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操作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青岛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题

青岛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题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实验题★实验(1)名称:探究鱼身体表面黏液对鱼生存的影响实验材料:气球、洗洁精、水实验步骤:1、给气球装满,摸一摸气球的表面。

2、在气球表面涂上,再摸一摸。

3、比一比两次触摸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论:鱼身体表面的黏液有助于减小鱼游泳时水对它的,有助于鱼的生存。

★实验(2)名称:植物的根吸收水分实验实验材料:试管、水、胶塞、棉花、植物油、植物。

实验步骤:1、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把植物放入试管中。

2、在试管中,防止水分蒸发,同时固定好植物,并在管壁水面处做标记。

3、把植物放在向阳处,观察试管中液面的变化。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有的作用。

★实验(3)名称:茎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材料:凤仙花(芹菜)、水、红墨水、矿泉水瓶、小刀。

实验步骤:1、剪取一根凤仙花枝条。

2、在装有水的矿泉水瓶里滴入红墨水。

3、把凤仙花枝条插入矿泉水瓶中。

4、将插有凤仙花枝条的矿泉水瓶放在阳光下,有利于促进水分的吸收,从而使红色染液迅速上升到叶脉。

5、当看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枝条,用清水冲洗,把茎分别横切和纵切,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看到被染红,其他部分没有被染红。

实验结论:。

★实验(4)名称:探究叶表面是否有气孔的实验实验材料:刚采摘的叶子、热水、烧杯、镊子、水温计等。

实验步骤:1、把热水倒入烧杯中。

2、等热水的温度达到70摄氏度左右时,把叶子浸入水中。

3、观察叶的表面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浸入热水中的叶子表面有。

实验结论:。

★实验(5)名称:探究土壤成分的实验实验材料:烧杯、水、玻璃棒、三脚架、酒精灯、火柴、铁盘、土壤。

实验步骤:1、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

观察有什么现象。

2、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进行搅拌,然后静置沉降,观察出现什么现象。

3、把土壤放在铁盘里,用酒精灯加热,有什么现象?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实验现象及结论:1、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会发现有冒出,说明土壤里含有空气。

2、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进行搅拌,然后静置沉降,发现土壤分层沉降,下层是,上层是。

青岛版3-6年级科学实验操作

青岛版3-6年级科学实验操作

青岛版小学科学3—6年级实验操作三年级下册一、P4第2课玩滑梯的启示【实验名称】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目的】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表面光滑程度和物体轻重。

【实验器材】长木板、毛巾、橡皮筋、被拉动物体(钩码及钩码盒代替)【实验步骤】1、用橡皮筋在光滑的木板上匀速拉动物体,观察橡皮筋的长度变化。

2、在木板上铺上毛巾,让它表面变得粗糙,再用橡皮筋拉动刚才的物体,观察橡皮筋的长度变化(比在光滑木板上拉动时橡皮筋变得更长些)。

说明:在光滑木板上摩擦力小,在粗糙木板上运动摩擦力大。

3、在光滑木板上再拉动物体,观察橡皮筋长度的变化;向钩码盒内加放钩码或减少钩码来改变物体重量,再拉动观察橡皮筋长度变化。

会发现:物体重了,摩擦力大;反之,摩擦力小。

【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表面光滑程度和物体轻重有关。

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也越大。

【实验说明】1、“被拉动的物体”用“钩码盒”代替,在改变物体轻重时,只改变盒内钩码数即可。

2、对比实验的设计从四年级上册开始,而这里没有要求学生学会设计对比实验(即实验中只有一个不同条件,其他条件相同)。

但作为老师准备材料时应做到心中有数,按对比实验要求准备。

3、测力计的使用是四年级下册设计的内容,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认识测力计以及力的单位“牛顿”,因此,不能用测力计拉动物体比较力的大小,只能用橡皮筋或松紧带拉动,通过比较橡皮筋或松紧带长短变化获得“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知识。

二、P10第5课有趣的磁铁【实验名称】探究磁铁的性质【实验目的】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实验器材】磁铁、大头针、金属片、玻璃片、木片、纸片、塑料、水槽(盛水)、泡沫板、支架(铁架台)【实验步骤】1、用磁铁靠近木片、纸片、塑料、大头针等材料,发现磁铁只把铁制物品吸起来,说明磁铁有吸铁的性质。

2、拿起磁铁用线固定在中间,让它水平悬挂起来;把另一块磁铁放在水中的泡沫板上。

过一会儿,观察到两块磁铁都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操作题及答案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操作题及答案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操作题及答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操作实验一实验名称:用感官辨认物体实验器材:几个杯子,分别装有等量的矿泉水、酱油、白醋、盐水、白糖水、白酒等,并编号。

玻璃棒。

实验步骤:第一:用眼睛观察,辨别出酱油。

第二:用鼻子闻,可以辨别出白酒、白醋。

第三:用舌头尝,可以辨别出白糖水、矿泉水、盐水。

实验结论:辨别物体特征时要遵循一看、二闻、三尝的观察顺序。

实验二实验名称:哪杯水热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冷水、热水。

实验步骤:1、在1号、2号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水(温差相对不大),用手来触摸一下,判断并说出哪杯水热。

