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与三十六计
儿童故事三十六计

儿童故事三十六计第一计,以逸待劳。
从前,有一只懒惰的小狐狸,它总是喜欢躺在树下晒太阳,不愿意去捕猎。
有一天,它看到一只兔子在辛苦地捡草料,于是它假装受伤,引诱兔子过来帮助自己。
兔子上当了,结果被小狐狸抓住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要像兔子一样,不要轻易相信别人,要警惕那些假装软弱的人。
第二计,围魏救赵。
从前,有一个小村庄,村子里的人们都很团结。
有一天,村子遭到了强盗的袭击,人们想出了一个计策,他们在村子的四周点燃了火把,让强盗以为村子已经被围住了。
强盗见状,以为有援军到来,于是乱了阵脚,最终被村民们打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要善于运用智慧,用巧妙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第三计,借刀杀人。
从前,有两个国家发生了战争,其中一国的国王想借助另一个国家的力量来打败敌人。
于是,他派人去向另一个国家的国王借兵。
另一个国家的国王答应了,但却趁机要求对方国王把土地让给自己。
结果,原本的敌人反而成了新的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要懂得利用外部力量来解决内部问题,但也要小心对方会不会反咬一口。
第四计,以逸待劳。
从前,有一只聪明的猴子,它喜欢吃桃子。
有一天,它看到一只老虎在树下休息,于是便想出了一个计策。
它假装对老虎说,“我知道一棵树上结满了美味的桃子,但是我够不着,你能帮我摘吗?”老虎听了很高兴,便答应了。
结果,猴子趁老虎摘桃子的时候,跳上了树,逃过了一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要善于利用对方的贪婪和愚蠢来保护自己。
第五计,借尸还魂。
从前,有一个小镇,镇上的人们都很害怕一个凶神恶煞。
有一天,有个聪明的小孩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一只死猫藏在被凶神恶煞追赶的路上,当凶神恶煞看到死猫的时候,吓得逃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要善于利用对方的恐惧来制胜。
这些故事都充满了智慧和趣味,让孩子们在听故事的同时,也能学到很多道理。
希望孩子们能够在生活中运用这些智慧,遇到问题时能够化险为夷,化解危机。
三十六计儿童故事

三十六计儿童故事从古至今,三十六计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一部兵法之书,更是一部智慧之书。
在三十六计中,每一计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而这些智慧也可以通过儿童故事的形式传递给孩子们,让他们在娱乐中学习,从中汲取智慧的营养。
第一计,瞒天过海。
从前,有一只小狐狸,它想要偷鸡,但是鸡笼子周围有很多人,它怎么办呢?小狐狸想到了一个办法,它假装受伤,引开了人们的注意,然后悄悄地溜进了鸡笼子,成功地偷到了一只小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运用巧妙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
从前,赵国被魏国围困,情况非常危急。
智慧的孙膑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城墙上放起了烽火,魏国以为赵国有援军到来,于是匆忙撤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用假象来迷惑对手,以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第三计,借尸还魂。
从前,有一个村子被恶霸欺压,村民们无法反抗。
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们假装死去,然后借尸还魂,杀死了恶霸,解放了村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助外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四计,调虎离山。
从前,有一只老虎经常来到村子里捕食村民,村民们束手无策。
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们在山上放了一个假人,老虎被吸引到山上去了,村民们得以安全地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运用诱饵来引开对手,以保护自己。
第五计,欲擒故纵。
从前,有一个捕鱼的人,他发现鱼很聪明,不容易被捕捉。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故意放松了捕鱼的网,鱼被吸引过来,结果反而被捕捉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采取反向思维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些儿童故事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习,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这些故事中找到乐趣,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的营养,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和机智。
愿三十六计的智慧之光,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之路。
36计小故事

