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汽化和液化教案

汽化和液化教案

汽化和液化教案汽化和液化教案「篇一」【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用具】水槽、塑料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教学过程】一、引入b课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1、演示。

2、教学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3、实验“探究水的沸腾”[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烧杯(盛水)、烧杯盖(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

[分析和论证]: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作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说明,使学生较好地了解沸腾的特点,知道沸腾的条件。

[评估]:让学生回顾操作,评估探究的各个环节,你认为这些探究还有哪些不足和疏漏的地方,请提出来,最好能说出改进的措施。

本实验可能因使用的温度计质量问题,以及本地的大气压影响使测出水的沸点不是100℃,可结合小数据括号中的“在标准大气压下”作简单说明。

4、教学沸腾相关知识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与大气压强有关。

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

5、学生自学课本第88页的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并回答问题。

汽化和液化教案设计

汽化和液化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汽化与液化一、教学目标:1.了解汽化与液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其与物质内部结构和相变规律的关系。

2.了解汽化与液化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其中的物理原理。

3.掌握汽化与液化的实验操作方法,能够使用实验装置进行相关实验,理解实验中所测量的物理量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4.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汽化和液化的基本特点和与物质内部结构和相变规律的关系。

2.理解汽化和液化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物理原理。

3.掌握汽化和液化的实验操作方法,理解实验中所测量的物理量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汽化与液化的基本概念整个教学过程需要介绍汽化与液化的基本概念,如何定义液态和气态等,引导学生对汽化与液化的物理特性有初步认识。

通过图像、案例和示范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于汽化与液化有直观的印象。

2.汽化与液化的物理特性通过介绍物质内部结构和相变规律的相关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在不同相态下的物理特性,如分子和原子的运动特性,相变时能量的变化以及物理量的变化等。

难点在于将相变和内部结构的概念联系起来,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变规律与物质结构的联系。

3.汽化与液化的应用介绍汽化与液化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液化气、汽车制冷、制氧等。

这部分内容中,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案例进行展示和讲解,让学生对于汽化与液化的应用有初步的认识。

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物理原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汽化与液化的实验操作通过讲解相关实验的操作方法、实验装置的组成以及实验中所涉及的物理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理解实验中所涉及的物理量与概念的关系,并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寓教于乐、形象生动的简短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初步对液态和气态产生认识。

2.理论讲解:给学生介绍汽化与液化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掌握汽化与液化的物理特性以及与物质内部结构和相变规律的关系。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5.生活应用,学以致用:布置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6.课后反思,持续改进:教师课后进行反思,了解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7.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强调它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讲解蒸发和沸腾两种汽化方式的区别与联系,结合实验现象进行说明。
3.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如温度、湿度、表面积等,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4.讲解沸腾的条件和沸腾过程中的现象,如气泡产生、温度变化等。
5.介绍液化的概念、方法及液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实验探究,深入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他们在观察和操作过程中,深入理解汽化和液化的原理。
3.分组讨论,互动交流: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实验结果和现象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表达和沟通能力。
4.归纳总结,巩固知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明确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2)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理解沸腾的条件和沸腾过程中的现象,以及液化的概念和能量变化。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汽化的概念,掌握蒸发和沸腾两种汽化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2.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如温度、湿度、表面积等,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汽化和液化教案(通用5篇)

汽化和液化教案(通用5篇)

汽化和液化教案(通用5篇)汽化和液化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蒸腾。

能比较两种方式的想同和不同。

2.能用分子运动观点解释蒸发现象,能借助实验分析液体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

以及在实验中的应用,能够列举并分析增大蒸发和减小蒸发的事例,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3.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吸收热量。

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说明沸腾的实质。

4.能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液体沸腾的图像,能根据液体沸腾图像叙述液体沸腾的特点。

5.理解沸点概念。

能说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了解低沸点物质在实标中应用。

6.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时,要向外放出热量。

能说出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能列举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标中应用的事例。

教学课时两课时(含实验)教学准备五组:铁架台。

酒精灯。

石棉网。

200ml烧杯。

酒精温度计。

硬纸板。

玻璃片。

一次性打火机。

30%酒精。

50ml注射器。

乙醚。

等。

棉签。

水。

视频仪。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1.板书设计。

蒸发: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状态变化:液体气态。

蒸发能量变化:吸热。

影响因素:温度,液体表面积,风速。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沸点不同)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液化。

