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积极到稳健的财政政策

合集下载

对我国近十年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做了简单的回顾

对我国近十年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做了简单的回顾

对我国近十年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做了简单的回顾,并对相应搭配产生的效果做了一定的分析。

据有关统计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7%。

在看似一路平稳递增的经济增长背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三次较大的调整:时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1994~1997 适度从紧适度从紧1998~2003 积极稳健“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994~1997)1、宏观经济背景: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992年至1993年增速分别为42.6%和58.6%,大大超过以往的增长速度。

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状况,造成1993年至1994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升了13.2%和21.7%,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过热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出现经济过热现象,为了给经济过热降温,受当时宏观调控经验不足的局限,国家相关部门往往采取“紧缩到底”的政策手段,使经济由过热一下子陷入过冷。

这种热与冷的转换,好像是快速行驶中的急刹车,经济过热是消除了,但又面临着如何启动经济的问题。

热与冷的骤然交替,造成剧烈的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决策部门认识到,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松就热、一紧就冷”的传统做法,做到既要为经济过热降温,也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防止经济运行中的大起大落现象再次发生。

于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中央适时提出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对过热的经济实施恰如其分的宏观调控,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的经济发展态势。

2、相关措施: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政策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增值税、消费税的调控作用,合理压缩财政支出,并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

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区别

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区别

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区别随着国家日益强盛,宏观经济管理政策也日趋完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也成为了两个常见的调控手段。

然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存在差异,需要仔细区分。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讨论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区别。

一、积极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等政策手段来增加国内的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它推行的主要动力是增加政府支出,包括公共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支出、减税政策等,从而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刺激企业投资,使经济保持增长。

积极财政政策主要用于经济活动稀缺和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

例如,2015年,中央政府开展积极财政政策,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实施了“三去一降一补”为核心的 supply-side reform,加大了对全国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并将财政资金重点用于新增和改扩建公共基础设施等项目上,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

二、稳健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央行的政策工具、货币供应量的管理等方式,保持货币和信贷的稳定与安全,促进全面经济增长。

稳健货币政策要求央行掌控货币供应,并保持通货膨胀、利率、市场汇率等要素的稳定。

稳健货币政策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维持货币稳定、保持金融信用安全等而推行的。

例如,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的稳健货币政策包括通过降准等方式提高银行的流动性,以便稳定金融市场并对抗COVID-19的冲击。

此外,通过实践,中国央行可以有弹性地管理利率和控制货币数量的增长速度以避免过度通货膨胀,从而稳定市场情绪并调整经济活动。

三、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区别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是两种不同的政策调控方式,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政策工具、目标定位和实际效果。

具体来说,其中主要区别体现为以下方面。

1. 政策工具不同积极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开展投资、增加政府支出等方式来扩大经济活动,而稳健货币政策则通过央行通过管理货币供应量、调控利率等方式实现对整个经济的管理。

我国近年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我国近年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我国近年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我国自2008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加大了公共投资力度,扩大了内需,促进了经济增长。

同时,我国也加强了对困难企业和个人的支持,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增加了财政支出,促进了就业和消费。

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国实施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旨在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可预测性和灵活性,以维护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

这一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货币政策透明度,提高利率市场化程度,加强汇率政策协调和管理,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等。

三、加强地方政府财政管理我国加强地方政府财政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强地方政府财政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强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管理,建立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等。

四、加强财税体制改革我国加强财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推进税制和财政制度的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具体措施包括:优化税收结构,加强税收征管,提高税收透明度和公平性,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等。

五、加强财政透明度我国加强财政透明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加强社会监督。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建立政府财政信息公开制度,加强政府财务公开,推进政府预算公开,加强政府采购公开等。

综合来看,我国近年来的财政政策主要围绕着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地方政府财政管理、加强财税体制改革和加强财政透明度等几个方面展开。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财政管理和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然,这些政策的实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08年以后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08年以后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007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确定了2008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末,在经受国际金融海啸冲击和国内特大自然灾害影响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200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先后经历了从“双稳健”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接着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过程。

