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中国古代诗人的山水情结
小度写范文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_中国文化与山水的情结模板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_中国文化与山水的情结中国文化与山水有着永恒的血缘关系。
中国文化离不开山水,如果离开了山水,那就失去了一种亲昵的人文文化,失去了一种自然与人情搭建得无比巧妙的生态环境,失去了无数中国文人内心深处的思念与渴盼,也便失去了生命文化旅程的起点和终点。
中国文化与山水千丝万缕的宗族式的血缘关系,使山水成了生命的图腾、文化的图腾;也使山水成了生命的禅床、文化的禅床。
文人在山水中进行人格修养,他们信仰山水,崇敬山水。
宁静的自然山水总能使人产生故园感和归宿感,这是一种宗教性的归宿,山水的人化是人向自然的真正迈进,是人对自然的皈依。
无论是生命的南山,还是灵魂的草庐;无论是游者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是漂泊人的听雨亭。
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已经变成了一种象征——被文化抽象后的象征,浸透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躲避不开它。
山水,成了文化人漫长人生的精神皈依点。
宗教化了的山水和理念化了的风物,最能使有悟性的文人畅意适怀,于是生命深处的那种野朴的欲求便自然放纵。
所以,找几丛花树,觅几竿修竹,辟一处荒林,寻一座南山……用这种自慰和自卫掩埋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幻化知识分子的智慧,让不能实现的志向躲进这样一个逼仄的天地自乐耗散。
这种安贫乐道的修身养性,成了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单调平淡,也安全宁静。
隐居西湖的林和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离官场和市嚣,吟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惬意,还有刘羽锡“陋室”的闲然,陶渊明“南山”的悠然,柳宗元“孤舟”的恬然,王维“山居”的怡然……这些纯粹的文化人在社会人格上大多缺少旋转力,无法与世俗力量周旋抗衡,无法与尘世中最普遍也最现实的观念相处而居,逃避与远离是最好的办法。
这一方面保全了自己免遭排挤打击,另一方面又不违背内心灵魂并可以以清高自诩。
所以,不管是身居逼仄的客舟,还是卜居狭窄的山水,都是疏淡了官场名利而又深明大义的。
无论是草庐下听雨的老汉,还是孤舟上垂钓的渔父;无论是登山远啸的仁者,还是临水长叹的智人。
(提纲)中国古代诗人的山水情结资料讲解
(提纲)中国古代诗人的山水情结中国古代诗人的山水情结摘要:诗歌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诗是其中发展较为充分的一种,古代诗人寄情山水,对山水怀有特殊的情结,吟咏山水的诗作也是层出不穷,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宝贵诗作传颂至今。
本文由山水诗的定义及特点等内涵入手,结合实例分析了我国古代诗人对山水不同的情节,然后论述了山水诗的不同变现形式,最后从历史、社会、文化及诗人自身的生活经历四个方面分析了古代诗人纵情山水的原因。
关键词:诗人;山水情结;影响因素引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神奇的大自然,风光秀丽,景色优美,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也为人类的艺术文化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古代诗人游历山水时,往往被大自然激发起创作的灵感,感情丰富的诗人对山水似乎怀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他们不光赞美神奇的自然山水风光,更重要的是透过山水进行思考,或抒发人生哲理,或叙述对生活的感悟,或寄寓复杂的感情。
由于古代诗人的自身经历不同,再加上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情况各异和主流文化导向的影响,不同的诗人对相同的物象也会有不同的感悟,他们以其丰富的感情经历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山水情节的诗作,在浩淼的诗作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山水诗的内涵(一)山水诗的定义山水诗是谢灵运开创的,主要以描写山水风景为创作目的的诗歌题材,兴起于南北朝时期。
其中的山水可以是纯自然的山水,也可以是经过人工修饰的山水。
诗中描绘自然山水,使山水诗成为一个审美意象,而且注重借景抒情,借山水传达诗人真正的情愫。
鉴赏山水诗作既要能够绘山水之景,更要品山水之情。
我国山水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李白、孟浩然、王维等,他们风格迥异,但都有很高的成就。
(二)山水诗的特点首先,山水诗中的山与水都是客观存在的。
自然界的山和水是山水诗的主体,是诗人主要的描写对象。
它可以经过人工的装饰但是必须真实的存在,这样才能够保证描写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不会脱离现实的基础,从而使得整首诗具有活的灵魂。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是指古代文人在山水之间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和观赏的态度。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深深地植根于他们的文化背景和人生观念,它是他们艺术创作的源泉和灵感之所在,也是他们追求自然之美和超越现实的一种方式。
自古以来,山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题材,被很多文人雅士所喜好和追求。
在古代文人心目中,山水常常被看作是一种独立而完美的存在,它被赋予了许多人文的、哲学的和宗教的意义。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往往超越了简单的审美情感,而涵盖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和体验。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首先表现在他们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追求之中。
古代文人认为山水是最能够反映天地之间的和谐之美的存在,它具有独特的气势和韵律,擅长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文人常常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相结合,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赞美,表达自己对自然之美的讴歌和赞颂之情。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还体现在他们对人生境遇和处世哲学的思考与寄托之中。
古代文人常常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寄托在山水之上,他们常常在山水之间寻求灵感和安慰,在山水之中找到自己的心灵寄托和满足。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往往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意义,他们希望通过山水的启迪,达到对心灵境界的追求和升华。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还体现在他们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坚守和传承之中。
