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中外古代改革

合集下载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综合训练 中国古代史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综合训练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1.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 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D.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 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王畿之地。

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 开发边疆地区B. 实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C. 巩固周王统治D. 保障贵族集团对政权的垄断3. 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下达各官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

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而是直接交与御史大夫办理。

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 牵制承相,加强君权B. 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C. 掌控军权,统领全国D. 控制地方,便于中央集权4. 西汉时期,盐业官营的形式,是在产盐区设置的盐官备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放。

铁业官营的形式,是由产铁区设置的铁官采冶铸造,发卖铁器。

盐铁官营A. 表明政府鼓励工商业的发展B. 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C. 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D. 稳定盐铁价格保障民生5. 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A. 北庭都护府B. 安西都护府C. 西域都护府D. 宣政院6. 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

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

”这一改变的原因是A. 顺应了秦始皇集权的需要B. 汉高祖吸取秦亡的教训C. 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国情D. 汉武帝开疆拓土的需要7.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

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起到思想启蒙作用D.建立了民主政治2.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相似点有( )①都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实施的改革②目的是富国强兵③都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文化④都使本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转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3.上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宋神宗与宰相文彦博的这一段对话表明了( )A.皇权空前加强B.改革遭到官僚和百姓的共同抵制C.皇权与官僚的利益冲突D.皇权与官僚阶层的依存关系4.下面是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据《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影响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先进政治制度的确立B.国内外市场的扩大C.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D.生产关系的变革5.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6.俄国1861年改革为其走向现代化准备了条件。

此处的“条件”主要是指( )A.农奴受到农奴制的束缚B.废除了农奴制C.增强了军事力量D.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7.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同时孕育在明治维新中。

”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上富强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上富强8.我们之所以称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它( ) A.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B.主张爱国救亡,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C.提倡新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颁布了《定国是诏》,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9.材料 (东)汉明帝刘庄即位后“遵奉建武(汉光武帝刘秀)之教,有加而无改”。

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卷(附答案):中国古代史

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卷(附答案):中国古代史

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卷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1.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传说中的五帝嬗递和尧舜禹的禅让都是纯粹出于公心,即所谓“公天下”;禹传启,把原属于部族内部的传递,变为父子相传,古人谓之“家天下”。

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家国同构观念的萌生 D.继承人的品德优良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3.某思想家曰:“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这主要反映了( )A.孔子“仁”和“礼”的思想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一切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4.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封文件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C.实行郡县制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5.《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A.起因于官吏的贪腐B.反对实施郡县制C.以六国贵族为主力D.得到了广泛响应6.董仲舒在“五行相胜”中指出,“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

”这说明董仲舒( )A.杂糅儒家和道家相关思想 B.承袭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想C.呼唤周代礼乐制度的回归 D.倡导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7.《后汉书·蔡伦传》记载:“缣(细绢)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卷四新人教版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卷四新人教版

〔综合卷四〕1、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假设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2、?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

内外陈奏事件有折奏,有题本,折奏或奉朱笔,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那么传知各衙门钞录遵行。

〞这说明( )3、梭伦改革前,城邦公职人员由贵族会议“自行选举〞。

改革后,公职人员先由各部落投票预选候选人,然后再在这些候选人中抽签产生。

这一变化有利于( )4、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含有很大意义〞“专就民族扩大一方面看来.那价值也真不小。

〞“这便是把二千年来的东胡民族,全数融纳进来.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成分〞。

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5、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拟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

〞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6、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

这些外交活动( )7、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8、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假设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迅速传播B.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D.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9、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卷一新人教版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卷一新人教版

〔综合卷一〕1、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平原君门客四千,孟尝君门客三千,信陵君门客三千, 春申君门客三千。

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 )2、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方法来对转运使进展监视。

这说明在宋朝( )3、古代雅典公民参加公民大会时会得到装饰着各种图像的青铜或铅制的证牌,公民可凭此在参加完会议后获取一定的薪酬。

这说明古代雅典( )4、负责起草?独立宣言?的杰斐逊曾在一封信中宣称.他起草的文件只经过富兰克林等人轻微的修改就通过了。

后经历史学家研究发现.?独立宣言?其实被改动之处达86处,约占全文四分之一的篇幅.在内容中还删除了反对奴隶制的重要段落。

由此可知( )A.需要对史料的背景调查考证并进展史料批判B.回忆录与书信属于一手史料且可信度非常高C.只要对史料敢于作新解释就可以得出新结论D.回忆录与书信等史料具有主观性,没有可信性5、如果说1954年宪法开启了一个新制度,那么这个制度的契机和雏形早已在?共同纲领?中孕育了。

