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问题下的哲学思考

合集下载

绿色发展道路的哲学探析

绿色发展道路的哲学探析

绿色发展道路的哲学探析绿色发展道路的哲学探析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绿色发展道路成为了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

绿色发展道路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模式或发展战略,更是一种哲学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对绿色发展道路进行探析,旨在揭示其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观绿色发展道路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观念融入了深厚的哲学思考。

传统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人只有明白其处境与自然密切相关,才能实现持久发展和平衡进步。

绿色发展道路的哲学观念要求人类摒弃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和环境破坏,以平等、合理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绿色发展道路强调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这在哲学思考中具有重要意义。

哲学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幸福和满足来自于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对自然的无限掠夺。

绿色发展道路要求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品质。

哲学上强调,人类的存在和发展目标应当以人类幸福、社会公正和生态健康为导向,绿色发展道路正是这一目标的体现。

三、生态文明观与环保伦理观绿色发展道路的哲学思想还体现在生态文明观和环保伦理观方面。

传统哲学思考认为,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源之一。

绿色发展道路提出,只有通过发展生态文明并树立环保伦理观,才能改变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环保伦理观则呼吁人们从道德层面去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追求生态永续发展。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提出绿色发展道路的哲学思想之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提出。

在全球化的时代,绿色发展不再局限于某个国家或地区,而是涉及全人类的共同命运。

绿色发展道路强调人类命运的紧密联系,呼吁各国相互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哲学认为,人类共同体的观念能够打破国界限制,促使全球社会形成一种更为紧密的联系,共同推动绿色发展道路的实现。

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的哲学思考

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的哲学思考

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的哲学思考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两大关键词。

绿色发展强调以生态环境为基础,追求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友好的经济增长模式。

而高质量发展则侧重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社会全面发展水平。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绿色发展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只有建立在绿色发展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当然,仅仅追求高质量发展也难以持久,在消耗大量资源的同时,还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因此,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其次,高质量发展也需要绿色发展的支撑。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发展过程中考虑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只有通过绿色发展的手段,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才能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高质量发展。

同时,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共性。

绿色发展强调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态效益,还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而高质量发展则注重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追求综合发展,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

最后,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力度,为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企业应当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绿色生产和节能减排,积极推动企业绿色转型。

个人也应当增强环保意识,减少浪费,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为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只有建立在绿色发展基础上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追求协调发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它不仅关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涉及到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未来。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分析了生态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伦理、现代化进程等方面的关系。

通过对未来展望、路径选择和哲学启示的讨论,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对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并提出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注重生态伦理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更是一种文明进步的哲学思考,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支持和行动指导。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哲学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和谐共生、生态伦理、现代化进程、展望、路径选择、哲学启示。

1. 引言1.1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如今,地球上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丧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可以有效地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保障人类的生存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人类继续过度开发,将会导致资源消耗过快,地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可以为人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还可以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倡导人类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关乎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

只有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障人类的未来。

1.2 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意义,是指在构建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哲学思考和价值取向。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人类对自然的开发与利用,却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等问题。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需要用哲学思考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是指,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持续发展。

实现和谐发展需要我们关注自然生态和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从多个角度出发,寻找最优解,推动各种环境因素良性循环。

其次,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实现和谐发展。

为实现和谐发展,我们需要秉持“协同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促进多方面的联合和协调。

例如,政府与企业、科研机构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合作与协商是关键。

在此基础上,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监控,推进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我们需要推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为和谐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可以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并有效地降低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从而保证人类的长期生存。

同时,我们还需积极支持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通过普及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手段,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

最后,我们需要构建全球合作体系。

和谐发展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

各国政府应采取合作的态度,推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与合作。

此外,较为极端的发展国家和地区应向日益关注生态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迈进,这是建立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

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进程中,哲学思考驱动人类持续进行反思与实践。

这种反思,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环境问题,更重要的是重视自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发展中达到平衡与和谐。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哲学意蕴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哲学意蕴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哲学意蕴【摘要】本文探讨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哲学意蕴。

首先介绍了这两种观念的含义,绿水青山代表着自然环境的美好和可持续发展,金山银山则象征着物质财富和经济发展。

随后分析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分别所代表的哲学意蕴,以及它们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接着探讨了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两者之间需要取得平衡。

最后指出,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哲学意蕴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通过本文的讨论,希望能够引发人们对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思考,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哲学意蕴、可持续发展、环保、资源管理、对比、结合1. 引言1.1 介绍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含义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代表着对自然环境和物质财富的不同追求和理解。