2、检查温度计是否完好。

3、测1号杯中水的温度: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1号烧杯水中,观察、读数。

4、测2号杯中水温度: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2号烧杯水中,观察、读数。

5、比较两次测得的温度。

实验结论:实验测得1号杯中水的温度是(),2号杯中水的温度是()。

实验三实验名称:热水温度变化的实验实验器材:烧杯、水温计、铁架台、计时器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悬吊在铁架台上。

2、在烧杯内倒上温度大约80摄氏度的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3、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并将读数填写到表格的0分钟格内。

从此时起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观察15—20分钟。

实验结论:热水降温的过程是先快后慢。

实验四实验名称:哪杯水多实验器材:广口瓶、锥形瓶、玻璃杯、量筒、水。

实验步骤:1、在光口瓶、锥形瓶、玻璃杯中倒入水。

2、估测哪杯水多3、用量筒分别测出广口瓶、锥形瓶、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掌握量筒的使用方法。

4、比较三杯水的多少。

实验结论:广口瓶()ml、锥形瓶()ml、玻璃杯()ml实验五实验名称: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实验器材:各种形态的不倒翁实验步骤:1、玩不倒翁,并观察不倒翁的外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拆开不倒翁,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实验结论:上轻下重,底面半球形是不倒翁不倒的原因实验六实验名称:认识水实验器材:水、烧杯、筷子、牛奶、橡皮、木块、各种饮料、不同形状的空饮料瓶或杯子等。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整理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整理

实验名称:吹蜡烛的实验实验目的:隔着形状不同的物体吹点燃的蜡烛,能吹灭吗实验器材:一根蜡烛、火柴、瓶子、木头、文具盒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并固定在桌上。

2、分别隔着瓶子、木头、文具盒吹蜡烛。

蜡烛能吹灭吗?实验现象:隔着木头、文具盒吹蜡烛,蜡烛不灭。

隔着瓶子吹蜡烛,蜡烛熄灭。

实验结果:隔着瓶子能吹灭蜡烛,隔着木头、文具盒等不能吹灭蜡烛。

实验名称:用吸管吸水试验实验材料:杯子、水、两根吸管实验步骤:口含两根吸管,一根插到一只装有汽水的杯子里,另一根露在杯子外面,你能从吸管里喝到水吗?实验结果:按照上面的方法喝水,你就是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喝到一滴汽水。

实验名称:热水温度变化的实验实验目的:探究常温下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材料:铁架台、烧杯、水温计、计时器。

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悬吊在铁架台上。

2在烧杯内倒上温度大约80摄氏度的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泡安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3、等温度计的液拄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并将读书填写到表格的0分钟格内。

从此时期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观察15--20分钟。

实验现象:热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热水降温的过程是先快后慢。

加快热水降温的实验实验名称:加快热水降温的实验实验器材:烧杯、筷子、扇子、冷水、热水、水槽等实验步骤:1、把五个烧杯分别编上号,倒上等量同温度的热水。

2、在1号杯子的上方用扇子扇,2号杯子用筷子搅,3号杯子放进盛冷水的水槽中,4号杯子往另一个杯子来回倒,5号杯子静放在桌子上。

3、半分钟后,同时测量五杯水的温度。

4、继续按照原来的方法实验,一分钟后再次测量五杯水的温度。

实验现象:1~4号杯中热水的降温速度都比5号杯中的热水降温速度快。

实验结论:用扇子扇、筷子搅、放到冷水中、两杯子倒都可以加快热水降温的速度。

其中降温最快的方法是用两个杯子互倒(由于外部条件的不同,有时放到冷水中降温的速度最快),静置状态降温最慢。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方法指导(1)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方法指导(1)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方法指导( 共计20 个)●实验名称:模拟猫足肉垫的作用(1.动物的四肢)实验器材:2个方凳、4块方巾、4根线绳实验目的:研究猫足的肉垫的作用。

实验步骤:1.用两个方凳的4条腿来模拟猫足,其中一个凳子的腿上扎上4块小毛巾,模拟猫足的肉垫。

2.同时用同样的力量、同样的高度和同样的速度,让“猫”“走”起来,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及结论:1.有“肉垫”的方凳,“走”起来声音小,不容易打滑;而没有“肉垫”的方凳,“走”起来声音大,容易打滑;2.实验说明:猫足的肉垫有消音、防滑的作用,有利于猫捉老鼠。

●实验名称:观察鱼(2.动物的皮肤)实验器材:(1)鱼缸、鲤鱼;(2)气球、洗洁精、水槽、线绳。

实验目的:观察鲤鱼身体表面的特征及作用。

实验步骤:1、观察鲤鱼身体背部和腹部的颜色,思考对鱼的生存有什么帮助?2、摸一摸鱼的身体表面的鳞片、黏液和侧线有什么发现?想一想,这些特点对鱼的游泳有什么作用?3、用装水的气球模拟鱼的身体,涂上洗洁精,再摸一摸,推想鱼身体表面的黏液有什么作用?实验现象及结论:鱼的背部和腹部的颜色不一样,背部为暗褐色,腹部为浅色,近乎白色,这种保护色不容易被天敌发现,能起到保护作用;鲤鱼的鳞片硬硬的,能保持鱼的外形,保护内部器官;表面附有黏液,滑滑的,能在游泳时减小水的阻力;侧线能帮助鱼在水中躲避障碍物,感知水流的变化。

●实验名称:观察鸟翅膀的特点(3.动物的翅膀)实验器材:(1)羽毛、小盘、滴管、烧杯、剪刀;(2)2张方形折纸实验目的:观察鸟的翅膀,认识鸟的翅膀适应环境的特点。