36计小故事在古代,有一位智慧过人的军事家——吴起。
他精通兵法,善于运用各种计谋,被后人誉为“兵家第一”。
他在军事上的智慧和谋略被总结为了“三十六计”,这些计谋既可以用于军事战争,也可以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处世之道。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三十六计”的小故事。
第一计,瞒天过海。
故事一:从前有一位国王,他的国家正面临着外敌的入侵。
国王找来了一位智慧过人的军事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说,“陛下,我们可以利用瞒天过海的计谋,让敌人措手不及。
”于是,国王派出了一支假装要进攻敌国的军队,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
与此同时,真正的主力军队则悄悄地从海上绕到了敌人的后方,成功地打了一场出乎意料的胜仗。
第二计,围魏救赵。
故事二:在一个国家里,有两个相邻的国家经常发生战争。
其中一个国家的国王得知自己的盟友——赵国正面临敌国的侵略,于是决定出兵相救。
但是,他又担心自己的国家会受到敌国的进攻。
于是,他决定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他率领一支军队向敌国的边境进发,引诱敌人的主力军队前来阻截。
与此同时,他派出另一支军队从敌人的后方偷袭,成功地解救了赵国。
第三计,借刀杀人。
故事三:在一个古代国家里,有两个互相对立的官员,他们互相嫉妒,想要对对方加害。
其中一个官员找到了一位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说,“你可以利用借刀杀人的计策,让别人替你去除掉对手。
”于是,官员找到了一个与对方有矛盾的人,让他去杀害对方。
这样,官员成功地摆脱了对手的威胁。
第四计,以逸待劳。
故事四:在一个古代国家里,有一位将军带领着自己的军队与敌人作战。
敌人的军队非常强大,将军深知自己的军队不是对手。
于是,他决定采用以逸待劳的计策,让敌人在长途跋涉中疲惫不堪,等敌人疲惫不堪的时候再出其不意地攻击。
最终,他成功地打败了敌人。
第五计,趁火打劫。
故事五:在一个古代国家里,有一位国王的国家正面临着内部叛乱的危机。
国王找来了一位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说,“陛下,我们可以利用趁火打劫的计策,趁乱夺权。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国姓爷郑成功为了收复台湾,他利用了瞒天过海的计策,让敌人措手不及,最终成功收复了台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隐忍和谋略,才能在困难的局面中取得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军队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
齐国国君派出了大军攻打魏国的都城,魏国不得不放弃围攻,转而回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力打力,才能解决自身的困境。
第三计,借尸还魂。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在战场上被敌人杀死,赵国军队为了振奋士气,将赵奢的尸体放在战车上,冒充他还活着,最终成功击退了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助虚实,才能战胜强敌。
第四计,以逸待劳。
古代战争中,有一次晋国和楚国的军队对峙,晋国军队利用地利之便,以逸待劳,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等待时机,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五计,趁火打劫。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次齐国的都城被燃烧,赵国趁乱打劫,最终获得了大量的战利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抓住机会,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六计,声东击西。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次韩国军队攻打赵国,赵国军队利用了声东击西的计策,成功打败了韩国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七计,无中生有。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利用了无中生有的计策,制造了一场假战,最终成功打败了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八计,暗渡陈仓。
相传战国时期,秦国军队利用了暗渡陈仓的计策,成功攻占了敌人的都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利用隐秘的方式,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第九计,隔岸观火。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发生了一场战争,晋国军队利用了隔岸观火的计策,成功打败了齐国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观察敌人的动向,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儿童睡前故事三十六计

儿童睡前故事三十六计1. 儿童睡前故事三十六计从古至今,儿童睡前故事一直是家长们亲自编排的重要环节。
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儿童能够在欢乐中学习,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探索三十六计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话题。
故事一:谋而后动从小,爸爸就告诉小明:“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都要好好计划一下。
”小明非常聪明,所以他每次做出的决策都明智而有条理。
他总是想到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作出处理。
每当小明给爸爸讲述他的决策时,爸爸都会鼓励他,因为他知道小明已经掌握了“谋而后动”的智慧。
故事二:以逸待劳小兔子光着屁股从童话森林里跑出来,他告诉大家说:“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努力,而是要善于发现问题的最佳解决方式。
”于是,小兔子向大家讲述了他怎么在森林里和其他动物们做游戏时躲藏的故事。
他总是在别人还没有找到他的时候藏好了,获得了胜利。
小兔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以逸待劳。
故事三:兵不厌诈在王国里,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小公主。
她不仅聪明,还非常机灵。
当她面临困难的时候,她总是用她的聪明才智想办法逃离困境。
小公主和家人朋友们一起经历了很多冒险和困难,但是小公主总是充满智慧地应对。
通过她的经历,我们明白了“兵不厌诈”这个故事所要传达的智慧。
故事四:声东击西小明是一个十分机智的孩子,他非常喜欢看侦探小说。
通过阅读这些故事,小明学会了许多聪明才智。
一天,在街上走的时候,他发现有个人追他,于是他迅速转身跑了过去。
可是他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声东击西”,他带着那个人在街上追逐,直到他成功找到了警察。
小明通过这个故事理解了“声东击西”的智慧,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成功运用了它。
故事五:欲擒故纵小鸟鸣响了天空,它聚集在一棵大树上。
它们希望能够抓住一条大鱼,但是它们并没有直接追逐大鱼。
相反,它们先是往回飞了几圈,然后突然下降,欺骗了大鱼,终于抓住了一条可口的大鱼。
小鸟们知道了如何利用欲擒故纵的智慧来捉食。
故事六:无中生有小猫准备偷吃主人的面包,小猫看到主人不在家,看起来没有人注意。
写给孩子的三十六计故事

写给孩子的三十六计故事
亲爱的孩子们,
今天,我想给你们讲一个关于三十六计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关于如何在生活中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的。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叫做李药师的人。
他是一个聪明的医生,而且是一个非常有计谋的人。
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狡猾的商人,这个商人正在卖一种药效很差的药。
李药师知道他的药是假的,但他不知道如何证明这一点。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计划。
他买了一些这个商人的药,并且把它们交给了一个著名的化学家。
化学家证明这些药是假的,并且里面没有应有的成分。
这个商人后来被控告,李药师成功地保护了他的声誉和病人的信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智慧和勇气来应对各种挑战。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和计谋,我们就可以克服任何困难,取得成功。
亲爱的孩子们,希望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一些启示,并且在生活中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
三十六计小故事