2008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2008年初至2008年11月,这一阶段是07年双稳健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为了控制国内经济过快过热增长,国家采用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第二阶段:2008年11月至2009年12月,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中国经济受到波及,遭受重大的挫折,为了保增长,国家采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三阶段:2010年初至2010年12月,中国基本走出来经济危机的困境,为了促进经济继续平稳快速发展,国家继续采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四阶段:2011年初至今,由于经济危机时采取的适度宽松政策的影响,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8年初,提出“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政策目标为“两防”,即在继续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同时,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08年中,在国际能源和粮食价格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针对沿海地区出现出口和经济增速下滑苗头,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并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财税金融措施。

9月份后,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明显加重,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又转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上来,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五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暂免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发展的影响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发展的影响

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1)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等措施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相对于稳健的财政政策而言更加扩大、加速支出。

是在我国出现了需求不足,投资、出口和经济增长乏力等特殊情况下,在政策环境允许的限度内,所采取的一种阶段性或暂时性的适度扩张政策。

也可以说,这是在国内经济有紧迫需要,政策实施又有现实可能的条件下,扩大内需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刺激经济。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发挥更加直接、更为积极的促进和拉动作用,调节社会分配。

2)稳健的货政策也是针对宽松货币政策而言的,稳健货币政策是目前中央银行执行的货币政策,核心内容包括:一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二是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是执行金融稳定计划,发挥货币政策保持金融稳定的作用;四是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货币政策工具改革,实现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宽松货币政策总的来说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

具体政策工具有:1、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减少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增加可贷资金。

2、降低再贴现率。

使商业银行将票据贴现给中央银行时,可获得更多的资金,增加可贷资金3、中央银行在市场上购买有价证券。

货币投放市场。

4、放松信贷条件和规模。

宽松货币政策下、市场货币供应量增加,使企业资金使用成本减少,利润增加。

增加货币供应量,使人们货币收入增加,促进消费。

宽松货币政策是在国内经济不够景气的情况下使用的促进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

2010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有利条件。

首先,粮食连续七年增产,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为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赢得了主动。

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分析

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分析

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分析” 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泄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2005年我国实现了从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变。

本文就两种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作用进行分析,并对今后财政政策的取向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展望。

财政政策:中国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立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肖国民经济总量方而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一个国家在一左经济发展阶段实施何种财政政策,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相机抉择。

宏观经济运行千姿百态,但概括起来讲,也就是三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即"通货紧缩",表现为物价总水平下降。

应对通货紧缩局而,应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第二种类型是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即“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上涨。

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第三种类型就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但在结构上有矛盾,冷热并存,发展不均衡。

此时应采取稳健财政政策,即在总量上不做太大的动作,但在结构上有保有压,加强薄弱环肖,压缩过热行业的投资。

一、积极财政政策1、实施背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导致了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进而演变为全球经济衰退.造成世界经济普遍性的生产过剩和通货紧缩。

作为亚洲国家最大贸易伙伴,亚洲金融危机无疑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冲击。

从当时国内经济情况看,物价水平持续下跌, 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出现不足,居民收入增长放慢、失业压力增大:同时,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导致了我国出口不振.大大降低了岀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国经济进入了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发展阶段。

而对这种从未出现过的极其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果断地做出了实施以增发国债、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刺激消费、扩大出口为主要内容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带动全社会固左资产投资。

我国近年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我国近年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我国近年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我国近年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1.积极的财政政策。

在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

其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小微企业和民生领域投资、提高社保和医药补贴等都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具体表现。

2.稳健的货币政策。

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我国一直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适时调整货币政策的工具、力度和方向,促进资金流动,支持实体经济,同时加强监管,控制货币供给,稳定通货膨胀。

3.财税制度改革。

我国一直在推进财税制度改革,主要包括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完善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划分、建立财政与金融监管体系等方面。

这些改革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效率,加强财政风险管控。

4.扩大对外开放。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近年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和范围。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进出口、外商投资的政策,包括降低关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经济竞争力。

积极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是什么

积极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是什么

积极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是什么推荐文章2017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什么意思热度:商会管理制度范文三篇热度:党员四个服从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热度:超级巨星的英文是什么热度: fighton是什么意思热度:我国政府提出和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和政策涵义的。

稳健财政政策是财政政策重要类型之一。

那么,积极和稳健的财政政策的意思有哪些?店铺为您分享。

积极和稳健的财政政策的意思积极财政政策的意思我国政府提出和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和政策涵义的。

其一,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就政策作用大小的比较意义而言的。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出现了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趋于弱化,“吃饭财政”难以为继的窘境。