液化状态变化:气态液态。

能量变化:放热,影响因素:温度下降,体积压缩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规律的应用。

低沸点物质的应用。

2.教学过程设计。

蒸发⑴分发器材,实验室上课无此步骤。

⑵让学生用棉签蘸30%酒精涂在手上,观察现象,讨论,归纳出蒸发概念。

⑶例举洗手后不擦干怎样使手快干,归纳出影响蒸发的因素。

⑷俗话说冷冷在风里,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归纳出蒸发的能量变化。

⑸设凝,电风扇能对任何物体降温吗?⑹分组实验,水的沸腾。

注意观察现象,并描述。

a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同时有大量气泡从杯底及四周水中产生并迅速增大,汹涌冒出水面。

汽化和液化的教案(精选2篇)

汽化和液化的教案(精选2篇)

汽化和液化的教案(精选2篇)汽化和液化的教案篇1(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第四节汽化和液化教案(北师大八年级上)。

②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

③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②通过对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第四节汽化和液化教案(北师大八年级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列举大量生活实例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②通过对探究实验数据和现象的记录,形成诚实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汽化和液化的教案篇2《液体的蒸发》是新课程七年级第四章第2节中的知识内容,蒸发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之一,也是两种汽化现象中的一种。

本节主要学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的知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熔化和凝固,因此,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而且蒸发现象接触较多,感到易学,只要增加丰富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得到结论。

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汽化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2)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够列举并分析增大蒸发和减少蒸发的事例。

(3)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2、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初步学会归纳知识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会与人合作,培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方法引导、分析、归纳学习方法实验探究、合作讨论、归纳器材烧杯、玻璃片、温度计、酒精、酒精灯、滴管、棉花。

课程资源准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关蒸发概念,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FLASH动画、幻灯片。

《汽化和液化》教案模板

《汽化和液化》教案模板

《汽化和液化》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两种形式。

2. 让学生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条件,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汽化和液化的定义2. 汽化和液化的条件3. 汽化和液化的实例4. 汽化和液化的应用5. 实验操作:观察汽化和液化的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条件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汽化和液化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汽化和液化的奥秘。

2. 利用实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汽化和液化的现象。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汽化和液化现象。

2. 讲解概念:介绍汽化和液化的定义,解释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两种形式。

3. 分析条件:讲解汽化和液化的条件,让学生了解它们发生的原理。

4. 实例展示: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让学生加深理解。

5.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汽化和液化的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7. 巩固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条件。

9.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汽化和液化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汽化和液化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操作和记录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汽化和液化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提供实验所需的器材,如加热器、冷却设备等。

2.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书籍、文章,拓展学习视野。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课时:介绍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条件。

1.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1.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 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汽化和液化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物理问题,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
七、教学反思
在本次“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物质状态变化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他们能够更好地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例如,当讨论到蒸发和沸腾时,我让学生们思考夏天出汗和烧水时的现象,他们能够较快地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日常现象。
- 学生能够描述蒸发和沸腾两种汽化方式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够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 学生能够掌握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 学生能够解释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过程,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提高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举例:夏天出汗后感到凉爽,是因为汗水蒸发吸收了体表的热量;而冬季北方供暖系统中的水在锅炉内加热后变成蒸汽,释放热量到室内。
2. 教学难点
(1)影响汽化速率的因素:引导学生分析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等因素对汽化速率的影响,理解并掌握相关规律。
难点解析:温度升高、液体表面积增大、空气流动加快均能提高汽化速率,但这些因素在实际应用中如何综合影响,需要学生通过实验和实例来深入理解。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与汽化和液化相关的资料和实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信息处理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通过线上互动平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实时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汽化和液化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设计预习问题,如“生活中哪些现象是汽化?哪些现象是液化?”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汽化和液化内容做好准备。

