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休克(病理学基础教学课件)
病理生理学 休克shock 精品课件
病理生理学休克shock 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病理生理学中休克(Shock)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依据教材第十二章“休克”一节,具体包括休克定义、分类、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休克的概念、分类及其病理生理机制。
2. 掌握休克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临床病例,提高临床诊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休克的概念、分类、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难点:休克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特别是微循环障碍和细胞代谢紊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白板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临床病例,让学生思考病人可能存在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休克。
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1)休克的定义、分类及病理生理机制。
(2)休克各阶段的微循环改变和临床表现。
(3)休克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3.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一道临床病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病例,提高诊疗能力。
4.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回答两个与休克相关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定义: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引起细胞代谢紊乱的一种病理状态。
2. 分类: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分布性休克、梗阻性休克。
3. 病理生理机制:微循环障碍、细胞代谢紊乱。
4. 临床表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神志改变等。
5. 诊断: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
6. 治疗:纠正休克原因、补充血容量、调整血管舒缩状态、改善心功能。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休克的定义、分类及病理生理机制。
(2)阐述休克各阶段的微循环改变及其临床表现。
2. 答案:(1)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引起细胞代谢紊乱的一种病理状态。
病理生理学(课件)休克PPT
早期:无明显功能障碍 晚期:脑细胞水肿
六、治疗原则
积极预防休克的发生 早期发现,及时、合理治疗:
呼吸膜损伤: 1.间质性肺水肿; 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可出现肺泡微萎 陷、肺不张; 3.肺泡透明膜形成; 4.肺小血管内可有微血栓。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由于广泛的肺泡和毛细血管损伤,病 人出现进行性呼吸窘迫、持续性低氧血 症、及明显发绀、肺水肿和肺顺应性降 低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表现。
休克的微循环学说: 休克是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 起组织器官微循环有效血液灌注急剧下降, 进而导致组织细胞功能代谢障碍,结构损伤 的全身性危重的病理过程。
休克关键在于组织血液灌流的减少,而不是血压的下降!
二、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一)按原因分类:
(二)按休克的始动环节分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 ⑴ 失血性休克 ⑵ 失液性休克: ⑶ 失血浆性休克:
[微循环改变及对机体的影响]:
前阻力↓<后阻力↑
灌而少流、灌>流
微循环淤血缺氧
回心血量↓→ BP↓, 心脑血供↓
Cap.开放数量↑ Cap.内压↑
