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以的用法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总结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乃瞻衡宇(衡,通“横”)2、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3、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为什么)二、一词多义1.行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②赵王畏秦,欲毋行(前往)③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执行)④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行为)⑤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⑥琵琶行(文体之一)⑦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行列,队伍)2.引①引而不发(开弓)②引壶觞以自酌(端起)③乃引匕首提秦王(举起)④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带领)⑤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吸引)⑥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⑦李凭箜篌引(诗歌体例)3.乘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同乘一辆车)②乘虚而入(利用)③聊乘化以归尽(顺随)④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⑤自京师乘风雪(冒着)⑥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辆)4.策①振长策而御宇内(鞭子)②策扶老以流憩(拄着)③退而论书策(竹简)④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策略)5.之①求之靡途(代词,代“为长吏”)②四方之事(助词,“的”)③悦亲戚之情话(助词,的)④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取独)⑤恨晨光之熹微(取独)⑥审容膝之易安(取独)⑦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取独)⑧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6.以①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使、让)②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表修饰)③问征夫以前路(介词,拿)④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连词,来,表目的)⑤倚南窗以寄傲(连词,来,表目的)⑥园日涉以成趣(连词,表结果)⑦策扶老以流憩(连词,表修饰)⑧云无心以出岫(连词,表修饰)⑨景翳翳以将入(连词,表修饰)⑩乐琴书以消忧(连词,来,表目的)⑾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⑿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⒀聊乘化以归尽(连词,表顺承,然后)7.而①奚惆怅而独悲(表并列)②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③风飘飘而吹衣(表修饰)④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⑤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⑥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⑦抚孤松而盘桓(表修饰)⑧泉涓涓而始流(表修饰)⑨或植杖而耘籽(表修饰)⑩临清流而赋诗(表修饰)古:指做官。
归去来兮辞词类活用_词类使用
归去来兮辞词类活用_词类使用《归去来兮辞》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作动词,拄着)②名词作状语: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时矫首而遐观(时:名词作状语,常常)情在骏奔(骏:名词作状语,像骏马)当敛裳宵逝(宵:夜晚,这里用作状语,在晚上)③形容词作名词: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携幼入室(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儿童、小孩)幼稚盈室(幼稚:形容词用作名词,儿童、小孩)④动词作名词: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⑤使动用法: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愉快,使愉快)审容膝之易安(安:使动用法,使……安适)⑥意动用法:乐琴书以消忧(乐:意动用法,以……为乐)悦亲戚之情话(悦:意动用法,以……为愉快)⑦形容词作动词:善万物之得时(善,羡慕)《归去来兮辞》古今异义1、亲戚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庭或它的成员2、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3、有事古义:农事;今义:指有事情4、窈窕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5、来者古义:未来的事情;今义:来的人6、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7、扶老古义:手杖;今义:扶持老人8、风波古义:指战乱;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9、人事古义:指做官;今义: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工作10、去留古义:指生死;今义:离开留下11、寻古义:不久;今义:寻找12、交古义:交互,都;今义:常用义“交友”、“交通”等。
创作背景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仲秋,陶渊明出仕为彭泽县令,只八十多天便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这次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归去来兮辞中以字的用法和意思
归去来兮辞中以字的用法和意思一级标题:归去来兮辞中以字的用法和意思二级标题1:归还遵从古文传统的表达方式归去来兮,甘心坦然。
这是出自《庄子·逍遥游》的名句,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学中许多作品。
其中,以字在表达上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作为一个表示归还的动词,以在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而独特的用法和意义。
三级标题1.1:以字表达“归还”的物质意义首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以”字通常被用来表示运动或动作形态下某种物体返回原处、回到原定位置或恢复原本状态等含义。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因与薛宝钗相爱而离开荣府前往草庙,但后来却因各种复杂情事被迫回到荣府。
这里,“以”字就准确地表达了人物行为的返回和物体位置或状态的恢复。
三级标题1.2:以字表达“归还”的心理内涵其次,《归去来兮辞》所引用的文字同样考虑到“以”字在心理内涵上的表达。
归还并不只是物质上的回到原处,更多地包含着主体心灵的回归和感受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唐代文学作品《南歌子》中有着一段深刻描写:“世所以悲辞兮,浸既上演。
夙之未忘兮,心之欲待。
”这里,“以”字用以表示主体在精神上对过去事物的怀念,并向往着扭转困境、回到美好时光。
三级标题2.1:以字表达“归还”的人际交往古代文学作品中,“以”字在描述人与人之间的相关性时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了替宝钗申冤,在宴会上发“脱宝髻抓狂圈儿”,引起众人反感;但是后来,“与阿呆两情常董卓”。
这里,“以”字不仅表达了主体行为和他人态度或关系之间的必然关联,同时也带有某种情感性质的转变。
三级标题2.2:以字表达“归还”的意义延伸同时,《庄子·逍遥游》所引用的句子中,“归去来兮”更多地承载着一种哲学性的思考和超越常规的境界。
作者通过使用“以”字,表达了自然规律之间的秩序循环、生命之间的脱轮回等超越常人认知的含义。
