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高效课堂: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合集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的光辉成就,热爱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2、学习了解孔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着重识记并掌握文言实词,其中一些难写难认的,应注意辨清字形字音。

4、了解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并记住例句。

学习重点、难点学会辨析文言实词的语境义,掌握常用文言句式,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

文学常识:本文出自《论语》。

论:编纂,编辑。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一篇包括若干章,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

《论语》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是研究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从记录的称呼和口气上看,《论语》大概是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诸子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儒:孔子《论语》“仁政”孟子《孟子》,荀子《荀子》道:老子《老子》,庄子《庄子》法:韩非子《韩非子》“法治”墨:墨子《墨子》“非攻”纵横:“兵家” 孙子《孙子兵法》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

积极入世。

释家: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摩尼,释家讲因果报应,讲修行为来世。

道家: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老子,庄子.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

无为而治,消极出世。

孔子思想:一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二修身:“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三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四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名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五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六品德:“温、良、恭、俭、让”背景介绍: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目的:(1)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2)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3) 通过分析“仁”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4) 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教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

”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

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

三、文本解读:1、解决翻译学生将之前翻译时的难点进行提问。

这节课,预设学生的主要问题有:(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4)“既来之,则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则安之”意思一样吗?(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质疑结束后,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附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附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附导学案)《季氏将伐颛臾》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 熟读课文了解孔子及其作品。

2.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现象。

二、预习指导:1.简介孔子:孔子(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2.了解论语:《论语》是儒家“四书”(另《大学》《中庸》《孟子》)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

古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3.解题:将:伐:4. 背景介绍: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5.成语积累: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摆在室内的家具——屏风(萧墙是古代国君宫殿大门内(或者大门外)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又称“塞门”;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

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辨析:分崩离析和“土崩瓦解”都有“分裂、瓦解”的意思。

不同在于:分崩离析偏重于“分裂”;强调人心涣散;而“土崩瓦解”偏重在“崩溃”;强调彻底垮台。

既来之,则安之: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

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三、教学过程:1.朗读课文2.掌握下列字音:颛臾()()冉()有虎兕()出于柙()3.翻译下列实词: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固而近于费()相夫子()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一词多义:是:无乃尔是过与()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无乃……与”()过:无乃尔是过与()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6.古今异义:有国有家者(古:今:)东盟主:(古:今:)7.特殊句式:是社稷之臣也()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8.固定句式:四、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熟读课文,要求背诵。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姓名___________学校班级________ 完成情况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掌握常用的文言句式。

2.了解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学习重点与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学时安排:1课时学法建议:熟读成诵、知人论世、把握思想主旨及其现代指导意义。

学习过程:【预习案】【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

牢记:先读完课文,再做本预习案。

2.认真限时,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一、资料链接1.孔子资料补充六经:《》《》《》《》《》《》。

宋儒把《》《》《》和《》合称为“四书”。

2.背景简介:见学生导学案二、预习自测(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颛臾..()社稷.()虎兕.()柙.()椟.()干戈.()(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无乃尔是过与..()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4.固.而近于费()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6.不患.寡而患不均()(一)精读文本。

结合注释和手头工具书,认真阅读文本,积累文言知识,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学生自主合作、质疑问难。

同时解决下列文言知识。

你或者你们能举一反三,联想起相关的文言知识吗?如果能联想到,请填入第二的括号内。

比如涉及到使动用法,你还能联想起哪些使动用法的文言句子。

1.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⑶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2.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⑴则修文德以来之()()⑵既来之,则安之()()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3.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词语意义。

于⑴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⑶虎兕出于柙()()⑷龟玉毁于椟中()()相⑴则将焉用彼相矣 (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过⑴无乃尔是过与 ( )()⑵且尔言过矣 ( )()⑶是谁之过与 ( ) ()⑷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 )⑸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4.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6)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熟语(包括成语)积累。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课文内容解析 文章结构
求!无乃尔是过与?
冉有,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颛臾是国家的臣子,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课文内容解析 文章结构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的欲望而一定要找借口的人。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稳定;在国内却计划动用干戈。
03
主题思想分析
季氏伐颛臾的正义性
季氏伐颛臾的背景
儒家思想中的正义观念
季氏是鲁国的权臣,企图扩张领土, 而颛臾是鲁国附庸国,位于季氏封地 费城的附近。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 道德原则,认为战争应该符合道义和 天理。
战争的正义性
季氏伐颛臾的战争是否正义,可以从 历史背景、战争起因、战争行为和战 争结果等方面进行考量。
VS
详细描述
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然后,针对文章内容进行讨论,可以围 绕主题、写作技巧等方面展开。在讨论过 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倾 听他人的意见,互相学习。最后,各小组 可以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共享。
案例分析法
总结词
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 涵和现实意义。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尊为“至圣先师”。
写作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一篇,是孔子针对季氏将攻打颛臾这个小国而发表的言论 。
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季氏作为鲁国的卿大夫,势力逐渐强大,意图攻打颛臾。孔 子认为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周礼的规范,因此他发表这篇言论,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并批评了 季氏的行为。
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04
艺术特色鉴赏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用法;(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解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技巧;(3)通过讲解、讨论,提高学生对文章主题和思想的把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对经典文献的敬畏之心;(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弘扬和谐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整体理解和背诵;(2)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用法的解读;(3)文章主题和思想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2)文章中典故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让学生标注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词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用法;(2)分享讨论成果,解答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2)讲解课文中的典故和成语,并进行运用示例。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句子;(2)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季氏将伐颛臾》;2.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和运用成语、典故;3. 写一篇关于《季氏将伐颛臾》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学习心得: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把握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