三十六计小故事
1. 瞒天过海:战国时期,赵国将军廉颇率领军队围攻魏国卫国城。
卫国城守将想出了一个计策,将城门打开,出城欢迎进攻的赵军。
赵军大胜后,发现城中空无一人,原来魏国卫国城守将已带领精兵潜至敌后夺取了赵军的主帅。
2. 围魏救赵:春秋时期,晋国面临着强敌齐国的围攻。
晋国国君姜子牙想出一计:袭击魏国都城手牵手,将手中的火炬放到城门处燃烧,齐兵看到烟火以为晋国援军已经来到,最终成功围魏救赵。
3. 调虎离山:三国时期,诸葛亮和魏国将领马谡在街亭阵地作战。
诸葛亮利用马谡自负的脾气,将他带走。
魏国主帅司马懿看到马谡不在,以为街亭已经攻克,率领兵力过度,最终被晋军大败。
4. 走为上策:春秋时期,孟子来到晋国应邀进谏,请晋国国君尽快修行,减少军备,以实现和平。
但是晋国国君不听劝,对孟子采取恶言相待。
孟子不为所动,离开晋国。
后来,晋国不断内乱,外被侵略,而孟子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5. 敌战千里:三国时期,曹操派军攻打东吴,孙权派出诸葛亮墨家兵器大师鲁肃去向刘备求援。
鲁肃劝刘备趁机夺取荆州,屯兵南阳。
军队千里反攻东吴,成功扰乱曹操的后方,给孙权争取了时间。
三十六计的故事 三十六计的故事范文大全

三十六计的故事三十六计的故事范文大全三十六计的故事一公元前354年,赵攻打魏国,迫使魏国投降。
魏本来是魏国的一员,后来转投赵国。
魏惠王很生气,于是他决定派庞涓去讨伐赵。
邯郸危在旦夕。
赵国国君赵成侯竭力坚守,同时派人火速赶往齐国求援。
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
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
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
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返国救援。
魏军为疲惫之师,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
所以大败。
三十六计的故事二三国时期,吴杀了关羽,刘备大怒,亲自率领70万大军攻打吴。
蜀军从长江上游向下游挺进,指挥扫荡。
深入吴腹地五六百里。
孙权任命年轻的将军鲁迅为大都督,带领五万人作战。
鲁迅懂兵法,正确分析形势,认为刘备气势汹汹,居高临下,吴军难以攻下。
所以我决定实施战略撤退,看看它是如何改变的。
吴军完全退出山区,蜀军很难在五六百里的山区展开。
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无力作战,兵疲力尽。
鲁迅见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难以顾及首尾。
他在山上扎营,犯了兵家大忌。
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
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
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三十六计的故事三公元589年,隋朝将大规模进攻陈。
战前,隋朝大将何若璧奉命负责河防,经常组织沿河守备部队,调整防御。
每次调部队,都是奉命向溧阳集中。
还下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在各地立旗,设警帐,宣传声势,迷惑陈果。
如果陈真的分不清虚实,一开始以为大军来了,让全国的兵马都做好了迎敌的准备。
但不久,有人发现的驻军部署,而不是攻击,陈撤回了集结的部队。
所以三番五次,隋军都是频繁部署,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暴露。
陈果也是司空见惯,他的警卫是松懈的。
直到隋军从何若壁渡河,陈都不知情。
如山兵,乘不备,一举拔陈徐州南。
三十六计的故事四空城计——孔明智设空城计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36计的故事

36计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本名为《三十六计》的兵法书籍,这本书以36计分别为“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尸还魂”等,是中国古代兵法中的经典之作。
这36计不仅仅是用于军事上,更是可以在生活中运用的智慧宝库。
下面,就来讲述一些与36计相关的故事。
故事一,瞒天过海。
故事背景,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大将赵括带领军队在横山一带与秦军对峙。
为了迷惑秦军,赵国派遣士兵在黄河上游放水,制造洪水,使秦军误以为是赵军要渡河攻打秦国,于是秦军撤回了主力。
故事寓意,瞒天过海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强敌时,有时候需要采取一些迂回的策略,以迷惑对方,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个策略,比如在工作中,可以巧妙地隐藏自己的意图,以便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故事二,围魏救赵。
故事背景,战国时期,赵国与魏国交战,赵国国君派遣大将李牧率军攻打魏国。
李牧采取了“围魏救赵”的策略,先用兵围困魏国都城,然后在魏国的外围设伏,引诱魏国军队出城追击,最终成功将魏国军队歼灭。
故事寓意,围魏救赵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主动出击,以制造一些诱饵,来引诱对手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个策略,比如在商场竞争中,可以采取一些行动,来诱使竞争对手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获得竞争的优势。
故事三,借尸还魂。
故事背景,战国时期,齐国国君田忌与晋国国君进行赛马比赛。
田忌的马虽然速度较快,但是体力不足,而晋国的马则体力充沛。
田忌派遣使者去告诉晋国国君,他的马是“赤兔马”,而晋国的马是“骆驼马”,以此来安抚晋国国君。
比赛中,田忌采取了借尸还魂的策略,先让自己的马慢下来,然后突然加速,最终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故事寓意,借尸还魂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在关键时刻出其不意,以获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个策略,比如在谈判中,可以先故意放弃一些利益,然后在关键时刻突然出击,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以上就是关于36计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古代兵法的运用,更是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三十六计故事及讲解

