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
合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采取 “ 强者牵头 , 弱 与工商税务部 门的协调, 解决税收登记 问 制制度 ,让每个社 员都有 知情权 和监 督 者参 与 ” 的模式 , 但这 也容 易导致合作社 题 。 促进主 管部 门与工商税 务部 门的协调 权。 同时, 强外部监管 , 加 加大合作 组织 内
民增 收显著 的合作社作 为宣传典 型, 使更 作社 当年盈余在 弥补 亏损 、提 取公积金 作组织在采购服务、 工运 输与储存销售 加 多的农民看到参加合作社的好 处, 减少他 后 , 按成 员与合作社交易额比例返还的份 等方面加强合作 , 促进规模 发展 。
们 的观望 态度 , 提高他们参与合作组织 的 额 不 低 于 6 %。 O 积 极性: 三是加大合作人才 的培训 。加 强 与科研院所的合作 , 通过直接 引进生产技 技术 水平和管理能力。
一
是加大法律法规宣传 。通过报纸 、 电台 关,防止 出现少数人出资额 过大 的现象 , 过建 立合作联社 , 一制度规 范 , 统 更好 地
等媒体送法下 乡, 把相关法律条文普及到 促使合作社成 员出资均衡化。 二是完 善分 开展 行 业 自律 , 通 会 员 、 府 和 社 会 的 沟 政
一
( ) 五 做好 监督工作 , 完善 民主管理 。
论我国目前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形式
论我国目前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形式——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城乡统筹的具体实现形式分为三种:城市偏向的低级形式、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过渡形式、城乡一体化的高级形式。
对于我国目前城乡统筹的具体实现形式选择,亦即对于目前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时序选择,存在以下几个观点:第一种观点:城镇化优先论。
认为新农村建设造成城镇化已用和可用资源的被“侵占”或“旁落”。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这不仅使新农村建设捉襟见肘,而且延缓了城镇化的进程。
持有这种观念的人大多对中央工作重心逐渐向农村转移的做法提出了异议。
该观点的实质是否定新农村建设。
第二种观点:新农村建设优先论。
认为城镇化占用了农村发展资金和农民廉价土地,只注重改善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忽视农民生存的诸多利益,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新农村建设的障碍。
该观点的实质是否定城镇化。
面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谁先谁后的“两难选择”,我们到底应作何取舍?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能不能协调发展?我国目前应不应该、能否坚持二者的协调发展?作为城乡统筹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我国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在现实中尚存哪些问题?应构建什么样的机制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本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1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是我国目前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形式我们认为,“城镇化优先论”和“新农村建设优先论”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应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两条腿走路,二者不可偏废。
城市偏向的低级形式已造成了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影响了区域的均衡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运行,故我国应放弃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应为我国目前城乡统筹的具体实现形式。
1.1城镇化是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1)扩大内需的需要。
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世界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外需严重受阻,经济增长失去强劲的外需支持,不得不转而依赖内需的扩大。
寻求有效的内需扩大渠道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大课题。
城镇化是目前扩大内需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其扩大内需的途径主要有:①城镇化的投资需求途径。
三新一高 要求 解读 -回复
三新一高要求解读-回复"三新一高"是一个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概念,它代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的新时代的重要指标。
在本文中,我们将逐步解读"三新一高"的含义和价值,并讨论其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步:解读"三新一高"的含义"三新"是指新型城镇化、新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人口结构优化、发展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城镇化进程。
新产业化强调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经济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
新农村建设则是指以农村发展为核心,注重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和乡村特色保护的农村建设。
"一高"是指高质量发展。
这一概念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而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
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发展方式更加创新、内外需平衡、城乡协调发展以及资源环境保护。
第二步:分析"三新一高"的价值"三新一高"具有以下的价值和意义:1.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可以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产业合作和人才流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2. 增加就业机会。
新产业化的推进将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
同时,新农村建设也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回乡创业的机会。
3. 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新产业化的推进,可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国内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4. 促进可持续发展。
高质量发展要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 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三新一高"的实施将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发展成果。
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民 收 入 ” 这 意 味 着 在 加 快 经 济 发 展 的 同 。 时 , 村教 育 、 化 、 疗 、 会保 障 、 农 文 医 社 基 础 设 施 等社 会 事 业 。也 将 进 入 加 速 发 展 时期 , 乡 差 距 有 望 逐 步 得 到 缩 小 . 村 城 农 面 貌将 迎 来 新 一 轮 的 历 史 性 巨 变 。 二 、城 镇 化 与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的 内在 关 系
房 ,归 根 结 底 应 该 是 人 的 生 活 方 式 和 文
化观念的城镇化 。 城镇化的过程 中, 在 我 们 不 仅 要 注 重 生 产 方 式 转 变 ,更 应 该 注 意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转变 。 2生 产 方 式 转 变 是 生 活 方 式 和 文 化 .