2.分析文本中的论证方法,学习立论和驳论技巧。

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本内容,分析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把握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学习立论和驳论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哪些关于孔子的文章?2.学生回答:《论语》《孔子游春》等。

二、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三、课堂讨论1.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季康子打算攻打颛臾的看法。

2.学生回答:季康子攻打颛臾是不义的,不符合孔子的“仁爱”思想。

四、分析论证方法1.提问:请大家找出孔子反驳季康子的主要论证方法。

2.学生回答:孔子采用了举例论证、引证论证等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请大家谈谈孔子是如何反驳季康子的?2.学生回答:孔子运用了举例论证、引证论证等方法。

二、深入分析1.提问:请大家从文章中找出表现孔子思想的语句。

2.学生回答:“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等。

三、课堂讨论1.提问:请大家谈谈如何将孔子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2.学生回答:我们要关爱他人,忠诚守信,遵守道德规范等。

2.拓展:请大家课下搜集关于孔子的其他故事,下节课分享。

五、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搜集关于孔子的其他故事,准备下节课分享。

六、课后反思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提出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内容,分析孔子反驳季康子的论证方法,把握孔子的思想观点,并学会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弟子中,谁以直率敢言著称吗?”2.学生回答:“子路!”3.“对,子路。

季氏将伐颛臾 导学案(教师版)

季氏将伐颛臾 导学案(教师版)

季氏将伐颛臾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以及其他文言现象,归纳“是、疾、止、见、过”等词的义项。

能借助书下注释学习文言文,并按要求背诵全文。

2.理清本文在谈话中的层次;学习引用成语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掌握生动活泼、富有雄辩力的写作方法。

3.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及反对战争、维护统治秩序的思想。

二、重点难点学习目标1、3三、自学指导(知识链接)1. 关于孔子(可以让学生温故知新,回顾论语六则)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前497年,55岁的孔子离开鲁国,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行,历时14年而终不见用,于前484年68岁回到鲁国。

回乡后孔子专修《春秋》之外还整理了《诗》、《书》、《礼》、《易》、《乐》,即通常所说的“六经”。

此外,孔子大规模开展教育事业,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其中有名的有曾点、颜回、子贡、子路、冉有。

(补充:他曾经做过季氏家的史官,了解季氏的本性)2.关于论语《论语》全书记述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是语录体。

它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一本书,(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

宋朝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当代,不仅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成立了孔子研究机构。

20世纪80年代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在巴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论语对后人影响是多么巨大。

3.背景简介《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辩论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儒家思想的力量,理解孔子对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关注;(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文章论证方法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及作者孔子;(2)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孔子会对季氏伐颛臾发表意见?这反映了孔子的哪种思想?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僻字词做好笔记;(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学拓展:(1)对比其他儒家经典文章,探讨《季氏将伐颛臾》的独特之处;(2)联系现实生活,讨论如何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当今社会问题。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2. 整理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3. 课后拓展: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和教学拓展环节的表现,以及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教学: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分析儒家思想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篇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篇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一)高一语文组制作:李进丽审定:毕文生、岳中博2009-4-8 【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孔子的思想;学习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其用法;背诵课文。

2.技能目标体会文章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

3.情感目标深刻体会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通过熟读乃至背诵课文,感受、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

继续积累文言实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体会文中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

【课时分配】2课时【学习方法】积累、诵读+探究【知识衔接】一、《论语》简介。

《论(lún)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1)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2)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如“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如孔见师冕。

(4)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

《论语》的记录者,并没有在文学上追求一定效果的意识,但有时通过简洁的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

如《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写出孔子安贫乐道的一面,较有感情色彩。

《论语》虽然篇幅不大,但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长期以来,是文化人必读的书籍。

他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

二、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下降为平民。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2)学会对比分析,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3)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质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中国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培养爱国情怀,关注国家大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难点:1. 对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2. 对古代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探讨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解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5.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文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 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季氏将伐颛臾》的情况。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3.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4. 学生对古代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季氏将伐颛臾》的第六至十段,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苏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字词和句式。

