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系统CAE与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_洪嘉振

合集下载

机械系统动力学

机械系统动力学

机械系统动力学内容简介课程编号:B0200013C 课程名称:机械系统动力学英文译名:Dynamic Analysis of Mechanical System适用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先修课程:机械振动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系任课教师:陆念力(教授)、陈照波(教授)、焦映厚(教授)、兰朋(副教授)内容简介:机械动力学是一门研究机械在力作用下的运动和机械在运动中产生的力的科学。

在机械动力学发展过程中先后产生了并存在着四种不同水平的分析方法,即静力分析、动态静力分析、动力分析和弹性动力分析方法。

前三种分析方法中,构件均被假定为刚性,第四种分析方法计入了构件的弹性,以提高设计分析的精度。

本教程中,机械动力学划分为机械刚体动力学和机构弹性动力学两大部分。

在机械刚体动力学部分将介绍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连杆机构的平衡、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

在机械弹性动力学部分将介绍回转机械的振动问题,连杆机构弹性动力学和机械系统弹性动力学。

本课程还将介绍一些有关的多柔体系统动力学分析理论与方法。

主要教材:1.《机械动力学》张策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2.《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陆佑方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3.《高等动力学》毕学涛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参考文献:1.《弹性连杆机构的分析与设计》张策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8月2.《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洪嘉振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机械系统动力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B0200013C课程名称:机械系统动力学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系任课教师:陆念力、陈照波、焦映厚、兰朋先修课程:机械振动适用学科范围: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学时:36 学分:2开课学期:春开课形式:讲授+辅导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随着机械系统的复杂化、高速化、精密化、柔性化,对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对复杂机械系统动力学建模及分析的能力。

机械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初探

机械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初探

机械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初探江苏科技信息April 2010机械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初探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机械系统动力学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国内外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开发的可视化仿真软件,给出了当前常见的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方法,指出机械系统动力学进一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械系统;多体系统;动力学■朱利刚1.机械系统动力学的研究进展随着高速、轻质机器人、航天器、车辆等复杂机械系统的高性能、高精度设计要求,对机械系统的精确、实时、有效的运动预测和控制已成为目前机械系统动力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在兵器、机器人、航空、航天、机械等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诸如发射系统、飞行器、机械手、民用机械等大量的机械系统均可归结为以各种方式相连接的多个刚体和弹性体组成的多体系统。

多体系统动力学是研究上述复杂机械系统动态特性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已成为现代力学的重要发展支流,各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成为现代理论与应用力学的重要热点之一[1-3],出现了两个著名的专业学术国际期刊:Kluwer 学术出版社的《Multibody System Dy -namics 》和英国机械工程协会的《Journal of Multibody Dynamics 》。

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发起的第一次多体动力学国际研讨会1977年由Magnus 组织在德国慕尼黑召开。

1983年在美国爱荷华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计算机辅助分析优化高等研究所同样致力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

在1985年召开的第八次国际车辆系统动力学研讨会上,Kortum 和Schiehlen 制定了多体系统软件手册。

第二次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组织的多体系统动力学研讨会于1985年在意大利的乌蒂内举行。

1990年在前苏联首都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组织的研讨会上考虑了刚弹系统和结构动力学问题。

1993年在葡萄牙里斯本成立的北大西洋组织高等研究所特别强调多体系统动力学计算方法。

【2019年整理】第2章多体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

【2019年整理】第2章多体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
多体系统是指由多个物体通过运动副连接的复杂机械系统。多体系统动力学的根本目的是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复杂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与仿真。它是在经典力学基础上产生的新学科分支,在经典刚体系统动力学上的基础上,经历了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和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两个发展阶段,目前已趋于成熟。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是基于经典力学理论的,多体系统中最简单的情况——自由质点和一般简单的情况——少数多个刚体,是经典力学的研究内容。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就是为多个刚体组成的复杂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建立适宜于计算机程序求解的数学模型,并寻求高效、稳定的数值求解方法。由经典力学逐步发展形成了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个流派。
在国内召开的关于多体系统动力学方面的重要会议主要有:
1986年由中国力学学会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在北京主持召开“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研讨会。
1988年在长春召开“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研讨会”。
1992年在上海召开“全国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计算方法与应用学术会议”。
1996年由中国力学学会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空间学会空间机械委员会联合在山东长岛召开“全国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
变分方法是不同于矢量力学或分析力学的另一类分析方法,高斯最小拘束原理是变分方法的基本原理,保保夫和里洛夫从这一原理出发发展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计算方法。该方法有利于结合控制系统的优化进行综合分析,而且由于其不受铰的约束数目的影响,适用于带多个闭环的复杂系统。
这几种方法构成了早期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的主要内容,借助计算机数值分析技术,可以解决由多个物体组成的复杂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问题。但是多体系统动力学在建模与求解方面的自动化程度,相对于结构有限元分析的成熟来说相差甚远。正是为了解决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与求解的自动化问题,美国Chace和Haug于80年代提出了适宜于计算机自动建模与求解的多刚体系统笛卡尔建模方法,这种方法不同于以罗伯森-维滕堡方法为代表的拉格朗日方法,它是为以系统中每个物体为单元,建立固结在刚体上的坐标系,刚体的位置相对于一个公共参考基进行定义,其位置坐标统一为刚体坐标系基点的笛卡尔坐标与坐标系的方位坐标,再根据铰约束和动力学原理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

多体系统动力学碰撞问题研究综述

多体系统动力学碰撞问题研究综述

多体系统动力学碰撞问题研究综述
董富祥;洪嘉振
【期刊名称】《力学进展》
【年(卷),期】2009(039)003
【摘要】对近年来多体系统碰撞动力学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包括碰撞动力学建模理论、数值算法和实验方面的进展情况.根据各自不同假设条件将建模方法分为冲量动量法、连续碰撞力模型和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有限元方法,比较了各种建模方法在碰撞过程描述和数值性态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性;对碰撞动力学实验在非接触式测量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介绍,总结了实验对以上建模理论的验证研究,展示了实验研究方面的一些新发现.最后基于工程实际的需求提出多体系统碰撞动力学面临的新挑战.
【总页数】8页(P352-359)
【作者】董富祥;洪嘉振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上程力学系,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上程力学系,上海2002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3
【相关文献】
1.船舶碰撞问题研究综述 [J], 陈驰
2.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实验研究综述 [J], 杨辉;洪嘉振;余征跃
3.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常用积分器算法 [J], 任辉;周平
4.萤火虫算法求解多体系统动力学微分-代数方程 [J], 张笑笑;丁洁玉
5.变拓扑空间可展桁架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J], 黄泽兵;刘锦阳;袁婷婷;侯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工人到教授

从工人到教授

从工人到教授——记上海交大力学系教授洪嘉振作者:学生记者:曹乘瑜发布日期:2006-07-0560年代,清华最高精尖的专业之一——数力系,正为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输送着一批又一批精英。

在数力605班,那个年龄最小,个头最大,成绩最好的学生,叫洪嘉振。

他曾是“困难进校,动乱离校的”清华学子之一,曾是在火柴厂做了10年的工人,曾是78年恢复高考后的全国第一个硕士生,是上海交大最年轻的教授,是国内“计算机多体系动力学”的开创者,是“理论力学”的改革者,是国家级名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