出 强 调 ,要 统 筹 城 乡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 “ 推 进现休农业建设 . 面深化农村 改革 . 全 大
村 “ 委 ” 部 的 直 选 。 面 推 行 村 务 公 两 干 全
生 产 要 素 、 活要 素 和 管 理 要 素 。 以 发 生 可 挥 其 辐 射 作 用 ,对 周 边 农 村 的 教 育 体 制 改 革 、 融 体 制 改 革 、 业 制度 改 革 以 及 金 就
农 村 基 层 政 权 的 建 设 等 施 加 有 益 的 影 响 ; 三 , 镇 具 备 更 为 旺 盛 的 市场 经 济 第 城 活 力 , 过 对 周 边 农 村 的 影 响 . 以 完善 通 可
的物 质 基 础 。
先 进 文 化 的 聚 集 和 周 边 农 村 的 辐 射 作
用 , 仅 有 助 于 增 加 农 民 收 入 . 为 发 展 有 也 农 村公 共 事 业 产 生积 极 的影 响 。 ( ) 设 社 会 主 义新 农 村 也 利 于城 二 建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一、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日益增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人口过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农村建设作为城镇化的补充和延伸,逐渐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在于改变传统农村的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新农村建设可以实现农民的社会福利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三、新农村建设与城市生活的联系新农村建设并不是要将农村完全变为城市,而是将城市的便利和服务带给农村。
新农村建设将提供更好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使农村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而城市的技术和经验也可以为农村带来更多发展机会。
四、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力新农村建设可以提升农村地区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也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失,稳定农村社会。
五、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城镇化进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广阔的机会。
随着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将得到更多的发展资源和政策支持。
城镇化还可以带动农村的产业升级和农村土地资本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动力。
六、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对农村经济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新农村建设可以推动农村环境的整治,提高农田的质量和生态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
七、新农村建设与乡风文明的提升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改变,更关注农村社会文明的提升。
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乡风文明的倡导,可以培养农民的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八、新农村建设与城市间的互动新农村建设也需要与城市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城市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资金和人才支持,同时农村也可以为城市提供农产品和劳动力等资源。
城市与农村互动的良好关系将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积极互动的对策研究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积极互动的对策研究
陈少牧, 熊建军
(华侨大学, 福建 泉州 )
城镇化与农村建设是驱动现代化的 两个巨轮, 二 者密切 互动, 相得益彰.国内外的实践证明, 城镇化与农村建设只有 实现积极互动, 协调发展, 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从 国内来看, 建国五十多年来城镇化与农村建设并未实 现充分 的 积极互动, 一定程度 上影响了我 国现代化 应有的发展 进 程.从世界范围来看, 不论是韩国 "新乡村运动" 或日本的 "造 村运动" , 还是德国 "城乡等值化建设农村运动" , 都 是城市化 与农村建设的 协调发展的典范, 正是通过这些运动直 接加速 了这些国家的 现代化进程. "拉丁美洲现 象" 则从反 面证明 了这一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促进国民经济又 好又快 发展, 必须既要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 又要 "统 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这一论述明确地强 调 了在新世纪 新阶段努 力推进城镇 化与新农村 建设协调 的 必要性. 一, 探索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积极互动的路径的 理论依 据 (一 ) 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发展观. , 马克思, 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 未来的社会不是固化 城乡的 分裂,而是城乡在新的基础上平衡, 协调, 即实现城乡融合. 所谓城乡融合 , 就是 "将结合城市 和乡村生活方式的 优点而
-) , 男, 江西萍乡人, 华侨大学人文公共管理学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改革与现代化.
安排的思想. 这对我国的城镇化和新农村的建设具有一定的 理论指导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五年 规划的建议� 提出: 要 "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 展的基本方 略, 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 按照生产发展, 生活宽 裕, 乡风文 明, 村容整洁 , 管理 民主的要 求, 扎实稳步推 进新 农村建设. " 这就把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积极互动提上 了议事日程. 目前, 我国还处在农业, 农村社会向工业化, 城 镇化社会 转型时期,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 必须搞好工业化, 城镇化. "三 农"问题的最终解决, 也要靠工业化, 城镇化的发展.要跳出 "三农"抓 " 三农" , 必须通过 工业化, 城镇化的健康 发展, 切 实 贯彻 "以工哺农 , 以 城带乡"的方 针, 实现城 乡共繁 荣, 同 发展.也只有这样 , 才能大量地减少农民, 只有农民减少了, 规模 经营的农 业才能搞, 农业 产业化才 能实现, 农民才 能富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
⒈引言
⑴背景介绍
⑵目的和意义
⒉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⑴城镇化进程
⑵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⑶城乡差距拉大的原因
⒊新农村建设的概念与目标
⑴新农村建设的定义
⑵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⒋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与支持政策
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⑵农村产业发展
⑶农村环境保护
⑷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⑸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的支持政策
⒌城镇化建设的概念与目标
⑴城镇化建设的定义