实验步骤:(一)1、掂一掂,感受鸟的羽毛的总量。

2、在羽毛上滴上水,观察有什么现象?3、用剪刀剖开羽毛看结构。

实验现象及结论:鸟的羽毛轻;不易沾水;羽毛中间有空隙。

这些特点说明鸟的羽毛具有质量轻,防水,有护体、保温、适于飞翔等功能(中间为空隙,以减轻羽毛的质量)。

(二)1、选择两张同样大小的纸,折成“翅膀”大小不同的纸飞机。

青岛版(六三制新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实验

青岛版(六三制新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实验

一、实验名称:模拟猫足肉垫的作用(1.动物的四肢)实验目的:研究猫足的肉垫的作用实验器材:凳子,毛巾实验步骤:1.用凳子腿来模拟猫足,其中一个凳子的腿上扎上毛巾,模拟猫足的肉垫。

2.同时用同样的力量、高度、速度,让“猫”“走”起来,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及结论:1.有“肉垫”的方凳,“走”起来声音小,不容易打滑;而没有“肉垫”的方凳,“走”起来声音大,容易打滑;2.实验说明:猫足的肉垫有消音、防滑的作用,有利于猫捉老鼠。

二、实验名称:观察鱼(2.动物的皮肤)实验目的:探究鱼身体表面粘液对鱼生存的影响实验器材:气球、洗洁精等实验步骤:1.用装水的气球模拟鱼的身体。

2.在气球表面涂上洗洁精,再摸一摸。

实验现象及结论:1.气球表面很滑。

2.实验结论:鱼身体表面的粘液减少鱼游泳的阻力。

三、实验名称:观察鸟翅膀的特点(3.动物的翅膀)实验目的:探究鸟羽毛的特点。

实验器材:羽毛、小盘、滴管剪刀实验步骤:1、掂一掂,感受鸟的羽毛的总量。

2、在羽毛上滴上水,观察现象。

3、用剪刀剖开羽毛看结构。

实验现象及结论:1.鸟的羽毛轻;2.不易沾水;3.羽毛中间有空隙。

结论:鸟的羽毛质量轻,防水,中空结构,有利于鸟飞行。

四、实验名称:翅膀大小对鸟飞行的影响(3.动物的翅膀)实验目的:探究翅膀大小对鸟飞行的影响实验器材:A4纸实验步骤:1、用两张同样的纸,折成“翅膀”大小不同的纸飞机。

2、在室内无风的条件下,将两架纸飞机从同一高度同时放飞。

3、观察哪架纸飞机飞行时间长。

实验现象:“翅膀”越大的纸飞机飞行时间越长,越平稳。

实验结论:翅膀大小对鸟飞行有影响。

五、实验名称:根的吸水性实验(6.植物的根)实验目的:探究根的吸水作用实验器材:植物、植物油、玻璃瓶、水、棉花、彩笔实验步骤:1、在瓶中加入适量的水。

2、把植物的根放入矿泉水瓶中。

滴入植物油防止蒸发。

3、用棉花固定好植物,用彩笔标记水的高度。

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玻璃瓶中的水少了实验结论:根有吸收水分作用。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试题(全册)附答案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试题(全册)附答案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试题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第一课、玩具里的科学一、填一填1.我们一般()、()、()等几方面来描述玩具?2.玩玩具时要边()、边(),边()。

3、爱因斯坦说过:“()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4、观察事物能提出"为什么",是我们()、()的起点。

二、小法官:1、玩具是学生童年的伙伴。

()2、为了研究玩具的秘密,有时要把玩具拆开进行研究。

()3、铅笔盒中也有科学道理。

()4、阳光下,我们发现肥皂泡是彩色的。

()三、生活中的科学:1、装发条的玩具为什么会动?2、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我们的问题。

第二课我们周围的动植物一、填一填1、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有()、()、()、()等;校园里的植物有()、()、()、()等。

2、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

对问题进行猜测和假设,能帮助我们明确探究的()和方向。

3、一株完整的植物一般包括()、()、()、()、()和()六大部分。

4、蚂蚁是根据()来认路的。

二、小法官:1、冬青的叶子是圆形的。

()2、观察完蜻蜓后可以把它踩死。

()3、任何植物到了冬天都会枯萎落叶。

()4、我们要学会和动物交朋友,并要爱护小动物。

()三、生活中的科学1.怎样跟植物交朋友?2.怎样跟动物交朋友?3.举例说明怎样保护小动物?4.植物都有哪些用途?第三课科学在我们身边一、填一填1、科学就是(),然后想办法()的过程。

2、有了(),才会有发明创造,我们的生活才不断改善。

3、科学就在我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

4、科学家为了明白一个事物的真象和原理,就要不断地(),真到弄清楚为止。

二、判断题1、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

()2、用手指顶住坐在椅子上同学的头,这个同学就站不起来,是因为他的力气小。

()3、吹气时,用漏斗的宽口对着蜡烛的火焰,蜡烛容易灭。

()4、克隆技术是当今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之一。

【科学】青岛版(六三制)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指导

【科学】青岛版(六三制)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指导

青岛版(六三制)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指导实验名称:探究鱼身体表面黏液对鱼生存的影响实验材料:气球、洗洁精等实验步骤:1、给气球装满水,摸一摸气球的表面。

