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

合集下载

寒地水稻本田管理技术要点

寒地水稻本田管理技术要点

以利增加水温和泥温,加快土壤还原进 前施用,以免肥效反应在有效分蘖临界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黑河
程,提高磷、钾和微量元素的溶解和可 叶位之后。追施氮肥量为全生育期氮肥 市爱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吸收数量,加快水稻生长速度,利于分 总量的 &,9。生育转换期的调节肥(接 蘖发生。如水层过深或干都不利于水稻 力肥),'' 叶品种 +5'.35, 叶龄,根据功
护苗,防止秧苗因失水过多而萎蔫,不 做到全层施肥。返青后立即施分蘖肥, 量 不 高 于 '$1(安 全 含 水 量 标 准 是
易成活或延迟返青。在水稻返青后,立 使肥效反应在盛蘖叶位(% 叶),如分两 '*1)。实际收获含水量一般在 '+1左
即撤浅水层,保持 & 厘米左右浅水层, 次追施蘖肥,第二次蘖肥最晚在 % 叶期 右,故要晾晒。
水整地要花达水整地,$ 月 $ 日前 叶龄时达到计划茎数($$, 茎),开始幼
整完。使池内高低不过寸,肥水不溢出。 穗分化。
落差 &() 内、无杂草、整齐。沉淀 #$ 天
0 叶最晚出叶期 + 月 ! 日,叶长 &%
以上,保水层 $.+ 天。沉淀标准指划成 厘米左右,叶色平稳略淡,叶态以挺叶
草的除草剂如太阳星等混配。 +、叶龄诊断下防病技术
田管理,达到高产丰产。
负泥虫。
'、泡田整地
+ 叶最晚出叶期 % 月 !, 日,叶长
旱整地秋翻地用大型拖拉机旱整 !% 厘米左右,叶色比 % 叶期略淡,叶态
平使同一池内的高低差不超过 $ 厘米, 以弯叶为主,茎数达计划茎数的 3,1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粮油,栽培技术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粮油,栽培技术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粮油,栽培技术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是在水稻“器官同伸理论”与“叶龄模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水稻栽培新技术,是由技术人员给出目标产量下的不同生育期的生长发育标准,要求种植者对自已的稻田进行诊断,并与标准对比,及时采用施肥、灌溉、植保等进行调控。

从而使传统的种、管、收流程式栽培技术,发展成为按叶龄“诊断、预测、调控”技术于一体的栽培技术体系。

技术宗旨:就是在水稻生长的每个阶段,特别是在直接决定产量构成要素的阶段有目的地实施调控,以利于塑造和保持抽穗至成熟期各项指标全面优化的高产、优质群体。

技术思路:是根据叶片与其他各部器官的同伸、同步和相关的原理,应用水稻主茎叶片与器官(根、茎、叶、蘖、穗等)的同伸规律,来诊断和确定水稻的生育时期及其相应的高产栽培“促”“控”措施。

叶龄诊断的技术途径是“控叶扩库”,在技术上控制茎、叶的无效和低效生长,以利在适宜的叶面积的基础上,提高“库”强度和“源”强度。

具体讲是在满足适宜穗数的目标下,通过提高茎蘖成穗率,主攻穗部质量来实现。

这是一项利于全面提高光合质量最直接、易诊断掌握的综合性指标——这是因为,在达到适宜穗数的目标上,要提高成穗率,促进大穗,也就意味着在促进早发、完成穗数的同时,有效地控制群体的最高茎蘖数,并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为后期的栽培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根据寒地水稻的生育特点,将叶龄模式理论发展为诊断、预测、调控于一体的实用系统技术是项目的重大创新,实现了健身栽培、计划栽培提高抗灾能力。

把科研、推广与生产结合成为技术人员,广大农民的生产实践是本项目的另一个创新点。

第1页共1页。

寒地水稻生育叶龄诊断栽培技术

寒地水稻生育叶龄诊断栽培技术

1、育苗前准备1.1秧田地选择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质疏松肥沃的地块,建立适当集中的固定高台秧田,做到合理布局。

1.2整地做床秋整地、秋做床,床面高出地面8-10厘米。

早春除雪晾地,大中棚3月下旬扣膜,每平方米施腐熟优质有机肥8-10千克,尿素20克、磷酸二胺50克,硫酸钾25克,均匀撒施并耙入置床3-5厘米土层内。

播种前用1%硫酸水调酸,使土壤PH 值达到4.5-5.5。

1.3床土配制1.3.1常规配制(调酸、消毒)床土按三份旱田土或水田土过筛,与一份充分腐熟过筛有机肥混拌均匀。

有机肥可用腐熟稻壳替代。

1.3.2稻壳堆腐有机肥作为水稻育秧基质(苗床土)配方:粉碎稻壳1000Kg(约3立方米);新鲜粪便200Kg(鸡粪猪粪);米糠(或麦麸子)15 Kg ;红糖1.5 Kg ;尿素10Kg;发酵剂(酵素菌)4Kg;水500Kg左右,堆腐。

1.3.3壮秧剂调酸、消毒、施肥要按产品说明书进行。

将壮秧剂与1/4左右的床土混拌均匀做成小样,再用小样与其余床土充分拌匀,堆好盖严备用,两天后可摆盘装土;播种前测床土pH值,未达到标准用酸水补调至ph值为4.5-5.5。

1.3.4床土用硫酸调酸、施肥每公顷使用的床土用30公斤水加98%的硫酸9公斤,配成25%左右的酸化水,同粉碎的磷酸二铵1.5公斤、硫酸钾1.5公斤,分层浇撒在已筛好的500公斤床土上,闷24小时,充分混拌6-8次,做成酸化土小样,再与所余的2000公斤过筛土拌匀,堆好盖严备用。

1.4床土消毒(防立枯病)床土调酸、消毒是旱育苗预防立枯病的主要措施。

用30%瑞苗青、30%土菌消或3%育苗灵、育苗青或移栽灵等。

2、种子处理2.1品种选择根据当地积温,主栽品种的熟期选择经国家、省或总局审定推广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

10叶品种:垦稻9号、三江1号;11叶品种:空育131、垦稻11号、龙粳14号;12叶品种:垦稻12号;13叶品种:垦稻10号等。

五大连池市寒地水稻叶龄诊断调控栽培技术

五大连池市寒地水稻叶龄诊断调控栽培技术

五大连池市寒地水稻叶龄诊断调控栽培技术五大连池市属于寒地水稻稻作区,位居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

我市主栽品种最多是11片叶品种,因此我市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是以11叶品种为标准,是在水稻“器官同申理论”,“叶龄模式理论”,“肥效反应线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市稻作实际发展而来的水稻栽培技术。