三十六计故事及讲解《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法著作之一,其内容系统、精辟,被誉为“兵家圣典”。
《三十六计》共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包括六条计策,共计三十六条。
这些计策都是从战争实践和经验中总结而来,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二、故事及讲解1. 空城计故事:东周时期,诸侯齐国的大将军孟尝君率领军队攻打赵国。
赵国国王决定采用“空城计”,让城门大开,没有士兵在城墙上守卫。
孟尝君看到城门敞开,以为赵国已经被攻下,于是大摇大摆地进入了城中。
没想到,城内的百姓平静无事,城门敞开也只是因为国王听说了孟尝君的名头,故意设下这个陷阱。
讲解:空城计是一种以虚张声势来吓阻敌人的计策。
当你面对强敌时,你可以利用这个计策来制造虚假信息,让敌人不敢轻举妄动,从而达到减少损失的效果。
2. 围魏救赵故事:战国时期,赵国正面受到魏国的攻击,危在旦夕。
赵国的大将军廉颇提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他在魏国的后方放出消息称赵国已经派兵进攻了魏国的首都,魏国的主力部队于是被迫回援首都,赵国的危机得以缓解。
讲解:围魏救赵是一种以势压人的计策。
当你面对强敌时,你可以通过制造虚假信息,让敌人感到危机四伏,从而分散其力量,达到瓦解敌人的效果。
3. 借刀杀人故事:三国时期,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争如火如荼,刘备率兵前来投奔曹操,但曹操怀疑刘备的诚意,派人暗中监视。
刘备知道这一点后,便故意和曹操的监视人员起了争执,并将其打伤。
曹操得知后,便对刘备怀有戒心,不再将其视为威胁。
讲解:借刀杀人是一种以利用他人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计策。
当你面对强敌时,你可以通过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来分化敌人,达到分化瓦解敌人的效果。
4. 假道伐虢故事: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将军平公用“假道伐虢”的计策,假装要从虢国的北面攻打,但实际是通过南面的小道攻入虢国,最终取得了胜利。
讲解:假道伐虢是一种以欺敌制胜的计策。
当你面对强敌时,你可以通过制造虚假信息,来引导敌人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三十六计全部历史经典故事

三十六计全部历史经典故事三十六计故事三十六计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故事】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
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
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
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
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
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
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
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
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讲苏省镇江市一带)。
三十六计故事第二计围魏救赵【故事】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内讧加剧,大大削弱了军队的力量。
公元1860年,清军派和春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清军仗着人马众多,层层包围,使天京成为一座孤城。
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诸王众将商讨对策,但对如此险恶的形势,大家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这时,年轻的将领忠王李秀成为洪秀全献上一计。
他说:“如今,清军人马众多,硬拼只会凶多吉少。
请天王拨给我两万人马,乘夜突围,偷袭敌军屯粮之地杭州。
这样,敌人一定会分兵救援抗州。
然后天王乘此机会突围,我也回兵天京,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天京之围可解。
”翼王石达开急忙响应,并表示也带一支人马协同忠王作战。
诸王全将都认为这是“围魏救赵”之计,有两位王爷亲率精兵突围,胜利是有把握的。
可是洪秀全生性喜欢猜疑,以为天京被围,形势险恶,怀疑二王是不是想乘机脱逃,所以迟疑不决,没有吭声。
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他突然跪倒在地泪如泉涌,说道:“天王,天国危在旦夕,我等若有二心,对得起天王和全军将士吗?”石达开也跪在天王面前,恳求洪秀全下令发兵。
三十六计教出好孩子(五篇范文)