2、在气球表面涂上洗洁精,再摸一摸。

3、比一比两次触摸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论:鱼身体表面的黏液有助于减小鱼游泳时水对它的阻力,有助于鱼的生存。

实验名称:鸟的翅膀是怎样帮助它们生存的实验器材:羽毛、滴管、小刀、盘子实验步骤:1、掂一掂羽毛,感受羽毛的重量与身边的哪些物品接近。

2、用小刀横切或纵切羽轴,观察羽毛内部的结构。

3、羽毛放在盘子中,用滴管滴一滴水在羽毛上,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羽毛的重量很轻,羽毛的羽轴是中空结构的,水很难渗入羽毛中。

实验结论:羽毛是中空结构的,质量很轻,具有防水性,有利于鸟飞行。

实验名称:植物的根吸收水分实验实验材料:试管、水、胶塞、棉花、植物油。

实验步骤:1、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

2、把植物放入试管中。

3、在试管中滴入植物油(或用棉花、胶塞等吧管口密封),防止水分蒸发,同时固定好植物,并在管壁水面处做标记。

4、把植物放在向阳处,观察试管中液面的变化。

实验现象:液面下降了。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实验名称:茎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材料:凤仙花(芹菜)、水、红墨水、矿泉水瓶、小刀。

实验步骤:1、剪取一根凤仙花枝条。

2、在装有水的矿泉水瓶里滴入红墨水。

3、把凤仙花枝条插入矿泉水瓶中。

4、将插有凤仙花枝条的矿泉水瓶放在阳光下,有利于促进水分的吸收,从而使红色染液迅速上升到叶脉。

5、当看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枝条,用清水冲洗,把茎分别横切和纵切,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看到茎内导管被染红,其他部分没有被染红。

实验结论: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实验名称:叶的蒸腾作用实验实验材料:一株植物、两个透明塑料袋、皮筋等。

实验步骤:1、选择两根长势相同的枝条,把其中一根枝条的叶去掉。

2、把透明塑料袋分别罩在两根枝条上,并把袋口扎紧。

3、过一段时间,观察塑料袋内壁上水珠的变化。

最新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习题及答案(可直接打印)——第一单元 动物与环境

最新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习题及答案(可直接打印)——第一单元 动物与环境

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1、动物的四肢填空及简答:(1)猫足的特点:猫爪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3个)等作用。

猫足肉垫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3个)等作用。

猫足肉垫很敏感,借助肉垫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模拟猫足肉垫的实验中:我们用椅子的四条腿来模拟_______,用________模拟猫的肉垫。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猫足肉垫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

(3)动物的四肢都有哪些特点:a.猴子后肢比前肢_______,利于_________。

b.青蛙后肢比前肢________________,利于______________。

c.鳄鱼四肢_______,趾间有____,利于________;后肢比前肢__________,利于_________。

(4)动物的四肢是怎么样适应环境的?(举例说明,至少3种)(5)骆驼脚掌的哪些特点有利于骆驼在沙漠中行走?答案:(1)猫足的特点:猫爪具有爬树、搏斗、捕食、刨土、清洁、防御等作用。

猫足肉垫具有消音、缓冲、防滑、获取地面信息、辅助清洁、潜伏、散热等作用。

猫足肉垫很敏感,借助肉垫还可以感知不同物体的性质、大小、形状及震动。

(2)在模拟猫足肉垫的实验中:我们用椅子的四条腿来模拟猫爪,用__毛巾模拟猫的肉垫。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猫足肉垫具有消音、缓冲、防滑等作用。

(3)动物的四肢都有哪些特点:d.猴子后肢比前肢粗壮,利于跳跃。

e.青蛙后肢比前肢长且粗壮有力,利于游泳和跳跃。

f.鳄鱼四肢粗短,趾间有蹼,利于游泳;后肢比前肢长、粗壮,利于爬行。

(4)动物的四肢是怎么样适应环境的?a.海龟生活在海洋中,四肢变成鳍状,利于游泳。

b.马生活在草原上,四肢强健而匀称,奔跑速度非常快。

c.猩猩生活在森林中,上肢比下肢粗壮,利于在丛林中攀缘。

d.袋鼠生活在草原上,后腿强健有力,利于跳跃。

新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第1课动物的四肢1.在科学上,我们把动物的四条腿叫做四肢,两条前腿叫前肢,两条后腿叫后肢。

2.猫的四肢前端叫做猫足,猫足有爪子和肉垫组成,特点爪子锋利、肉垫柔软和弹性。

猫足的肉垫有消音、缓冲、防滑等作用,爪子有爬树、搏斗、捕食等作用。

3.猴子的前肢细长而且灵活,有助于攀爬。

海龟的四肢如桨,鳍状,利于海中游泳。

袋鼠前肢短小而后肢发达,善于跳跃。

马的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于在草原上奔跑。

骆驼脚掌宽大、厚实,不容易陷进沙漠里面,脚掌厚实可以隔热,保护脚不被高温的沙子烫伤。

4.实验名称:模拟猫足肉垫的作用实验步骤:1.用两个方凳的4条腿来模拟猫足,其中一个凳子的腿上扎上4块小毛巾,模拟猫足的肉垫。

2.同时用同样的力量、同样的高度和同样的速度,让“猫”“走”起来,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及结论:1.有“肉垫”的方凳,“走”起来声音小,不容易打滑;而没有“肉垫”的方凳,“走”起来声音大,容易打滑;2.实验说明:猫足的肉垫有消音、防滑的作用,有利于猫捉老鼠。