在这里,“以”字被赋予了一种宏大而深远的象征意义,将归还提升到了存在主体与万物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高度。
归去来兮辞中的以的用法
归去来兮辞中的以的用法一、以的用法在《归去来兮》辞中的描写《归去来兮》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诗文,其中运用了大量的以字句式,使得整篇文章具有独特而生动的描述效果。
以字句式是古代汉语中非常常见的表达方式,它通过以字来表示目的、手段、状态、时间等不同方面,丰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人情和心境等多重层次的体悟。
本文将通过具体分析《归去来兮》辞中的以字句式运用,探讨其用法和艺术效果。
从整体结构上看,《归去来兮》辞共有十九首小诗组成,每首小诗都使用了以字句式进行描写。
这种运用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也使得读者更容易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情境中。
二、身世无依乡间游荡之景第一首小诗中,“以蕙纕兮”的形容可以说是为延续下文事实之触动做出铺垫,“蕙纕”原指花冠上缀点郁香物质,这里将它还原为“以楼+香”的表述保留了其原有的逻辑关系。
进入下一段描述,诗人以“南国之艳”下定义了与蕙纕相关的视觉范围内另一种审美,将他看到的景象与自己当时的心境相结合。
诗文继续提到“陌上”、“梅如霜”,不再重复以字句式进行描写,而是通过其他手法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这种变换方式很好地衬托出了作者在乡间漫游中所感受到的恻隐之情。
三、依归故里尽显豁达在诗文的第二首小诗中,“以俚(lǐ)代序(xù),乃日省吾身兮”的用法表明了诗人对于现实生活中所面临问题的犀利洞察力和清冷思考能力。
通过用字巧妙地表达自己对于依归故里的态度和情感,使得整篇文章更加亲切、真挚。
随后,“服务誰无词敷淋兮”则再度运用了“以字句式”的形式,营造出语言层面上截然不同于上文纯真情怀的感触。
通过表达自己在归去来之间的焦虑和犹豫,诗人为读者刻画了一幅精彩而富有张力的心境画卷。
四、重申华丽与简朴并驾齐行第二首小诗还提到了“今以家传于茅椽兮”,这里以“以字句式”的方式运用,表达了大量花费在修建简陋房屋上带给个体的代价和无奈。
这是对前文所提到的素朴与华丽并存之论证,客观展现了诗人内心对这一现实状况的深度思考和体验。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1、古今异义词悦亲戚之情话亲戚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有事古:指农事今:泛指既窈窕以寻壑窈窕古: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觉今是而昨非是古:正确今:判断词非古:过错、错误今:不恨晨光之熹微恨古:埋怨、遗憾今:仇恨、怨恨2、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园日涉以成趣日:每天时矫首以遐观时:有时(2)形容词作名词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幼:儿童、小孩子(3)名词作动词乐琴书以消忧琴书:抚琴、读书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棹:划船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4)使动眄庭柯以怡颜怡:使。
愉快(5)意动乐琴书以消忧乐:以。
为乐悦亲戚之情话悦:以。
为愉快善万物之得时善:以。
为善羡慕3、一词多义引引以为流觞曲水疏导、引来引壶觞以自酌端起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弓相如引车避匿掉转引兵欲攻燕率领、引导秦军引而去避开、退却乘聊乘化以归去,乐夫天命复奚疑顺应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shè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牛十二,乘韦先四的代称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辈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滕王阁序》知识点整理(一)、重点字词1、枕:台隍枕夷夏之交(动词,倚,据)2、维:时维九月(介词,在)3、序:序属三秋(名词,时序)4、上:俨骖騑于上路(形容词,高)5、披、闼:披绣闼(开,小门)6、旷:山原旷其盈视(形容词,远)7、浦:声断衡阳之浦(名词,水滨)8、甫:遥襟甫畅(副词,刚,顿时)9、遄:逸兴遄飞(副词,迅速)10、凌:气凌彭泽之樽(动词,超过)11、迥:天高地迥(形容词,远)12、数: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13、舛:命途多舛(形容词,乖违,不顺)14、疏、引:恭疏短引(书写,撰写;15、赋:一言均赋(动词,铺陈)(二)、一词多义1、故: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形容词,旧)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连词,所以)③桓侯故使人问之(副词,特意)④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2、尽:①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②潦水尽而寒潭清(动词,没,干涸)③则智者尽其谋(动词,全部用出)④聊乘化以归尽(动词,完,尽头)5、且: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可是)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暂且)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连词,尚且)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三、词类活用1、襟、带: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2、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3、腾、起: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4、屈: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5、窜: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6、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7、目: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8、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9、美:宾主尽东南之美(形作名,才俊)四、句式1、物(有)华天(有)宝(省略句)2、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省略句)3、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省略句)4、所赖君子安(于)贫(省略句)5、童子何知(宾语前置)6、纤歌凝而白云遏(被动句)7、怀帝阍而不见(被动句)8、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9、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介宾结构后置)《逍遥游》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北冥有鱼2、小知不及大知3、汤之问棘也是已4、此小大之辩也5、而征一国者6、而御六气之辩二、古今异义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2、虽然,犹有未树也3、三餐而反,腹犹果然4、众人匹之,不亦悲乎5、野马也,尘埃也6、小年不及大年7、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三、词类活用1、而后乃今将图南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3、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4、彼于致福者四、特殊句式1、此小大之辩也2、《齐谐》者,志怪者也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4、翱翔蓬蒿之间5、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6、众人匹之7、而莫之夭阏8、彼且奚适也9、奚以知其然也10、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五、一词多义1、志《齐谐》者,志怪者也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博闻强识2、穷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