面对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之后出现的需求不足、投资和经济增长乏力的新形势及新问题,特别是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必须使我国财政政策尽快从调控功能弱化的困境中走出来,对经济增长发挥更加直接、更为积极的促进和拉动作用。

这就是“更加积极”或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要涵义。

其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就我国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而言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也日渐突出,成了新形势下扩大内需、开拓市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

而作为结构调整最重要手段的财政政策,显然应在我国的结构优化和结构调整中,发挥比以往更加积极的作用。

此外,由于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国有企业改革中下岗、失业人数增加,城市贫困问题的日渐显现等原因,作为社会再分配唯一手段的财政政策,也必须在促进社会公平、保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至为关键的调节功能。

这是市场机制和其它政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

形势的变化,紧迫的客观需要,使中国的财政政策不能不走上前台,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其三,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一种政策类型,而是一种政策措施选择。

稳健财政政策:中国积极财政政策转型的目标模式

稳健财政政策:中国积极财政政策转型的目标模式

稳健财政政策:中国积极财政政策转型的目标模式引言稳健财政政策是中国政府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财政政策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从保守到积极的转变。

本文将探讨中国财政政策转型的目标模式,并重点介绍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原则和关键措施。

1.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转型的背景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致力于通过财政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行了相对保守的财政政策,以控制通胀和保持经济稳定为主要目标。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保守的财政政策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逐渐转变了财政政策的思路,从保守转向积极。

这一转变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需要。

积极财政政策强调通过增加财政支出、降低税收负担和提供财务支持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2. 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原则在中国积极财政政策转型的过程中,稳健财政政策被确定为实施的重要原则。

稳健财政政策注重平衡经济增长和风险防范,旨在保持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以下是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原则:2.1 经济增长与风险防范的平衡稳健财政政策强调经济增长和风险防范之间的平衡。

它既要促进经济增长,刺激消费和投资,带动就业,又要防范经济风险,避免过度依赖财政刺激和不合理的债务增长。

2.2 财政收支平衡稳健财政政策追求财政收支平衡,即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之间的平衡。

它强调适度扩大财政支出,但也要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和可持续,避免财政赤字过高和债务风险的累积。

2.3 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稳健财政政策致力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它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创新、科技、教育和环保等领域的支持,引导经济朝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

3. 稳健财政政策的关键措施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需要采取一系列关键措施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以下是稳健财政政策的关键措施:3.1 政府财政支出的调控政府财政支出是稳健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

2005财政与货币政策新变化:从积极走向双稳健

2005财政与货币政策新变化:从积极走向双稳健

2005财政与货币政策新变化:从积极走向双稳健如果有人问调节宏观经济最重要的工具是什么?那么,许多学者和专家会不约而同地用双手拿出两件法宝——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2004年12月上旬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这如资43专家指出,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质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通货膨胀逐渐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压力时,继续实施这一政策,不仅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甚至易于形成逆向调节;不仅不利于减缓通货膨胀的趋势,而且易于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程度,加大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和阻力。

因此,积极财政政策应当适时转向。

再加上目前投资规模很大,社会资金较多,也有条件调整财政政策的取向。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并非全面过热,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农业、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许多薄弱环节亟待加强,而且没有强烈信号表明近期会发生高通货膨胀。

因此,积极财政政策不宜一下子转向紧缩的财政政策。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提出明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这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的客观需要的一次科学抉择。

对于明年实施的稳健财政政策,金人庆表示,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要着力把握好十六个字,这亿元左2%左右;保证一定好戏连台,从年初央行使出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及再贷款浮息制调控组合拳,到半个月之后打出的准备金率调整牌,然后再到下半年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基准利率调整,无不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3月份公布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其资本充足率挂钩,对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此项制度的意义更多地在于促进银行业的竞争,而由于实施范围有限,对市场资金的紧缩作用不大,未对股市和债市的资金面造成重大影响。

央行打出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和再贷款浮息制组合拳仅半个月的时间,又再次重拳出击,宣布在4月25日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7%提高到7.5%。

此次准备金率的调整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紧缩信号。

财政政策由积极向稳健转变的综述(一)

财政政策由积极向稳健转变的综述(一)

财政政策由积极向稳健转变的综述(一)财政政策是国家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常用的调控手段。

当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5年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由“积极”向“稳健”的转变受到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整及稳健财政政策的内涵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使国民经济在面临内外紧缩的条件下避免了衰退,实现了持续平稳的增长。