第2课动物的皮肤1.鱼的身体表面最明显的特点:皮肤表面覆盖鳞片。

鱼身体背部颜色深,腹部颜色浅,身体表面有黏液,利于鱼在水中生存。

2.用装水的气球模拟鱼的身体,在气球外面涂上洗洁精模拟鱼体表面的黏液。

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动物皮肤表面是不一样的。

有的覆盖着鳞,有的覆盖着毛,有的覆盖着甲。

4.鱼身体的侧线属于鱼皮肤的一部分,多长在鱼身体的两侧,能够帮助鱼在水中躲避障碍物,感知水流变化。

5.通过模拟活动来验证哪种颜色的"小鱼"更不容易被发现,就是在做模拟实验。

6.北极熊体表有厚厚的长毛,这些长毛是中空的,无色透明,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白色,能够减少身体热量的散失,抵御寒冷。

7.鸭子的皮肤防水、海豚皮肤能减小阻力、河马皮肤不防晒、变色龙皮肤变色、北极熊皮肤保暖。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题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题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题1、实验名称:那杯水热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凉水、热水实验目的: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实验步骤:(1)将两只烧杯分别盛上热水和凉水(2)右手拿着温度计放入水中(3)读出所测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2、实验名称:水温的变化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计时表、热水、铁架台、细绳实验目的:探究常温下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悬挂在铁架台上。

(2)在烧杯内倒上温度大约80℃的半杯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杯壁和杯底。

(3)等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并将读数填到表格内的0分钟内,从此时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持续观察15—20分钟。

实验现象:热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热水降温的过程是先快后慢。

3、实验名称:那杯水多实验器材:集气瓶、锥形瓶、平底烧瓶、量筒实验目的:掌握量筒的使用方法实验步骤:(1)分别往三种不同形状的杯子中倒入液面高低相同的水。

(2)用量筒量出水的体积,并记录下来。

4、制作一个会翻跟头的熊猫(1)用纸片制作一个圆柱形圆筒(2)将乒乓球分成两半,将其中一半粘在圆筒的一端。

(3)将玻璃球放在圆筒中,然后将另一半乒乓球粘在圆筒的另一端。

(4)画好头像调试作品5、实验名称:物体的浮和沉实验器材:钩码、橡皮筋、尺子、水槽、水实验目的: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步骤:(1)把钩码挂在橡皮筋上,提起,用尺子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2)再把其放入水中,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3)比较两次橡皮筋的长度,发现浸入水中前皮筋的长度为75毫米,浸入水中后皮筋的长度73毫米。

实验现象:同一钩码,在水中提起比在空气中提起,橡皮筋要短。

实验结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6、实验名称:改变浮和沉实验器材:带盖的空牙膏皮、剪刀、一杯水实验目的: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实验步骤:(1)将憋的空牙膏皮的尾不剪去,放进水里,可以看到牙膏皮下沉。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六上册实验及答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六上册实验及答案全册

三年级上册一、P18第6课哪杯水热【实验名称】温度计的使用【实验目的】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实验器材】烧杯、水、温度计【实验步骤】1、(温度计主要有三部分构成:玻璃泡、玻璃管、刻度)使用时,手拿温度计的上部。

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

3、3—5分钟后,等温度计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

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

此时水的温度是摄氏度。

【实验说明】规范读、写温度的单位。

即:摄氏度℃二、P38第14课水往高处走【实验名称】探究水往高处走的秘密(或物体的毛细现象)【实验目的】了解毛细现象,能解决水往高处走的秘密【实验器材】毛巾(或布条)、红墨水、实心和空心的玻璃管(粗细不同)、纸片、水槽【实验步骤】1、在水槽中倒入水,滴入几滴红墨水(为了便于观察),使水变成红色。

2、将实验材料一端同时浸入水槽中,仔细观察现象,发现:水沿着布条(或毛巾)、空心玻璃棒、纸片等材料向上爬,而不会沿着实心管上升。

还发现粗细不同的空心管,细管的水升得高,粗管的水升得低。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空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空隙越大,升得越高;反之升得低。

【实验说明】了解生活中毛细现象实例:(1)浸在脸盆里的毛巾滴水;(2)用粉笔吸滴在纸上的水;(3)用卫生纸吸洒在衣服上的油;(4)酒精灯的酒精能源源不断地到达灯芯顶端……三、P34第12课改变浮和沉【实验名称】改变物体的浮和沉【实验目的】了解改变沉浮的基本方法【实验器材】盛有水的水槽、橡皮泥、鸡蛋、铝片、两个小瓶(一个空的、一个盛有沙子)、盐、塑料泡沫【实验步骤】1、首先把橡皮泥、鸡蛋、铝片、两个小瓶、塑料泡沫放入水中,看到橡皮泥、鸡蛋、铝片、一个小瓶沉到水底,另一小瓶、塑料泡沫浮在水面。

2、把橡皮泥团捏成小船状,放在水中,它浮在了水面;把沉入水底的小瓶内物体倒出,放入水中时,它浮在了水面上;在沉着鸡蛋的水中加入盐,鸡蛋慢慢浮上了水面。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本册教材共5个单元,典型的实验操作有16个,这16个实验均为学生的分组实验。