古代文人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他们认为山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和载体。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往往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坚守和呼唤,是一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是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情感和审美态度,它是文人艺术创作和人生体验的源泉和灵感之所在。
古代文人通过对山水的赞美和追求,表达自己对自然之美的讴歌和赞颂,同时也在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寄托和满足。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情感,更是一种对人生境遇和处世哲学的思考与寄托,一种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坚守和传承。
山水诗文的思想感情总结
山水诗文的思想感情总结山水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山水景色为创作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文在表达思想感情上具有独特的方式和特点,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对社会、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山水诗文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存在,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美丽、宏伟和瑰丽的赞美之情。
在《登鹳雀楼》中,王之涣笔下的鹳雀楼屹立于高山之巅,俯瞰着山川河流,令人赞叹不已。
在这样的描写下,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景色的敬畏之情,以及对自然力量的崇拜。
其次,山水诗文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山水景色通常被诗人视为社会现实的一种理想化表达,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诗人探讨了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中,他以秋夜的凉爽为背景,描绘了农村寒门学子在困境中投身科举考试的场景。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科举考试制度的思考。
另外,山水诗文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在山水的对比中,诗人常常能够反思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他通过对月亮和家乡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兄弟之间的深情厚意。
通过对山水的描述,诗人在回忆中思索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感叹岁月的流转和人生的转变。
另外,在山水诗文中,诗人往往借景抒发自己的情感。
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诗人表达自己的愁思、忧虑、喜悦和欣慰。
在《登高》中,杜甫以登高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对天下艰难困苦的忧虑和对自己境况的不满,同时也流露出对理想和未来的向往和期待。
总的来说,山水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反映了对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山水诗文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为后世文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唐宋诗词中的山水情怀品味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感表达
唐宋诗词中的山水情怀品味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感表达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黄金时代,而诗词中的山水情怀恰恰是这个时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感表达的精华所在。
他们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表达能力,用文字描绘出了一幅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将自然美与个人情感相融合,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唐代的山水诗多以景物描绘为主,以山水为背景,情感为主线,通过描绘山水的美丽壮观之处,传递出文人内心的情感和心境。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观,融合了自己的浮躁、孤独和痛苦。
这种情感表达既通过景物的描写,又通过自身的体验,使读者对山水美产生共鸣。
唐代山水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借景抒怀。
文人在描绘山水之时,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描绘了深秋的山水景色,但其真正的目的是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这种山水情怀并非仅仅是对自然美的追求,更是对人生意义和时光流逝的思考。
而到了宋代,山水诗逐渐转向了意境的表达。
宋代山水诗以“一山、一水、一城”为核心,表现了文人对山水景致的深入品味和个人的审美追求。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用唯美的词语描绘出了湖光山色的灵动之美,展现了对自然景观的深入思考和审美情趣。
宋代的山水诗还注重对山水与人文历史的结合。
诗人通常通过描写名山大川、古刹庙宇等,表现出山水之美与历史文化之间的交融。
例如,杨万里的《晚晴砧》中,他在描写晚上的安静和清凉的同时,又提到了黄山、西湖等地名,以凸显景物与历史的关联,从而增强了诗中的情感表达效果。
总的来说,唐宋诗词中的山水情怀品味了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感表达,他们不仅仅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更是在诗歌中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表达,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他们通过山水景色的描写,引发读者对自然美的共鸣,同时也通过借景抒怀和意境的表达,使人们思考人生、理解人生的意义。
这种对山水的情感表达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更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文化。
寄情山水间古代诗人的山水诗赏析
寄情山水间古代诗人的山水诗赏析寄情山水间:古代诗人的山水诗赏析山水诗是古代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流派,在这些诗中,诗人以追求自然美景为主题,通过描绘山川河流、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这些古代诗人以精湛的笔墨,塑造了一幅幅如画的山水景致,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本文将对几位古代诗人的山水诗进行赏析,带您领略他们的才情与意境。