复前行,欲穷其林振固穷,补不足穷根穷底3、以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以八千岁为春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长太息以掩涕兮晚有儿息5、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隳名城,杀豪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名列前茅《陈情表》知识点总结1、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险衅:臣以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2)见背:慈父见背(背弃我,指死亡)(3)夺:舅夺母志(改变)(4)祚:门衰祚(zuò)薄(福分)(5)鲜:终鲜兄弟(本指少,这里是没有)(6)吊: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安慰)(7)婴:而刘夙婴疾病(缠绕)(8)废:未曾废离(停止侍奉)(9)察: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10)寻:寻蒙国恩(不久)(11)笃:则刘病日笃(病重)(12)听:听臣微志(准许)(13)拔擢: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提升)(14)区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2、通假字(1)闵:夙遭闵凶(通“悯”,可忧患的事)(2)零丁:零丁苦辛(通“伶仃”,孤独的样子)(3)有:常在床蓐祖母今年九十有六(通“又”,表示整数后有零数)(4)蓐:常在床蓐(通“褥”,草席子)3、一词多义(1)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2)以: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③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④猥以微贱(介词,凭身份)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3)见:①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4、词类活用(1)日:则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地)(2)微贱:猥以微贱(形作名,卑微低贱的身份)3)闻: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4)终: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5)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作动词,远离)5、古今异义的词(1)六月:生孩六月(①古义:六个月。
《归去来兮辞》以字用法知识讲解
一.“以”在文言文中的一般用法(一)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
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
(2)起提宾作用。
译为“把”(3)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译为“因”、“由于”(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的处所。
(5)表动作行为的对象(二)用作连词,用法同“而”有许多相似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译为“而”“又”“而且”“并且”(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因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二.《归去来兮辞》一文中“以”的用法分类归纳(一)作介词(1)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可译为“让”“使”)(2)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可译为“拿”)(3)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可译为“用”、“拿”)(二)作连词1.用“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5)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2.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表目的关系(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表目的)(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表目的)(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表结果)(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表目的)(5)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表目的)3.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方式或手段表承接关系(1)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2)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3)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4.用在两动词之间,表并列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三.其他学过的重要用法:1.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归去来兮辞中所有以的用法
归去来兮辞中所有以的用法一、"以"字的用法概述在《归去来兮辞》这首古文诗中,“以”字出现了多次。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解析其中各种不同用法,包括“以…为…”、“以…而…”和“以”的介词用法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常见的汉字。
二、"以…为…"的用法1. “以…为…”是表达某种具体意义或目的的固定搭配形式。
例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中的“自以心为形役”表示作者把自己的内心视为一种身体上累赘的束缚。
这里,“以心为形役”就是“把内心当作身体上累赘”的含义。
2. “以…为…”也可表示某种假设、前提或条件。
例如,“王之涣兮,斯人也。
”中的“斯人也”即是“将此人作为前提或前辈”。
这里,“斯人也”的意思是假设有一个具有某些特征的人存在。
三、“以…而…”的用法1. 在《归去来兮辞》中,“以…而…”常被用于表达因果关系或一种手段与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秋风萧瑟,洪波涌兮。
浩渺空阔,连天际兮”中的“以…而…”是表示一种手段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即通过“秋风萧瑟”和“洪波涌兮”的描述来揭示“浩渺空阔,连天际兮”这一结果。
2. “以…而…”也可以表示一种方式、状态或特点。
例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的“欲辨已忘言”就是通过无法言传来达到辨别真意的目的。
四、“以”的介词用法1. 作为一个介词,“以”常用来表示运动的参照物或时间参考等。
例如,“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中的“从”表示随着什么走,而“以”则具体说明选择了哪条路去追寻归途。
2. 此外,“以”还可以表示比较、标准或条件等。
例如,“开势所之,则曜曜其庶乎!”这里,“以…所…”指出了势力对应的标准或前提。
五、"归去来兮辞"反映了古人困惑和思考通过对《归去来兮辞》中“以”字的用法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首古文诗描绘了古人在面对困境和迷茫时的内心独白和思考。
作者运用了不同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使得诗意更加深邃,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归去来兮辞》以字用法
一.“以”在文言文中的一般用法(一)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
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
(2)起提宾作用。
