化生极其正常功能,也有 赖于“气化”的推动作用。“夫化生之 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 (《潜斋医话引类经注》)。
为了铭记先父的临终教诲,为了感谢舅 父的鼎力资助和勉励,为了自勉自励, 王孟英将自己的别号及其居处命名为 “潜斋”。从此,王孟英发奋学习,潜 心钻研,“闭门苦读者十年,手不释卷 者永夜”,博览群书,广取众长,通过 长期刻苦磨练,不断总结经验,终于取 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在温热病学方面 有极其高深的造诣,在祖国的医学宝库 中增添了极其珍贵的精品,与叶天士、 薛生白、吴鞠通一起被后世合称为温热 学派四大家。
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诊疗技能,提供 了优越的条件和机会。例如,道光十 七年(1837)江浙一带霍乱流行,王 孟英在诊疗的同时认真验证和总结, 写成了他的第一部医学专著《霍乱 论》,于霍乱流行的次年即出版发行。 这是王孟英形成其学术思想的背景之 一。
另方面,江浙乃鱼米之乡,文化之乡, 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仅明清时期医 药学方面的名家就多得举不胜举,例如 明代的虞传、薛立斋、赵献可、王肯 堂、缪希雍、李中梓、张景岳、吴又 可、张志聪;清代的柯韵柏、叶天士、 薛生白、徐灵胎、尤在泾、吴鞠通、 林佩琴等。当地这众多名医对我国医 药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 对王孟英学术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指出温病舌象见 “纯绛鲜泽者,包络受病也”,是用清 宫汤类的指征。叶论虽正确,但欠全面。 而何报之“纯绛鲜泽者,言无苔色,其 热在心包也。若平素有痰,必有舌苔” 之论也嫌片面。王孟英指出“绛而泽者, 虽为营热之征,实因有痰,故不甚干燥 也,间若胸闷者,尤为痰椐,不必定有 痰也,菖蒲郁金亦为此而设。若竟无痰, 必不甚泽”。王孟英这一精彩的论述, 验之于临床,确实如此。所以他强调: “此证挟痰者多,最宜谛审”。王孟英
3.病在气机
《内经》曰:“百病皆生于气也”。气 机在人体内升降出入的运行分秒不息, 保持着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动态平 衡。一旦气机的运行失常,人体脏腑、 经络、气血、阴阳失去平衡,必然导致 疾病的发生和变化。
4.调理气机
是重要的治疗原则。强调治疗疾病要重 视调理气机,使人体各种器官组织的生 理功能恢复平衡,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 效果。
1.病因病机
⑴素有痰症宿疾:“邪火上炎,固能郁遏肺 气而为膈满,第平素有停痰伏饮者。”
⑵热邪灼液成痰。古人云:痰即有形之 火,火即无形之痰。“盖痰本作淡,会 意,二火搏水成痰也,”说明痰的产生 与火邪有密切关系。王孟英又说: “温 暑湿热之证,每有痰涎滞气凝结上焦”。
2.辨证
王孟英对温病痰证的辨证有独到的经验, 他着重从口渴是否欲饮以及舌脉等作为 辨温病痰证的关键。温病“虽渴而不能 饮,是为湿痰。……渴欲饮水,可知是 为热痰”。温病挟湿痰见口渴而不能饮, 是因“津液为痰所阻,故口燥烦,而痰 饮乃水之凝结,故虽渴而不能饮也。”
三.王孟英学术思想的 中心内容
(一) 重视“舒展气机”
对六气进行了一定深度的研究。人体外 的风、热、湿、火、燥、寒是自然界的 六种气候,也是自然界致病的六种邪气 (外邪); 人体内的风、热、湿、火、燥、 寒是体内气机运化失调的病理产物,反 过来又是人体的致病因素(内邪)。对 于 “气”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辨证治疗 等关系,王孟英的认识主要有:
(二)重视“祛痰”
痰”与“气”是相互相成的,痰壅则气 滞,气滞则痰聚。所以王孟英在重视 “舒展气机”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祛 痰”。祛痰有利于舒展气机,所以是舒 展气机的具体方法之一。对于温病痰证, 王孟英有全面的认识,包括温病痰证的 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等。仅在《温热 经纬》一书中,他关于温病痰证的论述 就达30多处。
2.王孟英主要著作
现存: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温热经 纬》、《王氏医案》(即《回春录》、 《仁术志》合编)、《归砚录》、《潜斋 四科简效方》、《潜斋医话》、《随息 居饮食谱》、《古今医案按选》、《鸡 鸣录》、《舌辨》。
佚失: 《蓬窗录验方》、《急救喉诊要 法》、《圣济方选》。
评注:《重庆堂医学笔记》、《言医选 评》、《徐氏医砭》、《顾体医话》、 《柳州医话》、《沈氏女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