⑵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⒍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措施
⑴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
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⑶城市环境保护与改善
⑷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
⑸城镇化建设的监督与评估
⒎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的关系
⑴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的相互促进
⑵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附件:
⒈城市规划图
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报告
⒊城镇化建设政策法规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包括经济、政治、
文化和社会角色的转变。
⒉新农村建设:是指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等手段,使农村与城市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过程。
⒊基础设施建设:指农村的道路、桥梁、供水供电设施等基础
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⒋环境保护:指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包括治理农村污染、保护农田、保护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措施。
浅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和 农 村 工业 化 的发 展 状 况 决 定 了城 镇 化 的特 殊 路 径 选择 ,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 、 城市支持农村 , 推进社会主 义 新农 村建 设 , 促进 城镇化 健康 发展 。
1 、城 镇 化是 实现社 会 主 义新 农村 建 设 的前提 条
实 现 城 乡 一 体化 是 “ 十二 五 ” 时期 面 临 的一 个 重
J u l , 2 0 1 3
Vo1 . 1 4 N O. 7
浅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黄
( 中共 云 南省 委 党校 摘
欣
科研 处 , 云南 昆明 6 5 0 1 1 1 )
要: 城 镇 化 与新 农村 建设 是 我 国现 代 化 总体 战略 的有机 组 成部 分 , 二 者相 辅相 成 , 互为条
2 0 1 3年 7月 第 1 4卷 第 4期
中共 云 南省委 党校 学报. T h e J o u na r l o f Yu n n a n P r o v i n c i a l Co m mi t t e e S c h o o l o f t h e C P C
动力 。
一
2 、 新 农村 建设 是 实现 城镇 化 的现 实基 础 。第一 ,
“ 生 产 发展 ” 是 新 农 村 建设 的首 要 任 务 , 同时 , 也 是 城 镇 化 健康 发 展 的经济 基础 。在 城镇 化 进程 中 , 如果 忽 视 农 村 在 经 济 发 展 中 的支 撑 地位 ,城 镇 化 必将 因资 源、 要 素供 应 的约束 而裹 足不 前 。第二 , “ 生 活宽 裕” 是
件。 我 国 的社 会 主义新 农村 建设 是在 统筹 城 乡发展 的 背景 下 提 出 来 的 , 通 过 发 挥 城镇 集 聚 、 辐 射 和带 动 的 作用 , 从 而 打破 城 乡 二元 结 构 的现 状 , 实 现 城 乡一 体 化发 展 。 因此 , 城镇 化是 社会 主义新 农村 建设 的应 有 之 意 。实践 也充 分证 明 , 城镇 化 有利 于 推 动农 村经 济 社会 的发 展 , 一 个 地 方 城 镇 化水 平 越 高 , 新农 村 建 设 的 步伐 就越 快 。由此 可见 , 按 照统 筹城 乡 发展 战 略 的 要求 ,进 一 步加 大各 方 面对 农 村发 展 的支 持力 度 , 才 能改 变农 村 落后 的面 貌 。
新农村建设的城镇化特征探讨
新农村建设的城镇化特征探讨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城镇化一直是关注的焦点。
新农村建设作为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农村建设的城镇化特征进行探讨。
一、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农民开始从事非农产业,增加了经济来源。
同时,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也在逐渐改变,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农民的收入增加,提高了生活水平。
二、社会服务设施的完善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服务设施的完善。
传统的农村往往缺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而新农村建设中注重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设施的完善,这为农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另外,医疗、教育等社会服务也逐渐向农村延伸,使农民享受到了更好的服务。
三、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新农村建设还注重传承和创新农村的文化。
传统的农村文化代代相传,但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一些困境。
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发掘农村的文化特色,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积极引进现代文化元素,推动农村文化的创新,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四、农村社会治理的转变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治理也发生了转变。
从过去以家庭和个体为单位的自管型社会形态,逐渐转变为以村委会和居民委员会为基础的社区型社会形态。
社会治理的转变使得农民对自己利益的维护更加便利,也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城乡差距的缩小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减少城乡差距。
城镇化进程使得农村得到了更多的投入,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服务逐渐与城市接轨,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这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也有利于城乡人口的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是重要内容。
传统的农业方式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新农村建设中注重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提倡绿色种植、循环利用等环保措施,减少农业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的动力研究
1 新农村建 设是城镇 化的发展 阶段 和必 取 扩 大 内 需 的 政 策 效 果 不 明 显 , 本 原 因 5 增添 农村 产业发展的支 撑力 。 根 应以农 村 由之 路 是 农 民 收 入 增 长 缓 慢 和 农 产 品 加 工 业 滞 金融体制 改革为核 心