1. 李白:豪放奔放的山水诗李白作为唐代最为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山水诗以其诗意豪放、奔放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他的山水诗作品中动静皆宜,极富变化和对比,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李白描绘了壮阔的庐山瀑布景色: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描绘了瀑布如银河般奔腾而下的壮丽景象,用夸张的笔法营造出浩大有力的感觉。
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描绘,诗人成功地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 王之涣:淡泊恬静的山水诗王之涣是唐代文学家,他的山水诗以清新、淡泊的风格著称。
他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通过简洁自然的语言表达出对人性、人生境遇的关怀和体悟。
《登鹳雀楼》一诗中,王之涣以宏伟壮丽的北国风光为背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短短四句之中,王之涣以简洁的笔法和含蓄的意蕴,将北国的山河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又寓意于社会变迁之中的人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 苏轼:写意雅致的山水诗苏轼是宋代文学家,他的山水诗以含蓄、写意、雅致为特色。
他能够通过简洁的文字将山水景色和心灵境界融为一体,表达出自然之美与人生之趣。
《题竹山别业》一诗中,苏轼以湖岸竹林为背景:山僧负米归竹林,竹边择地就中心。
秀色可供人乘兴,岂须文彩对玄真。
这首诗中,苏轼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竹林的清秀景色,同时表达了他追求随意自在的心境。
通过写意的手法,他向人们传达了对自然的融入和对人生的思考。
结语:古代诗人的山水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意境,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艺术享受和人生启示。
中国文人的山水田园情结
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发现讴歌山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中华民族的祖先特别是文人,他们的心灵与自然十分亲近,对山川秀丽的景色十分倾心,田园诗也自然产生。
Hale Waihona Puke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庄子最著名的美学命题。宇宙天地无声运行的节奏,自然万物无言生长的旋律,都体现着自然之道的“大美”。而这可能也是古代文人雅士们投身自然,寄情山水的主要原因。道家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哲学,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人的人生态度与审美情趣。李白就是深得道家真味的一位伟大诗人。他是虔诚的道家信徒,喜欢云游四海。“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便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其诗中不乏描山写水的锦绣佳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了山水气势磅礴、壮丽无匹的“大美”意境。
这其中,佛教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在与中国文化合流的过程中,逐步中国化,对中国文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佛教注重内心的参悟,讲究以“真心”去感悟世界,求得心灵与自然的混一。因而对山水自然的感受更多的是自己心的主观体悟。受佛家文化影响的诗人其诗作一般有空灵、飘逸之感,体现自然的缥缈神韵,洞彻人生的因缘真谛。王维的诗最能体现这一风格。《鸟鸣涧》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以清灵、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置身山水自然的那种闲适、恬静的空明之境,令人读之而忘俗。
李白或者说中国文人对山水的喜爱、亲近几乎是一种本能的欲望,而这种欲望的来源一方面是受道家文化的影响,崇尚自然美;另一方面则是山水本身对人的吸引,山水美景对人有一种天然的怡情移性作用。置身山水之中能给人一种闲适,愉悦的感受。纵情山水、吟诗作赋是古代文人理想的生活境界。细雨、微风、青山、碧水、桨声、灯影、疏林、淡雾、朝霞、夕岚……自然美景,千恣百态,如诗如画,让人不由得沉醉其中。
魏晋士人的山水情结与诗文创作
魏晋士人的山水情结与诗文创作
一、山水情结的源起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士人的山水情结起源于五胡乱华后,人民的流离失所、战争频发与社会混乱无序。
面临这样的局面,士人们除了身陷其中,还能做什么呢?因此,他们渐渐地形成了这种对大自然山水景观的情感依赖,并将其作为精神寄托与慰藉。
二、诗文创作中的山水意蕴
在魏晋士人的诗文创作中,山水景观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用眼睛去领略这些绝美的山水景观,用手指去描摹山川河流,用心灵去感受自然界的美好。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诗作和文艺作品,也诠释了不同的山水意蕴。
三、山水意蕴
1. 高山与险峰
在魏晋士人的诗文中,高山和险峰形象是很常见的。
这些山峰所蕴含的意象不仅仅是高耸入云的山势,更表达着人生的艰难与求知不息。
2. 心灵净化
士人们对于流水的描摹,不仅集中在其长流不息的特性,还表达了对于精神净化的追求。
水中清淡、澄澈无尘的特性,也表现了士人们内心所期望的处世态度。
3. 自然的魔力
魏晋时期的山水诗作中,有一类很特别的作品,这些作品压根没有任何人物、事件或寓意上的内容,只单纯地描绘了自然景色。
这样简洁而直白的表现形式,体现出魏晋时期士人们对于自然的魔力与激发,让读者们通过诗歌对自然界产生更纯粹、更深层次的领悟。
四、总结
在魏晋时期,山水情结被艺术家们视为一种精神寄托和情感依赖。
在他们焦虑的心灵中寻找慰藉,并在创作中诠释着人性与自然的关系。
这种情结在山水诗的创作中得到了充分发扬,并且影响着中国文学的整个历史进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山水情结
孟浩然,寄情山水,一生不仕,是封建时代少有的 流名千古的布衣诗人之一。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 天。……”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林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王维写过政治诗,边塞诗,但能反映他独特成就的 还是他那别有胜景的山水田园诗。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
•
士大夫的“进退观”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进”即“入世”,则施展抱负,大施拳脚,建功立业,报效国 家; “退”即“出世”,则放情于山水田林之间,修身养性。观山水 之壮美,舒胸中之块垒,体味自然风情,消人世之烦恼。 能进能退,进中有退,退中有进,进退适度,进退自如,进退两得。 风水学: 相地之术,看风水,就是看山水。 风水学理论应用于对山川地形的踏勘,从而促进了在地理学上兴 起了对山川地形进行考察的热忱。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山水基因”
• • 中国传统文化发源于内陆,在文化类型属于 “大陆文化”。 远古时期,在原始自然宗教中就有对山岳的崇 拜。