清华95周年校庆前夕,洪嘉振学长在上海接受了我们的电话采访。

蒋校长说“不能做书呆子”1960年入学时,洪嘉振16岁,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我们那时每天都吃不饱,学校为了让我们减少体力消耗,体育课都打太极拳。

”他回忆道,尽管如此,大家都很抓紧学习,数力系课业很重,本科要读六年。

“当时唯一能带给我荣誉感的是学习成绩好。

那时的人单纯,就想以后搞科研,为国家多做贡献。

”洪嘉振说:“1960到1966年是相当美好的一段时光”。

生活虽艰苦,可“大家都对国家充满信心”。

每个周六周日,他总要跑到东阶去听名人讲座。

华君武、乔冠华……场场爆满。

然而所有的事情都不及一样对洪嘉振影响深刻。

当时的校长蒋南翔每年都要作报告,他每次都告诫学生:“不能当书呆子。

清华学生毕业后应该是带枪的猎人,走到哪打到哪。

”“我一直都很感激母校的学习氛围和教育理念。

”洪嘉振说,“清华要求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素质全面。

我们是数力系,可是学校要求我们会机械制图、懂计算机、会讲英语,后来无论我做工人还是读研,这种严谨、踏实、创新的学风使我受益一生。

”从“火箭”到“火柴”1966年6月洪嘉振毕业,7月,文革开始。

“没想到全国一下就乱了”。

动乱使许多学生滞留在校,洪嘉振是其中之一。

“那时,我们每天除了看大字报,就是等待。

”1968年,经过两年的混乱、无奈、等待,洪嘉振终于被“处理”到了山东济宁火柴厂。

多体系统动力学1-绪论.

多体系统动力学1-绪论.
多体系统动力学
2019年8月25日
多 体
多体系统的定义





一 基 本 概 念
多 体
多体系统的定义

统 动
以一定的联接方式互相关联起来的多个物体构成的系统称
力 为多体系统。[体与体间一般有相对运动(刚体运动)]


基 本 概
如果多体系统中所有的体均为刚体,则称该系统为多刚体 系统;反之则称为柔性多体系统。
基 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
本 概 念
陆佑方,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 黄文虎,多柔体系统动力学 Ahmed A. Shabana,Dynamics Of Multibody Systems
多 体 系 统 动 力 学
一 基 本 概 念
返回

约束系统:分析力学

动力学方程的求解:计算力学


运动的控制:控制理论

多 体
多体系统动力学





一 基 本 概 念
多 体
多体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统 动
刚体运动的描述: 欧拉角
四元数

学 所使用的力学原理: 牛顿力学 分析力学 Kane方程
约束的处理:
广义坐标
广义坐标+乘子

基 运动关系的描述: 相对运动
念 机座或滑块不作为体时的外力?
4.力元(Force element):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体间的作用关系既可以通过运动约 束来限制,也可以通过力来限制
约束与力的等价
多 体
多体系统动力学