后 。 小 城 镇 与 乡镇 企 业 的 发 展 结 合 起 来 , 将 延 长 农 业 产业 链 条 , 变 挖 农 补 工 的 经 济 改 发 展 战 略 , 为 今 后 农 民 增 收 和 农 村 剩 余 成 劳动 力转移工作 的主要方 向。 产业集群化与产业分 工、 模 经济。 规 产 业 集群正是促 进农村 工业化 的重要途径 , 是 集 聚 效 益 的 最 好 载 体 。 过 产 业集 群 , 通 把 农 村 的 手 工 小 作 坊 、 械 小 工 业 紧 密 地 与 机 市 场 联 系 起 来 。 次 集 群 是 促 进 农 村 非 农 其 化 和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的 重 要 方 式 , 产 要 素 生 的 集 中化 、 模 化 、 规 以达 到 经济 上 的 规 模 效 益 , 农 民 享 受 到 非 农 产 业 带 来 的 经 济 效 让 益, 才能 有 更 多的 农 民转 移 到 非 农 产 业 中 。 产 业 集 群 的形 成 方 式 是 多 样 的 例 如 : 苏南地 区的产业集 群是依托 外资形成 的 ; 浙 江 的 产业 集 群 则 源 于 内 生 的 家庭 手 工业 作 坊 。 于 产 业 集 群 形 成 方 式 的 多 样性 , 基 农 村 城 镇 化 的 发 展 不 宜 照 搬 某 一 成 功 的 模 式 , 应 根 据 区 域 内 已经 具 有 的 产 业 集 聚 而 基 础 或 者 可 能 形 成 的 产业 集 群 来 加 以 引导 2 新农村建设 与城镇化道路 的选择 鉴 于 中 国特 殊 的 二 元 社 会 经 济 结 构 形 和 扶 持 。 态 和 存 在 着 庞 大 农 村 的 背 景 , 国 将 呈 现 中 产 业 互 动 、 乡交 融 是 产 业 集 聚 格 局 城 二 元 化 的 城 镇 化 道 路 , 以 城 市 地 域 经 济 的 基 础 和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必 然 模 式 和 选 择 。 即 和人 口集 聚 而 呈 现 的 扩 展 型 城 镇 化 和 农 村 规 模 经 济 不 等 于 简 单 的规 模 扩 大 , 有 适 要 地 域 以 乡镇 企 业 为 主 体 的 经 济 与 劳 动 力转 度 的规 模 扩 大 的 外 在 条 件 , 离 不 开 区 域 更 化 和 建 立 农村 城 市 ( 城 镇 ) 呈 现 的 集 聚 范 围 内 的 社 会 分 工 与 协 作 、 乡产 业 的 错 小 而 城 型城镇化 。 位 发 展 与融 合等 内在 条件 。 照优 势 互 补 、 按 首 先 需 要 解 决 的 是 农 村 的 发 展 是 选 择 共 建共 享 的 原则 , 成 梯 度 型 、 体 式 的 产 形 主 扩展 型城镇化还是 集聚型城 镇化的 道路? l 展 平台 。 发 鉴 于 农 村 存 在 着 大 量 的 剩 余 劳 动 力 , 然 虽 城 市 地 域 经 济 发 展 潜 力 巨大 , 城 市 自身 4 制定与产业 集聚适应 的村庄空 间布点 但 沉 重 的就 业 压 力和 农 村 劳动 力素 质 低 下 的 规划 客观 因素 , 对 于 现 阶 段 城 乡分 割 的 体 制 , 而 统 筹 考 虑 经 济 发 展 、 镇 居 民 生 产 生 村 村 决 定 了依 靠城 市 在 短 期 内 难 以 奏 效 , 聚 活 的 需 要 和 农 民 、 庄 数 量 逐 步 减 少 的 趋 集 型 城 镇 化 道 路 应 是 未 来 的 方 向 。 什 么 发 势 , 分 考 虑 土 地 供 给 能 力 和 集 约 用 地 的 为 充 达 国家 的大 城 市 没 有 像 发 展 中 国家 那 样 出 潜 力 , 照 工业 向 园 区集 中 、 民 向城 镇 集 按 农 现 各 种 严 重 的 社 会 、 济 与生 态 问题 ? 键 中 、 住 向 社 区 和 中 心村 集 中 的原 则 , 学 经 关 居 科 在于 其 城 市 的 产 生 是 建 立 在 小 城 镇 长 足 发 确 定 城 镇 规 模 、 局 和 功 能 分 区 。 布 展 的基础 中。 按 照 “ 设 中心 村 、 造 特 色 村 、 并 建 打 合 弱 小 村 的 原 则 , 建 人 口集 聚 度 高 、 地 构 土 3 农村 城镇化的实质与产 业发 展动力 集 约 利 用 、 村 劳 动 力 利 于 就 地 转 移 的村 农 农 村 城 镇 化 的 真 正 实 质应 该 是 产 业 集 庄 空 间 结 构 。 聚 和 人 口集 聚 。 其 中关 键 的 是 产 业 集 聚 , 而 需 要 改 造 和 开 发 的 镇 区 和 村 庄 , 编 要 只 有 在 产 业 集 聚 作 为 最 初 的动 力 因素 , 才 制 控 制 性 详 细 规 划 或 修 建 性 详 细 规 划 , 控 建 以布 能 有 人 口的集 聚 。 此 基 础 上 , 镇 的职 能 制 其 平 面 布 局 、 设 容 量 和 风 貌 特 色 。 在 城 才 能 得 到 体 现 , 镇 自身 也 才 能 成 长 和 发 点规 划 为 依 据 确 定 政 府 投 资 农村 公共 性 基 城 展 。 础 设 施 的 重 点 区 域 , 基 础 设 施 的 改 善 方 从 开 展 以 农 产 品深 加 工 为 主 要 内容 的新 面 把 新 农 村 建 设 与 城 镇 化 发 展融 合 为 一 个 型 农 村 工 业 化 是 发 展 的 主 要 方 向 。 国采 有 机 整 体 。 我
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研究城镇化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而新农村建设作为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在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如何选择合适的路径进行建设,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城镇化的背景出发,探讨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研究。
一、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必由之路。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进行,我国农村的人口流出速度加快,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农村经济结构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而新农村建设作为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农村建设可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传统的农村建设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房屋陈旧、村庄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活质量。
新农村建设可以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居住条件,从而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新农村建设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承载着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潜力,而新农村建设可以充分挖掘农村的资源和潜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而针对新农村建设路径的选择研究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的原则在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路径的选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够实现其预期效果。
新农村建设路径的选择需要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中国农村的地域广阔,历史文化悠久,各个地区的农村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选择新农村建设路径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人文、经济等因素,确立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建设路径。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需要与城镇化相适应。
城镇化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新农村建设作为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城市化进程紧密相连,充分发挥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城镇化论文新农村建设论文: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
城镇化论文新农村建设论文: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提要城镇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桥梁,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枢纽。
强调城镇化,是因为农民融入城镇就业与定居门槛要比大城市低得多,更符合我国农村实际。