译为“把”(3)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译为“因”、“由于”(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的处所。
(5)表动作行为的对象(二)用作连词,用法同“而”有许多相似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译为“而”“又”“而且”“并且”(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因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二.《归去来兮辞》一文中“以”的用法分类归纳(一)作介词(1)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可译为“让”“使”)(2)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可译为“拿”)(3)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可译为“用”、“拿”)(二)作连词1.用“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5)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2.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表目的关系(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表目的)(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表目的)(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表结果)(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表目的)(5)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表目的)3.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方式或手段表承接关系(1)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2)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3)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4.用在两动词之间,表并列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三.其他学过的重要用法:1.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本文是关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感谢您的阅读!《归去来兮辞》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归去来兮辞》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一篇散文,该作代表了山水田园诗派的最高成就。
归去来兮辞(并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qì),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xiù),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yì)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注释】: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
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
2023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归去来兮辞》挖空详注
《归去来兮辞》挖空详注『释义』余(我)家贫,耕植(耕田种植)不足以自给(供给自己生活)。
幼稚(小孩)盈室(满屋),瓶(盛放粮食的器皿)无储粟(粮食),生生(维持生活)所资(凭借),未见其术(本领,技能)。
亲故(亲人朋友)多劝余为(出任)长吏(指县丞、县尉),脱然(忧虑解除而放松的样子)有怀(念头,心愿),求之靡(没有)途。
会(恰逢)有四方之事(指陱渊明接受江州刺史刘敬宣的任命出使的事),诸侯(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以(把)惠爱(仁爱)为(作为)德(美德),家叔以(由于,因为)余贫苦,遂(于是)见(被,表被动)用(任用)于小邑。
于(在)时风波未静(战乱没有停息),心(心里)惮(害怕)远役(到远方任职),彭泽去(距离)家百里,公田(即官田,政府控制的田地)之利(物资,出产),足以(用来)为酒(酿酒)。
故(因此)便(就,于是)求(求得)之(这个职位)。
及(等到)少日,眷然(思念的样子)有归(回家)欤之情(心情,想法)。
何则(为什么。
多用于自问自答)?质性(本性,天性)自然(本来如此),非矫厉(造作勉强)所得。
饥冻(挨饿受冻)虽(虽然)切(急切,急迫),违己交病(身心都感到痛苦。
交,都)。
尝从(从事)人事(指做官),皆口腹(指谋生糊口)自役(役使自己)。
于是(在此时)怅然(失意的样子)慷慨(感叹),深愧平生之志(心愿)。
犹(还,仍然)望一稔(庄稼成熟一次,引申这一年),当(将)敛裳(收拾行装)宵(连夜)逝(离去)。
寻(不久)程氏妹丧(去世)于武昌,情在骏(像骏马一样)奔,自免(自请免职)去(离开)职(职任)。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因为)事顺心(顺遂心愿),命篇(写作诗文)曰(叫)《归去来兮》。
乙巳(干支纪年)岁十一月也。
『译文』我家里贫穷,耕田种植不能供给自己。
小孩满屋,缸里没有储存的食粮,维持生活的所凭借的物资,没有本领解决。
亲人朋友大都劝我去任县官,心情放松产生这个念头,可是求官没有门路。
归去来兮辞中以字的用法
归去来兮辞中以字的用法一、以字开头作句子成分《诗经·秦风·无衣》中有句“以我嗟余之闷”,这里的“以我”即表示以我为主体或以我为基础。
这种用法可以表达出主体的状态、动作或感叹等情绪,增加了句子的表达力。
二、引导目的状语从句我们在书信中常常会使用“以”字引导目的状语从句,例如:“愿你早日康复,以便继续工作。
”这里,“以便”就是表达旨在实现某个特定目的。
在与朋友交流时,也可以用“以”的引导来明确自己写信给对方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三、表示条件《左传·哀公十四年》有句:“吉人爱其亲,不能自脔君子不恶居也,而泯教逆世称讳焉。
”其中,“不能自脔君子不恶居也”表示若不能自我约束,则君子无论遇到怎样艰难险阻都不会抱怨。
这种用法简洁明确地表示了一种条件关系:如果……则……四、表示方式手段在文章或谈话中,我们常常用“以”字作为表示方式手段的词语,例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里,“以直报怨”即表明用坦率直接的方式来回报仇恨;“以德报德”则表示通过行善来回报他人的恩德。
这种用法多用于比喻语言或者修辞手法中。
五、表达程度《左传·闵公四年》中有句:“惟命不于常,则不如其私以俟其时。
”其中,“不如其私”即表示与之相比较起来没有达到同样程度,意味着比不上。
这种用法在文章中可以运用灵活表达某个事物与另一事物相比较时的差距或差异。
六、其他搭配1. 以……为基础:表明某个事物是建立在另一事物之上的基石或前提条件。
“学无止境,以实践为基础。
”2. 以……衡量:拿某个标准或尺度对待评估其他事物。
“眼界开阔,能够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去衡量问题。
”3. 以……而知:通过某种迹象或情况可推断出相关信息或结论。
“由其谈吐及行动举止,以知其为人。
”4.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树立榜样,影响他人。
“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带领团队不断进步。
”5. 以诗会友:通过写诗来结交朋友。
这是古代文人雅集时常用的一种方式。
综上所述,“以”字在辞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可以作为句子成分、引导目的状语从句、表示条件和手段、表达程度等。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本文是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感谢您的阅读!(一)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苏轼《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归有光《项脊轩志》)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司马迁《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司马光《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张溥《五人墓碑记》)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司马迁《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