它制定了每个叶龄期的生长发育标准,并根据田间诊断结果,采取相应的肥、水、植保等调控措施实现高产稳产的实用技术体系。

该项技术使传统的种管收流程式栽培技术发展成为按叶龄诊断、预测、调控的栽培技术。

更为科学合理。

一、移栽移栽时期:适期早栽。

中苗机插必须在5月25日前栽插结束。

二、水稻5叶期【诊断标准】最晚出叶日期为6月10日(5月25日前移栽),叶长16厘米左右,5叶龄田间每平方米稻苗茎数为200株,田间茎数达到计划茎数的30%左右,如果每穴有长出2个分蘖就达到了茎数标准。

稗草叶龄和阔叶杂草叶龄:用双手在水稻行间捧表面泥土,仔细观察判断杂草种类,确定杂草叶龄。

虫害:是否有潜叶蝇发生,叶尖是否有虫卵,叶片上是否有白色条斑。

【调控措施】杂草防止:采用除稗剂与磺酰脲类除草剂混用方法防治稗草和阔叶杂草。

水稻4.5-5.5叶期(插秧后15-20天),稗草叶龄在1.5叶期以前,选用60%马歇特乳油1500-1995毫升/公顷或50%苯噻酰胺1200-1500克/公顷;稗草叶龄大于1.5叶期,选用30%莎稗磷乳油900-1050毫升/公顷。

上述除稗剂与15%乙氧磺隆水分散粒剂300毫升/公顷混配防止雨久花、泽泻和慈姑等移栽田杂草。

潜叶蝇防治:水稻4.5-5.5叶,选用70%蚍虫啉水分散粒剂90克/公顷,兑水喷雾,喷液量225升/公顷。

三、水稻6叶期【诊断标准】最晚出叶日期为6月15日(5月25日前移栽)、叶长21厘米左右,6叶龄达计划茎数的50%-60%,每平方米茎数为300-320株,诊断是否有负泥虫发生。

【调控措施】施肥管理:进入6叶期,如果分蘖肥有分两次施的,第二次分蘖肥必须在5.5叶左右施完。

寒地水稻生育叶龄诊断栽培技术光盘

寒地水稻生育叶龄诊断栽培技术光盘

寒地水稻生育叶龄诊断栽培技术光盘寒地水稻生育叶龄诊断栽培技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所一、什么是水稻生育叶龄诊断栽培技术(或技术概况)水稻生育叶龄诊断栽培技术,是在水稻“器官同伸理论”与“叶龄模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水稻栽培新技术,使传统的种、管、收流程式栽培技术,发展成为按叶龄“诊断、预测、调控”的栽培技术体系。

黑龙江垦区自1996年在水稻生产中全面推广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其中对育苗及本田管理,开始运用叶龄诊断技术,取得较好的效果。

为进一步深入普及这项系统技术,2001年以来,总局农业局连续四次举办水稻叶龄诊断技术培训班,2003和2004年总局在重点农场设多点水稻叶龄跟踪调查,并以之指导生产,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4年总局农业局组织水稻科技人员,按垦区水稻主要推广品种,编制了“寒地水稻生育叶龄诊断技术模式图及技术要点”图文结合,易看易懂、易做,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二、运用水稻生育叶龄诊断技术所必须的基础知识1、根据寒地的品种特点和气候特点确定品种水稻是喜温、短日照作物,在寒地长日照条件下栽培,从品种到生态条件均与南方有很大差异。

寒地气温特点是:水稻生育日数短、活动积温少、前期升温慢、中期高温时间短、后期降温快、低温冷害频繁、冬季严寒等。

因此要选用适于当地熟期品种,以安全抽穗期为中心,确定生育界限时期,实行计划栽培,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促进水稻健壮生长,防御低温冷害,确保安全成熟,提高结实率和粒重,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益。

黑龙江省水稻保温旱育苗在当地气温稳定通过50C后开始播种(盖地膜、棚膜后增温到120C)。

插秧期以当地日平均气温稳定达到130C后开始。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均属于早熟和极早熟粳稻类型,其特点是:熟期为早和极早熟,感温性强,在营养生长期对温度每感,高温可使营养生长期缩短,低温可使营养生长期相对延长,在营养生长期以水保温、以水增温可促早熟。

生育类型上属于重叠生长类型,即营养生长未期与生殖生长前期相重叠,最高分蘖期出现在幼穗分化后。

寒地水稻生育前期叶龄诊断技术要点和管理措施

寒地水稻生育前期叶龄诊断技术要点和管理措施

寒地水稻生育前期叶龄诊断技术要点和管理措施摘要介绍了寒地水稻育苗期、返青与蘖期叶龄诊断技术和管理措施,以期为寒地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水稻;叶龄诊断;管理措施;寒地中图分类号 s5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8)22-0196-01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茎的叶片生长与叶、分蘖、茎秆、穗等器官的生长发育之间存在较严密的相关关系,按水稻主茎叶龄进行管理,是确保及时性和准确性的最好方法,佳木斯市郊区实施这一技术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将寒地水稻生育前期叶龄诊断技术要点和管理措施介绍如下。

1育苗期郊区水稻机械插秧采用旱育中苗,秧龄30~35d,叶龄3.1~3.5叶,苗高为13cm左右。

按叶龄“器官同伸规律”,通过调温、控水等手段,抓好4个关键时期,育成健壮旱育中苗。

1.1种子根发育期播种后到第1完全叶露尖,时间为7~9d。

管理重点是促进种子根长粗、伸长,使须根多,根毛多,吸收更多养分,为壮苗打好基础。

此期一般不浇水,过湿处散墒,过干处喷补,顶盖处敲落,露籽覆土补水。

温度以保温为主,如遇33℃以上的温度,开口降温;保持32℃以下,最低温度不低于10℃,最适温度25~28℃。

20%~30%的苗1叶露尖及时撤出地膜。

1.2第1完全叶伸展期从第1完全叶露尖到叶枕抽出(叶片完全展开),时间为5~7d。

管理重点是:地上部控制第1叶鞘高不超过3cm,地下促发鞘叶节5条根系生长。

此期温度最高不超过28℃,最低不低于10℃,适宜温度22~25℃。

床土过干处,适量喷浇补水,一般保持旱田状态。

1.3离乳期从2叶露尖到3叶展开,经2个叶龄期胚乳营养耗尽,约经12~16d。

2叶生长略快,3叶生长略慢。

管理的重点是:地上部控制1~2叶叶耳间距和2~3叶叶耳间距各1cm左右;地下部促发不完全叶节根8条健壮生长。

因此,要进一步做好调温、控水及灭草、防病、以肥调匀秧苗长势等管理工作。

温度管理:2~3叶时,最高温度不超过25℃,适宜温度2叶时为22~24℃,3叶时为20~22℃,最低温度均不低于10℃;特别是在2.5叶时,温度不超过25℃,以免出现早穗现象。