三十六计教出好孩子(五篇范文)第一篇:三十六计教出好孩子三十六计教出好孩子,优秀的教育方法让孩子更优秀孩子优秀只是因为教育方法更优秀.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
家长、老师常常因为孩子进步缓慢而着急,由此或者粗暴地给孩子戴上“脑子笨”、“性格难以改变”之类的帽子,或者自认为学识浅、水平低,不会教育孩子。
实际上,只要方法妥当,任何孩子都是优秀的;只要用心,总能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
一、扮弱计——让孩子充当一次“小大人”父母常常抱怨现在的孩子对父母漠不关心,缺少责任感,他们不知道,孩子的责任感是要从小培养的,如果你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一副风雨无惧的样子,孩子就会认为父母是不需要他们关心照顾的。
因此,父母们不妨偶尔扮一次弱,向孩子求助,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竟因此变成了懂事的“小大人”,而你也可以从孩子的帮助中获得很多东西。
二、补强计——让孩子由自卑变自信。
美国加州大家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林提出了“补强法则”。
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
因此,当孩子受到认可时,他(她)的自信就会被激发出来,不断重复令人满意的行为,直至摆脱自卑,成为自信上进的好孩子。
三、诱导计——帮孩子跨过厌学的泥潭。
几乎每个孩子都多多少少有些厌学情绪,这是可以理解但却不能放任自流的,因为这种情绪会阻碍孩子学习的热情,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
然而强制孩子学习也不是好办法,这只会加深孩子的反感,聪明的做法是诱导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自动自发地学习。
四、冷淡计——让孩子有一点自控能力。
今天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然而这样的生活却让孩子养成了任性的习惯,这个坏习惯将给孩子未来的生活埋下巨大隐患。
专家建议孩子任性时不妨试试冷处理,这会使孩子因得不到注意而自动收敛脾气。
五、授挫计——给孩子一个体验失败的机会。
美国教育家卡乐尔.桑德堡说:“顺境当然可以出人才,但逆境也可以出人才。
而且在逆境中经过挫折和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更具生存竞争力。
三十六计儿童睡前故事文字版

【最新版4篇】编辑: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年___月___日序言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了4篇《三十六计儿童睡前故事文字版》,供大家借鉴与参考。
下载后,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4篇)《三十六计儿童睡前故事文字版》篇1故事一:《空城计》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诸葛亮的人,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军事。
在他的一次战斗中,他发现自己的城池只有很少的士兵,而敌人的军队却很多。
诸葛亮知道他不可能通过交战来打败敌人,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聪明的计策。
他命令所有的士兵离开城池,并告诉城中的百姓,城里没有任何士兵。
敌人看到这个情景,开始怀疑城里有埋伏,不敢轻易进攻。
这就是《三十六计》中的“空城计”。
故事二:《走为上策》在古代,有一个叫做赵括的人,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军事。
有一次,他率领的军队被敌军包围,他知道自己无法通过交战来打败敌人。
于是他决定采用“走为上策”,带领他的军队撤退到安全的地方。
在撤退的过程中,他命令士兵们把所有的财宝和粮食都带走,只留下一些破旧的武器和旗帜。
敌军看到这个情景,以为赵括已经逃跑了,于是他们追击赵括的军队。
但是赵括已经预先安排好了伏兵,最终成功地打败了敌人。
故事三:《抛砖引玉》在古代,有一个叫做郑成功的人,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军事。
有一次,他率领的军队要攻打敌人的城池,但是他的军队人数太少,无法攻下城池。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聪明的计策。
他命令一部分士兵穿上敌人的衣服,占领了城池周围的村庄和桥梁,制造出敌人已经占领了城池的假象。
然后他率领主力部队假装要撤退,引诱敌人追击他们。
《三十六计儿童睡前故事文字版》篇2《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兵法奇书,据传记录了南北朝时期的136个战略故事,涵盖了战争、诡计、谋略等各个方面。
下面是一个适合儿童听的《三十六计》睡前故事:《瞒天过海:田忌赛马》故事的主人公是田忌和齐王。
三十六计趣味故事

三十六计趣味故事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古代中国有许多智慧的典故,其中最受欢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十六计”。
这些计谋不仅应用于战争中,也能指导人们在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将为大家讲述一些以三十六计为背景的趣味故事,希望能够让你在阅读中收获乐趣并能够引发思考。
第一计:瞒天过海从前,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名叫张任。
有一天,他接到了一项任务:“敌军将会在几天后发动进攻,你必须阻击他们!”于是,张任决定采用瞒天过海的计策。
他派遣侦察兵故意放出一些假情报,让敌军误以为我方将要在山区部署,于是敌军果断出动。
而实际上,张任早已率军绕道,突袭了敌方阵地,最终大获全胜。
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面临一些困扰时,可以善于利用信息和资源,寻找突破口,找到改变困局的方法。
第十计:声东击西在古代,有一位聪明的商人名叫李白。
他的店铺位于城市的东边,生意非常好。
然而,一天,一位强盗阴差阳错地得知了李白家财万贯的消息,并打算抢劫他的店铺。
得知消息的李白决定利用声东击西的计策。
他在店内人来人往的时候,装作很慌张的样子,大声说:“敌人要来抢劫!我们快逃!”一听到“抢劫”这个词,顾客们都纷纷逃离店铺。
而李白则趁机报警,将强盗抓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当我们面临危机时,可以利用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人们的恐慌心理来转移注意力,以便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第二十计:围魏救赵在春秋战国时期,赵国被强大的魏国围困,岌岌可危。
而智勇双全的赵王决定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
他派遣使者前往魏国,以“合纵连横”的方式化解敌对态势,并拉拢与魏国敌对的其他国家结成联盟。
最终,联军围攻魏国,成功解围赵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要善于运用外交手段,善于调动资源,以达到解决问题、转变困局的目的。
第三十计:暗渡陈仓在秦朝时期,中国面临着强大的敌人六国联军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决定采用暗渡陈仓的计策。
他本人率领三十万大军,绕道进攻敌方的后方陈仓,并且行军速度极快。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故事一,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故事发生在中国南宋时期,当时南宋国力衰弱,面临着金国的威胁。
南宋的宰相秦桧为了掩盖自己的软弱无能,便采取了一系列掩人耳目的手段。
他在政务上推卸责任,将自己的错误归咎于别人,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形象。
然而,这些手段最终并没有挽救南宋的命运,反而导致了国家的更加衰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掩盖错误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真诚面对问题才是解决困境的根本。
故事二,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春秋时期,当时晋国的国君重耳被迫流亡他国,过着贫苦的生活。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对晋国的向往,而是一直在努力准备,等待着时机的到来。
最终,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智慧,重返晋国,夺取了王位,成为了晋国的国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想要得到权力和地位,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压力,只有经过努力和付出,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故事三,兵不厌诈。
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当时齐国的国君田忌利用兵法中的“兵不厌诈”战胜了强大的晋国。
田忌在作战中采取了诸多欺敌的策略,虽然看似退让,实则暗藏杀机,最终成功地打败了晋国的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战争中,诈术也是一种重要的战术手段,通过诈术可以迷惑敌人,获得战争的胜利。
故事四,围魏救赵。
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当时赵国被强大的秦国围困,陷入了绝境。
魏国的国君想要救赵国,便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最终成功地将秦国的注意力转移到了魏国,从而救了赵国于水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需要巧妙地转移敌人的注意力,寻找突破口,才能够获得战争的胜利。
这些历史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三十六计的智慧和实用性,它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三十六计,还可以启迪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思考和行为。
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和传承三十六计的同时,也能够运用这些智慧,成就自己的人生。
三十六计详解及典故(精选篇)