(司马光《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氓》)(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苏轼《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司马迁《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
(蒲松龄《促织》)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韩愈《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归去来兮辞》限时训练及答案(一线课堂)
《归去来兮辞并序》限时练一、基础知识1、对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是( )①舟遥遥以轻飏②木欣欣以向荣③乐琴书以消忧④园日涉以成趣⑤犹不能不以之兴怀⑥问征夫以前路⑦农人告余以春及⑧眄庭柯以怡颜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⑧/⑤/⑥⑦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D.①②④/③/⑤⑧/⑥⑦2、下列句子中有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A.足以极视听之娱B.时矫首而遐观C.眄庭柯以怡颜D.或命巾车,或棹孤舟3、下列各项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舟遥遥以轻飏B.临清流而赋诗C.乃瞻衡宇D.抚孤松而盘桓4、下列对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悟已往之不谏规劝B.善万物之得时羡慕C.知来者之可追追补D.感悟生之行休将要5、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可追:可以补救B.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征夫:出征的人C.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情话:知心话D.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乘化:顺随自然6、下列各项中对加粗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①生生所资,未见其术术:方法②彭泽去家百里去:距离B.①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寻求②悟已往之不谏谏:进谏C.①会有四方之事会:恰逢②田园将芜胡不归芜:田地荒废D.①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就:接近②怀良辰以孤往怀:怀念,回忆7、下列句中加粗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有老交情的人,老朋友B.求之靡途途:门路,途径C.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惮:期盼D.眷然有归欤之情情:情绪,想法8、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
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B.《归去来兮辞》是篇辞赋,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可以错落参差。
一般都比较讲究文采,内容上以抒情为主。
C.“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以”的用法
介词“以”《归去来兮辞》中有好多包含“以”的句子,这些句子中的“以”有时作介词,有时作连词。
辨清楚这些“以”到底是介词还是连词,对以后的学习和做题也是大有裨益的。
以下是文中部分包含有“以”的句子及“以”在句中的词性和含义(作用)。
1 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把)2 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表修饰)3 问征夫以前路(介词,往)4 引壶觞以自酌(介词,表承接)5 云无心以出岫(连词,表修饰)6 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7 请息交以绝游(连词,表并列)8 乐琴书以消忧(连词,表目的)9 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1】“以”作介词时,后边往往跟着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且它常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这个介宾短语又常常作后置的状语。
2】“以”作连词时,表关联作用,也就是说,它有连接前后项的作用,而前后项或者是动词,或者是形容词,很少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即便是,也不是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的。
更为重要的是,“以”作连词时,作用相当于“而”。
也就是说,用作连词的“以”可以用“而”替换。
3】判定“以”在句中是介词还是连词,就要从两方面入手——一看“以”后边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是不是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而且是不是作状语的(在文言中“以”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
二看“以”能不能用“而”替换,如果能,它就是连词;如果不能,那它就是介词。
上例中的“既自以心为形役”“问征夫以前路”“农人告余以春及”中的“以”都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又都是作状语的(其中后两句是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而且又都不能用“而”替换,因而判定它们都是介词。
至于其它各句,“以”前后连接的都是形容词或动词,又都能用“而”替换,所以是连词无疑。
三、分析两个特别的倒装句式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2、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由于诗歌表情达意和句式平仄对应等方面的需要,诗歌中有些语句常常打乱正常语序,文中这两个句子就是这样的。
归去来兮辞里以字的用法
归去来兮辞里以字的用法一、归去来兮辞里以字的基本用法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独特而引人注目的表达方式。
而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辞里以字来表达出作者内心情感和思考。
归去来兮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词语之一,其所承载着的意义丰富多样,无论是形容当时时代背景还是描绘人物心理状态,都有着深刻含义。
1. 归去来兮之“归”“归”表示回到原处或者回到某个特定地点。
例如,在《文选·王子泽序》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里,“归”暗示了作者渴望回到家乡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
2. 归去来兮之“去”“去”可以理解为离开、远离某地或者脱离某种状态。
例如,在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弹”的动作呈现了一种玩弄琵琶的技法,“去”的存在则意味着演奏者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追求自我内心的寻找和表达。
3. 归去来兮之“来”“来”代表回到特定地点或者接近某人。
例如,在《离骚》中,“归去来兮”这一句正是描写了屈原对祖国情怀的流露,它用来抒发作者对故土的思念和希望回归的美好愿望。
二、归去来兮辞里以字的形象描绘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辞里以字往往被运用得淋漓尽致,通过形象描绘使读者产生直观感受,并引起共鸣。
归去来兮也常常以具体形象为背景,突出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1. 归去来兮之水水是一个常见而又广泛运用于辞里以字中的意象。
可以表示悠闲、纯净、悲伤等情感。
例如,在杨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殢雨季云日正在东。