血液外渗, 浓缩, HCT↑
休克期微循环改变特点
自身输血、 自身输液停止
前阻力血管扩张,微静脉持续收缩, 前阻力 <后阻力,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
(三) 肾功能的变化
休克肾(shock kidney)
➢休克时最易损害的脏器之一,多发生在休克 1-5天内,发生率40%-55%,仅次于肺和肝。
➢休克初期表现为功能性肾衰。 ➢休克后期肾小管上皮细胞缺血性坏死,
病理生理学12休克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2)心源性休克(心泵功能障碍) 灌流下降、心梗、大手术
(3)血管源性休克—血管容量增加 —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 有人认为不属真正休克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休克的分期及发病机制
血浆外渗, 血液浓缩 血小板聚集,红细胞聚集 血凝固性
血流缓慢 心输量 ,BP 交感 血灌 (恶性循环)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3、临床:BP进行性下降,(如 < 7 Kpa)
——脑功能障碍—神志淡漠 ——心搏无力—心音低钝 ——肾血流下降—少尿无尿 ——还原Hb —皮肤紫绀、花斑 4、 治疗: 抗原发病、疏通微循环、纠正酸中毒 补充血量(需多少,补多少)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3、临床: 轻度烦燥、四肢厥冷、脉搏细速、 尿量减少,血量可降可不降(血压 不是主要指标)
抢救及时可转危为安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休克期—淤血性缺O2期 1、机制: (1)持续缺血、缺O2—酸性代谢产物增 加,乳酸堆积,微动脉对酸性产物耐 受性差,微静脉耐受性较强,微动脉 扩张,微静脉仍收缩
灌 > 流,血淤积在“真毛管网”中 回心血量下降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2)灌 > 流 “毛管”流体静压增高 液体外 渗 (3)缺O2—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血管通透性增加
病理学课件:休克
(二)微循环改变的机制
1.酸中毒 缺血、缺氧致酸中毒, 后者导致血管平滑肌
对儿茶酚胺反应性降低。 2.局部舒血管代谢产物增多
长期缺血、缺氧、酸中毒导致局部扩血管物 质组胺、腺苷、激肽等产生增加。 3.血液流变学改变
血液流速明显降低。 4.内毒素等的作用
LPS及其它毒素等可通过激活巨噬细胞,促 进一氧化氮(NO)生成增多等途径引起血管平滑 肌舒张,导致持续性低血压。
微血栓
巨核细胞
休克肾:示扩张的肾小 内毒素性休克肾
管、间质水肿。
上图示毛细血管中微血栓(结缔组织染 色);下图示巨核细胞。
第四节 休克防治的原则 P134
一.及早预防 二.积极治疗
1. 纠正酸中毒 2. 扩充血容量 3. 合理应 防治器官功能障碍与衰竭
(三)微循环改变的后果
1.“自身输血”、“自身输液”停止 (1)微循环血管床大量开放→血液淤滞在外周→回心血量↓
→心输出量和血压↓→“自身输血”停止。 (2)毛细血管后阻力大于前阻力→血管内流体静压↑→
“自身输液”停止。 2.恶性循环的形成 (1)组胺、激肽、前列腺素E和心肌抑制因子→毛细血管
通透性↑→血浆外渗↑→血液浓缩 →有效循环血量 进一步↓→加重恶性循环。 (2)血压下降 →心脑血管失去自身调节→冠状动脉和脑 血管灌流不足→心脑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3.“自身输液” 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对儿茶酚胺更敏感→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毛细 血管中流体静压↓→组织液回流血管→回心血量↑,称 为自身输液。(第二道防线)
4.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兴奋 →心肌收缩力↑,外周血 管阻力↑→减轻血压下降程度。
(四)主要临床表现
休克的可逆期
图8-3 休克早期的临床表现及机制 致休克的动因
休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件)
肥大细胞 组胺↑
内毒素入血↑ 巨噬细胞、白细胞 TNF-α、IL-1等↑
激肽系统 激肽↑
血管扩张,通透性↑
Clinical example
• 患者,男,40岁,有多年胃溃疡病史。入院前一天解黑便2 次。
• 入院查体: 神志淡漠,血压60/40mmHg,脉搏130次/min, 脉细而弱,皮肤冰冷。入院后病人又解黑便1次。以往血常 规检查在正常范围。给予止血治疗,输液和输血共500ml。 病人24h尿量约50ml.
1.微循环淤血的机制
❖ 酸中毒
❖ 局部扩血管物质堆积, 如腺苷、组胺 及激肽类物质 ❖ 内毒素的作用
❖ 血流缓慢, 血浆外渗, 血细胞黏附、聚 集加重, 血黏度↑, 血流受阻, 毛细血管后 阻力增加, 血液缓慢、淤滞.