这说明1954年宪法( )6、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那么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假设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7、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两家棉纺织厂,但短短的时间内棉纺织厂开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

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8、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承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

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发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

以下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9、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天生就善的“圣人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的“中民之性〞、生来就恶并只能采用刑罚手段处置的“斗筲之性〞。

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测试卷 中外古代政治

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测试卷 中外古代政治

中外古代政治一、选择题1. 在考古发掘中、商代晩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构成了中原早期都城“大都无城墙”的鲜明特色。

对此解释最有可能的是()A. 皇权至上的强大吸引力B. 经济能力不足无力修建城墙C. 尚未掌握城墙修建技术D. 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2.《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扞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

”对这句话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A.分封的诸侯大多为同姓子弟 B.诸侯有为天子镇守疆土义务C.实行宗法制以维护国家统治 D.通过封侯建国抵御异族侵扰3.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 )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B.刺史制的建立C.郡县制的推行 D.科举制的确立4.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5.有学者在论及古代某项政治制度时说:“此制度变乾纲独断为集体议政,且其形成的决策、监督、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也使得我国古代的政治架构逐渐去除了原始的粗糙,内部的稳定性大大加强。

”材料所指制度应指( )A.世卿世禄制 B.三省六部制C.三公九卿制 D.内阁六部制6. 在人口众多的古代中国,如果没有一种合理的向上流动的途径,就会出现很多闲人整日无所事事,日久必然滋生事端的现象,而科举考试促使人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忙于读书、参加考试。

这表明科举制( )A.摧毁了门阀政治B.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权基础C.促进了社会公平D.—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7.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言谏两部分组成。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讲)(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讲)(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2021年高三二轮复习讲练测之讲案【新课标版历史】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考向一古代东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讲高考(1)考纲要求知道梭伦改革(必修一已讲,故这里考纲并未单独作为考点列出);知道并理解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命题规律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也是必考内容。

多数课标地区仍是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改革背景、内容和影响;从命题形式看,有时也将古代的改革、近代的改革或者中外改革综合对比命题考查;同时也会涉及选择题的考查。

从社会热点看,当前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大力提倡公正、公正,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等热点。

因此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全面理解把握本考向。

例1【2022年重庆卷历史,题10】“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

”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期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

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D.既照看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例2【[2022年四川卷历史,题1】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答案】A【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四大改革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同学运用学问分析问题的力气。

商鞅变法、汉武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都在确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但与题干“倾邻国而雄诸侯”的信息相符的只有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

例3【2022年安徽卷历史,题12】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2.讲基础关键词: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1)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经济上:颁布解负令和进展工商业的措施;政治上:按财产划分等级,创立四百人会议,组建民众法庭)、特点(公正、中庸、不偏不倚)和影响(2)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重农抑商、嘉奖耕织;嘉奖军功,按军功授爵;实行什伍连坐制;废井田,开阡陌;推广县制;统一度量衡;移风易俗)和影响(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推行均田制;整顿吏治;迁都咸阳;革除旧俗)和影响(4)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富国: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市易法;强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育才:改革科举制度和改革学校训练制度)和影响3.讲典例变法措施结果A 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嘉奖耕织和嘉奖军功“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修综合练 (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修综合练 (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修综合练(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1.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

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2.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这说明董仲舒()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3.“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

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

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A.战争频繁铜镜难得B.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C.政府禁止奢侈之风D.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4.甲午战后,康有为认为变法必从京师开始,必从王公大臣开始,才能成功。

为此,康有为自己出资印刷《中外纪闻》,免费分送,还组织了具有浓厚官方色彩的京师强学会,这实际上是一个京师高级官员俱乐部。

康有为的这些做法说明维新派()A.意图自上而下地推行变法B.利用政党组织和宣传改良C.能够抓住变法成败的关键D.制定推进变法的正确策略5.图片取材于某中学生创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