”这里通过“归去来兮”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华秋实的思念和回忆。
2. 归去来兮之花花作为具有美丽与短暂性特点的自然物体,经常被用于辞里以字描述之中。
例如,在《西江月·神仙澹草青青路》中,“幽娜柔弱癖千愁。
”这里通过“归去来兮”所描绘的寓意,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忧伤和怀念之情。
三、归去来兮辞里以字的情感表达辞里以字在古代文学中不仅仅是追求华丽辞藻,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思考。
归去来兮辞中以的用法总结
归去来兮辞中以的用法总结《归去来兮辞中以》是一首出自南朝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名篇。
它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对闲适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陶渊明独特的人生哲学。
下面,我们将从生动、全面和有指导意义三个方面对《归去来兮辞中以》的用法进行总结。
首先,生动描绘田园乐土。
《归去来兮辞中以》以其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悠闲的乡村风景。
比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去来蕃兮,若转弱水之西”等句子,通过运用反复叠加的“归去来兮”和“蕃兮”以及诗中的动词,如“田园将芜”、“转弱水之西”,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的美好憧憬。
这种描写方式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与美丽,带给人们一种愉悦和宁静的感受。
其次,全面展示人生追求。
《归去来兮辞中以》通过具体描写乡村生活,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纯朴生活方式的极度向往。
比如:“萧条多草木,寂寞无人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等句子,展示了作者对乡野宁静的追求和对逍遥自在的生活理念的执着。
他追求在大自然中返璞归真,远离尘嚣,追求真正的内心自由与安宁。
《归去来兮辞中以》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写,全面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
最后,有指导意义的人生哲理。
《归去来兮辞中以》通过具体描写和抽象表达,向人们传递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比如,“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纷纷暖日和,芳草谁遗踪”等句子,寄托着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
这些诗句告诉我们,人生短暂而美好,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当下,追求自己真正的内心渴望,不被世俗的纷扰所困扰。
同时,也告诫人们要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内心的舒展。
综上所述,《归去来兮辞中以》以其生动的描绘、全面的展示和有指导意义的人生哲理,向人们传递了一种对乡野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真挚追求的呼唤。
它引导着读者反思人生的价值观,并激发人们对自然与心灵的关注。
无论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还是在喧嚣的尘世间,我们应该牢记《归去来兮辞中以》的启示,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珍视身边的一切美好与惬意。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 字词
①用来 ②把 ③因 ④表修饰
2.与例句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悟已往之不谏 ①恨晨光之熹微 ②悦亲戚之情话 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④善万物之得时 ⑤审容膝之易安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归去来兮
字词总结与素材运用
一词多义
引 1、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拉开弓)
2、引壶觞以自酌(端起) 3、引以为流觞曲水(导引,引来) 4、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譬喻,此有 “言谈”、“说话”之意) 5、旁征博引(援引,引用)
策 1、振长策而御守内(马鞭子)
2、策扶老以流憩(拄着) 3、退而论书策(古代写字用的竹筒) 4、蒙故业,因遗策(计策,策略)
❖
——2010年甘肃省优秀作文《与品读相拥》
其之辨,必先修身正心。颜回居于陋巷之
中,箪食瓢饮,亦能自得其乐;梭罗居于湖畔之上,
一泓净水,便是心灵充实的源泉;陶潜居于东篱之
间,浊酒一杯,便能幻化出无穷的诗意。我们虽居
于尘世樊笼,不能在世外桃源中自得其乐,但亦能
修身正心,脱俗于尘网之中,做都市中的隐者。然
窈窕: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 今义,形容女子文静而美好。
⑤恨晨光之熹微 恨:古义,遗憾。
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 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 (4)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 (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刘金山郭玉梅文言虚词“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的一个,也是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8个常考文言虚词之一。
【“以”的意义和用法】一、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如: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用)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以:用……身份)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5.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胡、奚”等做宾语时,宾语放在“以”前面。
如:“何以战?” (《曹刿论战》)二、连词“以”作为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有时不译。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知识总结
②疑问代词,相当于“之”,代人,物、事
例如:(1)姜氏欲之,焉辟害? ——姜氏要这样干,何处逃避祸害? (2)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希望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③疑问副词, “哪里”“怎么” 例如:(1)未知生,焉知死 ——不知道生,怎么知道死。 (2)且焉置土石? ——而且土和石头放置在哪里?
“曷”作“何日”“何时”义 例如:(1)我日构祸,曷云能 榖? ——我天天遭受灾祸,哪 一日才能好转? (2)吾子其曷归? ——你估计什么时候会回 国?
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译: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5何.
①“何”作代词,一般代事物或地方
例如:(1)孟尝君曰:“客何好?” ——孟尝君说:“那位客人爱好什么? (2)轸不之楚,何归乎? ——我陈轸不到楚国,又去哪里呢? (3)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 下者何? ——我得到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丧失 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②“奚”疑问副词, “为什么” 例如:(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 政?”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 什么不做官?” (2)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 独悲? ——既然自己委屈心情,使他 被形体所役使,为什么不高兴而独自悲 伤?