•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 者寿”。 植物的人格化在中华文化中是一大特色。 老庄哲学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士大夫。“人为物役”,只 有“不物于物”,恢复和回到人的“本性”,“回到自然去”, 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逍遥游”,“圣人”“真人”“神人”。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并由此构建了中 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其核心是,强调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 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通俗地讲就是,人与大自然 要合一,要与自然和平共处,而不是战胜、征服自然。人要遵从 自然规律,保持自然的本色,要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入自然, 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寄托和审美追求的象征。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对山水的情怀表达在诗词、绘画和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文学史上,山水成为了文人墨客们创作的灵感源泉,成为了他们表现内心情感和崇尚自然的意象。
在古代中国,山水情怀是文人墨客们最为热衷的创作主题之一,而这种情怀也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文化的历史长卷之中。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首先可以在他们的诗词中得到体现。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山水题材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这其中就包括了对山水的情怀的表达。
比如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就写到:“汤水之美,愧乎酒象;风引上床,嚥舌舞舞。
”这些诗句描绘了山水之美让人如饮甘露、风吹让人如醉。
而在宋代,苏轼更是在诗中留下了数不清的山水诗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以春江水暖鸭先知来写江南的春景,表达了文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钦佩。
这些诗篇都深刻地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在古代文人的绘画作品中同样可以看到他们对山水情怀的浓烈。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以“山青水秀”为美,代表了中国文人审美追求的高度。
在中国绘画史上,无论是唐代的王维、五代的贾思勰、宋代的范宽等,都是有着极高艺术成就的山水画家。
他们以自己的笔墨表现了对山水的挚爱与理解,将自然山水融入到了艺术创作之中。
王维的《山居示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作品,无一不是以山水为主题,将中国古代山水画推向了巅峰。
在古代文人的文章中同样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山水情怀的深切表达。
在中国文论史上,司马迁是最早提出文学创作中“山水情”观念的学者之一。
他认为文学作品要有“山水之怀”才能表现出真正的意境。
而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山水情怀也成为了文人们创作的精神寄托。
比如在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真言》中写到:“绝得仙山情深处,水绿山青人老翁。
”作品中表现了仙山情趣,山水之美在其中得到了极致的展现。
山水诗思想感情的总结
山水诗思想感情的总结山水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诗体,以描绘山水景色为主题,展现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山水的描写和赞美,诗人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高远境界的心情,同时也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其中。
山水诗思想感情的总结如下:首先,山水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在诗歌中,诗人倾心描绘山水的美丽和壮丽,将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应怜天下有情人,更须是眼里人”,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赞美之情。
通过对山水的赞美,诗人将自然与自己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进而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其次,山水诗体现了诗人对高远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在诗歌中,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自己追求高远境界的渴望。
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诗人通过对秋天的描写,表达了对高远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山水诗将自然景色与诗人的内心世界相结合,体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再次,山水诗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抒发情感的途径。
在山水诗中,诗人往往通过对山水的描绘来反映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抒发情感。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对壮丽山河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人生短暂的思考。
山水诗成为诗人情感抒发的途径,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可以借助山水之美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山水诗也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关注之情。
在描绘山水的同时,诗人也常常借助山水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关注。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中写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通过对冰封江雪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时局动荡的忧虑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山水诗将自然景色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既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又折射了诗人对社会变革的关注。