结合所学判断,农奴获得自由()A.即获得了土地、权力和财富B.指的是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C.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D.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6.【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的作用的。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卷二新人教版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卷二新人教版

〔综合卷二〕1、?贏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贏政比拟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

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3、负责起草?独立宣言?的杰斐逊曾在一封信中宣称.他起草的文件只经过富兰克林等人轻微的修改就通过了。

后经历史学家研究发现.?独立宣言?其实被改动之处达86处,约占全文四分之一的篇幅.在内容中还删除了反对奴隶制的重要段落。

由此可知( )A.需要对史料的背景调查考证并进展史料批判B.回忆录与书信属于一手史料且可信度非常高C.只要对史料敢于作新解释就可以得出新结论D.回忆录与书信等史料具有主观性,没有可信性4、1951年12月,毛泽东说,“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

〞这说明( )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6、“500年前,非洲人拿着象牙,欧洲人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拿着象牙,非洲人拿着?圣经?。

〞这句话突出反映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7、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忧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

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8、美国某历史学家曾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苻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外表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

这说明该学者认为理学( )9、2006年8月24日,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5号决议,冥王星被正式从九大行星中除名,而将其列入“矮行星〞。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山东省聊城市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21年滨州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战国时期,正是基于商鞅和秦孝公等顺应了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大胆变法,才为秦国最终奠定了大一统伟业。

――《重大改革》材料二历史不能重演,商鞅变法的恶果是不能以秦国暂时强大来抵消的。

商鞅式的强国之法趋人步入功利追逐,必然导致日后的治理危机,社会不和谐而崩溃之日近矣。

――《再评商鞅》(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措施并概述其意义。

(2)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评价角度有何不同?综合两则材料,从史学研究视角,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有效信息及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注意题目要求“经济方面”。

第(2)问根据对两则材料的分析、理解,可以看出材料一主要肯定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材料二主要说明其局限性。

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要掌握全面和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

答案:(1)废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意义: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国家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答出其中3点即可)(2)材料一:肯定了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材料二:指出了商鞅变法的局限性。

评价: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2.(2021年潍坊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

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是“消极的汉化”,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

另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把拓跋部的政权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符合历史必然趋势的。

(1)为解决材料一中的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2)你同意材料二中哪一种观点?说明理由。

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练习 中国古代史.

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练习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1.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 非常重视祭祀B. 注重精耕细作C. 农业地位很高D. 国家正式形成2. 夏朝时期,天下万国,夏王为“诸侯之长(盟主)”,到了周朝,“天下一家”,周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各部族文化融合的加强B. 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C. 政治制度的宗法伦理化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3. 商人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制定历法,并将天象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因此,他们结合天象、历法和占卜,作为行事的依据。

由此可见,商代A. 历法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B. 观测天象是为了解自然C. 占卜是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D. 生活带有宗教神秘色彩4. 周初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周武王姬发封其兄弟立国者15人,姬姓立国者40人。

这说明分封制的突出特点是A. 等级B. 血缘C. 嫡长子继承D. 世袭5.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A. 分封制的瓦解B. 井田制的推行C. 宗法制的衰落D. 百家争鸣出现6. 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A. 重建政治秩序B. 变革政治制度C. 发扬民本思想D. 构建官僚政治7. 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秦朝的这种做法( )A.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 实现了思想统一C. 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D. 导致了暴政统治8.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 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 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 对西汉“推恩令”持肯定态度D. 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9. 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

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综合检测卷 中国古代史

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综合检测卷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一、单选题1.商代的甲骨卜辞对商人的农事活动有大量的记载,几乎包括与农业有关的各个方面,后世所谓“五谷”、“六畜”在卜辞中也都有反映。

这说明当时A. 小农经济开始形成B. 农业已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部门C. 占卜抑制经济发展D.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促进农业发展2.(史记•周本纪》中载:“褒姒不好笑……(周)幽王为烽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与材料描述相关的制度是A. 禅让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察举制3.有学者指出,宗法制度由氏族公社后期的父系家长制发展而来,后来演变成以区分嫡庶之间权位分配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这种制度以嫡为大宗,庶为小宗,小宗之嫡在本支中为大宗,庶仍为小宗。

