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碎思》读后感(精选多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碎思》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教育碎思》读后感
一张处方,无论多么灵验,也不能包医百病,只有熟谙处方背后的药理,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这是郑金洲在其新著《教育碎思》
中《教育学本土化的追求》一文中的一个比喻。

读华东师范大学教
育学博士郑金洲教授的书,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种教育学的熏陶。

对于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学是枯燥的,然而《教育碎思》却不会让人有这种感觉。

教育理论不能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不能被一线教师接受,在郑金洲看来,主要是因为教育“理论本身
还不够成熟,还没有能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一定的平衡机制。


因此,“教育理论要敢于直面实践。


北师大的石中英教授曾经大力呼吁教师要懂一点“教育哲学”。

确实,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只能在经验
的层次徘徊,而永远只是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碎思》中有很多文章涉及对基本教育概念的分析和阐释,如《何谓“教育
观念”》、《何谓“案例”》、《“素质教育”提法的思索》、《“创新教育”的说法成立吗》、《“校本”是什么》、《“教育
口号”辨析》、《教育现代化的正与悖》等,这些文章不仅让我们
知道如何正确科学地理解这些名词,更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严谨科
学的治学态度。

在教育理论者努力要跟实践相结合的时候,教育实践者更要积极向理论学习,这样,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

第二篇:教育碎思读后感
《教育碎思》读后感
这学期末,学校让我们挑两本书来读读,丰富暑假的生活,一本是关于教育方面的理论著作,另一本是关于本专业的理论著作。


在书店的教育类书堆前站住,每一本书粗略一翻,最后从几十本书
中挑中了《教育碎思》。

《教育碎思》谈了很多教育方面的问题,其中不乏教育学理论,但讨论更多的是教育实践、教育现象。

诸如“素质教育”、“创新
教育”、“课堂教学”、“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园暴力”、“师生交往”、“新型课堂”“案例教学”、“探究式学
习”“课程改革”、“教学科研”等等,都是广大中小学教师耳熟
能详的话题。

因为是初读,有些还不能了解透彻,但有一章让我有所感触:师生交往有效性的匮乏。

郑金洲在文中指出的问题在我们今天的课堂
上还是普遍存在的。

现在的课堂虽然不像以前教师高高在上,学生
唯命是从,但是,师生交往还是不平等的。

当老师的,总有理由来解释自己对学生的呵斥、惩罚。

首先,老师所有的行为,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好。

假如老师在心里没有学生,他就不会因为你作业没做而批评你,因为你上课不
听而点你的名。

其次,班级的人数太多了,一个班有五六十人,每
天要面对大大小小不同的事情。

如果人少的话,那么就相对好管理了,我的心情就会轻松,我的脾气就会变好,我和学生们就会轻声
细语的说话了。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提法差不多已经深入人心了,我从来没对此怀疑过什么,直到读了《“素质教育”提法的思索》和《“创新教育”的说法成立吗》两篇文章才知道,原来在这两种提
法里头还是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

我们现在很多的做法都在学国
外的,没有经历一段长时间的在自己本土的实践证明,很多都不成熟,却被教育行政部门当作一种指令来抓,很容易走偏。

这可以
反映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们也很心急,想把我们的教育事业抓上去。

不过,欲速则不达。

很多时候,我们的反思只是停留在事情的表面现象,没有追根溯源,也就看不清问题要害所在。

看看自己的工作其实很大一部分是
处于模糊状态下进行的。

开卷有益,至少能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
读了这本书,虽然不能说改变了我的教育观念,最起码思维得到撞击,对教育理念有了新的理解
第三篇:《病隙碎笔》读后感
学生习作
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读《病隙碎笔》有感
“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他,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的
那么准确:“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然
而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生活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
的命运来组合的。

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
生活的五彩缤纷。

所以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可以随意调换,也不可能
千篇一律。

《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通俗易懂并且生动的语言写出了关于我们人生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


铁生有严重的残疾,但他仍然坚持地在写文章——在他三天一次透析,整天与病魔抗争的时期,他完成了《病隙碎笔》。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生命体验的记录。

他随着年龄的增加,写作的时间将不断减少。

也许正因为这样,他对于病痛不畏惧,努力
留出时间对人生意义等去进行思考,所以也有了对“成长”、“生病”、“爱情”、“道义”等的感悟。

看完《病隙碎笔》,顿时觉得史铁生不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哲学家,一个有很高文学功底的伟人。