总之,山水诗思想感情丰富多样,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之情,又表达了对高远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同时,山水诗也成为诗人抒发情感、思考人生和关注社会的途径。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山水情怀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重要艺术追求和创作主题。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喜欢山水之美,无论是作为观赏的对象,还是作为情感的寄托,山水都在中国人的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古代文人对山水情怀的追求可以追溯到唐代,这个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文人墨客情感表达的高峰时期。
文人对山水的情怀表现在他们对风景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渴望。
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他们渴望逃离尘嚣,远离喧嚣,寻找一片宁静的净土来放松身心。
山水无疑成为了他们心灵的慰藉。
他们喜欢大自然的风光,喜欢山水的壮丽和恬淡。
在诗词和绘画中,他们描绘了无数山水的美景,用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考。
他们认为山水是大自然的精华,是宇宙的典范,是上天造物的杰作。
他们对山水的追求是一种对自然美的追求,也是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表现在他们对山水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拜。
他们常常在诗词中歌颂山水之美,抒发对大自然的感慨和敬仰。
他们用最优美的语言描绘山的险峻、水的宁静,用最深邃的思想赞美山水的博大和奇特之处。
唐朝文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描写了山水的壮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他用简洁明快的字句揭示了长城的巍峨和黄河的壮丽,把山水与自然的伟大相结合,表达了对山水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感慨。
宋代文人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写道:“抽剑断水月徒阔,窈窕深山故人休。
”他以水墨山水的形象描绘出了战乱的画面,并以此寄托了他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友人的思念。
这些诗词充满了文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崇拜之情,展现了他们对山水的情感表达和思考。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还表现在他们对山水艺术的追求和创作。
他们通过独具匠心的诗词和绘画,赋予山水以更多的情感和意义。
他们通过文字和画笔描绘山水的景色,以表达自己对山水的情感和思考。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山水作品,使山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艺术的核心内容。
唐代文人王维以作品《画堂秋思》著称,他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相结合,把自然的美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透视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情结——从《答谢中书书》说开去
文言文教学252019·8的参与力度,灵活地改变教学方式,从而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当学生进入情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新的方法读书认字,感受一件事物,感受世界,感受幸福。
学生在情境中不仅完成对课文内容的认知,而且还会感同身受的产生丰富的情感,健全自身良好品格。
四、灵活运用,锻炼学生语感情境式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依靠创设的情境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而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比如语言。
学生可在文本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并灵活运用,如朗读课文、开展读书会等活动,使学生激发语感,提升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赞美春天生机勃勃的课文,在他笔下的春天澄澈明净,活泼美好。
其中有大量的修辞手法,如使用反复修辞来表现盼望春天的心情。
教师在创立情境时,可以利用教学时的季节初春,结合作者笔下的春,在对比中使学生感受春天的扑来之感,想象着现实情境下的春,体会文章中叠音、拟人、排比、连环等修辞手法运用的巧妙。
文章中有小草、桃花、杏花、梨等具有春天特征的植物的出现,学生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逐渐理解文章的意义与美。
如此,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使学生快速把握知识点。
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巧妙应用情境式教学法,结合教学内容创立情境,使学生结合情境,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快速掌握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情境式教学法可结合生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品格,通过对文本的运用,可激发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天一中学(214000)透视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情结———从《答谢中书书》说开去王小梅中国的古代诗文几乎都有“山水”的烙印,难道古代文人很悠闲,有大量的时间去游山逛水吗?其实不然,不少文人都是将他的无奈苦闷、志向乃至隐逸情怀寄托在“山水”之中,“山水”亦成了他们精神的家园。
中国文人的寄情山水情结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水调歌头 苏轼(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 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 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人们在寄情山水中留下的足迹: 著名的游记和山水诗歌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山居秋暝 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反映了诗人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 场的厌恶)
盛唐时代
到了唐代,诗人们往往借山水 消解胸中的块垒,从山水中得到 哲理的启示。于是盛唐山水诗作 为中国诗歌宝库中的明珠,永远 值得后人珍视。
请注意
寄情山水,不能仅仅理解为生命的解脱 与超拔,还应理解为生命的分享与播撒。但 无论哪一个层面,都是寻找一种生命的归宿。 当古代文人们真正寄情于山水时,少数是无 意于社会承担(如庄子),多数则是被迫放 弃社会责任。他们转投山水,在山水中安顿 自己的生命与心灵,在对自然的发现中发现 了另一个“我”。
中国人的山水情结