三十六计详解及典故(精选篇)第一套胜战计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之计谋。
君御臣、大国御小国之术也。
亢龙有悔。
第一计瞒天过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
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原典】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
太阳,太阴③。
【注释】①备周则意怠: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
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思想的基点,其思想笼罩着大千宇宙、细末尘埃,并影响到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
阴阳学说是把宇宙万物作为对立的统一体来看待,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
阴、阳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出现过,但作为阴气、阳气的阴阳学说,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国人老子所倡导,并非《易经》提出。
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
③太阳,太阴:太,极,极大。
此句指非常公开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计谋。
【释义】防备得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会失去警戒。
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
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浅解】所谓瞒天过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按语】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
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
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
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
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
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
因袭南徐州,拔之。
【解析】“瞒天过海”之谋略决不可以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诸如夜中行窃、拖人衣裘、僻处谋命之类等同,也决不是谋略之士所应当做的事情。
虽然,这两种在某种程度上都含有欺骗性在内,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可以混为一谈。
教育艺术三十六计(36案例,推荐阅读)

第1计:爱是基础取意: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或者说,一个没有爱心的教育工作者,就别谈什么教育艺术。
因此,具有爱心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最起码的素质。
一个教育者,只有心里装着学生,时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想,在教育学生时,才能多一份自信,多一份从容,多一份艺术。
案例:快乐之花有一女孩季娜,一次祖母病重,她想给祖母采一朵鲜花,让她能在病中得到一些快乐。
但是,时值寒冬,到哪里去找鲜花呢?学校暖房里有许多菊花,其中最美的一棵是全校师生极为喜爱的那朵蓝色的“快乐之花”。
季娜一心想着病重的祖母,忘了学校的一切规定,大清早便走进暖房,采下了那朵“快乐之花”。
正在这时,一位最爱护花的老师走进了暖房。
她看到季娜手里的菊花,大为吃惊。
但是,她注意到孩子眼里那种无邪的、恳求的目光。
问明情况后,这位教师感动地说:“季娜,你再采三朵花,一朵给你,为了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另两朵送给你的父母,为了他们教育出一个善良的人。
”第2计:严师出高徒取意:严与爱并不矛盾。
教育的艺术不是说对孩子只能进行夸奖,而不能去批评,批评甚至是惩罚也是必要的。
关键是我们要掌握好时机、火候和方式,把惩罚和体罚、恶意中伤甚至是虐待区别开来,做到严爱结合。
因为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改正错误,而不是将其治于死地而后快。
案例:这真遗憾美国的斯特娜夫人是一位享誉盛名的早期教育家。
有一天,孩子问斯特娜夫人:“我想到同学家里去玩,可以吗?”母亲说:“可以,但必须在12点前回来。
”可那天孩子比预定的时间晚了20分钟才到家。
斯特娜夫人见孩子回来了,什么也没说,只是指了指墙上的钟。
孩子知道回来迟了,马上歉疚地说:“是我不对。
”吃完饭,孩子赶紧换了衣服,因为每到星期二她都要和母亲去看电影。
这时,斯特娜夫人又让孩子看看钟,并说:“今天来不及了,戏和电影是看不成了。
”孩子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斯特娜夫人并未就此止步,而是说了一句十分惋惜而又耐人寻味的话:“这真遗憾!”面对孩子的过错,尽管斯特娜夫人只说了寥寥几个字,并未采取其它任何处罚手段,但是使孩子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母亲的要求如果是正确的,那就必须绝对照办,否则你就得为此付出代价。
三十六计的故事