绿水青山强调的是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认为清澈的水和青葱的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应当珍惜和保护。

而金山银山则是指物质财富和金钱财富,代表着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渴望。

传统上,绿水青山被看作是精神财富,金山银山被看作是物质财富,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含义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和未来的不同态度和理念。

绿水青山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对未来世世代代的留下一片绿水青山的愿景;而金山银山则更强调眼前的利益和个人财富的积累,往往忽视了对环境的破坏和对未来的考虑。

在当今社会,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人们更需要重新审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含义,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正文2.1 绿水青山的哲学意蕴绿水青山是指清澈的江河湖泊和郁郁葱葱的青山绿树,是生态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水青山被视为人们向往的理想家园,也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哲学内涵。

绿水青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解读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解读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解读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飞速增长,人们发现自然资源的枯竭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已经开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观念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逐渐被提出和重视。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行解读,阐述其重要性和如何实现。

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背景和谐发展的概念在西方哲学中有“生态学、生态伦理”等表达方式。

在我国哲学中,这种观念包含了道家的“天人合一”、“自然”思想,儒家的“仁爱天下、文治教化”思想等。

这些思想都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密切相关。

从哲学层面上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一种关于生命、自然、文明发展的哲学思考,是对人与自然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的深刻认识,是对地球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认识和重视。

在此基础上,人类必须认识到自己作为地球的一部分,不能超越自然的法则,而是应当融入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世界上任何一个生态环境的崩溃,都是因为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采和破坏所致。

我们必须经过深思熟虑,保护我们所居住的星球,以避免出现生态灾难。

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维护全人类利益的重要因素。

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虽然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生活和文明进步,但同时也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

如果我们忽视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最终的付出是灾难性的。

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非常重要。

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的路径要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强环境保护人们应该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保护地球。

政府应该加强环境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企业应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个人也应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并采取行动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使用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们需对资源的管理和使用采取有效措施,使其持续有效地供应人类需要。

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

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

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然而,要深刻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借鉴哲学思考的力量。

本文将从哲学角度探讨生态环境问题,并阐述哲学思想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启示和指导。

一、生态哲学的视野生态哲学是一种新兴的哲学分支,它不仅强调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还关注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生态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生态学”。

生态学认为,人与自然、生态与环境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生态哲学则将这种相互依存关系推向哲学水平,认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能脱离生态环境,因此必须注重环境的保护。

生态哲学的视野广阔,不仅关注环保问题,更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哲学意义。

它重点探讨自然、社会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借此呼吁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观念。

二、自然观和人类观的转变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的自然观和人类观密切相关。

传统上,人们认为自然资源是无限可得的,因此不加节制的采取自然资源,导致大量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并且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必将带来不良后果。

因此,现代社会开始探索一种新的自然观和人类观。

自然观的转变表现为人们不再将自然看做是一种被开发和消耗的资源,而是一种具有自我价值的生命体系。

人类观的转变则意味着我们要摆脱过去“人类至上”的思维方式,真正将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地结合起来。

这种新的自然观和人类观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生态伦理的实践生态伦理是一种以环境和生态为基础的道德伦理。

它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张保护自然生态,维护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衡和谐。

实践生态伦理需要站在自我认识和社会责任的高度上。

我们应该认识到环保是一种公共责任,而非单纯的个人行为。

我们应该深刻理解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采取环保行动。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生态伦理的教育和宣传。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哲学思考【精选文档】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哲学思考【精选文档】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哲学思考十九世纪的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生活的时代没有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加之他们面临着无产阶级解放的繁重历史任务,使他们没有可能对环境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

可是,将分散于众多著作之中有关环境问题的论述集中表述后发现,他们的环境思想是系统的、全面的,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这些理论,用发展的眼光继承,不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某些具体问题提出看法和结论,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的基本原理,那么就可以发现,他们的环境思想对今天的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实践,仍然是完全适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来思考和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将会使我们从理论和原理上理解并做好环境保护,从而从根本上维护生态平衡,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是辩证统一的。

环境保护是过程,生态平衡是结果,二者是因果关系。

只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才能达到生态平衡的目标,反之,没有环境保护就必然破坏生态平衡。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论断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敲响环境问题的警钟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发现人类生产活动给自然界造成的不良影响,在环境问题尚未充分显现,人们普遍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的时候,就极其敏锐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对于当时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诸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问题、住宅问题、以及各工种工人劳动环境给健康带来的危害等。