寒地水稻叶龄识别技巧和田间叶龄标记要点

寒地水稻叶龄识别技巧和田间叶龄标记要点

寒地水稻叶龄识别技巧和田间叶龄标记要点叶龄:水稻不同品种的主茎叶片数比较稳定,每片叶称为一个叶龄。

标记叶龄原因:可有效的了解田间秧苗生长时期及各时期秧苗的基本状态。

叶龄诊断技术:是以叶龄跟踪为基础,随时诊断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长状况,并能预测出水稻下一阶段的生长势态,及时调整应对的栽培措施,调控水稻长势长相,达到水稻稳产、高产、优质、安全成熟的目的。

简单的说:水稻叶龄诊断技术是以叶龄“跟踪、诊断、预测、调控”为技术核心,实现水稻按照栽培标准计划生长目的。

寒地水稻叶龄识别法1、种子尖方向法:此法适用苗期。

水稻叶片与种子尖同向是单数叶,另一侧是双数叶。

2、叶脉偏向法:水稻叶片正面对着调查者,叶片中部叶脉偏向右侧是单数叶。

(叶脉的左侧宽,则为单数叶,反之。

即为:左宽单、右宽双)3、叶长(chang)顺序法:正常情况下,水稻叶片长度一叶比一叶长,直至倒3叶达最长,然后水稻叶片长度一叶比一叶短,来判断叶龄。

水稻叶片长度由1叶开始逐渐增长,至倒3叶时最长。

由1叶至倒3叶之间每叶之间相差3-7厘米,平均5厘米,倒3叶至剑叶,每叶相差4-6厘米,平均5厘米,倒3叶后逐渐缩短。

一般水稻1叶长2厘米,2叶长5厘米,3叶长8厘米,倒3叶长35-40厘米、剑叶长25厘米左右。

4、最晚出叶标准法:寒地水稻11叶品种最晚出叶标准为:4叶6月5日;5叶6月10日;6叶6月15日;7叶6月20日;8叶6月25日;9叶7月2日;10叶7月9日;孕穗(11叶)7月16日;齐穗7月25日;成熟9月15日。

(营养生长期每片叶生长需5~7天时间(平均为5天),每片叶约需活动积温85℃左右;生殖生长期每片叶生长需要7~9天(平均为7天),需要活动积温135℃左右。

)5、最长(chang)叶法:倒3叶最长(飘长叶),田间表现似飘在其它叶片之上。

6、植伤叶法:N叶移栽植伤,导致N+2叶比前一片叶明显缩短、变小形成植伤叶。

7、双零叶法:两叶叶枕较长时间重叠称为双零叶①第一双零叶:水稻移栽时,由于植伤使移栽后长出的第一片叶与移栽秧苗时最后一片叶的叶枕重叠形成第一双零叶(寒地水稻机插中苗一般为4叶和5叶叶枕重叠),用它可判断本田分蘖期叶片叶龄。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粮油栽培技术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粮油栽培技术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粮油栽培技术寒地水稻是指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种植的稻米农作物。

由于寒地气候条件的特殊性,种植寒地水稻需要使用特殊的栽培技术。

本文将介绍寒地水稻的叶龄诊断栽培技术及粮油栽培技术。

一、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叶龄诊断是通过观察水稻植株的叶片颜色和形态特征来判断植株的生长状况和营养状况。

在寒地水稻的栽培过程中,叶龄诊断可以帮助农民及时调整施肥、灌溉和管理措施,从而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和高产。

首先,通过观察叶片颜色可以判断水稻植株的氮素状况。

通常情况下,水稻的早期叶片呈浅绿色,中期叶片呈深绿色,晚期叶片呈黄绿色。

如果发现叶片呈黄色,说明水稻植株氮素供应不足,需要及时追加氮肥。

而如果叶片呈深绿色或出现黑斑,可能是氮素过量导致的,此时应减少氮肥的施用。

其次,通过观察叶片形态特征可以判断水稻植株的磷、钾等其他营养元素状况。

例如,寒地水稻缺乏磷素时,叶片的形态会呈现短而窄的特点;缺乏钾素时,叶片的边缘会出现黄褐色斑点。

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及时补充相应的营养元素,以维持水稻的正常生长。

叶龄诊断栽培技术需要农民们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并结合实际施肥和管理措施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同时,还应当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进行个别调整,以适应不同环境的需求。

二、粮油栽培技术在寒地水稻的栽培过程中,粮油栽培技术也是至关重要的。

粮油作物是指可以用于食品加工和油脂制取的农作物,如小麦、稻米、油菜籽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粮油栽培技术。

首先,合理施肥是粮油作物栽培的基础。

根据不同作物的营养需求和土壤肥力情况,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

同时,还应当注意施肥的时机和施肥方式,避免浪费和对环境造成污染。

其次,及时除草和病虫害防治是保证粮油作物高产的重要措施。

草、杂草对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会竞争养分和水分,同时还会提供害虫生长的环境。

因此,农民们应当定期除草,并采取科学的方法控制害虫的繁殖和传播。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技术方法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技术方法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技术方法1、叶龄跟踪方法叶龄又称“主秆出叶期”,叶龄跟踪就是对主秆出叶情况进行调查。

叶龄跟踪要在插秧后立即进行,即4叶期开始调查。

在育苗期第1完全叶能够看清的时期开始记载叶龄。

①调查点确定选择主栽品种有代表性的地号,在池埂边向里数第三行上,选择穴数均匀,穴株数相近似的10穴为调查对象,并在两边做上标记物,确保调查对象的准确性,要与点外植株反复校正,调查的主茎全部用红色油漆(不干胶纸)等做上记号,水稻叶片小时叶幅窄,用○、×记号,叶幅宽时可以写上叶龄号。

每个品种按插期5月15日、20日、25日设调查点,每五天调查一次至齐穗期。

②叶龄跟踪苗选择在调查对象的10穴里,每穴选有代表性的一株苗质好、叶片健全的秧苗,在主茎上进行叶龄调查标记。

③标记方法标记点的叶龄必须准确,叶龄全部点在单数叶上,起始叶从3叶开始,跟踪到齐穗期。

用红油漆(不干胶条)分别在第三叶中间点一个点,第五叶中间点二个点,第七叶中间点三个点或写上3、5、7等叶龄号,余此类推,确保叶龄跟踪的准确性。

④叶龄观察方法前出叶与现出叶的叶耳伸长到一定位置时,现出叶属于未定型(满)叶。

现出叶的叶耳在前出叶的叶耳以下时为“-”,在前出叶叶耳以上时为“+”,这种情况用△、□叶龄期以小数点表示,正确的叶龄以调查全部主茎叶龄的平均数为准。

⑤株高测定用手抓住一穴稻株向上捋,由地面量至第二高度叶尖(穗尖)为该穴平均株高,逐穴测定,计算出平均值,做好记录。

⑥计算叶龄值以N叶露尖到叶枕露出的过程计算叶龄,首先,估算N叶的长度,以N叶下叶的长度加5厘米为N叶的长度,然后测量N叶实际抽出的长度,再除以估算的N叶的长度,做为N 叶长度的比例。