统 动
多体系统动力学是一般力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刚柔耦合动力学的建模方法

刚柔耦合动力学的建模方法

第42卷第11期 2008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JOU RN AL O F SH AN G HA I JIA OT O N G U N IV ERSIT YVol.42No.11 Nov.2008收稿日期:2007 10 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772113);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40248013)作者简介:洪嘉振(1944 ),男,浙江宁波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电话(T el.):021 ********;E mail:jzhong@s .文章编号:1006 2467(2008)11 1922 05刚柔耦合动力学的建模方法洪嘉振, 刘铸永(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上海200240)摘 要:对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的若干阶段和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对已有的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方法进行总结.为了对已有的建模方法进行评价,提出了5项指标:科学性、通用性、识别性、兼容性和高效性,指出现有的建模方法尚无法满足工程实际应用的需要,应研究满足全部评价指标的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方法.文中对今后柔性多体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的几个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包括理论建模、计算方法和试验研究等方面.关键词: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评价指标中图分类号:O 313 文献标识码:AModeling Methods of Rigid Flexible Coupling DynamicsH ON G J ia z hen, L I U Zhu y ong(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M echanics,Shanghai Jiaotong Univ er sity,Shanghai 200240,China)Abstract:A brief review about several phases and present status o f flexible multi bo dy dynamics w as given and the ex isting m odeling m ethods o f r ig id flex ible coupling dynam ics w ere sum marized.Five indexes,in cluding scientific index,g eneral index,identifiable index,compatible index and efficient index ,w ere pro posed to evaluate the ex isted mo deling methods.It show s that the ex isted m odeling metho ds can no t satis fy the actual needs of eng ineer ing application and new modeling m ethod w hich satisfies all the evaluating index es should be inv estig ated.T he r esearch tar gets including modeling theor y,com putational methods and exper im ents w er e sugg ested for the rigid flexible co upling dynamics o f the flex ible multi body sys tems.Key words:rigid flex ible coupling sy stem s;dy nam ics;mo deling methods;evaluating index柔性多体系统是指由多个刚体或柔性体通过一定方式相互连接构成的复杂系统,是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的自然延伸.考虑刚柔耦合效应的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称之为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主要研究柔性体的变形与其大范围空间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或相互耦合,以及这种耦合所导致的动力学效应.这种耦合的相互作用是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的本质特征,使其动力学模型不仅区别于多刚体系统动力学,也区别于结构动力学.因此,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是与经典动力学、连续介质力学、现代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技术紧密相联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1 3],它对高技术、工业现代化和国防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根据力学的基本原理,基于不同的建模方法,得到形式不同的动力学方程,尽管在理论上等价,但是其数值性态的优劣不尽相同.衡量一个学科成熟度的标志之一就是清楚地理解不同方法之间的关系.显然,评价一个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优劣的重要标准应该是该模型是否能够可靠与高速处理各种动力学现象.通常解的精确与计算所要付出的代价是一对矛盾,因此有必要对各种建模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本文对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的若干阶段和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对已有的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方法进行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指标对这些建模方法进行评估;并对今后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理论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1 刚柔耦合动力学研究现状到目前为止,柔性多体系统的建模理论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4个阶段.(1)运动 弹性动力学建模方法.该方法的实质是将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问题转变成多刚体系统动力学与结构动力学的简单叠加,忽略了两者之间的耦合.随着轻质、高速的现代机械系统的不断出现,该方法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2)混合坐标建模方法.该方法首先对柔性构件建立浮动坐标系,将构件的位形认为是浮动坐标系的大范围运动与相对于该坐标系的变形的叠加.提出了用大范围浮动坐标系的刚体坐标与柔性体的节点坐标(或模态坐标)建立动力学模型.混合坐标建模方法虽然考虑了构件弹性变形与大范围运动的相互影响,但对低频的大范围刚体运动和高频的柔性体变形运动之间的耦合处理得过于简单.从实质上讲这种方法是一字零次近似的刚柔耦合方法.(3)动力刚化问题的研究.1987年,Kane等[4]对作大范围运动弹性梁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在采用零次近似耦合模型处理高速旋转的悬臂梁的动力分析中将产生发散的错误的结论,并提出了动力刚化的概念.近20年来,国内外研究的核心是对上述模型采用各种方法 捕捉动力刚度项,以期对传统混合坐标模型进行修正,得到了高速旋转的悬臂梁不发散的结果.(4)一般刚柔耦合动力学问题的研究.动力刚化只是刚柔耦合动力学的一种特例情况,其实质是一个非惯性系下的结构动力学问题.近年来,Liu、Yang等[5,6]从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建立了较传统混合坐标模型(零次近似模型)更精确的一次近似的数学模型.2 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方法柔性体建模方法根据参考坐标系选取的不同,可以归为3类[3]:浮动坐标系方法、随转坐标系方法和惯性坐标系方法.浮动坐标系方法是将多刚体动力学与结构动力学结合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使多刚体动力学软件扩展应用于柔性多体系统成为可能.它可以充分利用模态技术,对于小变形和低速的大范围运动的情况有较佳的计算效率与和精度,是目前柔性多体系统建模使用最广泛的方法.随转坐标系方法源于计算结构动力学.惯性坐标系方法源于大变形非线性有限元.针对动力刚化现象和刚柔耦合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本文将进行概括和总结.2.1 浮动坐标系方法(1)初始应力法.Banerjee[7]认为增加的动力刚度是由于大范围运动所产生的惯性力作用在未变形柔性体上所产生的初始应力而引起的,并将其产生的动力刚度称为大范围运动诱发刚度.该方法将大范围运动所产生的惯性力分为12个惯性力和9个惯性力偶,然后采用结构力学中的单位力法形成动力刚度阵,附加到传统的混合坐标动力学模型上形成新的系统动力学方程.该方法适用于任意柔性体且动力刚度阵可以一次形成,无需重复迭代求解,计算效率高,但是该建模方法在理论上未得到严格证明.(2)几何非线性法.M ayo等[8]认为增加的动力刚度是由于柔性体大挠度产生的应变与位移之间的几何非线性关系所引起,并将其得到的刚度称为几何刚度.该方法在求系统的应变能时引入了应变与位移的几何非线性关系,将非线性项表示为与节点位移有关的几何刚度阵.但是在计算几何刚度阵时需要对位移的非线性项积分,表达式及其复杂,难以应用.(3)几何变形约束法.Kane等[4]对作大范围运动的悬臂梁的变形位移作了较精确的几何描述,将梁非中线上一点的纵向变形位移用中线上对应点的轴向伸长s和耦合变形项表示,得到动力刚度矩阵是常值矩阵,计算效率较高.在此基础上,Baner jee[7]研究了作大范围运动的板,但这种方法难以推广到柔性多体系统.(4)变形耦合方法.Zhang等[9]认为柔性体刚度的减弱是由于在运动学关系中过早地对变形的广义坐标进行了线性化,忽略了导致刚度增加的非线性项.因此,为了保留弹性变形耦合的非线性特征,将柔性体的变形场用广义坐标的2阶小量进行描1923第11期洪嘉振,等:刚柔耦合动力学的建模方法述,利用非线性的应变和变形位移的关系式和小变形假设,得到耦合模态形函数的表达式,最终形成一致线性化的动力学方程.由于此方法局限于将变形场用模态形函数来表示,其计算精度取决于模态形函数和真实模态形函数的近似程度,而且取几阶模态也较难确定.为了将此方法与有限元法相结合,王建明等[10]将梁单元内中线上任意点的位移表示为单元节点位移的非线性插值形式,同理求出单元耦合形函数阵,但是由于单元耦合形函数和变形位移只满足部分边界条件,不能保证有限元各单元节点变形位移的连续性.(5)子结构法.Liu等[11]将柔性体分成若干个子结构,虽然柔性体整体的位移-应变关系是非线性的,但是在子结构内部,位移-应变的线性化假设仍然成立.用假设模态法或线性有限元处理子结构的内部变形,子结构边界公共节点通过定义其位移约束方程来表示相邻子结构之间的位移协调性.但此方法结果明显依赖于子结构的数目,且在子结构的对接面上必须引入约束方程以满足变形的连续性.对复杂的大型结构,此方法的计算工作量非常大.(6)基于轴线积分的一次近似耦合模型.Liu、Yang等[5,6]提出的一次近似耦合模型是利用中线(面)耦合变形得到耦合变形阵,从而建立更高阶的耦合模型.传统线性变形场就是不计二次耦合项,当柔性体的大范围刚体运动速度不高时,二次耦合项对系统动力学性质影响较小;但是,当大范围刚体运动速度或加速度较大时,二次耦合项与大范围运动的耦合将对系统动力学性质产生大的影响.一次近似模型已经从数值仿真和物理实验两方面验证了变形场的高阶耦合项将对刚柔耦合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产生大的影响,这也是动力刚化现象产生的本质. 2.2 惯性坐标方法(1)非线性有限元法.Simo等[12]认为增加的动力刚度项是由于柔性体的大应变而引起.在结构动力学非线性有限元方法的基础上,将柔性体的大范围运动及其变形运动统一采用相对惯性坐标系的节点位移来表示,得到的动力学方程中包含了由于大应变带来的非线性项,然后作为假设将该项化作与大范围运动有关的动力刚度项,发展了能够处理小变形大应变柔性体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但以上方法仅限于梁式构件,计算效率非常低,无法应用到复杂的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2)绝对节点坐标方法.Sugiyam aa等[13]提出了绝对节点坐标方法,不再区分物体的刚体运动和变形,采用一致质量有限元对柔性体进行离散.在绝对节点坐标方法中,有限元的位形是在惯性系下的绝对位移坐标和斜率定义的,梁单元和板单元可以作为等参元处理.但是绝对节点坐标法的定义决定了它无法区分刚体运动和弹性变形,即使是小变形也要按照大变形的方法处理.2.3 随转坐标系方法随转坐标系方法源于计算结构动力学[14],最早是由Argy ris等提出作为固有模态方法的一部分而发展起来的.随转坐标系随弹性体内部的每个单独的有限元的平均刚体运动而运动.这种方法被用于大位移,大转角和小应变结构的建模.Belytschko等引进单元刚性轮转坐标系或随转坐标系,用于平面连续体和粱型单元的动力学建模.2.4 综合方法近年来还有研究者综合以上几类方法进行研究,可称之为综合方法.