针对当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快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界取得一定成果,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更大战果的时候,恩格斯及时地向人们发出了警告,“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

大自然的哲学自然界中隐藏的智慧和启示

大自然的哲学自然界中隐藏的智慧和启示

大自然的哲学自然界中隐藏的智慧和启示大自然的哲学:自然界中隐藏的智慧和启示大自然,是一个神奇而又博大精深的世界。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无穷的生机和美妙的景致。

然而,如果我们深入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中隐藏着许多智慧和启示。

从生物学、物理学到人文科学,大自然一直是我们学习和探索的源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索自然界中的智慧和启示。

1. 循环与平衡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

生态系统的运作就是一个巧妙的循环过程。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供给动物呼吸。

而动物通过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所需。

这种循环的平衡使得自然界能够持续不断地维持着生命的存在。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智慧和启示。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该注意追求循环与平衡。

例如,在资源利用上,我们应该注重循环利用,减少浪费;在生活方式上,要追求生活与工作的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2. 多样性与适应大自然中存在着无尽的多样性。

从微观的细胞到宏观的生态系统,各种生物和物种都以独特的形态和功能存在着。

这种多样性使得整个生态系统变得更加稳定和强大。

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和物种通过适应和进化,找到新的生存方式和生态位。

多样性与适应的智慧告诉我们,在面临挑战和变化的时候,我们应该灵活应对,寻找新的适应方法和解决方案。

这样才能保持我们自身的持续发展和生存竞争力。

3. 秩序与规律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秩序和规律。

例如,地球的运转、季节的交替、潮汐的起伏等。

这些规律的存在使得自然界充满了节奏感和美感。

同时,通过研究这些规律,我们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宇宙的运行机制。

秩序和规律的智慧告诉我们,即使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我们也需要保持一种有序的状态和良好的规律。

只有在有条不紊的生活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我们的才能和潜力。

4. 坚韧与生命力大自然中的生物具有非凡的坚韧和生命力。

无论是寒冷的极地,还是炙热的沙漠,各种生物都能够在极端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哲学思考对自然环境保护的启示

哲学思考对自然环境保护的启示

哲学思考对自然环境保护的启示自然环境保护是当前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同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因此,如何保护自然环境成为了人们关心的焦点。

而哲学思考,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可以为自然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首先,哲学思考告诉我们,自然环境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之所以能够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依赖于自然环境所提供的资源和条件。

正如柏拉图所言:“大地是我们母亲,我们是她的孩子。

”我们应该从哲学的角度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将自然环境视为我们的伙伴,而非物质的利益逐利对象。

只有这种理念融入我们的行动中,才能真正做到自然环境保护。

其次,哲学思考提醒我们,人类与其他生物共同构成生命的大家庭。

我们处在自然界的某一个角落,我们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正如尼采所说:“万物拥有生命的力量。

”我们不能将自己视作自然界的主宰,而应该以谦卑的态度对待其他生物,并尊重它们的生存权利。

因此,在自然环境保护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其对其他生物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障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此外,哲学思考让我们意识到,自然环境保护需要长远的视野和跨越个体利益的思考方式。

在当今社会,由于利益驱动和短期目标的追求,我们往往忽视了长期的生态效益。

这时候,哲学思考可以提醒我们,我们是时候从狭隘的个体利益出发,迈向更为宏观的人类利益的层面。

正如彼得·辛格所说:“我们应该从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维护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种跨越个体利益的哲学思考,才能为自然环境保护注入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最后,哲学思考教会我们对自然界怀有感激之心。

自然界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秘密,它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我们要怀着感恩之心对待自然环境,而非简单地将其作为我们获取物质利益的对象。

只有这种心态,才能真正激发我们保护自然环境的内驱力,并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着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自然辩证法与生态环境保护

自然辩证法与生态环境保护

自然辩证法与生态环境保护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保护,而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方法,可以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和策略,来处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自然辩证法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应用,并从辩证的角度思考如何改善我们与自然的关系。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自然辩证法是以辩证的哲学思维方式来研究自然的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说。

它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个物质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由于各种矛盾的相互作用而发展变化的。

自然辩证法主张人与自然应该建立和谐、平衡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自然辩证法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 重视生态系统平衡自然辩证法告诫我们,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整体。

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时,我们应该保持对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关注,不仅仅着眼于某个因素的改善,而是要综合考虑各个环节,推动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辩证法要求我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我们不能仅关注经济发展,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双赢。