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汽化和液化一、教学目标1.理解汽化和液化的定义和概念;2.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条件和过程;3.了解汽化和液化的现象和应用;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汽化和液化的条件和过程;2.汽化和液化的现象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通过给学生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水加热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水会沸腾?2.知识讲解和实验演示(20分钟)向学生讲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定义,以及汽化和液化的条件和过程,并带领学生观察和分析以下两个实验:实验一:将一小量水加热至沸腾点,并观察水的变化。

实验二:将一小瓶液氮倒入容器中,观察液氮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3.学生实验操作(30分钟)分成小组,每组3-4人进行实验操作:实验三(小组操作):挤出洗手液,在手上涂抹均匀,然后用吹风机吹热,观察洗手液的变化。

4.实验讨论和总结(15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实验一中,为什么水加热到一定温度后会发生沸腾?2)实验三中,液体变成气体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总结汽化和液化的条件和过程。

5.拓展与应用(15分钟)向学生介绍汽化和液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煮开水、冷冻食品、制冷空调等,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现象会发生。

6.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整理汽化和液化的条件和过程的笔记;2)调查一种液体的汽化和液化的应用,写一篇小短文。

四、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准备1.教学手段:讲解、实验、讨论、小组活动;2.教学资源:实验器材、洗手液、吹风机、液氮。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对学生的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环节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查看学生的笔记和作业完成情况。

2.教学反思: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验操作环节需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实验操作技能。

此外,对于液化和汽化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解释,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常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最新-《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优秀12篇】

最新-《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优秀12篇】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优秀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汽化和液化教案1教学目标:1、知道汽化、液化,理解汽化、液化可逆2、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知道沸点3、知道蒸发可致冷4、知道液化的两种方式5、结合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习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教学重点:1、水的沸腾2、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3、液化的方式教学难点:沸腾与蒸发的区别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熔化过程中,要吸热还是放热?2、晶体熔化条件、特征各是什么?3、凝固,要吸热、放热?4、由三态变化引入汽化、液化新课。

探究新知一、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分类:沸腾、蒸发(一)沸腾1、定义: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剖析:①发生部位:液内和液表②发生温度:一定温度(沸点)③程度:剧烈2、水的沸腾实验:⑴目的: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沸腾温度⑴装置:注意:器材;组装等⑴沸腾前的现象:少量气泡形成,气泡上升变小,未到水面消失。

⑴沸腾时的现象:大量气泡形成,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

⑴记录表格时间/min温度/⑴⑴图像:(描点作图;图像分析)⑴沸点:定义: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②影响因素:液体种类;液表的气压(由学生阅读教材P60的小资料《几种液体的沸点》归纳)③水的沸点:1标压下,是100⑴补充:液体温度计中液体选用要求凝固点<被测液体温度<沸点3、沸腾条件:①温度条件:温度达到沸点②热量条件:不断吸热练习: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谁沸腾后,试管中的水是否沸腾?4、沸腾的特征:①温度特征:温度不变(保持在沸点)②热量特征:不断吸热学生讨论:教材P60想想议议(如下图)——纸锅如何将水烧开的?⑴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上的纸⑴水沸腾而纸锅不燃烧:纸的最高温度为水沸腾时的温度,达不到纸的沸着火点。

(二)蒸发1、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气化现象。

《汽化与液化》教案.doc

《汽化与液化》教案.doc

第三节汽化与液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2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3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二)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探索物理现象的情感。

二、教学设想1重点、难点、疑点(1)探究水的沸腾。

(2)蒸发与沸腾的区别。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本节课宜运用实验、讨论等探宄方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温度计、铁架台、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细线、玻璃片、水槽、塑料袋。

四、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春天,长江地区常出现大雾天气,影响交通运输,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二)新课教学1.整体感知汽化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吸热。

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液化放热。

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

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冋吋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沸点不同。

蒸发是只在液体表而进行的汽化现象,蒸发有致冷作用。

2.教学互动互动1什么是汽化?什么是液化?明确通过观察实验“酒精的汽化与液化”,归纳出汽化与液化的定义。

互动2探究水的沸腾现象。

明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水的沸腾过程中有什么规律。

在实验吋应引导学牛.注意观察比较水沸腾前后气泡的变化情况与温度的变化情况。

从而归纳出沸腾是物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耍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互动3测开水温度是选用洒精温度计,还是选用水银温度计?明确各种液体所兵有的固定的沸腾温度,叫沸点。