(1)浮动坐标系上的绝对节点坐标方法.Garcia Vallejo等[15,16]在浮动坐标系上采用绝对节点坐标法建模理论,研究了大范围运动已知的平面梁的动力刚化问题.刘锦阳等[17]在浮动坐标系上采用绝对节点坐标法建模理论,在小变形的假设下,建立了做大范围空间运动的柔性梁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2)浮动坐标系上的随转坐标系方法.尤超蓝[18]基于有限元技术,在浮动坐标系上使用随转坐标系建模方法,建立了作大范围运动的平面梁和板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广义坐标采用浮动坐标系上的节点位移坐标,在随转坐标系上进行插值.插值单元内部的变形只与本单元的节点位移与转角有关,从通用性的角度对一般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跨出了很大的一步.3 建模方法评价本文从以下几个指标来考核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理论:!科学性,应该从严格的理论推导得到,而不是通过猜测捕捉得到;∀通用性,即可以推广到不同连续柔性体构件,而不能像已有的一次耦合模型依赖于沿整个轴(面)积分;#识别性,能够区分刚体运动和弹性变形;∃兼容性,能够退化为零次耦合模型;%高效性,即具有较快的计算速度.以平面梁为例,表1所示为最近几种建模方法的评价. 下面根据评价指标对建模方法进行分析:(1)科学性.科学性是所有评估指标中最重要的.初应力法虽然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但是其在未变形柔性体上所产生的初始应力的假定在理论上未1924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学 报第42卷表1 几种主要建模方法评价Tab.1 The evaluation of main modeling methods方法科学性 通用性识别性兼容性高效性初应力法无有有有有变形耦合法(有限元)无有有有有子结构法无有有有无基于轴线积分的一次近似法有无有有有绝对节点坐标法有有无无无浮动坐标系的绝对节点坐标法有有有无无浮动坐标系的随转坐标系方法有有有无无得到严格证明.变形耦合方法(有限元)中,单元耦合形函数和变形位移只满足部分边界条件,不能保证有限元各单元节点变形位移的连续性.子结构方法没有给出如何选取子结构数目和大小的规则.(2)通用性.基于轴线积分的一次近似模型揭示了刚 柔耦合的本质,但是其对非线性变形场的描述并不完美.一次近似模型的耦合型函数阵从梁(或板)的端点沿整个轴(面)积分,这就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只能是直梁、矩形板等具有规则外形的柔性体,对于像中间有孔或不规则形状的板等一般柔性构件,基于轴线积分的一次耦合模型则无能为力.(3)识别性.采用浮动坐标系方法的都可以区分刚性运动和弹性变形.惯性坐标系方法和随转坐标系方法的建模理论决定了它们不区分刚性运动和弹性变形,不便于进行结构强度分析.(4)兼容性.零次耦合模型在处理某些刚柔耦合问题时具有足够的精度,计算工作量较小.针对当前处理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问题的方法大多是基于零次耦合模型的现状,刚柔耦合动力学理论应该具备兼容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退化为零次耦合模型.惯性坐标系方法由于采用的广义坐标为单元节点和斜率,无法退化到传统的线性有限元坐标.浮动坐标系上的随转坐标系方法中广义坐标定义在浮动坐标系上,然后在单元随转坐标系上线性插值,但在浮动坐标系上是高度非线性耦合的,也无法退化到零次耦合模型.(5)高效性.初应力法、基于轴线积分的一次近似方法和变形耦合方法(有限元)质量阵和刚度阵中的与积分相关的项都是一次生成,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4 结 论本文综述了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的若干阶段和研究现状.总结了已有的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方法,并提出5项指标对这些建模方法进行评估.分析发现有的建模方法都无法全部满足5项评价指标,进一步研究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大致有以下几项内容:(1)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理论研究.建立同时满足以上评价指标的通用一次耦合动力学模型,并将其拓展到较复杂的刚柔耦合动力学系统.研究对象包括梁和板等复杂连续柔性体构件;运动形式从平面转动拓展到更复杂的耦合运动形式.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合理地描述复杂结构变形场的高阶耦合项,评价这些高阶变形项与大范围运动耦合的效应.(2)刚柔耦合动力学计算方法研究.研究刚柔耦合理论应用于柔性多体系统程式化建模,便于计算机实现.再进一步对该模型的计算方法进行研究,提出高速、高精度、稳定的算法成为理论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3)刚柔耦合系统实验研究.一方面要通过设计新试验来验证刚柔耦合理论,另一方面通过试验可为进一步深入进行理论研究提供重要的启示,从而推动新理论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对物理试验和仿真的配合使用做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 洪嘉振.计算多体动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 Schiehlen W.M ultibo dy sy stem dynamics:Roo ts andperspectives[J].Multibody System Dynamics,1997(1):149 188.[3] W asfy T M,No or A putat ional strat eg ies forflex ible multibody sy st ems[J].Appl M ech Rev,2003,56(6):553 613.[4] K ane T R,Ryan R R,Baner jee A K.Dy namics o f acantilev er beam attached to a mov ing base[J].Journal of Guidance,Control and Dynamics,1987,10(2):139 151.[5] L IU Jin y ang,H ON G Jia zhen.Dynamic modelingand mo dal truncat ion appr oach for a high speed r otating elastic beam[J].Archive of Applied Mechanics,2002,72:554 563.[6] Y A NG H ui,HO N G Jia zhen,YU Zheng yue.D ynam ics mo deling o f a flex ible hub beam sy st em w ith atip mass[J].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2003,266:759 774.[7] Baner jee A K.Block diag onal equatio ns for multibo dyelasto dy namics w it h g eo metric stiffness and constraints[J].Journal of Guidance,Control and Dynamics,1994,16(6):1092 1100.1925第11期洪嘉振,等:刚柔耦合动力学的建模方法[8] M ayo J,Doming uez J.G eometrically nonlinear formulat ion of flexible multibody systems in terms ofbeam elements:Geometr ic stiffness[J].Computers&Structures,1996,59:1039 1050.[9] Zhang D J,Huston R L.On dynamic stiffening offlex ible bodies hav ing hig h ang ular velo city[J].MechStruct and M ach,1996,24(3):313 329.[10] 王建明.柔性体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理论及动力刚化有限元算法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1999.[11] L iu A Q,L iew K M.N on linear substr ucture appro ach for dy namic analy sis of r ig id f lex ible multibody sy stem[J].C 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1994,114:379 396. [12] Simo J C,Q uo c L V.A three dimensio n f inite strainrod mo del Part2:Com putatio nal aspects[J].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1986,58:79 116.[13] Sug iyamaa H,Ger stma yrb J,Shabana A A.Defor mation modes in the finite element absolute nodal co ordinate for mulatio n[J].Jou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2006,298:1129 1149.[14] H o ng H C,Wen Y L,K uo M H.Co r otational finiteelement for mulatio n for thin w alled beams w ith gener ic o pen sectio n[J].Computational Methods AppliedMechanics Engeering,2006,195:2334 2370.[15] Gar cia V allejo D,Sugiyama H,Shabana A A.Finiteelement analysis of the geo metric stiffening effect.P art1:A cor rectio n in the floating frame of referenceof fo rmulat ion[J].Multi body Dynamics,2005,219(K):187 202.[16] Gar cia V allejo D,Sugiyama H,Shabana A A.Finiteelement analysis of the geo metric stiffening effect.P art2:N onlinear elasticity[J].Multi body Dynamics,2005,219(K):203 211.[17] 刘锦阳,李 彬,洪嘉振.作大范围运动的柔性梁的刚 柔耦合动力学[J].力学学报,2006,38(2):276282.L IU Jin yang,L I Bin,HO N G Jia zhen.Rig id flex i ble co upling dy nam ics of a flex ible beam w ith thr eedimensional larg e o ver all mo tion[J].Chinese Journal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2006,38(2):276 282.[18] 尤超蓝.大变形多体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理论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船建学院,2006.(上接第1921页)[4] 李长春,施德培,王伯成.矩形板极限承载能力的探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6,30(5):49 54.LI Chang chun,SH I D e pei,WA N G Bo cheng.Adiscussion of lim ited loading ability of square plate[J].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1996,30(5):49 54.[5] 辛可贵,王书纯.考虑剪切变形的薄壁杆件稳定分析[J].工程力学,2000,17(1):47 56.XIN Ke g ui,WA N G Shu chun.Buckling analysis ofthin w alled members in co nsideration o f shear lag[J].Engineering Mechanics,2000,17(1):47 56. [6] 陈 婷,童根树.楔形变截面压杆的弹塑性稳定[J].工业建筑,2004,34(10):62 65.CH EN T ing,T ON G Gen shu.Elast oplastic stabilityof taper ed compressed member s[J].Industrial Construction,2004,34(10):62 65.[7] Zelenskii V S.Deter minatio n of cr itical lo ads in thethree dimensional stability pr oblem of t hin w alled barof angular prof ile[J].Strength of Materials,2006,38(3):307 312.[8] 余同希.塑性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9] 徐秉业,陈森灿.塑性理论简明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1.[10] 李庆阳,王能超,易大义.数值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926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学 报第42卷。