3. 倡导循环利用和资源节约自然辩证法认为,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

因此,我们应该倡导循环利用和资源节约的原则,减少资源的浪费,延长资源的使用寿命,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倡导人类社会要建设生态文明,这就是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公民的环境意识,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如何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1.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素养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培养大家的环保观念和责任感,让每个人都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2. 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并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环境保护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实现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的双赢。

生态哲学视角下的环境保护探讨

生态哲学视角下的环境保护探讨

生态哲学视角下的环境保护探讨摘要:本论文以生态哲学视角为框架,探讨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挑战。

论文分析了环境保护与生态哲学的关系,强调了生态学、伦理学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的互联依存性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促进环境保护的政策和实践。

关键词:生态哲学、环境保护、生态学、可持续发展引言:环境保护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快速发展,全球生态环境正面临巨大挑战。

传统的环境保护观念过于人类中心,忽视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我们需要借助生态哲学这一综合性的视角,重新思考和评估环境保护的价值和方法。

本论文旨在探讨如何从生态哲学的视角出发,构建全面的环境保护理念,并提供可行的政策和实践方案。

一、生态哲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生态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旨在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行为方式。

环境保护作为生态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与之密切相关。

生态哲学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可以从哲学、伦理和道德的角度审视环境保护的价值和意义。

生态哲学关注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性和相互作用性。

它强调了人类作为地球共同居民的身份,并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

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生态哲学试图解决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伦理和道德问题,探索人类应当如何对待和保护环境。

生态哲学倡导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它认为,人类不应把自然世界仅仅视为资源的利用对象,而应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生物和自然物质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权利。

生态哲学主张人类应当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追求可持续发展,平衡人类的需求与自然的生态系统。

使用生态哲学的视角来理解环境保护能够使我们更加综合地考虑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超越短期利益和单一的经济考量。

它提供了在道德和伦理层面上评估环境行动的工具,引导人们在环境保护实践中权衡各种利益和价值观。

二、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

人类在自然中生存、发展、探索,从对自然的无知和依赖,到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再到现代化进程中对自然的剥离和损害,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在变化。

如今,我们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或许有助于我们认真面对这些问题,探讨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和谐性。

在古代,人类对自然有一种敬畏之心。

在原始社会,人们围绕着自然环境展开狩猎、采集和生产活动,对自然神灵抱有一种崇敬和感激的态度。

在古希腊哲学家笛卡尔以前,人们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万物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了宏大的自然界。

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与自然协调、配合、统一,才能够生存和发展。

正如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所说:“天人合一”。

然而,与自然对抗的斗争悄然而至。

随着人类数目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侵占和破坏自然资源,从而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空气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的行为对自然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雨林被砍伐,无数动植物灭绝,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也已经展现出来。

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开始出现了自然资源的固有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甚至开始认为自然资源应该为人类所支配和控制。

这种对自然的利用更加注重功利性,人对自然逐渐失去了奉献和礼敬的态度,开始将自然与生产和利益联系起来,忽视了自然的系统性、历史性和文化性。

对于这种情况,哲学思考给出了一些自然伦理上的思考。

从生态伦理的角度而言,自然是一个复杂系统,是构成人类生活和生存的基础,是我们自己的大本营。

在这个大系统中,每一个部分都有其自己的生命价值,人类不能以自己的利益为唯一标准侵占它们。

此外,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自然是人类所依赖的,它代表了一种合适、健康、美好、可持续、和谐的环境。

人类应该保护并维护自然,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哲学中的一些流派也提供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的哲学思考与探究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的哲学思考与探究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的哲学思考与探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哲学内涵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他把人与自然界的对立同人的异化,人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同人的解放、同人真正地占有自己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把握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把世界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前提下,由于异化劳动的影响,自然不再与人的本质发生联系,而成为与人相对立的自然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由此也处于异化的形态中。

自然界与人的关系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对于人类来说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人类要从自然界中获取必备的物质生产和生活资料,这样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又将自己的意志和意愿强加给大自然,使人能够从大自然中直观自身。

此时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大自然以其强大的力量强行铲除人化自然的痕迹,使人的活动成果趋于淡化和消失;二是人化自然改变了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恰如当今出现的生态失衡问题。

由此可见,马克思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上,明确表示了一种不同于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见解:自然向人生成的同时,人也应该向自然生成,二者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

中国传统生态文明观与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内在关系对于生态文明的思想,中国古代哲人也表达了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思想。

