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1)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鉴赏02(常见表现手法例说)[1]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02(常见表现手法例说)[1]分析

鉴赏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 1.首先指出运用什么技巧; 2.结合诗文内容,举例分析; 3.点明在表达思想感情内容、结
构安排和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准确,鲜明,生动,传神,通俗,
委婉,含蓄,节奏感强,增强语势。富 有感染力,更有想象空间,渲染气氛, 烘托环境,凸显人物形象,强化情感, 突出主旨,点题,画龙点睛。
表现手法例说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衬托、 反衬、正衬、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对 比、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以声衬静)、多角度、多感觉、移步换景、 以小见大、借古讽今、倒叙、插叙、赋、 比、兴、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明暗结合、 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象、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曲笔、似褒实贬、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重章 复唱、铺垫、伏笔、照应、以乐景(哀景) 写哀情(乐情)
例3.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简要说说一二句与三四句 的关系。
答案 一二句写景,用比喻手法描 绘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正是 英雄用武之地,为三四句的骑马勇 士登场作铺垫
例3.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其五)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直抒胸臆: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 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 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 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中语⽂诗歌鉴赏表现⼿法归纳 ⾼中语⽂诗歌鉴赏多要求考⽣分析其中的表现⼿法、修辞⼿法以及作者情感等,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中语⽂诗歌鉴赏表现⼿法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诗歌鉴赏描写⾓度 ⾓度可以分为感官⾓度和⽅位⾓度两种。

感官⾓度主要指触觉(吹⾯不寒杨柳风),视觉、听觉(千⾥莺啼绿映红),嗅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来。

) 味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苦为谁甜?) ⽅位⾓度只要是指远(远看⼭有⾊),近(潮平路带沙),⾼(⾼处不胜寒)低(低绮户,照⽆眠) ⾼中语⽂诗歌鉴赏修辞⼿法 1.⽐喻(明喻、暗喻、借喻。

) 例1:“遥望洞庭⼭⽔翠,⽩银盘⾥⼀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本诗巧妙地以“螺”作⽐,将皓⽉银辉下的⼭⽐做银盘⾥的青螺,⾊调淡雅,⼭⽔浑然⼀体。

例2:“凉⽉如眉挂柳湾,越中⼭⾊镜中看。

”“如眉”,以眉喻⽉,绘出了三⽉时⽉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写出了兰溪⽔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光的明洁。

2.⽐拟 把物当作⼈来描写叫拟⼈,或把⼈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拟有促使读者产⽣联想,使描写的⼈、物、事表现的更形象、⽣动的作⽤。

古诗诗赏,主要是拟⼈。

例1:“碧⽟妆成⼀树⾼,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春风似剪⼑。

” 这⾸诗⽤拟⼈的⼿法,让杨柳化⾝为美⼈出现,栩栩如⽣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2:“好⾬知时节,当春乃发⽣。

随风潜⼊夜,润物细⽆声。

野径云俱⿊,江船⽕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诗歌以拟⼈化的⼿法,写出了夜⾬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例3:物拟物“⼀滴太⽩酒,⼗⾥草⽊⾹。

”把酒⾹拟成花⾹。

⼈拟物“⽂坛花争艳,桃李果竟先。

”把⼈拟成花。

3.对偶 ⽤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对句⼦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例1:“⽆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 例2:“宜阳城下草萋萋,涧⽔东流复向西。

芳树⽆⼈花⾃落,春⼭⼀路鸟空啼。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一)知识清单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一)知识清单

2021-2022学年高三年级B部语文知识清单使用时间:2022年3月 5日与84号导纲配套本节标题: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诗歌中常见修辞手法记忆口诀:三比借对夸,两问一反复。

1.比喻概念: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例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比拟概念: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叫拟物。

例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没有重量没有形状的愁绪当作有重量有形体之物来写。

3.排比概念: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能够渲染气氛,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例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借代概念:指在一定的语境中,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或借事物的局部(或特征)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分类:①特征代本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②部分代整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帆”,指船帆,这里代指整个船。

③具体代抽象:举酒欲饮无管弦。

“管”是一种乐器,“弦”是乐器上金属丝。

这里用“管”“弦”指代音乐。

5.对偶概念: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例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夸张概念: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着意夸大或缩小。

例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设问概念: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来,(开头)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8.反问概念: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能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例句: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9.反复概念: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段落的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古代诗歌往往会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一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
送魏二 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2
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5分
3
补充:想象、联想与虚写的关系
想象、联想是思维过程,是方式; 虚写是结果,是手法。
01
明确: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2、请分析本诗的表现方法。 3、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4、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5、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手法?
熟知关于“表现手法”的各种不同提问形式。
特别提醒:虽然提问形式不同,但其本质却是一样的,即都是问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因此,答题的内容、步骤也都一样。
想象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衬托 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02
能赏析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培养欣赏鉴别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考点解读
导学案反馈
判断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3、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碧草自春色。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5、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01
课外拓展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鉴赏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鉴赏