汽车独立悬架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及转向轮高速摆振研究y4513560011

汽车独立悬架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及转向轮高速摆振研究y4513560011
三一 一
一 M-#m tL
-一一-一
容易出错。为此,在实际工程中不得不将系统作许多强制性的简化,降低自由
度。但这样做,很难揭示复杂的动力学特性,也得不到精确的分析结果。即使
建立了数学模型,求解模型的代数方程与微分方程的解析解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系统稍做改进,建立数学模型的代数方程与微分方程的工作就必须重新做起,
大量的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并与有限元分析、模态分析、优化设计等软
件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在汽车设计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内 采 用 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汽车动力学的工作起步较晚。1986年,吉林
工业大学首先将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引入到汽车运动学研究中;而后清华大
学、上海交通大学、第二汽车制造厂、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单
程。
总之 , 多 体系统动力学方法是一种高效率高精度的分析方法,然而,在解
. 决实际问题时如果处理不当,将使工作量大大增加,而且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应用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所研究的问题性质选择最有效的分析方法。这一点对
一1嫩翻 ” .



位也应用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开展汽车动力学研究。研究领域也从开始的刚体系
统的运动学研究扩展到包含柔体的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
从广 义 的 汽车 CAE的角度来看,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在汽车领域可以完成
三项任务:(1)对体现原始设计思想的系统进行性能预测。(2)对已有的系统
进行仿真分析、性能评估。(3)对原有的设计进行结构改进与性能完善。另外,
算机来解决复杂系统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的自动建模与数值分析。”

因此 ,在 汽车动力学研究中,常见的计算机仿真技术主要为有限元分析技

变拓扑柔性多体系统接触碰撞动力学研究

变拓扑柔性多体系统接触碰撞动力学研究
Ma r .2 01 3
变 拓 扑 柔 性 多体 系统 接 触 碰 撞 动 力 学研 究 木
洪嘉振 刘铸永
2 0 0 2 4 0 )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 , 上海
摘要
在 实际工程领域 中存在着大量接触碰撞 等非连续动力学 问题 , 现有 的解决柔 性多体 系统连续动力 学
过程 的建模理论 与方法 , 已经无 法解决或无法很好解决这些 问题. 本 文基于变 拓扑思想 , 提 出了附加接触 约 束的柔性多体 系统 碰撞 动力学建模理论 ; 通过设 计柔 性 圆柱 杆接 触碰撞 实验 , 验证 了所提 出附加 约束接触 碰撞模型 的有效性 ; 针对柔性 多体 系统全局动力 学仿 真面 临时间 和空间 的多尺度 问题 , 提 出多变量 的离散 方法 , 从而提 高了柔性多体系统非连续 动力 学的仿真效率. 关键词 柔性多体 系统 , 接触碰撞 , 变拓扑 , 数值仿真 , 实验研究
2 0 1 2 - 0 4 — 1 1 收到第 1 稿, 2 0 1 2 - 0 6 - 1 5收到修改稿.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 1 1 1 3 2 0 0 7 , 1 1 2 0 2 1 2 6 ) , 博士点基金 ( 2 0 0 9 0 0 7 3 1 1 0 0 0 9 ) 、 上海市 自然科学基金( 1 1 Z R 1 4 1 7 0 0 0 ) 资助 十 通讯作者 E — m a i l : z h u y o n g l i u @s j t u . e d u . c 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0 1 3年第 1 1 卷
建模 , 但柔 性体 的大 范 围空间运 动及 弹性 变形 不 加 区分地采 用惯 性坐 标系下 的节 点坐标 表 示 , 由此 得 到 的动力 学方 程 的广义 坐标 数 目非 常 庞大 , 计算 效 率低 , 难 以应 用 到 复杂 的柔 性 系统 动力 学 分 析 中. 同时 由于该 方法无 法 区分 刚体运 动和 弹性 变 形 , 给 控制 系统 的设 计带 来 难 以逾 越 的 困难 . 因此 , 迫 切 需要 提 出一种 柔 性 多体 系统 碰撞 动 力 学 过 程 全 局 仿 真方法 , 以满 足柔 性多体 系 统碰撞 动力 学 对通 用

说明-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

说明-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

力学(专业代码:0801 授予工学博士学位)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数理和力学基础,具有系统而深入的专业知识,掌握力学试验技能和计算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研能力的,能够在力学及相邻学科从事科研、教学、设计、生产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的高层次、创新性专门人才。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力学一级学科下设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研究方向:01 分析结构力学与辛数学方法02 动力学与最优控制03 随机振动及非线性振动04 复杂系统与多体系统动力学固体力学专业研究方向:01应用力学的辛数学方法02 多孔多相介质力学03 计算固体力学与耦合问题数值方法04 破坏力学05 工程流变学与颗粒材料力学流体力学专业研究方向:01 流体力学中的辛技术及应用02 磁流体中智能机器鱼机理与优化设计03 流动的稳定性分析及湍流模拟04 流体的混合及热质传递强化技术05 港口海岸工程及海洋工程06 计算流体力学工程力学专业研究方向:01 工程结构多学科优化与反问题02 结构与多学科耦合系统仿真软件与应用03 先进材料与结构性能表征与现代设计理论04 工程结构动力分析与控制05 工程结构可靠性分析与健康诊断计算力学专业研究方向:01 工程优化与反问题的数值方法及应用02 多场与多尺度耦合问题的数值方法及应用03 现代有限元方法、计算建模与科学计算可视化04交缘与交叉学科中的关键力学问题05计算流体力学岩土与环境力学专业研究方向:01多孔多相材料中非线性力学及耦合问题02 环境土力学03 岩土力学试验测试技术与土的本构关系04 岩石力学、地下工程与边坡工程05 土壤渗流动力学与控制专业研究方向:01工程结构振动分析、控制与优化02 智能材料与结构控制03 机器人系统动力学04 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应用与实验力学专业研究方向:01材料和结构在特殊环境下的力学行为02 岩土和环境力学实验测试技术及基础理论研究03 海洋工程抗振技术与实验监测技术04 爆炸力学、冲击动力学、爆破工程、爆炸加工05 大型工业装备故障诊断、强度与可靠性分析生物与纳米力学专业研究方向:01生物器官生物力学模型及新材料应用研究02分子模拟和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03微纳米与多尺度力学研究04生物材料的力学行为及其多功能化航空航天力学与工程专业研究方向:01飞行器结构优化设计02 先进材料与结构03 气动与热防护04 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05 航空航天推进技术三、培养方式【参照写法】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