2.淤血期微循环变化
前阻力血管扩张, 微静脉持续收缩
前阻力小于后阻力 微循环变化的特点: 灌而少流, 灌大于流
(三) 消化系统功能障碍
胃肠道也是休克时最易受损的器官之一 糜烂、应激性溃疡, 消化吸收不良, 胃肠道屏障功能削弱,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等
(四) 心功能障碍及其机制
(非心源性休克)
❖ 冠脉血流量↓ ❖ 心肌缺氧, 心肌能量供应↓ ❖ 心率加快, 心肌耗氧量↑ ❖ 酸中毒及高钾血症→心肌收缩力↓ ❖ 心肌内DIC, 引起心肌细胞损伤甚至坏 死❖ 多种毒性因子如MDF抑制心功能
• 实验室检查: Hb 90 g/L, pH 7.13,PaCO2 30mmHg ,[HCO3-]16mmol/L, 红细胞压积25%。
休克早期 (微循环缺血缺氧期)
休克期 (微循环淤血缺氧期)
休克晚期 (微循环衰竭期)
(一) 微循环缺血缺氧期(休克早期或代偿期)
最新十二章休克精品课件
最新十二章休克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十二章“休克”相关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休克的定义、分类、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重点掌握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分类及治疗原则,了解休克的诊断方法。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休克的定义、分类及病理生理机制。
2. 了解休克的表现,学会诊断休克的方法。
3. 掌握休克的治疗原则,提高临床救治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难点:休克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特别是微循环障碍与休克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白板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临床案例,让学生了解休克的概念及危害,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a. 休克的定义、分类及病理生理机制。
b. 休克的表现,诊断方法。
c. 休克的治疗原则。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具体病例,讲解休克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4.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选择题和简答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定义、分类、病理生理机制。
2. 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3. 案例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简述休克的定义、分类及病理生理机制。
b. 描述休克的表现,并列举诊断方法。
c. 解释休克的治疗原则,并提出具体治疗方案。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a. 《休克的现代概念》b. 《休克治疗的研究进展》c. 《微循环障碍与休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休克的基本理论,提高临床救治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1. 休克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特别是微循环障碍与休克的关系。
补充说明: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多个环节,其中微循环障碍是关键。
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细胞氧供不足,进而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障碍。
休克的病理生理基础PPT课件
休克分期:
以典型失血性休克为例:
Ischemic hypoxia stage (缺血性缺氧期) Stagnant hypoxia stage(淤血性缺氧期) Stage of microcirculation failure/DIC (微循环衰竭期)
I: 缺血性缺氧期
休克I期微循环变化(少灌少流, 灌少于流)
特征:
血管收缩, 缺血性缺氧
微血管收缩痉挛, 真毛细血管网关闭, 动静脉短路开放,组 织“少灌少流,灌少 于流”
➣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Hypovolemic & Cardiogenic shock
血压↓、减压反射(-)
Traumatic & burn shock 疼痛刺激
微循环衰竭;DIC ,MODS
机制
1. 血管功能障碍 2. 血液凝聚 3. 血管内皮损伤 4. 组织因子 5. 血细胞受损 6. 内毒素等作用
血细胞聚集成团块,似淤泥状,在血管内摆动
休克
● 血液高凝状态血流速度变慢 ● 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 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 血细胞破坏
特点: 血管扩张, 淤血性缺氧
微循环变化: 小血管扩张,前门
开放,后门淤塞,灌而 少流, 血液淤滞
➣ 2.微循环改变的机制
(1)酸中毒
长时间缺血缺氧
组织pO2↓、CO2、乳酸↑
血[H+]↑
微A、后微A、cap前括约肌舒张 平滑肌对儿茶酚胺反应性↓
真cap网开放↑↑ cap前阻力<后阻力 微V、小V持续收缩
二、休克的分类
• 休克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病因分类最常用:
• 低血容量性休克(失血、失液、烧伤等) • 分布性休克(感染性、过敏性、神经源性) • 心源性休克(心梗、心律失常) • 梗阻性休克(腔静脉梗阻、心脏压塞、张力性气
病理生理学网络课件第12章休克课件
脸色苍白,四肢冰冷
出汗
烦躁不安
二、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淤血性
缺氧期、休克失代偿期)
1、微循环状态改变——“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2、微循环状态改变的机制
(1)酸中毒:微血管对儿茶酚胺耐受性↓ (2)局部代谢产物
组胺、K+、腺苷、激肽等
(3)内毒素: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休克 组织胺 激肽(缓激肽) 补体(C3a、C5a) (4)血液浓缩,粘滞度增大 血浆外渗、血流缓慢、血球压积↑,血小板 聚集、白细胞嵌塞
“暖休克”)
病因及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二)按始动环节分类
(三)按血流动力学分类
休克的分期
微循环的改变
微循环组成
一、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期、缺血 性缺氧期、休克代偿期)
1、微循环状态改变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2、微循环改变机制:缩血管因子释放↑ (1)儿茶酚胺 (2)血管紧张素 (3)垂体加压素 (4)TXA2 (5)心肌抑制因子(MDF): (6)炎性介质:内皮素(ET-1)、白三烯(LT3)等
– 1、感染性因素 染引起; 70%左右的SIRS由感
– 2、非感染性因素 严重创伤如多发性骨折、 低血
– 容量性休克等
SIRS的发病机制
1.