王冕
析:此诗运用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了托物言志的 手法,抒发了 作者要像梅花 那样的高洁、 淡雅,不向世 俗献媚的坚贞、 纯洁的操守。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析:这首诗以“小 松”喻人,写“小 松”初长时不为人 注意而最终长成凌 云大树,反映出作 者对人才出身轻微 而终成大业的思考, 批判了世人以身世 取人的浅陋目光。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 手法。
诗歌鉴赏
表现手法
(一)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
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 “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 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 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 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 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 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 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 归来每日斜。
4.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 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氛 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 入景中。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和哀 景。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 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 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句 杜甫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 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 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 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 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 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 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 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 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 浓厚。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互 文
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 始为 君开,不曾缘客开。
作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 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分析: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 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 合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双关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 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 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 是某种物品。 •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 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 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 快乐、悲伤等感情。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

⑵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 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 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衬托
阅读下面一首诗,试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主题的。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范成大 •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 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 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 生。 • 【注】 酴醿:一种观赏植物。 • (1)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 试作简要分析。 • 答: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的手法来描写春 日风光的,“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的嫩叶 及小红英与动态的蜂儿及燕子相衬。 •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归纳

古代诗歌常用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称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方法等。

知识点一、修辞手法▲1.比喻。

比喻就是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刘禹锡的《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君山比作青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2.拟人。

如刘攽的《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3.夸张。

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又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因愁而长,长达三千丈,该是多么深重的愁思!以此写愁,奇特至极。

4.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简练、含蓄、别致。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人用“绿肥”“红瘦”指代绿叶、红花。

5.象征。

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如以松柏象征坚贞。

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

《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又如以兰花象征高尚。

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

诗人屈原极爱兰花,在他不朽之作《离骚》中,多处出现咏兰的佳句。

6.双关表面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

古人送别折柳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就是双关修辞。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是谐音双关。

7.设问。

如阿鲁威的《双调,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一)常用手法: 1.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对比、通感、反复、夸张、设问、反问、 对偶、顶真、互文等。
2.描写手法:包括联想、想象、白描、象征、烘托、悬念、对比、衬托、托物言 志、借古讽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以小见大、正面描写与侧面描 写结合、怀古伤今、即事感怀等。
附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写景状物时可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 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从而使描写景物生 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达情意更别致隽永。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对比:更加突出诗人的情感。 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有趣。 设问: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 化主题,令人寻味。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引用或者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辛弃疾“想当年,金 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的主和派屈 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3.表达技法 (1)衬托。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 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 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衬托是用环境、气氛或其他条件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 的思想感情。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要分出主次,对比是两者分量相当,相得益彰。 (2)渲染。原是中国画中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的一种技法。后成为文学创 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对景物环境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突出的多方面的形容、描绘或 烘托,以创造某种气氛,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 (3)象征。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 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 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4)抑扬手法。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 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抑扬手法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5)以小见大。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 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 限,“物小蕴大”,意趣无穷。同样,竹中观日、镜中映景、水中倒影,同样具有这种艺 术效果。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境界,所谓“以小 景传大景之情”。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有哪些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

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古代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一起来看看吧。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的作用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写景抒情的诗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远近着笔、着眼视听、动静结合、以动(声)衬静、绘声绘色、虚(写情)实(实像、实事、实境,写景)相生、乐景哀情、以景结情等;咏物言志、咏史怀古的诗词:常常借外物表达自己的人格,化无形为有形,象征(比喻)、托物言志、铺陈、对比(揭示对立面,突出形象)、反衬等;边塞征战的诗词:渲染、烘托、比兴、以小见大、象征等;即事感怀的诗词:移情于景借景抒情、乐景哀情以景衬情、避实就虚移笔于人、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曲笔(正话反说)、抑扬对应、联想、想象、用典、铺垫、照应、伏笔(暗示)等。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示例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

”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

如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考查的是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一、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等。

(一)比喻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设问、比喻、夸张)【赏析】若要问我有多愁?就像那遍地迷蒙的衰草那样多,像满天飘舞的柳絮那样乱,像黄梅时节的细雨连绵不绝。

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比喻,即博喻,抒发了词人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

(二)拟人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通《山园小梅》)(拟人)【赏析】白鹤将要飞下来时,先偷看梅花几眼;粉蝶如果知道梅花这样美,该早就销魂了。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三)借代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借代)【赏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2、“终岁不闻丝竹声”“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瑟琶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借代)【赏析】诗中分别以“丝竹”代音乐,以“鞍马”代客人,以“杜康”代酒。

(四)夸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夸张)【赏析】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营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营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作者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象。

诗中的“千里”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江南的广阔和春意盎然。

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对偶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对偶)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無,(高话《燕歌行》)(对偶、对比)【赏析】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在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六)反问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同,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反问)【赏析】经过多次战争的疲劳的壮士非常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推荐3篇)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推荐3篇)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第1篇【关键词】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近几年常见的表现手法: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下面就其中的几点发表粗浅的见解。