“天人合一”便是对此典型的表述,也成为了中国传统生态文明观的主基调。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周代。

《周易?乾卦》中说:“夫大夫者,与天地合其德。

”在这句话里,“大人”是指大人物、统治者,“合其德”便是指大人物应该合乎天地的“德”。

此后,中国儒家和道家对此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关于生态问题的哲学思考

关于生态问题的哲学思考
如此多灾多难? 其实,对于 “ 生态问题”众多哲学家对此都进行了哲学思考,如 海德格尔、哈贝马斯、法兰克福学派以及美国出现的 “ 人类中心论” 和“ 非人类中心论” 等。他们大多从科技的异化、人为的因素入手来 谈,而较少涉及到环境问题出现的哲学根源去思索。他们也为自 然立 了一些法来加 以保护。特别是 “ 全球绿色环保运动 ”的兴起 ,更增强 了人们对加强环保的意识。各国也在加大力度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比如中国中 圈家环境保护总局剐局k 王玉庆在 20 年 9月 1 04 6日于 青岛举行的 “ 中韩环保投资与技术论坛” 上表示,为控制 境污染和 :
论”思维及中国传统的儒 、道的 “ 天人合一 ”的 “ 生存论 ”哲学思维 入手米进行探悉,拟为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寻找一种合适的哲学思维 提供一些启迪。

白人类进入 2 世纪以 O 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现。表现在: i自然资源U益枯竭。如:在 15 17 年问,世界森林的覆 . 90到 95 盖面积 由5 亿公顷减至 2 亿公顷。 0 6 2矿产资源日趋减少,甚至面临枯竭的危险。如:人口占世界 5 . % 的 美国, 而能源使用量却占 世界的2.% 有人估计, 8 5。 若世界各国都按 美国目 前消耗矿产的水平,全世界锌资源将在半年耗尽、铝矿也将四 年耗尽、石油七年耗尽、天然气五年耗尽、铜矿九年耗尽。 3人类环境破坏严重。如水污染:工业生产排放的大量污水不仅 . 污染了陆地区域, 就连占地球表面积 7% 0的海洋也为能幸免。 如土壤污 染,土地沙化、板结、盐化。又如大气污染造成的温室效应引发海平 面平均上升 01—.5。 .502m 4各种疫病纷至沓来。 埃博拉、 I . 如: HV病毒、 疯牛病、 尼巴病毒、 SR AS病毒、以及近期折腾的全球谈 “ “ 禽 色变的禽流感病毒。目 前, 禽流感在地球村多点,分散,频繁发生于家养和野生禽类且使少数人 发病并引 起死亡; 再加上海啸, 台风, 洪水, 地震, 战争……诸多 “ 天 灾人祸” 的互相促进,火上浇油”必然会助长 “ , 流感的爆发和传播,大 “ 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自 然规律也是人为不可抗拒的,就连美国这个科 技大国和经济大国也对流感人为恐惧,惊呼应对流感有各种困难并预 言死于这次流感的人数会达到 20 0 万人之多, 世界卫生组织预 这次 种姓制的有力支柱,宗教法典是维护种姓制的法律依据。总之,大家 尽管对种姓制度研究的切入点不同,但都认为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产 生了重要影响。如何消除种姓制度千百年来对印度社会发展形成的桎 梏是学者们需要继续深入思考的问题。 哈拉巴文明衰亡的原 ,也是古代印度学研究领域里一个存疑的 问题。 对于哈拉巴文明灭亡的原因,论古代印 《 度哈拉巴 J 文I的特点》 月 u 文认为内因是主要的,自 然彤成的经济体系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统 的政治制度与其配合,因此是比较脆弱的, 一旦某些方面受到破坏, 这个经济体系很容易失去平衡,而农业的局限性,在文明受到外来破 坏时,更容易导致文明的衰亡。 对古代 E度其它问题进行系统考察的还有刘欣如的 《 曰度的 l 】 古代 j 共和国》 “ 一文,认为共和政体在E度历史上一度辉煌,前后存在了 l j 将近一干年。因此在研究古代印度这个以专制制度著称的文明时,也 应重视这些君主制下共和制的遗存。印度古代共和政体的实质是刹帝 利军事种姓的集体权力机构。作者还对共和国中的典型个案跋耆共和 国联盟及其中的释迦共和国进行了研究。吕昭义 《 印度古代十地所有 制的演变》 u 论述了 三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印度古代土地国 有制的形 成和发展、土地私人 占有形式的发展以及穆斯林入主后的土地所有制 的变化 ,为我们展示 了古代 E度土地所有制演变的清晰脉络。黄思骏 l j 的《 印度土地制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 98年)系统研究 了印度农村从古 今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的演变, 史论结合,谈了自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摘要: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本文运用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分别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必要性、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与解读。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哲学;思考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十七届五中全会,党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水平”的战略决策。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发展,并作出了科学的决策。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首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必然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一基本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的生存条件十分恶劣,人对自然的态度是“敬畏”、“膜拜”。