不同液体沸点不同,测开水应选用水银温度计,因为水银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而酒精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

互动4常温下,湿衣服也能晒干,为什么?明确这是蒸发现象。

通过讨论,归纳蒸发的特点:(1)只存液体表面;(2)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3)汽化进行得缓慢。

互动5有人屮暑时,除了给他扇扇子,还要擦洒精来降温,为什么?明确这是为了加快蒸发吸热。

汽化与液化教案

汽化与液化教案

汽化与液化教案汽化与液化教案教案一: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和原理一、教学目标1.了解汽化与液化的基本概念;2.掌握汽化与液化的原理;3.能够举出生活中的汽化与液化的例子。

二、教学内容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和原理三、教学重难点1.汽化与液化的概念;2.汽化与液化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讲解与举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通过向学生出示一个水杯和一些冰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水的状态变化的思考,提出问题:“当我们将冰块放入水杯中,冰块会变成什么?”“当我们将水杯放在室温下,冷水的水温会变化吗?”引导学生思考。

Step 2 汽化的概念讲解汽化的概念: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叫做汽化。

通过向学生展示一杯开水冷却后的蒸汽,引导学生理解汽化的概念。

Step 3 汽化的原理讲解汽化的原理:汽化是由于液体内部分子间的吸引力减弱,分子速度增加,逐渐克服液体表面的压力并从液体表面逸出而形成。

这种分子从液体中逸出的过程叫做蒸发。

引导学生理解汽化的原理。

Step 4 生活中的汽化例子以水的汽化为例,通过实际操作展示水的汽化过程。

首先,向学生出示一个水杯,里面装有一定量的水,让学生观察水杯中水的状态。

然后,将水杯放置在室温下,观察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Step 5 液化的概念讲解液化的概念: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叫做液化。

通过向学生展示一瓶气体充满的气球,然后将气球放入冷却液中,观察气体充满的气球变成液体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液化的概念。

Step 6 液化的原理讲解液化的原理:液化是由于气体分子间的吸引力增强,分子速度减慢,逐渐克服气体内部的压力并凝聚成液体。

引导学生理解液化的原理。

Step 7 生活中的液化例子以液化气的液化为例,通过实际操作展示液化气的液化过程。

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充满液化气的气罐,然后将气罐放置在冷却液中,观察气体逐渐液化的过程。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和原理,并能够举出生活中的汽化与液化的例子。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知道液化的两种方法,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会用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蒸发和沸腾的特点。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液化的方法。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现象的理解与应用。

2.教学难点对沸腾现象及特点的理解,尤其是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的原因。

利用汽化和液化知识解释一些复杂的生活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课伊始,在黑板上用湿布写一个字,让学生观察湿布上的水在常温下逐渐消失的现象。

然后,向一个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学生可以看到塑料袋迅速鼓起来,同时酒精的气味变得更浓烈,提问学生:这些现象中涉及到物质的什么变化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汽化和液化。

(二)讲授新课1.汽化汽化的概念:讲解汽化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通过更多实例加深理解,如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洒在地上的水慢慢消失等。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蒸发的概念:介绍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举例说明,如洗过的头发在常温下会慢慢变干,即使温度没有达到水的沸点。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情况下湿衣服干得快?引导学生提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可能因素,如温度、液体表面积、表面空气流速等。

实验探究:准备三个相同的培养皿,分别倒入等量的酒精。

人教版][][教学教案]汽化和液化

人教版][][教学教案]汽化和液化

人教版][教学教案]汽化和液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两种方式。

2. 让学生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条件,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条件。

2. 汽化和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汽化和液化的条件。

2. 汽化和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酒精灯、温度计、蒸发皿等。

2.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烧水时水蒸气的产生,让学生思考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引出汽化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汽化的定义、条件及汽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汽化现象。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汽化现象,如蒸发、沸腾等,让学生理解汽化在实际中的应用。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汽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5. 液化讲解:讲解液化的定义、条件及液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液化的现象。

6.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如雾的形成、冷饮中的冰雾等,让学生理解液化在实际中的应用。

7.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液化的問題,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条件及应用。