yb_多体动力学绪论

yb_多体动力学绪论

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的研究任务
运动学分析:不考虑力的作用情况下研究组成 机械系统的各部件的位置与姿态以及它们的变 化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正向动力学分析:研究外力(偶)作用下机械 系统的动力学响应,包括各部件的加速度、速 度和位置,以及运动过程中的约束反力 逆向动力学分析:已知机械系统的运动求反力 的问题 静力学分析:研究系统受到静载荷时,确定在 运动副制约下的系统平衡位置以及运动副静反 力
验证阶段能够进行多目标优化
汽车制造商 客户 需求 系统级别 的要求 系统级别 虚拟原型 硬件原型 试验
汽车制造商
子系统 要求
子系统 CAE
虚拟和物理的场地、实验室试验
虚拟原型的细化
控制
柔性
液压
自动建造汽车模型和事件
分析人员用基于模板的设计系统创建一系列能 反映开发人员要求的设计模板 模板自动地创建子装配体和系统的虚拟模型 产品数据模型管理系统的集成,能够快速地进 行新设计和已有产品性能之间的比较 模板的公开使得建造企业范围的虚拟原型成为 可能。所有工程师都可以参与新设计的评价, 有利于激发的创造性和获取集体的设计知识
为什么采用功能虚拟原型



全球竞争和客户需求的提高给汽车制造商带来了巨大 的压力。不仅要求缩短开发时间,而且必须用更低的 成本制造更高质量和性能的产品 产品的创新性、仪器设备、试验和系统的硬件原型是 现在产品设计的瓶颈 传统的CAD/CAM/CAE方法不能够提供一种好的方法来打 破这个瓶颈。 数字实体模型、功能虚拟原型、虚拟工厂仿真能够提 供的面向系统级的解决方案,从而能够在新产品设计 的速度、成本、质量方面取得突破。
举例

1997年7月4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 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成功地实现了火星探 测器“探路号”在火星上的软着陆,成为轰动 一时的新闻。JPL工程师利用虚拟样机技术仿 真研究宇宙飞船在不同阶段(进入大气层、减 速和着陆)的工作过程。在探测器发射以前, JPL的工程师们运用虚拟样机技术预测到由于 制动火箭与火星风的相互作用,探测器很可能 在着陆时滚翻。工程师们针对这个问题修改了 技术方案,将灵敏的科学仪器安全送抵火星表 面,保证了火星登陆计划的成功。

基于MPI的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并行计算

基于MPI的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并行计算

基于MPI的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并行计算
常忠正;洪嘉振
【期刊名称】《宇航学报》
【年(卷),期】2006(027)001
【摘要】研究解决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计算中串行计算速度比较慢的问题.现将MPI(Message Parallel Inter-face)并行计算环境引入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CADAMB(Computer Aided Dynamic Analysis of MultiBody),对其中的单向递推组集建模方法进行了并行化改造,并给出了加速比和各进程效率的估计.结果显示该并行算法能大幅度提高仿真计算的速度.
【总页数】5页(P89-93)
【作者】常忠正;洪嘉振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上海,200030;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上海,20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313.7
【相关文献】
1.MPI网络并行计算系统通信性能及并行计算性能的研究 [J], 孟杰;孙彤
2.微机网络并行计算环境Linux,并行计算平台MPI及其应用 [J], 吴锤红;吴锤结
3.基于深度神经网络与MPI并行计算的人脸识别算法研究 [J], 柏涛涛
4.基于MPI的分布式水循环模型并行计算性能研究 [J], 向东;周祖昊;袁胜;秦泽宁;
刘佳嘉;朱家松
5.基于MPI并行计算方法的实践 [J], 郭福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闭环柔性多体系统的多点撞击问题

闭环柔性多体系统的多点撞击问题

闭环柔性多体系统的多点撞击问题
刘锦阳;洪嘉振
【期刊名称】《中国机械工程》
【年(卷),期】2000(011)006
【摘要】用子结构方法和单向递推组集方法研究闭环的柔性多体系统的多点撞击问题.在撞击过程中,在切割铰中增加撞击铰,导出了以铰坐标和柔性体模态坐标为系统广义坐标的闭环柔性多体系统在撞击阶段的动力学方程.利用相对坐标下约束方程的Lagrange乘子和利用绝对坐标下约束方程的Lagrange乘子相等的关系求出切割铰的约束力,即撞击力.提出了撞击铰的切换方法.计算了卫星太阳电池阵帆板展开锁定时帆板之间多个接触处撞击力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对柔性体之间的碰撞,撞击力可能出现多个峰值,位置对称的各接触处撞击力变化曲线不同.
【总页数】5页(P619-623)
【作者】刘锦阳;洪嘉振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313.2
【相关文献】
1.提升机在速度闭环调速时撞击问题的探讨 [J], 杨世和
2.基于单片机的无线多点工控闭环系统设计 [J], 何志明;胡惟文
3.多点电喷气体发动机空燃比闭环控制系统设计 [J], 孙恋敏;吴长水;庞鲁杨;黄剑

4.如何解决提升机在速度闭环调速时的撞击问题 [J], 刘兴华
5.柔性多体系统多点碰撞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J], 刘锦阳;马易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复杂机械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仿真软件MBDK

复杂机械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仿真软件MBDK

复杂机械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仿真软件MBDK
龚建峰;洪嘉振
【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3(27)5
【摘要】本文介绍MDBK软件系统的基本理论、结构和特点,给出它在三维多闭环机构运动仿真等方面的应用.
【总页数】4页(P39-42)
【关键词】软件;动力学;复杂机械系统;计算机
【作者】龚建峰;洪嘉振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113.22
【相关文献】
1.机械系统分析软件ADAMS在汽车列车动力学仿真中的应用 [J], 宋健;穆希辉
2.某复杂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J], 徐诚;蔡彬
3.含间隙机械系统KED分析的计算机仿真 [J], 冯志友;李晶;邢传波
4.计算机仿真软件在电工学课程实验教学中的辅助应用 [J], 张建红
5.复杂回转面刀具的计算机辅助造型与加工过程仿真 [J], 何兆太;李国顺;刘鹄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体系统动力学应用软件

多体系统动力学应用软件

多体系统动力学应用软件
潘振宽;洪嘉振
【期刊名称】《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年(卷),期】1996(011)001
【摘要】对近年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发展,建模方法,数值计算方法,计算机通用软件进行了回顾,并指出了该研究方向国际发展动态。