史铁生,我曾反复地咀嚼着
这“铁生”二字,一个因双腿瘫痪而投身写作的人。

或许上天给了
他过多的信任,让他经受着磨难却依然坚强的活着。

很难让人相信
以上对于拜佛这事儿的看法竟出于他的文章。

甚至于轻松地说他的
职业就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

对于一个有着这样经历的人来说,
沉郁、沮丧才是人们对他的认识,可在《病隙碎笔》中,我终于看
清楚了他,终于感受到了他的一颗善良、智慧、自我的心。

拥有化
苦难经历为人生哲理的本领,用一支笔驰骋在依旧充满生命力的大地。

史铁生没有躲避生命必须面对的问题,他用他的智慧一一解答了这些问题,也领悟到了很多道理。

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
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生命给我们每个人的提问都不一样,怎么样去回答生命抛给你的问题正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于是,不再苦苦追问“公平
吗?”“为什么?”我会抓紧每一寸的时间,继续、和继续的继续。

第四篇:病隙碎笔读后感
灵魂的洗礼,生命的追问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写的一部长篇哲思抒情散文,全书共六部分,两百三十六则。

《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通俗易懂并且生动
的语言写出了关于我们人生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繁琐的推理或考证,也没有精美
的段落,有的只是朴实的陈述与精辟的思考,甚至是对于生命的幽
默的调侃。

命运与生活
李泽厚说:“哲学探索命运,文学表达命运,宗教信仰命运。

”《病隙碎笔》开篇第一句,便是“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
生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我们常听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作者把生活比作戏剧,我能读到的就是生活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
运来组合的。

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
的五彩缤纷。

所以作者承认生活存在差别的,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

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对于病痛、
残疾,作者并没有自卑与怨恨,而是以他豁达乐观的心态理智地去
面对,并将之展现与我们的眼前。

他对生活的坦然与豁达,使我对
他的坚强的意志无比钦佩。

一个每隔三天就要做一次透析,躺在透
析室的病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走——从他的身体里
出来,再回到他的身体里去的人,他如此坚强的活下来,难道不值
得我们敬佩与学习吗?作者曾这样调侃:“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
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他对生命的豁达,对死亡的
正视,从自然层面上升到一个哲理层面,从而超越了个体与自身的
命运局限,提出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的道理,过程的精彩才是生
命的精彩,“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
也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

此岸与彼岸之间,史铁生选择了彼岸,但是彼岸只能去跋涉,不能
抵达,目的只是过程的方向,创造了过程,也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他把死亡是一个节日,就好像苦读时盼望有一个轻松的暑假。

是的,生命有不能承受之重,亦有不能承受之轻。

死不带去的一副皮囊,
有时反而禁锢着人的心,灵魂。

人生在世,庸庸碌碌还是叱咤风云,最后终归要化尘化土,那么,与其把死亡说成是生命的结束,倒不
如说成是一个漫长的节日来
的豁达了吧。

只不过,这个节日就像夏日午后的小睡,一经睡去,不知道何时再醒来了。

尘世犹如浮云,人生弹指即过,是福是劫是祸?齐克果曾说:“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走这条道——跨过叹息桥进入永恒。

”死亡
是我们的生命的一部分,它在长路的尽头守候着我们,我们是无法
拒绝的。

这是我们唯一的路,我们无法回避,只有径直地走过去。

但当我们走的时候,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一路播种一路耕耘,让身后
的路鲜花遍地插柳成荫。

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只在乎过程本身,结
果怎么样,那都是次要的。

过程本身就是结果,感受我们一生应该
感受的,经历应该经历的。

在历史的洪潮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
无中来,回无中去,谁也不是谁,就像在过100年谁又会记起我们呢?亲情、爱情、友情,才是我们在这短暂的行程中最真实的存在。

人生就像那把三弦琴,一头连着希望,一头连着生命,两头绷紧了,人生才叮叮当当的充满生气。

人的命就像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
弹好了就够了。

忏悔与反省
“凡你描写他人描写得(或指责他人指责得)准确——所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惟妙惟俏——之处,你都可以沿着自己的理解或
想象,在自己的心底找到类似的埋葬。

真正的理解都难免是设身处地,善如此,恶亦如此,否则就不明白你何以能把别人看得透彻。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能描写或指责得“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要不就是因为在自己身上看到、反省到真实存在的劣根性,要不就
是自己极为熟悉的人有此劣根性。