9.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反思,回顾所学内容,总结汽化和液化的异同点,以及他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七、拓展与延伸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与汽化和液化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如科普文章、实验案例等。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让学生自主探究汽化和液化的其他应用领域,如制冷技术、气象预报等。

《汽化和液化》教案三篇

《汽化和液化》教案三篇

《汽化和液化》教案三篇篇一:《汽化和液化》教案篇二:《汽化和液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二、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3.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事物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将酒精抹在毛玻璃片上放在投影仪上投影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什么?生活中有类似现象吗?毛玻璃上的酒精、地上的水和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通过下面的想想做做看看能否知道.二、进行新课看课本4.3—1,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尽量把塑料袋中空气排尽,然后再把口用线或橡皮筋扎紧.将塑料袋沉入80 ℃以上的热水中,看到什么变化?拿出来凉一会儿,看到什么变化?师:现在根据观察和所提出问题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启发、鼓励学生都参与讨论和辩论).师: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形式,我们这节课就来了解它们.1.汽化和液化[探究]水的沸腾师:我们每天要喝开水,开水是水烧开,也就是水沸腾,现在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关情况,提出想了解什么?师:问题提出来,大家先大胆猜测,相互讨论,制定方案,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师:我们现在分两大组.一大组用冷水做,另一大组用热水做.仔细观察,最后得出结论.(学生们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强调,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一切完成后.查看记录,也可参与学生们的讨论.)师:开始给冷水加热时,由于水中溶有空气,在器壁上生成气泡,气泡中含有空气和水蒸气,继续加热,气泡受热膨胀,当气泡大到一定程度,由于浮力,气泡脱离器壁开始上升,气泡上升温度降低,气泡内的大部分水蒸气要液化成水,气泡外边压强大于气泡内气体压强,气泡变小.2.沸腾学生总结: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师:液体沸点与大气压有关,以后要学.像我们用的高压锅,锅内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压锅内水的沸点也高于100 ℃.而高原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原上水的沸点低于100 ℃.[想想做做]纸锅烧水师:我们现在用桌子上那张光滑的厚纸,做成小纸锅,纸锅里装些水,放到火上加热.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观察到什么.(学生们做,教师巡回指导)3.蒸发让学生对比沸腾特点得出:蒸发——是一种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探究,现猜想,后实验验证——强调控制变量法)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2)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看课本图4.3—5,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启发诱导4.使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师: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这是液化的一种途径.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这是液化的第二种途径..既然液化是汽化逆过程.那它是吸热还是放热?能用例子解释吗?三、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液化和汽化,汽化有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过程要吸热.液化过程要放热.四、布置作业P83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五、板书设计1.汽化和液化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2.沸腾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要吸热.3.蒸发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4.使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汽化和液化》教案

《汽化和液化》教案

《汽化和液化》教案第1课时汽化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经历汽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沸点。

了解汽化过程中的吸热现象。

能用汽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是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的第三节内容。

本课时主要内容包括汽化的定义、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汽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能准确地表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发展理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中的物理学道理。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烈,充满求知欲,对动手实验有良好的兴趣,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物理现象充满了好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但他们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基本步骤的掌握有所欠缺,要求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经过前面对温度、熔化和凝固的学习,对物态变化这一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也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4.知道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5.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和温度特点。

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难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教学过程续表教师找学生讲述他设计的实验步骤。

教师提问: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在实验时如何加快水的沸腾?教师总结实验步骤:(1)按图组装好实验器材。