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实验1 “吹蜡烛” 实验(第3课科学在我们身边)实验材料:蜡烛、火柴、瓶子、木块、书本、文具盒、小漏斗。

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固定在桌子上。

2、隔着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点燃的蜡烛。

3、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用力吹气,蜡烛能吹灭吗?4、反过来用漏斗的宽口用力吹气,蜡烛能吹灭吗?实验现象:1、隔着瓶子能吹灭蜡烛,隔着木块、文具盒书本吹不灭蜡烛。

2、用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吹气时,火苗不容易吹灭。

反之蜡烛将很容易吹灭。

注意事项:1、瓶子、木块和漏斗与蜡烛的距离必须相等。

2、嘴与蜡烛的火焰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3、这个实验不是比赛吹蜡烛,而是试一试哪种方法能吹灭蜡烛。

实验2 用吸管吸水实验实验材料:杯子、水、两根吸管。

实验方法:口含两根吸管,一根插到装有水的瓶子里,另一根露在瓶子的外面,看能否吸到水。

实验现象:无法吸到水。

链接:用两根吸管吸到水的方法:1、堵住露在杯外的吸管。

2、用两根细的吸管。

3、杯内的吸管粗些,杯外的吸管细些。

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实验3 用感官辨别液体(第4课怎样认识物体)观察材料:矿泉水、酱油、白醋、盐水、白糖水、白酒筷子。

观察步骤:1、用眼睛观察,辨别出酱油。

2、用鼻子闻,可辨别出白酒、白醋。

3、用舌头尝,可辨别出白糖水、矿泉水、盐水。

观察结论:辨别物体特征时,要遵循一看、二闻、三尝的观察顺序。

注意事项:1、在用“闻”这种方法时,提醒学生不要直接靠近观察物体,要用手扇动,使气体飘过来闻。

2、在用“尝”这种方法时,提醒学生要用筷子或玻璃棒蘸取少量的物品来尝。

实验4 水温计的使用方法(第6课哪杯水热)实验材料:水温计、烧杯、水操作步骤:1、用手拿温度计的上部。

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

3、等温度计内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

新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新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新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1.实验前要选择健康的叶子,避免叶子本身就有问题。

2.热水的温度不要过高,以免烫伤叶子。

3.实验后要及时清洗玻璃杯和工具,避免影响下一次实验。

实验一:探究鱼身体表面黏液的作用活动目的:探究鱼身体表面黏液对鱼生存的影响。

实验材料:气球、洗洁精等。

实验步骤:1.给气球装满水,摸一摸气球的表面。

2.在气球表面涂上洗洁精,再摸一摸。

3.比较两次触摸的感觉有何不同。

实验结论:鱼身体表面的黏液有助于减小鱼游泳时水对它们的阻力,有利于鱼的生存。

实验二:探究植物的根能否吸水活动目的:探究植物的根能否吸收水分。

实验材料:玻璃瓶、水、带根的植物、植物油、棉花、彩笔等。

实验步骤:1.将玻璃瓶中注入清水。

2.只将植物的根完全浸没到水中,滴入植物油防止水分蒸发。

3.用棉花等材料固定植物,用彩笔标记水的高度。

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玻璃瓶中的水变少了。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实验三:探究茎运输水分的实验活动目的:探究茎是否能运输水分。

实验材料:凤仙花、水、红墨水、矿泉水瓶、小刀等。

实验步骤:1.剪取一根凤仙花枝条。

2.在装有水的矿泉水瓶里滴入红墨水。

3.把凤仙花枝条插入矿泉水瓶中。

4.将插有凤仙花枝条的矿泉水瓶放在阳光下,有利于促进水分的吸收,从而使红色染液迅速上升到叶脉。

5.当看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枝条,用清水冲洗,把茎分别横切和纵切,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看到茎内导管被染红,其他部分没有被染红。

实验结论:茎有运输水分的功能。

注意事项:做此实验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四:探究叶的蒸腾作用活动目的:探究叶的蒸腾作用。

实验材料:一株植物、两个透明塑料袋、皮筋等。

实验步骤:1.选择两根长势相同的枝条,把其中一根枝条的叶去掉。

2.把透明塑料袋分别罩在两根枝条上,并把袋口扎紧。

3.过一段时间,观察塑料袋内壁上水珠的变化。

实验现象:带叶枝条的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又多又大。

实验结论: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表面的气孔散失到空气中。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题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题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题第3课科学在我们身边吹蜡烛我的猜想:我猜隔着瓶子和漏斗能吹灭蜡烛,隔着木块、文具盒、书本等吹不灭蜡烛。

我的方案:1、点燃蜡烛,并固定在桌上。

2、用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吹气,看是否能吹灭;再用漏斗的小口正对着火焰,从漏斗的宽口用力吹气,看是否能吹灭。

3、分别隔着瓶子、木板、文具盒、书本等吹蜡烛,看看是否能吹灭。

我的发现:隔着瓶子很容易将蜡烛吹灭,隔着木板、文具盒、书本等,吹不灭蜡烛。

当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时,蜡烛不容易吹灭;当漏斗的小口对着火焰时,蜡烛很容易被吹灭。