生态城市环境要素的哲学思考

生态城市环境要素的哲学思考
FAN Yu — q u — i
f at Sh o o P i j nc a o mie , in n3 0 1 C i ) r c ol f CTa i Muii l m t e Taj 0 1 , hn P y C nn p C t i 9 a
Ab t a t c sr c :E o—ct o sr cin i a c mpe y t mse g n e ig ti r lt d t au a , c n mi c l rl i c n t t o lx s se n i e r .I s e ae on t rl e o o c, u t a , y u o s n u
o o— i o s u t n c n m ca dsca e  ̄ o m n clg a c n tue e o u n e f c —c yc n f c ct c nt c o .E o o i n oi rn e t o i l o s tts h c s dk yo o i o — e y r i ln e oc i t f a e t
D : O 3 6 / . S N. o 8—3 5 . 0 0 0 . 3 OI 1 . 9 9 J I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S 1 o 14 2 1 .50 3
Ph l s p i a fe to s O lt io o h c lRe ci n i he Env r n e alEl m e s o o — c t l i o m nt e nt fEc — iy
0c . O 0 t2 1 NO. r N . 0 5S . o 1 8 C
第 5期 ( 总第 18期 ) 0
生态 城 市环 境 要 素 的哲 学 思 考
范玉秋
( 津市 委党 校哲学 部 , 天 天津 309 ) 0 1 1

关于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

关于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

第18卷,第3期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Vol.18 No.3 2001年6月 Science,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J un.,2001关于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曹 玮1,李瑞丽2(1.山西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6;2.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山西太原)摘 要:当前,学术界对环境伦理学有过一段热烈的讨论,各种学说都对环境伦理学进行了各自的阐述。

本文试图从社会哲学的角度对环境问题的本质进行探讨,揭露产生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并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高度对它的解决途径提出见解。

关键词:环境伦理;环境问题;社会根源;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80(2001)03-0011-04 环境问题是困扰着当今人类社会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20世纪中叶以后,围绕着环境问题的本原,产生了种种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环境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的思想。

资产阶级政客利用这些思想,利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攻击。

更有甚者,用完全曲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对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学说以及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的理论,来对马克思学说进行攻击,企图通过掩盖环境问题的本质来美化资本主义制度。

在我国,理论界受到这些思想的污染,产生了思想的混乱。

在当前,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所谓的人权和环境问题对我国进行攻击和遏制的情况下,哲学界一个重要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环境问题的本质进行探讨,澄清思想上的混乱状态。

1 从哲学层面认识环境问题的本质环境问题本质是社会问题,是人类社会问题。

作为社会问题,哲学对于环境问题的研究有下面三个基本任务:一是,什么叫做环境问题二是,探求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三是,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首先要阐明什么叫环境问题,也就是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的界定。

直到现今,在理论界和应用界对环境问题的定义仍十分模糊和混乱,甚至使用伪科学的环境问题定义去掩盖产生环境问题的本质。

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哲学思考和应对策略

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哲学思考和应对策略

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哲学思考和应对策略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不仅影响了人类自身的健康和发展,也威胁到了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

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我们应该思考哪些哲学思想和应对策略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从生态哲学的角度来看待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问题。

生态哲学主张人类应该把自然与人类社会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

生态哲学还强调了环境伦理学,认为人类应该尊重和珍惜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对大自然负责。

如果我们把这些哲学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中,那么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保护自然环境,发展更为环保的经济和生活方式。

例如,可以大力推广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

同时,我们也需要各国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引导,建立合适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从根本上防止环境破坏的发生。

其次,在面对气候变化时,我们可以从伦理学的角度来思考。

伦理学的核心理念是道德与良心,也就是说,人类应该在道德上坚定地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

因为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到人类自身,也影响到全球生态系统,上升到了道德层面。

对于个人而言,我们可以开始从小事做起,比如减少使用塑料袋、纸杯等一次性使用的物品,鼓励身边人做出同样的改变。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认真思考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如何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