(3)以乐景写哀情。

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如xxx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

又如xxx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4)抑扬。

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为了使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如“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xxx《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5)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如xxx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xxx。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诗歌的鉴赏需要关注其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1.象征手法:通过使用具象或抽象的符号、形象、意象等来代
表或暗示更深层次的意义。

例如,用春天来象征希望和新生。

2.比喻手法: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比较来突显它
们的共同之处或特点。

例如,将心比作苍穹,形容心情广阔。

3.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特性和行为,以增强
表达的形象感。

例如,用“秋风”“呼啸”来描述风的声音。

4.排比手法:通过使用并列结构的句子,以强调同等重要的事
物或概念。

例如,"冰冷的风,寒冷的雨,无情的黑夜"。

5.对仗手法:通过对诗句中的词语、句子进行音、韵、意义上
的对应,以增强韵律和美感。

例如,“山隅隐隐”中的“隐隐”与“山隅”产生对仗。

6.修辞手法:包括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夸张、反复、倒装等,以增强表达力和形象感。

7.节奏感和韵律感:诗歌通常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通
过对诗句的音调、音节、重复等进行处理,使得整篇诗歌具有一种鲜明的韵律感。

8.意象和意境的营造:通过运用具体而生动的修辞手法,使得
诗歌中的意象更加鲜活,以及透过意象的串联和延展,使得整篇诗歌中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情感和氛围。

这些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常常与主题、情感、氛围等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一首优秀诗歌的魅力。

同时也需要根据诗歌的风格、文化背景等因素进行综合鉴赏。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归纳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方法等。

其中,修辞手法是指通过比喻、拟人、夸张、借代、象征、双关、设问、反问等手段,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含蓄、深刻。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将一个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个事物或情景,从而突出事物的特征,形象化抽象的概念。

例如,XXX的《望洞庭》中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君山比作青螺,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拟人是指将非人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感人。

例如,XXX的《新晴》中将XXX“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XXX“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夸张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或情景的描述,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夸张。

例如,XXX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XXX”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又如XXX的《秋浦歌》中,白发长达三千丈,表达了深重的愁思,引人深思。

借代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简练、含蓄、别致。

例如,XXX的《如梦令》中,“绿肥”“红瘦”指代绿叶、红花,形象生动。

象征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例如,以松柏象征坚贞,以兰花象征高尚,都是常见的象征手法。

双关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表面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

例如,古人送别折柳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是双关修辞。

XXX的《竹枝词》中,“晴”与“情”同音,是谐音双关。

设问和反问也是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通过问答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如,XXX的《双调,蟾宫曲》中设问“问人间谁是英雄?”,XXX的《叠题乌江亭》中反问“肯为君王卷土来?”都是生动的表现手法。

总之,修辞手法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运用各种手法,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含蓄、深刻。

1.直抒胸臆是指直接表达对人物和事件的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一.描写手法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

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一.描写手法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

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

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

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5.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例:(诗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林深树密,阳光很少,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

正如闪电能显现夜的黑暗一样,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使人更感到树林的昏暗、幽深。

6.对比:对比既是描写手法,也是修辞手法。

例:(诗歌)“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贫富差距和不同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1).以动衬静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造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

(2).以声衬静如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长久寂静后的偶尔声响,或一阵声响后的寂静,都会使寂静更明显。

例:(诗歌)“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

(3)有动有静“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采用了前两句的静景和后两句动景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8.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例:(诗歌)“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9.点面相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例:(诗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中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静态的“千里水天”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

点面结合,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10.移步换景: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例:(诗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二.描写角度角度可以分为感官角度和方位角度两种。

感官角度主要指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视觉、听觉(千里莺啼绿映红),嗅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味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方位角度只要是指远(远看山有色),近(潮平路带沙),高(高处不胜寒)低(低绮户,照无眠)三.修辞手法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本诗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古诗诗赏,主要是拟人。

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歌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例3:物拟物“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

”把酒香拟成花香。

人拟物“文坛花争艳,桃李果竟先。

”把人拟成花。

3.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例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例2:“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李华《春行即兴》)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例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投降派的满腔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

5.借代: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以“丝竹”代音乐。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鞍马”代“客人”。

例4:“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

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例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6.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例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例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啊你究竟怎样你横跨齐鲁两地,还留着满山苍翠。

7.反问:在问句当中包含着答案。

例:“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8.对比:以强烈反差突出事物特征。

例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例2.“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9.双关:表面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

古人送别折柳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就是双关修辞。

例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例2: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之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真巧妙。

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10.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例2:烟笼寒水月笼沙,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

11.用典:分为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12.顶真: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一句的起头的修辞格式。

例1:“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例2:“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如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13.反复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4.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手法。

例:“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像凤鸣般悦耳的笙声如隔着彩霞从天上传来,不知吹笙的人是墙外的哪一户人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