中国人的山水情结中国人的山水情结今夜,我又怀想起那些曾经留下我足迹的锦绣山川;今夜,我把那珍藏了许久的已经泛黄的一轴轴山水画卷缓缓铺开;今夜,我不禁悄声吟咏起那字字珠玑的山水诗篇;今夜,那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又在招摄我的魂梦,颠倒我的情思……我知道,这一切都缘于我们心中那早已积淀了千百年的浓浓的山水情结。
山水,在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意识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文意蕴十分丰富、深远。
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山水,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景观。
中国文人是山水的最至诚的爱好者,正如袁中郎所说:“意未尝一刻不在山水”,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山水是他们的宗教。
情之所依,在山水;灵之所寄,在山水;生命皈依,在山水……山水,是中国人的美学。
中国人在山水中懂得了“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的自然美,懂得了“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崇高美,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浪漫情怀……山水,让中国人变成了生活的艺术家,一位普通中国人的居室中通常会悬一幅山水画卷。
山水,塑造了中国人诗人般的性格,历代行吟泽畔的诗人,他们赏山水、醉山水、歌山水;即使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如林语堂所说,也懂得不辞辛苦爬上峰顶去看那浩瀚、空灵的云海……对于山水,中国人从中获得了人生之悟、天地之念、宇宙之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庄子在《秋水篇》中说“水”可以给人造成浩瀚博大的思想境界,道家哲学的具体象征就是“水”,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山水,挥洒、描摹了中国人骨子里、性格中独特的风采。
历览顾恺之、董源、李成等人的山水画,气象萧疏,烟林清旷;谢灵运、王维的山水诗,或池塘春草,春晚绿秀,或声喧乱石,色静深松;柳宗元、袁中郎的山水游记小品,则清峭自然、性灵独出,皆是大自然的山水给了他们艺术的血液和鲜活的神髓……“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渗透在中国古代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中,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以山清水秀、山高水长的山水风光为素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达对生活、自然、人情的感悟和理解。
他们用文字和笔墨将山水的情韵、生态的美好、风景的壮阔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学与绘画的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中国古代的文人,他们热爱山水之美,抒发了他们对山水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他们笔下,山变得更加磅礴,水更加清澈,树更加苍翠,花更加娇艳。
他们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出了许多优美动人的山水诗篇和画作,成为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的重要代表。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山海经》、《楚辞》等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中,作者们对山水的形态、地貌、气候、风土民情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描绘,展现出了丰富的山水情怀和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南朝宋代的文人陆机、陶渊明等,更是以山水为素材,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山水诗篇和隐居图画,展现了他们对自然山水的宁静、恬淡、幽雅的追求。
他们通过描绘山水秀丽的景色,以及寄托自己对人生、生活的理想和向往,表达了对人文情感和人生境遇的关怀和感悟。
他们借助山水的表现形式,实现了对社会现实、人生境遇的诗意化、理想化的艺术塑造。
唐宋时期的文人墨客特别在山水题材的诗词和画作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王维、孟浩然等诗人以及吴道子、李公麟等画家,都以山水为题材进行创作,形成了以山水为中心的艺术流派,并开创了中国古代山水诗、山水画的鼎盛时期。
他们以山水为媒介,抒发了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感悟和思考,体现了他们对生活、自然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情怀。
唐代王维的《山居即事》诗中写道:“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随君偕老莫辞回。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诗表现了他在山居生活中的凄凉和孤寂,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敬畏和感慨。
李白的山水诗情
李白的山水诗情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山水诗情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李白的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他的山水诗情不仅是一种审美情感的表达,更是他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深刻思考。
首先,李白的山水诗情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的诗作中常常描绘壮丽的山川河流、奇特的岩石和翠绿的植物。
他不仅仅是在描绘自然景观,更是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
他的山水诗情展现了他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他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在他的诗中,自然被赋予了一种神秘而深邃的力量,他将自然与人类的生命相融合,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其次,李白的山水诗情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他的诗中常常出现对人生的思考和哲学意味的表达。
他通过描绘山水的壮丽和变幻,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他的诗中常常出现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他通过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反思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使得他的山水诗情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此外,李白的山水诗情还反映了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创作的热情。
他的诗中常常出现对艺术的赞美和对诗歌创作的思考。