2.
播散性炎症细胞活化:炎症级联反应,炎 症介质泛滥 炎症介质失控性释放:播散性炎症细胞活 化可导致炎症介质失控性释放 中性粒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粒细胞相同的炎症介质 外,还释放TNF-α等 内皮细胞:氧自由基、 TNF-α等 血小板: TXA2、 PAF等
第十二章
休 克
(Shock)
讲授内容
• 第一节
休克
病理学基础说课(休克)PPT课件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肃认 真、严谨的态度, 培养学生对问题孜 孜不倦追求,毫不
含糊的医者作风。
11
重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点 难
三种肺炎的病 因、病变起始 部位、范围、 病变性质、基
三种肺炎的 镜下病理变 化。
点
本病理变化。
12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分钟
学前诊断 4分
1
2
医疗事故 导入新课 5分
13
自主 引导
8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 2012 护 理 专 业 的 学生;好奇心强, 动手能力强;具备 一定专业基础及自 学能力;在生活中 对肺炎有一定的了 解;学生个体间的 认知水平有差异; 具备独立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9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效果评价----归纳总结”的 五步教学模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只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 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力 求引导、启发,使学生通过小组协作掌 握知识点。
2.培养学生关爱 患者的意识和救死扶 伤的职业道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4
3 2
5
教
学
1
过
程
7
本教材由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 学两部分内容组成。
病理解剖学是从形态、结构的 角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同学们可以通过实验课自己观察 发病组织的形态、结构改变。
病理生理学是从功能代谢的角 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结 合病历讲授,不但可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贴近临床, 突破理论知识的枯燥性,增加趣 味性。
第十二章休克课件
第十二章休克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第十二章《休克》。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休克的概念、原因、症状及急救措施。
具体内容包括:1. 休克的定义:休克是指由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出现细胞缺氧、功能损害的一种严重病理状态。
2. 休克的原因:包括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
3. 休克的症状:面色苍白、出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尿量减少等。
4. 休克的急救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呼叫急救电话、平卧位、抬高双腿、保暖、尽快补充血容量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克的概念、原因、症状及急救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休克的概念、原因、症状及急救措施。
难点:休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教材。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关于休克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休克的严重性。
2. 知识讲解:讲解休克的概念、原因、症状及急救措施。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诊断和鉴别诊断休克,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如何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
4. 课堂练习:给出几道关于休克的题目,让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休克概念: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细胞缺氧、功能损害。