例如,计算5叶抽出过程的叶龄,首先估算5叶的长度,如4叶的定型长度为11厘米,则5叶的估算长度11+5=16厘米,如5叶已抽出2厘米,则2÷16=0.12,约等于0.1,即5叶已抽出0.1个叶龄,此时调查的叶龄为4.1个叶龄值,并做好记录,如此计算到倒数第三叶均按此法。

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

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

• 纹枯病及小球菌核病防治: 选用30%的爱苗15毫升/亩。 • 并与水稻健身防病相结合,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 方针。A级绿色稻米,病害要 选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抽穗期诊断
• 最晚抽穗期 11叶品种在7月25日左右,初穗到 齐穗期7天左右。 • 抽穗期的高产长相为:后四叶的叶片长度及 叶长序为:倒 2≥倒 3 >倒 1 >倒 4 ;叶面积指 数应达到7以上;基部节间短,剑叶节高度应 在株高的1/2以内。根系发达,无根垫现象。
• 生育转换期的调节肥(接力肥): 11 叶品种 7.1-8.0叶龄,根据功能叶片颜色酌施调节肥, 防止中期脱氮,施肥量不超过全生育期施氮 量的10%。 • 在 7-8叶期易发生药害,药害症状主要表现是 心叶筒状、扭曲、黑根、抑制生长、不分蘖 等。解救措施:喷施叶面肥(爱丰、丰业 等);喷施天然芸苔素或康凯等;施生物肥 等。 • 预防稻瘟病: • 8%好米得:使用技术: 6月20日一6月23日, 水稻叶龄 7 叶一 7.5 叶,毒土撒施,水层 3— 5cm,保水 5—7天以上。推荐剂量应根据当地 品种对稻瘟病抗性选用 1.5—2.5kg/亩。
• 3 、结实期与产量构成的关系:结实期 是最终确定结实率和粒重的时期。常因 抽穗开花期的不良气侯条件而影响受精、 子房发育;因环境条件及病、虫害等因 素影响灌浆结实过程中物质生产、运输, 进而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最终影响品 质、产量。 • 4 、结实期栽培管理目标:养根、保叶、 防早衰,保持结实期旺盛的物质生产和 运输能力,保证灌浆结实过程有充足的 物质供应,确保安全成熟,提高稻谷品 质和产量。
• 此期是防治穗颈瘟和褐变穗、褐变粒的关键 时期。 • 1 、稻瘟病防治:选用 2 %的加收米 80-100 毫 升/亩; 25%施保克,75-100ml/亩。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田间试验及应用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田间试验及应用
广应 用 此项技 术 , 本文 总结 了在 8 6 场 、 星农场 5农 七
空育 l l 1 3 , l片 叶 品 种 ; 鉴 稻 7号 , 2片 叶 垦 1
品种 。 1 4 叶龄 调查 点确定 及调 查 方 法 .
等地 的试 验和 示 范结果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试 验地 点及 土壤类 型 . 8 6农 场水 田试 验站 , 壤类 型草 甸 白浆 土 , 5 土 土 壤肥 力 中等 。 七 星农 场 研 发 中 心科 技 园 区 , 土壤 类 型 草甸 白 浆 土, 土壤 肥力 中等 。
果 。该 技术 以水 稻安 全 抽 穗 为 中心 , 主 茎叶 龄 表 用 达水 稻 的生育 进 程 , 以叶龄 跟踪 调查 为基础 , 叶龄 按
1 2 试 验设计 .
采用 小区对 比试 验 , 品种 , 2个 4次重 复 , 以不 进
行栽 培 调控为 对照 。小 区面积 1 , 穴距 0 3m 2m。 行 .
l t nAc d myo i n j n , i s 1 4 2 ) a i a e fHel gi g Ja ma o o a mu i 5 0 5
Ab ta t sr c :Th r wt r g e so iec n b se e c o dn ot es u y o utv to e h eg o h p o r s frc a ema t rd a c r i gt h t d n c l a in t c — i n q eb e v sa eda n s o ie i u y la e g ig o ef rrc .Co d c ieme s r a ea p id t n r a eyed o ie n u tv a u ec n b p l o i c e s il frc e a d t eq ai l b m p o e tt es metme n h u l y wi ei r v d a h a i .Th e h iu l b s d i ie c lia in t l et c n q ewi eu e n rc u tv t l o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上、下)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上)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从炎热的南方到寒冷的北方,各个地区都有种植。

而在我们国家最北部的黑龙江省地区,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稻作区域,这里的粳稻品质十分优良,近些年,稻作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粳稻的主产省之一。

然而,这里属于寒温带地区,气候特点是:年平均气温全国最低、无霜期也是全国最短。

冬季严寒漫长,春季气温回暖晚,夏季高温时间短,秋季气温下降快。

而水稻是喜温、短日照作物,在黑龙江省寒地、长日照条件下栽培,生态条件与南方有很大的差异。

多年以来,这里的农民朋友大多以日历、节气和经验作为标准来栽培水稻,往往会出现肥水管理不当,造成水稻群体长势不足或过于茂盛,病虫害不能及时防治,从而导致水稻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

为此,科研人员通过不断的研究,结合当地水稻的生态特点,总结出一套“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体系”。

在这项技术体系中,技术人员制定了水稻不同目标产量下的每个叶龄期的生长发育标准,我们可以在田间判断水稻的叶龄,然后与标准对比,及时采用施肥、灌溉、植保等技术措施进行调控。

这样就使我们传统的种、管、收流程式栽培技术,发展成为按叶龄诊断、预测、调控的栽培技术体系了。

我们光看看水稻生长的叶片,就能知道下一步要干什么了吗?这项叶龄诊断技术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呢?水稻的叶龄模式理论和器官同伸规律就是这项技术的基础!通常,水稻的产量是在它的根、茎、穗、籽粒等器官生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水稻的出叶与分蘖发生、根系生长、节间伸长,以及稻穗分化发育进程等,都存在着有规则的同伸关系。