他通过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对诗歌创作的热情。
他的山水诗情中融入了他对诗歌形式和语言的探索,使得他的诗歌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
他的山水诗情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的体现。
综上所述,通过对李白的研究,我认识到他的山水诗情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情感的表达,更是他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深刻思考。
他的山水诗情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创作的热情。
通过研究李白的山水诗情,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的诗歌作品,感受他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独特见解,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卓越之处。
(提纲)中国古代诗人的山水情结
中国古代诗人得山水情结摘要: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山水诗就是其中发展较为充分得一种,古代诗人寄情山水,对山水怀有特殊得情结,吟咏山水得诗作也就是层出不穷,历代文人墨客留下得宝贵诗作传颂至今。
本文由山水诗得定义及特点等内涵入手,结合实例分析了我国古代诗人对山水不同得情节,然后论述了山水诗得不同变现形式,最后从历史、社会、文化及诗人自身得生活经历四个方面分析了古代诗人纵情山水得原因。
关键词:诗人;山水情结;影响因素引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神奇得大自然,风光秀丽,景色优美,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也为人类得艺术文化创作提供了宝贵得素材。
古代诗人游历山水时,往往被大自然激发起创作得灵感,感情丰富得诗人对山水似乎怀有一种特殊得情结,她们不光赞美神奇得自然山水风光,更重要得就是透过山水进行思考,或抒发人生哲理,或叙述对生活得感悟,或寄寓复杂得感情。
由于古代诗人得自身经历不同,再加上特定得历史时期,社会情况各异与主流文化导向得影响,不同得诗人对相同得物象也会有不同得感悟,她们以其丰富得感情经历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山水情节得诗作,在浩淼得诗作中留下了浓墨重彩得一笔。
一、山水诗得内涵(一)山水诗得定义山水诗就是谢灵运开创得,主要以描写山水风景为创作目得得诗歌题材,兴起于南北朝时期。
其中得山水可以就是纯自然得山水,也可以就是经过人工修饰得山水。
诗中描绘自然山水,使山水诗成为一个审美意象,而且注重借景抒情,借山水传达诗人真正得情愫。
鉴赏山水诗作既要能够绘山水之景,更要品山水之情。
我国山水诗得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李白、孟浩然、王维等,她们风格迥异,但都有很高得成就。
(二)山水诗得特点首先,山水诗中得山与水都就是客观存在得。
自然界得山与水就是山水诗得主体,就是诗人主要得描写对象。
它可以经过人工得装饰但就是必须真实得存在,这样才能够保证描写得准确性与真实性,不会脱离现实得基础,从而使得整首诗具有活得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人得山水情结摘要: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山水诗就是其中发展较为充分得一种, 古代诗人寄情山水,对山水怀有特殊得情结,吟咏山水得诗作也就是层出不穷,历代文人屋客留下得宝贵诗作传颂至今。
本文由山水诗得定义及特点等内涵入手, 结合实例分析了我国古代诗人对山水不同得情节,然后论述了山水诗得不同变现形式,最后从历史、社会、文化及诗人自身得生活经历四个方而分析了古代诗人纵情山水得原因。
关键词:诗人;山水情结;影响因素引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神奇得大自然,风光秀丽,景色优美,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也为人类得艺术文化创作提供了宝贵得素材。
古代诗人游历山水时, 往往被大自然激发超创作得灵感,感情丰富得诗人对山水似乎怀有一种特殊得情结,她们不光赞美神奇得自然山水风光,更重要得就是透过山水进行思考,或抒发人生哲理,或叙述对生活得感悟,或舒寓复杂得感情。
由于古代诗人得自身经历不同,再加上特定得历史时期,社会情况各异与主流文化导向得影响,不同得诗人对相同得物象也会有不同得感悟,她们以其丰富得感情经历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山水情节得诗作,在浩淼得诗作中@下了浓屋重彩得一笔。
一.山水诗得内涵(一)山水诗得定义山水诗就是谢灵运开创得,主要以描写山水风景为创作目得得诗歌题材,兴是于南北朝时期。
其中得山水可以就是纯自然得山水,也可以就是经过人工修饰得山水。
诗中描绘自然山水,使山水诗成为一个审美意象,而且注重借景抒情,借山水传达诗人真正得情愫。
鉴赏山水诗作既要能够绘山水之景,更要品山水之情。
我国山水诗得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李白、孟浩然、王维等,她们风格迥异,但都有很高得成就。
(二)山水诗得特点有先,山水诗中得山与水都就是客观存在得。
自然界得山与水就是山水诗得主体,就是诗人主要得描写对象。
它可以经过人工得装饰但就是必须真实得存在, 这样才能够保证描写得准确性与真实性,不会脱离现实得基础,从而使得整有诗具有活得灵魂。
其次,主从关系明确。
虽然山水诗都会寄托诗人得情感在其中,但就是这并不说明山水诗中山水得描写就是为了情感表达而服务得,相反得就是作者得情感就是在山水得基础上自然流露出来得。
山水诗中完美得将山水独立于了情感表达之外,保证了山水不就是情感得陪衬、渲染品。
再次,寓情于景。
虽然山水诗中很少甚至不会出现直接得情感表达,但就是我们依旧可以从诗中感受到作者当时得思想感情,这就就是寓情于景手法得运用。
这就要求诗人在山水系物得选择上要既要符合读者得审美观念,同吋还要注意景物之间得合理组合、与谐统一。
最后,综合性。
山水诗不仅仅应该包括“山'',也应该包括“水”。
以山与水为主要描写对象,在不影响其主要地位得基础上可以适当得加一些人物、花草等其它景象。
二、中国古代诗人不同得山水情节(-)赏录言志、寓情于景早从开创山水诗得谢灵运开始,中国得山水诗就就赋予了言志得作用,诗人借助对自然景色得描述,抒发个人感情,表达不便名言得志向。
一般叙事、写景与抒情言志三个方而,就是山水诗最早得形式。
鲍照在《南史•颜延之传》中赞扬谢灵运得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7从她得名句“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石浅水潺渓,日落山照耀。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中都能瞧出这种赏景言志得写作风格。
(二)归隐山林得隐士情怀中国古代山水诗人得山水情节与诗人自身得隐士情怀就是分不开得,甚至可以说正式隐士情怀促使她们纵情于山水之间。
陶渊明《饮酒》一诗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钟情山水,乐在其中得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了,她远离尘世得庸俗,隐逸山水间■她天性就就是热爱自然,不受约束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怎么能受人摆布,阿谀奉承呢?最终她终于能“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也成就了一代隐士。
从陶渊明得诗中我们感受到强烈得隐士情怀,这也成为了陶渊明山水诗最大得特点。
(三)飘逸洒脱得浪漫主义风格古代诗人往往借山水诗表现自我,夺托情感,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这一风格以李白为典型代表。
李白得山水诗,保持了她得浪漫主义精神,热烈得夸张、想象, 富于表现力得文字,饱满得感情使她得诗充满了张力,即使她一生坎坷,仕途处处失意,仍不乏积极向上得创作激情。