(2)向烧杯中倒入30 mL左右的水,点燃酒精灯。

(3)同学们配合分别观察时间、温度和气泡变化,当水温到达一定示数时(建议90 ℃时),开始计时。

每隔一段时间(1 min)记录一次温度,沸腾前记录不少于3次,沸腾后也记录不少于3次。

(4)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汽化和液化》教案三篇

《汽化和液化》教案三篇

《汽化和液化》教案三篇篇一:《汽化和液化》教案篇二:《汽化和液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二、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3.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事物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将酒精抹在毛玻璃片上放在投影仪上投影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什么?生活中有类似现象吗?毛玻璃上的酒精、地上的水和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通过下面的想想做做看看能否知道.二、进行新课看课本4.3—1,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尽量把塑料袋中空气排尽,然后再把口用线或橡皮筋扎紧.将塑料袋沉入80 ℃以上的热水中,看到什么变化?拿出来凉一会儿,看到什么变化?师:现在根据观察和所提出问题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启发、鼓励学生都参与讨论和辩论).师: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形式,我们这节课就来了解它们.1.汽化和液化[探究]水的沸腾师:我们每天要喝开水,开水是水烧开,也就是水沸腾,现在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关情况,提出想了解什么?师:问题提出来,大家先大胆猜测,相互讨论,制定方案,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师:我们现在分两大组.一大组用冷水做,另一大组用热水做.仔细观察,最后得出结论.(学生们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强调,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一切完成后.查看记录,也可参与学生们的讨论.)师:开始给冷水加热时,由于水中溶有空气,在器壁上生成气泡,气泡中含有空气和水蒸气,继续加热,气泡受热膨胀,当气泡大到一定程度,由于浮力,气泡脱离器壁开始上升,气泡上升温度降低,气泡内的大部分水蒸气要液化成水,气泡外边压强大于气泡内气体压强,气泡变小.2.沸腾学生总结: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师:液体沸点与大气压有关,以后要学.像我们用的高压锅,锅内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压锅内水的沸点也高于100 ℃.而高原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原上水的沸点低于100 ℃.[想想做做]纸锅烧水师:我们现在用桌子上那张光滑的厚纸,做成小纸锅,纸锅里装些水,放到火上加热.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观察到什么.(学生们做,教师巡回指导)3.蒸发让学生对比沸腾特点得出:蒸发——是一种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探究,现猜想,后实验验证——强调控制变量法)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2)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看课本图4.3—5,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启发诱导4.使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师: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这是液化的一种途径.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这是液化的第二种途径..既然液化是汽化逆过程.那它是吸热还是放热?能用例子解释吗?三、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液化和汽化,汽化有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过程要吸热.液化过程要放热.四、布置作业P83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五、板书设计1.汽化和液化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2.沸腾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要吸热.3.蒸发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4.使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七年级上册科学《汽化与液化》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科学《汽化与液化》教案、教学设计
3.目标: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请同学们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以巩固汽化与液化的基本概念、过程和能量变化等知识点。
2.生活实例分析:请同学们观察生活中至少三个涉及汽化与液化的现象,并分析其原理。例如:夏天喝冰镇饮料为什么会感到凉爽?湿衣服在阳光下为什么会变干?请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七年级上册科学《汽化与液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汽化与液化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和分析汽化与液化的现象,能够用图表、文字等形式进行表达。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汽化与液化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了解汽化与液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掌握热力学基本原理。
3.小组合作研究:分组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生活中汽化与液化技术的应用,如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每组撰写一份调查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4.思考题: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汽化与液化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汽化与液化现象在环保和节能方面有何意义?
5.创新设计:鼓励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与汽化或液化相关的创新项目,如简易的太阳能蒸馏器、家用节能空调等。要求项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创意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汽化与液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谷县第二实验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汽化和液化
姓名:钱洪锋、范全军、田学臣、尹磊学校:阳谷县第二实验中学
二〇一三年十月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课题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第3节“汽化和液化”。

二、教学对象
阳谷县第二实验中学初中二年级(八年级)。

三、教材分析
《汽化和液化》是人教版第三章第3节的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以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

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

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

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汽化与液化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汽化与液化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汽化与液化的应用。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液体沸腾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四、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要设计好实验,预测出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关键部分,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物理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沸腾和蒸发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之一,学生已经产生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了解沸腾的特点和蒸发的影响因素,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但是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学生还是比较不熟练,教学中要不断强化。

在这个阶段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课后多动手设计小实验、多观察周围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更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掌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蒸发过程中吸热(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列举大量的生活实例,可以感觉到物理和生活的密切相关,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通过交流,能够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六、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蒸发的过程是吸热的。

(2)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教学难点
(1)理解沸点的概念。

(2)通过与实际相结合,理解影响沸点的因素。

七、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一)教法学法
针对以上的教学重难点,同时根据教材内容及编写的特点,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本课时主要采用了以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