也就是说,随着水稻每长出一片叶子,稻株就有规律地相应形成和生长出各个部份器官。

可以说水稻的叶龄与生育进程的相关性,比起我们人类用年龄表示发育进程的相关状况还要准确得多。

水稻不同品种的主茎叶数都比较稳定,每长出一片叶就是一个叶龄。

因为叶片与其它器官存在同伸关系,所以,用叶龄做指标掌握水稻生长发育和长势长相,比较简便而准确。

寒地水稻根系生长与叶龄进程期田间诊断技术

寒地水稻根系生长与叶龄进程期田间诊断技术

寒地水稻根系生长与叶龄进程期田间诊断技术1、稻根生长的一般规律①发根节与发根节位数稻株分蘖节的每个节上,以及茎基部第一节间下端土内部分的节上均能发生次生根,故稻株次生根发根的总节位数是分蘖节位数加1个,即N-n+1个。

如11叶品种发根总节位数是N-n+1=11-4+1=8个。

②根原基数与根数稻根是各发根节位上分化的根原基生长发育而来,根原基数与大维管束数呈正相关,各发根节根原基数量随叶位上升维管束的增加而增加,叶片中维管束数量越多,根原基的数量就越多,根系的数量也就越多,但是,根原基是否能发育生长,取决于发根时的稻株营养状况和外部环境条件。

③根的发生动态水稻的根系拔节期前后根数增加速度明显加快,拔节到孕穗期是水稻一生中根数增长最快时期,孕穗到抽穗期是单株根数最大的时期,其中,4个伸长节间早熟品种根数最大期在抽穗期。

根系具有不断分枝的能力,依次产生一次、二次、三次分枝根,高产条件下稻根可发生五、六次分枝根。

根系不断扩展根群的吸收空间,提高根系的总体功能。

而且,高一次的分枝根,其生理年龄较低一次的年轻、活性强。

抽穗后不断产生多级分枝根是提高结实期群体生理功能的重要条件。

④根系的纵横发展与地上部株型从移栽到分蘖末期,水稻根系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耕作层内,呈椭圆形分布;拔节后向纵深发展,到抽穗后根系进一步下扎,呈卵圆形分布,分枝根急剧增多,分布在土壤表层和深层的根系都显著增加,基本完成根系生长;抽穗后根系的80%集中分布于表土0~10厘米土层内,特别是0~5厘米的表土层分布最多,耕作层以下分布很少。

适当控制土壤水分,采用间歇灌溉,适时晾田,可促进根系下扎。

水稻根系在土壤中分布深的,而多是纵向时,地上部分叶片角度小,较大的叶片仍可保持直立,较小的叶片更易直立;根系在土壤中分布浅的,而多横向分布时,叶片角度大,较大的叶片更易披垂,这一效应反映在整个结实至成熟期。

⑤根色稻根有白、黄、褐、黑和水渍状等不同颜色。

水稻的新根或根的尖端部分,具有向根际土壤泌氧的能力,把周围数毫米范围土壤中的亚铁氧化成水合氧化铁化合物,沉淀在根外,因而,能使根保持原来的白色。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总结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总结
通过叶龄生育诊断栽培技术的应用,采取合理施肥,合理灌 溉措施,加强病虫草害防治,促进了水稻生长发育,改善了水稻 产量性状水平,监测区两个品种的水稻产量达到较高的水平,比 全市水稻平均单产546.2 kg提高9.6%和7.4%,叶龄诊断的指导效果 十分明显(表3)。 3 结论
通过应用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的根据
品种 绥粳4号 垦稻12
日期 5月28 4株 4株
6月2 4株 4株
6月7 4株 4株
表2 水稻分蘖情况调查表
6月12
6月17
6月22
4.4株 4.5株
9.1株 8.9株
13.8株 13.3株
6月27 23.4株 21.2株
7月2 27.2株 26.3株
7月9 29.3株 29.1株
7月16 29.3株 29.1株
生殖生长期:叶龄进程;叶片的长势是否正常;预测抽穗期
是否正常等,并采取何措施。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叶龄进程
从水稻叶龄生育进程看,今年水稻叶片长出表现出以下特 点:一是叶片长出快,叶片从露尖到定长时间比历年时间短,营 养生长期每一叶长出时间基本上少于5天;二是每个品种都少抽 出一片叶。6、7月份的高温造成了水稻生育进程提前,提前抽穗 (绥粳4号7月24日、“垦稻12”7月25日),提前成熟(绥粳4号9 月8日、“垦稻12”9月10日)(表1)。 2.2 水稻分蘖情况调查
调查时间:调查的两个品种,均以5月28日插秧为调查始期, 每隔5天、7天调查一次,并做好记录。
调查内容:苗期情况、基本苗数、株高、茎数、叶龄、施肥 情况、水层管理情况、倒数4个叶长相、水稻病虫灾害情况、成熟 后考种情况。
营养生长期:叶蘖是否同伸;功能叶是否退色,退色比例; 叶龄进程是否正常;生育转换期是否正常等,并采取何措施。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植保技术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植保技术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植保技术发布时间:09年12月04日07:42:41 来源:黑龙江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作者:穆娟微李鹏责任编辑:徐晓雪点击率:黑龙江垦区主要虫害潜叶蝇、负泥虫,4.0-6.0叶期注意防治。

潜叶蝇:插秧后首先摸叶片内厚度,检查潜叶蝇发生情况,在幼虫发生初期,用60%越众或者40%乐果喷雾防治。

负泥虫:在卵孵化成幼虫有小米粒大小时,亩用25%敌杀死乳油15~33ml,兑水10公斤喷雾。

黑龙江垦区水稻病害主要是稻瘟病、叶鞘腐败病、细菌性褐斑和水稻褐变穗、褐变粒等,每年都不同程度的造成损失,应加大力度防治。

(1)稻瘟病稻瘟病应当做常规措施防治2-3遍。

症状: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可发生。

由于浸染的时间和部位不同,可分为叶瘟、节瘟、穗颈瘟和粒瘟。

叶瘟病斑又分为急性型、慢性型、褐点型和白点型。

叶瘟防治:在水稻9.1-9.5叶期,7月2日-7月5日水稻倒二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施穗肥时25%施保克75-100毫升/亩或2%加收米80毫升-100毫升/亩,2%加收米80毫升+25%施保克60毫升/亩或2%加收米80毫升+50%多菌灵80毫升/亩。

穗颈瘟防治:孕穗期(7月16日)、齐穗期(7月23-26日)2%加收米80-100毫升/亩或25%施保克75-100毫升/亩,2%加收米80毫升+25%施保克60毫升/亩或2%加收米80毫升+50%多菌灵80毫升/亩,兑水15-20升茎叶喷雾。

