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走在乱世间的教书人

---读《论语别裁》

读《论语》是延续很久的一个过程,读过原文,读过数本不同时代关于论语的注释,也看过台湾徐醒民老先生的讲解视频,印象不深。原因有几个:对历史背景缺乏了解,文义理解不准;注释太学术化,概念繁多而枯燥,记忆不便;书中的道理没有跟人生阅历思考印证,体会不透。

知道南怀瑾的书是因为一位爱好古文前辈的推荐,第一次见面,他坦诚地跟我们交流人生经验,他说,知识分子最大的特点是唯书意识和自以为是,而入世修行才是提高人生境界不二法门,如果想知道什么叫真学问,那就去读南怀瑾。于是就开始看这本《论语别裁》。书中开篇即说:“今古学术知见,大概都是时代刺激的反映,社会病态的悲鸣,而振衰补弊,改变历史时代,端赖实际从事工作者的努力。”点出了学识来自于社会实践的道理,而读完全书,对此体会更深,不禁对南怀瑾先生高山仰止,感慨需要多么的洞悉人性,通达世事才能读通论语。

《论语别裁》是南怀瑾先生在70年代中期关于论语的讲座记录,语言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但也经常“离题万里”,讲述论语之外的故事道理,这也是他自述为书定名“别裁”的原因之一:“只是个人一得所见,不入学术预流,有别于正宗儒学者经学之外”。很多人因此诟病他的学术水平,指摘他某句某字解释的有误,但想来若通读全书,就会明白他想阐述人生体验重于书本知识的道理,也就不会在这些方面对他求全责备。

一般以为,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并不是一部系统的著作,而在南怀瑾看来,论语20篇本身具有完整的系统,每篇都

是完整文章,不可以圈断,且篇篇都高潮起伏,一点也不呆板。“学而、为政、八佾、里仁”是最重要的四篇,包含了论语最核心的观念:什么叫学问—不是知识,不是文字,是拿人生修养来体验,随时随地学习;怎样为政--学问的外用,为人谋忠,与朋友交信,笃行不倦;礼的核心是什么--文化的精神,克己复礼,对自己有要求,做事有要求;仁是什么—勉强可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温情。论语的话有些讲仁的“相”,有些讲仁的“用”,只有“吾道一以贯之”是仁的“体”,但不可言传。而其余16篇,则是用故事和对话式的讨论来印证或注解这四章,这为我们读论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骨架。

全书对当时历史背景进行了的大量解读,对论语中出现的孔子学生、当权者和历史人物100多人一一介绍,对《春秋》、《诗经》、《礼记》的主旨大意加以解释,对孔子的生平经历和春秋各国之间的征伐交锋详细描述,让我们回到春秋末期乱世时局,了解孔子当时说话的语境,从而能把握论语的原意。《别裁》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人性化的孔子,一位行走在乱世间的教书人。他与当权者的交往与交锋,他与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和嬉笑嗔骂,他在生活里的衣食住行,他对时人的评价和对时事的判断,他对从事事业的看法和面对选择时的坚定。就像生活在你身边的人,充满亲切感,不是那么地至圣先师。读此书的过程中经常会会心一笑,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油然而生,这是十分难得的阅读体验。

比如孔子见阳货的故事(阳货十七)。阳货是鲁国权臣,希望孔子为他做事,孔子避而不见,于是他送孔子重礼,趁孔子回礼时与之相遇,用语言来压孔子:“你满腹经纶、有学问、有志气,但自己国家那么动乱,有机会出来做事你却不肯,这样对得起国家,称得上是有智慧吗?况且时间在流逝,要抓住时机啊!”孔子被逼无奈,只好说:“是是,我马上就要出来做事了”。可以看到孔子

对待权贵,对待不喜欢的人,不呆板,不清高自许,讲究礼节。知道他要说什么而不想见面,见了面对方讲得有道理也会赞同,虽然自己一生颠沛流离,希望得到机遇成就一番事业,但是不会出去为阳货做事,这是大节上的把握。这首先要了解当时鲁国形势和阳货其人其事,结合“夫子不为卫君”(述而第七、子路第十三)和“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第七)来看,就能体会孔子重视出身之“名正言顺”以及“邦无道,富且贵,耻也(泰伯第八)”的观念。

比如孔子与叶公(子路十三)的对话。叶公就是叶公好龙的那位,他说:“我们那个地方百姓纯朴直爽,如果父亲偷了羊,儿子会挺身而出举证他。”孔子回答:“我们那地方的百姓不是这样,父亲会为了儿子隐瞒,儿子会为父亲隐瞒。直的道理是这样的。”可以看出孔子讲究人性,大义灭亲或许没错,但从父子亲情的角度讲不能称之为纯朴直爽。这个道理从孔子不赞同“以德报怨”而要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中也体现出来。孔子做事讲究适度,孔子观人直指本心,“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再比如孔子与学生子路的相处。子路胸襟开阔,对朋友讲义气,对财物看得比较轻,有侠义精神。他很爱戴老师,是孔子周游列国的开路先锋,一心希望老师完成夙愿,甚至愿意帮他夺取卫国的政权。孔子也很喜欢这个学生,评价他具有政治才干,“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有勇气,“暴虎冯河死而不悔”。但也指出子路勇猛太过,不知裁度,不够谦虚,时时提醒他注意性格修养的培育。师徒之间相处坦诚融洽,孔子见卫国国君宠妃南子,子路发脾气,孔子还得赶紧解释自己没做逾矩的事。通读论语中的谈及子路的41章,师傅弟子之间相互扶助、师友弟恭的感情跃然纸上,也会对孔子因材施教的观念有更深的体会。孔子担心子路的性格在春秋的乱

世恐怕会“不得其死然”,一语成谶,子路最后果然死于卫国内战叛乱,让人叹惜!

《论语别裁》用这样轻松明了的方式来解释论语,是南怀瑾先生刻意为之,这背后隐含了他对“五四”以来打到孔家店的反思和对复兴传统文化的良苦用心。他在后记里说:“孔家店开得太久了,经过二千多年的陈腐烂败,许多好东西都被前古的店员们弄得霉烂不堪,还要硬说他是好东西,这是不合理的事情”,指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原因是唐宋以来,特别是明以后科举只唯朱熹解释为准导致儒学被教条化、禁锢化,最终“霉烂不堪”。但他认为,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本文意,只要不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在孔子的时代,儒学相对来说在强调“可用”的阶段,还没有系统理论化,追求创建仁义礼治的社会,是纯朴鲜活的。为此,他摆脱两千余年章句训诂的范围,把唐宋以后的注解推开,采用经史合参的方式,以《论语》与《春秋》相融,凭借自己多年对儒道释的研究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尽量还原论语原意,让我们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的紊乱面目,看见孔子确立开创教化的历史文化思想精神”。以期对民族、历史和国家有所贡献,“使一班陷于现代社会心理病态的人们,求得一个解脱的答案,建立一种卓然不拔,矗立于风雨危艰的人生目的和精神。”这份苦心孤诣,也是南怀瑾先生一生所愿,贯穿在他的人生经历和著作中。

读《论语别裁》的过程,是愉快和兴奋的,觉得趣味盎然,处处人生哲理。而大量历史故事的引述阐发,又促使自己将章句背后的故事和人物对应推理,体会其涵义和道理,进一步端正做事先之、劳之、不倦的态度,确立多闻阙疑、慎行其余的行动准则,追求学而时习、乐而忘忧的精神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