三十六计的故事三十六计是一种古老而深奥的智慧,可应用于各种战略和应对策略中。
它源自中国古代,其灵活性和实用性使得它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三十六计的故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智慧。
计一:瞒天过海在春秋战国时期,智者孟尝君曾与斗智斗勇的聪明人墨子进行过对决。
孟尝君为了取得胜利,他针对墨子是一个善于预测敌人动向的计谋家这一情况,他决定用瞒天过海的策略。
他故意散发出一个虚假的消息,让墨子误以为自己要进攻墨子所在地。
墨子因此调兵防御,最终却被孟尝君成功困住,失去了战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聪明而预测能力强的对手时,我们可以利用虚假的信息来迷惑对手,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计二:围魏救赵战国时期,赵国被强大的魏国围攻。
魏国的主将是贾将军, 他引兵进攻赵国首都邯郸,并已打到了城下。
相对而言魏国强大的兵力使赵国陷入了绝境。
赵国面临巨大困境的时候,国君派遣智者苏秦前往与魏国合作,既保护了赵国利益,也使得魏国放弃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临强敌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与其他势力的合作来反制对手,实现自身的利益。
计三:美人计相传在战国时期,一位美貌的女性名叫西施,她的美丽使得她成为了各国争夺的对象。
为了自保,她从容不迫地用美人计迷惑了王权,分化国家,最终使得战争变得错综复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美人计并非只是女性可以使用的手段,而是一种智慧和策略。
它教导我们在面对强大势力时,我们可以利用弱点和人性的弱点来避免争斗。
计四:借刀杀人借刀杀人是一个古老而富有智慧的计策,即利用他人的力量来对抗自身的敌人。
在春秋时期,智者子胥就曾利用借刀杀人来消除齐桓公对吴国的威胁。
他煽动了晋国与齐国的战争,并借助晋国的力量来对抗齐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弱者也可以通过利用外部势力来对抗强者,从而扭转局势。
计五:声东击西在战国时期,孟尝君再次展现了他出众的智慧。
当时,他的敌人越国攻打他的邻国韩国,越国的国王完全没有防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教育故事?什么是教育故事?教育故事是叙述在一定教育情境下的教育过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是结果,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有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过程、某个情境片断,偏重实践描述。
教育故事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运用一定的描写方法对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有一定意义的教育事件进行描述、分析,并挖掘、揭示其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借此表达教师对教育的理解。
首先它是故事,其次它是研究。
二、教育故事研究的重要意义:1.教育故事拉近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让教师充分享受到研究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
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
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
”教育故事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把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经过书本学习,我们对许多理论观点耳熟能详,但这并不说明已经真正掌握。
通过教育故事这种形式学习运用理论,可以有效地加深理解。
在此之前,教育理论研究似乎永远都是教育科研人员的专利,教师只是教育研究专家提出的各种教育理论的实践者。
而现在,教育叙事研究让教师们突然发现:原来教育研究离自己并不是那么遥远,它就在自己的身边,只是平常并不把它们当作研究而已。
这一发现,给广大中小学教师以极大的信心。
从最初的“教学日志”,到如今的个人教育博客,随处可见教育叙事研究所激发起的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
在这股热情的推动下,许多中小学教师也已经不再满足于纯粹的经验式的描述,开始主动地学习以前令他们望而却步的各种教育学理论知识,然后又通过这些理论来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对个人教学经验的分析力度。
这种良性循环有效地拉近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也拉近了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加强了两者之间的对话和沟通。
教育故事是教育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教育故事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育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
教育故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此开展交流、讨论,对于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2.教育故事拉近了教育实践与教师反思的距离,让教师获得自我成长空间。
教育故事是对教育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有些做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有些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
教育故事还是教师梳理、记录自己教育生涯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教育故事不仅记录了教育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
它是个人的教育档案和教育史,有其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教育叙事研究是培养反思型教师和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对一些中学教师教学反思所进行的专门研究中发现:一般情况下,教师主要是采取叙事的方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
有的教师可能对教育叙事研究没有自觉的意识,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却运用着叙事式的反思方式,并把其称作“写教后记”等其他名称。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有自觉意识的教师做起来更为细致周密,思考得更为深入;无自觉意识的教师做起来则比较随意,点到即止。
…实际上,如今流行的中小学教师的各类个人教育博客,不过是“教学日志”的进一步发展,是“教学日志”内容与网络技术的结合。
但是,这种结合促使教师的教学反思从个体的行为向集体的、合作的行为转化,从而成为培养反思型教师和提高教师专业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教育叙事研究的影响。
教学经验并不会自然地成为学习资源,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是教师的自我财富。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3.教育故事拉近了每位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让教师更真切地感知学生。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具有思想、感情、个性以及主动性和发展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
教育故事的撰写可以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更加接近学生的真实情境与复杂状态,在工作的过程中更注意从细微处出发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身心规律;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意特点、人格特质;研究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同时,班主任在叙事研究中能够更多地获取与学生对话沟通、交流的机会,从而最大可能地理解学生所追求、所欣赏、所厌恶的事物。