在孕穗到齐穗期,为健身防病、促熟,可喷施叶面肥磷酸二氢钾加米醋及防病药剂以及爱丰等,可提高结实率和粒重。

粒瘟、枝梗瘟防治:在水稻抽穗后15天防治粒瘟、枝梗瘟,防治方法同上。

(2)鞘腐病在水稻孕穗期7月16日、抽穗-齐穗期7月22-8月2日,25%施保克80-100毫升/亩或2%加收米80-100毫升/亩,2%加收米80毫升+25%施保克60毫升/亩或2%加收米80毫升+50%多菌灵80毫升/亩,兑水15-20升茎叶喷雾(3)细菌性褐斑病剑叶叶枕露出到抽穗7月中旬-7月末、齐穗期8月2日2%加收米80-100毫升/亩或2%加收米80毫升+50%多菌灵80毫升/亩,兑水15-20升茎叶喷雾。

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新技术

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新技术

04
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的 实践与展望
成功案例分析
提高产量
通过叶龄诊断技术,精确判断水稻的生长阶段,合理安排施肥、 灌溉等农事活动,有效提高水稻产量。
节约成本
叶龄诊断技术帮助农民减少不必要的农药、肥料投入,降低农业生 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生态环保
精确施肥和灌溉降低了农药、肥料的过量使用,减轻了对环境的压 力,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其他新技术在叶龄诊断中的应用探索
光谱分析技术
通过测量水稻叶片的光谱反射或透射特性,探索与叶龄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基于光谱特征的叶龄诊断 模型。这项技术有望为叶龄诊断提供新的无损检测方法。
生理生化指标结合技术
研究水稻叶片生理生化指标(如叶绿素含量、叶片厚度等)与叶龄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传统叶龄诊断 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氮磷钾肥配合
根据叶龄诊断结果,合理 配合氮、磷、钾等肥料, 以满足水稻不同生长阶段 的需求。
叶龄与病虫害防治
预测病虫害发生期
通过叶龄诊断技术,可以预测水 稻病虫害的发生期,提前采取预
防措施。
防治策略制定
根据叶龄诊断结果,结合病虫害发 生规律,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 提高防治效果。
生长状况监测
叶龄诊断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水稻生 长状况,及时发现病虫害引起的异 常症状,为及时采取救治措施提供 依据。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 2
技术普及不足
目前,水稻叶龄诊断技术在我国部分地区的普及 程度仍然较低,农民缺乏相关的技术和知识。
诊断准确性有待提高
叶龄诊断技术受到环境、品种等多种因素影响, 存在一定的误差,需要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3
数据处理与分析难度大
叶龄诊断产生的数据量大,如何有效处理和分析 这些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是 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寒地水稻生育关键时期诊断技术标准

寒地水稻生育关键时期诊断技术标准

寒地水稻生育关键时期诊断技术标准1、寒地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田间诊断技术①分蘖的生长规则⑴分蘖着生叶位及最大分蘖叶位数分蘖节的叶位数=主茎总叶数(N)-伸长节间数(n)-1,即N-n-1。

主茎上第一叶是最低分蘖叶位,而N-n-1是最高分蘖节位。

例如,主茎11叶伸长节间4个的品种,主茎分蘖数是11-4-1=6个,第6叶是最上部发生分蘖的叶位。

⑵出叶与分蘖的同伸规则主茎出叶与分蘖的同伸规律是N对N-3的同伸关系,即主茎N叶出生,其下第3叶长出分蘖。

例如,主茎11叶品种当主茎第4叶抽出,在其下方的第1叶叶腋内长出第1个分蘖,呈N-3关系,同理,最高分蘖叶位发生在主茎第9叶抽出时,第6叶叶腋长出分蘖。

⑶分蘖的养分供应分蘖的分化和发生依靠主茎叶片供应有机养分。

N叶叶腋的分蘖,以N+1叶对N叶分蘖的养分供应最多,其次是N叶,再次是其它功能叶。

分蘖长出第2叶本身能制造养分,开始由异养向自养过渡,待长出第3叶时,分蘖鞘叶基部节上开始长根,具有一定的独立能力,到第4叶伸出,第1叶基部节上长出节根,有了较多的自生根系,即已完全独立,可从母茎上取下,自立成活成长。

⑷分蘖缺位分蘖不能发生的节位称为分蘖缺位。

造成分蘖缺位的原因有群体密度过大、移栽植伤、移栽过深、水层过深、缺肥、秧苗素质弱等等。

②有效分蘖临界叶位⑴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当主茎生长进入拔节期(N-n+3叶龄期)时,即11品种的拔节期为11-4+3=10叶,稻株的生长中心转向茎和穗,养分供应集中向茎和穗的形成转移,输向分蘖的养分大大减少,处于不同分蘖状态的分蘖发生两极分化,能够成为有效穗的分蘖为有效分蘖,不能成穗的退化消亡的分蘖为无效分蘖。

⑵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主茎拔节期(N-n+3)具有4片叶(3叶1心)的分蘖能独立生活成为有效分蘖,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应为主茎总叶数-伸长节间数的叶龄期(N-n叶龄期)。

因为N-n叶龄期发生的分蘖,到N-n+3叶龄期,恰恰具有4叶(3叶1心),具有自生独立的根系,具有成为有效分蘖的自身条件。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技术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技术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技术1、叶龄指标及标准1.1旱育壮苗标准旱育壮秧是优质、高产的基础。

根据所用品种熟期和移栽方式,在保证安全抽穗期的前提下,确定秧苗的标准。

机插用早熟品种,中苗移栽,其标准为:秧龄30-35天,叶龄3.1-3.5叶,苗高13厘米左右;地上部叶龄指标为“3、3、1、1、8”,即中茎长不超过3毫米,第1叶鞘高3厘米以内,1叶与2叶的叶耳间距1厘米左右,2叶与3叶的叶耳间距1厘米左右,第3叶长8厘米左右,百株地上干重3克以上;地下部根数达“1、5、8、9”,即种子根1条,鞘叶节根5条,不完全叶节根8条,第1叶节根9条分化待发;人工插秧和钵苗摆栽,用中、早熟品种,以大苗为主,其标准为:秧龄35-40天,叶龄4.1-4.5叶,带1-2个分蘖,株高17厘米左右;地上部叶龄指标为“3、2.5、1、1、1、11”,即中茎长不超过3毫米,第1叶鞘高在2.5厘米以内,3个叶耳间距各为1厘米左右,4叶长11厘米左右,百株地上干重4克以上;地下部根数为“1、5、8、9、11”,第2叶节根11条分化待发。

1.2本田叶龄标准以3.1-3.5叶中苗的3叶长8厘米左右为准,营养生长期叶片以3-7厘米长度递增,11叶品种第9叶达最长35厘米左右,12片叶品种第10叶达最长35厘米左右,以后又以4-6厘米长度递减,剑叶长度达到25厘米左右。