3.焉 复驾言兮焉求
译: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①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例如:(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堆土成为高山,风雨自然就 会在哪里兴起。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个人行走,一定有一个我的 老师在其中。
四、一词多义
⑥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 (名词,行为,动作。) ⑦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名 词,品行。) ⑧《琵琶行》 (行,古诗一种体裁。) háng ①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杜甫《绝 句》(量词,排,行。) ② 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 《过秦 论》(泛指军队。) ③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苏武传》(名词,辈 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以”的用法谁正确?本人在备课时,为了整理《归去来兮辞》一课“以”的用法,在网上大致搜索了一下,看到了很多先进同仁精心总结的内容,但又发现,各家讲解众说纷纭,有些甚至大相径庭,不同的说法,有正有误,未必会对学生产生致命危害,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语文老师起码应该努力探究并了解真理。
那么,到底谁是正确的呢?讲解一一“ 以”在文言文中的一般用法(一)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
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
(2)起提宾作用。
译为“把”(3)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译为“因”、“由于”(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的处所。
(5)表动作行为的对象(二)用作连词,用法同“而”有许多相似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译为“而”“又”“而且”“并且”(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因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二《归去来兮辞》一文中“以”的用法分类归纳(一)作介词(1)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可译为“让”“使”)(2)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可译为“拿”)(3)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可译为“用”、“拿”)(二)作连词1用“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3)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4)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2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表目的关系(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表目的)(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表目的)(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表结果)(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表目的)(5)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表目的)(6)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表目的)(7)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表目的)3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方式或手段表承接关系(1)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4用在两动词之间,表并列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讲解二既自以心为形役以,介词,使让。
悟已往之不谏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知来者之可追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舟遥遥以轻颺--以相当于而,表并列问征夫以前路--以,介词,用引壶觞以自酌---以,表目的的连词,来眄庭柯以怡颜----同上倚南窗以寄傲---同上园日涉以成趣---以,连词,表承接门虽设而长关---而,连词,表转折策扶老以流憩---以,连词,表承接时矫首而遐观---而,连词,表承接云无心以出岫---以,连词,表修饰抚孤松而盘桓---而,连词,表修饰鸟倦飞而知还---而,连词,表修饰景翳翳以将入---以,连词,表修饰抚孤松而盘桓---而,连词,表修饰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析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讲解三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为什麽)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以:动词,让;而:连词,表并列关系)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其:句中助词;而:连词,表并列关系)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以: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关系;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关系)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以:介词,用,拿;之: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乃:副词,才;载……载……:助词,一边……一边……)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以:连词,表目的关系;以:连词,表因果关系)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以:连词,表目的关系;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以: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而:连词,表因果关系)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以:连词,表顺承关系;而:连词,表顺承关系)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以: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关系;而:连词,表因果关系)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以: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关系;而:连词,表顺承关系)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
(以:连词,表并列关系)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而: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作用同“之”;焉:疑问代词,什麽)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连词,表目的关系,来)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以:介词,把;于:在)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