【总页数】8页(P84-91)
【作者】潘振宽;洪嘉振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313
【相关文献】
1.提高工控应用软件可靠性的探索——单片机及PLC应用软件的设计实践 [J], 洪光
2.面向用户的档案应用软件个性化设计——基于档案应用软件的角度优化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 [J], 张丽娜
3.安捷伦推出用于经济型信号分析仪的测量应用软件,支持蜂窝通信、无线网络和数字视频等标准的应用软件 [J],
4.安捷伦推出用于经济型信号分析仪的测量应用软件,支持蜂窝通信、无线网络和数字视频等标准的应用软件 [J],
5.安捷伦Infiniium 9000系列产品线再添新成员首款支持MIPI和SATA应用软件的600 MHz示波器上市两种新型号和三款新应用软件提供最广泛的测量功能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刚体系统内碰撞数学模型及计算程序

多刚体系统内碰撞数学模型及计算程序

多刚体系统内碰撞数学模型及计算程序
洪嘉振;梁敏
【期刊名称】《力学学报》
【年(卷),期】1989(021)004
【摘要】本文讨论树形多刚体系统内多处刚体相互碰撞动力学,利用多刚体系统动力学与碰撞理论导出系统内碰撞数学模型,开发了相应的计算程序。

它与多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配合可用于系统内碰撞过程的仿真和撞击冲量的计算,文章最后给出一个算例。

【总页数】4页(P509-512)
【作者】洪嘉振;梁敏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313
【相关文献】
1.冗余约束多刚体系统摩擦碰撞问题的数值求解方法 [J], 高海涛;张志胜;曹杰;史金飞
2.多刚体系统的内碰撞动力学方程 [J], 邱桂明;邱树业
3.含摩擦与碰撞平面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线性互补算法 [J], 王晓军;王琪
4.多刚体系统接触碰撞动力学研究进展 [J], 姚文莉;王育平;边力;赵振
5.含摩擦的多刚体系统碰撞问题的滑动状态步进法 [J], 姚文莉;陈滨;刘才山;徐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柔性多体系统的递推组集建模与仿真软件的实现

柔性多体系统的递推组集建模与仿真软件的实现

柔性多体系统的递推组集建模与仿真软件的实现
王济勇;洪嘉振
【期刊名称】《应用力学学报》
【年(卷),期】1997(14)2
【摘要】简要地阐述多体系统动力学单向递推组集建模方法,介绍根据这种方法开发而成的仿真软件系统DAFMB及它的功能与特点。

通过双摆算例指出本文提出的模型在计算效率与计算精度方面优于笛卡尔坐标的微分-代数方程。

【总页数】4页(P121-124)
【关键词】柔性多体系统;正向递推;动力学仿真
【作者】王济勇;洪嘉振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316;TB124
【相关文献】
1.树状多柔体系统动力学递推组集建模法 [J], 唐华平;孔祥安
2.柔性多体航天器单向递推组集建模方法 [J], 洪嘉振;潘振宽
3.柔性多体系统混合递推动力学建模及实时仿真研究 [J], 田富洋;吴洪涛;赵大旭;邵兵;王超群;朱剑英
4.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单向递推组集建模方法 [J], 潘振宽;洪嘉振
5.武器系统一体化建模/仿真环境及仿真软件 [J], 顾浩;程健庆;李素民;张思宇;周玉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2 刚柔耦合系统实验
三、 国内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开发的建议
国内 CAE 的发展并不平衡。 在 CAD 自主软件的开发上, 我国许多院校与研究单 位作出巨大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我国制造业的工程设计自动化作出了巨大 贡献。相对而言,在 CAA 自主软件的开发上有不小差距。在大型的通用软件方面, 上海交通大学的 CADAMB 的功能已具一定的规模,在数学模型、计算方法与求解器 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 在工程应用特别在航天器系统姿态耦合动力学的仿真与总体设 计中已经发挥重要作用。 尽管如此, 国内 CAE 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1)与我国 CAD 软件相比, CAA 软件的用户界面,前后处理与国外软件有较大的差距。(2)CAD 与 CAA 软件之间没 有做到紧密的联系与无缝连接。 (3)在 CAE 软件的产业化方面与国外软件相比问题不 少。 据此,特对我国 CAE 的自主创新的发展建议如下: (1) 加强我国 CAD 与 CAA 软件开发团队的强强联合,实现多学科人员的结合。 在已经成熟成果的基础上,实现 CAD 与 CAA 软件之间的无缝连接。为我国工程设 计提供若干个与国外软件可以相左的自主的 CAE 软件。 (2) 针对我国国情,利用当前的成果,在行业的层面上提供有特色的 CAE 软件, 为行业新产品的开发提供有效的工具,提高他们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3) 对于 CAA 软件,仍需加强支撑软件的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建模理论、计 算方法的深入研究。从数值仿真与软件开发的角度,研究具有数值性态好的刚柔耦合 的动力学数学模型,仍然是研究的核心。继续发挥国内在这方面的优势,让软件的可 靠性与其他性能上具有国际竞争力。 (4) 当前的大量的工程对象的设计必须考虑机械系统与电系统的耦合,机械系统 与其他控制系统的耦合等等。 如笔者在参与的低压短路器仿真软件系统的开发就是典 型的机-电系统的耦合。目前在多物理场工程问题的数值仿真中,尚处在利用各物理 场模型的简单迭代层面上,其精度与收敛性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当前需注意加 紧多物理场工程问题 CAE 的理论、方法与软件工程的建设。从 CAE 自主创新角度, 这方面的建设将具有国际竞争力。
一、 前言
众所周知,由于国内外制造业的工程设计与优化的需求,无论在功能还是用户界 面的友好等方面,目前机械系统的 CAE 大型软件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些软 件从功能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如 ProE、 UG 等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为目标的 工程设计软件;另一类如 ADAMS、DADS 与 RecuDyn 等以系统静力学、运动学、动 力学与控制性态计算机辅助分析 (CAA) 与优化 (CAO) 为目标的系统动力学仿真软 件。 多少年来,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的机械学科以计算机图学为基础,在以 CAD 为目 标的工程设计软件方面取得成果斐然,开发了许多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 CAD 软件, 且在工程中得到应用。 从提高工程设计的效率、减少投资风险与增强产品竞争力的角度,系统动力学仿 真软件在机械系统 CAE 的地位日显重要。CAA 与 CAO 软件的特点是将机械系统抽 象为具有大范围相对运动物体构成的多体力学模型, 利用力学基本原理建立能适用于 任意拓扑的通用与程式化的运动学或动力学数学模型, 通过数值计算得到系统的静力 学、运动学、动力学与控制性态的时间历程,实现对系统设计的分析与优化。这种模 式犹如结构分析软件。如同有限元理论在结构分析软件的地位,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 软件的理论基础是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 以机械系统的构件为刚体假设的多刚体系统