1、拉动了经济平稳发展。

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在政府投资主导模式尚未转变的条件下,国债投资及其乘数作用放大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1998——2000年年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达到14.2%.对在外部市场低迷形势下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据测算,国债建设资金年均拉动经济增长为1.5——2个百分点。

积极财政政策对启动消费产生了巨大作用。

2、加快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七年间,总共通过9000亿元国债资金安排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弥补了一些过去多年的基础建设欠账。

如新建了大批城市污水治理工程、新增公路8万多公里、新建铁路6000多公里、新建改建机场30多个、加固长江堤坝、淮河污染治理等,改善了吸引外资的整体经营环境,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3、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利用国债资金的直接投入以及调整税收政策,通过投入国债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项目建设等,不仅使企业的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还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强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出口能力,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源。

推动了我国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及科技发展潜力的提高。

4、增加了就业,改善了人民生活。

国债资金支持的一大批新项目及其配套项目的建设,七年共增加就业岗位700万一1000万个,对拉动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刺激作用。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年均增长率达到近9%,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3.8%,并改善了生产和生活环境。

同时,国家利用国债投资300多亿元进行了大批生态建设项目,改善了生态环境。

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极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极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有中国特色的名字,实质上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等措施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

减税可以增加民间的可支配收入,在财政支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财政支出是社会总需求的直接构成因素,增加财政支出会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

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的措施。

内容包括: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国债,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税收政策,分批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对有关项目实施税收减免;推进“费改税”改革,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提高公务员工资、增加对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支出等。

这些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地拉动了社会需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积极的货币政策主要是:第一,较大幅度地增加货币供应量,尤其是扩大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

考虑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比较富裕但货款需求相对不足,而中小金融机构的资金相对于贷款需求却显得不足的状况,投放基础货币可以考虑如下方式:一是财政部发长期国债,要求国有商业银行购入后转卖给中央银行;二是增加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改变目前实际上存在的对小金融机构再贷款的限制,对资信和经营状况较好看中小金融机构以再贷款支持,使它们有能力支持中小企业、非国有经济和小需镇建设;三是根据资产管理公司运作的实际需要,适当提供再贷款,并允许资产管理公司发行债券,抵冲关键性大中型国有特别是军工企业的部分债务,由央行买入,增加货币供给,化解部分金融风险,从而有效使用沉淀在央行和商业银行的过剩资金。

第二,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完善准备金制度。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会有助于增加金融机构可运用的资金数量,以支持经济增长。

当然,除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外,还应继续改革准备金制度,包括降低乃至最终取消超额准备金存款利息,并将由此节省的利息支出转入中央财政的预算收入,还包括按月平均计算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法定准备金可用于清算,等等。

对我国近十年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做了简单的回顾

对我国近十年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做了简单的回顾

对我国近十年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做了简单的回顾,并对相应搭配产生的效果做了一定的分析。

据有关统计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7%。

在看似一路平稳递增的经济增长背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三次较大的调整:时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2000~2003 积极稳健2004~2007 积极淡出稳健趋紧2008年开始稳健从紧2000~2003年底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1、宏观经济背景: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而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有相当大的比重来之于外贸出口,进而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民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把宏观政策的定位转为扩大内需方面。

国内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使本应再次回升的经济出现了新变化,经济存在振荡衰退、大幅下滑的危险。

上次调整的力度过大,虽然通货膨胀得到治理,实现了“软着陆”,但宏观调控的惯性下滑,加之外部的冲击,使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幅度降低。

为此国家不得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2、具体措施:针对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问题,政府实施了以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目标实现为目的的“双松”政策。

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取消贷款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连续5次下调存贷款利率,逐步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一系列措施;在财政政策方面,大力发行国债;大规模地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投资力度;大幅度提高职工的工资,开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扩大转移支付;实施财政赤字政策。

3、效果分析:这次调整是上次调整的继续和深化,力度温和没有造成大的波动:第一、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一方面,每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大量的项目,直接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

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中央政府每年发行1000亿—15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仅从1998年至2004年7月间,累计发行9100亿元。

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政策

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政策

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政策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政策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依次采取了“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以及“积极财政政策”。

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时间】:1979年【背景】: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及引发的财政赤字严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物价持续上涨、外贸逆差增加等问题。

【内容】: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一是改革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促进各级财政实现收支平衡。