与之对应的学法有实验观察、合作交流和结合生活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蒸发过程吸热以及水沸腾的特点,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教学用具
铁架台、酒精灯、铁圈、石棉网、烧杯、温度计、中心有孔的玻璃板、水、秒表、注射器、橡皮塞、乙醚。

八、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
(一)教学课时数
2个课时(80分钟)。

(二)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设计思路
汽化
引入新课1、提问学生上节课学过的从
固态到液态以及从液态到
固态的过程有哪些特点。

2、请学生思考气态与液态之
间能否相互转化。

3、提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从
液态到气态以及从气态到液
态的过程。

教师在黑板上用沾有水的湿
布写两个字,如“好学”过一
会儿黑板上的字迹逐渐消失。

教师提问:
黑板上用水写的字怎么没有
了?这些水到哪里去了?
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
的知识,积极回答。

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接
下来的新课学习。

仔细观察现象,学生
进行思考讨论回答:
变成气体跑到空气中
了。

通过回顾上节课知
识点,温故而知新。

设置疑问激发同学
们思考。

实验简单,现象明
显,能够培养学生
迁移能力,引导学
生透过简单的现象
来探究其本质的能
力。

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同时提出
问题,引入课题。

概念建立引出概念:物质从液态变成气
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让学生经过思考举出生活中
汽化的现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分类,引
导学生说出汽化有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理解汽化的概念。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列
举出若干个生活中的
汽化现象。

通过实验,引出汽
化的概念。

通过学
生交流讨论,引导
学生说出汽化的两
种方式:蒸发和沸
腾。

实验探究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创设情景:你知道怎么晒
衣服干的快吗?
2、通过对比图片引导学生思
考并说出影响蒸发快慢的
因素
创设情境:
通过观察上述三幅图
片,学生交流讨论总
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
因素:
1、表面积越大,蒸发
越快;
2、温度越高,蒸发越
快;
3、表面的空气流动越
快,蒸发越快。

学生认真思考,带着
疑问进行下面的分组
通过再现现实生活
中的例子,以对比
的方式在教师的引
导下,让学生积极
思考,自己发现物
理规律。

通过简单的学生
分组实验,充分调
动学生的主观能动
性,积极参与课堂,
合作的实验模式,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
实验探究
蒸发吸热1、高烧病人可用酒精帮助降
温,这是为什么?
2、在夏日的都市,洒水车给
人们带来一阵阵的清凉,是什
么原因?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
验;
2、帮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

1、学生分组实验:取
两支温度计放在教室
中,观察它们的示数;
在其中一支温度计的
玻璃泡涂上酒精,过
一会儿,再同时观察
两支温度计的示数。

2、现象:发现涂酒精
的温度计示数降低
了。

分析得出结论:蒸发
的过程是吸热过程
(蒸发可以制冷)。

作能力以及与人沟
通交流的能力。

实验探究
水沸腾的特点
实验探究
水沸腾的特点1、利用水壶烧水的生活经验
引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水沸腾的实验,并且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带领同学填如下表格:
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
象,分析总结实验现
象:
1、杯中水的温度变
化情况:烧沸腾前,
水的温度不断上升;
沸腾时,水的温度不
变。

2、烧杯中水的状态的
变化情况:沸腾前,
烧杯口有少量“白气”
出现;沸腾时,烧杯
口有大量“白气”出
现。

3、水中气泡的变化情
况:沸腾前,
水中有少量的气泡产
生,且在上升过程中
逐渐变小,消失;沸
腾时,水中有大量的
气泡产生,且在上升
过程中逐渐变大,升
至水面后破裂消失。

4、水的声音在沸腾
前较大;沸腾时较小。

将上述实验现象填入
通过该实验引导学
生认真仔细观察实
验现象,并且让学
生自己讨论总结实
验现象,这样更有
利于学生对实验现
象的理解和把握。

1、创设情境:首先播放一段冰棒冒“白气”的视频,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顺利导入新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1.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引入汽化和液化,体现了从现象到实质,从生活到物理。

通过“拓展与延伸”,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

学生自己得出规律,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

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还可弥补班额较大时对弱势学生关注的不足。

2.本节所有的知识点都是由实验或者是现象引出。

学生通过实验或者现象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操作──总结评价,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同时将教学活动变成了学生的一种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