我们可以瞧到无论就是她人生得意得时候还就是落寞不得志得时候她都会选择山水作为自己得感情舒托。
既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样对黑暗仕途得感慨,也有“此行不为鲂鱼脍!自爱名山入削中”无欲无求得自我开导,更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就是银河落九天与“朝古辛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得豪迈气魄。
(四)诗画交融,哲理丰富山水诗与山水画同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得一种表达自身思想感情得一种重要艺术手段,因此其目得、表现手法等等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秋居中南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于诗情画意之中舒托着诗人高洁得情怀与对理想境界得追求;出使边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J 诗人把自己得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得自然景象得描绘中。
从王维得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画完美交融得山水诗表达风格。
三、山水诗得表现形式(―)山水诗得取景山水诗得取景直接决定着一首诗得成败,就是诗人写作得恳础。
在取景得过程中既要考虑人们普遍得审美观念,又要注重其蕴含得感情。
有先,在审美观方面包括了山水景物得色彩.线条。
色彩指得就是青、黄、碧、绿.白等颜色,这些表示颜色得词汇能够为整有诗营造一个特定得基调,例如, 杜甫诗中得“两个黄鹃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黄、翠、白、青这四个色彩构成了一副暖色调,该组合给人一种轻松、欢快得感觉。
线条指得就是山水得整体外形,例如李白诗中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就是银河落九天「完美得展现出了瀑布得线条,瀑布落下得磅礴气势形象得展现到了读者得面前。
其次,山水诗得情感大多不会直接得抒发出来,多通过其景物色彩、线条得搭配隐含到了山水得描写之中。
(二)山水诗得描写特点中国古代山水诗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例如夸张、比喻、对比等修絆方法都有广泛得应用。
例如杰出得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得“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给人得第一印象便就是一片广阔荒凉得景象,从而营造出了一种凄凉萧条得意境。
再如她得诗诗意、画意与禅意共存,读这样得诗,画面感强,淡淡得诗意流淌,深处又蕴含着丰富得哲理,宋代大诗人苏轼称赞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三)山水得意境意境就是山水诗得生命,诗人感情得表达都体现在了山水诗所营造得意境之中。
由上文可以瞧出不同得诗人善于营造不同得意境。
例如■李白得“此行不为缈鱼脍!自爱名山入削中/充分得表现出了诗人得飘逸与洒脱,营造了一种无为无求、纵情山水间得意境。
同时需要注意得就是意境得营造与山水诗得构a就是分不开得,就如一幅寓意深刻得山水画离不开完美得构图一样。
例如《过故人庄》中得“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画面构图由近及远,具有很弓虽得层次感。
可以从不同角度把事物描述得更详细、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得印象与更多得想象空间。
四.中国古代诗人纵情山水得原因中国古代诗人对山水诗情有独钟,留下了大量得佳作。
了解诗人们纵情山水得种种原因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其创作动机以及她们在诗中表达出得思想感情。
为了追溯她们纵情于山水得种种原因,下文对其展开了详细得分析,可以分为历史原因、社会原因、个人原因以及诗人自身原因。
(一)历史原因纵观中国古代山水诗得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得历史时期,诗人所创作得山水诗所表达出得意境也有所不同,这也间接得体现出了不同历史时期诗人纵情山水得原因。
例如:李白生活在唐朝最为緊荣鼎盛得时期,在这个历史条件下她纵情于山水更多得就是为了自身得身心得娱乐,从李白得诗中随处可以瞧到呑吐山河、包孕日月得壮美意象。
可以说李白得诗中充分表现出了宏伟意象.意境开阔得盛唐气象。
其诗句中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高山随着广阔平原得到来而逐渐隐去, 万里长江最终汇入大海,如此大气魄.大气象也只有生活在盛唐时期得李白能够写出来。
可以说就是这个吋代使得李白纵情于了山水之中,赋予了李白无线得创作动力,同时也成就了李白。
杜甫生活在唐朝末期■这一吋期唐朝逐渐由盛转衰。
面对日益衰弱得大唐, 杜甫倍感朝廷腐败、空有一腔热血却无法挽救国家与水火之中。
因此她选择了纵情山水,只有将自己得情怀命托在山水之间才能够表达出自己报国无门得抑郁之情。
(二)社会原因社会原因主要指得就是诗人受当时社会风气得影响而流连于山水之中难以自拔,细细体味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相通之处。
例如:东晋时期得谢灵运就是我国山水诗得鼻祖,这一时期社会上推崇玄学之风盛行,谢灵运也深受影响,字致了她虽出身名门、才华横溢却无心仕途。
谢灵运为了能够尽情得畅游与山水之中曾多次谢绝朝廷得起用,甚至在任职期间依然浪迹与山水之间。
最终为了能够皈依佛道、超脱尘世她选择了在山水之中做一名隐士。
盛唐时期得李白同样就是受到了社会风气得影响而钟情于山水。
李白故乡位于现今得四川市,那里当吋道家学说盛行,寻仙求道得观念存在于每一个人思想之中。
李白自幼便接受道家文化得熏陶,坚信在山水之间可以找到得道成仙得路径,从她得“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以及“五岳寻仙不释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等诗句中便可以瞧出她试图在山水中找到成仙之路得美好愿望。
(三)个人原因诗人得人生境遇、心理感受、感情变化也就是她们纵情于山水中得一个重要原因。
有得诗人就是处于自身对山水得热爱、有得诗人就是对现实不满而选择将自身感情寄托在山水之中,而有得诗人则就是被遇无奈得要远离尘世、隐居于山水之间。
例如:陶渊明一生可以说就是仕途平坦、前途无可限量,然而由于她不满达官贵族把持政权得黑暗现状,在她最为辉煌得时期选择了归隐田间,整日与山水为伴。
从她宁愿“躬耕自资”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我们便可以瞧出陶渊明对封建腐朽统治得不满以及不愿与其同流合污得精神。
此外,从她得《桃花源记》中我们还可以发现陶渊明希望在山水之间建立一个平等、自由得人间乐园得美好愿望。
王维纵情山水得原因与陶渊明有明显得不同,她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自身对于山水得喜爱。
从她得“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瞧红树不知远, 行尽青溪忽值人°”便可以瞧出诗人非常享受闲居于山水之间得安逸恬淡得感觉。
除此之外,李白、白居易、苏轼等著名诗人更多得就是因为被贬得路程中通过对山水得描写打发自身得寂寞、转移自己得心情、发泄内心得不满、借景抒情。
例如李白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名为描写蜀道得险峻,实为宣泄自身对官场得不满。
因此山水诗就是诗人被残酷得现实逼迫着从山水中寻找安慰得必集得产物。
(四)文化原因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得影响,文人墨客在面对统治阶级得黑暗统治或者就是残酷得现实面前,有先想到便就是妥协,此时儒家宣扬得“隐逸观”便推动着这些诗人寄情与自然山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