(以: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关系;而:连词,表修饰关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以: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关系;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以: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而:表并列关系)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以:连词,表目的关系,来;而:连词,表顺承关系)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以:连词,表顺承关系)讲解四各句中“以”的解释:既自以心为形役:让舟遥遥以轻扬:连词,表示修饰关系问征夫以前路:介词,可译为“拿、把”引壶觞以自酌: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眄庭柯以怡颜: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倚南窗以寄傲: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园日涉以成趣:连词,表结果策扶老以流憩:连词,表修饰云无心以出岫:连词,表修饰景翳翳以将入:连词,表修饰请息交以绝游:连词,表并列乐琴书以消忧: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可译为“把”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怀良辰以孤往:连词登东皋以舒啸:连词,表修饰聊乘化以归尽:连词,表修饰PS:“既窈窕以寻壑”中“以”的词性无定论,不列;“怀良辰以孤往”中“以”表示的关系无定论,不列。
又PS:以上是参考古汉语词典及个人语文课笔记,绝对独一无二,绝对权威。
《归去来兮辞》虚词意用法归纳整理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以:动词,让;而:连词,表并列关系)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以: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关系;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关系)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以:介词,用,拿;)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以:连词,表目的关系;以:连词,表因果关系)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以:连词,表目的关系;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以: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而:连词,表因果关系)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以:连词,表顺承关系;而:连词,表顺承关系)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以: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关系;而:连词,表因果关系)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以: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关系;而:连词,表顺承关系)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
(以:连词,表并列关系)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而: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作用同“之”;焉:疑问代词,什麽)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连词,表目的关系,来)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以:介词,把;于:在)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
(以: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关系;而:连词,表修饰关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以: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关系;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以: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而:表并列关系)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以:连词,表目的关系,来;而:连词,表顺承关系)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以:连词,表顺承关系)一“以”在文言文中的一般用法(一)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
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
(2)起提宾作用。
译为“把”(3)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译为“因”、“由于”(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的处所。
(5)表动作行为的对象(二)用作连词,用法同“而”有许多相似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译为“而”“又”“而且”“并且”(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因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二《归去来兮辞》一文中“以”的用法分类归纳(一)作介词(1)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可译为“让”“使”)(2)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可译为“拿”)(3)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可译为“用”、“拿”)(二)作连词1用“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3)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4)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2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表目的关系(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表目的)(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表目的)(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表结果)(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表目的)(5)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表目的)(6)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表目的)(7)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表目的)3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方式或手段表承接关系(1)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4用在两动词之间,表并列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以:既自以心为形役以,介词,使让。
问征夫以前路--以,介词,用引壶觞以自酌---以,表目的的连词,来眄庭柯以怡颜----同上倚南窗以寄傲---同上园日涉以成趣---以,连词,表承接策扶老以流憩---以,连词,表承接云无心以出岫---以,连词,表修饰而:门虽设而长关---而,连词,表转折抚孤松而盘桓---而,连词,表修饰时矫首而遐观---而,连词,表承接鸟倦飞而知还---而,连词,表修饰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析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