用两根吸管吸水我的猜想:我猜用两根吸管吸不到水。

我的方案:口含两根吸管,一根插到一只装有汽水的杯子里,另一根露在杯子外面,试一试,能否从杯子中吸到水。

我的发现:按照上面的方法喝水,即使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喝到一滴水。

第7课水温的变化水的降温规律我的猜想:我认为一开始降得会很快(慢)。

我的方案:1、将温度计悬吊在铁架台上。

2、在烧杯内倒上温度大约80摄氏度的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3、等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并将读数填写到表格的0分钟格内。

从此时起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观察15---20分钟。

哪杯水温度降得快?我的猜想:我认为温度相同的两杯热水,水多(少)的先降到室温。

我的方案:1、在两个相同的杯子中倒入相同温度的热水,其中一杯水多,另一杯水少。

2、每隔3分钟观测一次水温,做好记录。

第8课哪杯水多哪杯水多我的猜想:我猜1号(2号)杯子的水多。

我的方案:1、出示三杯粗细不同,水位不同的三杯水,让学生观察。

2、把三个杯子中的水分别倒入同一个大杯子,用尺子量出水位的高低,进行比较。

第9课有趣的不倒翁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我的猜想:我猜不倒翁不倒的原因可能与底面的形状有关系吧。

我的方案:1、观察几个不倒翁,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拆开一个不倒翁看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操作实验一实验名称:用感官辨认物体实验器材:几个杯子,分别装有等量的矿泉水、酱油、白醋、盐水、白糖水、白酒等,并编号。

玻璃棒。

实验步骤:第一:用眼睛观察,辨别出酱油。

第二:用鼻子闻,可以辨别出白酒、白醋。

第三:用舌头尝,可以辨别出白糖水、矿泉水、盐水。

实验结论:辨别物体特征时要遵循一看、二闻、三尝的观察顺序。

实验二实验名称:哪杯水热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冷水、热水。

实验步骤:1、在1号、2号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水(温差相对不大),用手来触摸一下,判断并说出哪杯水热。

2、检查温度计是否完好。

3、测1号杯中水的温度: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1号烧杯水中,观察、读数。

4、测2号杯中水温度: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2号烧杯水中,观察、读数。

5、比较两次测得的温度。

实验结论:实验测得1号杯中水的温度是(),2号杯中水的温度是()。

实验三实验名称:热水温度变化的实验实验器材:烧杯、水温计、铁架台、计时器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悬吊在铁架台上。

2、在烧杯内倒上温度大约80摄氏度的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3、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并将读数填写到表格的0分钟格内。

从此时起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观察15—20分钟。

实验结论:热水降温的过程是先快后慢。

实验四实验名称:哪杯水多实验器材:广口瓶、锥形瓶、玻璃杯、量筒、水。

实验步骤:1、在光口瓶、锥形瓶、玻璃杯中倒入水。

2、估测哪杯水多3、用量筒分别测出广口瓶、锥形瓶、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掌握量筒的使用方法。

4、比较三杯水的多少。

实验结论:广口瓶()ml、锥形瓶()ml、玻璃杯()ml实验五实验名称: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实验器材:各种形态的不倒翁实验步骤:1、玩不倒翁,并观察不倒翁的外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拆开不倒翁,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实验结论:上轻下重,底面半球形是不倒翁不倒的原因实验六实验名称:认识水实验器材:水、烧杯、筷子、牛奶、橡皮、木块、各种饮料、不同形状的空饮料瓶或杯子等。

实验步骤:1、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倒入水、牛奶、饮料等。

2、观察水、牛奶、饮料等,进行颜色、透明度的比较。

3、用鼻子闻和用筷子尝水、牛奶、饮料等进行嗅觉和味觉的比较。

4、把水、牛奶、饮料等倒入不同形状的饮料瓶或杯子中,观察比较水、牛奶、饮料等在倾倒时的状态,并与木块、橡皮的形态作比较。

实验结论:常温常压下,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实验七实验名称:有趣的浮沉现象实验器材:气球、铁钉、泡沫塑料、木块、橡皮泥、钩码、橡皮筋、水槽、水等。

实验步骤:实验一: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1、把气球、铁钉、木块、橡皮泥、钩码、橡皮筋、泡沫塑料等放入水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2、用手反复压浮在水面上的气球,体会手有什么感觉?实验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1、把钩码挂在橡皮筋上,提起,用尺子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2、再把其放入水中,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3、比较两次橡皮筋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实验结论: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

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八实验名称:改变浮和沉的实验实验器材:橡皮泥、带盖的空牙膏皮(铝制)、塑料小瓶、沙子、泡沫塑料、水槽、细线、铁钉、石块、食盐、鸡蛋(生)、烧杯、水等实验步骤:实验一: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1、在水槽中倒入水,把橡皮泥、瘪了的空牙膏皮、塑料小瓶、泡沫塑料、铁钉、石块等放入水槽中,观察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下沉。

2、把浮在水面的塑料小瓶装入沙子,把泡沫塑料与石块用线绑在一起,放入水中,可以看到浮在水面上的塑料小瓶与泡沫塑料会沉下去。

实验二: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1、把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空牙膏皮取出,将橡皮泥捏成碗形,将牙膏皮捏成船形,把铁钉放在泡沫塑料上,可以看到下沉的橡皮泥、牙膏皮、铁钉会浮上来。