据此判断,先秦时期的宗法制①源于最初国家形成时期②“传贤”演化为“传子”③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④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关系A. ①③B. ②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4.有学者在谈到先秦最后时期“鼎制”的破坏时指出:“秦人所作变革对摧毁整个用鼎制度来说,产生了大于其他列国的作用。

因为秦人的新制度,通过统一六国的过程,显然对东方六国之地发生过很大影响,加速了周人传统鼎制的破坏”。

当时“秦人的新制度”表现为①实施按军功大小封赐的军功爵制②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③确立废井田开阡陌的土地私有制④建立由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制度A. ①②B. ③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5.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提出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该学派A. 主张超然于物外的逍遥B. 强烈反对任人唯亲C. 推崇以严刑峻法来治国D. 提倡重建周朝制度6.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楚辞的杰出代表。

下列选项中与《离骚》文学创作手法(风格)相似的是A.“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C.“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D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7.《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 中国古代史

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一、单选题1.周初的统治者在咀嚼胜利果实的时候,体味到一个深刻的道理——“天命靡常”,牧野之战中“前徒倒戈”的历史事实,让统治者深切感到“小民难保”。

于是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这说明周初A. 儒学居于统治地位B. 出现敬天保民观念C. 盛行功利主义思想D. 神权王权紧密结合2.商朝君主大都称帝,如帝甲、帝乙、帝武丁、帝太康、帝辛等。

周朝君主都称王,如周武王、周成王、周厉王、周幽王等。

春秋时楚国国君率先自称为“王”,跟中原的宗主周王齐列。

战国时,各国国君都自称为“王”,尤其是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有了并称“东、西帝”的提议。

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历史现象表明A. 分封制已经废除B.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确立C. 郡县制全面推行D. 诸侯僭越权力的现象严重3.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

士阶层的分化A. 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D. 是宗法制强化的产物4.春秋战国时期,“新乐”兴起。

孔子的弟子子夏认为:新乐进退无序,“奸声以滥,溺而不止”舞者的动作犹如猴戏,观赏之后既不能述说礼乐的美妙,又不能体会古人的道理。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 社会转型下新旧文化的冲突B. 政治专制影响评判问题的客观性C. 战乱环境中艺术发展受制约D. 文化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5.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即保证授予普通人民一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墨子提出统治者必须采取措施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管子也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这表明当时A. 以民为本思想成为主流B. 各家思想逐渐融合C. 富民利民观念得到重视D. 政府支持农业发展6.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

高考历史2021届二轮复习综合测试题

高考历史2021届二轮复习综合测试题

综合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4.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封少弟康叔于殷故地卫。

鉴于“酒之失,妇人是用,故纣之乱自此始”,周公要求康叔“刚制于酒”,有敢“群饮”者杀之,“惟殷之迪诸臣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教之”。

这反映出当时()A.儒法两家学说相融合B.粮食产量低不应酿酒C.稳定政局为首要任务D.重视私营手工业发展25.史料记载,汉代富农和地主在生产力方面拥有着耕牛和铁犁的巨大优势,而贫穷的农民无力购买,只能继续使用木制工具,经营稍有不善便会破产而出卖土地。

材料反映了当时()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铁器牛耕技术尚未发展成熟C.土地私有制遭破坏D.生产技术进步加剧贫富分化26.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当地发生瘟疫,他创建“安乐坊”收治病人,闻说三年医好病人千人以上,得到朝廷的承认,继而买田收租、以租金维持病坊的日常支出。

后来,朝廷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

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政府享有很大的自主权B.确立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C.政府重视对民众的医疗救助D.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27.明代督抚是出于督察地方军事的初衷设置的,到了清朝督抚集地方司法、行政、军事、教化等于一身,并代理皇帝监察地方,宣布圣谕,行使职权,同时把地方情况反馈到中央。

这一变化说明()A.皇权与相权矛盾得到和解B.地方行政效率大大减低C.清政府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君主统治严重依赖督抚28.A.是黄海海战中清军战败的根源B.体现了清廷向西方学习的态度C.反映出北洋海军整体装备落后D.导致北洋水师受到列强的牵制29.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写道:“吾见夫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循斯现象,于人身则必死,于社会则必亡。

”据此可知,他()A.强调思想解放以身体改造为基础B.指出中国急需开展体育教育C.认为中国国民身体素质普遍低下D.鼓励青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30.1939年1月,毛泽东在为《八路军军政杂志》撰写《发刊词》时明确肯定:“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由于上级领导的正确,由于指战员的英勇,由于人民的拥护,由于友军的协助,这四者是八路军所以获得成绩的原因。