1980年起,除北京、天津、上海继续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体制外,各省、自治区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新财政体制,打破了统收统支的局面,调动了中央和地方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事权和财权的统一、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促使地方合理地安排财政收支和自求平衡。

这种体制对减少财政赤字,加强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是压缩基建规模,控制投资需求。

1979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基本建设财务拨款管理的通知》,要求基本建设不能突破国家预算指标范围;严格按照国家计划供应资金;严格执行结算纪律,防止和制止拖欠贷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纠正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做法。

对引进的项目和1000多项未完工程,除保留必要的部分外,全部停建、缓建;对大部分非生产性项目也实行停建、缓建。

同时,严格基建投资的审批手续,并将基建资金逐步改为有偿使用,强化了投资硬约束。

财政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财政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财政政策的回顾与展望一、1990—1997年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1、经济背景:1992 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

面对上面经济下滑危机,为了证明执政的合法性,1992年南巡讲话和十四大东风吹来满眼春鼓舞下,通货膨胀达到25%,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以此为契机,我国开始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与此同时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状况,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

于是中央在1994 年提出了适度从紧的政策。

2、政策措施:1着眼点是经济增长的“软着陆”。

“软着陆”是对经济运行状态的形象比喻,从经济意义上讲,它是指国民经济的运行在经过了一段过度扩张后,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下,平稳地回落到适度的增长区间。

2.总量从紧、结构调整。

财政政策坚持总量上的从紧,并不意味着财政支出绝对量的减少,而是相对压缩,即财政支出增长率的减少。

3.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

4.从1994年起实行分税制,强化中央在税收分配上的主动权,增强了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

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新流转税制度,扩大了消费税的征收范围,营业税的税目也进行了调整,国有企业不再执行承包上缴所得税的办法,取消了所得税前归还贷款,要上缴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国家预算调节基金,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在原来六项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五项。

3、效果分析:1995、1996 年我国经济“软着陆”时,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基本上处于改革以来的最低位,到1997 年物价已基本实现零增长,既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挤压了过热经济的泡沫成分,又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形成了高增长、低通胀局面,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成功典范。

二、1998—2003年的财政政策:积极性财政政策。

1、经济背景: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我国外贸受到了严重冲击,产业结构不合理、低水平的产能过剩、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经济结构问题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产生了放大效应,国内大量企业停工停产,失业严重。

分析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的原因

分析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的原因

解析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原因09金融本科六班刘雪松摘要:我国今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1、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2、推进税制改革,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3、调整国民收入的格局,增加财政规模,促进提高居民收入4、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

5、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结构优化。

然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货币政策、“中性的”货币政策或“紧缩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财政政策发挥预期的作用,因此我国今年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关键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危机正文: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起人们的恐慌以及对未来形势的不看好或者说彷徨,导致消费需求和对实体方面投资需求不足。

2009年政府的4万亿人民币的投入其中大部分流入央企和国有企业,而这些企业拿到这些资金后并没有投资实体,为了避险大量的资金流入了房市和股市。

再加上银行房贷的优惠政策和政府的一些鼓励政策使地王频现,房价狂涨,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物价指数(PPI)也开始上升。

然而金融危机前的扩大的产能未能被消耗掉,导致产能过剩。

一旦产能过剩,经济将处于恶性循环之中——企业很难找到更好的投资机会,投资需求下降,一些企业会破产或被迫裁员,这将反过来威胁工人的收入和工作保障,因而他们将减少消费和投资需求。

而这无疑又导致生产过剩问题更加严重。

从中我感觉到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刺激产能的消耗,经济的复苏并没有多大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积极到稳健的财政政策
我国财政政策从“积极到稳健”具体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
这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新举措,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要求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弥补,把“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煤电油运形势趋紧,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续多年减产,粮价攀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扬,通货膨胀的苗头开始显现。

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动向,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把积极财政政策调整为稳健财政政策是加强宏观调控的新举措,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从哲学常识角度分析
①这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体现。

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财政政策从积极到稳键的调整,是根据我国经济形势所作出的重大决策,真正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也是具体地分析了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间题后所采取的对策,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既要看到现在,又要预见未来。

稳健的财政政策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后作出的与时俱进的决策。

(3)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
①体现了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主持召开的,明确指出2005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是我们党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坚持党对国家政治领导的体现。

②体现了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使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