城镇化是农民进城转为城镇居民的过程,推进城镇化成为实现村镇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和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是两位一体的战略,城镇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通过加快小城镇发展,带动农村公共社会事业发展,可以降低新农村建设成本,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公共事业我国经济增长最大的潜力在城镇化,最大的内需在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镇化成为实现村镇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和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各地实践证明,城镇化程度越高的地方,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作用越显著。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更有利于凸显农村地域多功能性,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科学发展。
因此,要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和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支点,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城乡统筹,并不仅仅是政策性统筹,更重要的是建设性统筹,重在创造一个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把城市和乡村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城乡交融,以此加快小城镇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优化,提高小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
一、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是两位一体的战略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两个概念,城镇化是将农民变为市民,将农村变为城市,用工业和服务业取代农业,从而最终为实现我国的现代化服务;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不改变农村的性质,而是以现代农业取代传统农业。
二者之间又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他们都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重要手段,是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农村孕育了城镇,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
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提供强大动力,城镇化加速发展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村庄整合: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农地 挂 钩规 划 ,根据 节约 用地 和 农 田整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合 的原 则 ,立 足 高起 点 、高 标准 、高层 次 ,对 未 来 三年 的 村庄 整合进 行 了规划 。规划包 含新 区功 能布 局规划 、
部 分 集 中在 场 部 中心 镇 或 者 管 理 区 的九 个 卫 星镇 , 这 就 形成 了 巨大 的反 差 ,具 体 体 现在 两 个 方 面 :一 是新 宅建 设 “ 沿路 爬 ” ,在 自然村 庄 外延 区 ,靠近 农 场 文 化 政 治 中心 地 段 ,交 通 便 利 、配 套 设 施 完 善 , 便 于职 工 生 产生 活 ,造成 了 “ 线性 ” 扩 张 。二 是新 宅建 设 “ 沿地 爬 ” ,集 中规 划地段 环 境较 好 ,宽 敞明 亮 ,造 成 “ 状 ”扩 张 ,使 得 规 划 区 内楼 房 林 立 , 块
设 ”的 要求 ,利 民利 场 ,是 农 场 当 前及 今 后 一段 时 期的一 项重 要工 作 。
点 内部 土地 浪费 、闲置严重 的 问题 ;解决居 民点 数 量多 、布局 分散 、集 约化程度 低 、内部 用地 结 构不合理 等 问题 ;解 决农村建 房缺少科学 总体规 划 的 问题 。
不 批新 宅基 地 。对 交还 的 旧宅基 地 ,农 场进 行集 中 改 造 。从 目前试 点 的 山南管 理 区原 机 电站 来看 ,效
1
、
村庄整合的几点启示
村 庄 整 合 的 “ 键 点 ” 在 于 强 化规 划 ,必 关
果 很好 。农 场 给予 原搬 迁户 一定 的经济 补偿 ,并充
加快城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其本质就是要解
移 三 农 ” 问题 , 镇 化 是 解 ‘ 城 三农 ” 问题 的
们都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的重要手段 。 城 镇化 是建设社 会主义 新农村 的 目的和推 动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利于城镇 化 发 展 , 者 相 辅 相成 , 互 促 进 。 两 相 ( 城 镇化既是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 ~) 村 的 目的所在 , 又是其 重要途径
一
农村会推动我国 “ 大中小城市和 小城镇协 调发展” 的城镇化的进程。其次 , 大量农村 人 口向城市流动,不仅需要城市加快发展 速度 , 还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 比如城市中 农民的待遇问题 、 土地规划 问题、 环境 问题
等等 ,这 就 必然 对 城 市 管理 水 平 提 出 了 更
城 镇化就 是在农村 人 口向城镇 流动
或农村转变为城镇的过程 中, 逐步实现 生
产 方 式 、 活 方 式 和 文 化 观 念 向 城 镇 现 代 生
化水平的转变。即是城镇数量增加 , 规模
扩大 的历 史 过 程 。 镇 化 是 人 类 文 明进 步 城
高的要求, 促进 我们 建立健全财税 、 征地 、 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 ,完善户籍和 流动人 口管理办法, 统筹做好区域规划、 城 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改善人居环 境, 有 利于保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三、 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社 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 据有关部 门指 定的发展 规划 , 预计到
村 社 会 保 障 、 的 农 村 文 化 教 育 、 的 农 新 新
劳动 力转移 到城镇, 能更大程度地 实现 才
共 同富裕 , 日达到现代化 的 目标 。 早 2 .城镇化 是建设 社会主 义新农村 的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旨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生活水平,而城镇化发展则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以及相互促进的方式。
一、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与目标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旨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民居住条件、教育医疗服务、养老制度等方面的改善。
同时,新农村建设还强调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环境整治等方面的工作。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通过改善农村面貌和增加内在活力,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吸引更多年轻人留在农村,并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新农村建设还能够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水平。
二、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城镇化发展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集聚过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这对新农村建设带来了许多影响。
首先,城镇化发展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减少了农村人口的压力,缓解了农业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