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卷 中国古代史

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卷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1.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

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A. 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B. 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C. 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D. 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2.公元前6世纪中叶,许多诸侯国内公室衰微、世卿执政,卿大夫争相兼并土地、占有财货,美其名日求富。

各大卿族以已之“富"在不同阶层中吸附私属,最终使得上至公子王孙,下至土庶人都有机会求富。

这一现象A. 得益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B. 表明官僚政治体制逐渐成型C. 根源于周王室的腐败和衰微D. 推动了新型政治关系的形成3.白狄鲜虞氏所建的中山国处于赵、燕、魏之间。

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

在中山王方壶铭文中也“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

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的记录。

由此可知A. 鲜虞氏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B. 反映出礼乐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C. 体现了中山国文化对华夏文化的认同D. 战国时期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民族融合4.《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晋六卿灭祁、羊舌氏,于是“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

任命十人为县大夫。

所举十人中,其中两人因为“有力于王室”,四人因为“余子之不失职,能守业者也”,另四人则“以贤举”。

这反映出当时A. 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君权B. 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C.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 国家政治建构的转变5.《淮南子》论述先秦某思想家时说:“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该思想家A. 受教于孔子B. 重义轻利C. 集法家思想之大成D. 主张兼爱、非攻6.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改革同步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改革同步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

1.(xx·山东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2)问,在回答第一小问时,关键是能够根据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分别得出“创立新制度”和“学习汉族(或中原)文化”的结论。

在回答“相同作用”时,关键是要从经济、政治、民族关系等几个角度进行概括。

答案:(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

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2.(xx·淮安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商、官(指官吏)三者,国之常官(这里指职业)。

……金(黄金,指货币)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

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劝,活跃的意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

金一两生于境内(指国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

粟十二石生于境内,金一两死于境外。

国好生金于境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

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商君书·去强》(1)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的商业思想。

材料二“盖制(制,管束的意思)商贾者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恶其衰,衰则货不通。

”——《王文公文集》(注:王文公即王安石)(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在农业与商业的关系上与商鞅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结合变法内容说明王安石是如何实践“制商贾”的?答案:(1)商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一,商业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商业要服从农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古代改革一、选择题1. 梭伦改革前,有人这样描述当时的雅典:“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缴纳5/6的收成,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

”“六一汉”制度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 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B. 是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C. 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D. 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2. 萨拉米斯岛丢失后,在几次收复无果后,雅典统治者下令不准人们提收回萨拉米斯岛,否则格杀勿论。

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梭伦曾装扮成疯癫诗人,鼓动雅典公民的爱国精神。

“疯诗人事件”最能表明A. 梭伦具有振兴城邦的爱国热情B. 梭伦是雅典改革的最佳人选C. 雅典的阶级矛盾已激化到极点D. 雅典的改革已成为历史潮流3. “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

”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

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A. 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B. 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C. 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D. 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4. 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中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

”这一全新的因素主要来源于A. 废除债务奴隶制 B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 建立“四百人会议”D. 鼓励发展工商业5. 梭伦改革后,“穷人只能作为公民大会的成员或作为陪审员来参与国政。

但这两种权利,尤其是后一种权利,到后来却证明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就渐渐成为法律和城邦的真正主人”。

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 平民成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B. 平民在城邦事务中取得了一定的参与权C. 贵族在政权中已无足轻重D. 雅典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公民民主制度6. 梭伦改革中,制定新法典取代德拉古的严酷法律,只保留了其中有关杀人罪判死刑的部分,还制订禁止厚葬、抚恤为国牺牲公民的亲属等法令。

这些改革措施A. 具有一些人文主义色彩B. 维护工商业奴隶主利益C. 援引罗马自然法的精神D. 体现梭伦改革中庸主张7. 《容斋随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

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

独秦不然……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 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B. 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C. 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D. 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8. 《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

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A. 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B. 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C. 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D. 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9. 商鞅在变法时规定:民众“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 统治者重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 有利于杜绝奴隶存在C. 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D. 禁止商业的发展10. 《战国策》载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鬻(指土地有封赐而无交易)”的原则。