人最为了解的,应该是自己;而
除开自身,便是极为熟稔的人。

要不你怎么能把别人的所思所想分
析得如此之透彻?难道对于一个仅仅见过几次面的人甚至是毫不相
识的人,你就能做到对他彻底的分析,如解剖过他一般?若真能如此,我能想到的唯一的解释便是,此人具有特异功能,他有读心术
这门高深的绝技。

在武侠电影或连续剧中,我们常能看到身怀此绝
技的人,任何人在他面前,毫无隐私可言,非常可怕。

然而现实中呢?在现实中,会读心术这一类对我来说是恐怖的绝技的人,大概
是不存在的。

那么,即使你是多么有天赋、有能力的心理学家或逻
辑学家,也无法推断到一颗陌生的、复杂的心的声音吧。

所有的深
刻的描写,都是从忏悔和反省中来的。

爱情与欲望
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残疾人的爱情与欲望的问题,最终上升到所有的人。

就我个人而言,提到性与爱,在国外,不得不提的是《情人》的作者,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

我看过的是早年王道乾
先生翻译的版本,译得极好,可以说是诗意满篇。

在《情人》这一
薄薄的一小本子里,杜拉斯极尽描写之能事,将性爱描述成一种文化,一种爱情的表达仪式,真是露骨而又大胆,却无丝毫龌龊之感。

在这本《病隙碎笔》中,作者也有这样的表述:“性······已
经成长为一种语言,已经化身为心灵最重要的表达与祈告了。

当然
是表达爱愿。

”而在国内,我最愿意想到的是90年代在大学校园里
大学生争相打印、传阅的《黄金时代》了。

作为文坛边缘第一人的
王小波,对杜拉斯也是极为推崇的。

虽然小波自己也
说了,自己描写性爱,是“对过去时代的回顾”,“在非性的年代里,性才会成为生活的主题,正如饥饿的年代里吃会成为生活的
主题”。

史铁生说佛,说上帝,他似乎对于这些,并无确定的界限。

对于佛法,他敬重,却没有皈依,因为自认无知。

对于上帝,他的认识是,上帝不许诺荣光和福乐,但会给你希望。

对于宗教上的信仰,
史铁生似乎并无一个坚定的判断,是或者否。

史铁生的文字有一种苍凉的况味,是那种从炼狱中发出的不屈呐喊,是穿越苦难在风雨中翱翔的黑色海燕。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
在病痛中书写的对生命的了悟,质朴无华的文字,冷静睿智的思索,表达了他对人生各种不同境遇的体验和感受。

他用勇气去超越痛苦
的智慧,以我现在的人生阅历,是绝不能很好得地理解的。

但又何妨,就把阅读《病隙碎笔》当成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生命的追问,
虽然我对它认知浅薄。

最后,就让我以他的一句很出名的一句话作结尾:“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


第五篇:《病隙碎笔》读后感
《病隙碎笔》读后感
基督教的信徒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上帝,让上帝来操控着人的贵贱尊卑与智愚贫富,罗织着世间一切真实却又漂泊不定的情感。

但如果,当那人可以控制这一切,洁净心灵,另开一扇窗时,他也就从
平凡之人一跃成为黑夜中最璀璨的明星,而史铁生,就是这样的人。

《圣经》里说:“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时,就必然会再给你开一扇窗。

”上帝让史铁生平静地生活了21年后玩笑似的赠予不健全
的躯体,干脆利落地折断了这个少年刚舒展的羽翼,硬生生地毁坏
一个生灵的梦想。

但他并未被击倒,反而自己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换一种生活方式来享受。

他不再为自己的躯体而发愁,忐忑不
安的想法早已灰飞烟灭,满腔的爱,让他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曾经
有位记者问史铁生的职业,他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

这话霎
时听来不失调侃,可仔细一想又何尝不是呢!他的一生,病痛接连
不断,此病未去彼病又来。

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并且积极对待生活。

他说:“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

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

”是啊,发烧了,才知道不
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

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


塞了,才了解鼻通时呼吸是多么顺畅……人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感慨万千,可是真要等我说出来,能在笔间流泻下的却也无几。

很多都只能心领神会,不是几个文字就能表达的;也有些还未能看懂。

我想也许是我阅历不够,无法理解他的逻辑思
想吧;也或许是我的那个灵魂的自我太局限,无法够及他的高度吧。

吴元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