此外,城镇化发展也为农村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部分农民增加收入。
其次,城镇化发展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
随着人口向城市转移,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需要也在增加,这间接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例如,为了吸引农村人口留在农村,政府会提升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这也符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最后,城镇化发展为农村带来了更多的市场需求。
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村市场潜力逐渐释放。
农民有更多的消费能力,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这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
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相互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提供了稳定的后备人口,同时城镇化发展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首先,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要加快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驻乌店市市长
元支撑的产业格局 ,使城镇化 、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 。
要 加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 区建设为统领 ,以建设村镇样板区和城乡
统筹发展先行区为 目标 ,狠抓 “ 双轮驱动”,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心城区建成区
面积达 ̄6 平方公里 ,县城建成 区面积12 J ]2 6平方公里 ,小城镇建成 区面积2 5 7平方公里。 全市城镇化率达3 . 41 %,较上年提高 1 个百分点 。 . 5 根据区域资源特点 ,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利用经济杠杆 ,促进农村二 、 三产业 向小城镇集 中,培养新的特色经济 ,特色产业 ,扶持发展壮大一批农业深加工企 业 。同时 ,鼓励建立适应 当地经济发展特点的专业批 发市场 ,以市场促进小城镇周 围的 农村经济发展和带动乡镇企业的发展 ,鼓励各种类型的农产品流通组织参与市场流通 , 逐步形成产业发展 、人 口集聚、市场扩大的 良性互动机制。
从简单加工产业向附加值高的产业升级换代,另一方面是社
住房 、福利、养老 、社保、医保 、子女教育等问题 ,让农民工安心在城市打工。 对于 “ 民工荒 ”背后的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 ,中国制造竞争力弱化 ,部分制造业向
次发达国家转移 ,这是早晚都要遇到的事情 ,就如制造业从 日本 、韩国向中国转移 ,中
的2平方公 里扩大到5多平方公里 , 口由2万增加到近5万,城市整体形象得到明显 5 0 人 4 0
提升 ,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驻马店的城镇化发展与全省 塞冒
平均水平相比,确实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下一步, 我们将强化产业支撑, 力发壤缄 .
REV I EW
J_ f Ij j :
正确认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轮驱动”关系
正确认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轮驱动”关系摘要: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是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关于二者的关系,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存在一定的误解。
本文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进行了廓清,提出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实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战略。
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实现城镇化与新型农村的协调发展,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个必经阶段,同时也是必须实施的重要战略之一。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要“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十一五”时期,各地都在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作出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如何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的“双轮驱动”战略上,各级政府还没有形成共识,有的地方甚至是割裂二者的发展,认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在资源制约下是矛盾的,是不能同时推进的。
这种错误的认识,不仅阻碍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甚至出现了大跃进式的“过度城镇化”和“消灭农村”的极端做法。
因此,正确认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轮驱动”关系,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在整个“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内都显得至关重要。
一、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两个方面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作为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城乡统筹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离开城镇化谈新农村建设,就会把眼光仅仅局限在农村,就会阻碍优质资源向城镇集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将只是一句空谈。
不顾农村的发展盲目推进城镇化,会超越城镇的承载能力,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走和拉美国家一样的“过度城镇化”道路,最终影响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根据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城镇居住人口已接近6.66亿,城镇化率达到49.68%,全国已有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持续推进,在增加就业、改善城镇面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
了经 济发 展 、社 会进 步 和文 化 繁
荣 .推 动 了 国 家 综 合 国 力 的 提
升。
2城 乡统 筹 发展 .小城 镇 和 .
新农 村 建设稳 步推 进 国家积 极
化水平 年均 提高 08 1 百分 点 . 镇 建 设 上 简 单 套 用 城 市 规 划 模 垃圾 收集 处 理设 施 .收集 的垃 圾 .— 个
我 国城镇 化 快速 发 展 的趋 势不 会 式 .盲 目追 求镇 区空 间规 模 的扩 也未 能 得 到及 时处 理 .垃 圾 随意
改 变 “ 二 五 ”期 间 .我 国城 张 。 十
奠 定 了法律 基 础 为适 应 城镇 化
3 区 域 协 调 取 得 新 进 展 . 城 发 展 的新 形 势 和 新要 求 .各 地通 .
基础 的多 层 次 的城镇 体 系 城 市 市政设 施 水平 不 断 提高 .人 居 环 境进 一步 改善 : 国家大 力 推进 城 镇保 障性 安居 工 程建 设 .抓 好 农
堆放 ,严 重 污 染环 境 、河 道 、水
3公 共 设 施 水 平 较 低 .