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 土地兼并现象得到遏制D. 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11.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的这一评价A. 有利于推行法家治国思想B. 肯定了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C. 意在赞赏秦孝公善于用人D. 主张“以法治国”来巩固统治12.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主管宗庙礼仪,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少府主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主管皇帝家族事务,卫尉主管宫门屯卫。

这些举措体现的核心政治理念是A. 唯才是用B. 天下为家C. 民主法治D. 天下为公 13. 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 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B. 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 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 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14. 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A. 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B. 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C. 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D. 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15.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

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16. 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选项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A.“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促进民族交融B.“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激化民族矛盾C.“班赐冠服”——废除鲜卑文化D.“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削弱国家对人民的控制17. 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A. 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 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 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 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18.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

这充分反映出A.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 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优秀传统C. 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D. 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二、材料分析题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魏书·李安世传》材料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请回答:(1)材料一中认为均田制推行的原因是什么?(2)你同意材料二中哪位史学家的观点?说明同意的理由。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第二是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第三是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的确,一切所谓政治革命,从头一个起到末一个止,都是为了保护一种财产而实行的,都是通过没收(或者也叫作盗窃)另一种财产而进行的。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材料三最重要的是,梭伦使城市事务与普通自由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

他不能再呆在家里说什么,“哦,我今天公务繁忙”或“天正在下雨,我最好呆在家里”。

他被期待着恪尽职守:参加市政会议,并担负起保卫城邦安全与繁荣的重要职责。

——房龙《人类的故事》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维护了“人民”的哪些权利?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一突出特点?(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哪些措施具有“政治革命”的性质。

分析梭伦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梭伦改革的主要影响。

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六一汉”的认识。

“六一汉”是指无力还债的平民,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保留收成的1/6。

“六一汉”的状况是当时雅典下层平民的生动写照。

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是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故选D。

材料说明雅典说明平民有沦为奴隶的风险,恰好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缺陷,故A错误,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雅典经济高度发达,排除B;材料是雅典要调整政治经济关系的背景而非产物,排除C。

故选D。

2.【答案】A【解析】公元前600年左右,年约30岁的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统帅部队,一举夺回了萨拉米斯岛。

赫赫军功使梭伦声望大增,成为雅典最负名气和影响的人物,也为他日后实现改革弊政的宿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梭伦是否是最佳人选,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阶级矛盾,故C项错误。

题干没有提及雅典的改革,排除D。

3.【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即在平民和贵族间取得平衡,限制土地数量是为了照顾平民利益,没有剥夺贵族的土地是在维护贵族部分特权,D项正确。

A项只是反映一个阶级,不符合题目中的“两个阶级”;“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不符合“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B项错误;梭伦废除了债务奴隶制,按照财产重新划分等级来代替血缘等级,C项错误。

4. 【答案】B【解析】“为当时的旧体制中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指的是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ACD均与“私有财产”不符,排除。

故答案选B。

5. 【答案】B【解析】古代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平民有一定的参政权,材料“穷人只能作为公民大会的成员或作为陪审员来参与国政”“渐渐成为法律和城邦的真正主人”正说明了这一点,故B项正确。

贵族财产多,地位等级高,拥有较多的权利,平民并不是城邦的最高统治者,故A、C两项错误;雅典建立比较完善的民主制度是在克里斯提尼改革之后,故D项错误。

6. 【答案】A【解析】“制订禁止厚葬、抚恤为国牺牲公民的亲属”的条款注重关怀民众,体现出人文主义的色彩,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说明是从工商业者角度出发,故B错误;自然法是强调理念,不是具体法律条文,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不偏不倚的思想,故D错误。

7.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B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C项说法是错误的;D项不符合实际情况。

材料中提及“独秦不然”即用相并非必是其宗族及国人,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

故A正确。

8.【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通过清查和登记全国人口,有利于国家加强对人口的控制和管理,并削弱贵族势力,故B项符合题意;编户齐民制度是按照地域管理百姓的方式,不是向亲缘的转变,A项不符合题意;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政府了解基层人口变化,不利于新兴地主隐匿人口,C项不符合题意;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不会因户籍管理制度的推行而变化,D 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本业”,指男耕女织;“末利”,指商业和手工业;“复其身”,就是免除其本身的徭役;“收孥”就是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奴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