1.3高产架子标准倒数4个叶片,11叶品种的8、9、10、11叶;12叶品种的9、10、11、12叶的叶态从下往上数呈弯、弯、挺、挺的长势长相。

茎秆结构,剑叶节距地面高度占株高的45%以内,抽穗到成熟应有4-3.5片活叶,确保养分制造及供给。

2.1品种的选择2.1.1品种结构:按照总局提出的调早、调优、调专、调特的要求,选用通过鉴定,符合国家粳稻优质稻谷标准及市场需求的优质粳稻品种,淘汰不耐低温、感温性强及已被证实有严重缺陷的品种。

2.1.2品种熟期:根据寒地及井灌特点,选用当地安全成熟的中、早熟品种,特别是井灌区种植的品种要比当地自流灌区少一片叶,确保低温年正常成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上、下)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上)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从炎热的南方到寒冷的北方,各个地区都有种植。

而在我们国家最北部的黑龙江省地区,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稻作区域,这里的粳稻品质十分优良,近些年,稻作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粳稻的主产省之一。

然而,这里属于寒温带地区,气候特点是:年平均气温全国最低、无霜期也是全国最短。

冬季严寒漫长,春季气温回暖晚,夏季高温时间短,秋季气温下降快。

而水稻是喜温、短日照作物,在黑龙江省寒地、长日照条件下栽培,生态条件与南方有很大的差异。

多年以来,这里的农民朋友大多以日历、节气和经验作为标准来栽培水稻,往往会出现肥水管理不当,造成水稻群体长势不足或过于茂盛,病虫害不能及时防治,从而导致水稻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

为此,科研人员通过不断的研究,结合当地水稻的生态特点,总结出一套“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体系”。

在这项技术体系中,技术人员制定了水稻不同目标产量下的每个叶龄期的生长发育标准,我们可以在田间判断水稻的叶龄,然后与标准对比,及时采用施肥、灌溉、植保等技术措施进行调控。

这样就使我们传统的种、管、收流程式栽培技术,发展成为按叶龄诊断、预测、调控的栽培技术体系了。

我们光看看水稻生长的叶片,就能知道下一步要干什么了吗?这项叶龄诊断技术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呢?水稻的叶龄模式理论和器官同伸规律就是这项技术的基础!通常,水稻的产量是在它的根、茎、穗、籽粒等器官生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水稻的出叶与分蘖发生、根系生长、节间伸长,以及稻穗分化发育进程等,都存在着有规则的同伸关系。

也就是说,随着水稻每长出一片叶子,稻株就有规律地相应形成和生长出各个部份器官。

可以说水稻的叶龄与生育进程的相关性,比起我们人类用年龄表示发育进程的相关状况还要准确得多。

水稻不同品种的主茎叶数都比较稳定,每长出一片叶就是一个叶龄。

因为叶片与其它器官存在同伸关系,所以,用叶龄做指标掌握水稻生长发育和长势长相,比较简便而准确。

例如:我们把正处于生长的叶片用英文字母N来表示。

水稻叶片与分蘖就是N减3的规律。

也就是说,比如当第5片叶子正在生长的时候,五减三,第二片叶子的叶腋里正在长出分蘖。

他们之间之所以同伸,是因为当时的功能叶,也就是N-2这片叶子,把光合作用合成的养分,同时供给到上面新伸出叶和下面叶片进行分蘖的缘故。

要想确定水稻的有效分蘖临界叶位的位置,首先要知道它的主茎伸长节间数。

通常水稻主茎的伸长节间数等于主茎总叶数除以3。

也就是说11叶或12叶的品种,主茎伸长节间数是4个左右。

有效分蘖临界叶位等于总叶数减去伸长节间数。

如11叶品种的有效分蘖临界叶位是7,第7叶的同伸分蘖有效。

分蘖的盛蘖叶位=总叶数÷2。

如11叶品种,它的盛蘖叶位是5.5叶,就是说正常情况下,6叶伸长期是分蘖盛期,所以前期肥效反映在这一时期是合适的。

在了解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之前,我们先熟悉一下水稻植株的各个营养生长器官。

水稻的叶片分鞘叶、不完全叶和完全叶三种。

鞘叶在水稻发芽时最先出现,颜色是白色,他有保护幼苗出土的作用。

不完全叶是从鞘叶中抽出的绿叶,一般只能看见叶鞘看不见叶片,所以人们习惯上把它算不完全叶,在计算稻株叶片总数时,把它除外。

而完全叶由叶鞘、叶片、叶枕、叶耳、和叶舌这几部分组成。

叶鞘:就是抱住水稻茎秆外围的部分,它有保护分蘖芽、幼叶、嫩茎、幼穗,增强茎秆强度、支称植株的作用。

叶片:叶片通常都是长披针形,上面有许多平行的纵脉,中间一条是主脉。

叶片是水稻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叶枕、叶舌和叶耳:叶鞘与叶片交界的地方称为叶枕,叶枕有调节叶片开张角度的作用,俗称叶关节。

叶枕上附有叶耳和叶舌。

叶龄模式理论和器官同伸规律是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技术的基础,那么在实际生产过程当中,我们要如何来运用他呢?培育出优良的壮苗,是个前提条件。

寒地稻作区,水稻生育时间短,品种都是早熟或极早熟粳稻类型,感温性强,高产插秧期短,对秧苗的要求比较严格,所以,正确的选择秧苗类型对水稻产量和品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优良的壮苗作为保障,再好的栽培技术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达不到高产优质的结果。

从秧苗类型上分,主要有小苗、中苗和大苗三种,但是在寒地稻作区,小苗对水田整地和插后水层管理的要求比较严格,在本田生育时间长,容易延迟抽穗期,影响产量和品质,所以,寒地稻作区目前主要以中苗和大苗为主。

旱育中苗标准的是:秧苗叶龄是3叶期,秧龄35天,秧苗地上部分可以用一组数字来概括,就是3、1、1、8,说的是第一叶鞘高3厘米以内,第1叶叶耳与第2叶叶耳间距1厘米,第2叶叶耳与第3叶叶耳间距1厘米,第3叶叶长8厘米左右,另外,秧苗株高13厘米;旱育大苗标准的标准是:秧苗叶龄4叶期,秧龄35~40天,株高17厘米左右,百株地上干重4克以上,带1到2个分蘖;第1叶鞘高3厘米以内,第1叶叶耳与第2叶叶耳、第2叶叶耳与第3叶叶耳,以及第3叶叶耳与第4叶叶耳的间距都在1厘米左右,第一叶长2厘米、第二叶长5厘米、第三叶长8厘米、第四叶长11厘米左右;旱育壮苗在秧田管理上要以调温控水为手段,抓住四个关键时期,使秧苗地上和地下部分均衡发展。