原因:失血、创伤、感染、心脏疾病等。
症状:面色苍白、出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尿量减少等。
急救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叫急救电话、平卧位、抬高双腿、保暖、补充血容量。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某同学在体育课后感到头晕、出汗、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
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同学可能出现了什么情况?并给出相应的急救措施。
答案:该同学可能出现了休克。
急救措施:1. 保持呼吸道通畅,让该同学平卧,抬高双腿。
《病理学-休克》课件
针对病因治疗
根据具体病因,如止血、抗感染、扩容等。
休克的并发症和预后
• 多器官功能衰竭 • 休克性肺炎和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 • 预后受休克原因、早期诊治和合理护理的影响
《病理学-休克》PPT课件
探索休克的定义、分类、病理生理过程、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 治疗原则、并发症和预后。
什么是休克
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全身器官灌注不足所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
1全身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 Nhomakorabea2
休克引起多个器官灌注不足,导致器官
代谢异常和功能障碍。
3
血液循环障碍
休克导致血流量减少、血管内血液压力 下降,进而影响组织器官灌注。
细胞代谢紊乱
缺血和缺氧引发细胞内ATP生成不足,导 致能量供应和代谢紊乱。
休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血容量不足
失血、体液流失或容量分布异常等导致有效循 环血量不足。
心脏泵功能减退
心脏泵功能受损,无法提供足够的血液供应。
血管阻力改变
血管收缩或扩张导致外周血管阻力改变,影响 循环血流。
血液氧合不足
氧分压下降、氧输送减少以及细胞对氧的利用 障碍。
休克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 血压和脉搏异常,如低血压、快速脉搏 • 多个器官功能异常,如呼吸窘迫、意识障碍 • 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异常
休克的治疗原则
基础治疗
包括补充液体、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等。
病理生理学休克shock课件
病理生理学休克shock 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病理生理学中休克(Shock)这一主题展开,主要涉及教材第十二章“血液循环异常”中的第三节“休克”,详细内容包括休克的定义、分类、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休克的概念、分类及病理生理机制;2. 掌握休克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休克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和处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与诊断;2. 教学重点:休克的概念、分类、治疗原则及初步评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临床案例,引导学生们思考:患者出现哪些症状和体征时,我们应该考虑到休克的可能性?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1)休克的概念、分类及病理生理机制;(2)休克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3)休克的治疗原则。
3.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一道关于休克的典型题目,让学生了解考试中可能出现的题型及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休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确保学生们对所学知识有清晰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1. 休克的概念、分类、病理生理机制;2. 休克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3. 休克的治疗原则。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休克的概念、分类及病理生理机制;(2)阐述休克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2. 答案:(1)休克的概念:休克是指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从而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和功能障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分类: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