镇 化 水 平 预 计 将 达 到 并 超 过
三 是小 城镇 发 展 困难 根据 塘 和 地 下 水 小 城镇 学 校 和 医疗 设 施及 服
5 % .进 入 城市 社 会 当前 和今 调查 .2 0 0 0 6年全 国城市 建设 区单 后 一 段 时期 .是 我 国城 镇 化转 型 位 面积 市政 公用 设 施 投资 额是 小
. 0 8年 二 者差 距 务水 平低 . 已成为 人们 不 愿在 镇 发展 和推 进 新农 村 建设 的关键 时 城镇 的 89倍 .2 0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研究
城镇化 与新农村 建设协调发展研 究
安建 新 中 国人 民银 行 吕梁 市 中心 支 行 山 西 吕梁 0 3 3 0 0 0
摘要 : 构建 社会 主 义和 谐 社会 是 中 国共 产 党从 中国特 色社会主 义事 业总体 布局 和 全 面建 设 小康 社会 全局 出发提 出的 重 大战略任 务。城镇 化 与新 农村 建 设作 为实 现社会 主 义现 代化 的 两个重 要 方 面 , 也是 构建 社会 主 义社会 的 重要 内容 , 二者 积极 互 动的程度 将 对构 建社 会主 义和 谐 社会 的 目标 的实现 产 生重要 的 影响 。 本文 在全 面理 解城
城 镇 化 与新 农 村 建 设 是驱 动 现 代 化 的两 个 重 要 方 面 , 二 “ 大县 城 ,大集 镇 ” 战略 , 加 快推 进 吕栗 市整 体 的城 镇 化速 者 相互 促进 、相 辅 相成 。城 镇化 是推 动新 农村 建设 的重要 途 度 径, 同时 , 城镇 化 发展 的新 格 局 也 呼 唤新 农 村 建 设 的全 面 推 市 四 区” 即为 包含 离 石 、 中 阳、柳林 和 方 山 四个 区 进 。城 镇化 与新 农村 建设 只有 实现 积极 互动 , 协调 发展 , 才 能 在 内 的 吕梁 市城 市 建设 规 划 。 “ 两个 城镇 带 ” 即 以离( 石) 柳 推 动社 会的全 面协调 发展 。 ( 林) 中( 阳) 方( 山) 为城 镇 组群 , 形成 太 原都 市 圈西 部 中心 和连 接西 北地 区 的 门户 ; 以交( 城) 文( 水) 汾( 阳) 孝( 义) 为 城镇 组群 , 城 镇 化与 新农 村建 设 的战 略意 义 打造 成太 原 盆地 西部 城镇 密集 区和 工 业城镇 带 。这 种规 划 突 党 的十 六 届 五 中全 会 提 出 了新 时 期 城 镇化 的方 针 :“ 坚 பைடு நூலகம்出中 心城 市 的龙 头地 位 , 强化 其 政治 、经 济 、文 化 、交 通 、 持大 中小 城市 和小 城镇 协调 发展 , 提高 城镇 综合 承载 能力 , 按 旅 游 、消 费 中心 的地 位 和 功 能 , 逐步 增 强 集 聚力 、辐 射 力 和 循序 渐 进 、节 约 土地 、集 约发 展 、合 理 布局 的原 则 , 积 极 稳 综合 服务 能力 。 妥地推 进城 镇化 。” “ 大 县城 ”发展 战 略是 以 吕梁 市 区建 设 为 龙 头 , 充 分 发 1 、健 康 的城镇 化 的发展 将 带来 资源 的配 置优化 挥 县 城 的 集 聚 功 能 。交 城 、文 水 、交 口 、石 楼 、兴 县 、 岚 农村 的 发展 不仅 需要 依靠 农 业 , 更 需要 依 靠工 业 , 发展 工 县 、 临县 七个 县 结 合各 自区 位特 点 和 比较 优 势 , 调整 功 能 定 业 就 必 然 会涉 及 到城 镇 化 问题 。 因为 工 业 的发展 , 需要 密 集 位 、 利用 资 源特 色 、完 善 城 市设 施 、优化 产 业布 局 , 以产 业 的资本 和 劳动力 , 需 要相 关 的服务 业 的发展 , 所 以只要 工业 发 培育 推动 人 口集 聚 , 以人 口集聚 带动 产业 繁 荣 , 带 动县域 经 济 展 了, 城 镇化就 成 为必然 。 发展 , 打造 县域 内城镇化 发展 的龙头 。 同时 , 在 水 源充 沛 、人 2 、健康 的城 镇 化 的发展 有 利于现 代文 明 向农村 的推 进 口集 中、交通 便 利的 区域 选择 3 0 个重 点建 制镇 作 为推进 城镇 推进 城镇 化 是建 设 “ 乡风 文 明” 的社 会主 义新 农 村 的一 化 的重 点 , 按 照重 点城 镇优 先 发展 的思 路 , 大 力培 育 园区型 复 个重 要途 径 。用城 市 文 明影响 农村 文 明、带 动农 村 文明 与之 合 镇 、城 郊 型卫 星镇 、旅 游 景 区特 色镇 、商 贸 物流 示 范镇 , 共 同发展 , 进 而促进 农村 社 会的进 步 , 农 民的全 面 自由发展 。 增 强其 传承 传统 文化 、发展 现代 文 明、 吸纳农 民进 城 、提 升 城市 文 明向广 大 农 村传 播 的过 程 , 是 教育 、医疗 、卫 生等 城 居 民素质 的 综合 承 载 能力 , 形 成 具有 吕梁 特色 的 现 代化 城 镇 乡 公共 产 品分 配 差 距 日趋 缩小 的 过程 , 也是 城 乡居 民素质 共 发展 格局 。 同提 高 的过程 , 因而 , 健康 的城 镇化 在新 农村 建设 的 过程 中将 2 、加快 公共 设施 建设 , 完善 城 市和城 镇 整体 功 能 起到 助推器 的作 用 。 加快构建城市 、县城、重点镇的立体交通骨干 网络。 3 、健 康 的城镇 化 有利 于从根 本 上解 决 “ 三农 ” 问题 建 设 了 吕梁 离石 市 区百 里 长 街 , 加快 了 吕梁到 太 原城 际快速 城镇 化 是推 进农 村 现代 化 和解 决三 农 问题 的 关键 。农 村 网络 建设 , 沟 通 了市 中心 到 中 阳、柳 林 、 方 山的 半小 时 直 达 贫, 贫就 贫 在难 以接 收城 市 文 明的辐 射 ; 农 民穷 , 穷 就 穷在 人 的城 际快 速 通道 ; 汾 阳 、孝 义 及 各县 县 城在 加 快 建设 干 线 铁 多地 少 ; 农业 弱 , 弱 就弱 在基 于城镇 的农业 社会 化服 务体 系弱 路 、高 速 公路通 达工 程 的同 时 , 进一 步增 量 扩容 , 提高 城市 道 上 。所 以 , 解 决 三 农 问题 , 要 把 落脚 点 放 在 减 少 农 民 的数 量 路 密集 度 , 改善 了城 区道路 交通 微 循环 , 各 重 点建 制镇 重点 建 上, 让 一部 分 农 民平 稳地 向城 镇 转移 。 城镇 可 以提 供 较好 的 设 了 以县 城为枢 纽 、其他 乡镇 和 周边 行政 村 为节 点 的区域 交 基 础设 施 , 提供 较 大 较集 中的市 场 , 有 利于 工 业 的聚 集 , 有 利 通 网络 , 并加快 镇 区内道路 网改 造 。 于服务 业 的成 长 , 有利 于促进 农村 富余 劳动力 的规 模转 移 。 统 筹 建 设 市 政 基 础 工 程 统 筹 规 划 和 建 设 城 乡 给 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一、背景链接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大力扶持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
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2010年2月22日,福建省政府日前出台《关于加强综合改革试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意见》。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经省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见。
二、事件观点
(一)带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激活农村经济。
小城镇的发展可以在原有乡镇企业发展基础上,培育出大量上下游产业,不断吸引周边相关配套产业的集聚,还可以利用各种优势,吸纳外部资本进入,形成一