2、在盛有水的烧杯中放入鸡蛋,看到鸡蛋会沉入水底。

在水中加入食盐,等食盐慢慢溶解,可以看到下沉的鸡蛋会浮上来。

实验结论:改变物体浮和沉的基本方法有:改变物体形状,给物体附着浮或沉的物体,改变液体比重。

实验九实验名称:证明水有表面张力的实验方法一实验器材:水、广口瓶、滴管、曲别针(或大头针、装订针)、抹布、托盘。

实验步骤:1、将广口瓶用滴管帮助装满水,直到能清晰地看到水的凸面为止。

2、往盛满水的杯子里放曲别针(或大头针、装订针),要一枚一枚慢慢放入,仔细观察水表面的样子。

3、一直放到水溢出为止,记下放入曲别针或大头针、装订针的数量。

实验结论:水的表面有张力。

方法二实验器材:水、玻璃杯、滴管、托盘。

实验步骤:1、将玻璃杯装满水。

2、用滴管往盛满水的杯子里慢慢滴水,仔细观察水表面的变化。

3、一直滴到水溢出为止,记下滴入水滴的数量。

实验结论:水的表面有张力。

方法三实验器材:硬币、水槽、叉子等实验步骤:1、把硬币放到叉子上。

2、小心地把托着硬币的叉子慢慢放到水的表面,然后稍向下移动叉子,并慢慢移出。

3、认真观察硬币周围水的样子。

(也可以选用将硬币用纸拖在水面上的方法做实验)实验结论:水的表面有张力。

实验十实验名称:探究毛细现象的实验方法一实验器材:毛巾、水槽、水实验步骤:1、往水槽中倒入三分之二的水。

2、将毛巾搭在水槽边上,一端浸入水中,一端在水槽外,仔细观察毛巾的变化。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像毛巾这样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

方法二实验器材:两块约20㎝长的长方形透明玻璃片,一个曲别针、一对橡皮筋。

实验步骤:1、将两块玻璃片合拢用一对橡皮筋分别从两端套住,并用曲别针将一侧的两块玻璃片隔开。

2、然后将它的一端浸在水中仔细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玻璃片缝隙往上爬。

方法三实验器材:水槽、布条、实心和空心的玻璃管、各种吸管、纸片等。

实验步骤:1、在水槽中倒入一半水,并滴入几滴红墨水,使水变浅红。

2、将实验材料的一端分别进入水槽中,仔细观察,哪些材料可以让水往上爬,并做好记录。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升。

实验十一实验名称:空气占据空间方法一实验器材:水槽(内装水,水面能没过杯子)、一个玻璃杯、几张干燥的废纸、一块毛巾。

实验步骤:1、取一个杯子,将纸团成一团,放入杯子底部,塞紧。

2、将杯子口部向下,竖直压入水中,直至没过杯底。

3、将杯子从水中竖直提出来,用毛巾擦掉杯口的水,将纸从杯中取出观察发现纸团没有湿。

小组讨论为什么纸团没有湿?说明了什么?4、再次将有干燥纸团的杯子竖直压入水中,在水中慢慢倾斜,直到水进入杯子,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有气泡冒出。

5、将杯子提出水面,取出纸团观察,发现:纸团湿了。

小组讨论,这又说明什么?实验结论:只有让杯子里的空气出来,水才能进入。

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方法二实验器材:一个饮料瓶、一个气球实验步骤:1、将气球套在饮料瓶上,发现气球是瘪的。

2、用力捏饮料瓶,会发现气球鼓起来。

实验结论:瓶子里有空气。

瓶子里的空气跑到了气球里,瓶子瘪了,气球却鼓了起来。

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十二实验名称:验证空气成分的实验方法一实验器材:蜡烛、去掉底的塑料饮料瓶、培养皿、红色水、火柴等实验步骤:1、在三个培养皿内分别粘好三支一样长的蜡烛,倒入同样多的红色的水,并分别点燃蜡烛。

2、把一大一小两个饮料瓶(拧紧瓶盖),分别罩在两支燃烧着的蜡烛上,观察现象?3、往培养皿内倒入红色水,使水面略高于瓶内的水面。

4、拧开瓶盖,把点燃的火柴迅速插入饮料瓶内,观察现象?实验结论: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能支持燃烧,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方法二实验器材:玻璃钟罩、水槽、小木板、蜡烛、细铁丝、火柴等实验步骤:1、在水槽里放约30毫米的水,滴入几滴红水使水染成红色。

将粘有小蜡烛的木板放置于水面中央,点燃蜡烛。

罩上玻璃钟罩,立即塞住钟罩上面的开口。

2、缓慢向水槽中加水,使水槽里的水面略高于钟罩内的水面。

这是将钟罩上面的塞子取下,立即向钟罩内插进点燃的火柴。

实验结论: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能支持燃烧,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方法三实验器材:玻璃钟罩、橡皮塞、水槽、蜡烛、细铁丝、火柴等实验步骤:1、在水槽里放约30毫米的水,滴入几滴红水使水染成红色。

将钟罩放入水槽里,看到罩内外的水面是相平的。

2、在橡皮塞下插进一根铁丝,另一头弯个钩,钩上插一小段蜡烛。

点燃蜡烛,将它塞入钟罩内,同时塞紧橡皮塞。

可以看到开始烛火在罩内燃烧,过一会儿,烛火慢慢熄灭,这时罩内水面开始上升。

3、然后向水槽里加水,使水面上升至与罩内水面相平。

打开橡皮塞,立即向罩内插进燃着的火柴,可以看到火柴进入罩内马上熄灭了。

实验结论: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能支持燃烧,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