2.了解孔子的仁政思想。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驳辩艺术。

【教材助读】(根据教材、学习目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学)1.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冉有和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的?2.孔子和冉有、子路之间有几次对话,孔子分别是怎样批驳冉有、季路的?预习反馈:【课堂探究】学生活动1.冉有为什么故意将讨伐之事轻描淡写,说成“有事”,而不说“季氏将伐颛臾”?明确:伐颛臾是无道之举,不合礼法。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译文:孔子说:“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

世道混乱,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

出自诸侯,大约传至十代很少有不失去的;出自大夫,传至五代很少有不失去的;大夫的家臣操纵了国家的政令,传至三代很少有不失去的。

)补充春秋时的等级制度:王→诸侯→大夫学生活动2孔子是怎样批驳冉有、季路的?明确:孔子义正言辞,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

(无乃尔过是与)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学生活动3孔子是怎样批驳冉有、季路的?明确:针对冉有的开脱之词“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对弟子的自我辩解予以反驳。

引用古人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用“相”职责类比;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设喻,说明冉有、子路即使“不欲”也难辞其咎。

【当堂检测】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过.犹不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是谁之过.与无乃尔是过.与故尝与过.宋将军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曹刿请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归纳总结】1.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坚持原则、当仁不让的人格。

二、理解掌握十几个词语的意义。

三、归纳是、疾、止、见、过等词的义项。

四、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与何以为?。

五、理清课文层次,使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一、积累词汇二、掌握文言句式三、背诵默写教学难点: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人格2、文言句式教学设想:1、多朗读,力求学生熟读成诵;2、重要实词,尽量与成语联系,并弄清各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记忆;3、精练,通过练习强化认知记忆;4、迁移。

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形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二、朗读:(一)范读(二)正音:颛臾、稷、为、兕、椟、与、冉、柙、费(三)试读:让学生自由朗读。

注意人物的语气。

(四)齐读:三、精讲:[穿插课堂巩固训练](一)第一段:1、词语:伐、见、是、社稷、以为、与2、句子:①无乃尔是过与?②何以伐为?3、内容:写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二)第二段:1、词语:过、止、颠、相、尔2、句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3、内容:指出冉有季路没有尽辅佐之责。

(三)第三段:1、词语:固、疾、辞、患、国、家、来、安2、句子: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既来之,则安之。

3、归纳三个成语: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4、内容:写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对鲁国现状的分析。

四、背诵:自由诵读,运用思路法背诵。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篇2教学目的:1、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理解体会孔子的思辩艺术。

3、巩固积累实词,理解句式、难句,理解成语。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优秀教案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优秀教案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理解体会孔子的思辩艺术。

3.巩固积累实词,理解句式、难句,理解成语。

教学重点:实词的巩固与积累,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难点:孔子的思辩艺术,句式的理解。

教学设想:1.因为本文语句艰深,故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梳通文句难解处,教者作点拔甚至延展,师生互动,以师为主骨。

内容方面引导学生讨论,教者作点拔引申,以学生为主,因为是借班上课,学生已近未知数,故教者吃透教材,暗设多种方法,为应变准备条件。

2.练习设计:巩固实词、难句的理解,巩固对孔子思辩艺术的理解。

3.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首先感谢学校为我提供的与大家共同学习的机会,我想我们一定能愉快地度过这短暂的时光,希望我们能互相配合。

课下我已经了解到我们语文已经学习到我们的语文已学习到了《邹忌讽齐王纳谏》。

请问,这是什么散文?[明确:历史散文]今天,我们暂且跨出历史散文的门槛,共同迈入先秦散文的另一殿堂——诸子散文。

[请学生将书翻到第69页]在诸子散文中最有影响的是《论语》。

初中我们已学过了《〈论语〉六则》,那里主要反映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通过《季氏将伐颛臾》这课,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

(核心是仁、义)2.背景简介孔子时代的鲁国动荡不安,作为臣子的季氏把持了大权,而颛臾是鲁境内的一个小国,且把赋税等交给鲁王室,季氏想占有它,据为己有。

身为孔子弟子的冉有、季路是在季氏门下从事,参与了季氏出征前的准备。

本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拉开了序幕。

3.诵读课文[学生将课下注释读音标在课文上,注意长句、难句的停顿,准备诵读,请一学生朗读。

]教师评说示范。

颛zhuān臾yú 兕sì 柙xiá 椟dú 费fèi4.词句理解、疏通①是见(常用义与现在差不多,但对象不用,用现代汉语替换也不一样,拜见、召见、接见、会见、进见等) 过②主相国家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无乃……与?→ 恐怕……吧?(与“得无……乎”对比)尔是过→ 借助“是”字倒装(宾语前置)⑤既来之,则安之:“来”“安”是使动用法,今义不是,古今异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学案一:季氏将伐颛臾【课标要求】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重视诵读在培养语感、增进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体会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