病理生理机制: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进而引起细胞代谢紊乱、炎症反应激活、凝血功能障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心源性休克(常见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肌 炎 和心律失常等)
4.神经源性休克(见于高位脊髓麻醉或损伤、 剧烈疼痛)
5.过敏性休克(常见药物、血清制品过敏性休 克)
2021/2/17
5
19:46
(二)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
1. 低排高阻型(低动力型) :较常见如低血 容量性、心源性和大多数感染性休克。
② 缺血缺氧,血管内皮受损,启动内源 性凝血系统
③ 2021/2/17 创伤性、内毒素性休克更易发DIC
24
3. 休克晚期
特点:
麻痹性扩张; 微血栓形成; 不灌不流; “无灌流”。
19:46
⑵ 临床表现
• 严重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BP↓↓ • 休克转为不可逆:
a .多器官功能衰竭 b . DIC发生
15
19:46
• 微循环变化:(缺血)
使心、脑以外大多数器官前阻力血管收缩, 微循环灌流量↓,组织缺血缺氧。
a. 痉挛、缺血; b. 毛细血管网关闭; c. 前阻力后阻力; d. 少灌少流。
2021/2/17
16
19:46
⑵ 微循环改变的代偿意义:
1) 有助于休克早期动脉血压的维持。 • 机制: ① 外周总阻力↑
2021/2/17
18
19:46
(2)临床表现:
• 主要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有关。 ① 腹腔、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苍白、四肢厥
冷、尿量↓、肛温↓ ② 外周血管收缩→BP维持不变、脉压↓ ③ 汗腺分泌→大汗淋漓 ④ 高级中枢兴奋→烦燥不安
2021/2/17
19
(4) 休克早期的临床表现及机制
致休克的动因
㈠ 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 尽管休克发生原因不同,但有效灌流量↓
是多数休克发生的共同环节(基础) • Q主要取决于: ① 心泵射血功能;
② 有效血容量; ③ 血管舒缩功能。
2021/2/17
9
(一)、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血容量充足
心泵功能正常 血管容量正常
19:46
• 休克发生始动环节:
① 血容量量减少(如失血、失液等) ② 心输出量急剧降低(如心源性休克) ③ 外周血容量扩大(如过敏性、神经源性
肾淤血
休克期临床表现及机制 微循环淤血
回心血量 心输出量
皮肤淤血
肾血流量 少尿、无尿
BP
脑缺血
神志淡 漠昏迷
皮肤紫 绀,出 现花纹
3.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
19:46
⑴ 微循环变化
微循环衰竭,微血管麻痹并丧失对血
管活性物质的反应,并进而导致 DIC 发生
• DIC发生机制
① 血流更趋缓慢、血液浓缩,血池及微 血流瘀泥形成,血流停滞
② 心输出量↑ ③ 回心血量↑ a. 自身输血(V收缩) b. 毛细血管内压↓组织液重吸收↑
2021/2/17
17
19:46
2) 有助于心脑血液供应(血液重分布)
• 机制:(微血管反应非均一性) 由于不同器官的血管对CA反应性不
同,导致心脑血管相对扩张,而皮肤、 腹腔脏器、肾血管收缩,保证重要器官 血液供应。
明膜形成等多种病变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 临床出现进行性呼吸因难,吸氧也难
以纠正的缺氧,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2021/2/17
32
毛细 淋巴管
休克肺:扩张的血管 旁毛细淋巴管
上图:正常肺组织 下图:休克肺合并肺水肿
19:46
微血栓
巨核细胞
休克肾:示扩张的肾小 内毒素性休克肾
管、间质水肿。
2021/2/17
3
19:46
(二)、概念
• 根据微循环学说,休克可定义为各种原 因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微循环灌 流量急剧降低为主要特征,进而引起重要 生命器官与细胞功能严重障碍的全身性病 理过程。
2021/2/17
4
二、病因和分类
19:46
(一)、病因分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失血或失液性)
2021/2/17
30
19:46
㈢ 重要器官的变化
1.急性肾功能衰竭
• 休克初期→血液重分布(肾缺血)→功 能性肾衰竭