最后,关于应对策略,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国情、地域和经济情况来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最重要的是推广低碳经济,抑制排放和浪费,努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等三种低碳方式,从而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大国政治层面,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国家针对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不尽相同。

他们有的重视发展可再生能源,比如北欧国家和美国加州等地。

有的重视减排,如英国、法国等国家大力推广无碳出行。

而在中国,我们也可以看到政府部门制定了很多环保政策,如重提绿色地球,发布了《中国的复兴战略》等大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古希腊哲学的生态解读

古希腊哲学的生态解读

古希腊哲学的生态解读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它的思想深刻而广泛,对生态学也有着深刻的解读。

在古希腊哲学中,有很多思想家关注自然和生态环境的问题,这些思想在今天的环保理念中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

下面,我将围绕古希腊哲学中的生态解读展开探讨:首先,我想说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们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在古希腊,自然被神化了,人们将自然和神灵联系在一起。

在某些文化中,自然被视为一种资源,以满足人类的利益和需求为主,但是古希腊哲学家们却将自然视作为自己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一种可供利用的资源。

所以,古希腊哲学家们认为,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并认为自然是我们的朋友和伙伴,而不是一种工具或资源。

其次,古希腊哲学家们对自然环境的改变给与了警醒。

他们的观点是,人类应该尽力去保护自然环境,而不是动辄干预或破坏它。

事实上,许多古希腊哲学家们并不支持土地的荒野化和城市的过渡发展,而是倡导人和自然相处,和谐共存,以维持自然和人类的持久生态平衡。

然后,古希腊哲学家们对自然环境的理解非常深刻。

他们观察到自然环境中存在的有序性和规律性,并意识到自然环境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他们提出了很多与自然环境相关的原则,以寻求生态相关的答案和解决方案。

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万物彼此适合/适合的规律,这些规律不是由人类任意塑造的,而是由自然演化而来。

他们的思想启示我们要关注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和稳定性,要致力于探究其变化和原因,以控制和平衡生态系统。

最后,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人类的环境责任给予了关注和反思。

他们认为,作为有意识的生物体,人类应该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长期发展负责,并采取适当行动来保护这些资源,以使它们能够继续存在和滋养人口。

在这一点上,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想与现代环保主义紧密相连,他们认为,我们必须保持环境的可持续性,避免过度消耗或损坏自然资源。

总之,古希腊哲学给出了许多生态学的解读和思考,这些思考在现代环保学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问题下的哲学思考摘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

环境问题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程度,森林覆盖降低、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质污染、大气质量恶化,这些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我们生存与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及生态哲学的视域来研究分析环境问题及其影响,进而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及方法。

关键词:生态环境;哲学问题;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党中央如此重视环境问题是因为改革开放35以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近些年来重大灾害事件、污染事件频频发生,我国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环境形势,一些地方已经触及了环境承载力的底线。

同时,环境污染已经给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损害,全国每年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环境投诉密集出现,由此所造成的社会阵痛越来越剧烈。

虽然我国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但从根源上看,还是思维方式问题,一个哲学问题。

因此,研究我国环境问题形成的哲学思想根源对于解决我国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1环境问题及其现状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

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他是社会发展的必要的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作用。

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

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为、自然两方面。

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们”但人类并没有深刻领悟其含义,继续“人定胜天”的思想使全球范围内多处出现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质污染、大气质量恶化,从而引发大量的“环境公害”事件。

1.1.1 环境问题及其现状的世界视域当今世界主要有十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危机,森林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

近年来人们为了发展农业或为其他目的砍伐森林,造成世界范围的森林面积骤减。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环境规划署的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1 10万公顷的森林被毁。

伴随着森林的砍伐,土地沙漠化和土壤侵蚀现象日趋严重。

目前全球沙漠化面积己达40亿公顷,100多个国家受到影响。

全球的草原约占陆地表面积的20%左右,一般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各大洲均有分布。

由于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开垦,引起草场退化,发生土壤侵蚀、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并进一步荒漠化,并严重损害了草原动物的生存。

世界上的濒临灭绝的物种越来越多,有的物种还没有被人认识就灭绝了。

物种的减少给生物圈和人类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要知道,目前人类还不能做或做得很艰难的事情,可能在远古就被某个生物用效率更高的方式做到了。

而我们将可能失去许多向生物学习或利用生物资源的机会。

同时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损耗等问题已对全球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