这样才能育成标准壮苗。

育秧田管理分为4个关键时期,分别是种子根发育期、第一完全叶伸长期、离乳期以及插前准备期。

种子根发育期种子根发育期是从播种到不完全叶抽出的7~9天这一段时间。

水稻地上部份着生鞘叶、不完全叶、并且第1叶露尖,地下部生长种子根1条。

种子根发育期株高应该控制在2cm左右。

另外还要注意秧苗的病情有些时候,由于水多、缺氧、有机质过多、施用没有腐熟的有机肥料和气温较低等原因,会造成芽腐病的发生。

导致秧苗根系活力减退,病菌浸染芽谷,造成烂芽。

我们可以每平方米用30%甲霜•恶霉灵水剂1.25ml兑水3公斤喷施进行防治。

这个时期还需要注意棚里的温度把大棚里的温度控制在35℃以内,如果棚温高于35℃时,就要打开通风口进行降温。

种子根发育期以后,水稻生长进入第一叶伸长期,这个时期,水稻地上部分生长出第一叶,地下部分增生鞘叶节根5条。

第一叶鞘高度在3cm左右。

这个时期的诊断内容和调控措施主要有下面几项:先确定第一叶的叶鞘高度第一叶叶鞘高度在3cm以内。

当第一叶叶鞘高度达到2cm左右时,就要开始注意棚内调温和苗床控水了。

在大棚里面,秧苗叶尖下一厘米的温度控制在22℃~25℃之间,不能高于28℃。

如果温度高于28℃,就要及时开棚头通风降温。

冻害诊断这个时期,秧苗会出现冻害。

秧苗出现冻害时,最初叶片颜色变深,逐渐失绿、萎蔫。

如果发生冻害以后,早晨可以提早通风,缓解冻叶枯萎,并喷施含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生物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调节。

在水稻生育前期用种谷方向法进行识别,是比较准确的。

这是因为水稻种谷一侧着生的叶片是单数叶。

那就是:1、3、5、7、9叶;包括水稻的4叶期和5叶期时,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识别。

从田里拔出一穴稻苗,洗净根部的泥土,找出一株带有种谷粒的稻苗,种谷一侧着生的叶子为单数叶,找到第1叶,与它对生的上一叶就是第2叶。

以此类推,确认第三叶,另一边对生的就是第四叶。

水稻秧苗第一叶伸长期后进入离乳期,包括二叶露尖到三叶展开两个叶龄期,大约经过12-15天,这个时期是秧苗生长由胚乳营养转向根系营养的转折期。

二叶期诊断秧苗地上部分增生第二叶,叶长小于5cm。

第一叶鞘高度为3cm左右,第一叶与第二叶的叶耳间距是1cm。

地下部增生5条鞘叶节根,并开始生出不完全叶节根,但没有长足8条,2叶期定型株高应该达到9厘米。

如果1、2叶叶耳间距超过1厘米时,2叶长超过5厘米时,就要开始注意棚内调温、控水了,防止秧苗徒长。

草情二叶期观察苗床杂草情况,判断杂草种类和大小,对于稗草或阔叶草,一般每亩用10%氰氟草酯乳油60ml加48%苯达松水剂180~200ml兑水15升喷雾灭草。

这个时期,大棚里面的温度控制在22℃~25℃之间,超过25℃及时通风。

水稻秧苗在二叶期时,由于叶片增加,蒸腾量增大,我们要严格按照“三看”的方法管理水分,一看土面是否发白和根系生长状况,二看早晚叶尖吐水水珠大小;三看午间高温时心叶是否卷曲。

如果床土发白,根系发育良好;吐水水珠变小,心叶卷曲,就需要进行浇水,一定要在早8点左右,一次浇足。

这个时期容易发生立枯病立枯病症状表现为秧苗枯萎易断,茎基部开始腐烂,逐渐失绿,成片死亡。

防治它的办法是每平方米使用30%恶霉灵水剂3~4ml、或30%甲霜•恶霉灵水剂1~1.2 ml进行土壤消毒。

经过5到7天的生长,水稻进入3叶期三叶期叶龄的诊断标准是:秧苗地上部增生第三叶。

地下部不完全叶节根达到8条,1叶节根9条待发,3叶定型株高在13厘米左右。

三叶期秧苗的第一叶鞘高度为3cm左右;第1叶和第2叶叶耳间距1cm,第二叶叶长小于5cm;第2叶与第3叶叶耳间距也是1cm,第三叶叶长小于8cm。

控制2、3叶叶耳间距,3叶长及保证根数,当2、3叶叶耳间距超过1 cm时,注意棚内调温、苗床控水。

三叶期秧苗生长的大棚内温度控制在20℃~22℃之间,当温度超过22℃要及时通风;另外,我们还要观察秧苗是否变黄,如果秧苗变黄,说明生长量不足。

可以每平方米施用硫酸铵1.5-2g,稀释100倍液进行喷施,喷后一定要用清水洗苗。

经过这一番努力,适龄秧苗在移栽前3-4天,进入插秧前的准备期,我们要进一步调温、控水,加强炼苗。

做好“三带”下地,所谓的三带,第一个就是带药:水稻叶龄在3叶期到四叶期之间要带药下地,每平方米使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6g,防治初期潜叶蝇。

第二带是带肥:插秧前一天,施用磷酸二铵,每平方米125-150克。

第三带是带生物菌肥:一些生物菌需要在植株体内繁殖后才能起作用,因此要早期带入本田。

在移栽之前,我们可以通过外观的判断,看看旱育壮苗是否符合移栽的标准首先是秧苗的根旺并且发白移栽时秧苗的老根移到本田后多半会慢慢死亡,只有那些新发的白色短根才会继续生长,生产上旱育壮苗根系不少于10条,所以,白根多是秧田返青的基础。

其次是苗挺叶绿表现的特征是:秧苗苗身硬朗有劲。

秧苗叶片状态是挺挺弯弯,秧苗保持较多的绿叶,对于积累更多有机物,培育壮秧,促进早发新根非常有利。

还要注意秧苗的叶龄,保证秧苗足龄不缺龄,适龄不超龄。

看适龄秧,既要看秧苗在秧田生长时间,更要看秧苗的叶龄,这才实际反应秧苗的年龄。

秧苗的移栽叶龄应该在3到4叶龄之间。

最后就是观察秧苗的高矮一致,粗细一致,没有楔子苗、病苗和徒长弱苗等。

水稻在插秧之前,还需要对秧田进行整理。

首先需要建立轮耕体系稻田连年旋耕使耕层变浅,不能满足高产栽培的需要,因此要制定严格的轮耕制度,深翻一年、旋耕两年、深松一年,使耕层深度常年保持在15-20厘米之间,充分发挥耕深效应及干土效应,使土壤能够释放更多养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