【学习目标】1.能够准确理解“过”“是”“相”“疾”“为”“于”“何”等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把握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3.理解本文善用譬喻、层层批驳、逻辑严密的艺术手法,并能运用层层批驳的结构方式进行片段习作。

【课前预习】二、识记文学文化常识1.孔子(前551—前479),名(),字(),春秋末期()国人。

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主张仁义、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思想。

其学说成为中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极大,被尊称为“圣人”。

晚年整理“六经”()()()()()()。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

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2.《论语》是一部语录体哲理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宋代朱熹把()()()()合称为“四书”。

3.夫子:当时对大夫、老师和()的称呼。

4.自称其名在古代是()的一种表达方式。

如: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称呼别人的名字一般是长辈对晚辈,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5.诸侯的封地叫(),卿大夫的封地叫()。

三、背景介绍春秋时期,鲁国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把持鲁国朝政多年,鲁国王室日益衰微。

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要讨伐颛臾,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势力强大了对自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孙氏门下,且都参与了讨伐颛臾的谋划工作。

二人将此消息告诉了孔子,于是就有了孔子与这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基础知识:1.指出加点词语的含义:(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2)有国有家者(3)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指出加点词语活用类型(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2)后世必为子孙忧(3)既来之,则安之(4)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3.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特点(1)是社稷之臣也(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无乃尔是过与(6)何以伐为【课内探究】一、重点实虚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1.【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固而近于.费而谋动于.干戈邦内2.【之】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夫子欲之.寡人之.于国也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墙之.内3.【者】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吾二臣者.皆不欲也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丘也闻有国有家者.4.【而】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固而.近于费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5.【过】无乃尔是过.与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过.犹不及(《论语•先进》)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大母过.余曰(《项脊轩志》)★6.【疾】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触龙说赵太后》)膑至。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君有疾,在奏理,汤熨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7.文言虚词:何用法一:()①作宾语,()。

例:大王来何操?②作谓语,(),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③作定语,()。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④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用法二:()①程度副词,()。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②疑问副词,“()。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①何如:(),等同于“奈何、若何”。

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②无何:()。

例: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③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

例: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变式训练:(1)下列句中加点的“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①童子何知?躬逢胜饯②彼,丈夫也;我,丈夫也。

吾何畏彼哉③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④孟子者何?昭公夫人也⑤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⑥寡人有哀,子独大笑,何也⑦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A.②④⑥B.①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⑦(2)下列两个句子,加点的词意义相同吗?(2013北京卷)汝何故疏我吾何功哉二、文本内涵1.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2.冉有、季路怎么看待“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他们是如何陈述自己的看法的?3.在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进一步批评了两位弟子的失职行为后,孔子又一针见血地指出:“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4. 孔子同样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季氏将伐颛臾》有所不同,试做分析。

【课后巩固】(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就:担任B.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C.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安定D.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覆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C.陈力就列,不能者止D.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3.下列各项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我们如果不加强廉政建设,就会祸起萧墙,自己搞垮自己。

B.比赛开始了,运动员们陈力就列,发令枪一响,就箭一般地向前跑去。

C.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思想阵营日益巩固,资产阶级思想阵营分崩离析。

D.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能培育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于国于民都有害处。

4.找出加点词“而”用法不同的项()A.危而.不扶,颠而不持B.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D.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5.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均译为“在”的两项()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A. ①④B. ②③C. ②⑤D. ④⑥6.下面对课文内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不患贫而患不安”句中的“安”和“既来之,则安之”中的“安”意思一样。

B.“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个句子是并列复句。

C.“有国有家者”的意思是说“治理国家和家庭内部的人”。

D.“今夫颛臾”句中的“夫”和“君子疾夫舍曰……”句中的“夫”字意思相同。

7.默写:①《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②《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

③《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④《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

⑤《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

⑥《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

⑦《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还是:,。

(二)阅读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

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

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固.而近于费( )⑵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⑶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2.揭示季氏讨伐颛臾实质的句子是。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子见.夫子乎③不患寡而患.不均④时有患.疟疾者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4.下面是孔子的政治主张的是( )。

A.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B.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C.既来之,则安之D.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附:理解并识记孔子名句: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上)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同上)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同上)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同上)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1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同上)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同上)1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同上)15.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16.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同上)1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18.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19.敏于事而慎于言语出《论语·学而》20. 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2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22.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23.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24.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作业:孔子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表现出高超的论述技巧。

他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请举例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