可以说,基于人的生命活动的叙事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关注。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真正属于师生共同的教育世界。
三、当前教师的教育故事存在的问题:1.比重失调。
2.虚构故事。
3.情节平淡。
4.缺乏新意。
四、如何写好教育故事?1.教育故事的结构要素从文章结构上看,教育故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1)背景——教育故事需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
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各有其特点,写作时应选择最有收获、最具启发性的角度切入,从而确定主题。
(3)细节——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的转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只是把“方法”介绍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
(4)结果——教育故事不仅要说明教育的思路,描述教育的过程,还要交代教育的结果——某种教育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等。
(5)评析——评析是在记述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价值和意义。
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可能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
2.优秀教育故事的特点:(1)一个视角独特的教育主题。
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
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一个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有趣的论题上,它应是生动事例的再现,必须要有一个中心论题。
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每天都要经历很难数清楚的许多事情。
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不是“记流水账”,不是简单地把一段时间或一天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这样做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
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应该有重点、有选择地记叙教育情境中发生的事情。
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肯定有一些难以忘却、留有深刻印象的事情,这类事情或令人振奋,或令人激动,或令人感慨,或令人惊诧,或令人不安,或令人悔恨,等等。
诸如此类的事情,通常表现为矛盾或问题,有矛盾、有问题,就有它产生的特定原因,面对矛盾、问题的产生就要有一定的应对策略,有一个经历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就要有一定的结果。
这些就是具有研究价值的事情,教育故事自然应该围绕这些主题,叙述这些事情。
有了问题,学生就会产生心理困境,有心理困境才有学习的动机。
问题解决的前提是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解决的动机因素取决于问题情境。
显然,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情境的建构都必须孕育在某个环境中,针对教学而言,就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主题。
因此,教育叙事研究中,明确教学主题是必须的。
(《报告》专业成长P206)(2)一段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选择复杂的情境,所谓复杂的情境,是指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
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可以给人以更多的启迪。
(关爱成为了一种负担)一个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应讲述一个故事。
像所有的好故事的标准一样,一个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必须要有有趣的情节。
要能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按一定结构展示出来,当然在这其中,对事件的叙述和评点也是必要的组成部分。
叙述的故事是已经过去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
叙事所报告的内容是实际发生的教育事件,而不是教师的主观想象。
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他们自己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
叙述的故事中包含与事件密切相关的具体人物。
教育叙事研究特别关注教师的亲身经历,不仅把教师置于事件的场景之中,而且注重对个人或学生的行为做出解释和合理说明。
叙述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情节。
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教师日常生活故事及故事的细节,不以抽象的概念或符号替代教育生活中鲜活生动的情节。
叙事研究要求班主任将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叙述出来,并且对其行为收到的效果进行不断的反思。
讲故事总得讲述某个“事件”。
任何故事,总意味着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生了某个突发性事件,这是事件是日常生活的一个偶然的变化,一个不确定的波折。
它是日常生活的一个起伏,一个跌宕。
正因为它是日常生活的波折、起伏、跌岩,也正因我们用“深描”的写作方式表达出来,它才显得曲折、委婉而动听、可读,这才使故事具有了动听性和可读性。
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还应包括从故事反映的对象那里引述的材料。
例如可引述一些口头或书面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材料,以增强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真实感,并使读者根据引述来源对这些材料作出自己的解释。
教育叙事最明显的特征是包含反思的理论提升,同时具有典型的、真实的故事情节。
正是通过这样的情节,阅读者才能从叙事报告中看到教学影像,从而获得教学启示。
因此,对“教学事件”的描述,尤其是对那些教学矛盾集中的那些事件进行细致描述(包含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当时的感悟等),在教育叙事研究显得非常关键。
另外形象感人,一个故事可以最终简化为一个陈述句:“施事者”(主语)与他的行为或状态(谓语),这两者是故事句法中最基本的两大成分。
这表明故事所讲述的归根到底都是人的事,缺少了这一层人本意蕴,故事就不再是故事。
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中要有“人”,刻画人物要形象、生动、感人。
作为一种研究,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不应该是纯客观的记叙,不能只是把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述说清楚。
这就是说,仅仅“用事实说话”是不够的,应该融入叙述者个人在事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感受、体验,特别是伴随这种体验、感受而带来的思考、反思。
(静海,关爱成为一种负担,教师的反思)(3)一个意义深刻的评析与提升。
要求一个故事有“意义”,也就是让听者听故事之后,明白某种“道理”。
有意义的故事总是以深藏不露的方式表达了某种关于教育的或人生的“道理”。
有“道理”,表明一个故事能够让听者听故事之后被“感动”。
一个故事是否隐含了某个“道理”,应看这个故事是否能够让听者“感动”,听者为谁“感动”?“感动”什么?有“道理”,即有“教育道理”、“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