1.1.2 环境问题及其现状的中国视域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地理复杂。

折寥寥数语虽可概括出我国的环境和人口的总体状况,但却反映不了我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生态环境现状着实令人担忧。

[1]水污染我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国家,虽然水资源总量为世界总量的第六位,但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0000立方米的1/4,其排位在世界100—117位之间,是世界贫水国之一。

从水资源质量看,我国的水资源质量处于较低水平。

[2]大气污染目前,中国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属于能源结构性的煤烟型污染。

其中烧煤是最根本原因。

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为核心的,这样的能源结构在现在以及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

而且,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中国煤炭的消耗会随之将大幅度提高,由此带来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排放将进一步增加。

[3]土地荒漠化加剧所谓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温润地区,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使其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丧失。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主要是指气候异常,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

如果不采取特殊的措施,而继续保持现在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强度,土地荒漠化将继续发展下去。

2. 环境问题的哲学关注谈及环境危机,人们往往认为这是一个单纯的社会问题或者经济问题,甚至将其原因归结于科技的进步。

这些说法都只是从某个特定角度对生态危机做出的理解,均未触及到其深层原因。

究其本质,生态危机源于人与自然的对立,即人与自然矛盾的尖锐化。

它首先应该是一个哲学问题,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哲学对其都十分关注。

2.1环境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虽然生态环境问题不十分突出,但是他们已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予以高度重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的整体把握,构成了生态环境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第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有赖于自然而存在。

马克思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首先是自然界对人具有客观性、优先性,这不仅表现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人本身是自然的存在物,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和自然界的存在物,无法摆脱自己的血肉之躯,无法摆脱对自然界的依赖关系,人和自然是紧密相连的整体“人靠自然生活”。

自然界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是人的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物,“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

”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伟人就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只不过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地位。

第二、人是能动的存在物,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恩格斯指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有意识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就是生产劳动。

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界,支配自然界,统治自然界,征服自然界,迫使它为人们服务。

他还预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将会引起自然界更大的变化,“随着对自然规律知识的迅速增加,人对自然施加作用的手段也增加了。

”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改造自然并不是主关的、任意的,而要受自然环境和自然对象的客观规律的制约。

人只有不断地认识自然,才能有效地改造自然,如果违背自然规律,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会产生自然界对人的反主体效应,受到自然界严厉的惩罚和报复。

对此,恩格斯早在1876年分析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胜利时就尖锐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队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步的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啦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第三、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

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方面,人以自然为对象,通过对象化的活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全面占有自然界,是自然界为人类服务,在自然界中展示自己的本质力量;另一方面,自然界以人为对象,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自身从自在自然向自为自然的转化,获得新的形态,表现为人化自然。

人和自然通过互为对象而形成有机整体。

人和自然是统一的有机整体,这种统一是在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对象性活动中实现的,是对立中的统一。

因“明确识到人和大自然的统一。

”人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时候,不能单纯地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改造,而要在征服、改造自然的同时,自觉地维护人与自然的统一。

2.2环境问题的中国哲学关注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有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其历代人物始终坚持“天人合一’’思想,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

孔子的命题中能看到“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事必须顺应天意,要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顺应天理,方能国泰民安。

孟子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命题认为人性与天道是相通的、统一的,人心是能感通的主体,人们只要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能知性,而人们的心性又为天所赋予,所以知性也就能知天。

汉儒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他认为天、地、人三者是“合而为一力的,“天人之际,和而为一。

"①宋代张载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学者,他说“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

"圆明代王阳明对此也进行了论证。

总之,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尽管有“唯物’’与“唯心修之分,有“心学’’与“理学"之别,但是在天人关系问题上,他们基本上持有共同的“天人合一"思想。

道家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以“道生万物、物我为一”的生态自然观、“道法自然、万物不伤”的生态伦理观、“知常曰明、顺物自然”的生态实践观,道家学派学派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先于天地而生的万物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之名日大。

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不承认主宰者:“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同时他又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他认为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自然和人的关系中,归根到底是人必须师法自然。

另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也肯定了人的一切得之于天地自然。

道家的中心概念是“道”。

此“道”首先是“天道",然后才是“人道"。

天人之道可以合一,即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不是天依人道,而是人依天道。

这里,自然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外部环境",而是一脉相连的生命共同体的内在源泉。

站在“道"的高度上审视万物的价值,庄子得出了各个事物都有平等的价值的结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圆因此人与其他存在物的价值是相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