aT

T
(1)
其中 p 为低频大范围笛卡儿坐标,a 为高频微小的变形坐标,两种变量的高度耦合, 加上微分-代数方程组数值方法不成熟,很难保证数值的稳定与可靠。 不同推导方法得到的动力学方程尽管形式不同,但是理论上是等价的。然而其数 值求解的性态是不同的。基于这样的思想,如果采用多体系统动力学最小坐标数的建 模方法,得到的方程为纯微分方程:
F q, q , q M q q

aT

T
(3)
其中,为中心刚体定轴转动的转角,a 为悬臂梁的变形坐标。该方程的广义质量阵 M 和广义力阵 F 中计及了大范围运动和高阶变形运动的耦合项。含这种耦合项的刚 柔耦合动力学方程的精度在一次近似的量级上。当这些项不考虑时,方程退化为原零 次近似刚柔耦合动力学方程。 定义为时间的已知函数,方程(3)变为非惯性系下悬臂梁的动力学方程
2. 柔性多体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理论 近 30 多年来,柔性多体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理论的前期研究大致分为如下 三个阶段[1]:
(1) 运动-弹性动力学(KED)方法。该方法首先对系统构件作刚体假设,利用多 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构件运动分析。然后通过施加惯性力,对构件进行弹性变形 和强度分析。这种方法不计构件大范围运动与弹性变形运动的耦合。由于方法简单, 对于速度不高的机械系统仿真仍然得到应用。 (2) 混合坐标方法。 该方法提出用描述构件大范围运动浮动系的刚体坐标与描述 柔性体变形运动的有限元的节点坐标 (或模态坐标)建立柔性多体动力学离散的数学 模型。这种方法考虑了构件弹性变形与大范围运动的相互耦合。由于对柔性体在线性 的范围离散时没有考虑大范围运动对其的影响, 得到的柔性多体系统耦合动力学方程 的精度实质上处在零次近似范围上。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长期困惑此方法的问题是上述 的数值求解的病态。 (3) 动力刚化问题的研究。1987 年 Kane 发现上述零次近似耦合模型在处理高速 旋转的悬臂梁动力学时会得到错误结论。以后的十多年,国内外的学者对该对象,采 用不同的假定,引入所谓的“动力刚度项”对零次近似模型加以修正。但是在如何反 映物体大范围运动与弹性变形的相互耦合,所采用的假定各不相同[1] 。上述的研究 工作说明, 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建模理论有待解决的实质性问题是需揭示刚柔耦合 的机理,从力学基本原理建立描述刚柔耦合动力学较精确的动力学模型,应通过实验 验证该模型的正确性。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的资助下, 笔者的课题组 在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理论研究过程中,基于这样的新思想[3]:(1)建立较精确的刚 柔耦合动力学模型主要目的为有效解决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的问题,Kane 的非 惯性系下的结构动力学问题是其的特殊情况;(2)所谓刚柔耦合“动力刚度项”是客 观存在的,不应该通过引入新的假定来“捕捉” 。而且刚柔耦合不只影响“刚度” ,而 且将会对“阻尼”等其他动力学特征产生影响。根据前期研究工作分析认为,造成零 次近似耦合动力学方程缺陷的主要原因是应用没有大范围运动的线性变形场理论结 果,人为地丢失了其二阶项与大范围运动耦合,而这种耦合仍可达到一阶量级。当与 其他一阶项可比时,将会严重影响动力学仿真结果。以中心刚体-悬臂梁系统为对象, 以上述建模理论建立刚柔耦合动力学方程[3]:
机械系统 CAE 与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
洪嘉振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与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关系与现状,重点介 绍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的理论、计算方法与软件开发方面的主要成果。最后对我国机械系统动力 学仿真软件系统的开发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多体系统动力学、CAE 软件。
图 1 对接机构的接触碰撞
二、 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的进展
1. 单向递推组集的建模方法[2] 国外的大型动力学仿真软件 ADAMS 与 DADS 称它们能解决柔性多体系统动力 学问题。采用的方法是将应用于多刚体系统的笛卡儿方法进行拓展,即仍然是最大坐 标数的建模方法。其数学模型是微分-代数方程组:
M q qT q F q, q T ,q p q 0 q , q
t a F a, a t K a, t , , t , M a, t a
K 中可导出没有附加任何条件而理论依据严格的“动力刚度项” 。 解释了 非惯性系下的悬臂梁产生动力刚化的根本原因和动力学实质。 找出了零次模型在高速 大范围运动下得到失稳发散错误结论的原因。然而,这是零次近似模型得到错误结果 的极端情况;在大范围运动为低速的情况,由于附加耦合项的作用,有时零次近似模 型的计算的误差也相当可观。 因此需要讨论大范围运动在什么条件下必须应用一次近 似耦合模型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的条件。 由方程(3)出发对大范围运动为自由的刚体-悬臂梁两体系统进行数值研究, 首次 发现在一定的初始条件下,传统零次近似模型也会得到系统运动发散错误结果的反 例,而利用一次近似耦合模型的计算能得到符合实际情况的结果。此项成果的意义还 在于对长期困扰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的数值发散问题做出了新的解释, 即计算结果发 散不一定是数值病态方面的原因,而应该注意力学模型是否正确与失效。 利用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通过 单轴气浮台对一柔性梁进行刚 - 柔耦 合动力学试验(见图 2)。 将实验数据与 一次近似模型和零次近似模型的理论 结果进行对照[4], 观测到一次近似模型 与实验结果吻合相当好。而对于零次 近似模型只有大范围运动角速度在一 定范围内或在比较小的初始条件范围 内才有比较好的对照结果。 这项研究从实验的角度验证了一次近似模型在处理非惯性 系下的结构动力学问题与多体刚柔耦合动力学问题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Bq, q , q pT Aq q

aT

T
(2)
其中 p 为低频大范围拉格朗日坐标,a 为高频微小的变形坐标。从数值方法成熟程度 显然方程(2)优于方程(1)。但是方程(2)的质量阵 A 与力阵 B 中两种坐标变量的耦合程 度将更严重,计算复杂。为了解决此矛盾,笔者采取如下的计算策略:(1) 同时采用 描述系统的笛卡儿坐标与拉格朗日坐标,质量阵 A 与力阵 B 的计算过程实现根据系 统的拓扑向外递推,然后进行组集;(2) 通过推导引入可作前处理的不变量,尽可能 降低两种坐标变量的耦合。通过上述处理大大地减少了计算量,提高了计算的精度。 这种柔性多体系统的单向递推组集的建模方法不追求方程形式上的优美, 而从数 值计算的优化上实现动力学模型算法上的构成,故具有较好的数值性态。根据此方法 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 CADAMB 已经运行了十余年。 基本上排除了动 力学仿真数值病态的困难。在我国多种卫星的总体设计中发挥了作用。例如对我国某 对地探测卫星,利用该仿真软件全面深入研究了的大型帆板的展开和撞击动力学过 程、帆板展开和撞击对卫星姿态的影响等等。该项研究通过评审,评审意见认为软件 系统的数学模型准确、分析结果合理可信,与地面试验结果的趋势吻合,为该卫星的 研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此外,当构件的柔性不考虑时,该建模方法也可应用于多刚体系统的动力学的仿 真,由于它的递推组集的特征,仿真计算的效率大大地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