大批具有小城镇特色的产业品牌。
(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
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迁移到小
城镇,可以缓解过去的“过密化”为特征的人多地少矛盾,实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三)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能力,促进农村市场的消费。
(四)促进农村劳动力当地就业,解除外出务工之忧。
农民进镇门槛、就业风险和生活成本较低,小城
镇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三、对策措施
1、推进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中居住,带动新农村建设。
2、促进农村造福工程从边远乡村向中心集镇转移。
3、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资金资源投入。
在建设中心村镇的过程中,对修路、通电、通水、通信、建学校及医院等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可以一次投资,资源共享。
4、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
建议城镇化要转变发展方式,走集约化发展路子。
5、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根据当地实际和发展优势,打破原有建制村区划界限,通过旧村改造、合村并点,推动居民及相关基础设施向小城镇聚集,促进小城镇发展。
如,可建设小城镇中心学校、中心卫生院、中心电影院、中心俱乐部、中心文化站、中心集贸市场、中心养老院等,让村民共享,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6、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特别是要方便农村儿童就学。
7、提高农村农民文明程度和农民素质,促进农民转为居民,变成工人或市民,享受城镇居民待遇。
8、促进乡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这不仅是从瓦房、土坯房变成套房、商品房,更重要的是要让社会治安稳定、生活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等。
9、节约农村土地,保护农村环境,合理规划、开发土地资源,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10、促进农村农民就地转移、就地就业,自主创业,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德用人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在选人用人问题上的基本原则和导向。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体现了我们党对干部德才关系认识的深化,进一步突出了德在选人用人中的地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全面把握、深入贯彻。
以德修身,就是要更加注重政治品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修养。
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
少数干部的无德之行,损害党的形象、败坏社会风气,最终也使其本人身败名裂。
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带头人,其思想品德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和影响力。
领导干部只有坚持以德修身,不断加强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修养,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更好地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干事创业。
以德服众,就是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官员应以德服人。
所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德服众,行胜于言。
领导干部只有在思想品德上过得硬,工作上以身作则,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信服与支持。
试想,如果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能做到以德服众,汇聚起来将会是多么巨大的感召力!如果各级党组织都能把那些以德服众的干部用起来,汇聚起来将会是多么强大的凝聚力!
以德领才,就是始终坚持德比才重、德在才先的理念。
我国古人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可见,与才相比,德始终是第一位的。
重才轻德,历来是用人的大忌,也是个人成才的大忌。
对于党组织来说,坚持以德领才,就是在选拔任用干部时要以德为先:同样是能力强的干部,谁在德的方面表现突出,就优先提拔重用谁;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坚持以德领才,就是始终不渝地把以德修身、立德为民放在首位,在不断锤炼道德操守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能力素质,以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以德润才,就是以德来激发、培育和支撑才能的增长。
德不但是激发才能提升的重要动力,也决定着才能发挥作用的方向和成效。
人们只有切实解决“为什么活着、什么是人生最大的价值”等德的基本问题,才能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艰难险阻,恪尽职守、埋头苦干,不断创造一流的业绩。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做了一点工作就争名夺利,受到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说到底还是在德的方面没有过关。
因此,领导干部要不断增长才干,并始终保持才能发挥的正确方向,就应充分发挥德的“方向盘”与“润滑剂”作用。
德才兼备,就是要做到德才俱佳、又红又专。
强调以德为先,并不是否定才的重要性。
有德无才,也难担大任。
各级领导干部承担着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要使命,素质和能力必须过得硬。
如果我们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就难以做好领导工作,就会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
因此,一名称职的领导干部既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又要强学习、长知识、增才干;既要成为“模范型”领导干部,又要成为“专家型”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