• 休克进一步发展→肾持续缺血(肾小管 坏死)→器质性肾衰竭
2021/2/17
31
19:46
2.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休克肺) (1)休克肺形态学变化 • 肺水肿、出血、血栓形成、肺泡腔内透
典型病例(2)
• 男,28岁。因血吸虫病脾功能亢进而进行脾 切除术,手术进行良好。术后12h突发高热,水 样腹泻、粪质少,继而神志不清、昏迷。脸色灰 暗、发绀,皮肤绛紫色,呈花纹状。皮肤弹性降 低,眼窝深陷。BP 0,心音钝、120次/分。呼吸 深速,尿量极少, PH 7.35,
• CO2 CP 19mmol/L,PaCO2 24.4kPa(33mmHg)。
休克晚期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或系统) 功能衰竭。
2021/2/17
35
五、临床治疗原则
1.改善微循环: ⑴ 补充血容量(需多少,补多少) ⑵ 降低外周阻力(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⑶ 增强心泵功能
2.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乳酸酸中毒 5%NaHCO3应用
3.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肾、肺、心)
⑴ 保护细胞功能:皮质激素,654-2应用 ⑵ 防治DIC发生
休克
SHOCK
讲授内容
19:46
• 概述 • 病因和分类 • 休克的发病机制 • 休克时机体代谢和功能改变 • 休克的防治原则
2021/2/17
2
19:46
一、概
述
(一)、研究休克的历史概况
1. 症状描述阶段:shock原意是“打击、震 荡”;
2.“急性循环”阶段:休克的关键是血压下降;
3.“微循环学说”阶段:休克的关键不在于血 压而在于血流。
2021/2/17
13
19:46
• 机制: ① 休克的动因导致交感 - 肾上腺髓质系 统兴奋使儿茶酚胺(CA)大量释放。 ② 其它缩血管体液因子如:血管紧张素Ⅱ、
血栓素A2(TXA2)、心肌抑制因子 (MDF)等分泌增加。
2021/2/17
14
19:46
1. 休克早期(缺血性缺氧期)
2021/2/17
子释放;
WBC嵌塞,血小 板、RBC聚集。
血管反应性丧失; 血液浓缩; 内皮受损; 组织因子入血; 内毒素作用; 血液流变性质恶化。
影响
代偿作用重要; 失代偿:回心血量 组织缺血、缺氧。 减少;血压进行性
休克期的影响更严重; 器官功能衰竭;
下降;血液浓缩。 休克转入不可逆。
典型病例(1)
19:46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心率加快 心收缩力 加强
腹腔内脏、 皮肤等小血 管收缩,内 脏缺血
儿茶酚胺分泌
皮肤缺血
汗腺 分泌 增加
CNS 高级部 位兴奋
脉搏细速 尿量减少 脉压减少 肛温降低
脸色苍白 四肢冰冷
出汗
烦躁 不安
2.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
19:46
⑴ 微循环变化
• 以淤血为主,由于前阻力血管舒张而微静脉仍处 于关闭状态,微循环淤血。灌而少流,灌流。
2021/2/17
上图示毛细血管中微血栓(结缔组 织染色);下图示巨核细胞。 34
19:46
3.急性心力衰竭
• 休克初期,由于血液重分布,心功能不受影响 • 休克进一步发展可导致急性心力衰竭 • 机制:①冠脉血流量↓
②酸中毒和高钾血症 ③心肌抑制因子(MDF)形成 ④心肌DIC形成
4.多器官功能衰竭:
2021/2/17
19:46
36
19:46
THE END
2021/2/17
37
• 机制:
①乳酸酸中毒(前后阻力血管对H+耐受性差异) ②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③局部代谢产物、如腺苷等
④血流流变学改变:
2021/2/17
21
2. 休克期 (淤血性缺氧期)
血液流变性质改变, 血流阻力增大。
水
影响:
1.“自身输血”停止,血液大量淤积; 2.“自身输液”停止,组织液生成↓,血液浓缩; 3. 血压进行性下降,心、脑缺血。
2021/2/17
26
休克发展过程中微循环3期的变化
休克早期
休克期
休克晚期
痉挛、收缩; 微血管收缩反应, 麻痹性扩张;
特点 前阻力后阻力; 扩张,淤血;
微血栓形成;
缺血,少灌少流。 “灌”“流”。 不灌不流。
交感-肾上腺髓 质系统兴奋;
机制 缩血管体液因
子释放。
H+,平滑肌对 CA反应性; 扩张血管体液因
2. 高排低阻型(高动力型) :见于部分感染 性休克。
2021/2/17
6
19:46
CI R BP CVP
低动 ↓↑↓↓力型高动 ↑
↓
↓
↑
力型
2021/2/17
7
19:46
(三)按休克发生始动环节分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 2、心源性休克 3、血管源性休克
2021/2/17
8
19:46
三、休克的发病机制
• 上述2个病例的微循环变化分别属于哪一个期?
2021/2/17
29
四、休克时机能代谢变化
19:46
㈠ 代谢障碍
供氧不足,糖酵解加强,导致酸中毒 能量代谢障碍:ATP生成↓
㈡ 细胞损伤
• 主要造成生物膜损伤 • ATP↓→ 钠泵失灵 导致:
①细胞水肿 ②高钾血症 ③细胞器损伤(线粒体,溶酶体变化)
男,24岁。因石块砸伤右下肢3h 急诊入 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